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風格

牡丹亭的浪漫主義風格

發布時間: 2022-03-29 15:32:35

Ⅰ 為什麼說《牡丹亭》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牡丹亭》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

Ⅱ 《牡丹亭》藝術風格

<<牡丹亭>>的簡介

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的愛情故事。他通過少女杜麗娘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死而復生的離奇動人的情節,揭露了封建禮教壓抑人性的罪惡,表現了青年男女沖破禮教羅網的決心,歌頌了他們為追求自由愛情而捨生忘死的斗爭精神,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

藝術風格:
1.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2.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3.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作品的成就與意義:
1.以情反理,反對處於正統地位的程朱理學,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權利和情感價值。
2.崇尚個性解放,突破禁慾主義。肯定了青春的美好、愛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隨的美滿結合。
3.在商業經濟日益增長、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的新形勢下,對於正在興起的個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Ⅲ <牡丹亭》中的浪漫主義是如何體現的

《牡丹亭》反禮教、反理學的主題,主要是通過塑造杜麗娘的形象來表達和體現的。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題詞」中說:「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顯然,湯顯祖是把杜麗娘作為「有情人」,並且是達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來塑造的,十分明確地與禮教、理學的排斥、否定「情」即所謂「去人慾」針鋒相對的。成功地塑造了反封建的戰斗光輝的杜麗娘形象,這是《牡丹亭》突出的重大成就。 杜麗娘的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有一個成長過程,並包含著一定的復雜性。湯顯祖一方面通過人物關系提供杜麗娘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通過劇情發展揭示杜麗娘的內心活動,從而表現了杜麗娘叛逆性格的成長過程及其復雜性。 杜麗娘是個封建官僚的女兒。她的父親杜寶任南安太守,自稱「西蜀名儒」,是以儒學傳家的。封建社會講究門第家聲、光宗耀祖,要求兒子盡孝道,而最大的孝道則是飛黃騰達之後 「揚名聲,顯父母」。杜寶因膝下無兒,就對杜麗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養成標準的「淑女」,在家是個敬父母的溫順女兒,出嫁是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杜寶一心指望杜麗娘「他日到人家,知書知禮,父母光輝」。因此,杜麗娘從小受著嚴格的封建教育,男女《四書》都可以背誦,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里,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裡,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按照封建時代對婦女的要求,她只能做一具行屍走肉。實際上,杜寶的家庭里本來就充滿著腐爛霉臭的氣味,在理學思想的統治之下,一切都喪失了自由,喪失了活力,喪失了生命。生長在這樣家庭里的杜麗娘,禮法、家規、女誡、婦道等等象一重又一重的枷鎖,緊緊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為疲乏,白天稍為睡一會兒,都被認為是行為放縱,有失檢點,就連她在裙子上面綉了成雙成對的花鳥,也要引起封建家長的大驚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這樣,杜麗娘確乎馴良得象一頭羔羊。她的丫環春香說她:「名為國色,實守家聲。嫩臉嬌羞,老成尊重。」但杜寶還不滿足,他與杜麗娘的母親商量決定,專門請了一位塾師陳最良來教杜麗娘念書,目的倒不在乎要杜麗娘學文化、長知識,而在於用儒家聖賢書籍使杜麗娘「拘束身心」。「拘束身心」,就是不準自由行動,也不準自由思想,一切都服從於「理」。 http://..com/question/16577858.html 還有很多大不了, 你自己看吧

Ⅳ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何藝術特色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史上最燦爛的群星之一,已經融入到了中華文化的血液當中。《牡丹亭》有深刻的思想內涵,通過這樣一部文學作品描述了杜十娘一生的傳奇經歷,她在這個社會當中遭受了嚴重的不公平待遇,揭露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在那樣的一個歷史背景下,冒天下之大不違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真實地揭露了社會黑暗的一面,在許多的文人心中湯顯祖的這種勇氣成為了他們最敬佩的地方。

這部文學作品採用寓情於景的手法。在環境的烘托之下更能讓人物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傾瀉人物的情感。《牡丹亭》不但在國內深受讀者的喜愛,《牡丹亭》也早已經成為國際友人最喜歡的中國讀物之一,湯顯祖更是憑借著《牡丹亭》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Ⅳ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牡丹亭》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牡丹亭》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Ⅵ 《牡丹亭》有哪些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之一,它在禮教制度森嚴的封建時代一經上演,就受到了廣大民眾的歡迎,特別是受到感情受壓抑婦女的喜愛追捧。

當時,《牡丹亭》一經上演,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

據明代文學家沈德符在他所著的《顧曲雜言》記載:

《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由此可見,《牡丹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非常卓越的。作者湯顯祖通過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它的思想意義感人至深。

湯顯祖是封建時代中勇於沖破黑暗、打破牢籠,嚮往爛漫春光的先行者。《牡丹亭》也成為古代愛情戲中繼《西廂記》以來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傑作。

《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婉轉精麗的長處。明代呂天成對《牡丹亭》的贊美之詞:

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閱讀《牡丹亭》劇本,享受其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其中的纏綿之情弘貫蒼茫人世、迤邐而來,這便是《牡丹亭》留給世人最美好的精神享受。

《牡丹亭》主要的藝術特徵是具有濃郁的浪漫色彩,它的理想色彩非常強烈。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把杜麗娘作為理想化的「情至」的化身來描寫,通過「夢而死」、「夢而生」的奇幻情節揭示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作者以此來表現封建禮教對人們心靈上的沖擊,以及人們對真性情的強烈憧憬與追求,雖然這種沖擊與追求帶有受壓抑的惆悵的與感傷色彩。

另外,《牡丹亭》的浪漫意趣味還表現在全劇具有濃郁的抒情詩色彩,使劇中處處充滿詩的意境。

作者在《驚夢》、《回生》中以抒情詩般的曲詞,把深閨少女愁悶孤獨的感情,顧影自憐嬌羞的神態和搖漾的春色融合為一體,表現得淋漓盡致,也給讀者提供了再想像的天地。這樣的曲詞,即使沒有音樂,也仍然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湯顯祖是飽含著深情創作《牡丹亭》的,根據焦循《劇說》中所記載,他在寫到劇中春香哭祭杜麗娘的情節時,竟「卧庭中薪上,掩袂痛哭」,感人至深。

作者在《牡丹亭》的情節結構上,使其充滿了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比如在《驚夢》、《回生》等情節中表現的都是在幻想中才可能存在的事物。作者的這一切富於幻想的藝術構思,正是《牡丹亭》戲劇結構的支柱。

《牡丹亭》語言穠麗華艷,意境深遠,作者全劇都採用了抒情詩的筆法,這樣既傾瀉了人物的情感,同時又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表現了作者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劇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清代《紅樓夢》也受其影響,《牡丹亭》作為戲劇藝術的中華瑰寶,顯示出其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牡丹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作者揭露、批判了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是對封建社會沒落時期思想、文化專制的一次巨大沖擊。

Ⅶ 《牡丹亭》的藝術特色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對明朝的戲曲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藝術特色,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 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和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廣為流傳,湯顯祖在這個話本小說的基礎上,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創造,把小說的傳說與明代社會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用更豐滿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復雜的唱詞及場景設計,表現了兩個年輕人追求個性自由、自由戀愛反封建禮教的愛情故事。年輕貌美的杜麗娘,生長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嚴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連後花園都不允許去,連白日瞌睡也被斥責為違反家規,有傷風化。然而,青春的沖動,是封建家長和老師阻止不了的。杜麗娘在丫鬟的慫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園里遊玩,並觸景生情,傷感自己韶華將逝,未成佳配。回到書房,做了一夢,夢見自己遇到一英俊書生,並向她求愛,倆人雲雨和諧,愛得十分熱烈。但是,好夢不長,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聲呵斥她,令她從夢中醒來。從此,她鬱郁寡歡,一病不起。後來,死掉了。她被埋在後花園中。三年後,一個叫柳夢梅的書生,趕考,住在小姐墳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夢中遇見的書生。杜麗娘以鬼身與柳公子夜間相會,恩情意濃。後來,她告訴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棄,就來掘墳,她的靈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處,與公子成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墳的四姑,掘開墳墓,並把自己的陽氣吹入杜麗娘的口中,杜麗娘活了過來。最後,柳夢梅考取了狀元,並讓皇帝欽點與杜麗娘成親,與杜麗娘的父親母相認。有情人終成眷屬。這種「夢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節,是浪漫主義理想化的虛構,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升華。因而,讓人讀了感慨萬千,拍案稱奇。第二, 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害人,展現了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的社會生活。 作品《牡丹亭》,還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對杜麗娘的殘害。逼得活生生的一個妙齡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麗娘的死,也是封建時代千萬個女子命運的悲劇,是時代悲劇的縮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麗娘的父親杜寶,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禮教苛求自己的女兒。當官,他基本是個清官好官,勸農民種桑麻,但是後來遇到了金兵圍城,雖有保護城中百姓之心,但無破敵之力。最後,不得不靠老學究陳先生寫一封信,給前來圍城金兵頭領的夫人,用反奸計,破圍。當柳夢梅前來認岳父,杜寶這個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頭名狀元的柳夢梅抓進牢中吊打,不肯承認女兒能夠還魂的現實。至到,皇帝親自考問杜麗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團圓。杜麗娘的母親,也是一個不近人情的母親。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婦道,不知道這種封建禮教殘害的正是自己的親骨肉。作品,還用大量的篇幅,展現了社會的動盪,民不聊生,戰火不斷,生靈塗炭。這種現實主義的手法,使作品賦予了時代的活生生的現實基礎。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第三, 優美的文字和唱詞,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達了主人公傷感情懷,成為千古絕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優美,特別是第十齣《驚夢》小姐游後花園一段唱詞,情景交融,委婉地表達了杜麗娘此時的傷感情懷。[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這韶光賤!」 又如,杜麗娘內心嚮往個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獨白表達了心境:[江兒水]「偶然間心似繾,梅樹邊。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並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守的個梅根相見。」 這些詞句,都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感動著中外讀者,也豐富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

Ⅷ 《牡丹亭》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思想內容〗
《牡丹亭》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據作者說,其題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影響最大。湯顯祖對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加工改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杜寶等人的衛道士立場;二是改變杜、柳門當戶對的關系;三是改話本杜麗娘封建淑女色彩為叛逆女性;四是強調追求自由愛情的艱難曲折。使這一傳統的「還魂」母題具有了嶄新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倫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盡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沖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藝術特色〗
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作品影響〗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朝《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Ⅸ 論述 題,論述《牡丹亭》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

去網路呀 有那種專門的論文網站
在上面可以網路到的
你還可以付錢找人幫你寫的

Ⅹ 《牡丹亭》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體現在哪裡

《牡丹亭》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熱點內容
鉤針植物花卉 發布:2025-08-26 16:41:08 瀏覽:952
梅花萬安石 發布:2025-08-26 16:41:06 瀏覽:224
綠植盆栽昆明批發市場 發布:2025-08-26 16:30:35 瀏覽:88
海棠果長不大 發布:2025-08-26 16:06:13 瀏覽:915
梅花繩編 發布:2025-08-26 15:53:57 瀏覽:26
花卉的板報 發布:2025-08-26 15:52:38 瀏覽:41
荷花花圖片 發布:2025-08-26 15:09:33 瀏覽:543
懸浮的花卉 發布:2025-08-26 15:06:20 瀏覽:268
顏料畫蘭花 發布:2025-08-26 14:55:26 瀏覽:530
野葡萄藤盆景 發布:2025-08-26 14:54:22 瀏覽: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