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丁香結評議

丁香結評議

發布時間: 2022-03-20 22:48:29

『壹』 一株紫丁香的課本教案

一株紫丁香,是孩子們的一片心意,是對老師的問候與感激。當你正伏案備課的時候,可曾想到:幾個小夥伴踮起腳尖走到老師窗前,種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滿全株,那就是一張張學生的笑臉在向你致意。一陣微風吹來,伴隨著濃濃的花香,同學們真誠的愛送進了你的心田。
讀著這首活潑清新的小詩,我們會覺得心裡很甜很甜。這樣的詩情畫意,在滋潤著我們的心。這熾熱的童心,將激勵著我們把這綠葉和花香的情意,化成無盡的關愛送給天真可愛的孩子們。
這株紫丁香,不僅是孩子們送給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更是一首值得老師久久吟誦的師生情意的頌歌。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師生之間的深厚感情。
3.樹立起尊敬老師的心願。 (一)識字寫字
鑒於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因此可讓學生先自學生字,再在自讀課文時進一步識字。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交流識字的方法,再推薦幾個代表在全班交流經驗。教師可從課文中抽出含生字的詞語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讀,在讀中鞏固識字,檢查學生認讀生字的情況。朗讀課文後指導學生寫字。
可鼓勵學生仔細觀察生字的字形特點,採用多種方法識記字形。如,「牽、困」可以用編順口溜、猜字謎的方法來識記:「牽」,牛兒躲在屋頂下,抬頭看天少一畫;「困」,四四方方一間房,一根木頭放中央。
「倦、困、踮」可能是讀音的難點,「倦、困」比較拗口,「踮」要防止學生讀成「diàn」。可用下面的順口溜幫助學生鞏固認讀的生字。
踮起腳尖,走進小院,
放下書包,給樹除草。
牽牽小手,唱唱兒歌,
笑聲甜甜,不覺疲倦。
(二)朗讀感悟
一要讀實:讀書有目的,有層次,有情趣。
二要讀活:採用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形式朗讀,但要注意讀書形式為目的服務,為內容服務。
1.讀正確,讀流利。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可自由讀或小組交流讀。也可在適當時候范讀(或聽錄音)。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教師可重點指導讀第一節,注意「踮」和「尖兒」的讀音。
2.聯繫上下文讀書,整體感悟文中蘊含的情感。
(1)學生自讀以後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的想法。
(2)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節讀一讀,說說為什麼喜歡。
(3)指導用說話的語氣讀第二、三、四、五節。可獨立或小組合作上台表演讀。這幾節詩中都有對老師的呼喚,要通過聲音的高低和長短變化表現不同的語氣。
(4)第三節中的「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這一句,生字較多,要提醒學生注意。還可以從這里切入設計擴展式談話,幫助學生理解尊敬老師的感情,引起他們的共鳴,讀出感情。可讓學生說說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什麼,或者聯想到什麼。在學生談感受、說見解的過程中不要忽視朗讀,注意在讀中感悟,讀出味道。
3.本課是一首情感豐富、意境優美的詩歌。要指導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在讀中體會師生情,在讀中陶冶自己的感情,感悟詩歌語言的優美。要重視引導自讀自悟。可配上抒情的音樂讓學生朗讀,以便更好地進入課文的情境。指導朗讀時,要重視情感和聲音的和諧統一,不要把重點放在朗讀技巧上。停頓、輕重、快慢、升降以及聲音的虛實等技巧,可通過教師的示範朗讀和學生自己的揣摩去把握,切忌概念化。
4.本課詞語優美,對學生的表達很有幫助。教學中要重視課後詞語的朗讀,還可以鼓勵學生寫一寫。
(三)實踐活動
1.舉辦詩歌朗誦會,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可以朗誦課文,也可朗誦其他表現師生情的詩文。要關注准備的過程,淡化比賽的結果。
2.以「老師,我愛您」為主題,用畫圖畫、做手工、講故事、朗誦詩歌等形式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感情。 片斷:讀中悟情、抒情
1.自由朗讀,想一想,說一說:「我們」為什麼要在老師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教師范讀,讀出師生之間的真摯感情。
3.學生自讀,說說自己從詩中體會到了什麼,並讀讀有關的詩句。提出自己不明白或想知道的問題。
4.分小組合作探究朗讀,每組選一節,先准備,再上講台朗讀。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三、四節。
(1)在老師有感情地朗讀中出示第二、三、四節。
(2)學生就老師的朗讀進行評議,再自己揣摩朗讀。
(3)品味詞語。
口頭填空:「綠葉沙沙」像(),「盛開的花兒」像()。
將「疲倦」換成「疲勞、勞累」,將「掛牽」換成「掛念、牽掛」,讓學生比較朗讀,體會到「疲倦、掛牽」讀起來押韻。
6.學生朗讀課文,表達出詩中飽含的感情,直至背誦。 丁香
木犀科丁香屬植物。別名紫丁香。丁香的葉對生,卵圓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濃香。丁香花春季盛開,芳香四溢,現已成為庭園中著名的花木。

『貳』 一句話評價雨巷這首詩

《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

『叄』 王家衛的電影評價

作為中國最突出的一位風格化導演,王家衛的所有影片都有著一些一以貫之的風格,從工作方式(比如不提前寫劇本)到電影語言的運用(手提攝像機的搖晃感、快速頻繁的剪輯),從「御用演員」的偏好到電影精神主題的統一。這篇論文主要探討的就是王家衛電影中獨特的精神風格。

果說基耶洛夫斯基喜歡把他的主人公人物置於某種「處境」之中,那麼王家衛則傾向於營造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包含著某種特定的的氣氛、心理、精神、語言風格甚
至某些影像風格。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氣質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對這種「狀態」的不斷營造和反復闡釋,他將他所有電影的全部人物,都置於這種狀態之中。這種狀態包
含著某種特定的的氣氛、心理、精神、語言風格甚至某些影像風格。每一個人都在期冀,有所追求、有所寄託、有所等待,但一切又是如此飄忽不定,與期冀相伴
的,也有更多失望、拒絕、兩手空空。不管是《東邪西毒》中盲武士的死,還是《阿飛正傳》中無腿小鳥的比喻,亦或是《春光乍泄》中永遠追尋不到的遠方的大瀑
布,一切的一切都象徵著永遠的漂泊。

『肆』 戴望舒的《雨巷》的評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伍』 名家如何評價戴望舒的《雨巷》

書評《雨巷》 鳳凰網 夏蔚然著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悵的詩。一個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飄然而過。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樣出現、飄過,然後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像;錯身而過,是不可避免的悲劇。細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現了, 「我」卻眼睜睜地看著她消失,彷彿一場夢境。詩人撐著油紙傘,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著一個希望逢著的姑娘。這並非是現實的巧遇,而是幻覺的邂逅。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許是前清宰相府後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詩人以前的鄰家少女。其實,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她最終要消散在詩人的視線中。

它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在濃重的象徵色彩襯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詩人曲折幽微的內心世界,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里,一幅梅雨季節的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呈現在面前。帶著哀傷,詩人把自己放在悠長的雨巷中,做一個反復彷徨的孤獨者。沒有聲音,沒有歡樂,也沒有陽光,只有彷徨和哀怨,這就是悠長、狹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夠實現。但是,詩人明顯知道,美好的願望是很難實現的。於是,它轉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在這里,詩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棄理想的復雜情緒顯露無遺。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詩歌呈現出一種迷離的美境。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象徵人們的愁心。李璟也寫過一曲關於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結和雨中愁在這位南唐後主的筆下已經連結在一起。而在詩人的手中,丁香有了進一步的含義。他想像了一個丁香一般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於是,它成了含有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詩人對美的追求,也包含詩人美好願望幻滅的痛苦。詩人曾經說過:「詩是由真實經過想像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像。」雨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最終消散,體現了詩人當時理想的幻滅。
在新詩中,《雨巷》是一個「憂愁」的文本。詩中的「丁香」意象、迷離的音樂美和情緒的抑揚頓挫,使它呈現出一種異樣的美感。在文學的雨巷中,讀者往往不滿足於「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而還想企圖捉住她,於是,她「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般飄過我們的身旁,消散在我們的視線中……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陸』 《穆斯林的葬禮》和《駱駝祥子》人物評價(600字)

穆斯林的葬禮人物:
韓子奇 :他有過卧薪嘗膽的隱忍,他有過事業巔峰的輝煌,他有過背井離鄉的經歷,他有過愛情家庭兩難的選擇,他有過中年喪女的錐心之痛,他有過老年失玉的萬念俱灰。他的一生從波谷到波谷,時代的艱苦他無法選擇,但他無疑是勇敢的;但同時,他是懦弱的,他的責任心讓他甘心留在了那個並沒有愛情存在的家裡,他選擇了低下頭靜靜的生活。

梁君璧 :少年喪父讓作為長女的她過早的成熟。她穩重,有魄力,和子奇一起重新高高掛起了奇珍齋的牌匾。同舟共濟讓她順理成章成了韓太太,她愛子奇。她卻不知從來子奇對他只是兄長對妹妹的責任,而丈夫十年的漂泊海外,促成的卻是他與自己妹妹的心心相印。她不甘心,她憤恨,她抱怨,一夜間她變得暴躁而咄咄逼人。這最忠實的教徒,趕走了親妹妹,逼死了新月,破壞了兒子天星的婚姻,也催促了韓子奇之死,當然她也悲痛,但是她也無法擺脫這種家破人亡的命運悲劇,更無法理解自己對宗教的虔誠製造的悲劇。但是怎麼可以懷疑她的寬容,當妹妹留下了她與子奇的骨肉毅然決然地離開,她還是接納了那個孩子,雖然不喜歡,雖然表現很冷漠,但是,至少她給了新月一個母親的角色。

韓新月 :如此不染人間煙火的美麗女孩。她愛她的家庭,同樣的她不理解她的家庭,她不明白爸爸媽媽的爭吵,她不明白爸爸的懦弱,她不明白媽媽的盛氣凌人,她更不明白媽媽看到她似的眼裡偶爾流露出的冷冷的光。她是單純而聰明的,對於自己的未來有著美麗的憧憬,於是為了美麗的夢而努力而奮斗。但是生命無法預料,全速前進的路上一個急剎車,斬斷了所有的夢,不要怪罪命運的不公過早的帶走了新月,至少她收獲了一份至誠的愛情,她帶走了所有人的愛,她是幸福的。

楚雁潮: 一個無法解釋政治背景的父親讓他從很小就學會沉默,學會接受。在一次次無休止的審查、詢問、談話中,他一次次的從希望到失望,眼中的光漸漸褪去。懷疑他接受、否定他接受、無奈他接受。何必抱怨?抱怨為何?滿腹的心事,就都投進未名湖碧波盪漾的湖水中,輕輕地不激起一點漣漪。任憑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譯文的快樂中,不再糾葛於現實中的名利場,保持一種單純與平靜,直到他遇到了新月。眼中是她甜甜的笑,夢里有她明媚的雙眸,雖然作者在描寫他對愛情的忠誠與真摯時還缺少一些更深厚的基礎,雖然宗教背景的差異像一副厚厚的桎梏阻撓了他們,雖然一段本可以玉成的佳話最終演變成人鬼殊途的悲劇,但你不可以否定的過程的美好,在感嘆的同時也要感恩。還好他們彼此相遇,眼中的焰色曾燃燒了兩顆年輕的心靈。《梁祝》凄迷的樂曲響起,淚水潸然,呼吸難為,只因感情厚重。新月墓前燕潮忘情的演繹,因為他懂得,時間流轉,他們最終殊途同歸。

梁冰玉:他本來是她的,時光錯漏,就流落在另一個女人的生命里。她以為愛需要相守的,於是她寧願背負一個罵名,寧願逃離所有的過去。芭蕉不展丁香結,各自春風兩廂愁。當命運的重負鋪天蓋地的壓下來,子奇選擇放棄的偏偏是他們的愛情,她錯愕,然後便頭也不回的離去。幾十年來,她就這樣在異域安靜的凝望那些日升月沉、無家可歸的憂傷。終於當一切的愛恨情仇都冰釋,冰玉帶著滿頭的白發重又叩響了「博雅宅」,她可以擁入懷的卻只剩下一抔黃土。

《穆斯林的葬禮》,章節雜亂著,作者在跳躍的時間中講著他的故事。每個人物都值得我們細細的體會。

駱駝祥子人物:
祥子——一個曾經是那麼要強的頭等車夫,最後卻還是沒有掙扎出悲慘的命運。人生並不因為他的要強而多給予了他什麼,大兵、駱駝、曹宅、孫探長、虎妞、小福子……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讓他逃脫車夫的最終命運。他曾經也不信命,可是又有什麼用呢,他的努力,他的第一輛車,他買車的積蓄,沒有招誰也沒有惹誰,不也就這樣沒了嗎?這能怨誰呢,只能怪命是如此了。所以祥子最終變的和其它的車夫一樣,不再要強,養成了煙酒等他過去從來不肯沾染的東西,也就讓人覺得可以原諒了,所有的惡習似乎都不再像過去那樣不可饒恕了。可是祥子過去是一個怎樣要強的人啊!為了買車,他從生活中扣出每一點錢,他舍下面子和下等車夫搶座,沒命的拉車,甚至連一口好茶也不願喝——雖然像他這樣的高等車夫喝點好茶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他把自己當作鐵打的,拚命攢錢……事情卻常常不如人願,所有的意外都與願望悖道相馳。祥子的見聞和經歷將他磨礪成了另外一個人——與過去的祥子完全相反的人——他學會了所有的惡習,學會了和巡警找別扭,學會了保養自己,成了一個混日子的車夫。有時他也曾想過應該好好的生活,可是一想起他自己的經歷他就沒了信心,要強又怎樣呢,自己過去不也要強過嗎,到頭來還不是和其他人一樣,還不如趁早快樂一天是一天。直到最後,連他最後的寄託--小福子也離開了這世界,他徹底的絕望了。一個由鄉間來的淳樸、老實、善良、結實的小夥子就這樣淪落成一個讓人同情的混混,最後像一條狗一樣栽倒在街頭,再也爬不起來。祥子是舊社會貧苦勞動人民的縮影,他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生活苦難與無奈。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農間,帶著中國農村破敗凋敝的大背景,也帶著農民的質朴和固執。駱駝祥子善良淳樸,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積極和堅韌精神,他的唯一願望就是買一輛自己的車來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後來,經過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錢換來了一輛嶄新的洋車,但是沒過多久,卻被大兵搶走,接著反動政府的偵探又騙去了他所有的積蓄,那本是他打算第二次買車的錢,虎妞對他那種推脫不開的『愛情』又給他身心都帶來磨難。第三次,他用虎妞的錢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他的這一願望在經過多次挫折後,終於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熄滅了他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他開始游戲人生,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老舍通過這個人物寫出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對下層勞動者生活空間的威壓。對祥子的評價為:祥子是一個經不住生活的考驗,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話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之求索。」他為何不再尋求新的路,而成為社會的人渣,敗類?他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謀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為他是農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對他的打擊,他放棄了。所以釀成了書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後果啊!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小說通過祥子周圍人物及人際關系的描寫,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生活面目,展現了軍閥、特務、車廠主們的丑惡面目,以及由他們織成的統治之網對祥子們的壓迫與被壓迫關系的一種變形反映。諷刺了這個社會,它不讓好人有出路。
虎妞——潑辣而有心計的中年婦女,生就一副男兒性格,很會打理事物,將人和車廠管理的井井有條。頗有心計的她安排好了一場騙局,卻沒料到早早的被父親——劉四爺——拆穿,但她還是騙取祥子和她結了婚,但卻沒料到父親會狠心拋下她不管,賣了廠子到外地去了。最終由於她的好吃懶做引起難產而死去了,她的一切結局都是又她自己一手造成的,算來算去結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進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虎妞那樣搭進了一條命還得不到個好名聲,人死了也沒人同情,看來還是老老實實的做人好。這本書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虎妞。在當時,這樣的女子少有。她的形象最鮮活。她是「母夜叉」,誰得罪了她,她就會罵街。她橫沖直撞的語氣,撇撇嘴的樣子,和祥子說話時半笑半傲的口氣,在書里是那麼生動。要不是說她的年齡,我准以為是十八、九歲不懂事兒的女孩兒。但回想她想出的騙局,演出的戲,她和老爺子頂嘴的詞兒,又覺得老練。 虎妞在小說中兼有雙重身份:車廠主劉四的女兒,人力車夫祥子的妻子。1、這似乎是矛盾的兩面兼於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現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剝削階級家庭傳給她的好逸惡勞,善玩心計和市儈習氣,她缺乏教養,粗俗刁潑;另一方面,她被父親出於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頗有結怨。她對愛情與幸福的追求長期被壓抑,身受封建剝削家庭的損害,心理也因之變態,虎妞是劉四爺的另一種壓迫對象和犧牲品。在她和祥子的婚姻問題上,她並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輩子車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圖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軌道。當然,虎妞對於祥子,也不能說是沒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關心——一種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愛」;而更多的,是她那種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糾纏與索取,這是完全從她自身的需要出發,甚至也可以說,就是對祥子心靈和肉體兩方面的摧殘,她害了祥子。不合理的社會和剝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潰的悲劇結局。虎妞是祥子向上進取的阻力和障礙,是導致祥子走向墮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劉四爺——舊社會的袍哥人物,改良辦起了車廠,為人耿直,性格剛強,從不肯在外場失面子。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是沒有一個兒子來接自己的班,女兒雖能幹但畢竟是女兒。由於女兒中年了還未出嫁,覺著對不起她,平日里也挺讓著她,但卻不願自己辛辛苦苦掙得的家產遂著女兒一起給了別人。於是斷絕了與女兒的關系,最後連女兒的墳也不知道在哪兒。封建的思想使他忘記了親情,當他醒悟過來是已為時過晚,相信當祥子將他趕下車,一個人久久的立在那兒的時候,他真正感到了孤獨,真正感到了自己除了錢以外什麼也沒有了,甚至連女兒的墳也不能看上一眼。親情是可貴的,希望我們不要在失去它以後才懂得珍惜。
曹先生——舊社會的小知識分子,有點錢。有時候教點書,有時候也做別的事,一個中等人物,自居為「社會主義者」,同時也是個唯美主義者。在政治上、藝術上並沒有高深的見解,不過能把所信仰的那一點體現在生活小事中,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革命戰士又知道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他對於祥子這樣的下層勞動人民表現出一定的關心和同情,能以自己所能解決他人一時之困。可以說他是一個較為正直和進步的知識分子,但是他的思想受到時代局限,這也就使他並沒有成為真正的戰士。
孫排長/偵探——在祥子第一次買上車後,因一次冒險拉活,被大兵們逮捕,不但丟了車,還得天天伺候這些當兵的,這些個兵的頭頭就是孫排長,這時孫排長還並未露面。祥子第二次遇到孫排長的時候是在曹先生被搜查的時候,此時孫排長已經成為了孫偵探,可成為偵探的他依然擺了祥子一道,從祥子這把他所有的積蓄全都搜颳走了。祥子最後的墮落是因為夢想的破滅,原因有很多,可這個姓孫的就直接的兩次使祥子的夢想破滅,不可謂不是罪魁禍首之一啊。
小福子——祥子與虎妞結婚後住在了一間四合院,四合院里住著各種各樣的人,其中就有二強一家。二強一家共有五人,為二強夫婦、女兒——小福子及兩個兒子。二強把小福子二百塊錢賣給了一個軍官,而在小福子不在家期間,二強因喝多失手將二強嫂打死。而為了辦喪事,便把車便宜賣給了虎妞和祥子。過了一陣子小福子回來了,迫於生計,只好靠當妓女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其實祥子在虎妞死後便喜歡上了小福子,可是當祥子回到曹先生處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時,小福子已經上吊自殺了。
小馬兒與祖父——一次在茶館里的偶遇,讓他認識了小馬兒與他的祖父,也第一次讓他感覺到即使自己拚命拉車,到老了,也是會無法維持生計的,何況小馬兒祖父也有自己的車,但到老,還是一個窮樣。於是祥子決定與虎妞結婚,也不圖別的,就圖點錢,因為靠自己無論如何努力,到老,也得像這小馬祖父一樣。這兩人後來也有了交代,小馬後來因得病卻沒錢治療而死了。
高媽——曹先生的老媽子,為人熱情,曾三番五次勸祥子去放高利貸,但都因祥子的固執而失敗了。高媽是當時這個社會的投機主義者,精明透頂,很會精打細算,或許在當時這個社會里,只有熬成像高媽這樣的人精,才能在各處左右逢源。
二強子——一個自暴自棄的車夫,把自己女兒賣了買了車,又風光了一陣,等錢用完了就喝了酒在家發脾氣,結果將自己的妻子打死了,賣了車辦完事,又開始拉車,天天喝的爛醉,家裡的兩個孩子也不管。女兒回來後,還逼著女兒賣身養活一家人,時常回家找女兒要錢,要了錢又去喝的爛醉。二強子的行為是令人氣憤的,但是生活的壓迫使他喘不過氣,只有用酒精麻醉自己,每當他清醒時又覺得對不住女兒和兩個二子,可是沒本事的他只有靠拉車維持生活,而他又沒有祥子的要強,身體也不夠硬朗了,這使他更加自暴自棄,乾脆淪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敗類。

『柒』 王家衛的電影評價

樓上的都在說什麼呢?王家衛的電影其實和岩井俊二有些像。但始終是小資電影,讓人看不懂,在亞文化中與村上春樹一樣是個窺探著。
仔細觀察一下可以發現,除了《旺角卡門》是純香港電影,帶點80年代香港主流電影味(如《英雄本色》),都是世界觀很強的電影。
當然如果說最強的片當然是《花樣年華》,但本人最喜歡和推薦的是《東邪西毒》,這類反武俠電影可說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王家衛每次的電影都是一個突破,總觀《藍莓之夜》前的亞洲電影,每一部都是唯心觀圍繞放的,當然這是從個人看,每個人眼裡可能有不一樣的王導,評價這回事好像不太靠譜,還是要自己有很強的知識面(這就是要多看多想了),然後自己來評價。

『捌』 潛意識音樂

戴望舒《雨巷》講解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州人,現代著名詩人和文學翻譯家。因其著名詩作《雨卷》而有「雨巷詩人」之稱,是30年代「現代派」的代表詩人。早期詩作凄婉朦朧,後期詩作則趨於寫實、明朗,主要作品有《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詩集。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pǐ)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一詩約寫於1927年夏,發表於1928年8月出版的《小說月報》第19卷第8號上。關於《雨巷》對當時詩壇及戴望舒本人的影響,戴望舒的摯友杜衡的下面一段話可供參考:「說起《雨巷》,我們很不容易把葉聖陶先生底獎掖忘記的。《雨巷》寫成後差不多有年,在聖陶先生代理編輯《小說月報》的時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聖陶先生一看到這首詩就有信來,稱許他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聖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薦,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一直到現在。」(《望舒草·序》)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的內容。《雨巷》一詩的音樂感很強,我們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緩、低沉而又優美的旋律和節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發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悵。詩一開篇,詩人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圖景:白牆黑瓦的建築物之間,小巷曲折而悠長;正是梅雨季節,天空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小巷裡空盪盪的,只有詩人
撐著油紙傘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詩人一人在雨巷中獨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分明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之情。小巷、細雨、撐著油紙傘的孤獨詩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態——這就是這首詩的開頭幾句所展示給我們的鏡頭。在上述鏡頭過後,詩中出現了一段詩人的內心獨白: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並非現實世界中的真實人物,而是詩人幻想出來的(他希望碰上的)一個虛擬人物。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姑娘呢?詩中接著寫道: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丁香花開在仲春時節,花色或白或紫,給人柔弱、嬌美而又純潔、莊重的感覺。丁香花嬌美卻易凋謝,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有不少吟詠丁香的名句,如:「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南唐李璟《浣溪沙》詞);「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由於中國古代詩人們的反復吟詠和廣泛傳唱,在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漸成為美麗、高潔、柔弱、愁怨之類性質或具有這類性質的事物的象徵。《雨巷》中出現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國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上述性質的一個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麗姿態和顏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潔和芬芳,還具有(古代詩人賦予)丁香的憂愁與哀怨的特點。
這樣一個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經詩人的想像而創造出來之後,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詩中,她也像一個現實人物一樣活動起來: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詩中所寫的雨巷裡,本來只有詩人一個人獨行;自「丁香姑娘」出現後,就有兩個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個姑娘的步態、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紙傘都與詩人一樣。這樣一個人的出現,顯然使詩人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希望。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現在有兩個各自孤獨的青年男女在活動了,那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這是我們想知道的,(我們可以推想,這)也正是詩人當時所想知道的。詩中接著寫道: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終於向詩人走近了,(我們可以想見詩人這時的心跳),可是,她卻沒有向詩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詩人投出了一道嘆息的目光,然後,像夢一般輕盈而不著痕跡地飄過去了!(我們在心底里叫:為什麼只是這樣啊?!)當她從詩人身邊飄過去的時候,詩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臉的凄婉迷茫。這表情分明透露著:她心裡實際上是不願意與詩人分離的。但因為某些(說不清楚的)原因,她卻不得不與詩人失之交臂!俗話說得好:人生難得一知己!這兩位心靈相通(甚至連表情和步態都那麼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後,竟然又失之交臂,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啊!眼睜睜地看著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緣就這樣失之交臂,(我們可以想見,)詩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戀戀不舍而又深感無奈的情緒狀態中,詩人目送著「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漸行漸遠: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等到走過一道「頹圮的籬牆」——這「頹圮的籬牆」正是詩人想與「丁香姑娘」相聚相守這一較為具體的希望破滅的象徵——「丁香姑娘」終於消失在雨巷的盡頭。但這時的詩人還是處在魂不守舍的狀態中,即使不能再看到「丁香姑娘」,他還是在感受著 「丁香姑娘」遺留在雨巷的黯淡光線和清冷空氣中的顏色和芳香,並為這種顏色和芳香的不斷消散而傷感不已: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我們可以想見:)詩人一個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著剛才與「丁香姑娘」相逢時所感受到的她的色彩、芬芳,甚至她的滿含嘆息和惆悵的目光。但殘酷的現實卻容不得美好的愛情或理想。在詩的最後,我們看到: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中,又只剩下了詩人在獨自彷徨: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在詩的末尾,詩人似乎又將詩的開頭所出現的那個鏡頭又重放了一遍。首尾兩節的詞句幾乎全部相同,只是將其中的「(我希望)逢著」改成了「(我希望)飄過」。這一改,一方面表明詩人並沒有完全放棄希望,另一方面卻讓人感到詩人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因而,讀到詩的最後一節,我們不禁感到:詩中所渲染的那種理想破滅而又無法挽回的苦悶、哀怨而又無奈、惆悵的情感又加深了一層。
在講解了《雨巷》一詩的大致內容後,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的特色。
一、法國象徵主義手法和中國傳統詩歌意象的完美結合。我們看到:這首詩表面上所寫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無言地分離的事以及這件事在他們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動。我們可以相信:詩中所寫的事件是以詩人生活中的類似的現實事件為基礎的;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詩中所寫的事物是另有象徵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詩人的理想愛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詩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徵。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條現實的江南城市梅雨季節的小巷外,同樣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的象徵(雨巷中的「頹圮的籬牆」則又是愛情失敗或理想破滅的一個微觀層次的象徵)。至於「雨巷」中兩個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個真實的愛情事件的再現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這一精神歷程的象徵。而詩人在詩中所抒發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詩人對於愛情失敗的詠嘆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詩人對於理想破滅的悲悼。在理解了全詩的象徵意義之後,我們會發現:這首詩的意義其實要比字面意義豐富地多。這種字面意義之外另有一層與字面意義具有暗喻關系的意義,就是象徵意義。這首詩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是由詩人所採用的象徵手法所造成的。所謂象徵(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寫喻體(被喻的本體不出現),暗中卻又通過喻體指向本體。由於在象徵中本體不出現,因而,接受者對於喻體暗中所指的本體到底是什麼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時有多種理解的,這就造成了象徵意義的不確定性。與科學和理論活動(追求語義的精確性和單義性)不同,在詩歌創作和欣賞活動中,人們往往追求意義的豐富、多樣乃至含糊、隱秘,象徵手法的運用正是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的一種重要途徑。戴望舒深受法國象徵詩派(尤其是魏爾倫)的影響(戴曾翻譯過魏爾倫的詩),對象徵主義的創作手法贊賞不已,這首詩就是他運用象徵主義手法來創作漢語白話新詩的一個成功範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採用的全面的象徵主義詩歌創作方法【說明:全面的象徵主義創作方法不僅包括狹義的象徵手法,還包括新穎奇特的象徵意象的創造、通感的運用(各種感覺之間的借代和超常組合)、色彩的描繪和布置、音樂性的創造等】雖然可以說主要是從法國引進的(狹義的象徵手法則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有較廣泛的運用),但他所用的象徵形象或意象(喻體)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式乃至中國江南式的。因為:詩中用來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國古代詩歌常用的一個象徵形象;詩中的「(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則是中國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風貌;出現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顯然是一個具有中國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詩歌內容上的徹底的中國化和表現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結合,使得這首詩的一般中國讀者也能較為輕松地讀懂這首詩的大致內容,而不像面對某些食洋不化的現代派詩歌那樣感到不知所雲。由此,我們可以說,戴望舒的《雨巷》這首詩是法國象徵主義的詩歌創作手法與中國傳統的詩歌意象完美結合的一個成功典範。
二、音樂手段的成功運用和詩歌音樂美的成功創造。
《雨巷》在語音層面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強烈的音樂美。這種音樂美,主要是由詞句的復沓和韻腳的有規律反復等手法的運用所造成的。詞句的復沓,如:該詩的最後一節除了將第一節中的「逢著」改為「飄過」外,其它詞句完全一樣;這種起結復見的做法不僅使全詩在內容上首尾呼應,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語音流在詩中重復出現(重復是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之一),從而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感。此外,該詩的每一節都有詞句的復沓;如:首尾兩節的「悠長、悠長」;第二節中的「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節中的「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第四節中的「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節中的「遠了,遠了」;第六節中的「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變奏性的復沓);這種詞句的復沓在詩中的反復運用以及某些復沓形式在詩中的前後呼應,使這首詩具有相當強烈的音樂性。韻腳的有規律的反復:全詩共七節,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但總體上又是有規律地重復的。該詩採用的是一韻到底的做法(押ang韻),在每節相隔不遠的行的末尾重復一次腳韻,每節押韻兩到三次;有些同樣的字詞還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這種韻腳的反復使用,使韻腳這個音響(ang)在人們的聽覺中被反復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效果。我們讀這首詩,在聽覺上的感覺就像是在聽一首輕柔舒緩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飽含著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讓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們的心頭反復回響著。
關於這首詩的音樂美,葉聖陶曾說: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這話也許有點過譽,但這首詩所具有的強烈的音樂美卻不能不說是它的一個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教材上的【閱讀提示】
《雨巷》寫於1928年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時期。詩人以象徵之筆,通過對黑暗現實(雨巷)中希望與理想(女郎)的找尋和與她的失之交臂,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不滿、失望又找不到出路的苦悶情緒。
全詩吸取了中國古典詩詞重意象,重意境的長處和西方現代詩歌重象徵、重暗示的功能,以悠長、舒緩的節奏,表達了滯重、愁苦的詩情,體現了作者「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的詩歌創作理想,從而「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葉聖陶語)。

《雨巷》評論
我始終分不清到底是那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走進了自己的夢,還是自己走進了那個水墨重重、鋪著青石板、潮濕、陰冷而又幽香浮動的雨巷。夢里氤氳、斑駁的濕氣,水和光交織的色彩,連同千姿百態的和聲的曼妙都終結於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雨巷,早已超脫了原本的意義,升華為一種低回而迷茫的境界。想起雨巷,不自覺地閉上眼,耳邊彷彿殘存著雨打芭蕉的輕靈,然後,在那條幽靜,深邃而孤寂的古巷,一個裹著一身輕愁和哀怨,如同丁香花一樣高潔的江南女子,就那樣娉娉娜娜地踏雨而來。然後又那樣風姿綽約地與巷口的那名男子錯身而過。
唯美的意韻緣於一個愁字。丁香本是愁品,「丁香空結雨中愁」,「芭焦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對著丁香易傷春。雨本是愁思,「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古巷本是愁處,「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班駁脫落的城牆,勾起人是物非的嘆息。若隱若現地,矛盾和彷徨透過丁香的憂傷,透過雨絲的哀愁,透過小巷的寂寥,泄露了出來。失望和希望碰撞著,幻滅和追求推斥著,惶惶然的迷惘彌漫在字里行間。就是這樣一種間雜著希翼的感傷召喚了靈魂底部的共鳴。
象徵化的意象和著意象組合,吟唱著愛情和人生的朦朧的情傷。丁香的素雅,丁香的高潔,丁香的易碎,似乎就在暗示生活理想的聖潔和飄搖。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她的步履,她的顏色,連同她的太息與惆悵,莫不帶有濃郁的苦苦追求卻始終無法把握的象徵意味。詩人就以他自己的方式宣洩著追求完滿理想的執著卻又徒勞失意的那種孤苦無奈的心跡。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那個彷徨的獨行者,都寫滿了悲劇的色彩。他的迫求帶著理想化的感覺,他所期待的姑娘,有著像洛神一樣純潔的心靈和美麗的容顏。所以在理想的期望面前,他註定是受困於迷茫,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而「雨巷」,被凄風苦雨籠罩著的狹窄破舊而又陰暗潮濕的斷籬殘牆,恰恰傳達了當時令人窒息的時代氣氛,「風雨如磐」的社會面影。
詩歌本身抑揚頓挫的音樂感,如同二胡流瀉而出的旋律,低沉而悠揚,應和了詩體哀愁的基調,細膩的表述了詩人灰暗沉鬱的心境。「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也有顏色,但不是像馮乃超氏那樣濃。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朱自清先生如是評議著此詩的韻律美。)
借戴望舒自己的評價來結束這段文字吧。「那時候,我們差不多把詩當作另外一種人生,一種不敢輕易公開於俗世的人生。我們可以說是偷偷地寫著,秘不示人,三個人偶爾交換一看,也不願對方當面高聲朗讀,而且往往很吝惜地立刻收回去。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底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秘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地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一種吞吞吐吐的東西,術語地來說,它底動機是在於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半抱琵琶猶遮面」,或許這恰恰是《雨巷》感人的魅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聯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玖』 有人評價李璟的《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氣象雄偉,請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你的理解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全詞情景融為一體,氣象雄偉,意境深沉委婉,留有餘韻,可稱詞中之神品,不為過譽。
《漫叟詩話》:李璟有曲雲「手卷真珠上玉鉤」,或改為「珠簾」,非所謂遇知音者。
《詩話總龜》:《翰苑名談》雲李璟「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思清句雅可愛。
黃蓼園《蓼園詞選》:清和宛轉,詞旨秀穎。
《南唐二主詞輯述評》引《翰苑名談》雲:清雅可誦。
青鳥不傳雲外信,
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綠波三楚暮,
接天流。

【注釋】:
①真珠:即珠簾。
②青鳥:傳說曾為西王母傳遞消息給武帝。這里指帶信的人。 雲外,指遙遠的地方。
③丁香結·丁香的花蕾。此外詩人用以象徵愁心。
④三楚:指南楚、東楚、西楚。三楚地域,說法不一。這里用《漢書·高帝紀》註: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帶)為南楚。吳(今江蘇吳縣一帶)為東楚。彭城(今江蘇銅山縣一帶)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峽暮」。

【評解】
這首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主。下片進一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有人認為這首詞非一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後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託其彷徨無措的心情。李璟的詞,已擺脫雕飾的習氣,沒有晦澀之病。辭語雅潔,感慨深沉。

熱點內容
梅花組合畫 發布:2025-08-27 02:18:58 瀏覽:923
根據荷花寫 發布:2025-08-27 02:14:36 瀏覽:842
海棠書備用 發布:2025-08-27 02:08:38 瀏覽:109
茶花女對白 發布:2025-08-27 01:59:34 瀏覽:778
情人節和妹妹過 發布:2025-08-27 01:58:52 瀏覽:7
春河花卉 發布:2025-08-27 01:49:28 瀏覽:124
梅花檔案演員表 發布:2025-08-27 01:49:20 瀏覽:745
萊山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27 01:47:01 瀏覽:977
情人節是男生 發布:2025-08-27 01:46:16 瀏覽:431
灤河牡丹石 發布:2025-08-27 01:39:53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