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不僅
❶ 洛陽牡丹的介紹
洛陽牡丹,「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洛陽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譽。「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其栽培始於隋,鼎盛於唐,宋時甲於天下。它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是華夏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復色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花開時節,洛陽城花海人潮,競睹牡丹倩姿芳容。
❷ 洛陽牡丹的牡丹文化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洛陽東傍嵩山,西依秦嶺,南含伊闕,北靠邙山。自古就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河山拱載,形勢甲天下」之譽。洛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故有「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之稱。牡丹為我這園藝花較早的觀賞花卉之一。在牡丹栽培演化過程伊始就與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洛陽牡丹始於隋,盛於唐,而「甲天下」於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洛陽牡丹不僅以其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而美譽邇;以也其造化鍾情,天下君臨而總領群芳。洛陽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牡丹之聖地。洛陽牡丹栽培始於隋朝,隋煬帝(605-618年)「周二百里為西苑……易州進二十箱牡丹」,並記述了牡丹品種名稱。宋高承也稱「隋煬帝世始傳牡丹」。可見洛陽為中國最早的牡丹栽培地之一。
當時,姚黃出自洛陽司馬坡的姚氏家,魏花出自晉宰相魏仁溥家。洛陽地方留守錢惟演賞之曰:「人謂牡丹花王,『姚黃』真可謂王,而『魏花』乃後也」。
北宋時洛陽不僅成為中國牡丹栽培中心,同時出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為牡丹研究推廣及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景佑元年(1034年)歐陽修著有《洛陽牡丹記》,列舉牡丹名品24種,總結了牡丹栽培、育種經驗,記述了洛陽人種花、賞花習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其後周師厚(1082年)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列舉牡丹109種,芍葯41種。元佑年間(1086一1093)張峋撰《洛陽花譜》,列牡丹119種。這些專著對促進當時牡丹發展及後人研究牡丹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在改革開放國泰民安的今天,在邁進21世紀繼往開來的今天,雍容富貴,情系萬眾的洛陽牡丹必定會益增美艷,倍崇尊榮。洛陽牡丹飲譽天下,得益於牡丹譜記的傳世,它是研究牡丹的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洛陽牡丹的譜記資料甚為豐富,專門記述洛陽牡丹的名著就有宋代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和《洛陽花木記》。建國後,洛陽人好花之俗更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經濟的快速發展,洛陽市黨政領導充分利用這一良好民俗,以花為媒,廣交朋友,開發牡丹資源為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1982年9月,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定牡丹為洛陽「市花」,並決定每年4月15~25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從1983~1990年,洛陽已成功地舉辦了8屆牡丹花會,每屆接待海內外遊客均在數百萬人次。花會期間還舉辦牡丹燈會、經貿洽談會和一些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洛陽文化藝術品也相得益彰。生產企業和民間藝人向「專、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紙、玉雕、刺綉等牡丹工藝都有相應發展,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牡丹藝術的百花園地;以牡丹為特色的化妝品、工藝品、飲品、用品等得到逐步開發;而在花會期間,《千枚牡丹》個性郵票發行儀式、牡丹婚典、牡丹攝影繪畫展、盛唐歌舞《千年牡丹情》等活動的舉辦,「十萬宮廷樂舞」、洛陽剪紙、「唐三彩」、「洛陽牡丹栽培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保護、開發,使牡丹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繁榮。
到了唐朝,作為陪都的洛陽,牡丹的種植更加廣泛,洛陽牡丹品種更加豐富,並出現了從事牡丹專業人員。「洛人宋單父,善種牡丹,凡牡丹變異千種,紅白斗色,人不能知其術。」當時牡丹至少有5種顏色:殷紅、深紫、桃紅、通白、黃色,同時出現了重瓣品種。後唐庄宗(923-926)曾「在洛陽建臨芳殿,殿前植牡丹千餘本」,其規模不亞於長安唐宮。
北宋時,洛陽牡丹規模為全國之冠。牡丹出「洛陽者,為天下第一也」。洛陽人對牡丹不呼其名,「直曰花。其宰謂天下真花獨牡丹」。「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可見,牡丹人養牡丹、賞牡丹已成為民風民俗。其時,牡丹的栽培技藝普遍提高,在播種繁殖的同時,用嫁接的方法固定變異,牡丹「不接則不佳」,使得新品種不斷出現。
縱觀洛陽牡丹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歷代興亡的演變史。難怪李格非嘆曰:「天下之治亂,侯於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侯於園輔之廢興」,此言甚誠。
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又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一。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她始於晉、興於隋,盛於唐,極盛於宋。自隋唐以後,洛陽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東曹州、廣東韶關等地相繼引種栽培,如今已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洛陽牡丹已溶入了中國牡丹的花海之中,並且香飄海外。公元724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國;公元1656年荷蘭開始引種;公元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培育出100多個園藝品種;美國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開始引進。
洛陽具有豐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從唐宋開始出現的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已經繪畫、刺綉等量大且內容豐富。由於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至愛,千百年來流傳的關於洛陽牡丹的種種神話故事和趣聞逸事更是家喻戶曉。人們把牡丹比作造福人類的天使,反抗強權的正義化身,把她塑造成美麗、善良的仙女等等,寄託了人們的理想和願望。建國後,洛陽考古發掘墓葬中發現的有關表現牡丹內容的珍貴文物,以及現存的古代建築上的牡丹紋飾,是研究牡丹史、繪畫史、建築史、雕刻藝術史等不可多得的資料。表現牡丹題材的戲劇歌曲、影視音樂以及工藝美術等作品爭奇斗妍,琳琅滿目。洛陽牡丹文化的發展,推動著河洛地域周邊牡丹文化的發展,為形成中國的牡丹文化奠定了基礎。
洛陽文化藝術品也相得益彰。生產企業和民間藝人向「專、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紙、玉雕、刺綉等牡丹工藝都有相應發展,從不同角度豐富了牡丹藝術的百花園地;以牡丹為特色的化妝品、工藝品、飲品、用品等得到逐步開發,使牡丹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繁榮。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洛陽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歷史和眾多的品種、宏大的生產規模、豐富的野生資源、高超的栽培技藝、日臻完善的科學理論體系以及具有深邃內涵的牡丹文化,在國際園藝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❸ 洛陽牡丹那個園最好看
其實都差不多,按性價比來看,王城公園更勝一籌。它接近市中心,回在王城大道旁邊交通便利答,並且去新都匯、百貨樓都非常方便,那裡也是洛陽比較繁華的地段。另外,王城公園還有大量游樂設施,,不僅有大熊貓、華南虎,連袋鼠、大象等都有,值得一去。
❹ 洛陽牡丹大面積綻放吸引不少遊客去觀賞,牡丹都有哪些寓意
所以在這個季節一定不能去錯,過去看牡丹花的機會。牡丹花也是被譽為花中之王,它也代表著富貴的意思,因為花開富貴,然後牡丹花也是非常的雍容華貴的,所以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非常的喜歡牡丹花,都會去種牡丹花 。
❺ 洛陽牡丹 詩句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白居易《牡丹》
天下真花獨牡丹.——歐陽修《洛陽牡丹記》
三月牡丹呈艷態,壯觀人間春世界.——杜安世《玉樓春》
❻ 洛陽牡丹花
洛陽牡丹甲天下,其花期一般是從清明節到勞動節,一個月時間,早時候開花的牡丹一般為粉色白色等比較淡雅的,到中後期紅牡丹,黑牡丹等相繼開放。
❼ 看牡丹為什麼一定要去洛陽作者為什麼極力描寫人們對洛陽牡丹的羨慕和期盼
因為洛陽是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文化底蘊厚重。牡丹的品種最多,牡丹的種植已有一千多年,所以每年四日牡丹盛開時遊人如織,川流不息。
❽ 洛陽牡丹和菏澤牡丹有什麼區別
洛陽牡丹重在觀賞,菏澤(山東)牡丹重在葯用。洛陽牡丹大部分種在公園,菏澤牡丹大街小巷田地都有,產業化比較好。其實哪個地方的更好本有很多爭議,希望每個地方都有種植,大家都能欣賞才好。
菏澤牡丹不論是品種,還是栽種面積,均稱得上世界第一。菏澤是世界牡丹生產基地,已經遠銷各國了。廣州一年一度的花市,賣牡丹的大多是菏澤的。菏澤的牡丹沒有洛陽出名,只不過是牡丹最出名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文物及歷史人物均為唐朝的,而此時菏澤尚不知名,所以從名氣上說洛陽更勝一籌!
牡丹原產於西北高原的野生植物,人工栽培有二千年的歷史,始於漢、興於隋、盛於唐宋;寵於長安、貶於洛陽、競於曹州、紅於京都,而今已飲譽世界了。
唐宋時洛陽牡丹的種植,遍及宮庭民間,其趣聞軼事也家喻戶曉。牡丹花本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吉樣富貴的象徵,更有武則天怒而貶之洛陽的故事,使它更添「勁骨剛心、尤高出萬卉」的錚錚的傲骨。使洛陽人愛花成癖,花事不竭,日盛於世。每到花期賣花、買花、賞花成風。「大抵家家好花,此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豪門權貴筵賞牡丹,文人學士墨詠牡丹,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均有詩詠牡丹。一時花如海、詩如潮、至北宋達到極至,司馬光詩雲:「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叢中十萬家。」蘇軾詩雲:「花叢單葉成千葉,家住汝南移洛陽。」大文學家歐陽修做洛陽推事三年,飽覽洛陽牡丹,給以高度評價,並著《洛陽牡丹記》一書,他把青州、延州等地生長的牡丹與洛陽相比,深為嘆服地說:「是洛陽者謂天下第一也。」由此「洛陽牡丹甲天下」流傳於世。但到北宋末年,經歷靖康之變,戰亂不息,「其地池塘竹樹、兵車蹂躪、廢而丘墟、高亭大樹,煙火燎化為灰燼」,牡丹也難倖免,遂失昔日之勝。多年未能復振,至解放前,牡丹僅剩十餘品種,零散於少數人家了。
荷澤古稱曹州,是繼洛陽牡丹的後起之秀。康熙年間學正蘇毓眉著有《曹南牡丹譜》,稱「逮宋、洛陽之花尤為天下冠,至明而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清代種植愈盛,至光緒年間,《曹州府志》載:「花卉之繁……動輒數百畝,種厚於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當時就有「凝香」、「桑籬」等十餘處牡丹園。更以品種多,花大型美稱著,有艷若彩霞的「狀元紅」、色奇出眾的「綠香球」,紅中透墨的黑牡丹,競相比美,各展妍態。曾有詩雲:「國色天香話牡丹,繽紛五彩蔚奇觀;花開最盛誰知處,荷澤名園秀可餐」。那時他們還創造了隆冬催花開放的絕招,慈椿太後在春節時看到怒放的牡丹笑道:「武後無此眼福矣。」又據《山東通志》載:「曹州牡丹最盛,居地有以此為業分運各省者。」他們北走京津、中至蘇杭、南浮閩粵,獲得國人認可「言牡丹者,莫不諄諄於曹焉。」詩雲:「古稱洛陽花似錦,今曹倒比洛陽強。」清人趙世學士《牡丹譜》中也寫道:「聞花木,古稱洛陽,今也遍我曹南,而洛陽近無聞焉。是知世之變遷,地脈之轉移,人事之改更,不可以一地之拘也。」清朝大詩人王士楨在《池北偶談》中也稱牡丹惟「山東曹州最盛」由此而又演繹傳為「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說。今日這七個大字,由原中國書法協會會長舒同書寫,雕刻於《荷澤牡丹園》高聳的石柱上,引人注目,既註解著昔日的勝概,也昭示今日超歷史的輝煌。
❾ 洛陽牡丹
沒多少了,花期過了,就剩一些控制花期的牡丹了,我剛從洛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