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內容
❶ 牡丹亭的主要內容
牡丹亭劇情
晚明戲曲家湯顯祖的四大劇作之一, 是其最膾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全劇共五十五場,以杜麗娘游園傷春、夢書生折柳傷情,竟至一病不起,死後魂魄不散,尋覓夢中情郎不止。三年後,真等到書生柳夢梅來掘棺復生,共結情緣。(原著:湯顯祖)
牡丹亭蜚聲文壇
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明代傑出戲劇家湯顯祖,以"臨川四夢"名留千古,其中猶以《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最為成功,史載:一時"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1984年10月30日,郵電部發行了一套特種郵票《牡丹亭》(T99),同時發行一枚小型張。畫家戴敦邦以工筆加小寫意手法,著力表現湯氏名劇《牡丹亭》意蘊,畫面重彩濃艷,人物栩栩如生。正如劇中賓白,唱詞多次指明的那樣,《牡丹亭》事出江西贛南大余。劇中人物,景緻都能在當時南安府府署花園找到他們的原型或影子。
那是明朝萬曆19年(公元1591年),湯顯祖以《論輔臣科臣疏》上書神宗(朱翎鈞),湯氏不僅公開揭露了嚴嵩和張居正前後兩任宰相結黨營私的卑劣行徑,還直接向神宗皇帝提出了責難。神宗一怒之下,將他貶到雷州半島徐聞縣作典史。一年後,湯顯祖循原路由徐聞過南安,經贛州返回臨川故里。湯顯祖曾在南安逗留數十天。期間,湯氏會見了當任南安府太守杜伸,游覽了府署東園,采錄了南安風情和民間傳說,並留下了《秋發庚嶺》的詩篇。據《南安府志》載,南安府衙,素有園林。宋代,園內建有面面亭、揖秀亭。綠蔭亭、清虛亭等多處以"亭"命名的景觀,歷代府治官員中,有11人來自洛陽、曹州,先後多次移來牡丹,遍植園中。而大余民間盛傳府署園內,芭蕉(又稱蕉龍)成精,化著美男與府衙小姐相戀。太守知其女與蕉精相愛,逼女投井自盡,以石蓋井,堆土成墳,並請張天師作法,用鐵鏈鎖住蕉龍。而太守之女魂未散,屍未爛,托夢給途經南安進京赴考的書生,並與書生海誓山盟,私訂終身。後書生中魁返回南安,掘井尋美,小姐還魂,成親團園。湯顯祖回到臨川的當年,即以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銳利的現實主義筆觸,寫出了以杜麗娘和柳夢梅曲折離奇愛情故事為主要情節的戲曲《牡丹亭》,將南安太守園林,及太守小姐投井、托夢、還魂一一寫入戲中。湯顯祖無情揭露了封建禮教窒息青年男女,摧殘青春愛情的罪惡,熱情歌頌反抗封建傳統,追求自由幸福,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湯氏大膽給愛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讓神聖的愛情使杜麗娘還魂復活,與柳夢梅終成眷屬。無怪數百年來,繪炙人口,盛演不衰,成為流芳四海,戲劇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文因景生,景因文傳,隨著湯氏一出《牡丹亭》蜚聲中外,大余牡丹亭也名揚四海。人們對府署園林更加鍾愛,並按劇情屢加裝點、修葺,使南安府後花園成為江西古代名勝園林,而"牡丹亭"為園內"十景之最"。歷代文人墨客在牡丹亭留下感懷詩篇。遺憾的是,古老而美麗的牡丹亭連同整個南安園林均不幸毀於二十年代戰禍兵災。建國以來,中央領導、國際友人、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及各界知名人士慕名前往大余神遊牡丹亭。1963年1月5日戲劇家田漢親臨大余憑吊牡丹亭舊址,並深情揮筆寫下了"浦添眉翠嶺魂香,若土歸來寫麗娘;今日江山倍嬌俊,斗爭猶待好詩章。層樓叢柚對西華,曾是南安太守衙,留得牡丹亭子在,晶瑩應不讓金沙"的詩句。著名作家、藝術家葉聖陶、巴金、冰心、艾青、藏克家、俞平伯、劉海粟、俞振飛、曹禺、賀綠汀、關山月、林敬之、沙孟海、陳大羽、張樂平、石凌鶴、孫道臨、張瑞芳、程十發等數十人均先後為大余牡丹亭題詩、作畫。許多還是異彩紛呈的手繪實際封。最近,大余縣政府已決定重修牡丹亭,人們正期望修復後的牡丹亭重放異彩。
附註:牡丹亭已於1997年修復。
❷ 牡丹亭有哪些主要內容
《牡丹亭》內容概述:南宋初年,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端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江西南安太守杜寶有個獨生女兒名杜麗娘,聰明美麗。杜寶夫婦把她視為掌上明珠,並讓她接受嚴格的封建家庭教育,特聘請老儒生陳最良教她讀書。當老師在迂腐地講解《詩經》首篇的時候,杜麗娘從中恰恰讀到了男女之間的自然感情,產生尋春之念。
一天,杜麗娘實在無法忍受閨房的沉悶,在丫鬟春香的帶領下,偷偷遊玩了家中的後花園。在滿園春色的包圍之中,她感嘆自己顏色如花,卻不能早得佳偶。回來後,在昏昏沉沉睡夢中,她看見有一位貌美的青年書生手執半枝垂柳向她求愛,兩人便在牡丹亭畔私會。夢後,她因極其思念那位書生,愁悶消瘦,一病不起,中秋佳節的時候竟憂郁而死。死前,她自畫了一幀小像,要求母親把她的屍體安葬在後花園的梅樹下面,並囑咐丫鬟春香把她的自畫小像藏在後花園的太湖石下。不久,杜寶升為淮安安撫使,委託陳最良安葬其女並修建「梅花庵觀」。
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路過此地,借宿梅花庵中,在太湖石下拾到了那幀小像。當他正在思慕畫中人時,杜麗娘的鬼魂來與他相會。他們倆晚聚朝離,幸福地相處了一段時間。後來杜麗娘告訴柳生,自己不過是一個鬼魂,但仍可以還魂,希望柳生把她救活。柳生掘墓開棺,杜麗娘果然起死回生。這時,杜寶特派人請夫人回京城居住。杜夫人在路上巧遇復活的女兒杜麗娘,於是母女相認並一道回到了臨安。柳生應試之後,忽然有人報金人包圍了淮安。杜麗娘十分擔心父親的安危,特讓柳生前往淮安探聽父親的消息。
當柳生趕到淮安時,淮安已經解圍,杜寶也被升任做了宰相,正准備回京。杜寶見到來歷不明的女婿,以為柳生是盜墓的騙子,便把柳生問罪下獄,押解回京。這時金榜貼出,柳生高中了狀元,於是被放出。但是杜寶還是嫌女兒曾經違反了禮數,不肯與女兒相認。適時皇帝傳出聖旨,命柳夢梅和杜麗娘完婚,杜寶方才不計前嫌,與女兒、女婿相認。於是,全家歡聚,共慶團圓。
❸ 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的內容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作家。代表作《牡丹亭》,又名《還魂記》。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她受《詩經·關雎》啟發,私出遊園,夢中和一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柳夢梅進京赴試,借宿園中。他掘墓開棺,使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前往淮安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入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被杜寶囚禁。敵兵退去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杜寶也升了官,但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圓滿的解決。
《牡丹亭》感人的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人幸福、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義思想。這個理想是作為和封建思想對立的力量而出現的,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這是她自己思想和行動的主宰。湯顯祖寫杜麗娘的外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青年男女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也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❹ 《牡丹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湯顯祖的傳世之作是所謂「臨川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和《南柯記》。其中,尤以《牡丹亭》最為有名。
《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禮教和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家庭關系的冷漠和虛偽;同時又熱情地歌頌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❺ 介紹一下牡丹亭的內容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❻ 牡丹亭的故事簡介
《牡丹亭》故事梗概:
女主人公杜麗娘天生麗質而又多愁善感,豆蔻年華的她,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一日,杜麗娘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就觸動了杜麗娘心中的情絲。
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因睏乏倒頭睡在了床上,不一會見一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她為尋夢追尋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郁悶。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後葯石無醫竟然這樣死去了。
杜麗娘的父親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前就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卧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里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
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發掘,因而判了他斬刑。
正在審訊拷打之際,朝廷派人伴著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請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於是下旨讓父子夫妻都相認,並著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6)牡丹亭內容擴展閱讀: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感天動地竇娥冤》、 《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牡丹亭還魂記》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作者熱情奔放地賦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麗娘經歷了現實、夢幻與幽冥三個境界,這顯然是作者幻想的產物。作者借用三種境界的藝術對比來表達理想和思想,用夢幻和幽冥反襯出了現實的殘酷。
杜麗娘的夢境是那麼溫柔纏綿、五彩繽紛。醒過來面對的是母親的嘮叨和凄涼枯燥。幽冥中判官雖然面目猙獰,畢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體現了一種人情味。還魂後面對的父親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這些都很好地體現了作者對理學的批判力量。
同時作品呈現著光怪陸離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與現實中的人物結構成了現實和精神兩重世界,深刻描繪出了封建社會的本質。最後讓現實中不可能的愛情理想得到了實現,體現了作者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
❼ 《牡丹亭》的內容是什麼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
故事梗概
此劇描寫了官宦之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❽ 《牡丹亭》的全部內容
牡丹亭內容太假,女主角思春鬱郁而死,成為鬼魂,直到遇見夢中人將自己的畫埋入樹下(什麼樹下忘了)復活了就這樣成對了。不過裡面的曲子很美,湯顯祖不愧是浪漫派人物
❾ 《牡丹亭》的內容是什麼
《牡丹亭》是明朝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與其《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1]舞台上常演的有《鬧學》、《游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幾折。《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即《還魂記》,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傳奇劇本,二卷,五十五齣,據明人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而成,明代南曲的代表,湯顯祖著。《牡丹亭》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另一說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和《桃花扇》)並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湯顯祖萬曆二十六年被罷免還家,絕意仕途,筆耕以終老。其一生四部傳奇雜劇比較著名,《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邯鄲記》(又稱「臨川四夢」),其中,以《牡丹亭》最為著名,他本人也十分得意,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明朝人沈德符稱「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里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閱讀《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饗宴,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不必藉助現代科技,纏綿穠麗,至情弘貫蒼茫人世,逶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