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風格
Ⅰ 茹志鵑的《百合花》藝術風格分析
小說的情節雖然單純,但有很強的節奏感。
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個性特徵也逐漸展現。我起初對小通訊員生氣,接著發生了興趣,到後來從心底里愛上這傻乎乎的小同鄉,直到最後懷著崇敬心情看著百合花被蓋上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臉,筆調起伏跌宕,結構單純而又縝密,耐人尋味。
茹志鵑不追求情節曲折而重視細節的運用。在《百合花》的創作中,她十分巧妙地布置細節,或讓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內心變化在某一細節的描寫中自然展開,或使某些細節前後照應,彼此呼應,或用某一個細節連結全篇。
其創作背景:
1957年前後,茹志鵑的丈夫王嘯平被錯劃為「右派」。丈夫處於岌岌可危之時,茹志鵑卻無法救他,而且由於她與丈夫在具體的工作問題上常常站在同一戰線上,她也不得不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檢討自己的思想。
在承受著政治氛圍和緊張的人際關系所帶來的無形壓力的同時,她不無感慨地回憶起戰爭年代的同志關系,回憶起1946年那個中秋夜以及在解放戰爭中遇到的各種人和事:
萊蕪戰役中,她跟隨一個通訊員去前沿,在路上敵人的炮彈不時呼嘯而來,通訊員為了減少傷亡有意拉開距離,但她卻緊張得不由自主地靠他身邊靠近,通訊員一見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
某次戰斗時,她和汪歲寒到一個班裡旁聽開班會,聽說了一位排長的事跡,那位年輕的排長是戰斗英雄,卻很害羞,說說話就臉紅,說的也平常的家常話,這種反差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回首往事,茹志鵑感到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
於是,茹志鵑決定要寫一個普通的戰士、一個年輕的通訊員的故事,首先設定的便是他的性格:質朴羞澀。而至於小說的主題她並未想過。她大約用了一個星期就完成了小說,但作品寄出去後不久便被退稿,理由是「感情陰郁不能發表」。幾經周折,小說《百合花》終於發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雜志上。
Ⅱ 為什麼說百合花具有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
百合花一個主莖直直地向上長,頂上開幾多花,和那些生長茂盛,枝葉繁茂的花感覺就是不一樣,有亭亭玉立,超凡脫俗、清新俊逸的感覺
Ⅲ 百合花風格名詞解釋
百合花是「雲裳仙子」。百合花素有「雲裳仙子」之稱,由於其外表高雅純潔,天主教以白百合花為聖母瑪利亞的象徵,而梵蒂岡以百合花為國花。百合的種頭由鱗片抱合而成,取「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中國自古視為婚禮必不可少的吉祥花卉。
Ⅳ 分析《百合花》的創作風格
短篇小說《百合花》9 寫作於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爭的
高潮時期,許多作家知識分子都經受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作家本人在
當時的時代環境里也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抑,在高度政治化的時代氛
圍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相比之下,戰爭硝煙之中
的淳樸真摯的人際關系則更加令人懷戀。「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
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鍾,甚至只來得
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
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10作者的寫作動機是想借對戰爭年代聖潔
的人際情感的回憶和贊美,來表達對現實生活的感慨。它顯然是一篇
不合時宜的作品,由此它在問世前的曲折遭遇也就可以理解了,當茹
志鵑把《百合花》寄給許多刊物時,一再遭到退稿,其理由是「感情
陰暗,不能發表」. 這樣幾經周折,終於發表在《延河》雜志上,後
經時任文化部長的茅盾的贊揚,才開始受到評論界的重視。
《百合花》的清淡、精緻、美麗,在
五六十年代的戰爭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
它以戰爭為背景,描寫了部隊一個年輕的
通訊員與一個才過門三天的農村新媳婦之
間近於聖潔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創作目的
很明確也很堅定,那就是表現戰爭中令人
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
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於戰爭
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
寫重大事件。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
托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
愛情的愛情牧歌」. 通過生活的側面寫生
活中的普通人,寫日常生活中的「家務事」、
「兒女情」,這是茹志鵑一生為數不多的
短篇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百合花》是
她早期作品,雖然寫的是戰爭,卻已經包
含了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
訊員和農村新媳婦都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
戰爭文化背景下,茹志鵑有意識地不把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寫成「英雄」,
或者說是不把他們當作「英雄人物」來寫,這是與她對「英雄」藝術
形象的認識直接相關。在她的眼裡,英雄應該與平常的人是一樣的,
戰斗英雄只有在戰斗時才是英雄,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就是平常
的人,也會臉紅,也會帶有女孩兒的忸怩姿態,他們所談的也只不過
是些家常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通訊員也可以說是一位英雄。由
於作家避開了戰斗場面,她就不用去寫他的英雄行為,而只是寫他平
常的一面。她還認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必須是能夠站立得起來的藝
術形象,然後才談得上是不是「英雄」. 如果把小通訊員當作「英雄」
來寫,那就得寫他的英雄事跡,突出他在戰場上勇猛的一面,小說敘
事者只能與「英雄」的同行,不斷發現他的優秀品質,也只能成為「
唱頌歌、受教育」的機會,而且,按當時審美習慣,作家是不可以讓
新媳婦隨便笑話「英雄」的,雖然「英雄」可能有暫時的失敗(如借
不到被子),但受到嘲笑卻會有損於「英雄」形象。所以,作家有意
迴避對英雄形象的正麵塑造,只是為了堅持自己的美學風格而不受當
時流行的創作思潮所左右,這正是茹志鵑的可貴之處。
由於作家擺脫了「英雄」概念的束縛,小說里的主要人物身上的
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的表現。小說主要刻畫的是小通訊員與新
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兩者之間穿針引線的是小說敘事人「我」.
這篇小說引人注目的敘事特色就是女性視角,即「我」是個有強烈性
別意識的角色,一開始就寫在戰爭爆發前,因為「我」是女性,才被
團長安排到前沿包紮所,才引出了小通訊員的護送。小通訊員是個剛
參軍一年,只有十九歲的農村青年,質朴憨厚、不善言辭,特別怯於
與異性的交往。為了突出他的後一特點,作者用較大篇幅描寫了他與
「我」和新媳婦兩位女性的關系。在小通訊員送「我」去包紮所的路
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訊員的性格的重要階段。作者有意地把這段行軍
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總攻之前而不是炮聲呼嘯的戰斗
之中,使得小通訊員不願與女性接近的個性明顯地暴露出來。在這個
過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嬌,如走不動路啦,主動與小
通訊員認老鄉啦,甚至帶有挑釁性地問他娶媳婦沒有等等,表現出一
種戰爭年代思想感情開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潑辣」,以反襯小通訊員
的外表靦腆淳樸和內心盪漾著對女性的喜悅。小說寫了這么一個情節:
小通訊員完成了任務(護送「我」與借被子)後要回團部,他對這次
與女性接觸的經歷充滿興奮和感激。作家這樣寫道:
他精神頓時活潑起來了,向我敬了禮就跑了。走不了幾步,他又
想起了什麼,在自己掛包里掏了一陣,摸出兩個饅頭,朝我揚了揚,
順手放在路邊石頭上,說:「給你開飯啦!」說完就腳不點地的走了。
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背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
又多了一枝野菊花……
幾乎沒有任何議論和解說,小通訊員的一系列動作和那枝不知何
時插在槍筒里的小龔,已經把一種性格的形象活潑潑地表現出來。
新媳婦的出現是在小通訊員的形象初步定型之後,作品通過小通
訊員借不到被子引出了新媳婦的形象,並成功地將作品的重心轉移到
新媳婦身上。新媳婦的出場十分自然而優美,給人以賞心悅目的快感,
正好與結尾時的庄嚴肅穆形成強烈的對比:
門簾一挑,露出一個年輕媳婦來。這媳婦長得很好看,高高的鼻
梁,彎彎的眉,額前一溜蓬鬆松的留海。穿的雖是粗布,倒都是新的。
我看她頭上已硬撓撓的挽了髻,便大嫂長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說剛才
這個同志來,說話不好別見怪等等。她聽著,臉扭向裡面,盡咬著嘴
唇笑。我說完了,她也不作聲,還是低頭咬著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
的笑料沒笑完。
新媳婦的性格塑造,是通過她與小通訊員的關系,或者說是以小
通訊員的最後犧牲為代價來完成的。起先是代表部隊去向老百姓借被
子,小通訊員去了,她不借,而「我」去了,她就借了。讀者完全可
以通過對小通訊員已有的了解想像當時兩人初次接觸的「窘狀」. 她
心裡覺得委屈了小通訊員,所以當小通訊員接過被子,慌慌張張地把
衣服的肩膀處掛了一個口子時,「那新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
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只有女性
才會對衣服上的破口子那麼敏感,這個口子就永遠地留在了新媳婦心
上。因此,當她從眾多的傷員中一眼就看見那個露著的大洞時,立即
就變成了另一個人。作品寫道:
我回轉身看見新媳婦已輕輕移過一盞油燈,解開他的衣服,她剛
才那種忸怩羞澀完全消失了,只是庄嚴而虔誠的給他拭著身子,……
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她低著頭,
正一針一線在縫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通訊員的心臟,默默的
站起身說:「不用打針了」. 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
卻象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的、密密的縫
著那個洞。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低聲地說:「不要縫了」. 她卻對我
異樣的瞟了一眼,低下頭,還是一針一針的縫。
作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反復渲染小通訊員肩上那個破洞,一步步
把新媳婦的感情閘門打開,也一步步把作品推向了高潮。當衛生員讓
人抬了一口棺材來,要動手揭掉小通訊員身上那床被子時,新媳婦的
感情終於爆發出來。作者用了一連串與新媳婦剛出場時感情色彩截然
不同的詞彙:「劈手奪過被子」,「狠狠的瞪了他們一眼」,「氣洶
洶的嚷了半句」等,然後,為她心目中的「英雄」蓋上了那條「棗紅
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作者正是通過這條精心設計和挑選
的有著「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的被子,最終完成了作者對戰爭中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歌贊。
善於運用細節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這篇小說常為人
稱道的藝術特色,但這篇小說在敘事上的特色卻很少被注意到。從結
構上說,兩個主人公是被言說者,他們的心理世界是通過敘事者「我」
的眼睛看出來或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小說前三
分之一是寫「我」眼睛裡的小通訊員形象,中間三分之一還是寫「我」
眼中的通訊員和新媳婦,而他們倆唯一的一次單獨接觸則完全被虛寫,
讀者並不知道新媳婦對通訊員的真實態度。直到小說的最後三分之一
的篇幅里,小通訊員犧牲了,新媳婦的感情才洶涌澎湃地爆發。但讀
者讀到這里並不會感到突兀,似乎只有這樣表現才符合人物的性格邏
輯。這種讀者心理上的邏輯,卻是由「我」來完成的。小說寫了一個
小通訊員衣服被掛破的細節,這個細節先是出現在「我」的眼睛裡:
「他已走遠了,但還見他肩上撕掛下來的布片,在風里一飄一飄。我
真後悔沒給他縫上再走。」而新媳婦對那個破口子有什麼想法並沒有
正面表達。可是當通訊員的屍體出現時,新媳婦正是從那破口子上認
出了他。這以後,「我」反而退到了很不重要的位置上,重彩放在描
寫新媳婦縫衣服上面。這似乎是一個暗示:「我」眼中看到通訊員肩
上的破口子而引起的「後悔」,也就是新媳婦心裡的「後悔」,表面
上敘事人在寫自己對小通訊員的感想,其實是暗示了新媳婦的內心世
界。雖然小說沒有正面寫新媳婦對通訊員的心裡感覺,但敘事人的心
理活動卻處處起到了借代的修辭作用。以此類推,小說前三分之一寫
"我"眼中的小通訊員,也不僅僅是一般的介紹人物,而是通過"我"對
小通訊員的接觸方式和感想,讀者可以聯想到小說虛寫的那個新媳婦
與小通訊員初次接觸的場面以及新媳婦對他的感想,有了這種借代作
用,才會有新媳婦一出場時"笑個不停"的暗示。通過這樣的敘事方式
來表達小通訊員與新媳婦之間的感情交流,顯得含蓄優美,令人回味。
Ⅳ 小說《百合花》的語言特點
豐富的意象
小說中含有不少意蘊豐富的意象。新媳婦的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蓋上了通訊員戰士的臉,暗含著農民與戰士融為一體,既寫出了年輕戰士的勇敢與犧牲的偉大精神,又寫出了新媳婦對革命的理解及對戰士純潔的感情。
「百合花」的意蘊豐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個圖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徵了年輕媳婦的朴實美麗、純潔無瑕。
小說中兩次出現了「兩個饅頭」,三次出現了「布片」,還有「笑」、「槍筒」的意象在文中也多次出現,不僅成為聯結情節線索的紐帶,而且其豐富的內涵引導情節深入新的層面。
語言風格
《百合花》的語言不論敘述、描寫還是對話,都給人一種自然、清新、柔和、優美的感覺,把一個流血犧牲的戰斗故事,寫得充滿詩意。特別是其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動傳神 。
女性視角
獨特的女性視角是小說的一個重要特點。這個主要是通過「我」這個人物形象來實現的。雖然,作品主要寫的是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的聖潔感情,但是,「我」卻是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不可缺少的穿針引線的人物,是故事的敘述人和情節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5)百合花風格擴展閱讀:
百合花是一篇將政治主題和人性審美意蘊巧妙結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戰爭時期,某地前線包紮所作為具體環境,講述了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真摯的友情,贊美了小戰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發了作者的審美感受,表達了對人性回歸和對真善美的呼喚。
通過三個連姓名都沒有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作者譜寫了一曲「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在通訊員和「我」之間,作者讓「我」對通訊員建立起一種比同志、比同鄉更為親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見鍾情的男女間的愛情。
「我」帶有類似手足之情,帶著一種女同志特有的母性,來看待他,牽掛他。這是一種復雜微妙得無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至於維系在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的關系紐帶,同樣也是一種聖潔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圖案一樣純潔。
Ⅵ 茹志鵑百合花 賞析
首先,作者在選材方面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別致的。雖然作者選擇的背景是解放戰爭時期,但是卻並沒有正面描寫殘酷冰冷的戰爭場面,而是將主要的筆墨用於戰鬥打響前的一個小插曲和一些瑣碎的生活細節上盡顯清新俊逸的風格。
其次,在神話英雄人物的時代,《百合花》卻將英雄當成普通人來寫。作品中的英雄是個19歲的出身農民的小通訊員,他憨厚、靦腆、帶有幾分稚氣,在年輕女性面前會手足無措,懂得體諒關心群眾,散發出平常、親切的日常氣息。
最後,用細節來刻畫人物的性格,傳達內心的律動,可以說是這部小說突出的藝術特性。例如小通訊員借被子時在年輕漂亮的新媳婦面前慌張得連衣服都刮破了,新媳婦要給他縫,他卻羞澀得「高地不肯」,傳神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與當時的心理。又如小通訊員在送「我」去包紮所時步槍筒里插了幾根樹枝,回團部時槍筒里「不知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表現了小夥子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依戀。
小通訊員犧牲後,當有人想揭掉小通訊員身上蓋著的那床綉滿百合花的新棉被時,新媳婦那句氣勢洶洶的:"是我的"。正體現了人民對戰士無私的愛。作者以這樣一個鮮明的形象細膩的譜寫一曲「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那條新被上的百合正是一朵朵象徵著純潔與感情的美好之花。
Ⅶ 茹志鵑《百合花》賞析是什麼
《百合花》是一篇將政治主題和人性審美意蘊巧妙結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戰爭時期,某地前線包紮所作為具體環境,講述了戰爭年代人與人之間真摯的友情,贊美了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發了作者的審美感受,表達了對人性回歸和對真善美的呼喚 。
它表面上表現了戰爭時代的軍民魚水情,但更深層面上,它歌頌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訴人們,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熱愛都沒有泯滅。
評價:
《百合花》結構上細致嚴密,同時富於節奏感。它的人物描寫也有特點,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濃,好比一個人迎面而來,愈近愈看得清,最後。
不但讓人看清了他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內心。它的風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結構謹嚴、沒有閑筆的短篇小說 ,但同時它又富於抒情詩的風味。
Ⅷ 評價百合花的風格「清新、俊逸」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里,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麼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裡知道自己並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立地挺著胸膛。終於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心裡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著百合:「這傢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說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庄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著,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著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後,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凈溫柔的一角。
不管別人怎麼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著第一株百合的教導: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Ⅸ 《百合花》是如何呈現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的方式
一、茹志娟其人茹志鵑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於上海。當她來到世界上時,家庭已經走向前所未有的衰敗。3歲時,母親因患白喉去世,接著父親又拋下家眷不辭而別,幼小的茹志鵑只好跟著祖母奔走於滬杭兩地,靠祖母做手工換錢過活。在杭州,她跟著祖母糊火柴盒、磨錫箔;在上海她跟著祖母到別人家裡翻絲棉、做女傭,或坐在破舊的灶披間里釘鈕扣、縫貼邊。茹志鵑童年的遭遇使她過早地感受到世態炎涼,對父愛母愛的強烈呼喚沖擊著她的心。1936年11歲的茹志鵑隨祖母和四哥住在上海普志小學,她就近水樓台在這個小學讀了二年級。然而第二年抗日戰爭爆發了,上海情形危急,祖母又帶著茹志鵑和四哥回到杭州,在一個大雜院里租到一間房子住下來。不久祖母一病不起,丟下未成年的孫兒、孫女離開了人世。茹志鵑失去了世界上惟一的親情。
失去祖母的茹志鵑和四哥先是由三哥接濟,然後又被迫來到上海自謀生路。四哥進了一家鍾表廠做學徒,茹志鵑則進了愚園路上的以內馬利孤兒院。這是一所基督教會辦的慈善機構,只收女孩。每日三餐粥,半天做工,半天讀書,晚上便沒完沒了的禱告。茹志鵑對這種囚徒式的生活忍無可忍。為了逃出虎口,她以「死」要挾院方放她出去,最後三 哥賠償妹妹在院里生活數月的膳宿費,領走了妹妹。茹志鵑懷著一顆憂傷而又迷茫的心在上海街頭彷徨,後來才在三哥的支持下入了一所婦女補習學校,後來同學又介紹她入了一所由美國女信徒在中國開辦的聖經學校。茹志鵑的文化基礎是在這個時候打下的。
一年後,茹志鵑兄妹二人作為淪陷區學生免費插入天目山武康中學三年級。在武康中學讀書時,她涉獵了不少現代文學作品,特別傾慕女作家廬隱及其作品,自己悲苦的身世和作品中凄惋感傷的調子有著強烈的共鳴。她在廬隱作品中找到了那一直盪漾在內心的女性的溫柔和母愛的細膩。這股激盪於胸的情愫彌漫到她後來的作品中,也強化了後來她作為母親的角色。她1958年發表的代表作《百合花》是典型的抒情心理風格的小說,以空靈精緻的筆觸展示軍民間的詩情和厚意,柔美、纖細,洋溢著深沉的女性氣質,後來的《靜靜的產院》、《高高的白楊樹》、《剪輯錯了的故事》、《兒女情》、《一支古老的歌》無不蘊含著像百合花一樣迷離的女性的溫存和冷俏。二、《百合花》——創作道路上的標志1958年,茹志鵑寫成了短篇小說《百合花》,先後寄出去兩次,都被退了回來,最後終於在《延河》上發表了,就在小說發表三個月之後,茅盾向讀者推薦了它,這——給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鵑回憶說:"已蔫到頭的百合,重新滋潤生長,一個失去信心的、疲憊的靈魂又重新獲得了勇氣、希望,重新站立起來,而且立定了一個主意,不管今後道路千難萬險,我要走下去,我要挾著那個小小的卷幅,走進那長長的文學行列中去"。(《說遲了的話》,收入《惜花人已去》)《百合花》是一篇只有六千多字的小說,得到了茅盾的熱切關注,說明先生具有慧眼卓識,說明它確實是一朵盛開的藝術之花,是當時文壇上不可多得的珍品。這篇「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茅盾譽之為當時最使他滿意和感動的一篇作品,是「靜夜的簫聲」。 茅盾又在《談最近的短篇小說》一文中,對《百合花》從篇章結構到人物形象以及表現手法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透徹入里的分析。茅盾先生將《百合花》的風格概括為四個字:「清新、俊逸」。《百合花》確是一篇使人「滿意」,令人「感動」的詩篇,優美、抒情、清新、自然。作家努力將生活中發掘出來的美加以提煉、升華,巧妙編織,給人以藝術享受。茹志鵑說:「我要用我這雙眼睛,在大家共見的生活中,去找出單單屬於我的東西」。(《百合花》後記)《百合花》集中了茹志鵑藝術風格之精華,堪稱為前期代表作。同時,也是一朵與作家命運息息相關的心靈之花。她說:「《百合花》在我創作的歷程中,是關鍵的一個作品,是使我鼓起更大勇氣走上創作道路的一個作品。……這個作品跟隨我經歷的波折不算小。同志們說我在創作上還有希望,尚可發展,曾以《百合花》為例;而『四人幫』搞文化專制主義,冠我以『文藝黑線的的金字招牌』也以它為例;較多的讀者記得的也還是它。那麼就讓它明明白白地,作為我創作道路上的一個標志吧!"(《百合花》後記)茹志鵑因《百合花》而成名,在榮譽面前,她考慮的是更艱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勵為動力,在創作園地里開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 三、創作《百合花》的動機 她寫這篇小說時,正是反右斗爭後不久,她的家庭成員是這場擴大化運動的受害者。冷峻的現實生活使她「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各那時的同志關系」。她說:「戰爭使人不能有長談的機會,但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在這一剎那裡,便能膽肝相照,生死與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憂慮之中,緬懷追念時得來的產物」。 百合花象徵了軍民間純潔的感情,贊美了普通人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人民對革命英雄的崇敬與熱愛。四、文本分析1.故事簡單故事很簡單:向敵人進攻的我軍前沿包紮所里發生的一個小插曲。小說中的「我」原來是文工團員,因戰時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紮所,護送任務派給了一個見了女性就臉紅的小通訊員,他的靦腆和害羞使我產生了強烈的好奇與好感。因為包紮所的傷員流了血,怕冷,部隊上的被子未發下來,所以必須向老百姓借被子。「我」和通訊員先後向一個年輕的媳婦借被子,起先她不願借被子,為此事,小通訊員蒙羞兩次。後來,通訊員為了掩護戰友犧牲在戰場上,新媳婦用自己唯一的嫁妝——一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為小戰士「送行」。人物兩個:主要人物,十九歲的團部通訊員;次要人物,剛結婚的農村少婦。但是,這樣簡單的故事和人物卻反映了解放軍的高尚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這是許多作家曾經付出了心血的主題,《百合花》的作者用這樣一個短篇來參加這長長的行列,有它獨特的藝術風格:清新、俊逸。 2.情節精緻 有人說:「故事情節就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是密不可分的。作家把展開故事和塑造人物結合得很好,而且盡量讓讀者通過故事發展的細節描寫獲得人物的印象。這些情節描寫,安排自然、巧妙。初看時,感覺不出它的分量,可是後來它就成為人物形象的有機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風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例如,作者寫團部的十九歲通訊員帶引「我」到前沿包紮所的路上,「我」看見小夥子「肩上的步槍筒里,稀疏地插著幾根樹枝,這要說是偽裝,倒不如算作裝飾點綴。」差不多快到故事後半截的時候,作者寫這位通訊員給「我」留下兩個饅頭,而自己回前線時,又描下這么一筆:「我走過去拿起那兩個干硬的饅頭,看見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 通訊員步槍筒里原來插著樹枝,在完成護送任務後,槍筒里「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從一個側面寫出了青年的情趣。這閑閑的兩筆,前後呼應;這兩筆之間有兩千多字寫故事的發展也寫這位通訊員的風貌和性格。然而有了這前後呼應的閑閑的兩筆,可就把這位青年通訊員的天真、純潔、面臨戰斗而不緊張、愛好自然等等品性,異常鮮明的描畫出來。又有一處細節,文中「兩個干硬的饅頭」兩次出現,第一次是通訊員把它送給「我」,表現出對戰友的關心;第二次出現是在通訊員犧牲後,「我」無意間觸到它,引發讀者對人物品格的懷想。又例如:作者寫「我」和通訊員分頭向老百姓借被子(給前線下來的傷員用),而通訊員遇到困難,一家新媳婦不借,「我」幫助他解決困難之後,通訊員接了被子轉身就走,匆忙中他的衣服被門鉤撕破的時候,表現了人物的性格:靦腆、害羞,不善於和女性打交道。作者又閑閑的插了這么一筆:「那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拿線,要給他縫上。通訊員卻高低不肯,夾了被子就走。」這一筆卻直貫到故事的結束。軍衣上的破洞是通訊員在女性面前「慌慌張張」造成的,這一細節推動了情節的發展。當傷重的通訊員被抬到包紮所,「我」去找醫生來時,作者是這樣寫的:「等我和醫生拿了針葯趕來,新媳婦正側著身子坐在他旁邊,正一針一針地在縫補他衣肩上那個破洞。醫生聽了聽通訊員的心臟,默默地站起身來說:『不用打針了。』「我」過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婦卻像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依然拿著針,細細地、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這里,前後呼應的兩筆,有聲有色而且有層次地寫出了一個普通農家少婦對於解放軍的真摯的骨肉般的熱愛;而且,這種表達熱情的方式:為死者縫好衣服上的破洞,正表現了農民淳樸的思想感情,高尚的思想境界,並加深了讀者的印象。3.細節描寫前後呼應前後呼應的細節描寫,其效果是通篇一氣貫穿,首尾靈活。這種前後呼應的筆法,在全篇有好幾處:通訊員槍筒上插的樹枝和野菊花,通訊員給「我」開飯的兩個饅頭,通訊員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婦的棗紅底白花的被子。特別是通訊員的被門鉤撕破的衣服,這一細節描寫,前後用了三次,中間一次是寫擔架員抬了重傷員進包紮所,「我」聽見新媳婦一聲驚叫,急轉身去看時,「一張十分年輕稚氣的圓臉,原來棕色的臉色,現已變得灰黃。他安詳地合著眼,軍裝的肩頭上,露著那個大洞,一片布還掛在那裡」。用這樣的方法點明這個重傷者就是我們印象很深的通訊員,不但文字跌宕有力,而且喚起了我們的種種回憶:借被子,門鉤掛破衣服,卻又害臊,死活不肯讓人為他縫好。百合花被子是小說情節的紐帶:有了它,就有辦法把兩位人物聯系一起;借給包紮所,表現出新媳婦覺悟高,因為她只有一條被子;把它蓋在烈士的身上,表現出新媳婦對犧牲者的崇敬與愛戴。4.人物形象塑造手法多樣 《百合花》是一篇感人的小說。這篇小說之所以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除了運用細節描寫等表現手法,關鍵還在於它成功的人物塑造。塑造人物時,用了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同時作者還著力挖掘人物的心靈深處,充分表現出了平凡人的心靈中所蘊含的人性美,把百合花一樣美麗的人物清晰地呈現於讀者面前。如新媳婦的語言與神態描寫。初見新媳婦,她「低頭咬嘴唇,好象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沒笑完。」當小通訊員慌慌張張抱被子,衣服被撕破時,新媳婦「一面笑著,一面趕忙找針拿線,要給他縫上。」反復寫她笑,表現她的羞澀可愛,也和她是「新媳婦」有關。當小戰士重傷後被送到包紮所,新媳婦神色凝重補軍衣這一節中,突出她的庄嚴與聖潔。最後,小通訊員犧牲後,衛生員要揭下他身上的被子,新媳婦氣洶洶地嚷了半句「是我的——」,然後把被子蓋在小通訊員的身上。可以看出她對解放軍戰士的崇敬之情。5.謀篇布局周密精到 小說開始的幾段,可以看成是「開場白」式的背景交代。因為部隊要發起總攻,才引出「我」被「通訊員」送到前沿包紮所的「緣起」。然而在這里作者卻有意描寫了一幅與前線的戰斗環境不甚協調的氣氛。一面是冷炮在轟響,而她卻在關注莊稼被雨水充沖得青翠碧綠,空氣也有一股清鮮濕潤的香味。這種描寫,正是為了突出「我」的身份。因為是搞創作的,所以才如此注意對周圍環境的觀察。這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只有這種身份的人,才會在以後的情節中,注意到那些生動鮮明的細節。接下來作者的敘述與描寫集中在對通訊員性格與身世的觀察和了解上。通訊員的靦腆和憨厚在她的敘述和描寫中呼之欲出。在這些文字中,已經埋下了一些與下文有關的伏筆,譬如槍筒上的幾根樹枝,通訊員的怯於在女性面前交談。有了這些伏筆,我們就更容易理解後面發生的一些事情的來龍去脈了。當通訊員借被子碰了釘子,於是引出了不肯借被子的新媳婦,而造成這一誤會的原因,仍然應該是他面對女性的羞怯。由此也可理解作者為什麼一開始即寫了他的這種性格作為伏筆了。通過通訊員借被子失敗而引出的媳婦是小說的另一位主要人物。新媳婦的性格雖與通訊員有共通之處,但她畢竟有一些農村婦女的特點。她的「好象是在故意氣通訊員」的舉動,以及通訊員的不服氣,以致將衣服肩膀上撕了一個不消的口子,都是人物行動的一些細節,但卻是緊扣人物性格特徵的描寫。這一中心情節的敘述和描寫,至少又為下面的情節埋下兩處伏筆:一處是被子上「撒滿白色百合花」,另一處則是他肩膀上撕破的口子。兩個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都跟小說最後的結局有密切的關聯。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在謀篇布局上的精密周到。以下的情節發展,基本上沿著前面敘述的中心情節而通向高潮與結局。通訊員走了之後的包紮所,一方面是照明彈和月亮下的「白夜」,另一方面則是鄉幹部們送月餅慰問部隊的場面。作者在這種緊張的場合仍沒有忘記「忙裡偷閑」地寫她對故鄉中秋節的回憶,這在小說情節的起伏上起著調節閱讀情緒的作用。還有對某通訊員掛彩的描寫,雖是「虛驚」,卻也具有暗示的作用。當通訊員的犧牲成為事實,「我」和「新媳婦」的悲傷自不必說,那媳婦最後又一針一針地為他縫肩膀上的口子,把新被子蓋在通訊員身上時,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位媳婦內心的悲傷,同時也透視了她美麗純凈的靈魂。 《百合花》精緻、美麗、淡雅,取材於戰爭生活而不寫戰爭場面,涉及重大題材而不寫重大事件。寫的雖然是戰爭,但戰爭的槍林彈雨只是為了烘托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詩意化的「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通過生活中側面寫生活中的普通人,飽含了作者刻畫普通人的感情世界的美學追求。那兩個連名字也沒有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不都是普通人嗎?在當時提倡寫「英雄人物」的戰爭文化背景下,作家擺脫了「英雄」概念的束縛,小說里主要人物的美好情感都得到了自由充分展現,這也是茹志娟的獨到之處吧!
Ⅹ 當代文學作業。分析《百合花》清新、俊逸的抒情風格的成因。
這個作業要想應付一下還是比較好寫的吧,畢竟是有名的作品,已經有很多鑒賞資料去借鑒。
建議樓主讀一讀其他《百合花》的分析,摘選整理其中的觀點論述,形成作業論文,這樣既輕松又能學到東西,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下面是引用一點點評論:
茅盾用古人評詩常用的「清新、俊逸」二詞來評價《百合花》的風格,並說它「富於抒情詩的風味」,可見,小說通篇洋溢著盎然的詩意。
一、詩意從細膩的細節描寫中來
小說的細節描寫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洋溢著詩情畫意。比如通訊員槍筒里插的樹枝和野菊花,表現了人物對生活的熱愛;比如被子上的百合花,散發出人情美和人性美,象徵了人物高尚純潔美好的心靈……作者盡力描繪生活激流中的一個小波瀾、一朵小浪花來反映生活,從平凡中發現美好,從簡單中發現神奇,從細微處發現本質,以小見大,通篇詩意飛揚,情味盎然。
二、詩意從巧妙的對比中來
小說中的兩個人物既是互相對比又是互相襯托。比如通訊員見了女性時的過分靦腆羞怯,與見了在人縫里冒煙亂轉的手榴彈時的挺身撲去、慷慨赴死的強烈反差;新媳婦初到包紮所時給傷員換衣拭污,又羞又怕,搶著去燒鍋,與發現通訊員犧牲時的虔誠拭身,縫補破洞,甚至獻出新婚被子為其入殮的強烈反差,無不顯示出令人銘心刻骨的軍民魚水深情。這樣的對比就折射出人與人之間的最美好的溫情愛意。
三、詩意從傳神的景物描寫中來
小說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其中景物描寫的作用非常突出。比如「早上下過一陣小雨……空氣里也帶有一股清新濕潤的香味」。這一景物描寫有色有味,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和平景象,這樣和平的景象馬上就要被一場血腥的戰爭破壞,這樣的描寫不是很有深意嗎?又如第十一段寫「我」對故鄉竹海的聯想,作者不惜筆墨的渲染景色的美麗,是要展示人物成長的環境,點明了小通訊員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詩情畫意的環境,才孕育了小通訊員這樣心靈美好品質純朴高尚的英雄;另一方面,這樣美麗的家鄉,難道不需要我們去保護嗎?這樣小通訊員的犧牲也就具有了價值。
1.「簡單的故事」「精緻的情節」是茅盾評《百合花》這篇小說的特點。那故事的「簡單」,情節的「精緻」,是如何體現的?
【解析】故事的簡單,一是體現在只寫了向敵人進攻的我軍前沿包紮所里發生的一個小插曲,人物只有兩個;二是體現在用六千多字的短篇反映了「解放軍的崇高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情節的精緻,一是體現在善於用前後呼應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細節描寫;二是將展開故事和塑造人物結合得很好,並且注意運用故事的細節塑造人物。
2.這篇作品說明,表現上述那樣庄嚴的主題,除了常見的慷慨激昂的筆調,還可以有其他的風格。
【解析】這句話看起來有點偏離對《百合花》的評論,其實卻緊扣評論的對象,是為自己提出對《百合花》的獨到見解服務的。「那樣」是指上文所說的「反映了解放軍的崇高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慷慨激昂的筆調」是指當時惟一得到承認的筆調,其他的風格是指《百合花》這樣的「清新、俊逸」的風格。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作者這樣從大處落筆,正是為文章觀點的樹立提供理論上的支持,使得下文的分析說理順理成章。
3.《百合花》是怎樣一步步地表現「新媳婦」這個普通百姓的成長的?
【解析】文中的新媳婦塑造得十分鮮明生動,她美麗、嫻靜、淳樸善良,對革命隊伍懷著深摯的熱愛。作者在刻畫她的思想性格時,主要寫了兩件事情上她態度的前後變化:一是對那作為惟一嫁妝的新被子,開頭由於捨不得不願意借給傷員蓋,後來卻主動用它來給烈士裝殮遺體。二是她在包紮傷員時,由開始時的又羞又怕放不開手,到庄嚴而虔誠地給重傷的傷員解衣服,拭身子。在通訊員犧牲後,她懷著深切的敬意和哀悼之情,流著淚給他縫補衣肩上的破洞,在棺材裡鋪上自己的新婚被子。通過這些變化表現了新媳婦這個普通人物的成長。
【鏈接比較】
不管是短篇還是長篇小說,通常都有精彩的細節描寫。如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范進的發瘋,胡屠戶的拉後襟,嚴監生的兩根手指都是深入人心的,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是整部小說高超諷刺藝術的縮影,具有無與倫比的表現力。你能從第二單元的小說(《故鄉》《我的叔叔於勒》《在烈日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中尋找細節,說說其表達上的作用嗎?
【探究】
如《多收了三五斗》中「『鄉下曲辮子!』……鄙夷不屑的眼光從眼鏡上邊射出來……」這個細節表現了米行先生的冷漠,驕橫;《在烈日暴雨下》中「他就那麼半死不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車的彷彿死在了車上,一聲不出地任憑車夫在水裡掙命。」這個細節表現了祥子的艱難、無奈,坐車人的冷酷無情;《我的叔叔於勒》中「這封信成了我們全家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見人就拿出來給他看。」這個細節表現了菲利普夫婦的欣喜若狂,愛慕虛榮;《故鄉》中「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進褲腰裡。」這個細節表現了楊二嫂愛撿便宜,貪小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