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配赤芍
❶ 艾草桂圓花椒白芷陳皮肉桂茯苓桂枝丁香製成丸子有什麼做用
這個配方主要是滋補腎陽,健脾祛濕功效!是葯三分毒,不建議長期服用,有陽虛脾胃濕寒的可以用!陰虛內熱切勿服用!
❷ 脾胃虛寒
醫治療
辯證
在中醫書籍中,人們常常將小建中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香砂養胃丸 證統稱為脾胃虛寒(中焦虛寒)證。這四個方症雖然相似,均表現胃痛喜溫喜按,或飢時痛甚、得食暫緩。不思飲食,乏力、苔薄白、脈虛等共同症狀。但是在「大同」之中,又有易被人忽視的小異。
中醫中葯治療:同治脾胃虛寒症,脾胃同治,其脾胃乃安,其中中葯治療代表為:胃用中葯蜜漿,秉承脾胃同治的原理,療效明顯,中醫治療的典範。
香砂六君子湯證,屬氣虛,氣不足便是寒,但寒輕微,且兼痰濕、氣郁,痛喜輕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脹閟,噯氣吞酸,便溏、苔白潤等。胃脹甚於痛,重按痛增為辨證要點。
理中湯症,乃中陽不振兼寒濕,症見痛喜輕按,畏寒喜熱食,得冷則痛劇,痛比前症為重。痛甚於脹是辨症要點。
小建中湯證,系中陽虛兼營陰弱(即中焦陰陽兩虛症),症見痛喜重按,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手足心熱與喜曖畏寒徵象並存,以痛喜重按為辨證要點。
上述四方,同治脾胃虛寒症,但同中有異,臨證不可混淆。屬陰陽兩虛者用小建中湯,為溫潤法(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亦屬此列);理中湯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則溫中之力更強)為代表方,若小建中湯證誤用理中湯則溫燥傷陰;若該用理中湯反錯投小建中湯,則柔潤戀寒濕。同樣,理中湯誤用於香砂養胃丸症,則不能健脾袪濕、和胃暢中、芳香化濁、消脹除滿。臨症當辨析無疑而後用之,方能葯症合拍,共奏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之功。
葯方
方一
高良姜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姜加適量的水,在沙罐內煎取葯汁; 再用葯汁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1日1次,連服3--7天。
本方適用於胃寒性胃疼。
方二
陳皮20克,蔥白10莖,香附子15克,生薑6克,雞肉。將雞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丁,備用,再將陳皮洗凈,香附醋炒,放入砂鍋中煎取葯汁200毫升,把生薑切成粒,蔥切成絲,再把雞肉,葯汁同放入鐵鍋悶煮。以先武火燒沸,酌加料酒、味精、醬油炒拌即成。吃時,以沸米酒50毫升,邊飲酒,邊吃雞了。須開懷食飲。
本方適用於肝氣郁滯之胃疼。
方三
甘蔗500克,高梁米30克。將甘蔗榨取汁,同高粱米一起煮粥,佐餐用。
本方適用於胃熱疼痛。
方四
丁香1.5克,肉桂1克,紅糖適量。丁香、肉桂用溫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鍾,取汁,調人紅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溫胃散寒,適用於感寒腹痛。
方五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兩者共為細面,酒糊為丸,每服3--6克,溫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氣止痛,適用於胃寒疼痛。
茴香
方六
豬肚(狗肚更佳)1具,粳米100--150克,丁香、肉桂、茴香各適量。將前述各味一齊放入鍋中,再加入一些調料,如姜、蔥、鹽、酒、醬,文火燉至極爛,粳米煮粥兌入,空腹服,日3次。
本方健脾溫中,適用於胃部疼痛。
方七
鯽魚250克,生薑30克,橘皮加克,胡椒3克。鯽魚去鱗、鰓、內臟,洗凈;生薑洗凈,切片,與橘皮、胡椒同包紮在紗布袋中,填人魚肚,置鍋內,加水適量,小火煨熟,加鹽少許,空腹飲湯食魚,日2次。
本方適用於感寒後之胃部疼痛。
方八
丹參30克,三七15克,老母雞1隻。將丹參、三七切片,填人宰殺去毛及內臟的雞腹內,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後用文火煨燉至雞爛熟,撈去葯渣,吃肉喝湯,每次1小碗,1日2次,不可多飲。
本方活血止痛,適用於血瘀胃痛。
方九 胡椒15克,肉桂9克,白術、蔥頭各15克,豬肚1個,食鹽適量。將豬肚洗凈,再把葯料拌適量鹽,填人豬胃中,放人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燉至豬肚爛熟,空腹吃豬肚,飲湯,每次1小碗,1日2--3次。
本方溫中健脾,適用於虛寒所致的胃疼。
方十
炒麥芽、炒谷芽、焦山楂,白糖30克。前三味水煎15分鍾取汁,用紗布過濾調入白糖,趁熱服, 日2--3次。
本方消食化滯,適用於食積停滯所致腹痛。 檳榔
方十一
檳榔200克,陳皮,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鹽100克。諸味同置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煎熬至葯液乾涸,停火持冷將檳榔用刀剝成黃豆大小的碎塊,飯後口含少許。
本方適用於食積胃疼。
方十二
雞內金,白糖各適量。將雞內金焙乾研末,與白糖調服,日3次,每次1--2克。
本方消食健脾,適用於胃脘部脹滿疼痛。
方十三
人參、青皮、陳皮、丁香各7克,白術5克,炮附子、蘋果仁、炮乾薑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薑3片,紅棗2枚。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溫中祛寒,適用於胃脘脹滿疼痛。
方十四
代赭石、橘紅、白茯苓、炒竹茹、旋夏花、瓜蔞、左金丸、金鈴於、法半夏、炒薤白、生薑、金石斛各50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為杭州名醫王香岩方,適用於胃脘疼痛又嘔吐酸水。
方十五
百合、丹參各30克,烏葯、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水煎服,每日1劑,1日1次。
本方為著名中醫焦樹德方,功能理氣散寒,溫中和胃,適用於胃脘痛。
方十六
胡椒15克,肉桂9克,白術、蔥頭各15克,豬肚1個,食鹽適量。
將豬肚洗凈,再把葯料拌適量鹽,填人豬胃中,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至豬肚爛熟,空腹時吃豬肚,飲湯。每次一小碗,1日2--3次。
本方適用於虛寒性胃痛。
方十八
鮮豌豆400克,泡青菜150克,豬瘦肉100克,胡椒面1.5克,精鹽5克,味精1克
,鮮湯1000克。將泡青菜切成細絲,豬瘦肉亦切成絲,再用清水150克浸泡在碗內,鮮嫩豌豆入沸水鍋內焊至軟熟,再將炒鍋置旺火上,放人鮮湯、泡青菜、豌豆、精鹽燒沸,撈於湯碗內,最後把肉絲連同清水—起倒人鍋內燒沸,摘凈浮沫後,加入醬油、胡椒面、味精,倒在碗內即成。每於飯前後飲此湯1小碗。 本方適用於胃陰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十九
草果5個,羊肉1500克,大麥仁500克,食鹽適量。將淘凈的大麥仁放鋁鍋內,加水煮粥倒出備用;再把洗凈的羊肉、草果放鍋內加水煎熬至肉熟;撈出羊肉、草果,倒入麥仁粥,合勻,文火燉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塊的羊肉,調入食鹽,溫熱食。
本方暖胃除脹,適用於脾胃虛寒之胃脹痛症。
方二十
白芍12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薑10克,大棗4枚,飴糖30克。前5味水煎取汁,人飴糖,文火溶勻,日2--3次溫服。
本方適用於虛寒性腹痛。
方二十一
附片30克,羊肉2000克,生薑、蔥段各50克,胡椒6克,食鹽]o克。將附片裝入紗布代,扎口;羊肉洗凈,人沸水鍋內,加姜、蔥各25克,焯至煅紅色,撈出,剔去骨,將肉切成2.5厘米見方的塊,再放清水中漂去白水,骨頭拍破,余姜洗凈拍破,蔥洗凈捆纏成束;另將砂鍋注入清水,置於火上,下姜、蔥、糊椒、羊肉、羊骨、附片,燒沸30分鍾後,文火燉至羊肉熟爛(約2--3小時),取出附片,分盛碗內,再分別盛人羊肉,傾入湯佐餐食。
本方溫胃壯陽,適用於脾胃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
方二十二
桃仁1枚,生地黃30克,桂心10克,粳米100克,生薑1克。將桃仁去皮尖,桂心研成末,用地黃、桃仁、生薑,以適量的酒絞取汁。先用水煮粳米作粥,沸後下桃仁等汁,繼續煮至熟,再調入桂心末,空腹食。
本方活血,行氣,對瘀血所致胃痛有效。
方二十三
丹參15克,檀香9克,炙甘草3克,蜂蜜30克。將丹參、檀香、炙甘草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調人蜂蜜,再煎之沸,頓飲。
本方適用於因氣滯血瘀所致胃疼。
方二十四
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厚朴各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上葯每劑煎3次,每日上、中、晚分服,日1劑。
本方為重慶著名中醫陳樞燮驗方,功能疏肝和胃,行滯鎮痛,在臨床可用來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院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脘腹脹滿或脹崛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用以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干者加炒川楝子、焦梔各12克,用以清泄肝火;口乾口苦、苔黃者加黃苓15克,黃連6克,用以清瀉郁熱;食後痛甚或噯腐者加雞內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用以增強消食導滯之力;泛酸時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用以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加法羅海12克,以溫散行滯。
方二十五
南、北沙參各3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陳皮、厚朴各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炒建曲各15克,甘草4克。日l劑,分2次服。
本方扶土抑木,行滯定痛,適用於脾胃虛損,肝鬱氣滯所致的胃脘痛。若肝胃不和諸症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痛飲治療以從其變;標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加黨參、山葯各30克,甚則加人參6克,以增強益氣之力;若短氣、頭昏者加黃芪30克,荷葉15克,以益脾升清;失眠多夢者加棗仁、合歡皮各20克,夜交藤30克,以養心安神。
紅花
方二十六
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紅花8克,徐長卿12克,陳皮8克,大貝母12克。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本方為江蘇著名中醫袁正剛驗方。功能安胃,止痛,散結,適用於胃脘痛,滯脹納呆屬氣滯絡阻者。
方二十七
山葯、雲茯苓、薏米、山植、扁豆、陳皮、神曲、芡實各10克,蓮子6克,砂仁5克,黃連2克,麥牙20克,炒米29克。上葯共焙乾研細末,每餐飯前服1匙(約10克)。
本方為安徽老中醫王正雨驗方。功能健脾和胃,祛濕止瀉,安神定驚,可用來治療小兒腸炎、疳積、脾胃不和型胃痛。
方二十八
鴨子1隻(約重1000克),丁香、肉桂、草豆蔻各5克。蔥、姜、鹽、冰糖、味精、香油、鹵汁各適量。將鴨子宰殺後,去毛及內臟,洗凈。將丁香、肉桂、草豆寇放入鍋中,加水適
量,煎熬兩次,每次待水沸後再熬20分鍾,潷出葯汁,兩次共約3000克。生薑、蔥拍破待用。將葯汁放人鍋中,加鴨子、姜、蔥,用小火煮至六成熟後撈起晾涼待用。將鹵汁放人鍋中,再放人鴨子,用文火鹵熟後撈出,揩凈浮沫。將鹵汁倒入鍋中,取出冰糖、食鹽、味精攪勻,再放人鴨子,置文火上,邊滾動鴨子邊澆鹵汁,直至鹵汁均勻地沾在鴨子上,色紅亮時撈出,再在鴨身上均勻地塗上香油即成。 本方和中暖胃,散寒,止嘔,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弱之脘腹冷痛,嘔吐,泄瀉。
食療
半夏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葯:黃芪建中湯。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小建中湯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痛。泛吐清水較重者,可加乾薑、吳茱萸、半夏、茯苓等溫胃化飲;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溫中散寒;若脾虛濕盛者,可合二陳湯;若兼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證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腎氣丸、右歸丸之類助腎陽以溫脾和胃。
治脾胃虛寒3法
①鮮姜、白糖治脾胃虛寒痛:鮮姜500克(細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 日3次,飯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湯匙);堅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見效;如沒徹底好,再繼續吃,直至好為止。
②白酒燒雞蛋治脾胃虛寒:二鍋頭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個雞蛋,把酒點燃,酒燒幹了雞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輕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雞蛋不加任何調料。
③吃蘋果可緩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陰冷天或飲食不當,常泛胃酸,很難受。如果此時吃一個或半個大蘋果,胃很快舒服了
編輯本段食療胡椒豬肚湯
原料:胡椒12克,豬肚1個(約600克),蜜棗5枚。
做法:豬肚用生粉、鹽擦洗內外,洗凈。將胡椒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合,與蜜棗一齊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煲3小時,調味後,飲湯吃豬肚、蜜棗。
功效:溫中健脾、散寒止痛。用於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屬脾胃虛寒者,症見胃脘冷痛、喜溫喜按、腹脹欲嘔、四肢不溫、形寒怕冷者。
茴香狗肉湯
原料: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陳皮6克,草果6克,生薑2片,狗肉250克,醬油適量,大蒜頭4枚。
做法:將大回香、陳皮、桂皮、草果、生薑洗凈;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頭去皮;狗肉洗凈,切小塊,放鼎內熱油炒去膻味。將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爛即成,飲湯吃狗肉。每天1料,分2次食完,連服5天為1療程。
功效:溫中、助陽、暖胃。用於寒胃上脘疼痛、喜熱喜按、嘔吐清水、神疲乏力。又可用於胃虛胃寒、平素四肢不溫者。糯米500克,淮山葯50克,共炒熟,研成細末,每早晨用小半碗,加白糖、胡椒末少許,開水沖服。可治脾胃虛寒,久瀉,飲食減少。
鰱魚一條去鱗、鰓及腸雜,切片,乾薑6克,食鹽適量,同煮熟食用,有溫補脾胃之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等症。
羊肉50克煮熟,加入豆腐200克,生薑15克,適量食鹽調味食用,適用於月經不調、脾胃虛寒。
治老年人脾胃虛寒、反胃食少、嘔吐清水、腹痛泄瀉以及肺寒喘咳:鮮生薑10克切片,大棗5枚,粳米150克,同煮粥,適量油鹽調味佐膳。
❸ 膀胱腫瘤
[治療]
一、基本治療方案
膀胱癌生物學特性差別很大,治療方法也很多,但治療原則仍然以手術治療為主,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和生物治療等居輔助地位,根據臨床分析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O、Ⅰ、Ⅱ期:採用經尿道切除術(TURBt)或電灼或膀胱部分切除術+術後膀胱灌注化療。
Ⅲ期:選擇性膀胱部分切除術(T3a)+輔助化療;全膀胱切除術或根治性全膀胱切除術+術前放療或輔助性放/化療。
Ⅳ期:放療、化療。
術後2年內每3個月復查一次膀胱鏡,2年後每半年復查1次。如有復發及時治療。術後行膀胱灌注一般是1-2年。
符合腫瘤病機的中醫辨證施治,應貫穿於治療的始終。
二、中醫治療
膀胱癌大多以本虛標實為特點。本屬腎氣虛、脾氣虛、肺氣虛、肝氣郁結等,標實為濕熱、毒熱、痰濁、瘀血為患。其中葯治療原則應以補腎健脾益肺為主,兼以利濕止血,清熱止血,解毒化瘀。同時應用中葯可以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化療的能力。而且效果明顯優於單純化療患者。但由於某些客觀原因,中醫治療膀胱腫瘤還多局限於中晚期病例,而且病死率還很高。因此仍需要進行多方位的前瞻性臨床研究,進一步發掘、整理、篩選有確定抗癌效果的方葯及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採用綜合治療方法,努力提高臨床存活率。
(一)辨證分型治療
1.腎氣虛弱型
證候:小便不通,或滴漓不暢,排出無力,腰痛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治法:補腎益氣。
方葯:參蛤散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蛤蚧、人參各10g(另煎兌水),黃芪25g,桑螵蛸、雲苓、當歸各12g。
2.脾氣虛弱型
證候:小便欲解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血尿,肢體倦怠乏力,肌肉消瘦,大便溏泄,納呆乏味,氣短言微等,舌質淡,苔白,脈沉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通利水道。
方葯:補中益氣湯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人參10g(另煎兌水),黃芪25g,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各10g,甘草6g。
3.脾腎兩虛型
證候:腰痛、腹脹、腰腹部腫塊,血尿,納差,嘔吐惡心,消痛,面色白,虛弱氣短,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弱。
治法:健脾益腎,軟堅散結。
方葯:四物湯合左歸飲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人參10g(另煎兌水),黃芪、補骨脂、杜仲各10g,白術12g,黃精、枸杞子各30g,甘草6g。
4.肝鬱氣滯型
證候:情志抑鬱,或多煩易怒,小便不通或通而不暢,血尿,腰痛,脅腹脹痛,苔薄或薄黃,舌紅、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通利小便。
方葯:沉香散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沉香、橘皮、當歸各10g,冬葵子12g,滑石25g,若氣郁化火,可加龍膽草、山梔以清鬱火。
5.濕熱下注型
證候:小便不得出,或小便量少熱赤,尿急尿頻尿痛,血尿,小腹脹滿,腰背酸痛,下肢浮腫,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舌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化瘀止痛。
方葯:八正散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小薊、白茅根各30g,丹皮12g,乳香、沒葯、蒲黃各10g,赤芍、元胡各15g。
6.肺熱壅盛型
證候:小便不通或不暢,血尿,發熱,咳嗽,咽干痛,呼吸急促,煩渴欲飲,苔薄黃,脈數。
治法:清肺泄熱,通利水道。
方葯:清肺飲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各30g,黃芩、桑白皮、麥冬、車前子、雲苓、木通、山梔各10g。若心火旺,舌尖紅,可加黃連清心火,有鼻塞、頭痛,脈浮等表證,可加薄何、桔梗以解表宣肺。
7.瘀血內阻型
證候:面色晦黯,腰腹痛,腰腹部腫塊,腎區憋脹不適,舌質紫黯或斑瘀點,苔薄黃,脈弦或澀或結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散結。
方葯:桃紅四物湯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丹參各30g,桃仁、紅花、川芎、元胡、香附、枳殼各10g,赤芍15g。鮮
8.陰虛內熱型
證候:口乾不欲飲,五心煩熱,小便短赤,大便干,腰骶部疼痛,低燒,消瘦,舌質紅,苔薄,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活血化瘀。
方葯:知柏地黃湯加減。石韋、瞿麥、淡竹葉、生苡仁各60g,豬苓、王不留行、丹參各30g,知母、黃柏、山葯、澤瀉、丹皮、雲苓、熟地各10g,赤芍15g,澤蘭12g。
對於放、化療時所產生的毒副作用,中葯的防治可參見第七章第四節。
(二)專方驗方
1.仙鶴草、鴨跖草各30g,爵床草60g,金絲草45g,車前草、白毛藤各20g。水煎代茶。服用後如出現胃脹不適,加四君子湯同煎。適用於膀胱出血或合並感染者。1療程3周,有效可重復。
2.金錢草30-120g,煎湯代茶飲。適用於膀胱癌尿滴不暢者。
3.白花蛇舌草、金錢草、土茯苓各30g,尿痛加瞿麥、扁蓄各10g甘草梢、木通各5g;小便不利加車前草、澤瀉各10g;血尿加大薊炭、生地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膀胱癌疼痛、血尿或小便不利者。
4.三棱、莪術、青皮、藿香、香附、甘草各5g,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服。1日1劑,頻頻服用。適用於各型膀胱癌者。如小便不利,加扁蓄10g,薏苡仁15g,金錢草、車前草各30g;小便刺痛加茯苓10g,海金沙5g;尿瀦留加大薊根、薏苡仁、玉米須各30。
5.太子參、茯芩、白術各15g,炙甘草、白花蛇舌草各10g,淡竹葉5g,薏苡仁30g,黃柏5g,六味地黃丸(包煎)30g,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膀胱移行上皮乳頭狀癌,手術切除後復發者。
6.龍葵、白英、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蛇莓15,海金沙、燈心草、威靈仙各10。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膀胱乳頭狀癌、移行細胞癌、鱗狀細胞癌。
7.黨參15g,黃芪、茯苓、女貞子、桑寄生、白花蛇舌草各30g,每日1劑,水煎服。適用於膀胱乳頭狀癌,體質較差,正氣不足者。
8.斑蝥、大黃、人參、豬苓各適量。在斑蝥酒浸液入大黃、人參、豬苓茯苓末,用蛋清調勻,製成綠豆大葯丸。每次5粒,每天3次。適用於膀胱乳頭狀癌、腺癌、浸潤型癌及非上皮性腫瘤。並結合不同病期,結合辨證和辨病的原則,適用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夏枯草、土茯苓、半枝蓮、黃芪、丹參、黃柏、五加皮、當歸等,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9.威靈仙、豬茯苓、王不留行、小薊、茜草、敗醬草各30g,甜菜60g,赤芍、元胡、炮山甲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適用於膀胱癌壓迫致尿少不通暢,尿痛者。
(三)針炙治療
1.針刺 主穴取關元俞、膀胱俞、腎俞、承扶、三陰交、陰陵泉等穴,配穴取內關、翳風。耳穴取腎、腎上腺、內分泌、心、肝等,補瀉交替,每日一次,每次留針20~30min。適用於各期膀胱癌者。
2.針刺和穴位注射止痛 取穴關元、三陰交、腎交、腎俞穴,以0.5%~1%的普魯卡因注射注液2ml,分別注入兩側腎俞穴各0.5~1ml。每2天注射一次,連續10~15次。注射前須作普魯卡因皮試。適用於膀胱癌腰腹疼痛者。
3.電針刺激 用電針治療儀,將電極板接於疼痛處,將負極放於疼痛對側處,以中低頻率刺激。適用於膀胱腫瘤疼痛者。
(四)推拿治療
取穴腎俞、關元、三陰交、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採用擦、拿、抹、搖、拍擊等手法,以扶正祛邪,補腎健脾。適用於膀胱癌腰痛、尿瀦留、全身脹痛者。
(五)外敷葯物
1.鮮金錢草 不拘量,清水洗凈,加食鹽少量,搗爛,敷於腫痛相應部位,稍厚如分幣,每天換一次。外敷處起皰灼痛以及破潰者可適用消毒,並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此法可減輕癌症疼痛,方法簡便,適於基層或家庭腫瘤患者。
2.癌痛散 山柰、乳香、沒葯、姜黃、桅子、白芷、黃苓各20g,小茴香、公丁香、赤芍、木香、黃柏各15g,蓖麻仁20粒。上葯共碾為細末,用雞蛋清調外敷腫瘤疼痛處。6小時更換一次。適用於膀胱癌腰痛者。
(六)飲食調養
1.手術後飲食 膀胱癌手術後,脾氣、腎氣虧虛,宜以健脾補腎為主。選用黃芪30g,粳米50g,先用水煮黃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米粥,早晨起來空腹食用。有益氣健脾,生血攝血之功效。或用蓮子肉50g,桂圓肉30g,冰糖適量,調成糊狀,加少量大米煮成粥後,每晚臨睡前食一小碗。以補益心腎,安神固攝止血。適用於尿血日久,腎虛不寐者。
2.放療時飲食 膠胱癌放射治療時,氣陰兩傷,應益氣滋陰為主,選用鮮蔬菜、水果菠菜、荸薺、核桃仁、枸杞子等及甲魚。
3.化療時飲食 膠胱癌化療期間氣血兩傷,宜補氣養血為主,飲食選用鱉、龜、甲魚、鯉魚、雞、雞蛋、香菇、白木耳、燕窩、山梨、銀杏、向日葵、核桃等食品。
三、手術治療
(一)手術適用症
具體手術的范圍及方法應根據腫瘤的分期、惡性程度、病理類型及腫瘤大小、部位、有無累及鄰近器官等方面綜合分析而定。不同的手術方法有不同的適應症。同時,還需考慮病人的身體素質及耐受手術的能力決定手術方案。
(二)手術的選擇
1.經尿道手術 ①電灼法:在作膀胱鏡檢查的過程中,如發現非浸潤性表淺乳頭狀瘤(Ta期),單個的或數目不多而散在的腫瘤,腫瘤體積在1cm以上的,可以經尿道同時用電灼器電灼治療。②經尿道電切術:適用於2cm左右的帶蒂乳頭狀瘤或塊狀、桑椹狀無蒂的小腫瘤,尚未侵犯深層肌肉(T2期)的表淺的膀胱腫瘤。可採用電切鏡經尿道電切。
2.膀胱局部切除及電灼術 適用范圍同經尿道手術相似,即浸潤較淺、惡性程度較低、基蒂比較細的膀胱乳頭狀瘤。
3.膀胱部分切除術 適用於范圍較局限的浸潤性乳頭狀癌,腫瘤應距膀胱三角區及膀胱頸部較遠。浸潤深度以不超過膀胱外周脂肪層為限。如有必要可行輸尿管膀胱吻合術。
4.全膀胱切除術 對於腫瘤范圍超過以上各種手術方法的適應范圍,腫瘤位於膀胱三角區及膀胱頸部有浸潤,腫瘤已經向周圍淋巴結轉移,復發性腫瘤等等,應採用根治全膀胱切除術。對切斷的輸尿管必須作輸尿管移植等尿流改道手術。常用改道手術有:①輸尿管皮膚造口術;②直腸膀胱、乙狀結腸造口術;③直腸膀胱術;④回腸膀胱手術;⑤可控回腸袋代膀胱術。
四、化學治療
(一)化療適應症
膀胱癌單純切除術後,復發率較高,同時因為表淺膀胱腫瘤經尿道電切術後,為增加其治療的徹底性,均應進行化學治療。另一方面對浸潤癌有遠處轉移的晚期膀胱癌,採用聯合化學治療,可作為一種姑息性治療,居膀胱癌治療中的輔助地位。
(二)化療的種類
1.膀胱癌的腔內化療 在膀胱內灌注高濃度的抗癌葯物,使抗癌葯物在膀胱內直接作用於膀胱癌。殺滅膀胱內癌細胞,包括膀胱切除術後的殘余癌細胞。全身毒性反應小,應用方便,對患者的生理功能保留較好,可用於治療表淺性膀胱癌或預防膀胱切除術後的復發。治療期間每3個月復查膀胱鏡一次,2年後改為6個月一次,5年後改為1年一次。如果在隨診期間患者出現肉眼血尿,要考慮復發的可能,提前作膀胱鏡檢查。同時同可定期作尿常規檢查及脫落細胞檢查,發現可疑情況隨時作膀胱經檢查。
(1)治療方法:將抗癌葯物稀釋後(葯物濃度一般為每毫升溶液內含1mg葯物),經導尿管灌入排空的膀胱內,保留2小時。為提高療效,灌注前8~12小時限制飲水量,以減少尿液分泌,維持膀胱內的葯物濃度,並於用葯後每15分鍾變換體位(仰卧、側卧、俯卧),使葯液達到膀胱各個部位。兩小時後排空膀胱。灌注療法每周一次,6次後改為每月一次,維持2年。
(2)常用葯物:可用於膀胱灌注的葯物很多,但需要符合下列條件:①葯物容易滲入膀胱壁;②全身吸收少;③局部刺激小,不引起膀胱炎,不引起膀胱纖維收縮。常用葯物有:
塞替派(TSPAP):塞替派60mg加生理鹽水60ml,由尿道直接灌入膀胱。治療表淺腫瘤時,每周1次,6次後改為每月一次,維持2年。此葯物毒副作用較小,價格低廉,有效率40%。
絲裂黴素(MMC):對膀胱癌有直接和間接作用,使癌細胞細胞漿變性及繼發性壞死。為較理想的灌注葯物。術後1~2周開始,40mgMMC加生理鹽水40ml經導尿管注入。每周一次,共4~6次後,改為2周一次,再改為每月一次,連用1年。副作用為刺激性較強,可能出現膀胱炎、血尿,有效率為66%。
順鉑(DDP):DDP60mg加生理鹽水60ml,經導尿管注入膀胱內。每2~3周一次,連用4~8次,以後每2月一次,持續2年,有效率40%。
阿黴素(ADM):ADM40~80mg加生理鹽水40~60ml,經導尿管注入膀胱,每3~4周灌注一次,連用2年。此種葯物局部反應較重,有效率約40%。
2.介入療法 膀胱介入化療為腹壁下動脈插管化療。即經腹壁下動脈插管到腹主動脈分叉處,並保留導管作聯合灌注化療葯物。為減少化療副作用以及增加局部葯物濃度,灌注化療葯物時雙下肢股部用止血帶暫時阻斷血流。此方法治療膀胱癌效果顯著,可使部分腫瘤縮小、壞死或消失。其特點是盆腔區域葯物濃度高,而全身反應小,葯物的刺激性小,並對膀胱粘膜下、肌層、膀胱周圍組織及其受累的淋巴結及小靜脈具有作用。治療葯物可按以下聯合化療方案應用。
3.全身化療 全身化療適用於浸潤性膀胱部和已有轉移的晚期癌症或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及術後復發病例。全身化療對移行細胞癌效果較好,對鱗狀細胞癌、腺細胞癌或混合細胞癌基本無效。全身化療可分單葯化療和聯合化療。
(1)單葯化療:常用葯物療效如下:
順鉑9(DDP0) 有效率40%
阿黴素(ADM0) 有效率15%~35%
甲氨蝶呤(MTX) 有效率28%
環磷醯胺(CTX) 有效率22%
卡鉑(CBP) 有效率30%
絲裂黴素(MMC) 有效率13%~37%
長春鹼(VLB) 有效率15%~35%
氟尿嘧啶(5-FU) 有效率17%
(2)聯合化療:因為順鉑治療膀胱癌效果較好,故目前聯合化療方案均以DDP為主組成。具有代表性的聯合治療方案是M-VAP方案,對於控制移行細胞癌的淋巴轉移和肺轉移效果較好,對骨和肝臟轉移也有效。對非移行性膀胱癌無效。化療方法:MTX分別於化療第1、15、22天按照30mg/m2的劑量給葯,VLB分別於第2、15、22天按照3mg/m2的劑量給葯,ADM在化療第2天按30mg/m2劑量給葯,DDP分別於第2.3天按照35mg/m2的劑量給葯。此方案毒性反應較大,化療出現敗血症者為20%,粘膜炎41%,葯物致死4%。應用時應在條件較好的醫院使用。
另一種化療方案為CISCA(或稱CAP)方案。化療方法:化療第1天給予CTX 650mg/m2的劑量,第2天給ADM 50mg/m2和DDP 70mg/m2。21~28天為一周期,DDP應用時要水化。本方案對移行細胞癌或移行+鱗狀細胞癌療效較好,有效率達70%。對腺細胞癌或混有腺細胞癌的腫瘤療效不佳。本方案毒副反應較小,適於推廣應用。
其他聯合化療方案對膀胱癌的治療效果:
DDP+CTX 有效率58/%
DDP+CTX+5-FU 有效率63%
CTX+ADM 有效率27%
ADM+5-FU 有效率40%
DDP+ADM 有效率51%
DDP+ADM+5-FU 有效率44%
DDP+VM-26 有效率51%
MTX+CTX+ADM 有效率39%
五、免疫治療
自1976年臨床開始試用卡芥苗(BBG)膀胱灌注治療膀胱表淺腫瘤,以後使用范圍逐漸擴大,不僅用於預防表淺腫瘤的術後復發,也可以用於治療原位癌、術後殘留腫瘤及有肌層浸潤的膀胱癌,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據道其療效優於MMC膀胱內灌注。
使用方法:每次用120~150mgBCG加生理鹽水50ml,經導尿管注入膀胱,每周一次,6次後改為每月一次,持續2年為一療程。灌注後每15分鍾變換一次體位共2小時。預防腫瘤復發從術後2周開始灌注。
副作用及其治療方法:BCG灌注膀胱可因BCG的刺激造成膀胱內的急、慢性炎症,膀胱 外接種所造成的各種肉芽腫以及其他各種結核病的全身毒性反應。對症狀輕、持續時間短的局部及全身反應不需作任何治療。對有合並症及全身反應重者,應停止膀胱灌注,同時給予三聯抗結核葯物治療。
六、放射治療
膀胱癌的放射治療效果不理想,敏感性佔25%左右,雖然可能對局部復發有作用,但一般合並症較嚴重,故目前僅用於晚期病人的姑息治療,或手術、化療病人的輔助治療。
七、激光及光動力學治療
通過內窺鏡將激光光纖導入人體空腔器官治療疾病,是治療上的新發展。目前激光治療膀胱癌主要適用於表淺性膀胱腫瘤。激光治療膀胱腫瘤期特點是激光有特殊的生物效應、熱效應、壓力效應、電磁效應和免疫效應等,它有一定的穿透作用,可均勻毀壞癌症組織。
光動力學治療(PDT)是應用膀胱鏡激光和血卟啉微生物(HPD)相結合的光動力作用治療膀胱癌。這是對腫瘤細胞有選擇性的治療方法,對正常組織損害小,反應靈敏,治療效果較滿意而被應引起注意。
八、加熱治療
由於腫瘤內的血液流量僅為周圍正常組織的2%~15%,加熱後腫瘤組織因缺乏良好的血循環而散熱較差,同時腫瘤細胞對熱敏感性高,因此腫瘤細胞比較容易因加熱而被殺死,但正常組織不受影響。對多發性淺表膀胱癌,而身體條件不能耐受手術者可採用膀胱內加熱療法而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方法。
九、生物學治療
是近年來研究較多,很有發展前途的一種療法,在臨床上具體大規模有效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目前可以應用的有經膀胱灌注卡芥苗、白細胞介素-2等,以及全身應用的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及LAK細胞等,可明顯改善人體的免疫機制,增強抗癌能力。
十、生物全息療法
當機體某部位患病時,相關的全息穴位就會出現特有的反應,根據反應壓痛點進行按摩或針刺能治療疾病。採用全息治療儀,按穴位選點,利用密波、疏密波止痛,每次治療20分鍾,每天1次,7次為一療程。
❹ 怎麼治療闌尾炎
我來說說 一、治闌尾炎秘方 1腸癰湯 【組成】①生大黃(後下)、蒲公英各15克,冬瓜仁30克,桃仁12克,丹皮9克,皂角刺12克,芒硝6克(沖服)。②生大黃,丹皮各9克,冬瓜仁30克,桃仁9克,芒硝6克(沖服)。【用法】方①每日1~2劑,水煎服,日服2~4次。方②可每月服三四劑,持續3個月。【功用】清熱瀉下。【主治】闌尾炎(急性用方①,兼治闌尾膿腫;慢性用方②)。【加減】方①加減:闌尾膿腫去芒硝,同時配合針灸療法,針刺闌尾穴(雙側),用瀉法深刺之,運針一二十分鍾,接電針機半小時,再留針1小時,每日1次,連刺3天。又外敷法:方用三黃散外敷,用蜂蜜適量加水調勻,敷患處,葯干即換。方②加減:痛甚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熱甚加紫花地丁、金銀花、連翹;出現包塊(闌尾膿腫)加皂角刺;虛人於後期酌加黨參或花旗參以扶正。【療效】隨證選用,療效頗佳。2清熱消炎湯【來源】王季儒,《肘後積余集》【組成】生石膏、金銀花、冬瓜仁各30克,連翹20克,知母、山梔子、烏葯各10克,生地榆、滑石各12克,丹皮、桃仁各10克,敗醬草3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日服2~4次。【功用】清熱消炎,消腫止痛。【方解】急性闌尾炎多由腸內積聚,郁而化熱,濕熱熏蒸而成熱毒,故腫暴發而痛劇烈。熱蒸於外則發高燒,此方退燒止痛,功效頗速。方用石膏、知母清陽明之熱,內可以消腫,外可以退燒;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而消腫痛;生地榆、敗醬草涼血消腫而治惡瘡;冬瓜仁為腸癰要葯;山梔子、滑石祛濕熱而療瘡瘍;丹皮、桃仁活血涼血而消腫毒;烏葯理氣散郁以止痛;酒軍、瓜蔞清理腸胃,腸胃穢污清除而無蒸發生熱之機,則腫易消而痛自止;竹茹清胃止嘔。一般服葯一二小時即能止痛。【主治】急性闌尾炎。【加減】大便燥結,加酒軍9克,瓜蔞30克,甚者加元明粉;嘔吐加竹茹20克;如痛已緩解,闌尾部有包塊,加茜草12克,山慈菇10克,乳香、沒葯各5克。【療效】多年使用,屢獲奇效。3化瘀消炎湯【來源】王季儒,《肘後積余集》【組成】五靈脂、蒲黃各9克,乳香、沒葯各6克,赤小豆、元胡、川楝子、烏葯、桃仁各10克,赤芍12克,敗醬草30克,冬瓜仁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功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方解】慢性闌尾炎,多由飲食失調,或食後奔走,大腸運化紊亂,氣血凝滯而致右下腹痛,治以活血化瘀為主。故方用五靈脂、蒲黃、乳沒、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以止痛;赤小豆清熱消腫而排膿毒;川楝子、元胡、烏葯理氣散瘀;山慈菇、冬瓜仁消癰腫;敗醬草破瘀散結;三棱、莪術化瘀軟堅,合之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主治】慢性闌尾炎。【加減】如有腫塊,加山慈菇10克,三棱、莪術。【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4新備急丸【來源】金如壽,《經驗方》【組成】巴豆霜、生大黃末各8克,生黃連末14克。【用法】上葯共和勻,裝入腸溶液膠囊,每粒0.3克。每次服2~3粒(成人量),溫開水送下,一般連服3天。【功用】通里攻下,清熱解毒。【方解】方中巴豆霜峻下逐瘀;大黃瀉熱毒、行瘀血、盪積滯;黃連清熱消炎解毒。三葯合用,作用迅速,用之得當,可取速效。【主治】各種類型闌尾炎,尤其對急性闌尾炎(瘀滯型)、急性蜂窩組織炎及慢性闌尾炎(蘊熱型)有良效。【加減】如體溫過高,可用金銀花30克煎水,待冷後送服本丸。【療效】臨床屢用效佳,服葯後一般4小時左右開始排便,隨之熱退痛止。【附記】如服葯後4小時不排便的,可再服1次。葯後腹瀉不止,可口服5%顛茄合劑20毫升,或用硫酸阿托品0.3~0.5毫克肌肉或皮下注射。5闌尾膿腫方【來源】金如壽,《經驗方》【組成】紅藤、敗醬草各30克,當歸尾9克,皂角刺15克(或用炮山甲9克),大黃15~24克(後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重症日2劑。【功用】清熱解毒,化瘀排膿,通里消積。【方解】方中紅藤活血通絡、解毒;敗醬草清熱消炎、散瘀排膿;當歸尾活血祛瘀;皂角刺活血消腫;大黃攻下瀉熱、通下消積。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化瘀排膿、通里消積之功。【主治】闌尾周圍膿腫。【療效】臨床屢用,確有良效。6闌尾化瘀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組成】川楝子、金銀花各15克,延胡索、牡丹皮、桃仁、大黃(後下)、木香各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用】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方解】方中川楝子、元胡、木香行氣止痛;金銀花、牡丹皮清熱消炎;桃仁、大黃化瘀解毒。本方是由《金匱要略》的大黃牡丹皮湯加減化裁而成,其消炎止痛作用較原方更勝一籌。【主治】闌尾炎(氣血瘀滯型),症見闌尾炎初期,發熱、白細胞正常或很高,腹痛局限,壓痛僅見於右下腹,有反跳痛。【加減】便秘甚者,加芒硝9克(分沖);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各9克;血聚成塊者,加紅藤30~60克。【療效】黑龍江哈爾濱醫科大學二院普外科驗證觀察,結果:共治療210例,治癒者192例(佔91.4%),無效者18例(佔8.6%)。主要適用於瘀滯型闌尾炎,臨床熱象不顯著,如不寒不熱,或僅有微熱,脘腹脹悶,噯氣納呆,惡心反胃。氣滯重者則腹痛繞臍走竄,血瘀重則痛有定處,痛處拒按,或出現腫塊。大便正常或秘結、尿清或黃、脈弦緊或澀或細。舌苔白,舌質正常或有紫斑。【附記】本方為天津南開醫院經驗方。7闌尾清解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組成】金銀花60克,大黃25克,蒲公英、冬瓜仁各30克,牡丹皮15克,川楝子、生甘草各10克,木香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功用】清熱解毒,攻下散結,行氣活血。【方解】方中金銀花、蒲公英消炎解毒;丹皮涼血活血;冬瓜仁化瘀排膿;川楝子、木香行氣止痛;大黃攻下瀉熱;甘草解毒。又因病勢急劇,熱毒較重,故用大劑量的葯物圍殲之,頓挫熱毒上炎之勢,故取效頗速。【主治】急性闌尾炎(熱毒期),症見發熱惡寒(或不惡寒),面紅目赤、唇乾舌燥、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痛拒按、腹肌緊張、大便秘結,舌尖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洪或滑數。常用於急性闌尾炎,伴有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闌尾周圍膿腫、肝膿腫、盆腔及膈下膿腫。【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附記】本方為天津南開醫院經驗方。8紅藤湯【來源】倪和憲,《光明中醫》(3)1988年【組成】紅藤60~90克,紫花地丁15~20克,蒲公英、金銀花各15克,連翹、丹皮各10克,桃仁6~10克,赤芍10克,冬瓜子15克,炙乳沒各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頻服。使葯液在體內保持一定濃度,有利於迅速控制炎症的發展,縮短療程。【功用】清熱敗毒,消癰散結,活血定痛。【方解】本方為仲景大黃牡丹皮湯去硝、黃,合景岳紅藤煎加減而成。方中以紅藤為主葯,用以清熱敗毒,消癰散結;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銀花、連翹以協助紅藤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桃仁、丹皮、赤芍、乳香、沒葯,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定痛,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改變炎性病灶;冬瓜子化痰排膿消癰,為內消之要葯。合而用之,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活血定痛之功。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活血散瘀為輔,有相輔相成之妙用。方中活血化瘀葯劑量宜小不宜大,必須在大劑量清熱解毒葯足以控制炎症發展的前提下配合應用,方能收到如期的效果。反之,活血化瘀葯用量過大,清熱解毒葯量不足,不僅不能取效,反而有擴散病灶之危害,切宜注意。本方葯性平和,療效迅速,在臨床運用中,尚未發現其副作用。【主治】腸癰(闌尾炎),不論未化膿或已化膿者,或闌尾炎穿孔形成局限性腹膜炎者。【加減】闌尾炎穿孔形成局限性腹膜炎者,應配合四環素滴注。【療效】屢用屢驗,療效甚佳。9加減雙合湯【來源】沈炎南,《光明中醫》(3)1988年【組成】生大黃6克,牡丹皮9克,桃仁6克,冬瓜仁、薏苡仁、敗醬草各12克,金銀花9克,蒲公英12克,當歸、赤芍各9克,紅花、廣木香各6克,川楝子、延胡索各9克,制沒葯6克。【用法】上葯用水3碗,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用】清熱解毒,行氣祛瘀,消癰止痛。【方解】《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婦女重身,毒之何如?」、「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本方由大黃牡丹皮湯合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而成。方用薏苡、敗醬加金銀花、蒲公英,滲濕利水,清熱解毒以助大黃盪滌濕熱,而拔癰毒;以牡丹皮清血中之伏火,加當歸、赤芍、紅花以助桃仁活血,破血中蓄瘀,更加木香、川楝子、延胡索、沒葯行氣止痛,冬瓜仁直達病所,排除敗濁,恢復生肌,使惡血外瀉,癰毒內消。合而用之,共奏清熱解毒、行氣祛瘀、消癰止痛之功。【主治】妊娠腸癰(慢性闌尾炎)。【療效】療效顯著。服葯後多安渡危證。不僅保了大人,亦保了胎兒,「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誠非虛言。10金蒲湯【來源】朱日升,《江西中醫葯》(2)1988年【組成】金銀花、蒲公英、冬瓜子各30~60克,大活血15~30克,木香6~10克,生大黃10~20克(後下)。【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分4次服,每6小時服1次。輕者每日1劑,日服2次。【功用】清熱利濕、行氣活血、通里瀉下。【方解】《諸病源候論》雲:「腸癰者,……使邪氣與營衛相干,在於腸中,遇熱加之,氣血蘊積,積聚成癰,熱積不散,化而為膿。」《外科正宗》也雲:「夫腸癰者,皆濕熱瘀血流入小腸而成也。」病為濕熱壅遏腸腑,故本方重用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冬瓜子滲利濕邪,使濕熱分消;以木香理氣化滯;大活血活血祛瘀,使瘀滯得化;再根據「六腑以通為用」、「通則不痛」的原理,用生大黃瀉熱、逐瘀、通便,引導濕熱膿毒之邪從腸道排出體外。合而用之,具有清熱利濕、行氣活血、通里瀉下之功。【主治】各種類型急性闌尾炎。【加減】小兒劑量酌減。如熱盛便秘者,加芒硝;氣滯痛甚,加川楝子、炒枳殼;濕盛苔膩者,加白花蛇舌草、薏苡仁;合並膿腫者,加敗醬草、桔梗,或赤芍、桃仁,甚至加三棱,莪術。【療效】治療25例,其中辨證分型為瘀滯型5例,成膿型14例,膿潰型1例,膿腫型5例。全部臨床治癒。有2例曾有復發,仍用本方治癒。療程最短3天,最長12天,平均7天。【附記】闌尾周圍膿腫,加用余氏消炎鎮痛膏和芙蓉軟膏(1∶1)和勻外敷局部,有較好的鎮痛作用,葯膏要敷得厚一些,大一點。必要時配合穿刺抽膿。二、治療闌尾炎的偏方 治療闌尾炎的偏方1: 虎杖40克,石膏50克,冰片2.5克。 制用法:將上葯共研為細末,用醋調成糊狀,敷於右下腹部,外加油紙覆蓋。每日換葯3次。 療效:治療多例,效果明顯。 闌尾炎治療方法2:【組成】大黃15克、牡丹皮9克、桃仁9克、冬瓜15克、芒硝6克(分沖)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以大黃為主,合以桃仁、丹皮而奏祛瘀消腫之功,合以芒硝而奏盪滌攻下之效,為其配伍特點 【方劑來源】《金匱要略》。 闌尾炎偏方3: 銀花10克,連翹12克,黃芩、生地、玄參各9克,生甘草6克,大黃10克,紫花地丁12克,野菊花、蒲公英各9克,冬瓜子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清熱解毒,通腑排膿,適用於膿毒潰散所致的闌尾炎,主要症狀如:腹痛自右下腹擴展至全腹,痛勢劇烈,腹皮緊急,全腹壓痛,反跳痛,高熱不退或往來寒熱,面紅目赤,唇乾口臭,惡心嘔吐,腹脹便秘,或大便溏薄而穢臭不爽,小便頻數似淋,舌質紅降而干,苔黃糙起刺或黃厚而膩,脈弦滑數或細數。 闌尾炎偏方4:金銀花12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白花蛇舌草、大黃各10克,川楝子、丹皮各9克,赤芍10克,虎杖1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清熱解毒,化瘀消痛,適用於熱蘊所致闌尾炎,其主要症狀如:腹痛拒按,右下腹壓痛較明顯,有反跳痛,腹皮攣急,或可捫及包塊,伴身熱口渴食少脘痞,惡心嘔吐,大便秘結或便溏不爽,小便短赤,苔黃少津或厚膩,脈弦數或滑數。 闌尾炎偏方5: 大黃10克,芒硝9克,連翹、銀花各12克,紅藤15克,元胡10克,木香、桃仁各9克,丹皮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本方清熱通腑,行氣活血,適用於濕熱瘀滯所致的闌尾炎,其主要症狀如右小腹隱痛拒按,持續或陣發,或疼痛初在上腹部,或先繞臍疼痛,隨後轉移至右天樞穴附近,可伴腹皮攣急,脘脹納呆,惡心噯氣,微熱,大便正常或秘結。舌苔薄白或黃白相兼,脈弦滑、弦滑數或細澀。[三、急、慢性闌尾炎 適應症:慢性闌尾炎 方劑1 川楝子15克,延胡索、丹皮各9克,桃仁、木香、大黃各10克,金銀花2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症:急性闌尾炎氣血淤滯,濕熱蘊結 方劑2 黨參、白術、陳皮、半夏、香附、西茴、烏葯、元胡各9克,廣木 香、砂仁、甘草各6克,雲苓12 克,丁香5克,白芍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症:慢性闌尾炎 方劑3 紅藤、地丁各30克,赤芍20克,桃仁、生軍、玄明粉(沖)各10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症:化膿性闌尾炎 方劑4 川連6克,淡黃芩、山梔、生軍、玄明粉(沖)各10克,川柏、丹皮各12克,赤芍20克,紅藤30克,銀花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適應症:壞疽性闌尾炎 方劑5 敗醬草、金銀花、紫花地丁、馬齒莧、蒲公英、制大黃各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四、治療闌尾炎偏方驗方 1、薏米粥治闌尾炎 薏米50—100克。清水煮爛為粥,稀稠適度,分1—2次服食,每日1劑。適用於急性闌尾炎恢復期及慢性闌尾炎。 2、金銀花蒲公英治闌尾炎 金銀花12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白花蛇舌草、大黃各10克,川楝子、丹皮各9克,赤芍10克,虎杖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清熱解毒、化淤消痛,適用於熱蘊所致闌尾炎。 3、白芍甘草治闌尾炎 白芍18—45克,甘草、柴胡各6—12克,枳殼、丹皮、黃柏各10—1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重者加倍服。適用於急、慢性闌尾炎。 4、地榆槐花治闌尾炎 地榆、槐花各30克,半枝蓮15克,甘草3克,鮮生地30克,連根蔥20根。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劑。適用於急性闌尾炎。 5、中葯煎劑治闌尾炎 金銀花60克,蒲公英60克,地丁草60克,連翹30克,丹皮24克,乳香9克,沒葯9克,青皮12克,甘草12克,枳殼9克,廣木香6克,赤芍12克。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清熱解毒、活血化淤、消腫止痛,適用於各型闌尾炎,一般服葯1劑就能奏效,3—5劑可愈。 6、大田螺治闌尾炎 大田螺、蕎麥面各適量。大田螺搗碎、去殼,將其肉搗成爛泥,用蕎麥面拌成糊,再搗和。攤於布上貼在腹上闌尾部,每日換葯2次。清熱解毒,適用於闌尾炎。 7、鮮姜芋頭泥治闌尾炎 鮮姜、鮮芋頭、麵粉各適量。先將姜和芋頭去粗皮,然後洗凈、搗爛為泥,再加適量麵粉調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葯1次,每次敷3小時。散淤定痛,適用於闌尾炎。 8、白花蛇舌草等治闌尾炎 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敗醬草、忍冬藤各25克,生薏苡仁、茯苓各20克,川軍(後下)、芒硝(沖服)、桃仁(沖碎)、丹皮各10克,紫花地丁草30克,生甘草12克。每日1劑,水煎分3次口服。適用於急性闌尾炎,效果良好。 9、石膏桐油治闌尾炎 生石膏12克,黑桐油適量。將生石膏研為細沫,用黑桐油與生石膏粉混合攪拌成糊狀,外敷疼痛區,一般2—3日更換1次,如葯乾枯或滑動,則需要隨時更換。適用於闌尾炎,有顯效。 10、鬼針草治闌尾炎 鬼針草、敗醬草各30克。將上述葯加水3碗,煎至1碗,頻頻呷服。每日服1劑,重症患者每日服2劑。治療闌尾炎有奇效。 五、 治療闌尾炎的偏方 1、新鮮大蒜12頭,芒硝100克。
制用法:將大蒜去皮,與芒硝共搗成糊狀。同時先在右下腹皮膚上塗凡士林一薄層,然後敷上糊劑,3小時後除去,每日1次。
療效:3—5日愈。 2、 大黃、側柏葉各2份,黃柏、澤瀉、薄荷各1份。 制用法:將上葯共研為細末,以水蜜調煮成糊狀,敷於右下腹部,每次60克,外加油紙覆蓋。每日1次。 療效:治療多例,均痊癒。 六、民間秘方治闌尾炎 到田野拔野生白花蛇舌草。每次100克(鮮)洗干凈,槌、將槌爛的草葯放在手心內,用力壓出草葯(過濾),加蜂蜜一湯匙,每日服兩次,連服兩日痊癒,三十多年來未見復發。
❺ 壯紅花的用處
【應用】 1 . 用於血淤經閉,痛經,可配桃仁、當歸、川芎等同用,方知桃紅四物湯;若熱並經水適來適斷,熱入血室而寒熱譫語,可用紅花、丹皮加入四物湯中;治產後血暈,神昏搐 搦,或熱病胎死腹中,可用紅花濃煎,加童便服,或與生地、牛膝、赤芍、益母草等同煎服 (5) 。2 . 用於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常配蘇枋木、赤芍、當歸等煎湯內服,或與白芍、梔子研末,用雞蛋清調敷患處;用紅花酊或紅花油塗擦,可治扭挫傷淤結皮下之青紫腫痛 (5) 。3 . 用於血淤氣滯之胸痹,胃痛,噎膈,症積。治血淤氣滯所致的胸痹心痛,可配赤芍、丹蔘、五靈脂等同用;治寒凝血淤之胃脘疼痛,痛有定處,可配丁香、木香、五靈脂等同用;治噎膈不能進食,或喉痹壅塞不通,可取鮮紅花絞汁服,或用乾品浸酒絞汁服;治腹中症積,可配莪術、三棱、鱉甲、桃仁等同用 (5) 。4 . 用於半身不遂,關節痹痛。治中風偏癱,肢體不遂,常與黃耆、當歸、桃仁、地龍等同用,方如補陽還五湯;治風寒濕痹之關節疼痛,臨床亦可於袪風濕葯中加入紅花、當歸以活血通痹 (5) 。 5 . 用於淤熱郁滯,斑疹難出色暗,多與浮萍、蟬衣、紫草、大青葉等同用。此外,紅花還可治皮膚皸裂、雞眼、胼胝,多用鮮紅花配地骨皮杵成膏敷,或單味研末用麻油調敷。現有用紅花注射液肌內注射,治療神經性皮炎、扁平疣、銀屑寎以及急慢性肌肉勞損等 (5)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 。外用:適量,煎水外洗;或研末調敷:或以鮮品杵膏外敷。養血活血宜少用,活血袪淤宜多用 (4) 。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有出血傾向不宜多用,過量或多用能使出血不止
❻ 丁香花的食療方法有哪些
(1)神經痛 丁香、鬱金、柴胡、枳殼、川芎、赤芍、甘草各9克,板藍根30克,水煎,每日1劑,分兩次飲服。
(2)虛寒呃逆、嘔吐 ①丁香、柿蒂、人參、生薑各9克,水煎服。②白糖250克,加水少許,文火煎烊,加入生薑碎末30克,丁香粉5克調勻,繼續煎熬至稠,以不粘手為度,停火,將糖倒在塗過花生油的大搪瓷盤中,待冷切成50塊,每日飯後食用數塊。
(3)霍亂吐瀉 丁香2粒,加黃酒50毫升,放於瓷杯中,蒸燉10分鍾,趁熱飲酒。
(4)反胃(朝食暮吐) 丁香15個,研成細末,以甘蔗汁、生薑汁和丸,如蓮子大,含咽之。
(5)脘腹冷痛 丁香15克,吳萸15克,共研細末,每次3克,飯前用溫酒調服。
(6)腸炎、痢疾 丁香6克,烏梅15克,山楂15克,辣蓼15克,水煎加糖服。
(7)齲齒痛 丁香油少量滴入齲洞,可達到止痛目的。
(8)胃寒疼痛 ①丁香3~5粒,黃酒1盅。將丁香放入盛有黃酒的碗中,置鍋中隔水燉熱,趁溫飲用。②丁香10克,肉桂20克,二味共為細末,密閉儲存,於飯前用溫開水送服3~5克。③丁香油3~5毫升,兌白酒及溫開水少許,混合飲用。④丁香油少許,以棉花蘸擦中脘穴,至局部發熱為度。⑤丁香露50毫升,放入碗中,隔水燉溫飲用。
(9)呃逆 ①丁香10克,柿蒂30克,共為細末,每服3~5克,日服3次,用米湯送服。②丁香3克,橘皮10克,加水適量,煎煮至沸,趁溫飲用。
(10)小兒吐瀉 ①丁香、清半夏各30克,共為細末,每用1~2克,生薑煎湯送服。②丁香2~3粒,扁豆花3~5朵,加水適量,煎湯飲用。③丁香、肉桂各等份,共為細末,每取少許,以薑汁調和均勻,敷於臍中,外以紗布覆蓋,2日一換。
(11)陽痿 丁香20克,蛇床子30克,共為細末,裝入空心膠囊,每服4~6粒,日服2~3次。
❼ 中葯中十八反,十九畏具體指哪些中葯十八反是指這十八種葯不難相配而十九畏可以相配
十八反
烏頭(川烏、草烏、附子)反:半夏、瓜蔞(全瓜蔞、瓜蔞皮、瓜蔞仁、天花粉)、貝母(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黎蘆反:人參、苦參、沙參、玄參、丹參、細辛、白芍葯、赤芍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芒硝、玄明粉)、 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牽牛(黑丑、白丑)
丁香(母丁香)畏鬱金、 芒硝(玄明粉)畏三棱、
川烏(附子)、草烏畏犀角、 人參畏五靈脂、
官桂畏石脂
相反或者相畏的不能同用!
❽ 公丁香. 鬱金 . 赤芍 .地龍 . 絲瓜絡.哪裡有賣大概多少錢一克啊
到中葯店去買。各地價格不同。
❾ 葯物的配伍禁忌有哪些
靜脈滴注葯物配伍禁忌表
序號 葯物1 葯物2 配伍結果
1 青黴素 氧氟沙星 混濁
2 青黴素 氨茶鹼 青黴素失活、降效
3 青黴素 碳酸氫納 青黴素失活、降效
4 青黴素 葡萄糖 分解快
5 青黴素 阿拉明 起化學反應
6 青黴素 新福林 起化學反應
7 青黴素 慶大黴素 慶大失活、降效
8 青黴素 阿米卡星 阿米卡星失活、降效
9 青黴素 大環內酯類 有配伍禁忌
10 青黴素 維生素C 青黴素分解快 降效
11 青黴素 氫化可的松 青黴素降效
12 青黴素 黃岑注射液 沉澱
13 青黴素 黃連注射液 沉澱
14 氨苄西林-舒巴坦 10%GS或5%GNS 降效,室溫1h失效
15 氨苄西林-舒巴坦 5%碳酸氫鈉 降效,且外觀有乳光
16 阿洛西林 維生素B6 沉澱
17 阿洛西林 氨甲苯酸 沉澱
18 阿洛西林 維生素C pH變化大於0.2,宜少配伍
19 阿洛西林 阿米卡星 pH變化大於0.2,宜少配伍
20 阿洛西林 小諾黴素 pH變化大於0.2,宜少配伍
21 阿洛西林 慶大黴素 pH變化大於0.2,宜少配伍
22 阿洛西林 頭孢唑啉 pH變化大於0.2,宜少配伍
23 阿洛西林 地塞米松 pH變化大於0.2,宜少配伍
24 阿洛西林 肌苷 pH變化大於0.2,宜少配伍
25 阿洛西林 諾佳 沉澱
26 氨苄西林鈉 0.5%甲硝唑 變色、沉澱
27 氨苄西林鈉 氨茶鹼 沉澱分解失效
28 氨苄西林鈉 慶大黴素 有配伍禁忌
29 氨氯西林鈉 5%或10% GS液 降效
30 氨氯西林鈉 氨茶鹼 沉澱分解失效
31 羧苄西林鈉 0.5%甲硝唑 降效
32 羧苄西林鈉 小諾米星 降效
33 美洛西林鈉 環丙沙星 混濁
34 美洛西林鈉 甘利欣 混濁
35 阿莫西林鈉 5%或10%GS 變色、降效(與溫度、時間成正比)
36 阿莫西林鈉 5%GNS 同上
37 阿莫西林鈉 氨茶鹼 沉澱分解失效
38 頭孢噻肟鈉 碳酸氫鈉 紅色配伍禁忌、相互增加毒性
39 頭孢噻肟鈉 甲硝唑 4h後瓶底有少量氣泡且溶液顏色變深
40 頭孢噻肟鈉 氟康唑 延遲混濁、變色
41 頭孢噻肟鈉 5%GS 白色混濁
42 頭孢曲松鈉 復方氯化鈉 乳白色混濁
43 頭孢曲松鈉 氨茶鹼 PH變化、降效
44 頭孢曲松鈉 氟康唑 沉澱
45 頭孢曲松鈉 萬古黴素 沉澱
46 頭孢曲松鈉 莪術油葡萄糖 液體變為棕色
47 頭孢曲松鈉 氨基糖甙類 混濁
48 頭孢曲松鈉 速尿 混濁
49 頭孢曲松鈉 葡萄糖酸鈣 混濁
50 頭孢他定 維生素C 維生素C含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