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天香
① 牡丹亭的創作理念
這是白先勇先生第三次參加製作崑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出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其終於圓夢。
白先勇先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七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劇本也就貼近湯顯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 」,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湯顯祖筆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麗娘因夢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終於返回人間,與柳生夢梅結成連理。在《牡丹亭》中給予愛情最高的禮贊,愛情可以超越生死,沖破禮教,感動冥府、朝廷,得到最後勝利。《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麗娘,以旦角表演為主。我們的劇本,還原湯顯祖原著精神,加強柳夢梅角色,生旦並重。因此,?拾畫?、?叫畫?這兩出經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們捏成一折,做了適當的改編,更加凸顯其重要性,三十分鍾的獨角戲,將巾生表演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與第一本杜麗娘的經典摺子?驚夢?、?尋夢?旗鼓相當。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遠不止於儒雅俊秀的「夢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權勢,敢與理教抗爭的傲骨書生。如此,我們的劇本生旦戲雙線發展,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
② 《牡丹亭》是明代戲劇家 ,作品主人公有 . 等。中國古代著名的戲劇家還有 ,代表作有《 》
杜麗娘和柳夢梅 關漢卿 《感天動地竇娥冤》《趙盼兒風月救風塵》《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望江亭中秋切膾旦》《溫太真玉鏡台》《錢大尹智寵謝天香》《包待制智斬魯齋郎》。
③ 《牡丹亭》中:「那牡丹雖好,他春歸怎占的先!」是什麼意思
開到荼縻花事了。春花屬荼縻最遲開,也正是如此,它可以晚謝。
牡丹呢,花開早,謝得也早。所以杜麗娘才這樣嘆息。
④ 嗯東陽市再將並打造月季大道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呈現繁花似錦的效果,形成綠色充盈,色彩斑斕的美麗景觀
千畝花海即將「如約而至」,快攜親人、好友一起到天香灣景區,看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吧!_天香灣千畝花海即將綻放盛開_現在的節奏太快了,快到讓我們都沒時間體驗生活。如果能僥幸從繁忙中脫身,那一定要來天香灣景區。這里的山靜,花也柔;人緩,光陰慢。對於從車水馬龍中「逃難」而來的療傷者,這里有著太多的慰藉。/月季迷宮/沿著彩虹路走到月季迷宮,滿目皆是彩色,紅色的、粉色的、黃色的、白色的月季花隨著微風搖擺,這景色,美醉了!抬眼,目所及處,是熱烈的月季花海,無論是常服還是cosplay,這一朵朵月季花都是絕佳的背景板,出片率不要太高哦!/牡丹亭/作為天香灣景區內的C位,牡丹亭周圍是滿滿的油菜花,盛開之時,幾乎沒有雜色。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美麗花朵的加持,騎著車慢悠悠地行駛在這條「花」路上,春風在此拂過,整個世界似乎都變成了黃燦燦的。
⑤ 借鑒前人的詩句推陳出新的例子
李商隱有一首《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宋朝王質有一首《江城子》:細風微揭碧鱗鱗。綉幃深。不聞聲。時見推簾,籠袖玉輕輕。不似綺樓高卷幔,相指點,總分明。斜灣叢柳暗陰陰。且消停。莫催行。只恨夕陽,雖好近黃昏。得到釵梁容略住,無分做,小蜻蜓。
其中「且消停。莫催行。只恨夕陽,雖好近黃昏」便出自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再後,朱自清把李商隱該句再改寫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這一改,便把原來的悵惘之情換了意思,有了積極向上的意味。
宋之問有一句聞名的: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牡丹亭》則將其改為:昨夜天香雲外吹,桂子月中開。
只想起這兩個,希望可以幫到你。另,如果你要找類似的化用前人詩句的例子,在元雜劇里有很多。如《琵琶記》《西廂記》《牡丹亭》。
⑥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什麼時候能再到廣州演出
青春版昆劇《牡丹亭》將於6月5日至7日再度獻演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觀眾將有幸再次欣賞這出傳唱400年的「浪漫愛情神話」。
因為你的提問,引起我的好奇,於是查了一些相關資料.也許對你是多餘的,但對更多的讀者,也許有所裨益.
下面是關於《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一些介紹。
《牡丹亭》
《牡丹亭》 明•湯顯祖作。寫杜麗娘慕色還魂事。共五十五齣。劇情是: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只生一女,取名麗娘,年十六歲,尚未許配。杜寶為了使女兒成為識書達理的女中楷模,為她請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陳最良。因陳上《詩經•關雎》惹動了麗娘的情思。伴讀的使女春香,偶而發現了杜府後的花園,並引領麗娘偷偷遊了花園。久困閨房的麗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麗娘回屋後,忽作一夢。夢見一書生手拿柳枝要她題詩,後被那書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雲雨之歡。麗娘醒來後,懨懨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園,尋找夢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漸消瘦下去。一日照鏡子,見自己一下瘦成那個樣子,忙叫春香拿來丹青、素絹,自畫春容,並題詩一首於上。她又把夢鏡說與春香,並讓春香把那畫叫裱畫匠裱好。杜寶夫婦聽說女兒病重,忙叫陳最良用葯,讓石道姑來念經,但都不見效。中秋之夜,麗娘天逝。死前,囑咐春香把春容裝在紫檀木匣里,藏於花園太湖山石下,又囑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牡丹亭邊的梅樹之下。這時,投降了金國的賊王李全,領兵圍淮、揚,朝廷升杜寶為淮、楊安撫使,立即動身。杜寶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兒,並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麗娘神位,又囑托石道姑和陳最良照料。杜寶即帶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軍事危急,半路上杜寶讓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臨安,廣州府秀才柳夢梅,原柳春卿,因一天夢見一花園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樹下,說她與他有姻緣,才改名柳夢梅。柳夢梅去臨安考試,路得進寶臣苗舜賓援助。走到南安時,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漸好時,偶游花園,恰在太湖石邊,拾到麗娘的春容匣子,回到書房,把那春容掛在床頭前,夜夜燒香拜祝。麗娘在陰間里一呆三年,閻王發付鬼魂時,查得麗娘陽壽未盡,令其自己回家。麗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對著自己的真容拜求。麗娘大受感動,與柳生歡會,自稱是西鄰之女。他們兩人的夜夜說笑聲,驚動了石道姑。一天夜裡兩人正說笑,被突然來的石道姑沖散。第二天夜裡,麗娘只好得向柳生說出真情,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只好把實情告訴了石道姑,並求她幫助。第二天,他們挖墳開棺,使麗娘還魂。道姑怕柳生與杜麗娘事情被發覺,當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臨安。陳最良發現麗娘墳被盜,忙去揚州告訴杜安撫。陳最良還沒到淮安就被叛軍俘獲,李全聽說陳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師,又得知杜寶還有夫人和春香,就聽從妻子的計策,謊說已殺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後放了陳最良。陳到淮安見了杜寶,即把小姐墳被盜,老夫人、春香被殺的事稟知杜寶,杜寶聽後大慟。後杜寶忍痛修書兩封,讓陳最良送給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許錢、招降了李全,淮安圍解。麗娘他們到臨安,在錢塘江邊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試時,考試時間已過,多虧主考官是苗舜賓,才得以補考。這時,因淮、揚兵事,朝廷延期放榜。麗娘讓柳生先去揚州看望她父母。柳生走後不久,來臨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處恰與麗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揚州,聽說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見杜寶。杜寶以為女兒已死,何以有女婿,並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臨安侯審。杜寶回到臨安,因軍功升為宰相,陳最良升為黃門奏事官。這時,榜下,柳中了狀元,可到處找柳不著。原來柳正被杜寶吊打,因為在柳身上搜出了麗娘的春容,在杜寶認為柳是盜墓賊。這時,苗舜賓聽說後,趕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訴杜寶,柳生已考中狀元。杜正氣惱時,陳最良來到,說小姐確實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認為是鬼妖之事,請奏皇上,滅除此事。陳把此事告訴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來對證。金鑾殿里,眾人齊到,皇上用鏡子照,看有無影子、斷定麗娘確實是活人。杜寶硬說麗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變的,後經皇上裁決讓他們父女、夫妻相認。麗娘又勸柳生拜認了岳父杜寶,全家人大團圓。現有《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明泰昌朱墨本。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的前生今世
⑦ 南京古林公園好玩嗎
你好!你如果沒有去過可以去玩玩,下面是古林公園的介紹供你參考:
古林公園處地勢高下,地形多變,具有創建公園的自然環境。四方八景閣在公園中心最高處。新建的閣樓,面積575平方米,主體三層,重檐,總高16米,第三層配外迴廊,供遊客佇立觀景。遊人在頂層平台眺望,園內各景區景色和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形勢盡收眼底。底層配大平台基座,面積454平方米,花崗石踏步140平方米。與公園西部海拔36米的高丘上興建的303米的電視發射塔,形成一幅絕好的對景。
梅展
每到梅花節,南京古林公園就會舉辦「梅展」。 該公園通過引種栽培,有小綠萼、桃紅硃砂、殘雪、大羽、佐橋紅等60個優良 品種,近3000株梅花對外展出,該公園還在大門假山中設立了330平方米的梅花盆景展覽, 共有大小梅花盆景藝術盆桶百餘盆,讓人們在欣賞之餘,感受到梅花藝術的深刻內涵。
古林寺
古林公園因其地原有古林寺而得名。據史載,古林寺最早稱觀音庵,為梁代高僧寶志創建。南宋淳熙(1174~兒89年)中改稱古林庵。其時,屋僅數楹,方圓百尺。明萬曆十二年(1584),由高僧古心法師改庵為寺,拓基增建,遂成一巨剎。萬曆四十一年(1613)古心因助雪浪洪恩大師修報恩寺琉璃塔頂有功,由官府奏報皇帝,御賜「古林律寺」額和十寶:紫衣、龍藏、觀音像、軒轅鏡、金香爐、紫金缽、玉蒲團、烏金板、量天尺、混天球及萬壽戒壇匾。
修復
清咸豐三年(1853)戰火中殿宇均毀。後經寺僧如鵲營巢,歷40年修復,稍具叢林規模。光緒二十六年(1900)九月初八,寺後山凹起火,寺廟盡焚。時住持輔仁和尚,募集巨資,率眾僧重加修建和增拓,計建有山門、牌樓、彌勒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萬壽戒壇、鍾板堂、上客堂、爰道堂、庫房及諸僧執事寮共計百餘間。建成的殿宇,壯麗崇宏,金碧輝煌。
對外開放
幾經興廢,至建國初期,古林寺頹廢不堪,成為農民菜地。1959年為省級機關園藝場,殘牆斷壁的古林寺就不復存在了。1964年撥交市園林主管部門辟為古林苗圃。古林溝壑高下,地形多變,具有創建公園的自然環境。1981年1月正式批准建園,1984年4月23日紀念南京解放35周年時對外開放。
杜鵑坡
由正門入,眼前即是杜鵑坡。坡上有數十年生的參天大樹板栗和麻櫟。其西北又有天然植被為之屏障,構成蔭濕溫暖的小氣候環境,宜於杜鵑花的生長發育。陽春三月,各種杜鵑花開斑斕,紅花似火,黃花如金,白花玉潔,在碧綠嫩葉映襯下千姿百態,爭奇斗艷,使遊人領略春天的來臨。
遠香榭
杜鵑坡向南沿塊石砌成的石級繞至後山,滿園蒼松翠柏,綠竹黃楊,遠香榭立在其間。遠香榭建築面積60平方米,仿古典園林鋼筋混凝土結構,雖無雕龍畫鳳,卻也玲瓏美觀,典雅樸素,四圍走廊,室內常有花、畫、盆景展覽,亦可在榭內品茗休憩。水榭東、西、北三面地帶開闊,栽有濃郁芬芳的臘梅、玉蘭、芙蓉、綉球、桂花等花灌木,因而常年花期不斷,四季飄香。配以清澈的水池,遊人常駐足留戀不願離去。
牡丹園
由遠香榭南去,即為牡丹園。牡丹園位於公園西南隅。該園依山鑿石而建,兩米多高的牡丹仙子塑像立於園中。牡丹素以花大形美,被譽為「國色天香」,有花中之王的美稱。園內共收集、栽培250多個品種,3000多株,多引自牡丹之鄉河南洛陽、山東荷澤兩地。園中還配以芍葯。「穀雨看牡丹」,牡丹、芍葯相繼盛開時,滿園奼紫嫣紅,富麗堂皇。遊人置身園中,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園中建有牡丹亭,仿古典園林鋼筋混凝土結構,面積約150平方米。沿亭側曲廊可至天香閣。牡丹亭建築因地制宜,因山而建,建築別致。人在亭中品茗賞花,情趣怡然。
茶花塢
在牡丹園北,塢因山而造,低窪處人工築水塘三處並使之相通,又堆砌土丘三個組成半島。島上廣植多品種茶花,並配置多種花灌木。漫遊於山茶間,令人興趣盎然。距茶花塢不遠,是一片翠竹,竹林旁有兩株12米高的槐樹,古拙健壯,根部相距尺許,而上部樹身纏繞相連,自然形成「連理枝」。有的青年男女,雙雙對對在兩槐結合處攝影留念。
梅花嶺
位於公園東邊山嶺脊部,瀕臨虎踞北路。嶺上栽有百餘株蒼勁挺拔的高大雪松,數百株各類春梅。沿嶺西向,遍植黑松、毛竹、臘梅。臘月隆冬,組成一幅自然松、竹、梅歲寒三友畫卷,堪稱一絕佳景。嶺巔建有晴雲亭,面積30平方米,仿古典園林鋼筋砼結構,兩邊建有石座,供遊客休息。
月季園
從虎踞北路南大門入,沿園路向南是月季園。園中栽有數百株月季。春到人間,月季盛開,滿園五彩繽紛,蔚為壯觀。
盆景園
在月季園西北隅,是「金陵盆景」的生產基地之一,佔地200平方米,並配有600平方米玻璃溫室。園內常年培育和展出的盆景,品種花色齊全。大小規格配套的各式樹樁和水石盆景及觀葉植物,供遊客觀賞和購買,又提供外貿出口。沿盆景園拾級而上,左側有一開闊坡地,廣植茶樹、梅花。據傳,大醫學家、文學家陶弘景(452~536)曾在此隱居過。園內正在興建球宿根花卉園,並將1978年日本友人贈送鄧穎超的150株櫻花定植園內。
四方八景閣
在公園中心最高處。新建的四方八景閣,面積575平方米,主體三層,重檐,總高16米,第三層配外迴廊,供遊客佇立觀景。底層配大平台基座,面積454平方米,花崗石踏步140平方米。遊人在頂層平台眺望,園內各景區景色和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形勢盡收眼底。與公園西部海拔36米的高丘上面興建的303米高的電視發射塔,形成一幅絕好的對景。
南北朝時,古林一帶廣植海棠與梅花,風景秀麗。每當早春,梅花盛開,嬌蕾多姿,花香四溢。有安徽仕人鮑元,來此賞花,因鮑母小名梅,故見梅而拜,並捐資建「拜梅庵」一座,以緬懷慈母情誼。從此,古林梅花名噪一時,賞梅者絡繹不絕。惜此庵早毀。1981年制定之公園建設總體規劃,古林公園系建成以四季名花造景為主的花卉專類園。經過7年辛勤拓建,於1987年底,初步建成以名花異卉為主,娛樂、科普相結合的花卉公園。供游覽的有牡丹芍葯園、月季園、杜鵑坡、梅花嶺、山茶塢和遠香榭等景區。這些景區內,配以古樸典雅的亭、廊、軒、榭等仿古典園林建築,栽植牡丹、芍葯、杜鵑、山茶、月季、梅花、櫻花,主次相襯,各具特色。景區內有牡丹亭、天香閣、遠香榭、晴雲亭及四方八景閣等。這些建築,設計新穎,造型獨特,為景點增添了藝術魅力。
⑧ 南京古林公園有哪些游樂項目
古林公園處地勢高下,地形多變,具有創建公園的自然環境。四方八景閣在公園中
心最高處。新建的閣樓,面積575平方米,主體三層,重檐,總高16米,第三層配外迴廊,供遊客佇立觀景。遊人在頂層平台眺望,園內各景區景色和鍾山龍
蟠、石城虎踞之形勢盡收眼底。底層配大平台基座,面積454平方米,花崗石踏步140平方米。與公園西部海拔36米的高丘上興建的303米的電視發射塔,
形成一幅絕好的對景。
梅展
每到梅花節,南京古林公園就會舉辦「梅展」。 該公園通過引種栽培,有小綠萼、桃紅硃砂、殘雪、大羽、佐橋紅等60個優良
品種,近3000株梅花對外展出,該公園還在大門假山中設立了330平方米的梅花盆景展覽,
共有大小梅花盆景藝術盆桶百餘盆,讓人們在欣賞之餘,感受到梅花藝術的深刻內涵。
古林寺
古林公園因其地原有古林寺而得名。據史載,古林寺最早稱觀音庵,為梁代高僧寶志創建。南宋淳熙(1174~兒89年)中改稱古林庵。其時,屋僅數
楹,方圓百尺。明萬曆十二年(1584),由高僧古心法師改庵為寺,拓基增建,遂成一巨剎。萬曆四十一年(1613)古心因助雪浪洪恩大師修報恩寺琉璃塔
頂有功,由官府奏報皇帝,御賜「古林律寺」額和十寶:紫衣、龍藏、觀音像、軒轅鏡、金香爐、紫金缽、玉蒲團、烏金板、量天尺、混天球及萬壽戒壇匾。
修復
清咸豐三年(1853)戰火中殿宇均毀。後經寺僧如鵲營巢,歷40年修復,稍具叢林規模。光緒二十六年(1900)九月初八,寺後山凹起火,寺廟盡
焚。時住持輔仁和尚,募集巨資,率眾僧重加修建和增拓,計建有山門、牌樓、彌勒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萬壽戒壇、鍾板堂、上客堂、爰道堂、
庫房及諸僧執事寮共計百餘間。建成的殿宇,壯麗崇宏,金碧輝煌。
對外開放
幾經興廢,至建國初期,古林寺頹廢不堪,成為農民菜地。1959年為省級機關園藝場,殘牆斷壁的古林寺就不復存在了。1964年撥交市園林主管部門辟
為古林苗圃。古林溝壑高下,地形多變,具有創建公園的自然環境。1981年1月正式批准建園,1984年4月23日紀念南京解放35周年時對外開放。
杜鵑坡
由正門入,眼前即是杜鵑坡。坡上有數十年生的參天大樹板栗和麻櫟。其西北又有天然植被為之屏障,構成蔭濕溫暖的小氣候環境,宜於杜鵑花的生長發育。陽
春三月,各種杜鵑花開斑斕,紅花似火,黃花如金,白花玉潔,在碧綠嫩葉映襯下千姿百態,爭奇斗艷,使遊人領略春天的來臨。
遠香榭
杜鵑坡向南沿塊石砌成的石級繞至後山,滿園蒼松翠柏,綠竹黃楊,遠香榭立在其間。遠香榭建築面積60平方米,仿古典園林鋼筋混凝土結構,雖無雕龍畫
鳳,卻也玲瓏美觀,典雅樸素,四圍走廊,室內常有花、畫、盆景展覽,亦可在榭內品茗休憩。水榭東、西、北三面地帶開闊,栽有濃郁芬芳的臘梅、玉蘭、芙蓉、
綉球、桂花等花灌木,因而常年花期不斷,四季飄香。配以清澈的水池,遊人常駐足留戀不願離去。
牡丹園
由遠香榭南去,即為牡丹園。牡丹園位於公園西南隅。該園依山鑿石而建,兩米多高的牡丹仙子塑像立於園中。牡丹素以花大形美,被譽為「國色天香」,有花
中之王的美稱。園內共收集、栽培250多個品種,3000多株,多引自牡丹之鄉河南洛陽、山東荷澤兩地。園中還配以芍葯。「穀雨看牡丹」,牡丹、芍葯相繼
盛開時,滿園奼紫嫣紅,富麗堂皇。遊人置身園中,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園中建有牡丹亭,仿古典園林鋼筋混凝土結構,面積約150平方米。沿亭側曲廊可至天
香閣。牡丹亭建築因地制宜,因山而建,建築別致。人在亭中品茗賞花,情趣怡然。
茶花塢
在牡丹園北,塢因山而造,低窪處人工築水塘三處並使之相通,又堆砌土丘三個組成半島。島上廣植多品種茶花,並配置多種花灌木。漫遊於山茶間,令人興趣
盎然。距茶花塢不遠,是一片翠竹,竹林旁有兩株12米高的槐樹,古拙健壯,根部相距尺許,而上部樹身纏繞相連,自然形成「連理枝」。有的青年男女,雙雙對
對在兩槐結合處攝影留念。
梅花嶺
位於公園東邊山嶺脊部,瀕臨虎踞北路。嶺上栽有百餘株蒼勁挺拔的高大雪松,數百株各類春梅。沿嶺西向,遍植黑松、毛竹、臘梅。臘月隆冬,組成一幅自然
松、竹、梅歲寒三友畫卷,堪稱一絕佳景。嶺巔建有晴雲亭,面積30平方米,仿古典園林鋼筋砼結構,兩邊建有石座,供遊客休息。
月季園
從虎踞北路南大門入,沿園路向南是月季園。園中栽有數百株月季。春到人間,月季盛開,滿園五彩繽紛,蔚為壯觀。
盆景園
在月季園西北隅,是「金陵盆景」的生產基地之一,佔地200平方米,並配有600平方米玻璃溫室。園內常年培育和展出的盆景,品種花色齊全。大小規格
配套的各式樹樁和水石盆景及觀葉植物,供遊客觀賞和購買,又提供外貿出口。沿盆景園拾級而上,左側有一開闊坡地,廣植茶樹、梅花。據傳,大醫學家、文學家
陶弘景(452~536)曾在此隱居過。園內正在興建球宿根花卉園,並將1978年日本友人贈送鄧穎超的150株櫻花定植園內。
四方八景閣
在公園中心最高處。新建的四方八景閣,面積575平方米,主體三層,重檐,總高16米,第三層配外迴廊,供遊客佇立觀景。底層配大平台基座,面積
454平方米,花崗石踏步140平方米。遊人在頂層平台眺望,園內各景區景色和鍾山龍蟠、石城虎踞之形勢盡收眼底。與公園西部海拔36米的高丘上面興建的
303米高的電視發射塔,形成一幅絕好的對景。
南北朝時,古林一帶廣植海棠與梅花,風景秀麗。每當早春,梅花盛開,嬌蕾多姿,花香四溢。有安徽仕人鮑元,來此賞花,因鮑母小名梅,故見梅而拜,並捐
資建「拜梅庵」一座,以緬懷慈母情誼。從此,古林梅花名噪一時,賞梅者絡繹不絕。惜此庵早毀。1981年制定之公園建設總體規劃,古林公園系建成以四季名
花造景為主的花卉專類園。經過7年辛勤拓建,於1987年底,初步建成以名花異卉為主,娛樂、科普相結合的花卉公園。供游覽的有牡丹芍葯園、月季園、杜鵑
坡、梅花嶺、山茶塢和遠香榭等景區。這些景區內,配以古樸典雅的亭、廊、軒、榭等仿古典園林建築,栽植牡丹、芍葯、杜鵑、山茶、月季、梅花、櫻花,主次相
襯,各具特色。景區內有牡丹亭、天香閣、遠香榭、晴雲亭及四方八景閣等。這些建築,設計新穎,造型獨特,為景點增添了藝術魅力。
⑨ 怎樣描寫牡丹花
「國色天香,花中之王」這些優美的詞語都是來贊揚「甲天下」的洛陽牡丹。今天,我就要為大家介紹一下洛陽的牡丹。
洛陽牡丹的莖又細又短,老乾可達3米,枝葉特別茂盛。它的葉子又扁又短,綠得好像就要底下來似的。每當到了百花盛開的四月份,洛陽就成了花的海洋。那裡的花顏色各異,花朵碩大,花瓣肥厚,花蕊也非常多。有紅色的、黃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紅的似火,黃的似金,粉的似霞,白的似玉………一陣微風吹過,陣陣清香便撲鼻而來,讓人心曠神怡。最綠的牡丹是「豆綠」,它的顏色近似葉綠;最黑的牡丹是「冠世黑玉」,它的顏色是深紫發黑;花瓣最多的牡丹要數「魏紫」,約有六七百片花瓣;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它的顏色近似國旗紅;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是粉里透藍;最佳的間色牡丹是「二喬」,它一朵花上兩種顏色。
洛陽的牡丹不僅豐姿綽絕,而且具有很大的葯用價值。
牡丹的莖、葉可以治療血瘀病,花朵可供觀賞,許多城市都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它的根可以入葯,也可以叫它丹皮,入葯後可以治療高血壓,除伏火,清熱散瘀,去癰消腫等。對高血壓有顯著療效。而它的花瓣可以食用,並且味道鮮美。
洛陽牡丹之所以能聞名中外,是因為它們形大鮮美、儀態萬方、色香俱全、冠絕群芳、國色天香,並且俱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心動了,「百聞不如一見」,有空一定要來洛陽-----看牡丹。
從古到今,我國人們對牡丹花的描寫,刻畫和歌唱的作品多如天上繁星,例如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著名戲曲《牡丹亭》,而國畫牡丹的上乘之品也是多不勝數的。古人有「牡丹花下死,作鬼也風流」的笑談,可見牡丹花在我國民眾心中的確佔有很大的分量。
牡丹花雍容典雅,富麗堂皇,自古以來已經有「國花」之美稱。她是中國特有的名貴花卉品種,洛陽牡丹更是由於她的艷壓群芳而名滿天下。牡丹花的花瓣大而色彩艷麗,花瓣之大和花色之多在群花中算是很出眾的了。牡丹花花型有荷花型、菊花型、薔薇型和皇冠型等七八種區分;她的枝繁葉茂,枝條有單枝型和稠枝型之分,葉子有大形圓葉型、大形長葉型和小葉圓葉等五種區分。如果根據牡丹花的花色來給牡丹花分類,可以分成八大種類:潔白無暇的白牡丹,有「黑美人」之稱的黑牡丹,有藍田玉之稱的藍牡丹,有「火煉金丹」之稱的紅牡丹,有墨紫色的「種生黑」,有淡紫色的「首案紅」,有粉色的美人牡丹和有「貴婦人」之稱的黃牡丹。
牡丹花雍容典雅,端莊貴氣;牡丹花香氣馥郁芬芳,沁人心脾。牡丹花語有完美,濃情和富貴之說。牡丹花實在是國色天香,她千百年來迷倒了多人人,有多少文人墨客拜在她的裙下。她不愧「花中之王」的美譽,她是富貴榮華,吉祥如意的象徵。
⑩ 哪個昆劇團演的《牡丹亭》評價最高,最經典
肯定是 白先勇版本的~ 蘇州昆劇院的 青春版 最有味道 青春版《牡丹亭》由著名小說家白先勇改編,他對名著進行如此改編的初衷就是要讓高雅文化能夠雅俗共賞。青春版《牡丹亭》全部由年輕演員出演,符合劇中人物年齡形象。在不改變湯顯祖原著浪漫的前提下, 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勇將新版本的《牡丹亭》提煉得更加精簡和富有趣味,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 劇組主創人員: 白先勇 汪世瑜 張繼青 王童 任永新 曾詠霓 林克華 白先勇創作理念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製作崑曲《牡丹亭》。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這部扛鼎之作《牡丹亭》是傳奇中的國色天香花中之後,五十五折的劇本,架構恢宏,劇情曲折,上兩次演出,只見一斑,編演一出呈現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回由蘇州昆劇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讓我終於圓夢。 這次我也參加了刪編劇本的工作,我和編劇小組的其他成員認認真真琢磨了五個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華刪減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連台演完,從第一出 標目 演到最後一出圓駕,基本上保持了劇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我們的劇本也就貼近湯顯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 」,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湯顯祖筆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麗娘因夢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終於返回人間,與柳生夢梅結成連理。在《牡丹亭》中給予愛情最高的禮贊,愛情可以超越生死,沖破禮教,感動冥府、朝廷,得到最後勝利。《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 青春版牡丹亭 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麗娘,以旦角表演為主。我們的劇本,還原湯顯祖原著精神,加強柳夢梅角色,生旦並重。因此, 拾畫 、 叫畫 這兩出經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們捏成一折,做了適當的改編,更加凸顯其重要性,三十分鍾的獨角戲,將巾生表演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與第一本杜麗娘的經典摺子 驚夢 、 尋夢 旗鼓相當。湯顯祖筆下的柳夢梅遠不止於儒雅俊秀的「夢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權勢,敢與理教抗爭的傲骨書生。如此,我們的劇本生旦戲雙線發展,達到了對稱平衡之美。 老劇種的青春傳承 「案頭」的文學本編好後,還得經過「場上」表演的試驗。我們的總導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譽的浙昆名演員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經驗,由他逐出排演過後,幾經修改,我們的演出本終於定稿。 青春版《牡丹亭》選中了俞玖林及沉豐英分飾柳夢梅及杜麗娘,兩位青年演員屬於蘇州昆劇院的「小蘭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極具潛力的兩塊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於是我們大力敦請汪世瑜及江蘇省昆劇院飲譽中國崑曲界的「旦角祭酒」張繼青跨省跨團進駐蘇州,親自指導並傳授。這也是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著一出戲的排演,完成世代傳承的重要工作。 崑曲這項曾經獨霸中國劇壇二百年,有過輝煌歷史的表演藝術,從上個世紀初,一直遭到傳承危機。民國初年,崑曲幾乎消失於中國舞台,幸虧有心人士在蘇州成立「崑曲傳習所」,訓練出一批「傳」字輩的優秀演員,日後成為二十世紀崑曲薪火相傳的旗手。汪世瑜、張繼青正是這些「傳」字輩老師傅親手調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師承周傳瑛,張繼青受教於姚傳薌。而今「小蘭花」班的俞玖林拜師於汪世瑜門下,而沉豐英亦由張繼青正式收為門徒,在傳承意義上,二人也就隔代繼承了「傳」字輩老師傅一脈相傳的表演風格。這是屬於崑曲表演藝術中正宗、正統、正派的格調。(文/白先勇) 評論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傾倒眾生 文\擊節而歌 奼紫嫣紅的5月,白先勇先生攜著他後半生鍾愛所系的《牡丹亭》第四度進京,能容納約3000人的北展劇場,11日的上本演出再次爆滿,更巧的是,這正是白先生青春版《牡丹亭》的第100場演出。 人海中的我偷偷觀察了一下,30歲以下的年輕人要佔到80%,更青春的學生要佔到50%;還有呢,多是女同胞們三五成群地結伴而來,男同胞們大多身邊都伴著佳人一道兒的。 白先生力挽狂瀾,在崑曲年輕一輩傳繼無力的情況下,策劃的青春版讓中國最美的古典戲劇再次大放異彩,演繹古典美的,年輕化,欣賞古典美的,年輕化,深蘊古典美學的崑曲,也年輕化。所謂青春版,大抵意義在此? ——驚鴻一現湯顯祖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青春版的《牡丹亭》中,這段點睛之筆竟然由湯顯祖本人上場演繹,一現驚鴻啊!此段演完,湯先生轉身對著觀眾,負手長立,舞台的燈光逐漸黯淡下去,於昏黃之中慨然長立的湯先生,此時竟生了些仙氣氤氳的味道! ——清心玉映杜麗娘 看牡丹亭之前,在網上搜索資料,聽得許許多多的人說華文漪的扮相最美。 現場沈豐英飾演的麗娘之美,是讓我愛極了的。由於坐在25排,麗娘的美,是近觀不成的了。於遠觀之中,那略略低眉頷首的羞澀姿態,那微微上揚的萬分淑儀的嘴角,那水袖輕揮的盈盈身段,那柔弱細軟又聲聲含情的聲段,一個端美淑儀、清心玉映,溫柔似水又內心炙熱濃烈的宋代大家閨秀,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她生生死死的愛情神話里。 如果要細細評論麗娘之美,首先應是眉目含情之美,禮教森嚴的杜太守百般嚴苛教導出的女兒,舉手投足、張口閉口間須得極盡大家閨秀的風范,而麗娘情深如此,這扇心靈的窗戶,擋也擋不住滿眼的情。我還細細看了麗娘的劇照,每一張和柳生的對視中,均止不住深情。麗娘之美,其次在於聲音之美。柔若無骨,千回百轉。恰如絲絲裊裊的煙,我生生聽出了幾許纏綿。 在此之前,聽過張繼青、華文漪版本的,甚至梅蘭芳的錄音,若論華麗和豐富之美,若論滄桑之美,若論婉轉之美,大師們勝過一籌。可大師們演繹麗娘之時,都已「青春不再」,我們聽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韻味,也得於豐實盈厚的歲月沉澱。沈豐英版的麗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繹牡丹般嬌艷正濃之人,多了許多青春柔美的味道。這種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實,甚至閉上眼眸,耳中絲絲婉轉,恍然以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 ——舞台、服裝及音樂之美 首先狂贊青春版的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尤其是麗娘和花神的服裝。狂贊服裝和美術設計——著名電影導演王童,據說花神服裝上的圖案都是他用畫筆一筆一筆地畫上去的。我睜大了眼睛,貌似覺得那是巧奪天工的蘇州刺綉(更來證實確實是啊),你想想看,或濃艷、或秀雅的牡丹、杜鵑、梅花、百合、墨蘭等等不同花色,栩栩落在柔白細軟的絲質綉服上,那是何等的綺麗、古雅啊。(哭啊,好多圖貼不上來,回頭再找補吧) 《牡丹亭》的舞台十分古典、寫意。昨天花神出場的兩段很是經典啊,分別是驚夢和離魂那兩出。驚夢那出,十位花神姐姐在幾位花神哥哥的引領下,分作兩路,悠然出場,花神們蓮步輕移,裙裾生風,裙擺若水波般靈動,披風隨之飄飄揚揚,又有激情壯美的音樂想起,當時不禁想大呼:神仙姐姐啊!。「離魂」一場戲,杜麗娘在花神的簇擁之下,身披曳地的紅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處。漸行漸遠的杜麗娘手拈一枝梅花,驀然回眸之際,音樂響,黑幕之上一束亮光,攝人心魄之美啊! ——爭議 盡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傳統崑曲藝術家的非議,認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錘煉,認為以短短一年的時間排練整整一本戲,實在有粗製濫造之嫌疑,老先生們忽略了,在美輪美奐的崑曲藝術的生存和極端高雅之間應該如何擇?當大眾開始為古典美而震撼的時候,崑曲回春的時候也到了。 ——完結篇 「美的東西,人人都會喜歡」,國學的美,崑曲的美,使國人的自信力被西方文化沖擊的四處逸散的時候,似乎又慢慢凝聚起來。前兩天還跟人爭論文化復興的問題,現在國學回暖,崑曲回春,我們的文化復興還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