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江秧歌

牡丹江秧歌

發布時間: 2022-03-10 17:05:10

㈠ 黑龍江省在古代時的名字

黑龍江省在古代時的名字是渤海國、東京道、上京道、開元路、水達達路、奴兒干都司等。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龍江衙門由墨爾根遷到齊齊哈爾,從此,齊齊哈爾成為黑龍江的首府,是黑龍江近300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形成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共同守衛東北。這是黑龍江成一個軍事、行政區域並以「黑龍江」命名的開端。

截至2018年,黑龍江省共轄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1個地區,分別是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慶市、雞西市、雙鴨山市、伊春市、七台河市、鶴崗市、綏化市、黑河市、大興安嶺地區。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駐哈爾濱市南崗區中山路202號。

(1)牡丹江秧歌擴展閱讀

黑龍江的歷史文化

1、冰雕藝術

冰雕藝術自20世紀60年代初在哈爾濱發展起來,產生了廣泛影響。哈爾濱的冬天,氣溫很低,江河結冰厚1米多,將冰開鑿下來,就可雕成各種藝術品。

2、戲劇

二人轉已有200餘年歷史,它是在東北秧歌、民歌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蓮花落、評劇、皮影等藝術,逐漸發展起來的,流傳於吉林、遼寧省,也流傳於黑龍江省,並形成北路的特點:表演細膩,唱腔優美,以唱功取勝。

龍江劇是新中國建國以來在二人轉基礎上形成的新劇種,鄉土味濃郁。

㈡ 歌頌黑龍江的詩歌

詩歌不知道,歌倒有一首

向北方-何靜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冰肌雪骨你就想想想北方
烈火豪情你就來來來北方
黑黑的土地望不到邊
竄出一條大河叫黑龍江

秋風落葉送你一片片的金
大雪漫天送你一片片的銀
黑黑的土地養育了我
喊出一個名字叫黑龍江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都說那北方是好地方
叫一聲朋友你敢不敢上
生蔥生蒜你就生生的闖
闖進那闖進那北方是家鄉
白山黑紅紅紅紅紅紅臉膛
妞妞的小辨娃娃的糧糖
老漢的鬍子雪戎裝
還有皮被皮襖皮靴皮大氅
火盆火爐火牆大火炕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北方的小伙個頂個的棒
北方的姑娘有模有樣
心直口快噪門那叫亮
就像那東北秧歌
二人轉的曲兒
賊賊賊賊賊賊拉拉的浪
一聲唱得你情如火
兩聲唱得你氣如鋼
三聲唱到你心窩窩
再唱唱唱唱你個淚飛揚

-------2-------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天涯海角你就來來來北方
要想回家你就來北方
黑黑的土地熱心腸
留下一故事叫黑龍江

金風鋪路送你一身身的爽
大碗美酒問問你你你的量
黑黑的土地伸出一雙手
招呼四方朋友到黑龍江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興安嶺的紅松是鐵脊樑
大慶的石油在咱胸中淌
千里煤海是肢腳下的路
還有那陽光落地大豆黃
火燒雲彩
紅紅紅紅紅紅紅高梁
三江平原三江的水
養育了北方的好兒郎
這里有山有水有資源
咱們有膽有識有力量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北方的脾氣是大煙炮
北方的性格是嘣嘣的響
北方北方的情況就是不一樣
就象冬天冬天裡的一把火
賊賊賊賊賊賊拉拉的燙
好漢你就迎風走一趟
好漢你就下馬鬧一場
別說那山高水也長
咱們走走走你就向北方

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北方我的北大荒
北方北方我的北大倉

㈢ 東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品或者劇種

提起東北,想必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了吧。那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工農業發達,各種礦產資源豐富,不僅如此,東北的民間藝術也很厲害了,例如冰雕、二人轉、東北大鼓、大秧歌等。另外,東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多,好玩的推薦就是冰雕廣場了,一座座冰雕刻畫的栩栩如生。只有慢慢貼心觀察,我們才會有所收益。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而東北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為全國各地的民間各個習性,慢慢發展,鑄成了更加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不僅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經歷,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彩的視覺盛宴 全身盛宴。

㈣ 牡丹江地方戲有什麼特色

我想你可能是問到牡丹江有什麼地方可以玩的,是不是有哪些特色?牡丹江自然文化地區有很多種如果你想去玩水的話,你可以去江濱公園。如果你想爬山的話,你可以上北山公園兒。,如果你想去看動物的話,你可以去人民公園。如果你想去看雪或者是玩兒其他的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話,你可以去雪鄉。

㈤ 牡丹江的人有什麼風俗習慣呢

沒有什麼風俗習慣了,惟一與別的地方不同的是每年8月15陽歷,就是市民節,放煙花,很漂亮

㈥ 牡丹江哪天有大秧歌

有 僵屍舞 冬天大秧歌 沒人扭

㈦ 丹東滿族風味酸湯子的起源發展史和製做工藝

名稱: 酸湯子
產地: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描述
文字
Title 酸湯子
滿族風味食品。將玉米發酵後磨成稠狀,過濾去雜質,沉澱後做成面團,即湯子面,細膩,金黃,略有酸味。吃時將鍋里放底油,用蔥末或加少許青菜熗鍋,待炒出香味添湯,燒開後,將燙得生熟各半的湯子面團用特製的湯子套擠壓到鍋里,待煮熟後連湯盛出即可食用。還可將用清水煮好的湯子撈出,拌上用肉類、雞蛋等加澱粉調制好的鹵或其他作料食用。湯子味道微酸,柔軟,另有一種特殊香味。

您的查詢字詞都已標明如下:滿族 風味 酸湯 (點擊查詢詞,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現的位置)
如果打開速度慢,您可以嘗試打開無圖片的快照
(網路和網頁http://221.224.3.123/eoknews/2004-1-5/200415195156.htm的作者無關,不對其內容負責。網路快照謹為網路故障時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網站的即時頁面。)

--------------------------------------------------------------------------------

當前位置:網校首頁 ∷ 三年級 ∷ 課外閱讀
中國少數民族-滿族
轉自: 2004年1月5日19:51

滿 族

滿族,現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遼
寧省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
國各大中城市。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肅慎人。肅
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漢
代稱「(扌邑)婁」,南北朝
時稱「勿吉」,隋唐時稱「(

革末)(左革歇左)」,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
流域的廣闊地區。1 6 世紀後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
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
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族屬阿爾泰語系滿—
—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 6 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
母創制的。後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
,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由於清代以
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在經濟、文化、生活上與漢
族交往密切,滿族人民逐漸慣用漢語文。

滿族主要從事農業。散居城市的滿族人大多從事工
業和文化科學事業。在歷史長期發展進程中,滿族同胞
對祖國的締造和文化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莽勢歌舞

滿族在歷史上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時,滿
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長安見隋文帝
「高祖(文帝)厚勞之,令宴飲於前,使者與其徒皆起
舞,其曲折多戰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後裔
女真人有這樣的習俗:女子成年後,行歌於途,歌唱自
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尋找伴侶。到努爾哈赤興起
後,也繼承了滿族能歌善舞的傳統。每逢佳節、喜慶、
婚嫁筵、出征、凱旋、祝壽、祭祀等都要歌舞盡興,其
中「莽勢舞」最具代表性。這種民間舞多在新歲和喜慶
之日跳,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成雙對
舞,旁人拍手而歌,以擊堂鼓伴奏。莽勢舞進入宮廷後
,由自娛性舞蹈變成表演性的慶典舞,改名為慶隆舞,
場面壯觀,規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箏等
樂器的就有6 0 多人,伴唱的1 3 人,舞蹈者5 8 人。
服飾有嚴格規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壽字袍豹皮褂,伴唱
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黃畫皮套,黑羊皮套,朝服
等。並戴有各種假面具,做騎馬射擊等動作。這種舞多
由滿族狩獵和戎馬生涯演變而來。此外民間還有「野人
舞」、「笊籬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
薩滿舞」等。

滿族民歌也豐富多彩,如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風
俗歌曲、兒童游戲歌和愛情歌。滿族人從小就在母親唱
的「悠車曲」中長大,「巴補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補哇……」這首歌世代相傳,家喻戶嘵。

滿族風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親路上的「官吹」,
鬧洞房時唱的喜歌「拉空齊」以及喪葬儀式中的哭喪調
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動聽。滿族民歌在大部是五聲
音階,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至今,在邊遠的滿族聚居區愛琿等地,仍保留著富
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民族歌舞。同時,這一燦爛的文
化遺產也受到重視,經過挖掘整理後的莽式空齊舞,又
登上舞台,開創了滿族舞蹈藝術的新時代。

漫話旗袍

旗袍是現代流行服裝之一,在國際服飾櫥窗里,享
有很高的盛譽。

旗袍是從滿族古老的服裝演變而來的。

旗袍,滿語稱「衣介」。古時泛指滿洲、蒙古、漢
軍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樣有幾大特點:無領、箭袖、左衽、四
開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圓形袖頭,
形似馬蹄,又稱「馬蹄袖」。馬蹄袖平日綰起,出獵作
戰時則放下,覆蓋手背,冬季可禦寒。四開衩,即袍下
擺前後左右,開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緊身保暖,腰帶
一束,行豬時,可將干糧、用具裝進前襟。男子的長袍
多是藍、灰、青色,女子的旗裝多為白色。

滿族旗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
坎肩有對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騎馬
馳聘顯得十分精幹利落。

在滿族南遷遼沈,入中原後,與漢族同田共耦,受
漢族「大領大袖」服飾的影響,由箭袖變成了喇叭袖,
四開衩演變為左右開衩。

至本世紀3 0 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
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
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 0 年代後,
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
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
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
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由於旗袍非常適合中國婦
女的體形和賢淑的個性、民族的氣質,後來這一源於滿
族的傳統服裝漸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苛葩
,受到國內外婦女的青睞和贊賞。

一個出售滿族服裝的商店

風味餑餑

餑餑是滿族平時和節日的主要食品。餑餑是用粘米
做成的。有豆面餑餑、蘇葉餑餑和粘糕餑餑等。豆面餑
餑是用大黃米、小黃米磨成細面,再加進豆面蒸制而成
。這種餑餑顏色金黃,有粘性,味香可口。蘇葉餑餑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勻,外面用蘇葉包起來
蒸熟的,有一種蘇葉的特殊香氣,別具風味。粘糕餑餑
是用大黃米浸泡之後磨成面,在黃米面中間包上一些豆
泥蒸熟後則成。這種餑餑用油煎著吃,或蘸著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滿族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
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酸湯子也是滿族的傳統餑餑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經
過發酵後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開,磨成水面,再用
布袋過掉渣滓,水面置桶里發酵,待到有酸味時,用漏
斗或機器擠成面條狀,煮熟即可食用。有時發酵過大,
略有酸臭味,故又稱「臭米子」。在遼寧叫「(左火右
叉)子」。東北城鄉,還設有(左火右叉)子館,專營
「臭米子」。

薩其瑪是馳名全國的滿族糕點。其前身,是滿族的
一種傳統糕點——搓條餑餑。製作搓條餑餑先把蒸熟的
米飯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錘反復打成面團,然後蘸黃豆面
搓拉成條狀,油炸後切成塊,再酒上一層較厚的熟黃豆
面即成。搓條餑餑是昔日滿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稱為
「打糕穆丹條子」。後來,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
「糖纏」,更名為薩其瑪,人們又稱其為糖蓉糕。這種
餑餑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們的喜愛。

滿族餑餑品種繁多,各有特色。金黃的小窩頭,酥
脆的炸饊子,松軟的淋漿糕、細膩的大盆糕,此外,還
有金絲糕、太陽糕、涼糕、酒糕、春餅等等,數不勝舉
,各領風騷,都是滿族的傳統風味。

蘇葉子餅是滿族的傳統風味食品之一

「落草」之俗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婦女臨產時,將炕席
捲起,放塊石頭壓在席捲上,拿一些穀草鋪墊在炕上,
將孩子生在草上,故稱「落草」。這種習俗帶有濃郁的
狩獵民族古樸、粗獷的遺風。乾草既可防濕,又可以御
寒。

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掛木製弓箭,俗稱
「公子箭」。這並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
紅布纏三支箭,預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後成為一名精騎著
射的男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掛一塊紅布條
,象徵吉祥。掛紅布條逐漸演變為產房的標志。產房不
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采奶」。如
生人不慎闖入,還得做一碗湯送來,稱為「還奶」。小
孩落生,要請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長得好的人第一個
到產房,謂之「踩生」。據說誰踩的生,孩子長大後就
象誰。

孩子生下第三天,請一位兒女雙全有威望的老太太
給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銅盆進行,內置槐樹枝、艾蒿、
熱水等。老太太一手托著孩子,一手給孩子洗浴。邊洗
邊唱:「洗洗頭,做王侯;洗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
洗臉蛋,做知縣,洗腚溝,做知州」。最後,老太太用
一根大蔥連打三下嬰兒,邊打邊說:「一打聰明,二打
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後,孩子的父親將蔥扔
到房上,親友們一起賀喜。

孩子滿月後,將懸於門上的「公子箭」和紅布條收
回栓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正中北側的子孫袋裡,旁邊
供奉著「佛托媽媽」,是保嬰之神,滿族人家每到春秋
,要祭祀佛頭媽媽以求賜福。祭祀之時,把子孫繩從神
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裡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婦女
跪拜案前,眾人叩首。薩滿用柳枝蘸水灑向孩子頭部,
又讓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驅邪,隨後取下子孫繩
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的頸上。過三天把五綵線收回貯
在子孫袋裡。因五綵線稱為「鎖線」,因此此俗謂之「
換鎖」。

嬰兒滿月之後睡悠車,這是滿族育嬰的一個傳統方
法。悠車用薄木板製做,長2 公尺,寬1 . 5 公尺,兩
頭呈圓形,有底、樣式如船。用四根繩子系在房樑上,
離地面有一定距離,將孩子放在悠車里。嬰兒哭則乳之
,不哭則搖之,十分輕便,母親還可以干一些家務活。
滿族人家生第一個男孩,悠車由姥姥家贈送。

為了避免孩子翻動從悠車上掉下來,也考慮孩子長
大後射箭胳膊平直,騎馬腿的位置端正,便將孩子胳膊
肘、腿膝蓋、腳脖處用帶子捆綁起來,孩子動彈不得只
能仰卧。因此滿族少年身體多健美,很少駝背彎腰。滿
族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裝枕頭,枕在孩
子頭下,俗稱「睡扁頭」。

㈧ 有關舞蹈

古典芭蕾

「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傳入中國。其主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上特製的足尖鞋立起腳尖起舞。

古典芭蕾有一套固定的審美模式,即「開、綳、直、立」。

開——身軀肩、胸、胯、膝、踝的關節向外打開,以展示人體修長,顯示一種貴族氣質。

綳——舞者在舞蹈進行中始終綳直腿腳,展示一種挺拔修長之美。

直——舞蹈中保持直立;無論是舞蹈構圖還是舞姿造型都強調直線。

立——芭蕾藝術是直立式的,體現歐洲人傳統思維模式,對天充滿著無限的嚮往。

芭蕾舞演員的身體條件提出了嚴格的要求,那就是「三長一小一高」。三長:腿長、臂長、身長;頭要小,腳背要高。腿的長度要比由頸骨到臀線長20公分。這些條件都是先天的。

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也稱中國舞,包含了本民族自身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帶有華夏民族自身獨有的特點。它主要特徵是:規范化的舞蹈技藝,程式化的表現手法,嚴謹的訓練體系和穩定的美學法則;具有地區、國家或民族舞蹈的代表性、傳統性和典範性。

形成過程中,吸取了地區、國家、民族諸多藝術因素,如民間舞蹈、手語、武術雜技和古代壁畫、雕塑中的舞蹈造型;此外,還受到本地區、國家、民族的風俗禮儀、傳統審美趣味甚至哲學思想的影響。然而古典舞蹈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審美趣味的變化而發展、而變化。

民族民間舞

創作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它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樣式。民間舞蹈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斗爭、思想感情與審美理想。由於各民族、各地區人民的生活、歷史、自然條件和風俗習慣的不同,因而民間舞蹈的風格和特色迥異。

民族民間舞是中國56個民族藝術的源泉。風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國民間舞蹈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世代生息演進,流傳至今。以其絢麗的風采深得中國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國朋友的喜愛和珍視,被譽為世界舞蹈寶藏中的瑰麗之花。

現代舞

二十世紀歐美興起的一種舞蹈流派,是隨著時代思潮下逐漸發展產生的舞蹈。其主要美學觀點是反對古典芭蕾的因循守舊、脫離生活、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主張擺脫古典芭蕾舞過於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

嚮往原始的純朴和自然的純真,主張「舞蹈家必須使肉體與靈魂結合,肉體動作必須發展為靈魂的自然語言」,真誠地、自然地抒發內心的情感。訓練方法,把人體動作的構成歸納為「砍、壓、沖、扭、滑動、閃爍、點打、飄浮」等八大要素,認為正確處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就能組成各種動作。人類既然有美有丑,有愛有恨,有善有惡,那麼舞蹈就不能只是贊頌美好和善良,也應當表現罪惡、悔恨和嫉妒。

數十年來,這一流派的舞蹈家各自發展,形成了許多不同風格和藝術主張的派別,有的在舞蹈的創新和發展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績,有的卻完全違背了早期現代舞派的基本思想和藝術主張,遠離了客觀社會現實生活,發展到離奇、怪誕、晦澀的地步,為廣大觀眾所不能理解和接受。

當代舞

當代舞蹈是指20世紀50年代後的舞蹈創作和表演,它在作品選材上鮮明地指向了中國人當代生活的感情狀態。它即是老一代舞蹈家近代舞蹈創作實踐活動,更涵蓋建國後巨大的新舞蹈創作運動實踐,總體概括為中國「當代舞蹈」。

中國「當代舞」在舞蹈形態、表現方法與風格等方面,存在有「多界面」、多層面的豐富體系,有如現代舞一樣,其中流派風格傾向繁多,但並不妨礙它們共有的、共同遵循的美學原則,形成自己舞種的「臨界面」的當代藝術風范。這些不同的藝術方法,卻在探索一個共同的主題--表現現實生活的主題。這一主題構成了「當代舞」重要的藝術特徵,這對於中國舞蹈向著更高層次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傣族的舞蹈

傣族的舞蹈豐富多采,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為群舞、單人舞、對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現的內容可以分為孔雀舞、象腳鼓舞、刀舞、蠟條舞、長指甲舞、撈魚舞以及馬鹿舞、獅子舞等。其中,最象腳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象腳鼓舞的特點是動作節奏性強,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縮,肩的聳動,身軀的仰俯都按固定的節奏動作。小象腳鼓舞以靈活較巧見長,可進行斗鼓、賽鼓活動,以踢中對方或扯下對方的頭巾者為勝。中象腳鼓舞扎實穩重,以鼓音和鼓尾擺動大小定優勝。大象腳鼓鼓聲宏大,主要在群眾性舞蹈場合作伴奏,舞步比較簡單。打鼓以右手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象腳鼓舞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每當插秧結束後的日子裡,傣家人常常在象腳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許多地方有賽鼓之風。賽鼓時,許多象腳鼓同時敲響,鼓聲震天,喧聲雷動,場面壯麗動人。

傣族人喜愛孔雀,並以跳孔雀舞來表現自己的民族性格,表達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孔雀舞多在節慶的日子裡表演。過去表演許可權男子,表演時還要身戴形似孔雀的裝飾,臉戴尖塔形白凈菩薩面具,單人舞戴女面具,雙人舞戴一男一女面具。舞姿摹擬孔雀的各種動作,已形成出窩、下坡、起舞、找水、照影、飲水、洗澡、展翅飛翔等一套比較固定的程式,有嚴格的步法、方位和動作組合,以雕塑性舞姿造型見長,著重表現孔雀的溫馴、輕巧、美麗善良、婀娜多姿的特點。孔雀舞以象腳鼓、鋩鑼等樂器伴奏,動作和鼓點配合嚴格。新中國建立後,孔雀舞經過加工改造,豐富了舞蹈情節,丟棄了沉重的道具裝飾,換上了有孔雀圖案的衣裙,充分發揮了舞蹈者體態的曲線變化和眼、手、腿的靈活運用,大大豐富了孔雀舞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使孔雀舞更加活潑優美。
滿族的舞蹈

滿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滿族歌舞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按種類可分為祭祀歌舞和筵宴喜慶歌舞;按規模性質則可分為宮廷與民間歌舞兩種。

薩滿祭祀歌舞

滿族的信奉薩滿教,在舉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時,都以歌舞形式進行,薩滿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過程中,薩滿腰系鈴,手執鼓,著神衣神裙,伴著神器聲響翩翩起舞。祭祀歌曲有《清神調》、《背燈調》、《跳餑餑神調》等,舞蹈有《腰鈴舞》、《單鼓舞》、《銅鏡舞》等。祭祀時載歌載舞,表達崇敬、贊美、祈求之情,後來發展成為滿族舞台藝術的歌舞。

筵宴喜慶歌舞

這種歌舞主要是《莽式空齊舞》,又稱《莽勢舞》。這種舞場面富於變化,形式有「男莽勢」、「女莽勢」、「對舞」、「襯舞」等。多於筵宴和喜慶場合中出現。

宮廷歌舞

宮廷歌舞是在節慶、出征、凱旋、慶典、筵宴等多項宮廷活動中出現。有些是滿族皇室貴族自娛自樂,有的是由專業演員表演的。清入關後除了其傳統的歌舞外,還全部接受了歷代沿續下來的禮樂制度,如郊廟朝會有中和韶樂、丹陛大樂,宮中筵宴時有中和清樂,丹陛清樂等。宮廷歌舞中的舞勢歌辭中融入了滿族傳統歌舞,與歷代傳統的樂章有不同之處。

民間歌舞

滿族民間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或稱扭秧歌、鬧秧歌。這是民間傳統群眾性歌舞,逢年過節尤其正月十五元宵節最為熱鬧,每逢此時,各村屯都組織秧歌隊到各邊表演,表演者往往有各種扮相,或文人書生,或老翁老嫗,交錯歌舞,有說有唱。滿族的這種歌舞,無論男女老少皆喜歡。

朝鮮族的舞蹈

朝鮮族歷來以能歌善舞著稱於世,被稱為「歌舞的民族」。

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特點是動律優美、細膩、柔和而悠長,動中有靜、柔中帶剛的舞步恰似輕靈高雅的白鶴。其中著名的民間舞蹈有:歡快喜慶豐收的《農樂舞》、身挎長鼓抒情柔美的《長鼓舞》、代表了朝鮮族民間舞蹈藝術精華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劍舞、頂水舞、扇舞、鶴舞、績麻舞等民間舞蹈也廣為流傳。�

朝鮮族悠久的藝術傳統在現、當代得到了進一步發揚。1959年先後成立了中國音樂、舞蹈協會的各延邊分會。馳名中外的延邊歌舞團已有50年左右的歷史,他們出色地創作和表演了大量民族歌舞,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喜愛。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延邊殘疾人藝術團同樣以精湛的表演藝術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自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東北朝鮮族先後成立了東北新興藝術協會、哈爾濱朝鮮藝術館、牡丹江市朝鮮族藝術館等全面負責當地的朝鮮族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積極促進了朝鮮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舞蹈理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1982年延邊人民出版社先後用朝鮮文出版了舞蹈專著《長鼓舞》(李錄順編寫)、《頂水舞》(李仁淑編寫),推動了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理論研究。

小堯花鼓舞

小堯苗寨是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一個比較偏僻的村寨,但是這里的苗族舞蹈花鼓舞卻是非常有名。男的吹蘆笙,女的敲花鼓,互相穿梭,配上節奏不時跳躍,讓人有些眼花繚亂……

花鼓舞的女式裝扮很是絢麗,底色是藍色,五彩的綉花是村民們自己動手綉制的傳統圖案,頭上還有一個頭飾——「牌帕」,算是這舞蹈的一大特色吧。每當正月,村民們就跳起這個舞蹈,慶賀節日。而在苗家人「跳花場」的時候,村民們也會走出村寨,和附近的苗族同胞一起舞蹈。老人們說,「跳花場」是他們真正融入貴州的一個渠道。
村裡67歲的楊紹全老人介紹,大約在300年前,這個村寨的祖先從雲南遷來,村裡的三大姓是陶、鄧、楊,大家都是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先後來到這里,並且建造了一個共同的家園。過去,村裡人以狩獵為生,與當時周圍的村寨來往很少。恰恰是苗家的「跳花場」,讓小堯人走出大山。與其他苗族同胞一樣,小堯的年輕人也借「跳花場」的機會,尋找意中人,通過與鄰居們「以舞開親」,增加了溝通與交流,逐漸在烏當紮下了根。
舞蹈本是村民們自己的娛樂,但是政府的重視給了這個舞蹈一個新的發展空間。楊紹全老人是村裡的文藝愛好者,有什麼文藝的事情,年輕人都愛把這「老文藝」請出來。他也見
證了花鼓舞這幾十年發展的全過程,1986年,區里的文化工作者挖掘出這個傳統舞蹈。自此,花鼓舞開始從大山裡的小村子走出來,不但參加區里、市裡的演出,還去北京、南京等地演出,最威風的一次還遠赴新加坡一展風采。村裡的小孩子們也從那時候開始更加熱衷於這個舞蹈,鄧開平便是那撥孩子中的佼佼者,小小年紀便在當時的舞蹈圈裡有了點小名氣,如今已靠自己村裡的傳統舞蹈走南闖北,以表演苗族舞蹈為生。
花鼓舞原本是小堯人自己的娛樂,後來成了他們與鄰居交流的「工具」,如今他們更是靠著這舞蹈開始闖世界。交流的范圍不同了,舞蹈也發生了一些變化。與過去相比,男舞者的服裝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一般都是穿著苗族的簡單服飾,而現在記者看到的卻是黃色的服飾,上面還有紅色的裝飾,這是村裡人自己的創意。鄧開平解釋:「我們女式服裝已經很漂亮了,可是男式服裝必須要有這樣的改變。按照我演出的經驗,服裝不好看,確實不夠吸引人。」而楊紹全老人卻還是習慣玩一些老樂器,抱起一把只剩下一條弦的琵琶,撥弄起來:「這些東西還是比較珍貴的呢,前幾年還有美國人專門來照過相……」
村裡有「文藝大事」的時候,老人們都會出來坐鎮,可真要走出山門,老人們卻也相當尊重年輕人的意見,楊紹全老人說,「年輕人把這個舞蹈變得更好看了。」
遷徙的舞蹈
小堯花鼓舞是小堯寨苗家人代代相傳的傳統舞蹈。小堯寨苗家人最愛跳這個被稱為「綁抓哽」的花鼓舞。關於「綁抓哽」,這里的苗家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時代,小堯苗家人的祖先在長途遷徙中跨過一條巨浪滔天的大江時,江中有位名叫阿勇的苗族青年為救同胞父老姐妹,跳入江中與惡魚死斗,苦鬥了三天三夜,殺死惡魚,救出魚腹中人。大家將惡魚拖上岸,風干後取下魚皮,砍下一節魚尾,送給阿勇,阿勇將一小節魚皮掛在門後,風吹過,魚鼓鳴鳴作響。他又將魚皮放在一棵乾枯大空樹上,飛鳥投石拋到魚皮上也咚咚作響。阿勇大受啟發,他砍來竹子,照魚尾做成「哽」,就是蘆笙,又拿出祭祀牛皮蒙在空樹上,做成「綁抓」就是鼓。後來,每逢節日,他領頭教人吹「哽」,擊「綁抓」。

㈨ 請問從牡丹江市中心有哪幾種方式可以到雪鄉(即雙峰林場)

到雪鄉,主要是靠坐車。從哈爾濱出發,約需要10個小時長途,並且需要中途倒車。從牡丹江或者海林、長汀出發,約需要3到4小時,可以乘坐班車或者包小汽車、微型車前往。 客運站都是大客車。從長汀出發到雪鄉(雙峰林區),三班車,6:60,13:30,16:50。從雪鄉回長汀的發車時間不同,也有三班,分別是5:30,6:30,12:10。票價都是14元/人。行程105公里,需要3.5小時。從牡丹江出發到長汀,每30分鍾一班車,票價12元/人。 如果從哈爾濱到海林再入雪鄉,可以選擇坐火車到海林(大概30—70元以內,不同車次不同價格),然後在海林打夏利小車或微型車直入雪鄉,價錢每車200到300元不等,會講價還可以否則太貴。 每年11月份到次年3月,都是去雪鄉最好的季節,建議行程始發點定在牡丹江 第一天,進軍雪鄉。牡丹江(火車站)打車到「西三條路客運站」(不會超過6元/每車)。坐牡丹江到長汀的客車,(12元,2.5小時),坐長汀到雪鄉客車(14元,3.5小時)大概下午五六點鍾到達雪鄉。 回程的車,就可以自由選擇了,我這些都是以前去時的路線,現在回來應該更多選擇路線了。 作為過境住宿,海林、長汀到處都是5元到30元一間的多人房間,但洗澡必須到澡堂(3元)。還有一些好的濱館招待所,海林有:林海大廈,中行大廈等等,還有一些私人開的都不錯,干凈便宜。牡丹江火車站附近的一些賓館也都是新裝修,條件不錯,價位合理。

熱點內容
紋身清新玫瑰 發布:2025-08-29 11:10:05 瀏覽:381
梅花鹿英語怎麼讀音 發布:2025-08-29 11:10:04 瀏覽:377
盆景太美了 發布:2025-08-29 11:07:53 瀏覽:786
房間里適合放什麼綠植 發布:2025-08-29 11:07:44 瀏覽:814
海棠紅於正 發布:2025-08-29 11:00:19 瀏覽:667
卧室大型盆栽植物 發布:2025-08-29 10:59:03 瀏覽:59
大足海棠小學怎麼樣 發布:2025-08-29 10:55:05 瀏覽:727
櫻花遇到雪花 發布:2025-08-29 10:26:07 瀏覽:916
長命海棠 發布:2025-08-29 10:21:36 瀏覽:674
我要下載浪花一朵朵 發布:2025-08-29 10:00:59 瀏覽: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