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牡丹紋
⑴ 定窯系的定窯瓷器的裝飾與
宋代定窯以燒、綠釉及白釉剔花器。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與印花三種。劃花裝飾南北方瓷窯大都採用,是宋代早期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
蓮瓣紋樣在五代時期的越窯瓷器上曾大量使用,北宋早期定窯和耀州窯首先吸取了越窯的浮雕技術。定瓷早期刻花,除蓮瓣紋外,還有蓮瓣經緯度與纏枝菊經緯度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布局很不諧調,這可看作是一種新裝飾工藝還處在初期階段的表現。
刻花裝飾興起之後,又盛行刻花與篦劃紋結合的裝飾,在折沿盤的盤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村花卉輪廓線條,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經緯度;裝飾經緯度樣以雙朵花為常見,或左右對稱,或上下呼應;有兩花並放,有一花盛開,一花含苞待放;也有蓮花荷葉兩枝交錯並出,布局富有變化。耀州窯青瓷也有這種布局,是那時的瓷器裝飾共同的特徵。定窯刻花器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經緯度飾輪廓線的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經緯度飾的立體感,也使主題更加突出。
定窯印花裝飾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後期,紋飾多在盤碗的里部。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這些都是它的特點。從大量標本觀察,定窯印花紋飾似取材定州緙絲,的緙絲紋樣局部地移植於瓷器。因此,定窯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此外,定窯裝飾也受金銀器紋飾的影響。因此,定窯印花瓷器在宋代印花白瓷中最有代表性,對南北瓷窯均有較大的影響。
定窯印花題材以各種花卉最多見,動物、禽鳥、水波游魚紋等也有一定數量;嬰戲紋則比較少見。花卉紋又以牡丹、蓮花多見,菊花次之。布局亦採用纏枝、轉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在敞品小底碗內印三或四朵花卉,碗心為一朵團花,有四瓣海棠花、五瓣梅花和六瓣葵花;不同於北方青瓷只一種團菊。禽鳥紋有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雁、鴨,多與花卉組合,如孔雀多與牡丹組合,在大盤的里部為四隻飛翔的孔雀,孔雀之間間以一枝牡丹,盤心配以鴛鴦牡丹。整個紋飾儼如一幅布局嚴謹的織錦圖案,鷺鷥、鴛鴦則多與蓮花組合。印花龍紋標本在窯址散布較多,印龍紋的都是盤,盤里滿印雲紋,盤心為一姿矯健生動的蟠龍,龍身盤曲首尾相接。1948年澗磁村法興寺遺址曾出土過這種印花雲龍紋盤十件,六件已流散到國外,其於四件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及上海上海博物館,流散到國外的有一件底部刻劃「尚食局」三字銘文,可知這類器物是北宋宮廷里的專用品。北宋晚期絲織品盛行嬰戲紋,定窯印花器中也有嬰戲紋。窯址出土標本和傳世品中有嬰戲牡丹、嬰戲蓮花、嬰戲三果和嬰戲蓮塘趕鴨紋等。其中嬰戲三果紋比較少見,三嬰三果間隔排列,纏枝布局。三果為桃、石榴與枇杷,三嬰姿態不同,雙手均拽樹枝,一騎於枝上,一坐於枝上,一立於枝上,赤身露體,肌肉豐滿可愛。此種紋飾布局其他瓷窯未見。
定窯除以白瓷馳名之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器。明人曹昭《格古要論》說「·····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於白定」,黑定與紫定胎質與白瓷一親,同樣都是白求恩胎,黑定釉色光可鑒人,確有灑脫的質感受。但所謂紫定的釉色實際與今天芝麻醬色很接近,醬釉、黑釉著色齊都為氧化鐵,宋代名地瓷窯都生產醬釉器,有人認為是黑釉 燒過火了,就燒成醬色釉。這雖有工藝上的根據,但醬色釉的普遍出現應當還有其他原因,似與當時社會風尚有關,是有意仿醬色漆器燒制的從定窯、耀州窯、吉州窯、修武等窯燒成的醬色釉看,它們都很勻凈,應當說昌有意識燒成的。
定窯綠釉器歷來不見記載,1957年故宮博物院調查澗磁村窯址時曾發現兩片標本,胎色潔白,其中一睡刻雲龍紋,與白釉刻花雲龍紋基本相同,可以確定是定窯產品。調查時曾就此訪問過當地居民,據說過去澗磁村出土過綠釉瓶,由此得知定窯綠釉有瓶盤等器物,而且有刻花裝飾,這是過去所不知道的。
⑵ 宋朝紋樣特點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宋代靈鷲球紋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於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襆頭,君臣通服,成為定製。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裝有金、銀、銅製成的魚,以區別官品。"方心曲領"也是朝服的特徵,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襆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於平時起居的便鞋。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交領)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
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男子流行襆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婦女發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宋代裝束的變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於發髻之上,無奇不有。
宋代工藝紋樣重寫實。宋瓷紋樣中,特別是花鳥一類,大量出現寫實紋樣,形成宋瓷鮮明的裝飾風格和時代特徵。工藝紋樣的寫實風氣,大致形成於唐末五代之際,這個變化當初主要從絲織品中反映出來。絲織品的花卉紋樣由過去平列圖案式的布局,發展為寫實折枝,即所謂的「生色花」。到了宋代,刺綉和緙絲等,更注重生色花,並把它提高到一個空前的水平。這個風氣也影響到同時代的金銀器、建築彩繪和陶瓷等工藝門類。宋瓷上的寫實花鳥紋樣,屬於花卉題材的主要有:牡丹、芍葯、蓮荷、菊花、葵花、梅花等;禽鳥魚蟲題材以孔雀、鷺鷥、雁雀、蜂蝶、鴛鴦、魚鴨等較為常見。為適應陶瓷工藝的特點和裝飾性的需要,往往保留花鳥生動自然的外形特徵和生長運動姿態,動用點、線、面結合的方法,將其簡化處理為平面形象。在構圖形式上,很少出現嚴格對稱的形式,而多採用繪畫式的均衡構圖。均衡構圖是一種運動的形式,它的特徵是支點兩邊形態不同而分量相等,因而富於變化,顯得生動活潑。如宋代定窯、磁州窯常見的雙花窖樣,在一個平面上,兩花對置,但形態卻不相同,或上或下,或仰或俯,或一花盛開,一花含苞待放。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⑶ 中國五大名窯的定窯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在唐代以碗為主,宋代則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印花以花卉為主,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講究對稱,工整素雅的白釉印花定器歷來被視為陶瓷藝術中的珍品。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簡潔,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用單齒或雙齒梳篦狀工具,刻劃出由深、淺不一的主線與輔線相襯構成的物象,生動自然,具有較強的立體感,裝飾題材以花果、蓮鴨、禽鳥、浮鳥、雲龍等為主。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雲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復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系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系,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定窯雖原為民窯,但北宋後期曾一度燒造宮廷用瓷,因此影響較大,其後各地紛紛仿製。有「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
⑷ 宋代五大窯系的基本裝飾手法及基本紋樣
1、鈞窯
鈞瓷造型古樸端莊,器型規整,胎壁厚薄勻稱。
鈞瓷的窯變花釉,色彩豐富,釉層晶瑩,釉中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爭艷,輝映競芳。
鈞瓷在燒制過程中,因釉層厚和燒成溫度等原因,出現多種流紋,進一步增強了釉面裝飾的效果,比較常見且為欣賞的是蚯蚓走泥紋、冰片紋、莬絲紋等。
鈞瓷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於其他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現象,構成鈞瓷的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
2、定窯
器型宋代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3、磁州窯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磁州窯最突出特點是淳樸、粗獷,大件器皿豪放雄偉,神態端莊古樸,有氣魄。小件器皿製作精美,盤、碗、碟類注重靈巧實用,形體比例,輕重適度,線條干凈利落,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
4、耀州窯
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
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
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5、龍泉窯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
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⑸ 中國傳統紋樣牡丹紋的歷史
初現於魏晉南北朝,自唐帶以來,牡丹頗受世人喜歡,被視為昌盛昌盛、美妙幸福的意味。宋時被稱為「福裕之花」。宋、元全盛,元、明、清三帶牡丹紋久盛不衰。
牡丹紋飾始於唐帶,興盛於北宋。明清傢具皆有牡丹紋飾。
牡丹紋
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以牡丹花為主題。自唐代以來,牡丹頗受世人喜愛,被視為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徵。宋時被稱為「富貴之花」。故成為瓷器上的流行裝飾。
牡丹紋瓷器(24張)
表現技法有刻花、印花、繪畫等;形式有獨枝、交枝、折枝、串枝、纏枝等。
五代越窯、宋代定窯、耀州窯有刻劃牡丹紋製品,磁州窯則為白地黑花品種。定窯器上常出現一枝獨秀的單朵牡丹,耀州窯瓷器上多見花朵兩兩相對,磁州窯枕面上還可見隨雲頭形曲線繪畫3朵牡丹。構圖方式有適合式、對稱式、均衡式等。耀州窯青釉碗內壁刻劃一枝牡丹,花朵盛開,枝葉繁茂,布滿全器,作適合式構圖。又有刻劃兩枝牡丹,花枝相交,花朵相對的對稱式構圖;耀州窯青釉瓶上的刻劃牡丹枝莖纏繞,花葉紛披,作均衡式構圖。宋代亦見將牡丹紋用作輔助紋飾的,如定窯、耀州窯的刻花、印花鳳銜牡丹紋。
元、明、清三代牡丹紋久盛不衰,多用作主紋,裝飾在瓶、碗、盤、罐等器皿的主要部位。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瓷器上的牡丹紋更豐富多彩,有折枝牡丹、纏枝牡丹等。明宣德青花盤上的折枝牡丹紋、青花玉壺春瓶的纏枝牡丹紋,圖案精緻,裝飾效果強烈。明嘉靖醬釉描金孔雀牡丹紋執壺,在器腹部桃形開光中貼金描畫孔雀牡丹紋,尤顯富貴華麗。清雍正粉彩牡丹紋盤口瓶、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瓶,都是工筆重彩,一絲不苟,將牡丹花的國色天香、雍容華貴表現得淋漓盡致
⑹ 五代定窯白瓷瓷器花紋有什麼特點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⑺ 在瓷器里,印花、暗花和刻花的區別
劃花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
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
線條剛勁流暢、富於動感。
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
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
紋飾簡潔富於變化。
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
刻花的比較少見。
早期定窯器物中,
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
總體布局顯得不很協調,
這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
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
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
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單齒、雙齒、梳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
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
生動自然,
有較強的立體感,
通常是對稱的。
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
以增強紋飾的立體感。
印花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
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
成熟於北宋晚期。
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
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
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
最外圈或中間,
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
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
形態經巧妙變形,
繁而不亂,
布局嚴謹,
講究對稱,
層次分明,
線條清晰,
工整素雅,
藝術水平很高。
定窯印花大多印在碗盤的內部,
里外都有紋飾的器物極為少見。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
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
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
講求對稱。
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
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
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
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
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
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
十分精美。
其次,
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
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
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
祥雲圍繞,
獨龍為多,
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
飛龍身形矯健,
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
龍尾與後腿纏繞,
龍嘴露齒,
欲吞火球,
背有鰭,
身刻魚鱗紋,
龍須飄動,
龍肘有毛,
三爪尖利,
栩栩如生。
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
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
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
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
紋飾多者可達四層。
每層紋飾富於變化,
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
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
充滿浮雕感,
藝術氣息濃郁。
而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
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
⑻ 瓷器上什麼時候開始有牡丹圖案的
隋煬帝曾在洛陽建立西苑,並將牡丹移於西苑之內,自此牡丹進入園林,並與園藝學發生了關系。唐代特別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國運昌隆的標志,種植、觀賞牡丹成為一種社會習尚。唐代許多著名詩人都留下了無數歌詠牡丹的佳章妙辭。但是做為瓷器紋飾還是從五代時期開始的,那時五代越窯、宋代定窯、耀州窯有刻劃牡丹紋製品,磁州窯則為白地黑花品種。謝謝
⑼ 牡丹紋的技法
表現技法有刻花、印花、繪畫等;形式有獨枝、交枝、折枝、串枝、纏枝等。
五代越窯、宋代定窯、耀州窯有刻劃牡丹紋製品,磁州窯則為白地黑花品種。定窯器上常出現一枝獨秀的單朵牡丹,耀州窯瓷器上多見花朵兩兩相對,磁州窯枕面上還可見隨雲頭形曲線繪畫3朵牡丹。構圖方式有適合式、對稱式、均衡式等。耀州窯青釉碗內壁刻劃一枝牡丹,花朵盛開,枝葉繁茂,布滿全器,作適合式構圖。又有刻劃兩枝牡丹,花枝相交,花朵相對的對稱式構圖;耀州窯青釉瓶上的刻劃牡丹枝莖纏繞,花葉紛披,作均衡式構圖。宋代亦見將牡丹紋用作輔助紋飾的,如定窯、耀州窯的刻花、印花鳳銜牡丹紋。
⑽ 宋朝刻有牡丹花紋的瓷器叫什麼名字
您這個問題有點……
宋代時候用牡丹作為裝飾紋飾的一般北方窯口居多,如磁州窯,定窯,耀州窯等。
瓷器的話,很多都有牡丹紋,但一般都是梅瓶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