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和唐朝

牡丹和唐朝

發布時間: 2022-03-29 09:50:19

① 唐朝喜歡牡丹,之前朝代喜歡什麼花主打的

先秦人喜愛香草,但是蘭花本身並沒有構成足夠的排擠力,讓其他的花草都黯然失色。有人說愛菊是晉人的風采,不過和蘭花的待遇一樣,也不構成一家獨大的趨勢。真的可以達到整個社會都為之動容的花草,只有唐代牡丹,宋代梅花……

② 唐朝時期誰畫的牡丹最好

唐伯虎 追問: 唐伯虎 不是最好的 回答: 唐三藏 他丹青妙手在唐朝是一絕,猶善 牡丹

③ 唐朝芙蓉和牡丹

唐代愛牡丹主要是由高宗武後時期開始的,那時的牡丹主要在洛陽、平陽(臨汾)一帶回。長安雖然有,但是答還不如這兩個地方。而且長安當時的條件還是不算最好最適合牡丹的,但是卻很適合芙蓉,唐代尤其是盛唐最為喜歡的就是明艷、富麗的色彩格調,芙蓉也是一種觀賞性很強、很富麗堂皇的花卉

④ 中國各個朝代牡丹的地位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肅省武威縣發掘的東漢早期墓葬中,發現醫學簡數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記載。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從南北朝「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至今,栽培歷史也有1500年了。在長期的栽培過程中,牡丹發生了變異,出現了許多花大色艷的品種,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栽培范圍由長江、黃河流域諸省向全國擴大。如今已擴展到中國東北、東南,以及內蒙、新疆、西藏、台灣等地。[1]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據唐代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久矣。」又據《太平御覽》謝康樂說:「南朝宋時,永嘉(今溫州一帶)水際竹間多牡丹」。
「牡丹」這一名稱的出現,標志著牡丹栽培歷史的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
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據柳宗元《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易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唐皇李隆基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本,色樣各不同。「當時的「藝人「因受社會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絕技」是不外傳的。所以,宋單父種植牡丹的「絕技「使後人「不能知其術」。但是,從「植牡丹一萬本(株),色樣各不同」來看,牡丹的栽培技術已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在唐代,宮廷寺觀,富豪家院以及民間種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酉陽雜俎》載:「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劇談錄》載:「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花,繁艷芬馥,絕少倫比」。當時,刺激牡丹種植業發展的原因,不僅是牡丹被眾多的人們喜愛,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唐國史補》載:「人種以求利,本有值數萬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眾多的品種,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說,唐代已開始嘗試牡丹的熏花試驗,據《事物紀原》記載:「武後詔游後苑,百花俱開,牡丹獨遲,遂貶於洛陽」。這雖為傳說,但從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獨遲」的原因,是當時的人們還沒有真正掌握其生長規律而造成熏花的失敗,使其不能與其它花卉同放。[1]
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據宋《清異錄》記載:「後唐庄宗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有百葯仙人、月宮花、小黃嬌、雪夫人、粉奴香、蓬萊相公、卵心黃、御衣紅、紫龍杯、三支紫等品種」。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擇地、花性、澆灌、留蕾、防蟲害、防霜凍以及嫁接、育種等栽培方法,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成熟經驗。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中載:「種花必擇善地,盡去舊土,以細土用蘞末一斤和之「、「白蘞能殺蟲,此種花之法也」。《洛陽花木記》中載:「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則根不行,而花不發旺,以瘡口(根莖交接處)齊土面為好」。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對栽培牡丹十分嚴格,從選地到種植都十分講究,這也許是洛陽牡丹能夠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南宋時,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陽、開封移向南方的天彭(成都彭州市)、杭州等地。在這些栽培地,首先引種了北方較好的品種,並與當地的少量品種進行了雜交(天然雜交),然後通過嫁接和播種的方法,從中選出更多更好的適宜南方氣候條件的生態型品種。陸游著的《天彭牡丹譜》中記述了洛陽牡丹品種70餘個。[1] 明清時,中國牡丹的栽培范圍已擴大到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州、北京、廣西的思恩、黑龍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紀聞》記述了黑龍江至遼東一帶種植牡丹的情況: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園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數十叢者,皆燕地所無。另據《思恩縣志》記載:「思恩牡丹出洛陽,民宅多植,高數丈,與京花相艷,其地名小洛陽」。這說明當時牡丹北至黑龍江,南至廣西。明清時關於牡丹著述更多,薛鳳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書》,從牡丹的種、栽、分、接、澆、養、醫、忌八個方面進行了科學的總結。乾隆年間編纂的《洛陽縣志》列古代和當時品種共169個。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據《曹州牡丹-附記七則》載:「右安門外草橋,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溫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進御矣「。再據《五雜俎》載:「朝遷進御常有應時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時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數十金「。這時的催花技術己達到相當的水平,此技術至今還在採用。
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荷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礎上,使牡丹的栽培技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同時,中國還出版了一批較高學術價值的專著,如劉淑敏等編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澤圃等主編的《洛陽牡丹》等等。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得到了充實和發展,作了一些理論上的新探索。
牡丹不僅是中國人民喜愛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珍愛。日本、法國、英國、美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朝鮮、荷蘭、德國、加拿大等二十多個國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國的牡丹園藝品種和栽培數量為最多。
海外牡丹園藝品種,最初均來自中國。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據說是由空海和尚帶去的。1330年至1850年間法國對引進的中國牡丹進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許多園藝品種。1656年,荷蘭和東印度公司將中國牡丹引入荷蘭,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從而使中國牡丹歐洲傳播開來,園藝品種達100多個。美國於1820-1830年,才從中國引進中國牡丹品種和野生種,後來培育一種黑色花的牡丹品種。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書中這樣寫道:「牡丹在國外也用於庭園栽植,植株高度可達2米,花徑達20-30厘米,每天暮春時節,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雖遠離故國,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氣派。」

⑤ 唐代寫牡丹的詩

1、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裝唐代:劉禹錫《賞牡丹》

釋義:

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2、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出自:唐代 徐凝《牡丹》

釋義:

有哪個人不喜歡牡丹花呢,盛開時獨佔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裡翩舞吧,千嬌萬態如同燦爛的朝霞飛騰。

3、錦幃初卷衛夫人,綉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出自:唐代李商隱《牡丹》

釋義:

織錦的簾帷剛剛捲起,是美艷的衛夫人;絲綉的褥被還堆擁著,是俊秀的越鄂君。

既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飾正零亂翻動;又像在彎腰而舞,鬱金裙子正爭相迴旋。

它像石崇家的蠟燭,哪須常把燭芯剪去?它像荀令君的體膚,豈用香爐細細染熏?

我是詩人江淹,在夢中得到了那支彩筆,想把清麗的詞句,題在花葉上寄給朝雲。

(5)牡丹和唐朝擴展閱讀

《牡丹》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借詠牡丹抒發詩人對意中人的愛慕、相思之情,借絕色艷姝來比擬,以花寫人,並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

首聯結合典故描繪了一幅單株牡丹的特寫圖,頷聯展示牡丹隨風搖曳時的綽約豐姿,頸聯具體地描寫了牡丹的色香,尾聯反用夢中傳彩筆之典表明詩人心搖神盪的興奮激動之情。全詩構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擬物,明寫牡丹,暗頌佳人,一實一虛,別具一格。

⑥ 為什麼自唐朝以來大家都喜歡牡丹

自唐朝以來大家都喜歡牡丹

是因為在唐朝開元時,天下太平,據傳長安的牡丹盛開,而唐玄宗在內殿觀賞牡丹時,問詠牡丹的詩是哪一首,而陳修秉奏,當然是李正封「天香在染衣,國色朝酣酒」。牡丹由此起便擁有「國色天香」美譽,而歐陽修又有詩雲「天下真花獨牡丹」,因得以上二人詩贊及當時的物象,所以牡丹便成為「富貴」的象徵。「牡凡」圖是「富貴」的祝福。

據說有一幅出自唐朝貞觀年間牡丹圖,畫工堪稱一絕,畫上牡丹栩栩如生,畫中那盆鮮艷的牡丹彷彿在一瞬間開放,上面還有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貞觀的手跡,價值連城。

⑦ 為何唐朝人盛愛牡丹

在唐朝,牡丹成為富貴的象徵。

從唐代官服顏色談起,唐代的朝廷官員以服版飾顏色區權分品級,三品以上大官的官袍為紫色,五品以上的官員服紅色,六至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而白色是未入仕、尚未考取功名的平民所穿,故稱白衣。因此唐人在觀賞顏色鮮艷繽紛的牡丹時,自然也產生了「貴紫賤白"的傾向。

到了晚唐,牡丹成為當時人們懷念的象徵,更代表著昔日的盛唐榮光。晚唐的社會經濟不再像盛唐時穩定,人們也沒有閑情逸致欣賞名貴的牡丹。晚唐至五代十國的詩人更多地用牡丹,來感嘆這物是人非的情景,也道盡盛唐長安城受唐末戰亂所毀的哀戚。

(7)牡丹和唐朝擴展閱讀:

牡丹在唐詩中的流行:

唐詩中直接描述牡丹的詩篇達到204首之多,從時間來看,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是反映牡丹發展的重要線索。

在204首牡丹詩歌中涉及的詩人有93位,盛唐之前沒有;盛唐時期有5位詩人,留下7首牡丹詩歌;中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84首牡丹詩歌;晚唐時期有32位詩人,留下71首牡丹詩歌;五代時期有24位詩人,留下42首牡丹詩。

由此可見,盛唐是唐人對牡丹之愛的開端,發展到中晚唐時期,形成高峰,而直至五代,仍有牡丹之風殘留。

⑧ 唐代,牡丹為何獨受深受武則天喜愛,是何原因

武則天在位時位於洛陽,在洛陽牡丹較多,牡丹寓意富貴昌盛,在唐代受到武則天的喜愛,而在現代牡丹也是深愛國人喜愛的花卉有國花之稱。牡丹在南北朝時就有種植而在唐代才開始逐漸興盛起來。

逐漸的牡丹花便有了名氣而深受士人百姓的喜愛。而在現代洛陽牡丹聞名天下,每當牡丹花開時節,去洛陽賞花的人數不勝數。真可謂人山人海。由此可見,牡丹花是深受世人的喜愛。在如此現代化的審美觀中,而牡丹也能獨樹一幟,由此可見牡丹花是多麼的華貴。牡丹深受武則天喜愛的原因,就讓人一目瞭然。

⑨ 唐朝與牡丹有什麼關系哪

唐朝人喜歡牡丹,牡丹栽培開始繁盛,李白(清平調)白居易(賞牡丹)等詩人也寫了很多關於牡丹的詩,當時還種出重瓣牡丹,牡丹象徵富貴,很多畫家也喜歡畫

⑩ 唐朝那個皇帝把牡丹定為國花為什麼

相傳,武則天有一次想游覽上苑,便專門宣詔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內,容莫待曉風吹。」當時正值寒冬,面對武則天甚為霸道的宣詔,「百花仙子」領命趕緊准備。第二天,武則天游覽花園時,看到園內眾花競開,卻獨有一片花圃中不見花開。細問後得知是牡丹違命,武則天一怒之下便命人點火焚燒花木,並將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誰知,這些已燒成焦木的花枝竟開出艷麗的花朵,眾花仙佩服不已,便尊牡丹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陽紅」。

熱點內容
鉤針植物花卉 發布:2025-08-26 16:41:08 瀏覽:952
梅花萬安石 發布:2025-08-26 16:41:06 瀏覽:224
綠植盆栽昆明批發市場 發布:2025-08-26 16:30:35 瀏覽:88
海棠果長不大 發布:2025-08-26 16:06:13 瀏覽:915
梅花繩編 發布:2025-08-26 15:53:57 瀏覽:26
花卉的板報 發布:2025-08-26 15:52:38 瀏覽:41
荷花花圖片 發布:2025-08-26 15:09:33 瀏覽:543
懸浮的花卉 發布:2025-08-26 15:06:20 瀏覽:268
顏料畫蘭花 發布:2025-08-26 14:55:26 瀏覽:530
野葡萄藤盆景 發布:2025-08-26 14:54:22 瀏覽: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