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彩繪牡丹
⑴ 洛陽牡丹那個園最好看
其實都差不多,按性價比來看,王城公園更勝一籌。它接近市中心,回在王城大道旁邊交通便利答,並且去新都匯、百貨樓都非常方便,那裡也是洛陽比較繁華的地段。另外,王城公園還有大量游樂設施,,不僅有大熊貓、華南虎,連袋鼠、大象等都有,值得一去。
⑵ 鳳凰牡丹磚雕什麼寓意
周口關帝廟,位於河南 周口市潁河北岸,是「豫平原保存較好,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築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周口八景之冠」。它猶如一段凝固的歷史,記載著昔日周家口商業的繁榮和經濟的鼎盛。關帝廟本名「山陝會館」。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乾隆、嘉慶時多次擴 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後歷時145年。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58米,面積達12590平方米,佔地20餘畝。整座建築群沿南北中軸線,分三進院落縱深布局,結構嚴謹,極富神韻。 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陳游紀勝》中欣然贊:「關聖帝裝塑威嚴,雙石坊鏤刻精妙,春秋閣飛檐建瓴,鐵旗桿直插雲霄,集公輸之巧,薈冶煉之精……勝跡也!
整個建築群佔地21000平方米,為三進院落,仿宮殿式。照壁、山門、鍾鼓二樓,左右鐵旗桿、石碑房、碑亭、葯王殿、灶君殿、東西廊房、財神殿、酒仙殿、東西看樓、東西廡殿、老君殿、馬王殿、溫神殿及客舍、工作房等建築,分列於中軸線兩側,遙相對應。廟內古柏參天,環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麗,是河南省最大的關帝廟,這座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才能和智慧的古建築群,布局嚴謹精巧,殿堂宏偉壯觀,雕刻精湛瑰麗,裝飾富麗華美,素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雕刻著稱於世。它集民間建築藝術之大成,在建築構件上巧妙的運用木雕、石雕、磚雕、琉璃、彩繪和鑄鐵等工藝,融合了園雕、高浮雕、鏤雕、陰刻等不同技法,使一件件作品造型完美,形象傳神,木雕、石雕、磚雕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工藝之精湛,居當時中原之冠,突出反映了清代中晚期那種追求精雕細琢、裝飾華麗的社會風尚。建築裝飾的題材中大量採用了「二龍戲珠」、「鳳凰牡丹」、「五福捧壽」、「加官進爵」、「金玉滿堂」等各種吉祥如意圖案;「八仙過海」、「竹林七賢」、「天馬行空」、「喜上眉梢」等各種神話故事;「王祥卧冰」、「張良進履」、「劉海戲金蟾」、「白狀元祭塔」、「鯉魚跳龍門」、「喜鵲鬧梅」、「狸貓戲蝶」、「馬上封猴(候)」等傳說故事;以及珍禽異獸、山水花卉、人物仙靈等,是封建社會中傳統倫理道德的形象反映。關帝廟猶如一段凝固的歷史,記載著昔日周家口商業的繁榮和經濟的鼎盛;它象一棵璀璨的藝術明珠,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人,來此觀瞻和研究。
⑶ 東平名勝古跡
【自佛山石窟造像】
在山東東平縣城之西4公里焦村北白佛山。共三窟,平面均呈馬蹄形。隋窟在中,稱「大佛洞」,正中圓雕釋迦結跏跌坐像,高4.7米,高螺髻,斜披袈裟,赤足,作說法狀。東西兩壁浮雕造像一百零六尊,刻石近千字:窟外有「大隋開皇七年施主王子華造像」題記。唐窟在西,稱「小佛洞」,洞高1米,浮雕彌勒及二供養人,衣紋流暢,瓔珞蟹繹;西壁有「唐齊州司馬張穎造彌勒像」題記。東窟又稱東廓,圓雕立像十二尊,時代不詳,其中一尊高與人齊,面龐長碩,形象生動。白佛山原名危山,因造像改今名。東西山峰對峙,大清河流經山前,素稱形勝之地。
【平陰玫瑰之鄉】
山東平陰縣西南一帶為玫瑰集中產區。地處古玉帶河河套,四周山巒環繞,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冬春雨雪較多,有利於玫瑰生長;入春後,玫瑰從萌動到始花期間,氣溫上升比較穩定,而花期雨少,光照充足,適宜於芳香油的形成和積累。平陰玫瑰栽培歷史悠久,且以花大色艷、瓣厚味濃、品質優異馳名中外。1915年平陰玫瑰露酒即以氣味濃醇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銀質槳章。解放後,玫瑰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現已達6.000多畝,種植方式也由野生逐漸改為園藝種植。初夏花開時節,峽谷中玫瑰盛開,花團錦簇,蜂蝶飛舞,芳香襲人。
【菏澤牡丹之鄉】
在山東菏澤市。菏澤古為曹州治所,故菏澤牡丹又名曹州牡丹。集中產地在趙樓、何樓、李集、王梨庄、洪廟一帶,大面積花田5.000多畝。菏澤栽培牡丹始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曹州牡丹史》載,有趙樓花農趙瑞波外出經商,以本地特產木瓜、耿餅銷於京津一帶,換回牡丹十餘種。又赴洛陽求得「二喬」、「姚黃」等品種。此後栽培花色品種日多,遂有「曹州牡丹甲於天下」之譽。計有紅、黃、藍、白、黑、綠、紫、粉八色共三百多個品種。其中「烏龍卧墨池」、「青山貫雪」、「酒醉楊妃」、「藏珍」、「姚黃」、「趙粉」、「葛巾紫」等最為名貴。葛巾紫花大如盤,濃紫中微有紅意。蒲松齡《聊齋志異》有《葛巾》一篇,寓此花塑造了美麗、善良、多情的花仙葛巾娘子。近年當地花農還培育出隆冬或初春開花的「冬賞牡丹」。穀雨前後,牡丹競開,萬紫千紅,香飄數里,遊人如織,盛極一時。據縣志記載,當地人自古經營牡丹,鬻花為業,「南浮閩粵,北走京師」。現除供應國內,還遠銷歐亞美澳各洲。壯丹花可釀酒,根稱「丹皮」可入葯。「曹丹」以有特殊療效而聞名國內。
⑷ 洛陽牡丹哪個園最好
中國國花園最好。中國國花園位於洛南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至回牡丹橋答,南臨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園南堤。總規劃設計面積1548畝,東西長2500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牡丹專類觀賞園。
其中種植牡丹1000多個品種50萬株,包含牡丹的九大色系,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200餘萬株。在環境布置上以植物見長,自然 流暢,突出體現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
⑸ 亳州有什麼古建築
亳州古建築的文化特色,我認為主要還是以牌坊的型式體現,如明清老街南頭的牌坊,具體叫什麼名字記不清了,這主要還是為了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表彰宦績政聲
⑹ 洛陽哪裡最好玩
洛陽有:木扎嶺、神靈寨、伏牛山、龍潭大峽谷、王城公園、黃河小浪底等好玩的地方。
1、木札嶺
木札嶺原始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嵩縣車村鎮東南,古都洛陽140公里,鄭堯高速、311國道、臨木公路直達景區。
木札嶺總面積 125公里²,其中從未有人類活動痕跡的原始森林就有50公里²,森林覆蓋率達 98.5%。龐大而嚴密的動植物生物鏈無一不顯示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這里夏季日均氣溫不超過 26℃,是避暑休閑、探幽養生的最佳去處。
3、黃河小浪底
黃河小浪底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位於孟津縣小浪底鎮津西灣、黃鹿山地區,北、東、西三面為小浪底水庫環繞。洛陽旅發集團將依託當地獨特自然、歷史、文化等資源,深入挖掘地域黃河文化,謀劃打造以康養度假為核心,以灣區度假為突破,以創意活化黃河文化為抓手,融合文化休閑、養生養老、康體運動、濱水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品質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
⑺ 菏澤牡丹園哪個好可以說說嗎
菏澤牡丹園還是曹州的好。
久聞菏澤牡丹,雖然離的很近,但未曾踏足觀賞,前回幾天決定去菏澤賞牡丹答,看看國花的風采。本文算不上攻略,想到哪寫到哪,有線路,也有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不過這些執勤的都是一些老頭老太太,園小的還好一點,園子大的根本顧不過來,這邊的遊客剛趕出去,那邊的又進來了。。老頭老太太不讓進,遊客想近距離拍花,難免發生矛盾。
牡丹園超級大,我在裡面溜達了近4個小時。中途有個六七歲的男孩子,找不到爸爸媽媽了,大聲喊著媽媽,有人借給他手機讓他給媽媽打電話,後來我出園子後偶然又見到了小男孩,已經找到媽媽了。。人多的場所,千萬要照顧好孩子!
⑻ 有關傳統紋樣「鳳紋」的有關知識或者文章
相關資料:
中國鳳鳥圖案源流及其民俗性
內容摘要:中國原始先民通過卵生觀念把鳥的生育與人的生育聯系起來,太陽鳥造型源於上古時期人們用動物表時令、時辰的觀念,多繪於墓室,藉以表達初民對生命延續的追求。其中鳥蛇同繪的樣式反映了部落文化的融合,由此誕生了鳳凰這種吉祥和平的想像之鳥。鳳凰被譽為「美麗的神鳥」,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藝術載體上,表現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由於鳳鳥圖案蘊含吉祥長生的美好寓意,因此被普遍應用於各類民間繪畫形式當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表現得愈加民俗化。
關 鍵 詞:鳳鳥圖案 吉祥 民俗
一、鳥紋源流
鳥的形象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陶紋上,同時也是鳳形象的雛形,和龍蛇一樣,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在中國的創世紀神話中,以鳥作為始祖的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以鳥卵為生命本源、宇宙本源的思想在先民眾多部族中,如殷商、滿族、先秦等都相繼出現過。與創世紀關聯緊密的是生殖觀念,因為生殖關繫到人類的存亡問題,這種崇拜必然是全民性的。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先民會在陶器、玉器等物上描繪那麼多的鳥形。卵的生殖意義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在民間的習俗中廣為流傳,比如許多地區流行女婿到岳父母家作客,岳母要做荷包蛋給女婿吃。再如,看望分娩「坐月子」的婦女以雞蛋為主要禮品,都是此種生殖觀念的遺風。
鳥的圖案在上古以及花鳥畫之前,除了以鳥魚結合的圖式表示生殖外,還將太陽與鳥結合,藉以表達時間,強調生命的永存。據考古發現,太陽鳥繪制的直接原因,是源於人類對生命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往往是由於人類面對死亡所發生的。先民認為死亡的人在陰間是不見天日的,他們希望死後能夠像活著的人那樣享受太陽的光輝和溫暖,所以太陽鳥的神話就出現了,而且多出現在墓葬儀式中。鳥與樹枝可構成太陽鳥的意義,並顯示某種具體的時辰。從出土的戰國到漢代的墓室中,處處可以見到這種太陽鳥的不同形象,作為壁畫、帛畫和陶器的圖紋。另外,墓室繪畫中的日月必有鳥(朱雀、金烏)與蟾蜍,這表達了死者飛升成仙的觀念。出土於四川邛崍縣的漢代畫像磚上的羽人像,完全能夠表達人們對於死者所寄託的這種想像。圖中人物呈人首鳥身,頭戴冠,腹部是一輪太陽,其中有飛鳥,姿態與人物同。羽人與太陽鳥的結合,表達了死者飛升成仙的觀念。從人物面含微笑的表情和自由舒展的身姿來看,完全是理想的境界。
在花鳥畫科出現之前,鳥的圖形還有一種普遍的表現形式,那就是鳥蛇並列而繪。這種圖式在學術界似乎已經定論成為原始部落斗爭的圖騰標志。如芮傳明、余太山先生在《中西紋飾比較》中認為,鳥蛇圖是共工(水神)與高辛民(鳥神)部落之爭,是上古圖騰禽蛇斗爭的母題。陳勤建先生在《中國鳥文化》中也持類似的觀點,而且他引證得更加具體,認為炎帝、蚩尤都是太陽鳥部落的成員,他們與黃帝分別進行過殊死的搏戰。文中引《史記·五帝本紀》正義雲:「……天下擾亂,皇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①於是此風在後世成為流俗。其實皇帝借蚩尤形象並非宣傳蚩尤,而是借蚩尤來招降其原部落地域的眾人,或者以自己戰勝蚩尤的偉績來威脅眾人,以求天下太平。皇帝作為蛇崇拜的代表,又是勝利者,以蚩尤的形象感召民眾,只能是臨時的手段,他在更長的時期內,必定要大力宣揚自己。然而,現存的鳥蛇圖紋,其共同點都是以鳥為主體,似乎是勝利者的神氣,而蛇形體弱小,似乎是配角的身份,或是受損害者的形象。那麼,勝利者緣何不佔優勢呢?仔細分析後就可看出,鳥蛇形紋在最初時期,完全有可能作為部族圖騰對立斗爭的象徵而出現,特別是在戰事頻發的氏族社會。但氏族社會結束之後,戰爭不以氏族圖騰作為積聚民心的號召,這種圖紋會依然存在上千年而不變嗎?如果存在,這期間必定會產生與時代相關聯的變化。從戰國到秦漢這一階段的繪畫來看,鳥蛇相兼的造型已成某種定勢,它們並不代表具體部族,這是部族消亡、文化融合的結果。由於圖騰的消失、畜牧業的發展,進入文明時代的人們與鳥禽親近而遠離蛇獸,所以在繼承鳥蛇圖式的基礎上,往往站在鳥禽一邊,並逐漸建立起「鳥善蛇惡」的觀念。這時期,鳥蛇相爭經常是人們自身力量的寄託。
二、鳳紋源流
在圖騰時代消失後,人們開始對傳統的圖騰形象加以改造,鳥禽被改造成鳳凰的形象,這種鳥中之王的產生,不僅象徵著皇權觀念,同時也是對生死的化解,鳳凰是變化再生之鳥。又是對戰爭的化解,鳳凰是祥和之鳥。從此,中國的鳥信仰觀念進入了穩定時期,而作為自然形態的花鳥畫中的鳥也隨之產生。當然,蛇的圖騰轉化為龍的形象,與鳳並列延續至今。
鳳的原始形態,是作為神鳥出現的,但形象並不具體清晰,是一種由火、太陽和百鳥的復合。關於鳳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玄鳥圖騰說。詩曰:「天生玄鳥,降而生商。」所謂玄鳥即是鳳鳥。就是說天上神鳳降臨而商朝出現。新石器時期的原始社會彩陶上描繪的一些鳥紋,就是鳳的形象的雛形。另一種是彩鳥祥瑞說。此說源於《山海經·南次山經》:「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②《異物志》也說:「其鳥五色成文,丹喙赤頭,頭上有冠,鳴曰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則見。」後世人便一直認為,五彩鳥如果一出現,就是鳳無疑,它象徵祥瑞,如《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及《晉書》中都曾記載五彩鳥出現之事。古記稱,「有鳳來儀」「鳳凰於飛」,讓我們知道,這種理想的靈禽,被人民和當時貴族統治者當成吉祥幸福的象徵和愛情的比喻,也是來源已久,早可到三千年前,至遲也有二千七八百年。③
鳳,盡管是一種不存在的生物,卻一直是中國古代先民崇拜的對象,人們認為它象徵光明、祥瑞,它的出現可預兆天下太平,又是「百鳥之王」,美麗無比。因此,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把鳳看作是美麗和幸福的化身。由此而來的鳳紋,便更加是一種人造藝術,一種神化了的想像生物。事實上,鳳的形象是人們匯集了各種禽鳥中最美的富有特徵的部分,根據自己的審美觀點加以綜合和統一,融匯成一個和諧美的典型,象徵和平、安寧、幸福和祥瑞。從色彩上看,它不是單一色彩的鳥,而是五彩繽紛,史書記為「五彩之鳥」。從形體上看,它體有鱗片,與水族有關,頭足部似猛禽類,尾部如孔雀。它的步態像雞,但並非家禽中的雞,而是錦雞、雉的變化。鳳的整體形象是各種鳥禽並結合蛇的形象的想像組合。
新石器時期的河姆渡文化象牙蝶形器上,刻畫了一組對稱的鳥紋,可認為是一對鳳紋樣。它們相對朝著一個光圈形,昂首揚尾,神采奕奕。畫中雙鳳歡欣喜悅的嚮往和追求的神情,可說是我國原始先民對美好願望的表現和寫照。《詩經》曰:「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而在民間流傳至今的「丹鳳朝陽」圖案,正與此詩寓意相通。
商代禮器「玄鳥婦壺」上鐫刻了一幅奇特的圖像,研究者初步定為「玄鳥婦」三字的合文,認為神鳥銜鳥卵,與《殷本紀》中說商人女祖簡狄吞鳥卵生契的記載有關。但是仔細觀察後,可得出鳥嘴所銜並非鳥卵之形,而是蠶形。因此在裝飾的「鳳鳥向陽」圖案這里完全可以解釋為以蠶化表變化的抽象意義,這可以看作是鳳凰的初步造型。商周時期,鳳凰被看作是一種神鳥,故這一時期玉器和青銅器上的鳳紋刻畫,突出表現了統治者的「天命」觀念。這時的鳳紋幾乎都作花冠狀,豐滿的翅膀和長長的尾羽,寬大有力的爪,顯示出勇武健碩的情態。這時的鳳紋完全是鳥類的神秘化和藝術的誇張。形象多為側面,在青銅器上則多作對稱式的排列。鳳冠有多齒冠、長冠和花冠三種,凡有鉤喙的鳥體都可稱之為鳳,且絕大部分鳥喙呈閉合的彎鉤形。頭部的眼大多為正圓或橢圓形,鳳體都作鳥體或雞體形。長短的比例常常根據裝飾的部位而有不同的變化。鳳紋變化最多的是尾羽,有長尾、垂尾、分尾和對稱尾等形式。長尾鳳紋的尾部最長的可達鳥體的四分之三,誇張的手法令人贊嘆。商周時期的鳳紋,大多以雄渾、肅穆、穩健見長,顯示了奴隸制社會的等級森嚴、凝重保守的風氣和當時的審美情趣。戰國時期經濟發展迅速,且諸子百家爭鳴,鳳紋展現了秀麗、柔美、多姿的新風格。
秦漢以來,鳳鳥的形象就多是這種神化的美麗巨鳥。漢代的《山陽麟鳳碑》上刻有鳳凰形狀,下面注曰:「天有其鳥,名曰鳳凰。」四川出土的「鳳凰出」磚,在長方形磚體上鐫刻一隻娟秀美麗的長尾大鳥,「鳳凰」兩字在頭部前方,「出」字在尾後下角處,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渴望見到鳳凰出現的善良願望。這一時期,除鳳凰形象的描繪以外,還有朱雀、鸞鳥、亦鳥、長離、鵬等各種神鳥,形象大小異同,都是鳳鳥的變體和異化,是鳳紋豐富多彩的不同表現形式。漢代對「四靈」有兩個說法:一個是麟、鳳、龜、龍,另一個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鳳凰或朱雀均為「四靈」之一,代表南方方位。《春秋演禮圖》中說:「鳳為火精,在天為朱雀。」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鳳,南方朱鳥也。」可見,鳳凰、朱雀、朱鳥實際上指的是同一種神鳥。
由於鳳凰、鸞鳥、朱鳥、朱雀等一類神話的瑞鳥紋飾能給人們帶來祥瑞和兆慶,漢代的各種工藝品和裝飾物上多採用這些圖案。這時的鳳鳥圖案注意動態與氣勢,表現出整體的容量感、線形的速度及變化的力量。風格雄偉而不強悍。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佛教的盛行使得鳳鳥形象有了新的精神理念。裝飾題材擴大了,花卉纏枝紋樣廣泛應用,鳳紋多採取在清新的花卉圖案之中展翅飛翔之形象,風格瀟灑飄逸,輕盈曼妙。唐代鳳鳥紋裝飾的形式感就更加強烈了。造型更加「鳥體」化,許多銅鏡上的鳳紋,都輕歌曼舞、生機盎然,充滿愉悅快樂情趣。成雙成對的「鸞鳳」,嘴上銜著一條打有「同心結」的飄帶,和鳴祝頌,象徵著美滿幸福。這自然與輝煌盛唐的物質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反映出昇平的氣象。另外,我們從唐代頭飾及敦煌石窟中出現的鳳鳥圖案上,可看到唐代鳳紋進一步與人們的生活情趣相結合的現象。如女性頭部裝飾的金釵花冠上,鳳紋以特有的豐腴容姿,反映出時代的品位和愛好,中國瓷器工藝的發達使鳳紋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宋元兩代鳳鳥裝飾紋樣多表現在瓷器上,線條柔和,風格優雅。在觀念形態上偏重寓意,表達吉慶如意的民俗思想願望和氣息。而到了明清時期,鳳紋裝飾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造型,無論在圓形、方形或各種各樣的裝飾形體內,紋樣構成都各具其內在形式,而鳳紋的共性形態,也進一步規范化。
三、鳳鳥圖案的民俗性
所謂民俗,其實是一種民間創造,又是在民間代代相習、傳承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在社會上則表現為世代傳承的各種民俗事象。「俗」指民間的自我教化,是一種「人相習,代相傳」的東西。民俗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傳承千載的民俗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我們民族化不掉的根。④盡管民俗事象看上去似乎很瑣碎、很膚淺、很通俗,但實際上其中蘊含的文化意味卻很博大、很深刻、很重要。因為生活就是由這些所謂表面的東西構成的。一個民族真正的文化精神,正是溶解在大多數人這種最普通不過的日常生活中。古老的民俗之所以代代傳承延續下來,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它適應各個時代人們生活和思想的要求,而成為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
鳳鳥圖案的民俗性在明清時期表現最為廣泛。南京織造雲錦的老藝人,在長期的實踐設計中,總結出一套畫鳳口訣:「鳳有三長,眼長、腿長、尾長」。並要「首如錦雞,冠似如意,頭如騰雲,翅如仙鶴」。這代表了明清工藝美術品上鳳鳥紋樣成熟的裝飾特徵。⑤這一時期裝飾藝術中,最富有生氣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間工藝品。民間的藍印花布、刺綉、挑花、木雕、石雕、磚雕和民間剪紙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強烈,手法也更為豐富多樣。比如在民間,鳳凰圖案與牡丹這一花中之王,在藝術形式上有了新的結合。由唐代的雲鳳轉成「鳳穿牡丹」「丹鳳朝陽」,並反映到工藝圖案各部門,因此逐漸獨占春風,象徵光明、幸福、愛情和美好,等等。形式上也越來越秀美華麗,同時又成為人民吉祥圖案中的主題畫時期。⑥在20世紀中後期的民間繪畫中,應用極為普遍。
鳳鳥圖案由遠古神秘傳說發展到為民間廣泛普遍運用的題材,自然是由於其所蘊含的生殖崇拜和吉祥美好的寓意,符合民間繪畫樸素、祈福的創作意圖,因此自然地融入民間,在人們心中紮根落戶,成為幸福美好的永恆象徵。被廣泛地運用於器物、建築、服飾等當中,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民間,為了表示愛情幸福,會贈給情人手帕和抱兜,其中綉鳳穿花更加常見。至於民間俚曲唱本,則開口離不了鳳凰。「魚水和諧」「鴛鴦戲荷」「彩鳳雙飛」同屬民間刺綉主題,深入人心到不易形容。鳳的圖案已不是封建主所獨有,早成為人民共同的藝術主題。正是因為鳳接近人民,人民因之豐富了鳳的形象和內容。鳳給廣大人民以幸福生活的希望。事實上,鳳早已融入人民感情,特別是在民間婦女刺綉中簡直是賦予其無限豐富的藝術生命,使之不朽,使之永生。俗話說鳳凰不死,死後還會再生。這個傳說極有意趣。凡是深深活在人民情感中的東西,盡管歷史悠久,總會在新的時代,和廣大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得到不朽和永生。⑦據筆者2005年2月實地考察所見,鳳鳥圖案在陝北榆林地區的傢具裝飾畫中運用極為普遍。作品大多以紅色或深紅色為底,構圖飽滿,設色濃艷,造型誇張生動。比如有意識縮小鳳鳥頭的比例,而誇張地表現其尾羽的華美,藝術風格樸拙靚麗。另外,鳳鳥圖案在建築裝飾彩繪中也體現了較明顯的民俗化風格。筆者2008年4月在考察陝西昭陵博物館時,發現其正門建築裝飾彩繪中的鳳紋圖案極具民俗風格。構圖分側面和正面兩種形式,採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其足部和尾羽,造型稚拙生動,設色柔和淡雅,運用勾線平塗和暈染相結合的技法表現,藝術風格秀美優雅。這與傳統古建彩繪中和璽彩繪的鳳紋圖樣,在藝術風格上有明顯的不同。突破陳規舊俗,表現得更加生活化、意趣化。這種繪畫作品藝術形式自由、奔放,表達了現代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的發展。人們對藝術精神的追求不再受傳統因襲的束縛,而是大膽追求樸素、本真的美,表達自己對幸福生活的純朴嚮往。
鳳鳥圖案隨著不同歷史時代的文化演變著,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不斷創造著新的形式,最終成為一個被民眾廣泛接受和認同的民俗化符號。這些嶄新的鳳鳥紋樣不僅體現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同時也保存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更具有旺盛的民族生命力。
注釋:
①陳勤建.中國鳥文化.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頁.
②濮安國.中國傳統藝術——鳳紋裝飾.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頁.
③沈從文.龍鳳藝術.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第69頁.
④蒯大申,祁紅.中國人的民俗世界.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2頁.
⑤同②第33頁.
⑥同③第71頁.
⑦同③第72頁.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補充:
http://home.focus.cn/msgview/1717/145865013.html
銅飾在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⑼ 洛陽牡丹的名園簡介
位於洛陽市南昌路和九都路的交接處,原名植物園,因建於隋代西苑遺址上,故更名西苑公園。該園建於 1958年,總面積13.14hm*m. 種植牡丹10000m*m以上,近200個品種,共6000餘株。該園風景秀麗,植物配置優美,是觀賞牡丹的好地方。
全園佔地面積13.3公頃,分為瀏覽區和生產管理區兩大部分。游覽區面積佔四分之三。該區觀賞植物按照門、綱、目、科、屬的進化系統分類,結合園林藝術及景觀需要進行配置,分為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三個區。此區現已從國內外收集引種120個科、300多屬的園林植物達八百多種。其中有中國特有的鄉土樹種,又有國外名貴花木及珍奇植物,植物品種之多享譽中原。
公園內面積2.1公頃的園林建築,採用青瓦粉牆,玲瓏典雅的江南園林風格,錯落有致,構思精巧,可謂匠心別具。以1.6公頃的人工湖為中心的游覽區,依山傍水,建有瀛洲、牡丹二島,島上奇花異木,亭閣相映成趣;曲橋、平橋、拱背橋、荷葉橋、玉帶橋和樹樁橋相溝通。湖之西石山、瀑布飛流;東有平川,花木繁茂;南有牡丹園,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北有月季園、竹園、物種交替變幻。登高府瞰,湖光山色,綠樹紅花,遊人輕舟,盡收眼底。湖周垂柳依依,櫻花、碧桃爭奇斗艷。一年一度的櫻花、碧桃游園會 引得遊人摩肩接踵、紛至沓來。相伴花會盛世,不斷推陳出新的游園活動,更是精彩紛呈,遊人如織。 是洛陽以牡丹著稱的公園。位於澗西區西苑中路中段。建於1956年,總面積5.87hm*m。牡丹為該園的主要花木,有牡丹花壇10個,總面積5660m*m種植牡丹3960株,200多個品種。園中牡丹以花大色艷而為遊人稱道。
牡丹公園位於洛陽市澗西區國營大廠、科研院所和商貿中心,東連牡丹路,南臨西苑路,北、西同郊區工農鄉唐村為鄰。牡丹公園始建於1956年,是在隋西苑遺址上規劃建設的以洛陽牡丹文化為特色,應用現代園林建築風格融水上娛樂、休閑活動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休憩公園。全園規劃用地總面64000平方米,綠地率 78.64%,綠化覆蓋率81.82%
牡丹公園的主要功能分區有:牡丹觀賞區、水上娛樂區、兒童活動區、花卉生產區。
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種植草坪15000平方米,各類喬木4000株,花灌木4400株。植物種類豐富,季相變化鮮明,園林景觀優美,生態質量上乘,深受廣大中老年人歡迎。
花卉生產區,地處牡丹公園西北部,規劃用地5300平方米,建有溫室3棟,面積220平方米,每年生產草花約20萬盆,溫室花卉約3萬盆,對城市節日彩化、美化,活躍城市生活發揮重大作用。 國色牡丹園又名中國洛陽國家牡丹基因庫, 位於洛陽市區北部邙山310國道旁。建於1985年,199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牡丹基因庫。因該園地處邙山,花期晚於市區,使遲來洛陽的遊人,也能欣賞到洛陽牡丹的天姿國色。位於洛陽市邙山中溝西。佔地面積700畝,其中牡丹觀賞園分南園和北園,面積400畝,育苗300畝,搜集國內牡丹園藝品種500餘個,野生種6個,培育新品種72個,數量50餘萬株,引進國外園藝品種100餘個,數量5萬株。年繁殖九大色系,品種齊全,花大色艷的優質商品牡丹30萬株。當前,已成為野生牡丹引種馴化,新品種培育和商品牡丹繁殖的國內最大生產基地。
2002年3月迎來了國色牡丹園發展的大好機遇,全面實施改擴建工程,新建了北院大門,停車場8000㎡,休閑廣場10000㎡,旅遊公廁5座,鋪設園林新道20000m,人工湖1500㎡,擴大國內外牡丹精品觀賞園300畝,增加綠地20000㎡。栽植各類綠化樹木1.2萬株,園容園貌煥然一新,一個全新的國色牡丹將在牡丹花會笑迎賓客。 洛陽國際牡丹園,地處機場路與連霍高速公路洛陽西出口交匯處的邙山鎮,與洛陽古墓博物館隔機場路相望。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奇異絢麗的國內外牡丹名品,獨具特色的建園設計,將使之成為國內高品位的牡丹觀賞園與國際牡丹名品生產示範基地。
是中原地區最大的晚花牡丹園及中外牡丹精品園,佔地約30公頃。當前,該園已栽植國內牡丹品種300多個、日本、法國、美國等牡丹品種100多個、以及中國芍葯品種300多個。牡丹自然花期為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自建園開始,每年都吸引大批國內外遊客光臨,是「洛陽牡丹花會」與「五一黃金周」期間賞花的好去處。洛陽國際牡丹園觀賞區由國際牡丹精品區、國內牡丹精品區、中外名優芍葯區、中外寒牡丹區等四部分組成,主要有四大特點,即「精、晚、新、奇」。 花是美的象徵,愛美是人類的天賦。賞花是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精神文明之舉。
牡丹觀賞區內定植牡丹30餘萬株,匯集國內外牡丹品種400多個,姚黃、魏紫、洛陽紅、火煉金丹、飛燕紅妝、玉版白、二喬、狀元紅、豆綠、盛丹爐、藍田玉、墨撒金、潑墨紫、茄藍丹砂、夜光白、青龍卧墨池、嬌容三變、首案紅、趙粉、胡紅、大棕紫、王紅、丹爐焰、冰凌罩紅石、洛神、似荷蓮、硃砂壘、赤龍換彩、凌花曉翠、銀粉金鱗、御袍黃、葛巾紫、酒醉楊妃、冠世墨玉、珊瑚台、貴妃插翠、寶石蘭等傳統名品,雍容華貴,盡顯芬芳;日該品種海黃、金閣、金帝、新七福神、白王獅子等;法國金色愛麗絲等海外奇葩爭奇斗艷,各展英姿。
數百畝的牡丹花爭相鬥艷,形成花的海洋,赤、橙、黃、綠、青、藍、紫萬斑爭榮。蝶戀蜂戲,鳳舞龍翔,汪洋恣肆,光彩映天。春風拂面,陽光燦爛,和風熙瑞,天地生輝,設身處地,亦仙亦幻,使人心曠神怡。遊客處處笑語,猝然妙趣橫生,情意絲絲纏綿,與花比美,以花比心,連連道奇稱頌,不僅浮想聯翩,怦然心動,又可提筆述懷:「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應知我非世情,與爾相看動幽感。」
有稀世珍品──中華國粹百米牡丹藝術長廊;國韻閣內坐落著中國最大的漢白玉歐陽修的雕像──洛陽牡丹甲天下的歷史見證,四周陳列了20餘幅當代國畫大師的精品佳作,向中外遊客系統講述了洛陽牡丹發展的輝煌歷程;富貴樓內大型室內寫真噴繪,圖文並貌,集中全面展示了牡丹文化、牡丹技術、牡丹應用、牡丹藝術等,使人們深刻地了解了牡丹與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發展的內在聯系。
神州牡丹園的優勢之一是科技優勢。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州牡丹園立足文化、依託科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走在國際前沿。當前,我園已同中國林科院、中科院上海植物研究所、上海植物園、上海復旦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大型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業務關系,國家「863」牡丹科研試驗示範基地已落戶神州牡丹園,牡丹高科技育種和新品種培育計劃正在實施之中。為了加大牡丹的科研發展力度,我園先後投資600多萬元,用於牡丹的科研和開發。並高薪聘請了10多名牡丹、芍葯知名專家和博士後從事科研開發,把我園建成中國一個牡丹芍葯科研中心。 中國國花園位於洛南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至牡丹橋,南臨洛宜路,北至洛浦公園南堤。總規劃設計面積1548畝。
自西向東共分為六個景區,即:西入口景區、牡丹文化區、牡丹歷史文化區、堤面游賞區、東入口景區、生產管理區。其中種植牡丹300餘個品種20餘萬株,種植喬、灌木及各類植物100多個品種 200餘萬株。在環境布置上以植物見長,自然流暢,突出體現了傳統皇家園林的造園風格。
中國國花園以隋唐歷史文化為基礎,以牡丹文化為主要內容,融歷史文化、牡丹文化和園林景觀為一體。艷冠群芳的牡丹,千姿百態的植物、奇石疊翠的山巒、風情各異的亭台、碧水盪漾的湖泊、古豐古韻的建築……美景無限,占盡風流,國花園之美、之情、之幽,堪稱洛陽園林之翹楚。
中國國花園的東主入口景區,主體是古建築群,額基部的彩繪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繪有牡丹、鳳凰的彩圖,象徵著富貴、吉祥,並附有洛陽著名的旅遊景點龍門石窟、白馬寺和享有盛名的「洛陽唐三彩」,個個色彩斑斕、絢麗多彩! 洛陽國花園、先農牡丹園、白雲山高山牡丹園、雞冠洞高山牡丹園、小浪底牡丹園、龍門西山牡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