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李清華牡丹

李清華牡丹

發布時間: 2022-03-16 04:04:31

Ⅰ 書法家李清華的字值錢不,

目前5000—8000元一平尺

Ⅱ 書法家李清華的字值錢不

18年市場行情牡丹和書法每平尺8000,收藏增值潛力大

Ⅲ 粉彩牡丹花吸杯的歷史

此器造型別致、形態優美,內外施粉 彩,色彩鮮紅嫩澤。杯形象一朵盛放的牡丹 花,葉莖為柄,柄中空,與杯相通形成吸管。 據清史述:「秋操杯是光緒年間為紀念清華秋季 操練而特製的紀念杯。」此杯實為一件有歷史藝 術價值的上品之作。 秋操紀念杯:光緒年間曾舉行過幾次秋季軍事 操練,此杯為當時操練後的紀念品。見到的有 三種形式,一種粉彩牡丹花式,一種綠釉荷葉 式,這兩種均以葉莖為柄,柄中空與杯相通, 又可稱為吸杯。在柄的背面墨書操練時間和地 點。還有一種為普通酒杯形式,杯外壁繪雲龍 紋,口也墨書操練時間和地點。

Ⅳ 現代畫家排名前20位

現代畫家排名前20位:

李蒸蒸、竇申清、崔進、馮一鳴、王淼田、吉瑞森、李翔、徐惠泉、王珂、鄒立穎、紀連彬、梅墨生、陳輝、朱興華、李洋、陳孟昕、上官超英、韓敬偉、何家英、張志民。

畫家是專精繪畫(如圖畫、圖案)的人,是專門從事繪畫創作與研究的繪畫藝術工作者,包括中國畫、油畫、水粉畫、水彩畫、油彩畫、漆畫等繪畫藝術類的創作者。

以國別分類,如國畫家、西洋畫家。

以作畫材料分類,如水墨畫家、油畫家、素描家。

以題材分類,如山水畫家、花鳥畫家、人物畫家、創意畫家。

以畫家派別分類,如:海上畫派、京津畫派、嶺南畫派、常州畫派、長安畫派、黃筌畫派、湖州竹派、浙派、吳門畫派、金陵畫派等。

(4)李清華牡丹擴展閱讀:

歷代畫家:

1、魏晉南北朝:

顧愷之、張僧繇、陸探微、楊子華。

2、隋唐五代:

吳道子、閻立本、王維、李思訓、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黃荃、徐熙、韓干、薛稷等。

3、北宋南宋:

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吳炳、林椿等。

4、元:

趙孟頫、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趙雍、王淵、管道升等。

5、明: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徐渭、周之冕、陸治、張宏、陳淳、呂紀、林良、周臣、陳洪綬等。

6、清代:

吳作樟、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八大山人、石濤、鄭板橋、金農、惲壽平、邊壽民、黃山壽、虛谷、任伯年、蒲華、吳昌碩、蔣廷錫、華喦等。

Ⅳ 李清華的作品成就

他長期致力於花鳥畫的研究與創作,善長牡丹、梅花兩種民族題材,其作品個性鮮明,活潑生動,典雅大方,彩墨流韻,既有民旅傳統,又具現代氣息,體現了一種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和風范,抒寫了一種深邃燦爛的民族文化。
出版有《清華畫集》、《李清華牡丹作品選》、《怎樣畫牡丹》、《鐵骨寒香李清華梅花作品選》等。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美展並獲獎,作品多次赴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港澳地區展出,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外國美術機構及國內外友人收藏。

Ⅵ 紅牡丹的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0.3-1976.2.2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Ⅶ 為什麼牡丹被稱為花中之王

上古原無牡丹之名,統稱芍葯。唐武周以後始稱木芍葯為牡丹。唐開元中,牡丹盛於長安,至於宋以洛陽第一,在蜀以天彭為第一。他花皆以本名,唯有牡丹獨言花,故有花王之稱。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莯丹」,莯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可見莯丹在中國至少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唐代(公元618-907)母丹栽培開始繁盛。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姥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馥蓉靜少情。唯有木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慕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姥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姆丹的盛況。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莯丹栽培中心,由長安轉到洛陽,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系統完善;出現一批理論專著。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莯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菽菇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莯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莯丹開始衰退,陳州莯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莯丹記》雲:「洛陽莯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莯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莯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莯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莯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杭州莯丹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莯丹、白花青緣莯丹等。
元代,是中國帝國茻丹發展的低潮時期,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莯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牳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莯丹》雲:「吾亳州莯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明代,亳州莯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莯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莯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莯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莯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暮丹的栽培就更盛。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墓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暮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帝國穆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穆丹和銅陵穆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穆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穆丹,據《銅陵縣志》載:「仙暮丹長山石竇中,有白暮丹一株……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呣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牳丹栽培面積已達12萬余畝,1237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日前,由洛陽國際莯丹園培育的黑桃皇後、東籬銀南等6個新品種正式通過有關部門鑒定,至此,洛陽姥丹由去年的1030種增至為1036種。莯丹和芍葯逐漸征服亞洲、突破世界。

Ⅷ 誰知道關於牡丹的歷史啊,要有記載的,並說明出處,謝好心人拉

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葯的記載。

光緒牡丹國畫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 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闢地周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一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栽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一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一窠,元和中著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台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一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已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轉到洛陽,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系統完善;出現一批理論專著。這一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一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杭州牡丹得到發展,出現一些新奇品種,如『重台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一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恆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移至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一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今山東菏澤),國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漸繁盛起來。江南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也有所發展。
曹州與亳州皆於明代嘉靖(1522~1567)年間引入牡丹,也同於萬曆(1573-1620)年間達到繁盛。兩地之間相互交換品種,「曹花多移自亳」(清·余鵬年《曹州牡丹譜》);亳州也引進入不少曹州名品,如《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交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實紅」兩種,也產於曹州。《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
北京自遼、金建都於此,牡丹栽培日漸興盛。明代的《北京考》上記載遼聖宗(公元982-1031)在統和12年(995年)三月去長春宮觀賞牡丹。在明代,牡丹栽培極盛,「金殿內外盡植牡丹」。城外還有三大名園梁家園、清華園和惠安園。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志》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 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長期發展歷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纂的《甘肅新通志》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面,這里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志》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歷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志》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志》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艷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復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另有傳說,正史無考`野史上有所記敘`民間廣為流傳`

武則天登皇位,自稱聖神皇帝。一年冬天,她突然興致大發,帶著妃嬪、宮女到上苑飲酒賞雪。此時大雪剛停,只見那假山、涼亭、小橋、長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潔白的素裝;各種花草樹木雖說枝葉凋零,但經雪一打扮,猶如銀枝玉花,顯得格外的美麗;偶而飛來兩只小鳥,把枝條輕輕一撣,撒下團團白絮,好似一隻只飛舞的蝴蝶。武則天看得入了迷,沒想到雪的景色竟是如此壯麗。突然,她發現在那白皚皚的雪堆里,有點點燃燒跳躍的火苗。仔細一看,原來是朵朵盛開的紅梅。武則天真是高興極了!禁不住吟詩一首,抒發她的喜悅情懷。隨同賞花的紀嬪們一看太後如此歡喜,都爭相給她敬酒,這時,有個妃嬪說:「武後,梅花再好,畢竟是一花獨放。如果你能下道聖旨,讓這滿園百花齊開,豈不更稱心願嗎?
另一妃嬪搖搖頭說:「如今嚴冬寒月,梅花開放正適時令。若讓百花齊放,需等來年春天。」
武則天聽罷哈哈一陣大笑,說:「春時花開,不足為奇。百花斗雪競放,方合我的心意。」
妃嬪們看她已有幾分醉意,勸說道:「武後,時辰不早,快快回宮歇息了吧。若還想觀賞,待明日一早再來。」
武則天由宮女攙著回到宮里。但她酒興未消,仍想著讓百花斗雪競放的事。於是,令宮女拿來文房四寶,當即手握霜毫,蘸飽濃墨,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
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
宮女把武則天的詔令拿到上苑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大家趕快聚集一起,共同商量對策。
桃花仙子膽最小,瑟瑟縮縮地說:「武則天心毒手狠,什麼樣的事都幹得出來,咱們不敢違抗呀!」
有幾個小花仙子也怯生生地附和著說:「是呀!咱們還是早作準備,提前開放了吧!」
牡丹仙子不同意她們的意見,有幾分氣憤地說:「武則天也太霸道了。你管人間的事,如今竟又管起我們來了。這百花開放,各有節令,開天闢地,四季循從。豈容你逆天亂地?姐妹們,咱們不能從!」
眾花仙聽牡丹仙子這么一說,都覺得句句在理。可一想武則天的殘暴,又都猶豫起來了。
桃花仙子哀求牡丹仙子說:好姐姐,你聽我的話,咱們還是順從了吧。武則天殺人如踩死個螞蟻,何況咱們這些嬌弱的花體呢?
不少仙子接著說:「姐姐,開也是這一次。不然會大禍臨頭的。」
牡丹仙子倔強地說:「違心的事一次也不能幹。只要咱們骨硬志堅,看她能耐我何?」
這時已鼓打四更,天色快亮。眾花仙看牡丹仙子的決心已下,只好匆匆散去,各自開花去了。
百鳥啾啾,晨曦初露。武則天一覺醒來,醉意已經全消。她穿衣起床,坐在鏡前讓丫環給她梳妝打扮。正在這時,宮女推門而入,欣喜地稟報:「萬歲,上苑的百花全開放了!」
武則天一聽大喜,想想咋晚寫出的詩,只不過是「酒後戲言」,沒想到百花真的奉旨開放了。她急忙走出皇宮,來到上苑。舉目一望,滿園的桃花、李花、玉蘭、海棠、芙蓉、丁香等全部怒放了,一叢叢,一簇族,絢麗多彩,爭芳斗艷。燦爛的朝霞映著花朵,皎潔的白雪襯著綠葉,隨風搖曳,時俯時仰,婀娜多姿,嫵媚動人。這時,滿朝文武百官都紛紛跑來,觀看稀罕。武則天面對眾卿,得意忘形,邁著大步朝一片光枝禿杈的牡丹走去。她一看花叢中唯有牡丹未放,一股怒火油然而升。心想,這還了得!君言不從,我還如何臨朝執政?況且對著這些文武百官,豈不有失臉面?她越想越惱火,破口大罵:「大膽牡丹!竟敢如此放肆,抗旨不開。放火焚燒,一株不留!」說罷,憤然而去。
武士們領旨後,馬上點柴引火,扔入牡丹叢中。霎時,濃煙滾滾,烈焰熊熊,只燒得牡丹噼噼啪啪亂響。牡丹仙子看著一片牡丹將毀於一旦,禁不住滴滴淚垂,悲憤萬分。
正當午時,大火燃盡,牡丹花圃化成一片焦灰。內侍稟報武則天:啟稟萬歲,牡丹已焚燒成灰。
武則天怒氣未消,惡恨恨地說:「連根鏟除,貶出長安,扔到洛陽邙山,叫它斷種絕代!」
武則天為什麼要把牡丹貶到洛陽邙山呢?原來她常來洛陽,到過邙山。她知道溝壑交錯,偏僻凄涼,好叫她在媾孤苦受罪,以解她心頭之恨。
武士們又馬上揮起鐵钁,把牡丹連根掘出,連夜裝車送住洛陽,扔到了邙山嶺上。
誰知,牡丹一入新土,就又紮下了根。來年春天,滿山翠綠。邙山的人很早就喜歡牡丹,家家移種,戶戶育植。後來城裡人聽說了,也紛紛跑來移栽。牡丹仙子看洛陽人這樣喜愛牡丹,非常高興。一到穀雨,株株怒放,千姿百態。觀賞牡丹的人,扶老攜幼,朝暮不斷,人海花海,盛況非凡。

怎可有花仙子?

Ⅸ 洛陽牡丹國畫大師有誰

現代傑出國畫大師-山水畫宗師黃賓虹-介紹

人物小結:

現代傑出國畫大師,中國近代一位開宗立派、成就卓著的山水畫宗師,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擅長山水畫,兼作花鳥畫,並進行繪畫史論和篆刻的研 究、教學,以及中國美術遺產的發掘、整理、編纂、出版工作。

黃賓虹簡介:

金華至歙縣時期(1865~1907)。黃賓虹自幼攻讀詩文經史,學習書畫及篆刻,同時潛心研讀黃生、劉獻廷、顧炎武、黃宗羲等明代遺民的著作。1886年,應縣試,補廩貢生。在揚州從陳崇光學畫花卉。在安慶從鄭珊學山水。1904年,去蕪湖安徽公學任教,翌年,在歙縣新安中學堂教書。1907年去上海。

上海時期(1908~1937)。1905年出版《國粹學報》,來滬後擔任《國粹學報》編輯。1911~1927年間,他先後編輯《神州國光集》、《神州大觀》、《歷代名家書畫集》、《中國名畫集》等金石書畫圖冊,任《國畫月刊》編輯、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等職,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術遺產的工作。1925年,畫史專著《古畫微》刊行。1926年,組織金石書畫藝觀學會,主編《藝觀》雙月刊。1928年,出版《爛漫畫集》第1輯,完成《美術叢書》第4輯。曾先後執教於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專科學校、上海藝術專科學校,並任暨南大學中國畫研究會導師。1934年,刊行《黃賓虹紀游畫冊》,發表《畫法要旨》等論著。

北平時期(1937~1948)。1937年6月,應北平古物陳列所和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之聘,來北平鑒定書畫和擔任教授。這時他的山水畫融化古人與造化,獨創風格,日益鮮明。

杭州時期(1948~1955),1948年離平赴杭,任國畫教授。1949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今浙江美術學院)教授。1953年,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研究所(後改為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1955當選為華東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2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Ⅹ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是什麼意思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意思是:琵琶聲一會兒像花底下宛轉流暢的鳥鳴聲,一會兒又像水在冰下流動受阻艱澀低沉、嗚咽斷續的聲音。

熱點內容
幼兒園竹筒盆栽 發布:2025-08-27 14:45:50 瀏覽:698
情人節傷感的日誌 發布:2025-08-27 14:43:06 瀏覽:284
枸杞子盆景圖片 發布:2025-08-27 14:42:10 瀏覽:225
花卉入戶滅蚜 發布:2025-08-27 14:42:07 瀏覽:404
朱槿牡丹6 發布:2025-08-27 14:35:05 瀏覽:186
雨櫻花的春天 發布:2025-08-27 14:28:51 瀏覽:675
茶花淑女 發布:2025-08-27 14:11:41 瀏覽:695
花卉園到李家沱 發布:2025-08-27 14:10:56 瀏覽:459
中級插花員理論知識 發布:2025-08-27 14:08:36 瀏覽:42
西三旗通廈苑花卉市場 發布:2025-08-27 13:56:32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