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牡丹亭
㈠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思考
看這篇論文
一、中學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
歷史學作為一門修身和認知社會的學科,是一種長期的、含蓄的、意識導向型的學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們思想境界和認識社會現實進行科學決策,但是這需要一個較長的形成過程,不像數理化等工具學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我國社會在人才的選拔考試中,絕大多數不考查被選拔者的歷史水平,這在客觀上強化了「讀史無用論」。 在歷史教改存中也還存有種種誤區。當前社會對教育的要求仍然是「人才」,而首先不是「人」,考分和升學自然成為學校的首要目標,考試成績成為衡量教學效果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如果不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歷史教育的這種應試性很難改變。
二、何謂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這兩個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現了。《說文》:「文,錯畫也。」王筠註:「錯者,交錯也。錯而畫之,乃成文也。」「匕,變也,從倒人。」甲骨文(化),從人一正一倒,有倒人為正,二人相順不背之意。即變正相順,含有教化的意思。文化構成一詞,見於西漢劉向《說苑.指武》:「聖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里的「文化」是指與「武力」相對的文治教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源遠流長。
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相比,「第一就時間綿延上講,中國是由一個人自始至終老在作長距離的跑,而歐洲是由多人接力跑。第二,就空間來說,歐洲文化,起自希臘、雅典,由這個文化中心,向四周發散。後來希臘衰微,羅馬代興,文化中心便由希臘搬到羅馬,由羅馬再向四周發散。……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個中心向各方發散的形態,而且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這一處傳到那一處。這種情景,連帶會發生一種現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斷的現象。」(錢穆《國史新論》「中國傳統之演進」)
(2)博大精深。
比如學術上有先秦諸子百家、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考據學等,都形成完整的體系。尤其是儒、墨、道、法四傢具有世界影響。詩歌創作上,周代就有了《詩經》,後來有了《楚辭》,以後有兩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遞相繼承,不斷創新。小說方面,六朝志怪、唐人傳奇、宋元話本,明清出現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戲曲方面,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還魂》、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長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尤其是關漢卿一生寫了雜劇63種,比寫過36個劇本被稱為世界大戲劇家的莎士比亞還要早300年。繪畫方面有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代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韓滉《五牛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稀世珍品。雕塑方面有雲岡、龍門、敦煌等石窟雕刻。有秦始皇兵馬俑。書法方面,有東晉「書聖」王羲之、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草聖」張旭、創立顏體的顏真卿、柳體的柳公權。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徽宗首創「瘦金體」,元代趙孟頫、清代傅山等。
(3)影響深遠。
早在周代,商朝王族箕子率領5000族人避居朝鮮,隨同帶去詩書禮樂、百工技藝。隨後在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一條通往西域的商路,我國的絲綢、生鐵煉鑄技術以及農產品、手工業品,便沿著這條商路源源不斷運往西亞和歐洲各地。之後,四大發明也通過阿拉伯人逐漸傳到歐洲,對歐洲的工業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我國特產瓷器、茶葉、草葯等不斷輸往南洋、南亞和非洲國家。日本與中國交往,始於東漢初,大規模輸入文化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日本的文字則是在東漢中國文字輸入後,被日本仿效和利用的。唐代日本先後派120多名留學生和學問僧來我國,全面學習中國文化,回去傳播使用。越南、緬甸、柬埔寨、泰國等也受我國古代文化影響很深。迄今在世界各國大都市中建立的「唐人街」仍能反映中國文化的影響。
四、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 以經典誦讀為先導。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千百年來盡管經歷了封建社會的千錘百煉,但傳統美德依然流傳至今,並散發著無人能及的獨特魅力,也正是這樣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打造了國人「忠勤,仁義,厚德,睿智」的優秀品質。為了更好地加強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中學歷史教學可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分別布置經典誦讀內容。從《論語》、《三字經》,到《千字文》、唐詩、宋詞,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學生
㈡ 戚姓的名人
戚勰
漢代時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被封為表臨侯,顯赫多年,他的爵位一連傳了七代。
戚袞
字公文,南北朝時吳郡(今江蘇省)鹽官人。祖顯,齊給事中。父霸,梁臨賀王府中兵參軍。少聰慧,游學京都,受《三禮》於國子助教劉文紹,一二年中,大義略備。仍除揚州祭酒從事史。尋兼太學博士。梁簡文在東宮,召戚袞講論。尋除員外散騎侍郎,又遷員外散騎常侍。仍兼國子助教,除中衛始興王府錄事參軍。太建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歲。戚袞於梁代撰《三禮義記》,值亂亡失,著有《禮記義》四十卷行於世。
戚仲
宋代畫家,畫院祗候。畫山水平遠頗工,常於畫上反手題其名字。
戚夫人
漢高祖的寵姬,故又稱戚姬,山東菏澤人,生趙王如意。高祖屢欲立為儲君,不果。高祖崩,呂後酖趙王;殺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廁所中,稱為「人彘」。
戚逍遙
唐代冀州南宮(女子)人。傳說幼好道,父以女誡授逍遙,逍遙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經誦之。年二十餘,適同邑蒯潯。不為塵俗事,惟獨居一室,絕食靜想,作歌雲雲。人悉以為妖。一夜,聞室內有人語聲。又三日,忽聞屋裂聲如雷,仰視天半,逍遙與仙眾俱在雲中,歷歷聞分別語。觀望無不驚嘆。
戚同文
北宋初與范仲淹所創高平學派。戚同文幼年父母雙亡,由祖母帶著投奔外祖父之家。來到學舍,見到《禮記》,過目成誦,楊蔥十分驚異,即收留為徒,不到一年,畢誦五經,很快即遠近聞名。當時正值晉末喪亂,他絕意仕進,思見天下統一,因取名為同文。後來依將軍趙直,築室聚徒,講學於眼陽(今河南省商丘),求學之人,不遠千里而來,絡繹不絕。高平范仲淹亦聞名而至,依之為學,繼而授徒傳業,其學更為繁盛,遂形成高平學派。
戚文秀
宋代畫家,善畫水,史稱畫水名家。嘗畫《清濟灌河圖》,一筆長五丈,自邊際起,通貫於波浪之間,與眾毫不失次序。
戚繼光
戚繼光( 嘉靖七年1528年—萬曆十五年1587年),定遠(現山東半島一帶)人。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其祖為明朝開國將領戚祥,曾任朱元璋親兵,洪武十四年(1381)最終病逝,授世襲明威將軍。
戚延齡
明萬曆年間考中歲貢後,任順天府薊州平谷縣知縣。在任多年,為人正直,體恤民情,後升任薊州知州。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7月間,薊州有個壯男名張差,拿著大木棒闖入太子常洛的慈慶宮內,打傷看門者多人,被捕歸案。巡視皇城御史劉廷元以張差「有瘋癲」奏於皇帝,遂有「挺擊之案」。戚延齡因處理得當頗得薊州百姓的敬重和稱頌。
戚叔含
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國留學,人加利福尼亞斯但福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回國後自民國16年(1927年)起,先後在上海大廈大學、安徽大學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系主任。抗戰勝利後,赴浙江大學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53年起,任上海復旦大學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亞與(哈姆雷特》。譯有菲爾丁:《湯姆·瓊斯沖》(合譯稿本),稿本有《論湯顯祖與(牡丹亭》、《讀(紅樓夢)筆記》、《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試譯》等。
戚慶隆
當代著名書法家 。曾任淮安市書協主席,今移居南京,其魏碑楷書相當精彩。耿立軍,是一位自學成才的書法名家,現任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其書得力於王鐸、傅山大氣、拙重。
戚先初
戚先初 (1918-1991),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1年參加安徽獨立團,後編入紅25軍73師,任223團副排長。先後參加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至五次反「圍剿」和長征。1936年任紅15軍團保衛局科員,第73師直屬隊特派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77團營特派員、團政治處保衛股長。1940年任18集團軍巡視團團員。1942年任冀魯豫軍區第8軍分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1945年任7團政治委員。參加了平型關戰斗和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所部改編為冀魯豫野戰軍1縱1旅1團,任團政治委員。1946年參加張家口戰斗後,改屬晉冀魯豫軍區,南下濮陽阻擊國民黨新5軍,1947年參加豫北戰役和運城、六營集、羊山戰斗。挺進大別山後,在桐柏山與敵周旋。1948年參加鄭州、開封、淮海戰役。1949年任第16軍48師副政治委員、軍隨營學校副政治委員,參加渡江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幹部部部長,第186師政治委員,高炮101師政治委員,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炮101師政治委員,1959年後任空2軍政治部主任,沈陽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後勤部政治委員。1966年任空軍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兼修建部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3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73歲。
戚薇
戚薇 :1984年10月26日生於四川成都,中國女演員、歌手。2006年參加上海東方衛視《我型我秀》選秀節目出道;同年與袁成傑組成「男才女貌」組合,憑借歌曲《外灘十八號》在歌壇成名。2011年8月簽約海蝶音樂,同年發表首張個人EP《如果愛忘了》。2012年參演電視劇《我的經濟適用男》《童話二分之一》。2013年1月發行第二張EP《L To V秘密》;7月獲得亞洲偶像盛典最具人氣女演員。2014年主演電影《我的播音系女友》。
戚跡
戚跡 ,1982年12月30日出生於遼寧省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2001級。2011年參演勵誌喜劇愛情電影《河東獅吼2》。2012年參演電影《大上海》。2014年主演由北京環亞美視傳媒有限公司攝制出品的國內首部護理題材電視連續劇《天使的微笑》;參演電視劇《錦綉緣華麗冒險》,扮演角色前田瀧一;3月戚跡主演的古裝愛情勵志傳奇劇《錯點鴛鴦》收官。主演都市情感劇《深圳合租記》於7月21日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開播。
㈢ 侯外廬的學術年表
侯外廬先生在20世紀眾多史學家中,獨樹一幟,在很多方面自成體系,例如:對中國思想得發展歷程做了系統梳理,明確從社會史入手解決思想史問題,擴大了思想史的研究范圍,發掘出很多曾經不被重視的的思想家和「異端」;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中,釐清了中國古代城市和國家的起源;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解決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
1932年
資本論第一卷上冊,馬克思原著、與王慎明合譯,1932年由北平國際學社出版。
1934年
《中國古代社會與老子》,1934年6月由山西國際社出版。
1936年
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原著、與右銘(王思華)合譯。
近代中國社會結構與山西票號,發表於《中山文化季刊》1936年冬季號,重刊於1938年該刊第3卷第4期。
1939年
中山先生「革命的人文主義」之特徵,發表於1939年1月1日《時事類編》特刊第29期。
中國學術的傳統與現階段的學術運動,發表於1939年4月《理論與現實》第一卷第一期。
中國革命同盟會的精神,發表於1939年5月1《時事類編》第36期。
社會史導論,發表於1939年9月《中蘇文化》第4卷第2期。
1940年
略論方法問題,發表於1940年《理論與現實》第1卷第4期。
歷史的階段與了解,發表於1940年《讀書月報》第2卷第9期。
中山先生年譜(與李甄陶合編),發表於1940年3月12日《中蘇文化》第5卷特刊。
中山先生遺教的核心精神,發表於1940年3月12日《中蘇文化》第5卷特刊。
1941年
論晚清百年來金融貴族的成毀,發表於1941年2月《讀書》月刊第2卷第11期。
阿Q年代的「問題」,發表於1941年10月《中蘇文化》第9卷第2、3合刊。
1942年
屈原思想的秘密,發表於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1期,《新華日報》1942年2月17日轉載。
屈原思想淵源的先決問題,發表於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2期,《新華日報》1942年4月22日轉載。
申論屈原思想(衡量屈原的盡度),發表於1942年1月《中蘇文化》第11卷第2期。
周代社會諸制度考(署名徐樂英),發表於1942年7月《群眾》周刊第7卷第14期。
1943年
《中國古典社會論》,1943年1月由重慶五十年代出版社出版。
孔子批判主義的社會思想底研究,發表於1943年4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1期。
中國古代「賢者」之史的研究,發表於1943年7月《中山文化季刊》第1卷第2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1943年由國際出版社出版。
王國維古史考釋集解,1943年由重慶三友書店出版。
1944年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考,發表於1944年1月《文風》雜志第1卷第2期。
乾嘉時代的漢學潮流與文化史學的抗議,發表於1944年5月《中山文化季刊》第一卷第4期。
東方古代文明理解之鑰匙,發表於1944年5月《文風》雜志第2卷第5期。
中國十七世紀思想家李二曲評述,發表於1944年5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3、4期合刊。
顏習齋反玄學的基本思想,發表於1944年6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5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1944年6月由重慶文風出版社初版。
黃梨洲的哲學思想與近世思維方法,發表於1944年7月《中蘇文化》第15卷第6、7期合刊。
第十七世紀初中國思想界的一個號筒——龔定庵思想的歷史說明,發表於1944年8月《大學》雜志第3卷第7、8期合刊。
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上卷),1944年11月由重慶三友書店初版。
黃梨洲的詩文論,發表於1944年12月《民主世界》第1卷第14期。
船山學案,1944年由重慶三友書店出版。
1945年
康有為在民國初年的反民主理論,發表於1945年2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2期。
第十七世紀中國的一個新世界觀,發表於1945年3月《中原月刊第2卷第1期。
章太炎關於民族、民主的政治,發表於1945年3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康有為與變法運動歷史,發表於1945年4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3期。
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下卷),1945年6月由重慶三友書店初版。
古代文獻最初發現的中國古代文明考,發表於1945年6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1期。
譚嗣同的社會思想,發表於1945年7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6、7期合刊。
戊戌政變健者譚嗣同的思想流派,發表於1945年7月《民主世界》第2卷第12期。
「五四」文化運動與「孫文學派」的關系,發表於1945年3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5—6期。
關於哲學起源的理論探討,發表於1945年《民主世界》第2卷第6期。
蘇聯歷史學界諸爭論的解答,1945年8月由中蘇文化協會研究委員會出版。
我對於「亞細亞生產方法」之答案與世界歷史學家商榷,發表於1945年8月《中華論壇》第1卷第7、8期合刊。
章太炎基於「分析名相」的經史一元論,發表於1945年9月《中山文化季刊》第2卷第2期。
王國維古史決疑的諸範例,發表於1945年9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8期。
中國古代氏族專政與政治起源,發表於1945年10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9、10期合刊。
中國古代氏族專政的修正與否定,發表於1945年12月《中蘇文化》第16卷第12期。
1946年
中國古代的變法運動,發表於1946年3月《中蘇文化》第17卷第2、3期合刊。
民主的歷史考察——在沙坪墺的講演,發表於1946年4月11日《新華日報》。
三民主義與民主主義,1946年7月由上海長風書店出版。
復甦聯歷史學家格萊科夫的信,發表於1946年8月《中國學術》創刊號。
中山先生的哲學思想(從經驗方面考察),發表於1946年8月《中國學術》第2號。
先秦諸子思想(評價),發表於1946年10月《青年知識》新4期。
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再版)1946年由上海文風書局出版。
1947年
人類思維及哲學思想的發生,發表於1947年上海《唯民》周刊第3期。
新哲學教程(與羅克訂合著),1947年3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我怎樣研究中國古代史,發表於1947年《青年知識》第5期。
司馬遷思想的悲劇性,發表於1947年5月3日上海《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10期。
中國近代思想學說史(上、下冊),《新中國大學叢書》於1947年5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
司馬遷怎樣說出墨者要旨呢,發表於1947年5月24日上海《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12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一卷)與杜守素、趙紀彬合著,1947年6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司馬遷的諸子要旨及其用意,發表於1947年7月《大學》月刊第6卷第3期。
漢代社會新論,發表於1947年8月《大學》月刊第6卷第4期。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1947年10月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
論縱橫家的商人思想,發表於1947年《讀書與出版》第2年第5期。
1948年
魏惡儒道論爭四派中之「儒道合」派,發表於1948年3月《時代評論》第5卷第99期。
秦漢魏晉南北朝神滅思想的戰斗傳統與范縝的神滅論(與紀雲彬合作),發表於1948年3月《時代評論》第5卷第102期。
魯迅與中國思想傳統,發表於1948年9月22日香港《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2期。
文天祥思想(答讀者問),發表於1948年9月29日香港《文匯報》「新思潮」專欄第3期。
1949年
孫中山到毛澤東,1949年由山海書屋出版。
1950年
中國思想通史——中古編序,發表於1950年4月2日《光明日報》。
論漢代思想的階級性總傾向,發表於1950年4月26日《光明日報》。
魏晉思想之歷史背景與階級根源,發表於1950年5月1日《新建設》第2卷第5期。
關於五四運動誰領導的問題,發表於1950年5月4日《光明日報》。
漢代社會史緒論,1950年5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與杜守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新中國大學叢書》。1950年6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五世紀末唯物論者范縝研究,發表於1950年8月《中國科學》第1卷第1期。
關於學習社會發展史中的幾個問題,發表於1950年《展望》第6卷第12期。
社會發展史的一些問題,1950年由展望出版社出版。
魏晉玄學的社會意義——黨性,發表於1950年11月1日《新建設》第3卷第2期。
1951年
從魯迅筆名與阿Q人名說到怎樣認識魯迅並怎樣向魯迅學習,發表於1951年1月26日《光明日報》。
「實踐論」——中國思想史(知行關系)的科學總結,發表於1951年3月6日《新建設》第3卷第6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合著,1951年5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
武訓——中國農民拆散時代的封建喜劇丑角,發表於1951年6月5日《光明日報》。
1952年
嚴復思想批判,發表於1952年3月5日《新建設》第4卷第3期。
論洪秀全與洪仁玕,發表於1952年4月6日《新建設》第4卷第4期。
1954年
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問題,發表於1954年2月《歷史研究》第1期,《新華日報》五月號轉載。
關於亞細亞生產方式適用於古代中國問題,發表於《新建設》1954年第4期。
1955年
揭露美帝國主義的奴才胡適的反動面貌,發表於1955年2月《新建設》第2期,1955年4月由三聯書店出版的《胡適思想批判》轉載。
孫中山——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發表於1955年3月12日《中國青年報》。
論明清之際的社會階級關系和啟蒙思想的特點,發表於1955年5月3日《新建設》第5期。
從對待哲學遺產的觀點、方法和立場批判胡適怎樣塗抹和誣蔑中國哲學史,發表於《哲學研究》1955年第2期。
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修訂本),1955年6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司馬遷著作中的思想性和人民性,發表於1955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新華半月刊》1956年第4期轉載。
漢代白虎觀宗教仁義與神學法典《白虎通義》——兼評王充對白虎觀神學的批判,發表於《歷史研究》1955年第5期。
1956年
批判梁漱溟反動的歷史觀點及其復古主義,發表於《歷史研究》1956年第1期。
介紹高級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發表於《歷史教學》1956年7月號。
論中國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發表於《歷史研究》1956年第8期。1957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討論集》轉載,又載入1958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的《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一集。
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1956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揭露美帝國主義奴才胡適的反動政治面貌,195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7年
孫中山的哲學思想及其同政治思想的聯系,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2期。
十七世紀的中國社會和啟蒙思潮的特點,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3期,同年收入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
關於中國封建社會起源於秦漢之際,1957年4月17日《人民日報》專題報道。
中國思想通史一、二、三卷(增訂本),1957年3至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介紹陳確著書中所僅見刊本《葬書》的思想,發表於《新建設》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國的網路全書派大哲學家(上)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6期。
方以智——中國的網路全書派大哲學家(下)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7期。
學習先進理論,加強的思想路線,發表於《歷史研究》1957年第10期。
蘇聯科學院編《哲學史》(中國哲學史部分)與馮友蘭、胡繩合著,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8年
怎樣對待孔德的思想,發表於《哲學研究》1958年第2期。
中國哲學史略,1958年4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59年外文出版社譯成英文出版。
談談文化遺產的繼承問題——兼評馮友蘭先生的看法,發表於《爭鳴》1958年第5期。
古史領域中「厚今薄古」方針的斗爭意義,發表於《歷史研究》1958年第5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厚今薄古論文集》選載。
《戊戌變法六十周年紀念集》序,1958年9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唯物主義者王安石(與邱漢生合作),發表於《歷史研究》1958年第10期。
1959年
中國封建社會前後期的農民戰爭及其綱領口號的發展,發表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4期。
關於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一些普遍原理,發表於《新建設》1959年第4期。
中國歷代大同理想,1959年4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王廷相哲學選集》序,1959年7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1965年6月由中華書局重印增訂本。
王廷相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發表於《哲學研究》1959年第7期。
柳宗元的唯物主義思想,發表於《新建設》1959年第7期。
李贄的進步思想(與邱漢生合作),發表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7期。
呂才的唯物主義思想,發表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9期。
《陳確哲學選集》序,1959年5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明道編》序,1959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伯牙琴》序,1959年9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十六世紀中國進步的哲學思潮概述,發表於《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白壽彝、楊榮國、楊向奎、諸青合著,1959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0年
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與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白壽彝、楊榮國、楊向奎、諸青合著,1960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1年
憶悼杜國庠,發表於1961年2月8日《光明日報》。
從「兄弟」談到歷史劇的一些問題(筆名常談),發表於1961年3月9日《北京晚報》,《文匯報》1965年12月8日轉載。
劉知幾的哲學和史學思想——紀念劉知幾誕生一千三百周年,發表於1961年3月12日《人民日報》。
中國古代不怕鬼神的思想傳統,發表於1961年3月25日《光明日報》。
論劉知幾的學術思想——紀念劉知幾誕生一千三百周年,發表於《歷史研究》1961年第4期。
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外傳,發表於1961年5月3日《人民日報》。
侯外廬談如何對待中國哲學史遺產問題(中國科學院吉林省分院歷史研究所編寫),發表於1961年5月6日《光明日報》。
辛亥革命前資產階級幹革命派無神論思想的歷史特點,發表於1961年7月31日《光明日報》。
論湯顯祖《紫釵記》和《南柯記》的思想性,發表於《新建設》1961年第7期。
方以智《東西均》一書的哲學思想——紀念方以智誕生二百五十周年,發表於1961年8月6日《人民日報》。
湯顯祖《邯鄲記》的思想與風格,發表於1961年8月14日《人民日報》。
方以智對遺產的批判繼承態度,發表於1961年9月28日《光明日報》。
在嚴格的要求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發表於《紅旗》雜志1961年第19期。
1962年
論湯顯祖劇作四種,1962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傅山《荀子評論》手稿序言,發表於1962年6月3日《光明日報》。
湯顯祖著作的人民性和思想性,發表於1962年6月25日《光明日報》。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與張豈之合寫),發表於1962年7月12日《人民日報》。
《呂坤哲學選集》序,1962年10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方以智《東西均》》序,1962年11月由中華書局出版。
李贄的封建叛逆思想——為紀念李贄逝世三百六十周年而作(與李學勤合寫),發表於1962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
1963年
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原名《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1963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柳宗元唯物主義與無神論思想,發表於1963年2月9日《人民日報》。
柳宗元的社會思想(與張豈之合寫),發表於1963年2月9日《光明日報》。
柳宗元《天對》在中國唯物主義史上的科學地位——兼看哲學黨性原則的具體表現(與李學勤合寫)發表於《歷史研究》1963年第4期。
中國哲學史中的唯物主義傳統,發表於《新建設》1963年第4期。
中國哲學簡史,1963年11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1964年
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的不同哲學流派及其發展,發表於《歷史研究》1964年第1期。
唐宋之際農民戰爭的歷史特點,發表於《新建設》1964年第3期。
略論辛亥革命前後美帝國主義對華精神侵略——近代帝國主義對華文化侵略史料的初步考察之一,發表於《新建設》1964年第8、9期合刊。
《柳宗元哲學選集》序,1964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1965年
二十世紀林樂知念的「和平經」,發表於1965年5月28日《人民日報》。
1977年
以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批判地繼承歷史遺產,發表於1977年9月1日《光明日報》。
1978年
中國近代哲學史,1978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肅清「四人幫」流毒,積極開展哲學史研究,發表於《哲學研究》1978年第1、2期合刊。
深切悼念郭沫若,發表於《歷史研究》1978年第7期。
1979年
實事求是,搞好史學研究工作,發表於《歷史教學》1979年第1期。
悼念吳晗,發表於1979年2月17日《北京日報》。
中國封建社會史論,1979年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提倡科學的誠實態度,發表於《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期。
五四時期民主和科學思潮,發表於《紅旗》1979年第5期。
學術研究與「百家爭鳴」發表於《西北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
1980年
中國思想史綱(上冊),1980年5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怎樣造就社會科學人才,發表於1980年6月28日《文匯報》。
懷念呂振羽,發表於《中國史研究》1980年第4期,《人民日報》於1981年2月17日轉載。
翻譯《資本論》(回憶錄之一)1980年8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3輯。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序,1980年9月由齊魯書社出版。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二),1980年10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4輯。
1981年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三),1981年發表於《中國哲學》第5輯。
學苑新葩——《中國哲學》評介,發表於1981年1月5日《文匯報》。
重視人才的培養,促進哲學史研究工作,發表於《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年第1期。
飽嘗甘苦的十年,發表於上海《書林》1981年1期。
深沉的懷念——紀念杜國庠逝世二十周年,發表於廣東《學術研究》1981年第1期。
坎坷的歷程(回憶錄之四),1981年5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6輯。
為真理而斗爭的李達,發表於1981年6月18日《光明日報》。
歷史的豐碑——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發表於1981年10月19日《文匯報》。
侯外廬自傳,發表於山西《晉陽學刊》1981年第5期。
中國思想史綱(下冊),1981年10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資本論》譯讀始末,發表於北京《學習與研究》1981年試刊1期。
1982年
坎坷的道路(回憶錄之五),1982年5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7輯。
船山學案(新版),1982年9月由長沙嶽麓書社出版。
坎坷的道路(回憶錄之六),1982年10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8輯。
侯外廬論學書札,同上。
史林述學——《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自序,發表於《文史哲》1982年第5期。
研究歷史要求新求實——翦伯贊學術紀念會書面發言,發表於1982年11月24日《光明日報》。
「只顧攀登莫問高」——紀念郭沫若誕辰九十周年,發表於1982年11月29日《人民日報》,又載《學習與思考》1982年第6期。
1983年
我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研究(回憶錄之七),1983年2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9輯。
撰著《中國思想通史》(回憶錄之八),1983年8月發表於《中國哲學》第10輯。
深切悼念尹達,發表於1983年8月10日《光明日報》,又載《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中國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
1984年
我對中國社會史的研究,發表於《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
宋明理學史(上卷)與邱漢生、張豈之主編,1984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發揚傅山的優良學術傳統——紀念傅山逝世三百周年,發表於《晉陽學刊》1984年第5期。
1985年
韌的追求(《回憶錄》),1985年10月由三聯書店出版。
民主、科學、創新,發表於《文匯報》1985年12月2日。
1986年
孔子研究發微,發表於《孔子研究》創刊號。
《嶽麓書院一千零一十周年紀念文集》序言,1986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
宋明理學史(下卷)與邱漢生、張豈之主編,1987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
方以智的生平與學術貢獻——方以智全書前言,1988年9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㈣ 明朝的政治體制是怎麼樣的
現發現趙豐年先生的《華夏千年歷史回顧和啟示》大作中有一些關於宋明的論述與史實不符。若不出來說明一下,恐會誤導他人。例如,該文指責說「宋太祖、明太祖又走到另外一個極端。讓中國人民飽受各種內戰、外敵野蠻屠殺的痛苦折磨。」而事實則與之相反。因為宋太祖之前的中國是個四分五裂(五代十國)、戰亂紛飛的時代,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宋太祖結束了五代擾攘的局面,使中國人民脫離了各種內戰和避免了外敵的野蠻屠殺。
明太祖也是這樣的偉人。明太祖不但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各種內戰,還高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旗幟,消滅了竊據中國近百年的野蠻外敵,使中國人民擺脫了「各種內戰、外敵野蠻屠殺的痛苦折磨。」,並數度遣兵深入大漠、追繳殘敵以期杜絕外患。
另外,宋太祖和明太祖並非處於和唐太宗對立的另外一個極端。兩者之間,乃至宋明兩個朝代,特別是宋初和明初之間都有很多的不同點。如宋朝極端地重文輕武,極端優遇士大夫,對北方游牧民族盡量委曲求全,不惜屈膝於異族,向異族拱手稱臣,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而鮮有主動出擊之舉。而明朝則不是這樣。它是一個剛質健拔、充滿陽剛之氣的朝代。明代、特別是明前期,對士大夫不但不太重視,甚至還冷酷無情,大臣們上朝前都擔心自己能不能安全回家呢。這也是明朝後來被文人們抹黑的重要原因。明朝,從其建國起,就主動向北方游牧民族出擊。哪怕是兵臨城下,哪怕是內憂外患已經到了快亡國的時刻,它仍拒絕和異族和談,更不可能像宋朝那樣屈膝投降,簽訂屈辱的不平等條約了。
就拿明朝後期,皇帝因幾十年不上朝而被眾多人當作明朝連滿清都不如的萬曆年間來說吧。當擁有先進火器的日軍侵略明朝的屬國朝鮮時,明朝政府盡管自身有很嚴重的危機,如北虜仍在騷擾問題、東北女真勢力日益擴大問題、國內民生和社會治安問題,但仍是毅然出兵,並且打敗了日軍,把日軍從朝鮮趕回去了。而三百年後,同樣是在朝鮮,對手同樣是日本,且自身武器裝備並不比日本差多少的情況下,滿清卻是一敗塗地,很快就屈膝投降,割地賠款了。至於宋朝,就更不用說了。從北宋建立到北宋滅亡、再到南宋滅亡,不但去不了朝鮮之地,連河北的燕雲十六州都收回不了呢。
而明成祖數度親征漠北,更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壯舉。
宋太祖和明太祖,也沒有「忘了北方未歸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宋太祖在尚未完成統一南方之前就進行過北伐異族的軍事行動。而在基本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後,第二年就開始北伐,進攻有契丹強敵支援的異族政權北漢。可惜途中神秘死亡。宋太祖不但要消滅異族北漢政權,而且還要收復由異族石敬塘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所以,說中途去世的他「忘了北方未歸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是不合事實的。
明太祖就更沒有「忘了北方未歸化游牧民族的南侵的危害」,當然也不存在「過分注意防止軍閥擁兵自重」的事情。明太祖在位期間,明軍不但經常主動出擊漠北,其精兵也大都布置在北方邊境一帶,而且還讓他的兒孫們當軍閥擁兵自重。這也是明成祖得以取得政權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明太祖和宋太祖不是與唐太宗對立的另一個極端,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
至於趙豐年說的「我們的中國,從五胡亂華以後,在某些方面就開始陷入走極端的惡性循環。」當然也不符合歷史事實。事實上,五胡亂華後的中國依然有過強盛繁榮、且創造出了超越前人文明的時代。
趙文指責明朝「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宋代鼓勵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在明代所剩無幾。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這些制度的倒退盡管在明初短期的國防利益,卻推動了明朝的衰落和被北方游牧民族再次滅亡。」,這一指責顯然也不太符合客觀事實。
明朝當然沒有「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明朝同樣鼓勵商品經濟發展,而且還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再說「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若說不以言論殺士大夫,若說士大夫的待遇上,那確實是不如宋朝「開明仁慈」。但這不能代表明朝的政治就不開明,就不仁慈,宋代的「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在明代所剩無幾」了。
事實上,明朝的政治制度非但不比宋代差多少(實際上,宋朝也是皇帝擁有較大權利的中央集權制),也比同時代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來得先進。例如,各大臣也是通過比較公平嚴格的考試選拔出來。其選拔過程,比宋朝都來的嚴格。而且即便是一貧如洗的山民,只要能通過這一選拔考試,就可以成為管理國家的棟梁,甚至還可能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而且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領導幹部,即國家的各級棟梁不是世襲制,因此,哪怕自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級的國家支柱,若子孫通不過選拔考試,也只能當平民百姓了。
明朝政府和宋朝政府一樣,也是脫離皇室而獨立化了的,由以內閣首輔大臣(實質性的宰相)為首的大臣們運作的。也就是說國家權力是由皇帝和諸大臣們分擔並相互牽制的。明朝也有專門監督皇帝的諫官。不但政府官員,民間也可以直接批判皇帝,直接指責皇帝的過錯。若朝野的批評正確,皇帝即使心裡不高興,表面上也只能容忍。因此即使出現萬曆帝那樣常年不上朝的皇帝以及昏庸之君,國家機器也能照樣正常工作。
整個明朝年間,其中央政府中一直沒有出現宋朝秦檜那樣的內奸,不能不說與其政治體制有高於宋朝之處有關系。明朝所造就的思想家、文學家、戲劇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只會比宋朝多,不會比宋朝少。 思想家如劉基、王陽明、李贄(卓吾)、薛瑄、陳獻章、胡居仁、羅欽順、湛若水、王廷相、唐鶴征、王艮、羅洪先、何心隱、焦竑、劉宗周、孫奇逢、陳確、王畿、魏校、呂坤、方以智(方還是科學家)、朱之瑜、傅山、黃宗義、顧炎武、王夫之、顏元、李恭、戴震、李顒、呂留良等等;文學家如李開先、吳承恩、湯顯祖、馮夢龍、凌濛初、蒲松齡、龔升、孔尚任、吳敬梓;歷史學、政論學、考證學者如張居正、顧憲成、陳子龍、高攀龍、孫奇逢、張溥、萬斯同、萬斯大、全祖望(此人雖生於滿清初期,但家庭則是頗有民族氣節的家庭,本人受的也是黃宗羲,萬斯同等人的影響。其他人亦然);自然科學者如朱載堉、李時珍、潘季馴、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傅山、方以智、王錫闡等;大建築學家如計成等。
也正是明朝較為寬松的政治環境,使中國人的思想變得異常活躍和具有前瞻性。批判精神、懷疑精神、經世致用的思想、實測實驗實證思想以及積極的西學受容是明朝、特別是明末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思想等各分野的特徵。
出現了一批反封建專制和具有近代民主自由平等主義色彩的思想家。如李贄的「人人皆可以為聖」,「聖人不曾高,眾人不曾低」等反對孔孟儒學和封建禮教的主張;顧炎武的「眾治」取代君主專制的「獨治」;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唐甄的「凡為帝王者皆賊也」;黃宗羲的「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為人君者」「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故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的見解以及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有治法而後有治人」的主張。這些都是和近代歐洲的個人自由、人性解放、人人平等、民主與法制的思想是相通的。
宋代,似乎沒有這樣的思想吧?又何來明朝「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說?
眾所周知,活字印刷技術的出現使得靠手寫製作的書籍能大量迅速地復制,因此到那為止與書籍無緣的一般人也能容易地購買閱讀書籍。這對發源於英國的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以及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明代的中國,已經進入了使用比宋代的膠泥活版更先進的銅鉛活版印刷技術,書物得以大量出版的時代。因此若無明末的大動亂,若無野蠻異族入侵及其長久的令人窒息的統治,那些具有近代民主自由平等主義的思想就可以廣為人知,逐漸被人民大眾所接受,從而喚醒或者確立人們的近代民族主義意識,促使政治、經濟、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發生產業革命。那麽中國就決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何來「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說?
其實,中國的初中歷史課本就明確指出:明朝擁有在質量上超過前代水平的、技藝先進的織染、製糖、造紙、制瓷、采鐵、鑄銅、造船、兵器製作,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待種手工藝和土木建築,南京的龍江造船廠,北京的軍器局、寶源局,遵化鐵廠,蘇州的織染局,饒州的御窯廠所設的工場都有細致的分工。洪武時,官辦鐵冶的定額每年已達一千八百四十七萬余斤,錢幣年鑄最高量已達一億九千九百八十四萬余文。宣德時,饒州傳造的瓷器一次達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其他絞羅紗綢、彩緞雕漆等消費品的製造更是不可勝數。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品經濟也空前活躍。到中葉以後,呈現出類似於產業革命以前的歐洲的社會狀況,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奠定了形成近代民主自由主義思想的經濟基礎。
早在明前期,就有了製造可以遠洋到非洲的艦船的技術,而同期的歐洲只能造一些小型的木板船[Paul Kennedy著《大國の興亡》上(譯者鈴木主稅,株式會社草思社於1988年11月7日第18次印刷發行)]。「明代鐵產量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由於建築盛行,發明了利用簡單機械原理的起重機。火器在明代有很大進步,大炮有從西洋輸入的弗郎機、紅夷炮,槍有快槍、鳥嘴槍及各種手銃,已和近代武器接近。」[尚鋮《中國歷史綱要》374]明初就已經擁有大量製造當時最先進武器的技術,並積極投入實戰,因此讓當時的敵人蒙古人(韃靼、瓦刺等游牧民族)聞風喪膽。明朝不但擁有這些先進火器,即使在弓箭這種冷兵器的製作技術上也比「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來得先進。因此明朝政府不但嚴禁向蒙古人出售那些先進火器,也同樣嚴禁向蒙古人出售弓箭和用於製造盔甲刀箭的鐵器。蒙古人為竊得這些先進武器而絞盡腦汁。例如用派遣朝貢團的方式,途中從明軍士兵和不法商人那裡偷偷購買這些先進武器,並用引誘、綁架等手段迫使中國人到其居住地傳授和仿造這些武器。
就拿鄭和七度下西洋這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說吧。鄭和率領龐大的海軍艦隊遠洋非洲,是空前絕後的壯舉。可若沒有當時最先進的造船、引航、艦船編隊技術,乃至海上長期生存的技術,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這樣高度的技術,別說同時代的西方文明,就是「宋代的文明」也沒能實現。何來「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之說?
不但明代中前期,就是後期,仍比同時代的歐洲更發達。當來華的傳教士把當時中國的發達情形寫成報告發回歐洲時,給歐洲的知識分子以很大沖擊。「前近代所有文明中,最先進的,擁有優位的就是中國。十五世紀的人口為1億到1億3000萬人,與歐洲的五千萬到5500萬相比,壓倒性的多數,擁有優秀的文化,實施了灌溉的肥沃耕地從十一世紀起就通過非常好的運河連接在一起,教育程度高的儒者役人運轉著職員等級制度整備齊全的行政機構。其洗煉了的統一國家的樣子,令來訪的外國人羨慕不已。確實,中國文化蒙受過蒙古部族的激烈攻擊,也被忽必烈汗侵略和統治過。但中國有著不是靠征服者來改變,而是去改變統治者一方的實績。1368年明王朝建立,趕走蒙古,實現中國的再統一時,有很多從前的秩序和學問都溫存下來了。受過尊重『西歐』科學的教育的讀者最驚奇的大概是中國文明中的技術水平之高吧。中國自古就有很大的圖書館。活版(movable type)印刷早在十一世紀就已經登場,不久大量書籍就被印刷出版了。受運河建設和人口增加的觸發,產業和貿易都發展起來了。中國的都市,與同時代的中世歐洲的任何都市都大得多,交易路也延伸到很遠。紙幣很早就被利用,在商業發展和市場成長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明在十四世紀末打倒蒙古統治者時,就已經使用大炮了。」[Paul Kennedy著《大國の興亡》上,28-29頁]
其實,明朝不但在其中前期,就是到了晚期,也不比西方落後多少,很多地方還經西方傳教士之筆傳至歐洲後讓歐洲的知識分子大受刺戟呢。
正如日本歷史學家指出的:「十六世紀末以後,來到中國的耶穌會會士們(基督教傳教士)報告了很多中國的情況。他們看到的中國,與同時代的歐洲相比,是更發達的社會,這給了啟蒙時期的知識人以很大的刺戟。對他們來說,中國的文物制度值得驚嘆,甚至是理想性的。當然,其中也許含有因不充分的理解而產生的過大評價,但如果是以資本主義以前的階段來進行比較的話,中國為最發達國家之一這一事實,應該是不會錯的。……這個時代出現的新要素之一,就是和歐洲恆常性的接觸。這種接觸,既有文化方面也有經濟方面,但文化方面到清代就中斷了。明末,學識豐富的耶穌會會士一來航,中國人就對他們帶來的新學問和新技術予以相當的關注。不但出版了很多翻譯書,還將其編入中國人的著作中。即使沒有直接表現出來,但明末的所謂實學、很多技術性書籍的出現,可以認為是受洋書的影響。而且還有知識分子信教。特別是任命耶穌會會士為制歷的欽天監(天文台)的長官一事很有名。可是到了清代康熙帝時,發生了所謂的典禮問題。……其結果,不但失去了以傳教士為媒介的與洋學的接觸,不可思議的是,對洋學的關心也沒有持續。所以,此後的歐洲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直到清末為止都不為中國所知。……(到清末)對終於復活了的洋學(當時的中國稱之為西學)的關心,因為只是出於要解決現實中滿清所處的難局才出現的關心,雖很切實,但同時也有很強的功利性的一面,這和明末期對洋學的關心,性質上有著相當的不同。」[岩見宏+谷口規矩雄著《伝統中國の完成/新書東洋史4》 6-11頁,1988年8月5日第八刷発行,発行所:株式會社講談社]
再拿王朝壽命來說,明朝壽命不但比北宋、比南宋長多了,就是比東漢、比西漢也長多了,比滿清也長。明朝也不是亡於北方游牧民族而是亡於天災人禍。倒是宋朝,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均亡於北方游牧民族。因此要說被北方游牧民族滅亡是因為「制度的倒退」的話,那應該是指北宋和南宋的制度才對。因此趙豐年的「這些制度的倒退盡管在明初短期的國防利益,卻推動了明朝的衰落和被北方游牧民族再次滅亡」的說法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再說說明代的民間社會文化生活。。明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較自由,也比較豐富多彩,整個社會充滿活力。例如,中國古代社會,極其重視禮制,有著嚴格的等級秩序,而衣飾冠巾則是表示一個人身份等級的符號,因此有嚴格的等級規定。不但庶民百姓和士大夫階層之間,就是各級官員,不同行業的庶民百姓之間,也不能隨便混用。但自明代中後期起,不但庶民百姓可以自由地穿戴士大夫階層的衣冠,使用從前被嚴厲禁止的黃色,服飾花紋甚至還可以使用從前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為人君至尊象徵的龍紋。從前貴婦人才能用的頭飾,娼妓都能用了。
同時,民間還涌現了大量較高水平的文學藝術作品。如口語體長篇小說《三國志演義》,《忠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金瓶梅》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有很大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平妖傳》《封神演義》等長篇小說,還有《剪燈新話》、《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拍案驚奇》以及並不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最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遜色的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劇作品《牡丹亭》等。
這些作品大膽地揭露了社會問題,抨擊了封建禮教,充滿了對個人自由和人性解放理想社會的嚮往。其思想的先進性可與近代西方相比。
不但如此,明代還出現了小說評論家。他們敢於稱贊那些被從前的讀書人所輕蔑的戀愛小說、白話文小說。明代小說和戲曲,甚至還對外國產生了很深的影響。例如中國不太有名、幾乎失傳了的《剪燈新話》,在傳入日本後,便對日本的文學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被改編成日本傳統舞台戲劇歌舞伎、傳統單口相聲落語、小說。例如歌舞伎《怪談牡丹燈籠》、落語《怪談牡丹燈籠》,以及《御伽婢子》和《雨月物語》等日本早期怪談小說代表作就是受該著作影響而誕生的。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的文學藝術所受亞洲的影響之大為眾所周知。特別是這個時期的法國文化(這同時又是歐洲文化的代表)從中國的思想以及藝術等受到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前川貞次郎著《絕対王政の時代--新書西洋史5》60頁,昭和55年2月20日第七刷発行,発行所:株式會社講談社]
這些文學藝術作品可以說是中國式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代表作。
這是北宋、南宋兩個朝代都無法比的。
遺憾的是因明朝不幸覆滅、取代它的又是帶有落後野蠻的奴隸制特徵、極端封閉愚昧、又因自己的落後、人數極少而極其恐懼漢民族「反叛」因而採取殘暴鎮壓、大興文字獄等種種手段扼殺中國人活力的異族滿清,這一獨自發展起來的中國式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因此被而夭折了。
明代還出現了代表當時整個世界最高水平的科技專業著作。如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十七世紀末傳入日本後,受到日本學者的極為重視。法國人得知後也如獲至寶,將其翻譯成法文。此後歐洲各國紛紛把該書翻譯成本國文字,並贊之為「技術的網路全書」,反倒是在該書的故鄉中國,因滿清殘酷的統治而銷聲匿跡了;又如李時珍編著的、記載了古今本草1871種的《本草綱目》;還有計成編著的、世界造園學最早、且有系統的造園技術專業著作書《園冶》,以及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通雅》和《物理小識》,等等。隨著商業的發達和算盤的普及,還出版了達到當時世界水平的算數書《直指演算法統宗》。民間,《三台萬用正宗》等日常網路全書也大量普及開來。明代還出現了徐霞客那樣的大地理學家和大旅行家。
明代在農業方面積極注重國內既存農業產品和生產技術的改良。例如解決了雙季稻的推廣技術問題,雙季稻因此在南方各地得以普遍推廣。嶺南地區還出現了三季稻。從而加倍、三倍地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這是北宋、南宋兩個朝代都無法比的。明代的中國人並不因此滿足而是積極與海外交流,積極引進海外的其它先進品種。例如,原產美洲大陸的高產耐旱、土地適應力極強、種植方法又簡單的農作物如玉米、甘薯(明代文獻中又稱紅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紅山葯」等)、馬鈴薯等,就是明代引入中國的。在這些農產品引進普及之前的中國,長時間人口一直難有較大增長(即使是大唐盛世,人口也只有五千多萬)。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物生產受到極大限制。人多地少的話,即使是豐年都難以維持溫飽。絕大多數農民戰爭皆因食糧嚴重不足、連種田的農民都無法生存而引起。滿清中後期,中國人口成倍增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滿清製造的大規模征服戰爭終於結束,明代引進的這些高產耐旱、土地適應力極強、種植方法又簡單的農作物得以擴展到全國從而提供了更多食糧的來源和產量的結果。
這些事實證明明朝並非如趙文所指責的那樣「在拋棄宋代弊端的同時,完全放棄了宋代文明發展的寶貴經驗。宋代鼓勵商品經濟發展,政治開明仁慈等種種政策,在明代所剩無幾。在西方文明開始大幅度進步的時候,明朝卻從宋代的文明發展大大的退步了。」而是大大超越了宋代文明。
㈤ 誰知道2008春節戲曲晚會的節目單
主持人:白燕升(男1) 趙保樂(男2) 任魯豫(男3)
鞠萍 (女1) 董藝 (女2) 周穎 (女3)
京劇歌舞《喜盈門》
「經典唱段」:《空城計》 張建國演唱
《春閨夢》 遲小秋演唱
《太真外傳》於蘭演唱
《壯別》 李宏圖演唱
「百花芬芳」:黃梅戲《牛郎織女》 楊 俊演唱 吉林市歌舞團伴舞
崑曲《牡丹亭》 張 軍演唱
川劇《綉襦記》 沈鐵梅演唱
「京劇情緣」:《七夕情緣》(旅日)吳汝俊演唱
《望江亭》 (旅美)薛亞萍演唱
《夜深沉》 (香港票友)雷群安月琴演奏
《鳳還巢》 (香港名票)李尤婉雲演唱
《螺螄峪》 (旅日) 趙永偉表演
戲曲小品《三女招親》:金不換、齊愛雲、談元、石新發、阿寶、常秋月、熊劍等演出
「流派芬芳」:《淮河營》 高彤
《探母•見弟》 王佩瑜
《珠簾寨》(數太保) 李軍
《追韓信》 陳少雲
《珠簾寨》張克攜何思凝、陶陽演唱
蘇帥文(4歲) 演唱《鍘美案》
馮銘軒(5歲) 演唱《赤桑鎮》
劉大慶(7歲) 演唱《打龍袍》
《定軍山》 譚正岩、張紀元演唱
越劇《紅樓夢》「金玉良緣」 肖 雅演唱
越劇《紅樓夢》「紫鵑勸黛玉」 王志萍演唱
川劇《王熙鳳》「誆尤」 劉 萍演唱
旦行流派的「行雲流水」:
尚派《雙陽公主》 周 利演唱
程派《鎖麟囊》 呂 洋演唱
荀派《桃花村》 唐禾香演唱
張派《狀元媒》 趙 群演唱
梅派《穆桂英掛帥》李國靜演唱
《沙家浜》:翟 墨(京劇)、李 左(花鼓戲)
謝曉君(花鼓戲)、譚孝曾(京劇)
「武戲集錦」:黃齊峰、王雪清、閻虹宇、詹磊、張淑景和戲校學生合演。
「菊壇百花」:京劇《鎖麟囊》 劉桂娟演唱
廣東漢劇《柳如是》 李仙花演唱
評劇《綉鞋記》 曾昭娟演唱
河北梆子《大登殿》 許荷英演唱
晉劇《傅山進京》 謝 濤演唱
「名票風采」:《碧玉簪》 劉欣然演唱
《斷密澗》 周春選 孫羽津演唱
「精品展示」:豫劇《鍘刀下的紅梅》 王紅麗演唱(河南)
歌仔戲《邵江海》 鄭惠兵等演唱(福建)
京劇《廉吏於成龍》 尚長榮演唱(上海)
「名家名段」: 《文姬歸漢》 李佩紅演唱
《西廂記》 張 萍演唱
《龍鳳呈祥》 趙葆秀演唱
《狀元媒》 王蓉蓉演唱
《坐寨盜馬》 孟廣祿演唱
《玉堂春》 畢谷雲演唱
《沙橋餞別》 耿其昌演唱
《大登殿》 李維康演唱
京劇歌舞《梨園情》 安平、袁慧琴演唱 吉林市歌舞團伴舞
㈥ 明清小品文選的目 錄
前言
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記李歌
宋濂·尊盧沙
宋濂·束氏狸狂
宋濂·身有至寶
劉基·狙公
劉基·僰人養猴
劉基·良桐為琴
劉基·蜀賈
劉基·賣柑者言
蘇伯衡·志殺虎
高啟·送虛白上人序
高啟·書博雞者事
高啟·游天平山記
方孝孺·試筆說
方孝孺·越巫
方孝孺·吳士
方孝孺·答許廷慎書
薛碹·河崖之蛇
薛碹·游龍門記
羅圮·西溪漁樂說
沈周·記雪月之觀
李東陽·記女醫
李東陽·游西山記
祝允明·譙樓鼓聲記
文徵明·《晦庵詩話》序
文徵明·《游洞庭東山詩》序
王守仁·勤學
王守仁·答毛憲副書
康海·與寇子焞
邊貢·答周北渚書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郎瑛·相疑為鬼
郎瑛·荒年轉語
楊慎·跋趙文敏公書《巫山詞》
楊慎·告荒
何良俊·文徵明拒畫
庄元臣·鴝鵒鳥
劉元卿·猱
劉元卿·萬字
江盈科·鼠技虎名
江盈科·造酒
歸有光·《尚書別解》序
歸有光·寒花葬志
歸有光·《吳山圖》記
歸有光·滄浪亭記
歸有光·《項思堯文集》序
歸有光·長興縣編審告示(節選)
陸樹聲·東坡海南食壕
唐順之·書《秦風·蒹葭》三章後
徐渭·抄代集小序
徐渭·書石樑鴻《雁宕圖》後
徐渭·《葉子肅詩》序
王世貞·題《海天落照圖》後
李贄·贊劉諧
李贄·題孔子像於芝佛院
李贄·箭喻
張元忭·遺子說
屠隆·在京與友人
李維禎·《漁父詞》引
陸灼·病忘
湯顯祖·《合奇》序
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辭
湯顯祖·與岳石樑
湯顯祖·與李九我宗伯
趙南星·瞽者
朱國禎·路貴不喜神怪
陳繼儒·跋姚平仲小傳
黃汝亨·姚元素《黃山記》引
黃汝亨·復吳用修
袁宗道·極樂寺紀游
袁宗道·答江長洲綠蘿
謝肇涮·好書三病
袁宏道·滿井游記
袁宏道·孤山
袁宏道·晚游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答梅客生
袁宏道·李子髯
袁宏道·與丘長孺書
袁宏道·蓮花洞
袁宏道·識周生《清秘圖》後
袁中道·楮亭記
袁中道·西山十記(選一)
袁中道·江行日記二則
馮夢龍·序《山歌》
馮夢龍·半日閑
馮夢龍·好好先生
曹學儉·洪汝含《鼓山游記》序
王思任·剡溪
王思任·游慧錫兩山記
王思任·徐伯鷹《天目游詩記》序
鍾惺·夏梅說
鍾惺·題《魯文恪詩選》後
鍾惺·浣花溪記
李流芳·游虎丘小記
李流芳·游西山小記
李流芳·題《孤山夜月圖》
譚元春·再游烏龍潭記
譚元春·自題《秋冬之際草》
劉侗·三聖庵
劉侗·水盡頭
張岱·《西湖夢尋》序
張岱·爐峰月
張岱·報恩塔
張岱·湖心亭看雪
張岱·柳敬亭說書
張岱·西湖七月半
張岱·自題小像
周暉·剛峰宦囊
張溥·《劉中山集》題詞
清
錢謙益·題塞上吟卷
傅山·失題
傅山·閑過元仲
傅山·嘗擬作華棚
傅山·贈太原段孔佳
傅山·老僧衣社疏附記
傅山·改之一字
傅山·修名之人
傅山·窩囊解
傅山·看古人行事
傅山·寄示周程先生
傅山·與曹秋岳書
傅山·最厖最毒者
傅山·訓子侄
傅山·甲子夏書示蓮蘇
金聖嘆·序批二則
黃宗羲·怪說
李漁·梧桐
李漁·菜
顧炎武·與葉訒庵書
顧炎武·與人書
侯方域·陳緯雲文序
王夫之·自題墓石
周容·小港渡者
張煌言·答趙廷臣
毛奇齡·與故人書
湯傳楹·與展成
林嗣環·口技
宋起鳳·核工記
汪琬·送王進士之任揚州序
汪琬·鴨媒
朱彝尊·葉嫗冢銘
夏完淳·遺夫人書
王士稹·焦山題名記
王士稹·引經
蒲松齡·地震
蒲松齡·山市
廖燕·金聖嘆先生傳贊
王槭·無核枇杷
孔尚任·《桃花扇》小識
孔尚任·傍花村尋梅記
戴名世·醉鄉記
戴名世·鳥說
方苞·轅馬說
方苞·封氏園觀古松記
彭端淑·為學
鄭燮·焦山讀書寄四弟墨
鄭燮·畫竹題記二則
劉大櫆·騾說
劉大拋·游萬柳堂記
袁枚·黃生借書說
袁枚·隨園記
石成金·看寫緣簿
俞蛟·斷腸草
紀昀·某公表裡
紀昀·無賴呂四
紀昀·避暑山莊
潘榮陛·元旦
姚鼐·游媚筆泉記
沈起鳳·老僧辨奸
彭績·亡妻龔氏壙銘
汪中·經舊苑吊馬守貞文
惲敬·謝南岡小傳
張惠言·送惲子居序
陸繼輅·與友人書
管同·登掃葉樓記
姚瑩·《後湘集》自敘
林則徐·答龔定庵書
梅曾亮·觀漁
梅曾亮·游小盤谷記
龔自珍·書湯海秋詩集後
龔自珍·病梅館記
王慶麟·書《魏叔子集》後
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後
劉蓉·習慣說
俞樾·延師教子
王韜·城隍廟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宣鼎·高念東三事
林紓·湖心泛月記
林紓·湖之魚
辜鴻銘·愛國歌
錢泳·成衣何必言尺寸
梁啟超·養心語錄
附錄
明清小品文研究著作舉要
㈦ 何其莘教授主編」中國戲曲海外傳播工程」叢書擬啟動的劇目,誰知道
擬啟動的劇目:
京劇:《華子良》、《傅山進京》、《膏葯章》
崑曲:《荊釵記》、《偶人記》、《牡丹亭》、《公孫子都》、《白羅衫》、《司馬相如》、《綉襦記》、《釵頭鳳》
豫劇: 《花木蘭》、《朝陽溝》、《七品芝麻官》、《紅娘》
秦腔: 《三滴血》、《火焰駒》、《五典坡》
黃梅戲: 《女駙馬》、《牛郎織女》
評劇: 《花為媒》、《楊乃武與小白菜》、《劉巧兒》
越劇: 《紅樓夢》、《孔雀東南飛》、《追魚》
粵劇: 《三笑姻緣》、《帝女花》、《柳毅傳書》
㈧ 太原市區有哪些旅遊景點
1,雲頂山
婁煩縣雲頂山,海拔2789米,是太原市境內最高山峰,因山勢險峻、山頂直插雲際而得名。山頭平坦廣闊,奇花異草遍布,是一片茫茫草原,沿途林海壯觀。
車程110公里。駕車路線一:上繞城高速轉太佳線婁煩出口下高速—婁煩縣城—省道 S217—安家溝—S104—米峪 鎮。路線二:興華西街向西頂頭,上太古高速,古交下—鎮城底—天池店方向至景區,大門口停車徒步上山,大約兩個小時登上山頂。
特色美食:當地土豆沙綿,用土豆泥和白面和起來蒸熟搓成魚魚再炒的麵食叫「圪搓搓」。當地的豆腐有嚼頭。
出遊提示:山上較冷,多備衣服,5月份下雪是常有的事。因車不能上山,徒步距離長,老人和孩子不宜前往。下山可順便去汾河水庫。山上不能起火,只能冷餐。
2,凌井溝
凌井溝位於陽曲縣西凌井鄉,北起陽曲縣凌井村,南至關口村,兩側高山對峙如門,稱「天門山」,自古就是晉西北通達太原的交通要道。凌井溝全長30里,溝深處河道屈曲,山巒起伏,懸崖峭壁,怪石嶙峋,共有「七十二景」。凌井溝自然保護區是我市四大自然保護區之一,面積很大。該景區里有三郎洞,是指這里曾有三郎廟,現還留有遺跡。廟旁有潺潺溪水,是孩子戲水的好地方。
路程78公里。駕車路線一:太原—柴化路-康西公路至西凌井—北小店鄉—六固村—進村—進山就到。路線二:太原西環繞城高速轉太佳線西凌井出口下至北小店鄉六固村。
特色美食:陽曲縣小雜糧很有名,尤其是小米,叫「太後香」。六固村口有農家樂,有莜麵、黑豬肉。
出遊提示:康西公路沿途風光不錯,路況不好,因有森林,注意防火。
3,雲竹湖
榆社縣雲竹湖是華北地區少有的高山湖泊,四面環山,景色宜人。湖邊蜿蜒曲折,湖水碧波盪漾,遊客可休閑垂釣、體驗水鄉風韻。當地大力發展旅遊,尤以向陽村岩良村農家樂出名。岩良村還種植了大片荷塘,夏天有江南水鄉的味道。
行車路線:濱河東路上太長高速,榆社北轉和汾高速魚頭出口下即到,車程80公里。
特色美食:來雲竹湖要吃水庫魚、水庫蝦嘍,當地農家樂、水上餐廳很多。當地特產有「榆社笨蛋」、河峪小米。
4,龍棲湖
龍棲湖位於壽陽縣境內南燕竹鎮蔡庄村附近。湖心小島卧龍崗油松茂密,風光秀麗;湖周圍灘塗地上濕地植物生長茂盛,引來大量鳥類棲息繁衍,一派秀美風光。遊人來這里,可湖邊垂釣,或湖上泛舟,或島上休憩,感受愜意的休閑時光。
駕車路線:太舊高速晉中出口下,轉省道 S216, 蔡庄村即到,路程60公里。
特色美食:當地有壽陽豆腐乾,此外,還有壽陽油柿子。傳說壽陽以前產大柿子,後來氣候變冷柿子減少,人們就發明了麵食油柿子來代替。建議遊客品嘗南燕竹鎮的老頭肉夾餅。
出遊提示:湖邊太安驛鎮有五峰山,據說,傅山在山上的龍泉寺修煉過。寺里過去有一眼泉,由於水位下降,現為井,水質甘甜。
5,定襄南庄
定襄南庄位於縣城東南方向,四周山谷縱橫,大山林立,周圍生態環境極好,滹沱河水經此流過,人稱「小桂林」。此外,小溪潺潺、飛鳥啼鳴,林草豐茂,群峰竟秀。所屬村莊村貌很具農家特色:石板路、夯土牆。溝里有柿子、花椒和核桃三大特產。。
駕車路線:原太高速轉忻阜高速建安出口下,轉東坪線,沿路進山即到。
特色美食:花椒核桃都是綠色無污染的特產。山裡的紅薯味道甘甜。
6,盂縣梁家寨大汖村
大汖村位於盂縣北部梁家寨鄉,整個村莊群山環繞,圍合封閉,附陰抱陽,松柏罩頭,清泉繞村。大汖村的房舍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鱗次櫛比,被稱為小「布達拉宮」。大汖村現存百餘間老房,房屋基本由黃黏土與石頭的混合材料構建而成。最有特色的是三層石樓。沒有任何地基,單純憑借石頭和黏土蓋在光滑的岩石上,石樓一般一層是廁所,二層住人,三層是存放物品的地方,風格接近南方建築。因千年古村保留原貌,來此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駕車路線:太原繞城高速,轉太陽高速盂縣出口下,轉省道 S314, 轉石陽線,沿滹沱河北上,至梁家寨見路牌右轉進山即到,路程167公里。
特色美食:梁家寨盛產花椒、核桃。黑棗已很少見了。溫泉水養的羅非魚也不錯。盂縣鹵土豆很有特色。
出遊提示:滹沱河上現有漂流,全長47華里,可順流而下,終點正好在梁家寨。梁家寨溫泉是山西省五大溫泉景區之一,山環水繞,景色優美。水溫63攝氏度,水質極佳,含有鈣、鎂、鈾、鐳、氡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7,馬川溝
馬川溝位於忻州以西20公里處。淺淺的一條小河從溝中穿過,河兩岸開著許多不知名的野花,河裡有林蛙,草里到處飛著一種藍翅膀綠身子的蜻蜓,不時有松鼠跳來跳去。小朋友可以在林子里采蘑菇,大人可在河中嬉水,老人可在河邊喝茶……這里適合全家或者朋友們踏青聚會。
駕車路線:太原上東環高速,向北到忻州口,下轉 S313 忻黑線,向靜樂方向至三交鎮,見第一個山洞口左轉,向前200米右手邊就是河灘了。路程114公里。
特色美食:高速忻州口去靜樂和奇村叉路口「天外天」農家樂有當地土飯。
出遊提示:這里不允許起火。近年去的人多了,看到一些隨意丟下的塑料袋和啤酒瓶。記得一定要帶走垃圾。
8,文水蒼爾會
倉爾會位於文水西30公里呂梁山脈中,區內山高林密,溝谷交錯,沿路兩邊都是茂密的樹木,滿眼綠色,景色優美。與公路相伴的是一條清清的河流,坐在小河邊上,聽著潺潺的流水聲,比較愜意。倉爾會景點並不集中,沿途風光很美,邊走邊看,到倉爾會鄉官帽山行程結束。
駕車路線:從太原繞城高速,轉大運高速,再轉到呂梁的 G20 高速,文水開柵收費站口下,左轉上307國道,右轉去西社和龐泉溝的路,一直順著山路走,到了野則河有岔口,循路標,左轉一直就會到達,路程160公里。
特色美食:大村有虹鱒魚養殖場,村西有飯店。飯店特色就是虹鱒魚。
㈨ 求歷屆白玉蘭戲劇獎獲獎名單
16屆 「白玉蘭」獲獎名單
白玉蘭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袁雪芬
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
梁家輝 香港話劇團
方亞芬 上海越劇院越劇《玉卿嫂》
布拉德·里特 《劇院魅影》劇組音樂劇《劇院魅影》
李樹建 河南省豫劇二團豫劇《程嬰救孤》
謝 濤 太原市實驗晉劇院青年劇團晉劇《范進中舉》
董懷玉 山西省話劇院話劇《立秋》
汪荃珍 河南省豫劇三團豫劇《香魂女》
吳 冕 上海電影集團公司演員劇團話劇《金鎖記》
王立軍 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京劇《林沖夜奔》
劉 薇 武漢市京劇團京劇《三寸金蓮》
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配角獎:
許承先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話劇《求證》
劉雅麗 香港話劇團
陳幼玲 武漢市京劇團京劇《三寸金蓮》
陳清華 河南省豫劇三團豫劇《香魂女》
陶 虹 中國國家話劇院話劇《廁所》
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新人主角獎:
傅希如 上海京劇院京劇《王子復仇記》
王 潔 廣西彩調劇團彩調劇《劉三姐》
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新人配角獎:
王 婧 中國評劇院評劇《殺宮》《呼蘭河》
趙 歡 上海京劇院京劇《王子復仇記》
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集體獎:
新疆歌劇院 《冰山上的來客》劇組歌劇《冰山上的來客》
雲南省花燈劇團 花燈劇《雲嶺華燈》
第1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入圍演員名單
(按姓氏筆劃排列)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特殊貢獻獎獲獎演員
坂田藤十郎(歌舞伎《傾城反魂香》、歌舞伎《英執著獅子》)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獲獎入圍演員
計鎮華(昆劇《邯鄲夢》)
李佩紅(京劇《文姬歸漢》)
李宗翰(話劇《紅與黑》)
邢美珠(京劇《謝瑤環》、京劇《戰洪州》)
李淑勤(粵劇《蝴蝶公主》、粵劇《小周後》)
何冰(話劇《刺客》)
陳紅(晉劇《打金枝》、晉劇《金子》)
周東亮(錫劇個人專場)
郭冬臨(話劇《超級笨蛋》)
郭京飛(話劇《武林外傳》)
徐崢(話劇《兄弟》)
徐銘(越劇《一縷麻》)
龔仁龍(滑稽戲《總算認得儂》)
謝濤(晉劇《傅山進京》)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配角獎獲獎入圍演員
大山(話劇《超級笨蛋》)
王波(晉劇《傅山進京》)
朱閔(話劇《南越王》)
李建清(晉劇《打金枝》)
張華(淮劇《漢魂歌》)
麥克爾?雨果(話劇《暴風雨》)
金小毅(晉劇《金子》)
姚祺兒(滑稽戲《總算認得儂》)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新人主角獎獲獎入圍演員
翁佳慧(昆劇《牡丹亭》)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新人配角獎獲獎入圍演員
趙鴻英(音樂劇《蝶》)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集體獎獲獎劇組
雲南省玉溪市滇劇團(滇劇《西施夢》)
㈩ 中國十大戲曲的名字是什麼
中國的戲曲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多彩,約有三百六十多個劇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是世界上一種獨特的戲劇藝術。京劇被譽為中國的國粹,而地方戲的發展更加豐富了戲曲藝術,成為戲曲藝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戲是流行於一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通稱。特別有些地方戲不斷發展壯大,影響日益深遠,深受人們喜愛。現評選出十大地方劇種。評選標准有以下三項:
1、該劇種獲得梅花獎的次數,因為梅花獎是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最高獎項。
2、該劇種分布范圍和活躍程度。
3、該劇種的活躍程度,即在民間的影響力。
另外,該劇種文華獎的獲獎情況也將成為參考標准,因為文華獎是由中國文化部設立的一項國家級獎項,同樣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註:此處梅花獎獲獎次數為第1—24屆的累積次數。
京劇號稱國粹,是國劇,不屬地方戲,故不列入「中國十大地方劇
1、越劇
劇種介紹:越劇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戲,有「全國第二大劇種」之稱。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28(包括二度梅1次、梅花大獎1次)
活躍程度:主要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其他地區也有局部流行。
上榜理由:獲獎次數和民間影響都很大,流行區域很廣。素有「全國第二大劇種」之稱,地方戲之首非其莫屬。
2、豫劇
劇種介紹: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戲。流行於河南以及臨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豫劇的聲腔,或高亢活潑,或悲涼纏綿,能夠表演各種風格的劇目,傳統劇目有六百五十多出。豫劇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最大地方劇種。藝術團體分布眾多,僅次於京劇,居地方戲之首。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32(包括二度梅2次)
活躍程度: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的廣大北方地區。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
上榜理由:獲獎次數較多,藝術團體分布眾多,民間活躍程度極高,特別是近幾年在河南衛視《梨園春》節目的影響下,影響也越來越大,位居地方戲第二,當之無愧。
3、評劇
劇種介紹:評劇是流傳於我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劇目以反映現實社會生活題材為主,貼近生活,擅長表演現代生活。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26(包括二度梅4次)
活躍程度:主要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以及東北三省等地區。
上榜理由:獲獎次數較多,題材貼近生活,民間影響力較大,流行區域較廣。故位列第三。
4、崑曲
劇種介紹: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百戲鼻祖」之雅稱。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的次數:38(包括二度梅3次)
活躍程度:主要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北京地區和其他局部地區。
上榜理由:雖然獲獎次數最多,而且歷史悠久,是百戲之祖。但是近年來的發展態勢不佳,故只能名列豫劇、越劇、評劇之後。
5、黃梅戲
劇種介紹: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劇種。旋律優美,故事感人,在民間影響較廣。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10
活躍程度:主要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區。
上榜理由:雖然獲獎次數不多,但其民間影響力較大,流行區域較廣,很早就位列「中國五大劇種」之列。
6、川劇
劇種介紹:川劇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23(包括二度梅4次)
活躍程度:主要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重慶、貴州、雲南部分地區,曾經在四川甚至大西南影響力很大。但是,近年來的發展和崑曲雷同,退步很多,!獲得梅花獎的次數雖多,依然不能使它進入四強或壓倒黃梅戲。
上榜理由:雖然獲獎次數較多,而且影響深遠,但和崑曲雷同近年來的發展態勢不佳,民間活躍團體也大為減少,故位列第六。
7、晉劇
劇種介紹:晉劇又名中路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中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劇種之一,是
山西省影響最大的劇種。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19(包括二度梅1次)
活躍程度:流行於山西、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及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
上榜理由:雖然在全國來說知名度不是很大,但獲獎次數比較多,在省內的活躍程度極高,影響力極大,近年來山西衛視《走進大戲台》節目的熱播,也使晉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優秀新編劇目(如《傅山
進京》《范進中舉》等)的頻頻獲獎,更是使晉劇這一劇種得到了升華。位列該位,當之無愧。
8、河北梆子
劇種介紹: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陝梆子演化而成的。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19(包括二度梅2次)
活躍程度:主要流行於河北中、北部及京、津地區。
上榜理由:獲獎次數較多,影響深遠,民間活躍程度比較高。故位列第八。
9、秦腔
劇種介紹: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最大劇種。聲腔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19
活躍程度: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
上榜理由:獲獎次數較多,歷史悠久,影響較廣,民間活躍程度比較高。
10、粵劇
劇種介紹: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我國南方一大劇種,主要流行於說粵語的地區。
獲獎情況:獲得梅花獎次數:15(包括二度梅1次)
活躍程度:二顆星。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閩南及港澳、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區一帶。
上榜理由:是南方一大劇種,獲獎次數較多,民間影響力較大,在國內外都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