玉門丁香
㈠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丁香開是誰寫的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715--770)的詩氣勢宏偉、想像豐富、色彩絢麗、熱情澎湃。與高適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繪了邊塞奇麗多姿的生活。雄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是岑參邊塞詩的基調。《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最後一篇尤為突出,他竟用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北國八月飛雪之美,使荒蠻雪封之地頓時春意盎然。天氣的寒冷,依依的離情別意,悠悠的思鄉愁緒,在詩人的筆下都著染了奇麗豪邁、浪漫樂觀的奇情異彩。除此之外,岑參還有不少描寫邊塞奇景風俗的詩作,如《火山雲歌送別》、《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首秋輪台》、《玉門關蓋將軍歌》等,這些作品更增添了岑參邊塞詩浪漫多姿的藝術豐采。
㈡ 桂皮,八角,丁香,肉桂等產地
桂皮:廣東省桂皮一中國廣東、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均產。
八角:全球80%的八角來自中國,而全國八角產量的85%出自廣西.廣西悟州的蒼梧、藤縣、蒙山等縣是廣西又一個連片香料生產基地,目前八角種植面積已增至50多萬畝,正常年景產乾果4950噸左右,約占廣西總產量的30%。這里的產品質量,已達到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質量標准,深受國內外商家的青睞。
丁香:丁香全世界約27種,主要分布在東亞、中亞和歐洲的溫帶地區。 中國是丁香的自然分布中心,有野生種類22種,其中18種為特有種,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 。
肉桂:廣西肉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亞熱帶地區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該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條件,悠久的栽培歷史,傳統的生產農藝和加工工藝,形成了廣西肉桂皮厚、色澤光潤、含油率高、味辛香偏辣、葯用和調香料用兼優等特點。
㈢ 詩的意象
1、菊花 作為傲霜之花,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徵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菊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超凡脫俗的隱逸風范。其他「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鄭思肖《寒菊》)、「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陽後菊花二首》)等詩句,都借菊花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2、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宋人陳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不怕打擊挫折、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王安石《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詩句既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凈潔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效果。陸游的著名詞作《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備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願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潔的梅花反映自己不願同流合污的品質,言淺而意深。 3、松 松樹是傲霜鬥雪的典範,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贈書侍御黃裳》:「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贈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4、蓮 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5、梧桐 梧桐則是凄涼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寫的是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涼寂寞的深宮里,形孤影單、卧聽宮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邊葉黃的梧桐破題,烘託了一個蕭瑟冷寂的氛圍。其他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人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 6、杜鵑鳥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凄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像,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凄厲地鳴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凄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凄涼或思歸的情思。 7、鷓鴣鳥 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表達哀愁之情。及「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都不是純客觀意義上的一種鳥。 8、寒蟬 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 9、鴻雁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等。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等。 另外還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等等。 10、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11、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還有以下意象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 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 如謝庄「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恆。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12、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1987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於「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於漢而盛於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的是今夜聽到《折楊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鄉的感情呢? 13、蟬 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14、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台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里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賢相及其業績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綠石階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黃鸝白白發出這婉轉美妙的叫聲,詩人慨嘆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昔日的繁華已盪然無存,橋邊已長滿雜草野花,烏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麗堂皇,夕陽映照著破敗凄涼的巷口。 15、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別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16、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17、芳草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土》:「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18、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沖《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19、松柏 《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後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徵孤直耐寒的品格。劉禹錫:「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里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徵高潔的品質,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 20、烏鴉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21、蟋蟀 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於《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准備冬衣以至懷念徵人等聯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後的惆悵。 22、猿啼 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徵著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他們都藉助於猿啼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 23、關山 關塞山河。關,關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梅花落」為曲子名。意思是請問笛聲飄到哪裡去了呢?風吹著悠揚的笛聲一夜間就間就飄滿了邊塞大地。 24、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就不再列舉了。 25、水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歐陽修的《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26、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㈣ 談談比喻.誇張.象徵.對比.雙關.暗示等修辭手法在詩詞審美中的作用
結合具體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抒情話語方式及其表達效果。
常見的抒情話語方式有比喻與象徵、誇張與對比、悖論與反諷、反復與對偶等方式,這里的比喻、象徵和反諷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節曾從整個文學創作的語言技巧上描述過,下面有關這三個概念的說明只是從抒情文學的話語方式的角度展開的。
(一)比喻與象徵
比喻是借它物來表現此物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它可以把抽象化為形象,從而將詩人理念化的哲理感悟或抽象化情感感悟形象化地傳達出來。這樣,比喻就成了化虛為實的一種重要的抒情手段。曹植的《釋愁文》寫道:「愁之為物,惟惚惟恍。不招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群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這里,他把「愁」比成了某種莫名其妙的東西,可「推」,可「握」,能來能去,能多能少,從而將某種「愁」的無形心理物質化、形象化了。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庾信】「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可以載;李後主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愁」可以剪。以上均是將對物的感覺用來比喻心中對愁的感覺,從而將「愁」物化、具體化、形象化。也有以自然之物直接喻「愁」而將其形象化的,如李後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當代詩中,餘光中的《鄉愁》亦為精品。「鄉愁」,本為一種摸不著、看不到的抽象情緒,詩人卻巧妙地運用比喻的手法,忽而把它化作「小小的郵票」,忽而把它化作「窄窄的船票」,忽而又將其大膽化作「矮矮的墳墓」,最後「鄉愁」竟成了「一灣淺淺的海峽」,以此形象地表達出那復雜的眷眷思念之情、戀戀不舍之意、拳拳孝子之心,最後將強烈的思鄉情緒推到極點,使作品產生出了迷人的藝術魅力。
象徵,是以具體事物或形象間接表現思想感情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這一術語較為確當的含義應該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也要求給以充分注意。」[1]即作品中的象徵是用具體的形象或形象體系,來暗示性地意指這一形象或形象體系之外的事物或對象,它不僅表現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質、意義,同時又能表現一種深遠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義。而在這一類抒情性作品的解讀中,我們首先必須關注文本表層的形象解讀,然後再由表層進入深層象徵意蘊的體味與尋索。象徵這種抒情話語方式使抒情性作品語言更加凝練而情感內涵更加豐富含蓄,從而給讀者帶來更加廣闊的審美想像空間,在審美體驗中收到綿長而深遠的藝術效果。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詩句,都以其強烈的暗示性,成為典型的象徵性話語。我國古代抒情性作品中這種象徵性的抒情話語非常之多,而尤以山水田園詩為甚。在西方,進入20世紀,特別是【象徵主義】詩歌流派興起之後,作為一種表情形態的象徵更是備受推崇。在【波德萊爾】、【艾略特】等象徵派大師們那裡,象徵成為一種用有聲有色的鮮明物象來暗示心靈世界的詩學原則。這「有聲有色的鮮明物象」即為象徵本體,正是通過它暗示著心靈世界、傳達著某種普遍性的情感意義。如【周敦頤】筆下的「蓮」,茅盾筆下的「白楊」,柯羅連科的「火光」,【賈平凹】的「丑石」,以至於【波德萊爾】加在我們每個人背上的「怪獸」……
比喻和象徵的表達效果——形象而又含蓄,並以此開拓出更為廣闊的審美想像空間,誘發讀者進行更加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理性思考,從而獲得更多的審美享受。
(二)誇張與對比
誇張,運用想像與變形,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以為表達情感服務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誇張,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極」的情況下所採取的「壯言可以喻其真」的藝術手段,表達的是一種本質的、心理層面的真實。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出塞》)等。以上詩句中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是誇張所帶來的藝術效果。清代文學家葉燮就此評論說:「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2]可見,誇張是服務於情感的需要的。在「黃河之水天上來」中,詩人所要表現的是面對奔騰呼嘯的黃河時的某種強烈的心理感受,而並非在考察黃河之源;「霜皮溜雨四十圍」強調的是於高大偉岸的古柏前詩人的某種特定心理感覺,而並非確指古柏的高度及其粗細;而「春風不度玉門關」則強調了關外的荒涼及駐守在關外的士兵的愁苦,因為玉門關外怎會真的沒有春天呢?抒情性作品中往往運用這種誇張的手法,寫出事實上看似不大合邏輯的事,而抒情者卻恰恰可以通過這些准確地表達出某種真切的情感。由於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話語中那些不大合邏輯的事實也變成合理的和真實的了,即我們所說的藝術真實。
對比,是把感覺特徵或寓意上相反的詞句組合在一起,形成對照,以強化語言表現力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作為一種美學法則,對比建立在人類思維中的對比聯想的基礎上。作為抒情話語,對比主要並不體現在形式上,而重在內容,只要在事物情理上形成強烈的對比,便能引起對比聯想,突出所要表現的對象,產生藝術感染力。有直接鮮明的對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等。也有暗含於聯想所帶來的虛實之中的對比。如「遍身羅綺者,非是養蠶人」(張俞《蠶婦》)、「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隴西行》)等。而【元稹】的《行宮》中「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意蘊的傳達完全是通過聯想中的對比而完成的。今天的行宮是「寥落」的,以前呢?——盛衰之理;今日宮花怒放,過去呢?——自然永恆;今日宮女白頭,曾經呢?——青春易逝;另外,宮花怒放之「紅」,與白頭宮女之「白」,又形成了一層直接而鮮明的顏色對比。確實是「語少而意足,有無窮之味焉」。而這「無窮之味」正是建立在聯想基礎上的各種虛與實的對比之中的。
一般來講,作為抒情話語形式,誇張與對比在抒情過程中都起到了准確表達並強化情感內容的作用。藉助於形成誇張與對比的文學形象,情感內容的傳達既含蓄又強烈,審美空間得以拓展,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
(三)悖論與反諷
悖論,是指矛盾著的兩個方面同時出現在語句中,致使表面上自相矛盾,卻在更高的真實層面上表達出了情感的復雜狀態的一種抒情話語形式。如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詩句:「你又貧窮,又富有,/又強大,又孱弱,/俄羅斯,我的母親。」表面看來「貧窮」與「富有」是矛盾的,「強大」與「孱弱」是相對的,然而正是通過這種矛盾、相悖的話語組織,在更高意義上卻更加真實、准確地表達出了抒情者對於祖國的某種復雜的心理情感。我們再看《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一段抒情性很強的台詞:「啊!吵吵鬧鬧的相愛,親親熱熱的怨恨!啊,無中生有的一切!沉重的輕浮,嚴肅的狂妄,整齊的混亂,鉛鑄的羽毛,光明的煙霧,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遠覺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覺到的愛情正是這么一種東西……」羅密歐對愛情的感覺到底如何呢?也許從這段話中語言的互相沖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中我們能感受到某種對立的均衡,正是這種對立中的均衡准確地表達出了抒情主人公對愛情的復雜感受。事實上,現實世界、主觀人生中總是充滿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就決定了人們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復雜性和豐富性。悖論這種抒情話語形式,恰恰能夠准確地表達出人的極其復雜同時又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正如德國浪漫主義批評家F·史雷格爾所指出的:「世界在本質上是詭論性的,一種模稜的狀態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體性。」[3]
反諷,這類話語所表示的某些情感與評價往往與實際上暗含的情感與評價截然相反。它一般為強烈的義憤與嚴肅思考的產物。如聞一多《死水》: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詩中用「翡翠」、「桃花」、「羅綺」、「雲霞」等諸多美好的事物來寫這溝「死水」,把丑的東西寫得很美,所謂「以丑為美」。但我們發現,丑寫得越美,就越令人憎惡。而這種切齒的憎惡才是作者真正的情感。詩的結尾更是以這種反諷的方式、以憤激的情緒寫出了強烈不滿之中的對祖國最深摯的情感,從中我們看到了「愛之愈深,恨之愈切」的火一樣的愛國熱情。
悖論與反諷,作為抒情話語方式,能充分表達人們精神生活中的多重心理內涵、極其復雜甚至矛盾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反諷還能使思想情感的表達更鮮明更具戰鬥力。
(四)反復與對偶
反復,是指為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短語、句子或某種句式。【戴望舒】的《雨巷》即為一典型。詩中有詞語的反復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短語的重復:「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句子或句式的反復如:「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樣,《雨巷》從局部到整體都給人以某種情感上的回環往復,連綿不絕之感,大大強化了其抒情的審美效果。餘光中的《鄉愁》,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都有如上特點。在有的作品中,反復還會使抒情者激越的感情得以盡情抒發,給人以痛快淋漓、強烈奔放之感。如郭沫若《女神》中的諸多詩篇。反復這種抒情話語形式,可以追溯到《詩經》中被廣泛使用的「重言」、「重章疊句」等。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看做為一種古老的、頗具民族傳統的抒情話語方式。
對偶,是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連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表情話語形式。在所有的抒情話語形式中,對偶最具民族特色。古代詩文中,多用對偶,以形成句式的工整、節奏的鮮明;通過對偶又可以把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意象組合在一起,使抒情者能夠打破時空限制,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上自由抒發情感。「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東南,一句是西北。在這里,對偶正如一座橋梁,將兩組不同的時間、空間意象組合在一起,在自由的想像中,情感得以盡情抒發。「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上句著眼於空間的廣闊,下句著眼於時間的悠長,以此表現出一派無邊無盡的秋色和深沉、綿長的情感。現代詩文中,對偶同樣被廣為使用,而且由於突破了種種傳統上的限制,使用更為靈活。對偶的獨特表現力體現在:形式上頗具樂感,節奏齊整,音調鏗鏘;內容上精煉濃縮,互為補充,含義豐富。
反復與對偶,這兩種頗具民族特色的抒情話語形式都與抒情語言的音樂性有關,它們的使用,使抒情性作品中情感的抒發更加充分、更具音樂美。
㈤ 「忽如一夜春風,千樹萬樹丁香開」是根據( )寫的《 》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丁香開是根據(岑參)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改寫而成。
㈥ 詩歌中的意象到底是什麼舉個例子。
詩歌中的意象如下:1、月。---①表達思鄉、思親念友之情,暗寓羈旅情懷,寂寞孤獨之感。例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②歷史的見證今昔滄桑感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石頭城》
---③冷寂、凄清的感覺(多用殘月來表達)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雨 霖 鈴》(柳永)
---④清新感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維)
2、柳。「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之習。古詩中常用「柳」表依依不捨的離別之情, 遊子思鄉之情。例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3、梅、松、竹、蘭及若干香草。用來托物詠懷,表達高潔的內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況,暗寓詩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例如: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屈原的《離騷》。
4、桃、菊。隱士情懷,不落風塵,超脫凡俗。例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5、子規、杜鵑、鷓鴣。表達思鄉、思念故國之情。例句:楊花落盡子規啼。/但聞子規啼月夜,十里樓台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6、舟。小舟、輕舟表達輕松、隨意、自由之情。例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7、春。古詩中的意象很豐富。初春、新春表贊美自然新的生命力。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暮春表傷春之情,暗寓春光雖美卻易逝,感嘆人生韶華易逝或國運不濟的也不少。
8、秋。古詩中秋的意象常表現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華即逝、前途渺茫,國運即衰。
例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9、日暮(黃昏)、殘照、殘月、落花、殘葉、秋風(霜風、曉風)秋雨、風絮、浮萍、羌笛表示哀愁、感傷之情。例句: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孟浩然)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柳永)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醉花陰》(李清照)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過零丁洋》(文天祥)
10、朝陽、紅花 春風、花香 柔桑、細草 黃犢人們喜愛的鳥表示喜悅贊美之情。 例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白居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劉禹錫)
11、自然寧靜的景物,朴實真摯的農夫,怡然自樂的農家生活,和尚、道士,其他隱者。
表示淡泊名利渴望歸隱之情。例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張志和)還有《山居秋暝》(王維)《題李凝幽居》(賈島)等詩
12、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13、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14、紅葉:代稱傳情之物,後來借指以詩傳情。15、梧桐:梧桐是凄涼、凄苦、悲傷的象徵。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16、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的挫折 17、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18、 桃花:象徵美人。 19蘭:高潔 20、牡丹:富貴 美好 21、草: 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22、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23、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24、蓮:由於「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藉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採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25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26、丁香,指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人牛嶠《感恩多》)
27、猿猴:哀傷 凄厲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鴻鴿::理想 追求
28、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的成功29、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30、沙鷗:飄零 傷感 31、鳥:象徵自由
32、雙鯉:代指書信。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詩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後來即以雙鯉借代遠方來信。
33、(孤)雁:孤獨 思鄉 思親 音信 消息 鴻雁:書信對親人的思念。
34、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35、鷓鴣鳥:鷓鴣的形象在古詩詞里也有特定的內蘊。鷓鴣的鳴聲讓人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
36、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西陸:秋天〕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
37、鴛鴦,指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唐人盧照鄰《長安古意》)。
38古詩詞中「燕子」意象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託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春天明媚燦爛,燕子嬌小可愛,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詩人自會傷感無限,故歐陽修有「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採桑子》)之慨嘆,喬吉有「燕藏春銜向誰家,鶯老羞尋伴,風寒懶報衙(采蜜),啼煞飢鴉」(《水仙子》)之凄惶。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洩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唐代郭紹蘭於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系於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其《寄夫》詩雲:「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於薄情夫。如「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張可久.塞鴻秋.春情)),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讓人為之動容,繼而潸然淚下。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如 「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
39、海:遼闊 力量 深邃 氣勢
40、江水:時光的流逝 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
41、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滅
42、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 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43、暴雨:殘酷 熱情 政治斗爭 掃盪惡勢力的力量 盪滌污穢的力量
44、春風:曠達 歡愉 希望 東風:春天 美好
45、西風:落寞,惆悵 衰敗 遊子思歸 狂風:作亂 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46、霜:人生易老 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47、雪:純潔 美好 環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48、雲:遊子 飄泊 以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如「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49、天陰:壓抑 愁苦 寂寞
50、 天晴:歡愉 光明 金風:秋風
㈦ 古代詩詞歌賦裡面出現過哪些香料的名稱能多給些嗎在至少兩種的基礎上能教我越多,追加分越多~謝謝
1)唐 杜牧 《阿房宮賦》:「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椒與蘭。皆回芳香之物。
2)九歌 山鬼答
乘赤豹兮從文魑,辛夷車兮結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芬馨兮遺所思;
辛夷、石蘭、杜衡,皆香草。
3)唐 杜甫 丁香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後,庶近幽人占。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蘭,麝。
4)唐 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桂樹,秋香。
5)唐 李白 客中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鬱金香。
6)唐 杜牧 贈張好好
婷婷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豆蔻。
7)唐 高駢 山亭夏日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薔薇。
8)張九齡《感遇·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蘭,桂。
暫時這些,有事走了 。
㈧ 關於秋的古詩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陝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雲《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准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後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後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緻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宮中的台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雲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唐·劉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飛霜使荷葉破碎,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時節。
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後菊花逐漸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蕭蕭遠樹流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宋·寇準《書河上亭壁》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瀟瀟:小雨降落的樣子。
宋·柳永《八聲甘州》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摟
霜風:秋風。關河:關塞河流。殘照:夕陽的余暉。
宋·柳永《八聲甘州》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是處:到處。紅衰翠減:花謝葉落。苒苒:漸漸。物華:美好的景物。
宋·柳永《八聲甘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
斷虹:殘余的彩虹。霽雨:雨停了。修眉:形容山如美人的長眉。
宋·黃庭堅《念奴嬌》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無賴:百無聊賴。窮秋:深秋。
宋·秦觀《浣溪沙》
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小軒;有窗檻的小室。
宋·秦觀《秋日》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
秋容:秋色。老:深。
宋·秦觀《木蘭花》
綠荷多少夕陽中。知為阿誰凝恨、背西風
阿誰;何人。背西風:背向秋風。
指荷葉被秋風吹得葉梗都彎了。
宋·秦觀《虞美人》
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
衰草:枯草。畫角:軍中用的號角。斷:盡。譙門:城上鼓樓,用以瞭望敵情。
三句寫孤城秋景。
宋·秦觀《滿庭芳》
落時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棄疾《昭君怨》
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
宋·辛棄疾《滿江紅·游南岩和范廓之韻》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可人:合人意。紅蕖(音同「渠」):荷花。卻:開盡。最小錢:新出荷葉才象小銅錢那麼大。
宋·楊萬里《秋涼晚步》
園翁莫把秋荷折,因與游魚蓋夕陽
宋·周密《西塍廢園》(又《西塍廢圃》。塍:田間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宋·張炎《清平樂》
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
壑(音同「賀」):山谷。
元·薩都刺《夢登高山得詩二首》
秋風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敗荷:殘荷。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殘霞:晚霞。寒鴉:天寒歸林的烏鴉。飛鴻:大雁。
元·白樸《天凈沙·秋》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清·王士禎《江上》
山色淺深隨夕照,江流日夜變秋聲
變秋聲:江流隨著夏去秋來而改變聲響。
清·宋碗《九日同姜如龍、王西樵、程穆情諸君登慧光閣飲於竹圃分韻》
現代詩:
秋天的詩(九首)
記憶中的月
記憶中雙手間的日子很明亮
月桂樹開花了
鳥兒沒有飛來
夜晚降落在月桂樹葉的睫毛上
我無法安睡
在月光里傾聽藍色的鳥鳴
樹葉飄走
丟下一路的黃風飛舞
一步夕陽一步陽光
打開心靈
月桂樹葉點燃十隻燈
一種撕碎的聲音嘎然而止
2004/10/15
秋天的私語
黃葉飄飄寂寞如山
祖先的籮筐里
盛滿了晨曦和落霞
幽幽山谷鳥鳴蒼涼
季節的黃風一路狂奔
愛在遠方很燦爛
秋天泥土開放成穀粒
黃黃的夢想打著生存性的顫抖
故鄉成為了一種記憶
在秋蟲生和死的鳴叫里
傾聽淚水的聲音
濺起一地的詩行
2004/10/15
一縷陽光
可可的天空:梅雨筏)
一縷陽光鳥鳴般穿越陽台
挑逗在我睡意惺忪的臉上
暖暖的柔柔的
秋天收拾好了田野
打個包用記憶的方式走了
一縷陽光令人黯然神傷
舉目望秋
愈痩的樹梢掛滿了寒意
我的歌謠丟失在落葉的路上
我並非一無所有
雙手從泥土中抽出
十指間祖先的祝福叮當作響
飢餓的農具
正收割我的莊稼
陽光緘默
緩緩地閃著一汪秋韻
溫暖的種子在內心
棲息
2004/10/15
一枚落葉
空落落的秋野,一枚落葉
輕若游絲
而我,心靈的鼓點
急如驟雨
告別
不再留戀那枚青澀的果子
和纏繞在枝椏間蠱惑的
風,目之所及
蟄伏的心事
追隨流浪的雲
天空,覆蓋著青灰色的
大幕,落葉的軌跡蜿蜒如蛇
樹梢,縹緲著雪的溫暖
流逝的瞬間
抹去了心愛的花紋
沿經脈,滴水穿越
牧歌般的悲哀
秋天的一枚落葉
尾隨在季節身後
植入土地
腐朽成隔年的花朵
2004/10/28
秋日早上的第一束陽光
絨毛般的第一束陽光
在秋日的早上
輕輕地跳躍著
如滿地唧唧喳喳的芻鳥
仰面向我
匍匐在這束陽光里
干凈的身子
干凈的陽光之水
浮我,在天空的高處
一條憂郁的船
找到揚帆的
願望,隨波逐流
憑這一束陽光
不會在漂泊中死去
秋天的大樹
落滿了陽光
落滿的鳥鳴
目光漫開往事
斷裂的聲音里
顫動著花朵的顏色
在這一束秋光里
單薄的肩
瘦弱的身
靜若處子
傾聽,鳥鳴
遍地盛開
2004/10/28
聽秋
(可可的天空:梅雨筏)
秋天來臨
歲月的舌尖
舐枯了田野
我選擇傾聽
在記憶的時間縫隙里
聽到季節迅速老去
一種聲音,悠悠彌漫
拉長了視線
大地的音樂之水,干凈地
注入全身
秋夜來臨,骨骼寂靜地一陣
緊縮,我聽到蟄伏的秋蟲
微弱的呼吸
以及,荒原上
遍地屍骨的叫喊
生存的顫抖,自上而下
突然而至
2004/10/26
秋思
夕陽輕扣柴扉
無人應語
寂靜處落英繽紛
寒蟬落盡枯樹流盪夏天的回聲
歸者的小路蜿蜒
濁淚滴滴滲透枯草之根
檐下聽雨疏落的心事
扣擊寒石冷水
流淚的紫丁香消瘦了籬笆
期盼花影踏霜而來
2004/10/30
秋葉
(榕樹下:《現代詩歌》
告別,寒風中的樹梢
土地才是你真正的家園
枯黃的脈徑
流盡最後的血液
用綠色的方式
在天空留下痕跡
姿勢如雲瀟灑
想你,瞬間浸入
心如止水
鴿子的翅膀
拍打著思想的葉片
追尋你的軌跡
遠方,有一位女子
倚秋而聽
秋葉,跫音遠逝
2004/10/30
愛在深秋
(可可的天空:梅雨筏)
1、
黑暗之手
伸進,我的房間
四周如壁,寒冷
步步逼近,風
飢餓地在窗欞
呼喊
今夜,你沒有來
我,孤獨成一隻
飛蛾,自夜的這端
到夜的那一端
尋找燭火
2、
我,生命的文檔里
無意間,寫滿了你的
名字,那是
心,多次復制而成
你的名字,在日子的
扉頁上,拒絕刪除
輕輕點擊列印,淚水
早已耗盡
3、
在生活大海里
一網,撒下去
打撈,記憶中
關於你的
點點滴滴
收緊,時間之綱
竟然是,一尾
美人魚
4、
秋,在樹梢
需仰望
一縷陽光,飛吻過來
一滴淚
打濕
一個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