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丁香3下集
① 泗州戲張郎休丁香那裡可以下載
土豆可以下到啊
② 安徽廬劇周小五張萬郎討飯
安徽廬劇夏小二的,休丁香,聽她唱戲,醉了,小嗓子真好聽,我就喜歡聽她的戲,我想下載夏小二休丁香全集,酷狗音樂盒2012免費下載,搜不到,幫幫忙,
③ 二夾弦的劇種簡史
兩夾弦是在魯西南一代流行的曲藝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花鼓丁香」主要流行在魯西南地區,因為經常上演《休丁香》(《張郎休妻》)而得名。「花鼓丁香」最晚在清代中葉也就已在菏澤流行,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頭」(清唱)或「打地攤」(簡單化妝演唱),只用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挎在腰側的凸肚花鼓,沒有絲弦樂器伴奏。常用的曲調有:[贊子]、[序子]、[砍頭撅]、[貨郎調]、[寒韻]、[平調]、[哭迷子]、[過序子]等。經常演出的劇目,除《休丁香》外,還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數十齣。
清咸豐初年(1851年),山東濮州引馬集(今屬山東鄄城縣)有個窮秀才白殿玉,擅詩詞,通音律,酷愛花鼓丁香,常編些花鼓新詞,教妻吟唱。後來,他對花鼓小唱只配一面凸肚腰鼓擊節伴唱,深感乏味,常思增加絲弦,以壯聲色。其妻紡棉時常哼曲詞,其每唱一句,接著便「嗡、嗡、嗡」紡抽棉花,紡車聲成了唱腔的自然伴奏,白秀才深受啟發,經過多次試驗,終於做出了如二胡狀的「弦子」為妻伴奏,節奏和諧,大增其色。白殿玉在花鼓丁香的基礎上,編詞清唱,並根據詞意,突破原始腔調的節奏規范,融入其他姊妹藝術的唱腔,博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白殿玉在引馬集收了三個乞討人為徒弟,他們是莘縣的李季安、東平的戚成興和濟寧的梅福成。
咸豐八年(1858年),濮州遭水災,李季安北歸,白殿玉帶戚、梅二徒,乞討至曹州(今菏澤)東北的大徐庄落戶,後由戚、梅二人在大徐庄收徒數十人,在菏澤、鄄城、鄆城、定陶、曹縣、巨野、梁山、東平一帶農村「打地攤」賣唱。這期間,由於人員的增加,以由一人清唱,逐步發展到七、八個人分包趕角形式,其體裁也由說唱式的敘事體,過渡到戲曲化的代言體,具有了較復雜的表演程式,演唱出比較完整的戲曲故事,其樂器除一個凸肚花鼓,又增加了絲弦(兩根弦的「弦子」),還有一面手鑼、一個梆子。兩夾弦劇種初具皺形。 清同治年間(約1864年左右),曹州城西南魏堂村貢生魏金玉聘請戚成興、梅福成為師,在村裡成立了兩夾弦玩友班,隨後趁本村慶賀王姓夫人立貞節牌坊之機,在四輛太平車搭成的戲台上,演出了《安安送米》,這是兩夾弦有地攤上小唱走上舞台的開始。戚成興、梅福成在演唱時常把蒲扇作為簡單道具,群眾送他們「大蒲扇」、「二蒲扇」的藝號。
這一時期的兩夾弦戲,仍是農閑唱,農忙散的「玩友會」,沒有嚴格的科班制度,其唱腔也沒有「格」和「規」的種種束縛。這種機動自由的特點,加上藝人們要把自己的俗俚小曲變成「大戲」的強烈慾望,使其大量吸收了其他藝術的優點,得以迅速發展。在唱腔方面皆突出地受到當地民歌(如:劃船調、打你八棒錘、大鋸缸等)、曲藝(如:山東琴書、山東大鼓、墜子等)、戲曲(如:山東梆子、柳子戲、大平調等)的影響,使之日益豐富,表演方面,則學習、借鑒了其他戲曲的程式。
1853年(清咸豐三年),在努力提高演出質量的同時,對樂器也進行了改革。為擴大主弦音量,他們把原「弦子」(似二胡)上的兩根弦,增加到四根弦,弓子上的一股增加為兩股,這就是沿用至今為主弦的「四胡」(又叫四弦)。之後,「文樂」又增加了琵琶、二胡,「武樂」增加了大鑼、手鈸、堂鼓等,多用於開戲之前的「打通」。不過表演形式仍較簡單,人員很少。藝人們常稱:「緊七慢八,六人抓瞎」。樂師往往一人兼奏幾樣樂器。服裝道具也很少,一個班中,一般只有一身褶子,兩身布衫,一身官衣,一頂紗帽等「行頭」。所演劇目也多是以「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為主角的生活小戲。如:《安安送米》、《休丁香》、《小姑賢》、《蘭橋會》、《王漢喜借年》、《拴娃娃》、《站花牆》、《換親》、《梁祝下山》、《呂蒙正趕齋》、《抱靈牌》等。至此,兩夾弦劇種逐漸成熟。
與此同時,流落在黃河以北的莘縣、臨清一帶的白殿玉的另一徒弟李季,盡管也收徒傳藝,但吸收其他藝術的營養很少,其曲牌、板式,基本上還屬白氏初傳,不如曹州(菏澤)「大蒲扇」的兩夾弦唱腔委婉、細膩,易於表達各種感情。他們之間,因流傳區域關系,觀眾便稱鄄城以北、莘縣一帶的兩夾弦為北詞兩夾弦,稱曹州(菏澤)一帶的兩夾弦為南詞兩夾弦。南詞兩夾弦發展迅速,從藝者甚多,流傳區域很快擴大到河南省的安陽、新鄉、開封、商丘等地。而北詞兩夾弦繼李季安之後,只有鄄城的王貫得、吳志修等稍有名氣。較近的北詞兩夾弦名演員要數鄄城的王自端,他以唱《王婆罵雞》出名,吐詞爽快流暢,一口氣可唱二百多句,有「翁倒山」之譽。 光緒初年(約1875年),戚成興、梅福成在定陶縣張灣村再度收徒傳藝,教授玩友班,後成名者有旦角王玉華等。
1878年春,菏澤東關泰山奶奶廟大會,專請戚成興的兩夾弦班來演家庭小戲,當時連唱四天,曹州府台、縣令、都觀看了演出,並賞銀五十兩。從此,兩夾弦由村鎮舞台走向城市舞台。
光緒六年(1880年),「大蒲扇」的傳人劉大煥、張慣通、徐效言、王玉華及張慣同的藝徒徐廣思(大徐庄人)、徐廣遠(大徐庄人)、馬天倉(丑,藝名「馬老平」,菏澤呂陵鎮人)和劉大煥的藝徒徐啟敬(司鼓,大徐庄人)等,進入豫東大城市開封,起初在較偏僻的城隍廟內演出,因很受歡迎,後移到繁華的相國寺市場演出,名震豫東,當地群眾稱之為二夾弦 1910年(宣統二年)左右,王玉華(旦角)在曹縣馬樓一帶組織了第一個兩夾弦職業班社「洪興班」,進行營業性演出,每天戲價八百銅錢。這一時期,兩夾弦借鑒其他劇種的做法,根據兩夾弦的具體條件,對生、旦、凈、末、丑各行當進行了細致、明確的分工,改變了過去「三小」獨占兩夾弦舞台的局面。為豐富上演劇目,排演了公案戲(如《清宮斷》)、功架,武打戲(如《九女庵》)、連台本戲(如《金鐲玉環記》)。徐廣思還於1911年左右,先後收曹縣的崔蘭琴(藝名「大金牙」)、大腳二妮(鄄城人)為徒,培養了兩夾弦第一代女演員。他們優美柔和的唱腔和婀娜的舞姿,很快轟動菏澤、曹縣、開封、商丘等城市。1925年左右,徐光思又收下討飯人黃二潤之妻張秀香(東明縣人)授藝,張秀香由演《站花牆》出名,因其初登時穿的是白靴,觀眾便送藝號「大白靴」(後又叫「老白靴」)。她便是兩夾弦後來著名女演員黃雲芝的母親和宗師。
1928年,徐廣遠的高徒王文德(中、青年時期從旦行,後改為須生,藝名「小印(藝)」),召集二十多位藝人在本村(菏澤市安興鎮賢聖寺)廟院內,成立「共藝班」(洪藝班),主要演員有王文德和其弟王文勝(藝名「二寶」)、王文亮(藝名「二燕子」)、張秀香、崔蘭琴、趙秀真(藝名「二金牙」)、馬福勤等。這個班社在王文德的帶領下,吸收了山東梆子、柳子戲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更趨完美,在音樂方面,改革、豐富了兩夾弦的唱腔、板式,比如在「原北詞」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慢北詞」和「連北詞」。增加了笛、笙、嗩吶等樂器。培養了一批新生力量。如:河南開封地區二夾弦劇團的主要演員楊桂蓮(藝名「二馬峰」)、張海蓮(藝名「三馬峰」、「水上漂」),當年都在「共藝班」(洪藝班)學過藝。通過他們的努力,兩夾弦這個獨具風格的劇種最終走向了成熟。同時,也由於這些優秀演員的出現,使兩夾弦這個年輕的劇種,日益廣泛的流行起來,它的活動范圍,當時北到河北省的大名、廣平、館陶;東到濟寧,南到安徽省蚌埠,江蘇省的浦口,西南流傳到河南省的開封、民權、蘭考、扶溝、安陽、武涉等縣,以及安徽省的亳縣、阜陽等地。 建國後,兩夾弦藝術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少地方成立了專業表演團體,僅山東菏澤地區就有:菏澤縣新藝劇社(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前身)、巨野縣新藝劇團、單縣新民劇團,東明縣兩夾弦劇團,河南省的開封、商丘兩地區及延津縣、台前縣,安徽省的亳縣,也都有兩夾弦專業劇團。而北詞兩夾弦卻無專業表演團體,其優秀營養業已被納入北詞兩夾弦的范疇傳承發展下來。
山東兩夾弦發展
菏澤縣新藝劇社成立於1951年,以原「共藝班」(洪藝班)演員為主體成立。1954年,劇社經過登記,歸菏澤縣人民政府領導,成為國家正式的職業藝術團體,同時吸收了一批青年演員,全團發展到50餘人。1959年劇社調到專署,成為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
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兩夾弦演員的藝術水平進一步提高。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著名演員黃雲芝(藝名「小白鞋」)以細膩、婉轉、悠揚的唱腔和優美、輕盈的台步而聞名,它促使兩夾弦戲曲在重唱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舞蹈技巧的提高,使兩夾弦戲曲成為完美綜合藝術的統一體。
1952年和1954年。山東省第一屆和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時,黃雲芝演出現代戲《離婚》和整理的傳統劇目《站花牆》、《換親》獲得演員一等獎,馬福勤、李京華等獲得三等獎,劇目獲得一等獎。並由上海製片廠灌制了唱片,黃雲芝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59年10月,毛澤東在濟南觀看兩夾弦《三拉房》等劇目的演出。同年11月,山東柳子戲、兩夾弦、柳腔聯合演出團進京匯報演出,菏澤專區演出了兩夾弦《三拉房》、《站花牆》、《拴娃娃》、《三進士》等劇目,在北京演出期間,受到劉少奇、朱德、陳毅、郭沫若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0年黃雲芝被選為山東省政協委員。1964年春,又在濟南向朱德、賀龍匯報演出現代劇目《向陽人家》。
「文化大革命」期間,兩夾弦劇種遭受重創,許多劇團包括菏澤專區兩夾弦劇團被迫解散,劇種瀕於絕境。1970年,更名為定陶縣兩夾弦劇團,並吸引了一批新生力量。1979年,定陶縣兩夾弦劇創作演出的現代劇目《相女婿》,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編劇王岳芳獲文化部劇本創作二等獎,定陶縣兩夾弦劇團獲文化部演出三等獎。1982年山東省戲劇月演出期間,定陶縣兩夾弦劇團演出《紅果累累》,孔凡凱、武斌編劇,獲劇本創作獎;李京華飾春嬸,獲優秀表演獎;韓艷萍、牛輝慶、張兆夫獲表演獎。近幾年又排演了祝兆明編導的《抬爹嫁娘》、《愣姐讓房》等劇目,均參加了省地藝術節,分別獲得了優秀劇目獎和演出一等獎。
河南二夾弦發展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內許多城市演出,還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的城市引起強烈反響。現在卻僅僅在豫魯皖蘇交界地區還有零星演出,專業劇團卻在上世紀戲曲最不景氣的時候關閉了,屬瀕危劇種。為了搶救該稀有瀕危劇種,二夾弦表演藝術家田愛雲賣了房產多方籌措創辦了二夾弦戲校,目前已經培養40多名學生。2004年6月恢復組建了開封市二夾弦實驗劇團,到各地演出。
2008年6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南省滑縣申報的民間戲劇二夾弦名列其中。
安徽亳州二夾弦
清末以來,二夾弦戲班就經常活躍在皖北大地上。1958年底縣委根據當地群眾的建議,成立了亳縣二夾弦劇團。《桑園會》、《張文生趕考》、《花廳會》三個二夾弦傳統小戲應運而生,立上舞台。1959年10月亳縣二夾弦劇團演出的《金龍盞》受到阜陽行署領導的高度贊揚,被 二夾弦
譽為「躍進劇團」。1960年3月,二夾弦劇團因成績卓著,又被評為省文化工作先進單位。1962年亳縣二夾弦劇團的高中賢、王玉芹曾與山東定陶二夾弦劇團赴北京人民大會堂演出《二度梅》,受到劉少奇、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63年山東定陶二夾弦劇團特邀高中賢、王玉芹、馬璐等人再度赴北京景山公園演出《金龍盞》,受到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領導人對這一稀有劇種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撕綾羅,打茶盅,不如二夾弦哼一哼」,「二夾弦哼一哼,不穿棉襖能過冬」,「不吃不穿不過年,也要去聽二夾弦」,這些來自亳州廣大人民群眾的村言俚語,表達了對二夾弦這一劇種的喜愛和贊美,也充分證明了這一稀有劇種的珍貴價值。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及眾多原因的影響,全國僅有的幾個二夾弦劇團都相繼消失。到目前為止,亳州譙城區梆劇團是唯一能夠演唱二夾弦這一稀有劇種的文藝團體,但僅僅是一些小劇目。二夾弦基本上瀕臨滅絕。為了使二夾弦這一稀有劇種能夠保存下來,亳州市譙城區決定,在不影響春秋季演出的同時,利用業余時間,確保每年排演一台《二夾弦》大戲,並進行公演。從1999年以來,亳州二夾弦劇團參加安徽省摺子戲、小戲大賽,《刎經堂》、《尋妻》、《三更情緣》等劇目均獲得了好的獎項。
④ 哪裡有廬劇休丁香 下載
優酷!56網都有!!!
⑤ 奶奶要聽黃梅戲《休丁香》《張萬郎討飯》 mp3格式 有沒有大神有
正在發送,請查收採納。衷心祝願聽戲愉快,天天開心,事事如意!
直接將我115網盤戲曲60G資料的分享權發到你郵箱(包括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評劇、曲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廬劇、採茶戲、滑稽越劇、山東梆子、湖北大鼓、大鼓書、紹劇、紹興蓮花落、淮劇、揚劇、越調、老調、滬劇、楚劇、錫劇、琴書、揚琴戲、柳琴戲、泗州戲、二人轉、呂劇、花鼓戲、秦腔、88首適合老人聽的歌曲等),你會收到名為115點com的郵件,打開郵件,就可以接收我網盤上的戲曲
請大家不要通過加網盤好友的方式來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過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過上面的方法,照樣可以讓你接收我的戲曲資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網盤,才能接收,如果沒有,上網搜索如何免費注冊115網盤,一分鍾搞定,這種事情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成功後,一分鍾就能把我發給你的存到你的網盤上,永遠成為你的東西了
郵箱附件戲曲和115網盤戲曲分享權已發到你郵箱。如果沒有收到,請檢查郵箱名是否錯誤,檢查郵箱名後綴,檢查郵箱垃圾箱,檢查訂閱郵箱。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朋友,你一點分都沒有,就請先採納吧。採納後一定給你發。不勉強,如果不願意,請其他網友幫忙
給郵箱,如一二三四愛特QQ點com
⑥ 安徽有什麼劇
安徽有徽劇。
徽劇是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徽劇傳統劇目有1404個,保存檔案有753個。其內容從列國紛爭、宮遷大事、神仙鬼怪到民間生活故事。徽劇的音樂、唱腔優美、完整。主要分青陽腔、四平腔、徽昆、吹腔、撥子、二黃、西皮、花腔小調共九類。而以吹腔、撥子、皮簧為主要聲腔。
徽劇藝術以朴實、粗獷、重排場、擅武功、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為特色,徽劇表演歷來講究功底扎實、技術全面、陣容整齊、色藝兼優,歌、舞、樂、白高度綜合。徽劇在表演藝術上善於兼收並蓄,博採眾腔之長。表現力豐富,能以多種聲腔表現各種復雜人物情感,以多種表演技藝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6)休丁香3下集擴展閱讀:
徽劇的困境
1、徽劇的藝術特色消融,有出現「京劇化」的潛在危機,安徽省徽劇團由原先的徽劇團合並為徽京劇院,「徽京合並」導致徽劇特色逐漸消融,使徽劇傳承工作業態萎縮,生存狀況令人堪憂。
徽劇與京劇,同根同祖,一脈相承,徽、京之間,無論從劇目、聲腔、曲調、念白以及行當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差異大致相同,徽京合並會造成劇種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別是演員之間長期同班、同台,使徽劇藝術特質消解,使徽劇失去自身藝術特色。
2、藝術人才的匱乏,傳承後繼無人,徽劇正面臨的主要困境是演員老化、行當不全,藝術人才斷檔嚴重。
3、徽劇缺乏精品力作,社會影響力逐年下降。
⑦ 廬劇有哪些經典劇目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名小倒戲、到集戲、搗七戲、稻季戲等,是主要流傳於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較有影響的廬劇劇目包括《綵樓配》、《葯茶記》、《天寶圖》、《柴斧記》、《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放鸚哥》、《賣線紗》等。
廬劇在安徽因地域和唱腔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為中心的六安、霍山、肥西、舒城一帶,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帶有山區特色,稱為「山腔」;下路以蕪湖為中心的蕪湖、南陵、繁昌、馬鞍山、當塗、涇縣一帶,音樂清麗婉轉,細膩平和,顯出水鄉風味,稱為「水腔」;中路以合肥為中心的合肥、定遠、肥東、巢湖、無為、和縣、含山、廬江一帶,音樂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實,自然清新。廬劇唱腔分主調、花腔兩大類,主調是本戲和折戲的主要唱腔,既可敘事,也可抒情,適合表現復雜的情感;花腔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活潑,常用於小戲。
廬劇唱腔板式豐富,落板常有幫腔,滿台齊唱,稱為「吆台」。傳統的廬劇沒有管弦樂伴奏,只用鑼鼓進行起奏、間奏和伴奏,俗稱「滿台鑼鼓半台戲」。早期廬劇的表演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地方小調與民間舞蹈相結合,動作一般不配合劇情。演出多為幕表制,基本沒有固定的台詞,多採用臨時串詞、套詞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表演藝術等方面作了較大的改革。
廬劇具有很強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調、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樂,表演上吸收了鄂東的「花鼓戲」、「端公戲」、「嗨子戲」等的手法,不少劇目中融匯進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觀念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廬劇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
舊時廬劇班社大都是半職業性的(即農忙時種田,農閑時唱戲),長期流動於鄉村集市。演出時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攤子。一般演員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會些「轍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傾向。所演劇目,多以「二小」戲、「三小」戲為主。唱腔多是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不用絲弦,三五人湊個班子即可演出,謂之「兩打三唱」。
演員身兼數角,輪番替換,還要兼打鑼鼓。後來發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還未形成固定的角色體制。廬劇從前無女藝人,旦角多由年輕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廬劇班社開始進入城市,演出劇目不斷豐富,角色行當也相應增多,分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
下面小編為大家他有那些代表作吧。
《珍珠塔》
劇情簡介:胡來自稱半仙,夫妻倆一唱一和丑態百出,利用人們的求醫心切的心理,糊弄愚昧的廣大農民,但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告戒人們應當相信科學,鑄造起鋼鐵長城,不要讓騙子們有機可乘,為構建一個和諧的社會共同努力。
《李清照》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趙明誠卒於建康城(南京),留下半卷《金石錄》和滿堂古物。葬畢,清照大病。王御醫欲向李清照購古玩,並帶來趙明誠「玉壺頒金」的謠傳。此時金兵壓境,朝廷欲南移。李清照毅然決定攜所有石器追趕朝廷獻寶,為趙明誠洗清罪名,並保住文物不流散。為此,她跨山越海,顛沛流離,處處撲空。一年多後,李清照終於找到弟弟李航,不料所帶文物被盜,她一病不起。
紹興二年,右承務朗張汝舟巧言說動李航,騙娶了李清照。婚後,張汝舟野心暴露,他名為娶妻,實為霸佔文物,並以此換取官位。李清照好言相勸,反遭責難。她看清張汝舟之所以得逞,皆因朝風不正,決意告發其「妄增舉數入官」,訴之公堂,以正世風。依宋朝刑律,告發親人者不分青紅皂白都「徒二年」。而李清照寧肯坐牢,也要守住靈魂的潔凈,為此她坐了九天牢獄
《休丁香》
該劇的故事在安徽民間流傳甚廣。劇情敘述善良的郭丁香由父母包辦嫁給浪子張萬郎,最後被休棄。後張萬郎家敗,投河而死。
近年來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新型的文化娛樂方式對戲曲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致使廬劇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能演大戲的屈指可數。廬劇的搶救、保護工作應盡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⑧ 休丁香拼音三個字怎麼打拚音
休 丁 香拼音
xiu ding xiang
第一聲第一聲第一聲
⑨ 高莽的丁香全文
丁香
媽媽帶我在院中種了幾棵丁香樹。
丁香樹很快長得就超過了我的身高。我常常站在丁香樹前觀察它的變化。早春,一張張嫩葉,形狀酷似心臟。然後,它的枝頭出現了一團團紫色的或白色的雲,這是由許許多多小花朵組成的。到了秋季,它接下扁扁的果實,再過不久,寒冬來臨了,丁香樹卻脫掉身上的全部綠裝,裸露出乾瘦的軀體,讓枝丫忍受零下四十餘度寒冷的襲擊。最初,我擔心這嬌嫩的小樹會被凍死。可是到了翌年早春,它又開始生枝、長葉、開花。在那苦澀的時代,我往往感覺不到丁香的芬芳。有時在它的花瓣上反而會發現顆顆晶瑩的淚珠,莫非它也嘗到了人間的辛酸?
老師說,丁香的花朵有四個小瓣兒。可是俄羅斯小同學們偷偷地告訴我,還有五個瓣兒的。如果發現了五瓣兒的丁香花,就是發現了幸福。這時,可不能讓幸福跑掉,要馬上把它吃掉。這或許是俄羅斯人的風俗?從他們的風俗里,也不難看出他們對幸福的殷切渴望。那時我們都是孩子,不知道幸福須要去爭取。我們男男女女小同學們聚集在一起時,只要發現五瓣的丁香花,就爭先恐後地搶著吃。我吃過多少,不得而知了。
有一年盛夏,狂風卷著暴雨,呼嘯了兩天兩夜。我的小丁香樹被刮斷了。我以為它再也活不了了。媽媽說:「別哭,它會活的!」果然,斷干敖過了寒冬,到了春天,它抽出新條,長出新葉。那年開的花朵中,雖然我也發現了五個瓣兒的,可是不忍心把它吞掉。這五瓣的丁香花來之不易,它歷盡艱辛才得以綻放,我不忍心吃它啊。更何況幸福不是靠吃五瓣的丁香花就能獲得的,而是要靠自己去爭取。
高莽其人
高莽,1926生於哈爾濱。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他是將劇本《保爾·柯察金》帶到中國的人,翻譯普希金、萊蒙托夫、阿赫馬托娃、葉賽寧、帕斯捷爾納克、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俄文著作30餘部。並著有《久違了,莫斯科!》、《媽媽的手》、《畫譯中的紀念》、《俄羅斯美術隨筆》、《心靈的交顫》等隨筆集和長篇傳記《帕斯捷爾納克》等。
此外,他還曾為世界許多國家文學家創作過肖像畫,為我國作家魯迅、茅盾、巴金、丁玲、冰心、胡風、艾青、蕭乾、蕭軍、曹靖華、馮至等作家畫的肖像為中國現代文學館所收藏;為普希金、托爾斯泰、高爾基、歌德、巴爾扎克、易卜生、井上靖、博爾赫斯等人畫的肖像,為外國文學館或紀念館所收藏。
1997年,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因其對中蘇中俄文學藝術交流的貢獻而授予「友誼」勛章。此外還獲得普希金、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等獎章,俄羅斯作家協會吸收他為榮譽會員、俄羅斯美術研究院聘請他為榮譽院士,俄羅斯遠東研究所授予他「名譽博士」稱號等。
把《保爾·柯察金》譯介到中國,卻自言沒什麼站得住的作品;為數百計中外名人的畫筆所描畫,偏「自得」於給上百中外名人畫過像;唯恐記錯生日的親友尷尬,半年裡有人來時皆「不遲不遲,正好八十」……《我畫俄羅斯》、《白銀時代》、《烏蘭汗譯詩集》、《烏蘭汗譯文集》———短短倆月內,高莽4部著作問世。3月,《高貴的苦難———我與俄羅斯文學》剛出版;文畫集《歷史之翼》又將誕生。這位年過八旬的翻譯家、作家、畫家,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越老越不敢翻譯了。」
幾十部譯著,高莽感覺站得住腳的沒幾部,「我文字上不行」
高莽曾慨嘆,當他稍稍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高深意義時,人已年近半百。在他的記憶中,孩提時代的哈爾濱,是一座有異國情調、充滿詩情畫意、又「畸形」的城市。1933年,他就讀一所教會學校,那裡的十年,成了他人生所有的學校教育。老師主要是俄僑,用俄語授課。這位中國人的藝術啟蒙,是俄羅斯小說、俄羅斯詩歌以及俄羅斯繪畫。
小時,高莽沒有專門學過漢語。在「高莽版」《保爾·柯察金》劇本台詞里,好些都是東北話。「全國演出時作了一些改動。那會兒我才明白,不是全國人民都說東北話……不是每句普通話都能搬上舞台……要經過藝術加工。」
幾十部譯著,高莽感覺站得住腳的沒幾部,「我文字上不行」。1946年,他在哈爾濱已小有名氣,「大夥兒都知道我是搞翻譯的」,但延安一位老作家,看他翻譯的照片說明時說他語言不純。「說我語言不純,我嚇一跳。後來想想是日本帝國主義奴化教育的惡果。」那以後,他開始「認認真真學漢語」。「文革」結束時,他出版一本集子,裡面有他上世紀四十年代翻譯的作品,編輯說他「三十年文字上沒有進步」。這讓他覺得「五雷轟頂」:「當時我已做編輯了,還是文字編輯。」此後,他找來老作家們翻譯的作品,比照學習。「巴金、瞿秋白、蔣光慈、曹靖華、戈寶權等怎麼翻譯,怎麼用詞兒,我用心思考與琢磨。」
若干年過去了,有一次巴老給他寫信,提及他外語、中文都不錯,讓他甚感欣慰。「我慢慢悟出來,語言是非常需要下功夫的一門學問。同一個詞兒,它可以有很多種說法。翻譯哪兒那麼簡單?!戈寶權曾跟我講過,他說自己越到
老年越不敢翻譯,乍聽我還覺著他是客氣,現在我也越來越不敢翻譯了。只不過還有股頑強勁兒,想碰碰那些帶棱的硬石頭,看看怎麼能把它滾圓了。學會一件事很簡單,會中文、會俄文……真正掌握語言藝術、語言特徵,就太難了。什麼事都很難。」第頁跟帖匿名發表筆名: 密碼: 注冊主題:內容:精彩專題
麥當勞肯德基違法用工
財富課堂 教您理財
2007年兩會專題報道青年論壇新聞速遞
娛樂資訊
體育資訊
科技資訊
北京青年周刊北京青年報信息產業報北青網法制晚報競報第一財經日報
中學時事報北京科技報北京少年報休閑時尚千龍網時事魔鏡三十九度二志願者青年周末河北青年報
北京青年報網際傳播技術有限公司 京ICP證 010639號關於我們廣告服務招聘人才聯系我們用戶注冊法律事務
1989年離休,高莽離而未休,開始了自由創作,先後出版了《枯立木》、《心靈的交顫》、《俄羅斯大師故居》等十幾部隨筆,很多都是回憶文章。「我現在寫點回憶文章,是向朋友還情,向社會還債。」
學畫於列賓的學生,卻不敢說自己在繪畫上和列賓有什麼「瓜葛」
年過八旬,至今難忘孩提時代的三位俄羅斯籍美術老師:第一位葉·斯捷潘諾夫,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油畫家,他只給高莽上過大課,但教會了他「色彩也會說話」的道理———五十年後,高莽在俄羅斯駐華使館的門廳里「邂逅」了老師的作品。第二位奧西波夫,在哈爾濱以臨摹油畫出名,教會了他臨摹,此外還教會了他怎麼做畫布。第三位阿·克列緬捷夫———這位老師對高莽繪畫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是大畫家列賓的學生。1943年,克列緬捷夫為自己的學生舉辦了一次畫展,高莽的《自畫像》參展———這是他最早被報章評論的作品。這幅畫一直被珍藏著,只是高莽不敢說自己在繪畫上和列賓有什麼「瓜葛」:「怕給列賓丟人。列賓的徒子徒孫畫得如此這般,太慚愧了。」
17歲,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年。除了第一次展出了畫作,還在中文報紙《大北新報》上發表了第一篇譯作———屠格涅夫的散文詩《曾是多麼美多麼鮮的一些玫瑰》。「雖然是個豆腐塊兒,我還是高興地蹦了起來,手都摸著天花板了———當然,哈爾濱那房子矮。」他曾想過寫自己的傳記———《從17歲到71歲》。「17和71,都是除不開的數字。可是71歲過了,就再也找不到合適的數字了。再說,寫的時候,畢竟有些事
情不能迴避。別人迴避那是別人的事兒,我不敢迴避,那樣覺得對不起讀者、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良心。活著的時候還是不寫為好。」
50歲,他放棄油畫,改習國畫。
今年是俄羅斯「中國年」,高莽原本接到俄中友協邀請,於今年10月赴俄舉辦個人畫展。現在,他說沒准就不去了:「看我的外表像是不錯,其實內部零件兒都不行了。到那兒以後,萬一出點什麼事兒,給人家添麻煩」。此外,「作品你看著好,人家行家一看,都什麼呀?!我畫的國畫,都不敢稱之國畫,筆墨掌握得不行。展覽,頭一天熱熱鬧鬧,大家都來了,下午就沒人看了。」
現在,高莽自得其樂,走到哪兒,寫到哪兒,走到哪兒,畫到哪兒,「畫壞了也沒有關系,我又不是專業畫家。這好處就是能不斷向別人學習。看別人畫畫,看別人怎麼用色運筆。」
母親走時忘了給剪腳指甲,高莽心裡一直放不下
1947年,高莽把俄文劇本《保爾·柯察金》翻譯成中文,中國舞台上第一位冬妮婭的扮演者
孫傑後來成為了他的妻子。兩人同屬虎,所以家裡到處可見布的、泥的、毛絨的玩具老虎。楊絳等幾位前輩和好友為這個家題寫了「老虎洞」三字;而且「我倆『同一天生』,她陰歷,我陽歷。相差一個月多一點。」去年二老八十壽辰,許多中外朋友惦記,高老說:「這個生日過了幾個月。過了陽歷過陰歷。有一天,俄羅斯作協打來電話,問我生日按照陰歷過了沒有。那時按陰歷生日已過了兩天。我說沒過,免得讓別人不好意思、掃興。他們那邊挺高興,說那還來得及,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俄羅斯作協以主席加尼切夫為首等四十多人簽名的賀詞。後來,就不管哪天了,誰來咱們就索性默認那天生日了。」
比他大一個月的妻子眼睛失明已十餘年,高老一直悉心照顧。家裡掛著一幅華君武的漫畫,畫上兩只老虎親熱地依偎在一起,一隻用雙爪蒙著眼睛,旁題曰:「不是害羞,是點眼葯的恩愛。」據女兒介紹,母親有事情總是叫「高莽、高莽」,「很少叫我,我看著急了就幫他做了;父親好使喚,因為無論她動作有多慢,父親當時有多忙,他都會應聲,並在一旁候著」。高莽說:「希望每個人老的時候能夠有一個好的家庭。『文革』時,自己沒垮掉就是因為家庭。在我被『否定』的時候,妻子對我說,她跟我那麼長時間,覺得我不錯,叫我別自殺。」第頁跟帖匿名發表筆名: 密碼:注冊主題:內容:精彩專題麥當勞肯德基違法用工財富課堂教您理財2007年兩會專題報道青年論壇新聞速遞娛樂資訊體育資訊科技資訊北京青年周刊北京青年報信息產業報北青網法制晚報競報第一財經日報中學時事報北京科技報北京少年報休閑時尚千龍網時事魔鏡三十九度二志願者青年周末河北青年報北京青年報網際傳播技術有限公司 京ICP證010639號關於我們廣告服務招聘人才聯系我們用戶注冊法律事務
現在,高莽最懊惱的事是———102歲的母親走時,他沒有給她修腳。「我一直覺得對不住母親。她是裹腳的,指甲長到肉里。她一般能自己動手修腳時,堅決不讓別人插手。平常都是自己修剪,弄得血淋淋的。她走的時候,我就應該給她修剪。這個事兒老在我腦子里轉,為什麼當時我就沒有剪呢?」最近高莽發現一幅當年侄兒參加工作時,給他畫的畫:《雄鷹展翅》。他把畫要了回來,找人重新裝裱一下,因為「上面有我媽寫的字」。
中國知識分子有剛強的一面,也有軟弱的一面。有時做事有被迫或違心的時候
能走到今天,在高莽看來,是個「驚喜」。50歲時,他不知得了個什麼病,醫生給他開的假條,都是一周一周的休息。「意思是你必須休養,但假條我都沒有上交。不好意思。大家都在工作,你老請假。那些假條都保留著,留作紀念!」
1945年起,他先後在哈爾濱、沈陽、北京中蘇友好協會任口語翻譯。當他在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工作時,中蘇關系有一陣「並不友好」。「現在看來,那真的是一個不小的波瀾。」高莽說,但即便在那種時刻,他也沒有失落與沮喪。「德國,並不因為出了個希特勒,我就不喜歡貝多芬了。俄羅斯民族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給了我信心。俄羅斯出現了那麼多頂級的人物,我所愛的普希金、屠格涅夫、托爾斯泰等文學家,還有好多畫家、音樂家。我相信這些文學藝術的深刻思想和美會是持久的。」
1962年,高莽調到《世界文學》做編輯。「我主張文化的多元化。我當主編時,發表過我並不喜歡的作品。這些作品既然在它們本國有很大影響,得到肯定,我們必須了解。」
在他的翻譯生涯中,有一頁是高莽的「痛」。阿赫馬托娃是二十世紀俄羅斯最傑出的女詩人,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詩人之一。1946年,蘇聯大肆批判阿赫馬托娃和左琴科。那時,我國非常重視蘇共的文件。他翻譯了這個批判的決議,但此前他並沒有讀過這兩位作家的作品。這個決議和報告把阿赫馬托娃罵得一無是處,說她是「混合著淫聲和禱告的盪婦和尼姑」雲雲。「文革」後,他想了解阿赫馬托娃為何挨罵。當他在圖書館借到她的原著時,他醒悟了。她的長詩《安魂曲》,讓高莽深切地感受到阿赫馬托娃的愛國愛人民的胸懷和正義感。現在,他還常常想,「那個時候腦子怎麼那麼簡單?」後來,他專程去瞻仰她和左琴科的墓,憑吊這兩位作家,也寫過文章悼念他們。
言及此,高莽感慨:「中國的文化歷史太悠久了。中國知識分子什麼事都經歷過。大風大浪,升騰降落。中國知識分子有剛強的一面,也有軟弱的一面。有時做事有被迫或違心的時候。能不能設一專門的學科,深入地研究中國知識分子在不同情況下的心態與表現?」
記者手記
「你知不知道丁香花有幾瓣?」
「幾十年的歲月,像松花江的水一樣浩浩盪盪地流過去了。」從爺爺講到母親,再講到妻子、女兒,高莽言辭間總是滿足。
他本姓宋,小時候叫宋毓槐,爺爺見他老生病,說槐樹上好長蟲子,這名字得改。後來他改成了今天的名字。 第頁跟帖匿名發表 筆名:密碼:注冊主題:內容:精彩專題麥當勞肯德基違法用工財富課堂教您理財2007年兩會專題報道青年論壇新聞速遞娛樂資訊體育資訊科技資訊北京青年周刊北京青年報信息產業報北青網法制晚報競報第一財經日報中學時事報北京科技報北京少年報休閑時尚千龍網時事魔鏡三十九度二志願者青年周末河北青年報北京青年報網際傳播技術有限公司 京ICP證010639號關於我們廣告服務招聘人才聯系我們用戶注冊法律事務
他講了1996年,老母親慶祝百歲生日。高老取出漫畫家華君武送給老壽星的人參酒,母親一邊撫摸兒子的手,一邊回憶第一次在哈爾濱見到華君武的情形,問兒子:「華君武也老了嗎?」母親已仙逝,高老沒見多老幾分。瞅著電視機里的自己,他說:「不像80歲的人。」自得片刻,隨即感慨:「人雖然不能預算自己出生的日子,但可以估計自己將離去的時間。」
這時,高老突然問我:「你知不知道丁香花有幾瓣?」我遺憾地搖搖頭。高老說:「四瓣。如果你能發現五個瓣兒的花朵時,你就發現幸福了。這是俄國人的迷信。小時候,家裡種了多株。跟俄國孩子在一塊兒,看著五個瓣兒的,就趕緊吃掉。只是生活一直沒見好。」丁香喜陽光,耐寒也耐旱,對土壤幾乎沒什麼要求。他說自己特別喜歡丁香,搬來北京後,在自家門口種了一排,有紫紅的、有白的。「一看到丁香花就想到小時候,想起哈爾濱。」
他很早就對女兒說過,用他的骨灰種一株丁香花,留個紀念。女兒原本在巴西工作,十幾年前孫傑眼睛失明後就回國了,一直陪伴雙親左右。現在父女倆天天「貧」。高老說不願躺在床上,與其那樣,不如安樂死;還說願意先把夫人送走,哪怕就早一分鍾。「她眼睛不好使,我先走,撂下她一步都對她不住。」
這時,女兒搶過話茬:「別總說走啊走的,別走,走了退休工資沒了」。對女兒問起父親,她說「他講不好,我也講不好」,然後說父親「有時多愁善感,有時很有童心」。母親眼睛看不見了,父親讓母親寫下「珍惜光明」。還說父親是個「陽光男孩兒,對什麼都很熱愛,包括新事物,特有追求」。這時,高莽來了句:「我還以為你會講我怎麼砢磣,怎麼吝嗇,怎麼是科盲……你怎麼講這些啊。」女兒反詰道:「你還有什麼可表揚的啊?!」
接著女兒也說了丁香花,那一刻,女兒哭了,說她很小時父親就跟她說過,但身為獨女的她不敢想。「丁香花對我而言是很沉重的符號。他經常拿死開玩笑。媽不願意聽,他還老是拿這個開玩笑。」曾有媒體把高老名字錯印成「高葬」,他一點兒也不生氣,還把這個名字納為「筆名」之一。「用這個名字寫了篇散文,還獲了獎呢!」
采訪快結束的時候,他說起自己還會有本書,叫《綠夢》,將要出版。書名緣於一種叫「綠蘿」的花。
「我不知道花名,問女兒;女兒也不知道,就問一位搞植物研究的朋友。他回信了,但把『蘿』寫得像『夢』字,很長時間我一直以為這花叫『綠夢』。」
「生活中有很多偶然。我從事文學翻譯、作畫、寫文章,都是出於偶然。不知命運是在怎麼安排我的。」
⑩ 求安徽廬劇《休丁香》還有很多差不多的盧劇故事。只要是盧劇就行了。要MP3格式的!
網上多的是!只要你下載個轉換軟——件,就可以把下載的視頻頻文件轉換回成MP3格式了!
你若實答在不會搞的話,就發私信給我,然後我再把下載的《休丁香》片斷從郵箱發給你!
剛回復完了後才發現是昨天的問題哦!來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