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陶弼
A. 關於「丁香」的詩詞有哪些
關於丁香的詩詞就有很多了。唐代陸龜蒙的丁香,
江上悠悠人不問,
十年雲外醉中專身。
殷勤解卻丁香屬結,
縱放繁枝散誕春。
宋代,張炎《國香》
台城路二曲,
因囑余記其事。
詞成,
以羅帕書之鶯柳煙堤。
記未吟青子,
曾比紅兒。
嫻嬌弄春微透,
鬟翠雙垂。
不道留仙不住,
便無夢、吹到南枝。
相看兩流落,
掩面凝羞,
怕說當時。
凄涼歌楚詞,
裊餘音不放,
一朵雲飛。
丁香枝上,
幾度款語深期。
拜了花梢淡月,
最難忘、弄影牽衣。
無端動人處,
過了黃昏,
猶道休歸。
還有很多,可以自己在古詩詞相關網站查查
B. 描寫丁香的古詩詞
青雲自有黑龍抄子,潘妃莫結丁香花。——唐·溫庭筠《蔣侯神歌》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李商隱《代贈》
花開不結實,徒冒丁香名。枝頭綴紫粟,旖旎香非輕。《丁香》年代: 明 作者: 吳寬
萬枝千葉遞相貌,內結花心外結身。草木至微猶有合,悲哉你子與君臣。《丁香》年代: 宋 作者: 陶弼
C. 關於「丁香」的詩有哪些
《丁香》陸龜蒙 唐代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雲外醉中身。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丁香》吳寬 明代
花開不結實,徒冒丁香名。
枝頭綴紫粟,旖旎香非輕。
乃知博物者,名以香而成。
或者樹相類,惜未南中行。
初栽只一干,肥壤枿爭萌。
分移故園內,不知枯與榮。
終當問來使,亦欲如淵明。
《丁香》洪遵 宋代
來自丁香國,還應世所稀。
叢生盛枝葉,亂結罥中衣。
冷艷瓊為色,低枝翠作圍。
蔓連疑鎖骨,時見玉塵飛。
《丁香》陶弼 宋代
萬枝千葉遞相貌,內結花心外結身。
草木至微猶有合,悲哉你子與君臣。
《悼亡姬》韋庄 唐代
鳳去鸞歸不可尋,十洲仙路彩雲深。
若無少女花應老,為有姮娥月易沈。
竹葉豈能消積恨,丁香空解結同心。
湘江水闊蒼梧遠,何處相思弄舜琴。
D. 寫丁香花的詩句10句
寫丁香花的詩句:
1.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浣溪沙》李璟
2.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李商隱
3.丁香露泣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柳梢青》蔡伸
4.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點絳唇 · 屏卻相思》王國維
5.雨里含愁態,枝頭綴玉英。為花更雅目,變亂葯中名。——《丁香》王十朋
6.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丁香》陸龜蒙
7.萬枝千葉遞相親,內結花心外結身。——《丁香》陶弼
8.紫花何太媚,靜女若為看。影動簾櫳曉,香沉煙雨寒。芳菲心有托,零落思無端。一采歸金屋,春深莫倚闌。——《丁香》謝榛
9.春色鮮於二月中,分明奼紫勝嫣紅。翻疑誤潑胭脂水,化出花身迥不同。——《紫丁香》金朝覲
10.誰家牆畔數枝斜,疑是新晴落絳霞。今日早朝趨紫陌,花光何處不繁華。——《紫丁香》金朝覲
E. 關於丁香的詩句古詩
丁香的古詩
《江頭五詠·丁香》
【唐】杜甫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後,庶近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這首丁香詩是詩人杜甫晚年在成都所作。使人觀察入微,描寫細膩,前兩句寫丁香花的形狀:丁香花纖小柔弱,錯亂糾結在一起,反而垂掛下來,枝條不得不作為承托;葉片纖小,上面略到紛飛的柳絮毛,在枝葉之間,花朵扶疏,顏色素雅,非常艷麗。後兩句寫感慨:自己把丁香花栽在書齋的後面,讀書的時候離的很近可以獨自領略丁香的倩麗韻味(幽人是詩人自稱,幽居之士。),夜晚丁香花凋謝,然而散發出猶如蘭麝般的香氣,絲毫沒有對自己凋零感到遺憾。杜甫這首丁香詩,高度贊美了丁香花的倩麗幽香,聖潔高雅,對自己的凋零並沒有哀怨,反而是散發出蘭麝般的香氣灑向人間。
《代贈》
【唐】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這首《代贈》,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描寫春日黃昏,相聚無望的情人望眼欲穿,可惜就像玉梯虛設,彎月如鉤,無法攀登,無由相會,就像蕉心未展的芭蕉和錯亂扭結的丁香一樣,在春風里各自愁悶,把情人之間的哀怨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丁香》
【唐】陸龜蒙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雲外醉中身。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陸龜蒙是唐朝著名的農學家詩人,屢次進士不舉,過期隱居生活,然而內心自然並未平復,這首《丁香》藉以自喻。大意是:丁香長在江邊,無人問津,自己遠離塵俗,隱居生活,已到中年,兩者都是無人欣賞,愁悶煩結,自己聊發情趣,將丁香花結解開,讓丁香花隨意開放,表達了詩人渴望被賞識而施展才華的心志。
《代人寄遠六言二首》其二
【唐】杜牧
綉領任垂蓬髻,丁香閑結春梢。
剩肯新年歸否,江南綠草迢迢。
這首丁香詩是杜牧代人所作,表達了離人相思之情。(因為愛人不在),也不願意著裝打扮,任憑蓬鬆的發髻垂到綉花衣領,內心愁結,猶如丁香花在樹梢扭結,不知道今年能否歸來?可知道江南已經是遍地開著綿延無盡的綠草。把口語「剩肯」融合到詩詞當中,表達了江南女子的柔情和期盼。
《醉花間》
【五代南唐】馮延巳
獨立階前星又月,簾櫳偏皎潔。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
夜深寒不寐,疑恨何曾歇。憑闌干欲折,兩條玉箸為君垂,
此宵情,誰共說。
月落霜繁深院閉,洞房人正睡。桐樹倚雕檐,金井臨瑤砌。
曉風寒不啻,獨立成憔悴。閑愁渾未已,離人心緒自無端,
莫思量,休退悔。
馮延巳是五代南唐著名詞人,「詞為五代之冠」,對宋代的詩詞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這首《醉花間》表達了離人的相思之情,其中「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和「曉風寒不啻,獨立成憔悴」描寫相思愁腸的詩句哀怨痛絕,百轉千回,多被後人化用。
F. 尋求紫金花樹(滿堂紅)的資料和價格和相關網站
紫薇,學名 Lagerstroemia indica,英文名 Crape Myrtle,別名癢癢花、癢癢樹、怕癢樹、百日紅、滿堂紅、無皮樹、紫金花、紫蘭花。千屈菜科,紫薇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產中國大陸。株高可達 7 公尺,樹皮光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幹多扭曲,小枝纖細,具 4 稜,略成翅狀。單葉互生或有時對生,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長 2.5-7 公分,寬 1.5-4 公分,頂端短尖或鈍形,有時微凹,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紙質;無毛或葉背沿中脈有微柔毛,側脈 3-7 對,網狀脈不明顯;新葉帶紅色,落葉前轉黃紅色;無柄或具長僅 0.1-0.2 公分的短柄;無托葉。圓錐花序,頂生,長 15-25 公分,寬 7-13 公分;花梗長 0.3-1.5 公分,中軸與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鍾形,長 0.7-1 公分,6 裂,裂片三角形,直立,無毛,無附屬體;花冠直徑 3-5 公分,花瓣 6 枚,長約 2.5 公分,卷皺狀,具長爪,花色依品種而異,有桃紅、紫紅、粉紅、白,或桃紅鑲白邊之變化;雄蕊 36-42 枚,外輪 6 枚著生於萼筒基部,較其餘特別細長且扭曲;子房 3-6 室,無毛,花柱長約 2 公分,柱頭頭狀。蒴果橢圓狀球形或闊橢圓形,長 1-1.3 公分,寬 0.8-1 公分,幼時綠至黃色,熟時褐至黑色,室背 6 瓣裂,基部具宿存花萼;種子長約 0.8 公分,有翅。花期六至九月,果期九至十二月。
紫薇屬(Lagerstroemia)約 55 種,分布於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大洋洲亦有。常見類似植物及辨識重點如下:紫薇(L. indica)原產中國大陸,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區,西元 1700 年由華南引進台灣,園藝景觀普遍栽培,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7 公尺,樹皮光滑,灰色或灰褐色,葉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長 2.5-7 公分,寬 1.5-4 公分,不呈二列狀排列,花色依品種而異,有桃紅、紫紅、粉紅、白,或桃紅鑲白邊之變化,花徑 3-5 公分。大花紫薇(L. speciosa)原產印度、澳洲一帶,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地亦有分布,西元 1898 年由日本引進台灣,園藝景觀普遍栽培,為落葉大喬木,株高可達 25 公尺,樹皮不規則薄片狀剝落,呈光滑、灰黃色之斑駁狀,葉矩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披針形,甚大,長 10-25 公分,寬 6-12 公分,呈二列狀排列,花大,直徑 6-8 公分,淡紫色或紫紅色。九芎(L. subcostata)原產中國中部和南部,日本產於琉球,台灣原生於中低海拔山區至平原灌叢中,園藝景觀普遍栽培,為落葉中喬木,株高可達 14 公尺,樹皮薄,紅褐色,薄片狀剝落,剝落後成灰白色,極光滑,葉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稀卵形,長 3-5 公分,寬 2-3 公分,明顯呈二列狀排列,宛如復葉,花小,直徑約 1 公分,白色或玫瑰色,數多而密生。紫薇之白花栽培種稱銀薇(L. indica cv. 'Alba'),外觀極似九芎,兩者可從葉片、花朵和雄蕊分辨,銀薇的葉片不呈二列狀排列,花朵較九芎大,但最外圍的雄蕊不及九芎明顯外伸而細長。
紫薇(L. indica)因花瓣呈卷皺波浪狀,質地形似有褶紋的縐紗(crape),英文名為縐紗桃金娘(Crape Myrtle);西方人最初於印度發現,所以法文稱之印度丁香(Lilas des Indes)。紫薇是適應力極強的長壽樹種,樹齡可達數百年,其花色鮮明亮麗,花期長達數月之久,故又稱為百日紅或滿堂紅。紫薇樹干稍經觸動,整棵植株從枝條到樹梢就會有如怕癢一般微微顫抖,因此有癢癢花、癢癢樹、怕癢樹等有趣的別名。紫薇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7 公尺,歐美國家常將其修剪為單干圓球形的樹冠,冠幅寬達 2-4 公尺,大量栽植為行道樹,盛花期煞是壯觀;台灣通常矮化植株,栽培成 2 至數公尺的中小型灌木;矮性種株高僅約 30-100 公分,植株低小,別具風姿。紫薇成長過程極富季節變化,春季時新葉帶紅,嬌豔欲滴,夏季時開花繁密,燦爛無比,秋季落葉前葉色漸轉黃紅,呈現一片蕭瑟如楓的景象,冬季落葉後枝椏光禿,灰色光滑的樹干格外惹人注目。紫薇常於六至九月間開花,盛開時適逢酷暑,正是各種草花最缺乏的季節,所以堪稱夏季中最閃耀奪目的木本花卉,加上具備樹性強健、生長迅速、繁殖容易、抗空氣污染等優點,而成為現代都市綠化美化的重要樹種之一,廣泛運用於花壇、綠籬、盆栽、園景樹、行道樹;老株蒼勁古樸,可矮化整形成名貴樹藝盆景;木質堅硬耐腐,可作傢具、農具、建築等用材;樹皮、根、枝、葉、花均可入葯。
紫薇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唐代時就盛植於長安宮廷之中。中國古代星象學將星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又稱中宮或紫微宮,以北極星為中樞。漢代起「紫微」二字用以比喻人世間的帝王居處,即皇宮重地。唐代中書省設於皇宮之內,是國家最高的行政中樞,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 713 年)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為紫微令,當時因紫薇花名與之同音,加上花期經久,花姿嬌媚,而大量移植省中,五年後中書省雖復舊名,但紫薇卻已在深宮內苑廣為栽培。晚唐韓偓任中書舍人時曾有詩雲:「職在內庭宮闕下,廳前皆種紫薇花。」昔時盛況可見一斑。中書省改名紫微省的時間雖然不長,卻意外成為歷史典故,凡任職中書省者皆愛以此自稱,如晚唐杜牧曾任中書舍人,人稱杜紫微,南宋呂本中曾任中書舍人,詩集題為《紫微詩話》,詞集名為《紫微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亦官至中書舍人,並曾在中書省值夜時寫下歷代歌詠紫薇花中最清新雋永的詩作《值中書省》:「絲綸閣下文章靜,鍾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紫薇先源起於宮禁,後遍及於民間,自古深受騷人墨客喜愛,化作詩詞歌賦世代相傳,如唐白居易《紫薇花》:「紫薇花對紫薇翁,名目雖同貌不同。獨占芳菲當夏景,不將顏色托春風。潯陽官舍雙高樹,興善僧庭一大叢。何似蘇州安置處,花堂欄下月明中。」唐杜牧《紫薇花》:「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唐李商隱《臨發崇讓宅紫薇》:「一樹穠姿獨看來,秋庭暮雨類輕埃。不先搖落應為有,已欲別離休更開。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綿相憶隔章台。天涯地角同榮謝,豈要移根上苑栽。」北宋歐陽脩《聚星堂前紫薇花》:「亭亭紫薇花,向我如有意。高煙晚溟濛,清露晨點綴。豈無陽春月,所得時節異。靜女不爭寵,幽姿如自喜。將期誰顧盻,獨伴我憔悴。而我不彊飲,繁英行亦墜。相看兩寂寞,孤詠聊自慰。」北宋梅堯臣《閣後紫薇花盛開》:「禁中五月紫薇樹,閣後近聞都著花。薄薄嫩膚搔鳥爪,離離碎葉翦晨霞。鳳凰浴去池波響,鳷鵲陰來日影斜。六十無名空執筆,顛毛應笑映簪花。」北宋陶弼《紫薇》:「人言清禁紫微郎,草詔紫薇花影傍。山木不知官況別,也隨紅日上東廊。」南宋楊萬里《紫薇花》:「似痴如醉弱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
繁殖可用播種、扦插、嫁接或高壓法。播種以春、秋季為適期,種子發芽適溫攝氏 18-22 度,播前浸水 4-6 小時,播後淺覆薄土,澆水保持溼度,約經 20 天發芽。扦插以早春未萌芽前最佳,剪取 1-2 年生強健枝條,每段約 15 公分,插後保持溼度,約經 20 天發根。嫁接亦以早春未萌芽前最佳,選擇發育粗壯的實生苗作砧木,取所需花色 1-2 年生的枝條作接穗,亦可於同一棵植株上嫁接不同花色的枝條。高壓於春至秋季選強健枝條行之,以春季三至四月最佳。栽培土質以深厚肥沃富含腐植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排水務求良好。喜全日照之直射陽光,日照充足開花較繁密,半日照亦勉強,蔭蔽處開花疏少或不開花,甚至枝細葉小,生育衰弱。土壤常保適潤,生育較旺盛;雨季需注意排澇,避免積水爛根。定植前於植穴中預埋豆餅、油粕、雞糞等有機肥料作基肥,成長較迅速;幼株成長期間每月追肥一次,各種有機肥料或三要素均理想,成株後每年追肥 2-3 次即可。冬季落葉後修剪整枝一次,剪除徒長枝、乾枯枝、下垂枝、病枝、弱枝等;植株老化需強剪,並於基部四周淺埋有機肥,可使翌年生育、開花更旺盛。不耐移植,移植應於春季萌芽前進行,並盡量多帶土團;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盆栽每 2-3 年換盆、換土一次。栽培處應注意通風,以防病蟲害滋生。生性強健,性喜高溫多濕,耐熱、耐旱、耐瘠、稍耐寒,忌澇,萌蘗力強,生長快速,生育適溫攝氏 23-30 度。
大多花木場都有,價格要看花木的大小,造型而定!一般普通一米高200元紫薇,學名 Lagerstroemia indica,英文名 Crape Myrtle,別名癢癢花、癢癢樹、怕癢樹、百日紅、滿堂紅、無皮樹、紫金花、紫蘭花。千屈菜科,紫薇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產中國大陸。株高可達 7 公尺,樹皮光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幹多扭曲,小枝纖細,具 4 稜,略成翅狀。單葉互生或有時對生,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長 2.5-7 公分,寬 1.5-4 公分,頂端短尖或鈍形,有時微凹,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全緣,紙質;無毛或葉背沿中脈有微柔毛,側脈 3-7 對,網狀脈不明顯;新葉帶紅色,落葉前轉黃紅色;無柄或具長僅 0.1-0.2 公分的短柄;無托葉。圓錐花序,頂生,長 15-25 公分,寬 7-13 公分;花梗長 0.3-1.5 公分,中軸與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鍾形,長 0.7-1 公分,6 裂,裂片三角形,直立,無毛,無附屬體;花冠直徑 3-5 公分,花瓣 6 枚,長約 2.5 公分,卷皺狀,具長爪,花色依品種而異,有桃紅、紫紅、粉紅、白,或桃紅鑲白邊之變化;雄蕊 36-42 枚,外輪 6 枚著生於萼筒基部,較其餘特別細長且扭曲;子房 3-6 室,無毛,花柱長約 2 公分,柱頭頭狀。蒴果橢圓狀球形或闊橢圓形,長 1-1.3 公分,寬 0.8-1 公分,幼時綠至黃色,熟時褐至黑色,室背 6 瓣裂,基部具宿存花萼;種子長約 0.8 公分,有翅。花期六至九月,果期九至十二月。
紫薇屬(Lagerstroemia)約 55 種,分布於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大洋洲亦有。常見類似植物及辨識重點如下:紫薇(L. indica)原產中國大陸,分布於華東、華中、華南和西南各省區,西元 1700 年由華南引進台灣,園藝景觀普遍栽培,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7 公尺,樹皮光滑,灰色或灰褐色,葉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長 2.5-7 公分,寬 1.5-4 公分,不呈二列狀排列,花色依品種而異,有桃紅、紫紅、粉紅、白,或桃紅鑲白邊之變化,花徑 3-5 公分。大花紫薇(L. speciosa)原產印度、澳洲一帶,斯里蘭卡、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地亦有分布,西元 1898 年由日本引進台灣,園藝景觀普遍栽培,為落葉大喬木,株高可達 25 公尺,樹皮不規則薄片狀剝落,呈光滑、灰黃色之斑駁狀,葉矩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披針形,甚大,長 10-25 公分,寬 6-12 公分,呈二列狀排列,花大,直徑 6-8 公分,淡紫色或紫紅色。九芎(L. subcostata)原產中國中部和南部,日本產於琉球,台灣原生於中低海拔山區至平原灌叢中,園藝景觀普遍栽培,為落葉中喬木,株高可達 14 公尺,樹皮薄,紅褐色,薄片狀剝落,剝落後成灰白色,極光滑,葉矩圓形或矩圓狀披針形,稀卵形,長 3-5 公分,寬 2-3 公分,明顯呈二列狀排列,宛如復葉,花小,直徑約 1 公分,白色或玫瑰色,數多而密生。紫薇之白花栽培種稱銀薇(L. indica cv. 'Alba'),外觀極似九芎,兩者可從葉片、花朵和雄蕊分辨,銀薇的葉片不呈二列狀排列,花朵較九芎大,但最外圍的雄蕊不及九芎明顯外伸而細長。
紫薇(L. indica)因花瓣呈卷皺波浪狀,質地形似有褶紋的縐紗(crape),英文名為縐紗桃金娘(Crape Myrtle);西方人最初於印度發現,所以法文稱之印度丁香(Lilas des Indes)。紫薇是適應力極強的長壽樹種,樹齡可達數百年,其花色鮮明亮麗,花期長達數月之久,故又稱為百日紅或滿堂紅。紫薇樹干稍經觸動,整棵植株從枝條到樹梢就會有如怕癢一般微微顫抖,因此有癢癢花、癢癢樹、怕癢樹等有趣的別名。紫薇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株高可達 7 公尺,歐美國家常將其修剪為單干圓球形的樹冠,冠幅寬達 2-4 公尺,大量栽植為行道樹,盛花期煞是壯觀;台灣通常矮化植株,栽培成 2 至數公尺的中小型灌木;矮性種株高僅約 30-100 公分,植株低小,別具風姿。紫薇成長過程極富季節變化,春季時新葉帶紅,嬌豔欲滴,夏季時開花繁密,燦爛無比,秋季落葉前葉色漸轉黃紅,呈現一片蕭瑟如楓的景象,冬季落葉後枝椏光禿,灰色光滑的樹干格外惹人注目。紫薇常於六至九月間開花,盛開時適逢酷暑,正是各種草花最缺乏的季節,所以堪稱夏季中最閃耀奪目的木本花卉,加上具備樹性強健、生長迅速、繁殖容易、抗空氣污染等優點,而成為現代都市綠化美化的重要樹種之一,廣泛運用於花壇、綠籬、盆栽、園景樹、行道樹;老株蒼勁古樸,可矮化整形成名貴樹藝盆景;木質堅硬耐腐,可作傢具、農具、建築等用材;樹皮、根、枝、葉、花均可入葯。
紫薇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唐代時就盛植於長安宮廷之中。中國古代星象學將星空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為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又稱中宮或紫微宮,以北極星為中樞。漢代起「紫微」二字用以比喻人世間的帝王居處,即皇宮重地。唐代中書省設於皇宮之內,是國家最高的行政中樞,唐玄宗開元元年(西元 713 年)改中書省為紫微省,中書令為紫微令,當時因紫薇花名與之同音,加上花期經久,花姿嬌媚,而大量移植省中,五年後中書省雖復舊名,但紫薇卻已在深宮內苑廣為栽培。晚唐韓偓任中書舍人時曾有詩雲:「職在內庭宮闕下,廳前皆種紫薇花。」昔時盛況可見一斑。中書省改名紫微省的時間雖然不長,卻意外成為歷史典故,凡任職中書省者皆愛以此自稱,如晚唐杜牧曾任中書舍人,人稱杜紫微,南宋呂本中曾任中書舍人,詩集題為《紫微詩話》,詞集名為《紫微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亦官至中書舍人,並曾在中書省值夜時寫下歷代歌詠紫薇花中最清新雋永的詩作《值中書省》:「絲綸閣下文章靜,鍾鼓樓中刻漏長。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微郎。」
紫薇先源起於宮禁,後遍及於民間,自古深受騷人墨客喜愛,化作詩詞歌賦世代相傳,如唐白居易《紫薇花》:「紫薇花對紫薇翁,名目雖同貌不同。獨占芳菲當夏景,不將顏色托春風。潯陽官舍雙高樹,興善僧庭一大叢。何似蘇州安置處,花堂欄下月明中。」唐杜牧《紫薇花》:「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唐李商隱《臨發崇讓宅紫薇》:「一樹穠姿獨看來,秋庭暮雨類輕埃。不先搖落應為有,已欲別離休更開。桃綬含情依露井,柳綿相憶隔章台。天涯地角同榮謝,豈要移根上苑栽。」北宋歐陽脩《聚星堂前紫薇花》:「亭亭紫薇花,向我如有意。高煙晚溟濛,清露晨點綴。豈無陽春月,所得時節異。靜女不爭寵,幽姿如自喜。將期誰顧盻,獨伴我憔悴。而我不彊飲,繁英行亦墜。相看兩寂寞,孤詠聊自慰。」北宋梅堯臣《閣後紫薇花盛開》:「禁中五月紫薇樹,閣後近聞都著花。薄薄嫩膚搔鳥爪,離離碎葉翦晨霞。鳳凰浴去池波響,鳷鵲陰來日影斜。六十無名空執筆,顛毛應笑映簪花。」北宋陶弼《紫薇》:「人言清禁紫微郎,草詔紫薇花影傍。山木不知官況別,也隨紅日上東廊。」南宋楊萬里《紫薇花》:「似痴如醉弱還佳,露壓風欺分外斜,誰道花無紅百日,紫薇長放半年花。」
繁殖可用播種、扦插、嫁接或高壓法。播種以春、秋季為適期,種子發芽適溫攝氏 18-22 度,播前浸水 4-6 小時,播後淺覆薄土,澆水保持溼度,約經 20 天發芽。扦插以早春未萌芽前最佳,剪取 1-2 年生強健枝條,每段約 15 公分,插後保持溼度,約經 20 天發根。嫁接亦以早春未萌芽前最佳,選擇發育粗壯的實生苗作砧木,取所需花色 1-2 年生的枝條作接穗,亦可於同一棵植株上嫁接不同花色的枝條。高壓於春至秋季選強健枝條行之,以春季三至四月最佳。栽培土質以深厚肥沃富含腐植質之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排水務求良好。喜全日照之直射陽光,日照充足開花較繁密,半日照亦勉強,蔭蔽處開花疏少或不開花,甚至枝細葉小,生育衰弱。土壤常保適潤,生育較旺盛;雨季需注意排澇,避免積水爛根。定植前於植穴中預埋豆餅、油粕、雞糞等有機肥料作基肥,成長較迅速;幼株成長期間每月追肥一次,各種有機肥料或三要素均理想,成株後每年追肥 2-3 次即可。冬季落葉後修剪整枝一次,剪除徒長枝、乾枯枝、下垂枝、病枝、弱枝等;植株老化需強剪,並於基部四周淺埋有機肥,可使翌年生育、開花更旺盛。不耐移植,移植應於春季萌芽前進行,並盡量多帶土團;成樹移植前需斷根處理。盆栽每 2-3 年換盆、換土一次。栽培處應注意通風,以防病蟲害滋生。生性強健,性喜高溫多濕,耐熱、耐旱、耐瘠、稍耐寒,忌澇,萌蘗力強,生長快速,生育適溫攝氏 23-30 度。
G. 關於「丁香」的詩詞有哪些
江頭四詠·丁香
(唐)杜甫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後,庶近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賦得池上雙丁香樹
(唐)錢起
得地移根遠,交柯繞指柔。
露香濃結桂,池影斗蟠虯。
黛葉輕筠綠,金花笑菊秋。
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
《丁香》
(唐)陸龜蒙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雲外醉中身。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蔣侯神歌》
(唐)溫庭筠
楚神鐵馬金鳴珂,夜動蛟潭生素波。
商風刮水報西帝,廟前古樹蟠白蛇。
吳王赤斧斫雲陣,畫堂列壁叢霜刃。
巫娥傳意托悲絲,鐸語琅琅理雙鬢。
湘煙刷翠湘山斜,東方日出飛神鴉。
青雲自有黑龍子,潘妃莫結丁香花。
《代人寄遠六言》
(唐)杜牧
綉領任垂蓬髻,丁香閑結春梢。
剩肯新年歸否,江南綠草迢迢。
《別葯欄》
(唐)王建
芍葯丁香手裡栽,臨行一日繞千回。
外人應怪難辭別,總是山中自取來。
《代贈》
(唐)李商隱
樓上黃昏慾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醉花間》
(唐)馮延巳
獨立階前星又月,簾櫳偏皎潔。
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
夜深寒不寐,疑恨何曾歇。
憑闌干欲折,兩條玉箸為君垂,此宵情,誰共說。
月落霜繁深院閉,洞房人正睡。
桐樹倚雕檐,金井臨瑤砌。
曉風寒不啻,獨立成憔悴。
閑愁渾未已,離人心緒自無端,莫思量,休退悔。
H. 寫丁香花的詩句10句
1、芍葯虛投贈,丁香漫結愁。——出自元·趙孟*《巫山一段雲 棲鳳峰》
2、梅蕊重重何俗版甚,丁權香千結苦粗生。——出自北宋·李清照《攤破浣溪沙》
3、梔子簾前輕擲處,丁香盒底暗攜時。——出自清·黃景仁《綺懷十六首》
4、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出自李璟《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5、暫到高唐曉又還,丁香結夢水潺潺。——出自唐·張泌《經舊游·暫到高唐曉》
6、竹葉豈能消積恨,丁香空解結同心。——出自唐·韋庄《悼亡姬》
7、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出自唐·李賀《巫山高》
8、連理枝前同設誓,丁香樹下共論心。——出自唐·韓襄客《句》
9、孔雀尾拖金線長,怕人飛起入丁香。——出自唐·孫光憲《八拍蠻》
10、此樹婆娑近淺塘,繁英飄落似丁香。——出自近代·俞平伯《棟花》
I. 關於丁香的詩歌
《丁香》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
細葉帶浮毛,內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齋後容,庶近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賦得池上雙丁香樹》
年代: 唐 作者: 錢起
得地移根遠,交柯繞指柔。
露香濃結桂,池影斗蟠虯。
黛葉輕筠綠,金花笑菊秋。
何如南海外,雨露隔炎洲。
《丁香》
年代: 唐 作者: 陸龜蒙
江上悠悠人不問,十年雲外醉中身。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西軒席上探得丁香樹子》
年代: 宋 作者: 韓維
物生各有性,矯之理宜傷。
如何生微木,揉結始滋芳。
開花不滿把,瑣碎垂丹黃。
豈識青桂枝,一引百丈韁。
《丁香》
年代: 宋 作者: 洪遵
來自丁香國,還應世所稀。
叢生盛枝葉,亂結罥中衣。
冷艷瓊為色,低枝翠作圍。
蔓連疑鎖骨,時見玉塵飛。
《丁香》
年代: 宋 作者: 陶弼
萬枝千葉遞相貌,內結花心外結身。
草木至微猶有合,悲哉你子與君臣。
《丁香》
年代: 明 作者: 吳寬
花開不結實,徒冒丁香名。
枝頭綴紫粟,旖旎香非輕。
乃知博物者,名以香而成。
或者樹相類,惜未南中行。
初栽只一干,肥壤枿爭萌。
分移故園內,不知枯與榮。
終當問來使,亦欲如淵明。
J. 關於丁香的古詩名句
1.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2.青雲自有黑龍子,潘妃莫結丁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