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時英黑牡丹
1. 以<<邊城>>為例談談京派小說特色
http://tieba..com/f?kz=93204677
2. 穆時英的文學研究
穆時英描寫上海的都市小說多數充滿頹廢的迷幻色彩,或者熱情的青春印象,如短篇《黑牡丹》中那個在舞場里庸懶的女子,作者為女主角的鬢邊加了一朵白色康乃馨,她舞著,那樣疲倦,又那樣風情萬種——黑色的鍛帶高跟鞋輕輕地踐踏著地面,顧盼的神情滑過鬢邊的花朵彌漫開來。於是男主角忍不住要邀她共舞了。且要留心的是,三十年代初的上海已經因為開埠帶來的好處而份外時尚頹廢,男人們可以與喜歡的女子搭話,卻並不失禮,禁慾主義在這里失蹤,代替它的是瘋狂的歡樂。好了,當男主角與這花樣的女子共舞時,他想著她坐在一邊托著下巴的庸散,慾望開始無限制地上升,女主角恰到好處地抬眼相望,於是男主角在心裡驚呼:SOS!他要被她迷一樣的眼神給窒息住了。當他在老友處重遇這位女子時,當他走出老友的庄園想到她軟踏踏的嘴唇里吐露出來的話時,他又想了起來,舞場上她的唇印留在了他白色的襯衫上,於是他的心好像也被染紅了。
李歐梵在他的《上海摩登—1930-1945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中總結穆時英的小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筆下上海舞場的描寫,更坦言後期穆時英的「墮落」與其頻繁出入舞場並強烈追求一位舞女有關,歸為「情結」。
首先,穆時英的小說並非易懂——既便通俗,再拿到他的小說以後,因為通篇華麗的詞藻以及他所運用的實驗寫法,那些聲,色,光,影的交叉出現,極易混淆讀者的思想,眼神隨著文字游動,卻不能迅速與其產生共鳴。但穆時英的小說中總會出現迷人的女性形像,這樣,就又輕易地抓住了讀者的視線以及思想。
她們多以性情古怪或美艷風情為主,交織著「爵士樂,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車,埃及煙……」被紛雜的環境遮了臉孔的女子,無意或有意地勾引了男主角沖動的情緒,卻在以後發生了更加離奇的事情。他們鍾意的女子或是匪首,也許是沒心肺的交際花,去自殺,要麼悄然病死,讀者的思緒被他筆下奇怪的故事烘烤著,等到最後,是一個清淡的收筆,就略覺餘味無窮了。
穆時英的小說中美女層出不窮,他有時將小說里的生活場景改變,或成了火車上的間諜戰(《某夫人》),換成了咖啡座里吸著煙的摩登女性(《駱駝·尼采主義者與女人》)。當然,筆調依然艷麗,他可以談不上華麗,但足夠刺激。間諜戰中失敗的日軍少佐被放倒在浴室里,睜著雙眼,看著某夫人對他挑逗似地微笑,於是當面穿起緋色的褻褲,因為它穿在這夫人的身上,連印度的禁慾者也沒有辦法保持獨身了。或者是《咱們的世界》——這是穆時英小說的另一面(極),描寫灰色的底層人民生活的小說。年輕的秘書陪同某位委員夫人上船過家,「咱」急切地想要佔有某夫人,等到一拳打倒年輕的秘書,扯了某夫人身上的綢子,作者寫道:下面的事你也知道了。因為委員夫人瞧不起「咱」的齷蹉與低賤,這樣的報復在殘忍中快意了誰的心靈?
對女性的迷戀使得穆時英的小說多少沾了濃郁的胭脂味道,但穆時英有篇反戰小說也不容忽視,理解成「與時俱進」吧。他的研究資料不多,多少知道他早期思想「革命」,後期因為「出入舞場無數」被指為「墮落」。
《空閑少佐》卻是他一篇獨具韻味的反戰文章,單看題目,也許還會以為是本娛樂小說呢……
小說開端寫了一九三二年第一次滬戰的激烈場面——可穆的筆調並不刺激,硝煙味兒也較輕,大概因為真的陌生:日本軍官受了傷,被俘,住進了中國的後方醫院,是他在日本陸軍學校的中國同學所指派,院方呢,又為他安排了一位聰慧的女護士。也許穆時英也察覺到自己並不適合寫硬氣的戰場,小說的調子在這里完全轉到安全的後方里去,並不斷地因為中國同窗——現在的對手某師長,與照顧他的護士小姐的溫柔刺激著這位日本少佐的腦袋,令他產生愧疚。小說中應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寫,並且以兩個對立面,日本軍官對中國人的懺悔與他腦中軍國主義死板的教條相互爭斗著,直到最後,他不願意再回國或者再重返侵略中國的前線而自斃於自己的墳前。
小說借用了一戰時美國軍官與德國女間諜的愛情故事作為藍本,不斷穿插這位效忠帝國的軍人死板教條的惡毒提醒的心理暗示,在小說的最後,日本軍官斃命之際,那些看守他的日本士兵跑過來圍在他的倒下的身體邊,他彷彿聽見故土裡孩子喊他的聲音:爸爸,爸爸…這些,不能不說穆時英的小說具有很強的戲劇氣質,當然他自己也說過很多次,他的文章,小說在試驗,試驗一種電影劇本試的小說,讀《上海的狐步舞》時非常糊塗,糊塗於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那林蔭成片的大道直通法界夢幻的房屋,舞台中心無數的鞋跟踢踢答答,暗夜裡的軌道旁喊著救命的人…這樣,造就了穆時英獨具一格的文風。
比如《街景》,修女走過一位乞丐的身邊,像鏡頭在翻轉,小說開始敘述乞丐凄苦的生活,當乞丐被警察趕走時他被撞倒,女子的呼聲,汽車的鳴笛,最後歸於平靜,依舊是來來往往的人群,依舊是溫暖的有了秋意的街…這也是一連串的故事描寫,而銜接它們的,是一位位走在街上的彼此並不熟識的人。在《梅花落》中,落魄的賣唱夫婦里的女人死去,在男人無限的遐思里,讀者正為著小說里連貫的文字吸引著,猛地,女人靠在男人的肩膀邊逝去了,於是重復開頭第一段的話,我們是兩個人,可是她昨晚死了。就有了說不盡的凄慘。
不拘於愛情的描寫,穆時英兩篇描寫父親的文章也極動人心,《舊宅》與《父親》,我在屋裡終於壓抑不住的慌亂的大哭以及父親最後的死去,每個黃昏來臨時,我們卻都還憧憬著父親推開門走進家裡來;《舊宅》里是曾經作為精英的父親看著自己的大屋被別的人買去,走出來的時候,竟要摔倒了,「我」扶起父親,發覺他真的老了。這兩本小說中,「父親」的角色都曾經是精明的銀行家或商業家,卻因為生意失敗而愈顯衰老以及友人的拋棄。穆時英為銀行家之子,不知可是原型?
《第二戀》寫了主人遺失在香港的一段戀情,在當事人重遇之後,很多事情與他們第一次相見時萬分地巧合,最後女子拿走了男人還給她的手帕,她彈了一半《ROSE MARIE》顫抖著雙肩離去,「我」來彈剩下的一半。淡淡的憂郁,少了墮落,想必也是穆時英心中的愛情模式。
3. 海派文學的代表作及評價
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與商業化的體現!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表現的是市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海派小說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形成一種性愛小說風尚,是現代人性的新式肉慾小說。後發展為「新感覺派」.
下面是我找的全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期具有「現代質」的海派小說是新文學的世俗化和商業化,過渡的描寫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題,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新感覺派是20世紀30年代產生於上海文壇的一個現代主義小說流派,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葉靈風等。穆時英被成為是新感覺派的聖手,海派的大將。新感覺派內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誰哈的生活百態,著重病態生活的描寫、畸形的兩性關系及心理等;極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覺、印象,把人物的主觀感覺投射到對象中去;對人物的意識和潛意識進行精神分析,著力表現二重人格,並追求小說形式技巧的花樣翻新。代表作有穆時英《夜總會里的五個》《上海的狐步舞》。新感覺派開拓了文學表現的內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頹廢、悲觀傾向。
海派小說 1、 初期海派:接續鴛蝴派的文學商業性傳統。
①概說
新文學的世俗化、商業化。 表現市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
過渡性都市描寫。 沉醉於物質享受而又有負罪感。
「都市男女」主題。 性愛小說風尚,表現現代人性的「新式肉慾小說」。
重視形式的創新。 上海追新獵奇的風貌。
②張資平
經濟和性的雙重壓抑主題,徹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戀愛小說家」,顯示出海派的駁雜。創作《苔莉》後與創造社鬧翻。
《最後的幸福》《長途》《上帝的兒女們》
③葉靈鳳
以感傷戀情小說為起點,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後轉向對都會女性的動態刻畫。最現代的文體,狂放頹喪背後潛藏著舊式的溫婉。《朱古律的回憶》《七顆心的人》
還創作過通俗長篇小說。
2、 新感覺派
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海派承上啟下極重要的一個階段。
現代人的眼光,新異的現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來影響。
①劉吶鷗
《都市風景線》集 發現上海的現代性,對都市人生存處境的體驗。感覺意識流動跳躍的文體,五光十色又混沌不清,缺少批判力。 《殘留》《風景》
②穆時英
「穆時英筆調」 心理型小說流行用語和特殊修辭,文字暴發戶,激烈的動作性描寫。
《南北極》集 下層流浪漢生活,筆調短促別致的寫實。
《上海的狐步舞》 無數條線索、無數個故事構成的「蒙太奇的語法」。
《黑牡丹》 逃離都市,舞女生活段落。
《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公墓》《白金女體的塑像》
都市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總體的批判和局部的迷醉,潛在的哀婉氣息。
③施蟄存
心理分析小說堪稱獨步。不斷嘗試新技巧。城鄉二元傾向。
《上元燈》集 初戀懷舊情緒、小市民生活
《鳩摩羅什》 轉向以精神分析學說創作心理小說。
《將軍底頭》《石秀》《李師師》 重新解釋歷史人物和事件。
《梅雨之夕》《獅子座流星》現代環境下的女性世界,由情愛透視人性。
《春陽》 「文化碰撞結構」,社會變遷隱約包含在人物心理變遷之內。
④黑嬰 都市流浪女成為都市女主人。
《1000尺卡通》《雷夢娜》《傘·香水·女人》《咖啡座的憂郁》《女性嫌惡症患者》《回力線》
⑤禾金 《造形動力學》《副型愛鬱症》《蝴蝶樣》
4. 《公墓》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公墓》(穆時英)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公墓
作者:穆時英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5-5
頁數:234
內容簡介:
被當作消遣品的男子和公墓是比較早的東西。前者只想為一種被當作消遣品的悲哀,和一種優郁的氣氛。後者則寫的帶有早春的蜜味的一段羅曼史。上海的孤步舞是作長篇[中國一九三一]時的一種斷片,只是一種技巧上的試驗和鍛煉。其餘的五篇:夜、蓮花落、夜總會里的五個人、黑牡丹、Graven「A」是在一個稍微相同的企圖下寫的。當時的目的只是想表現一些從生活上跌下來的,一些沒落的Pletot。
5. 京派小說家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舊京派作家、學者,我們可以開出一大串的名單:沈從文、朱光潛、周作人、廢名、錢玄同、俞平伯、林徽因……這些人的勞作,已形成了一個傳統。有關他們的書籍,仍很流行。京派文人,大多帶有文化上的某種自覺。他們不太從事政治運動,和時尚文化,亦有距離。今天的文化人,有許多是繼承了他們的情調,像王世襄、啟功、張中行、馮亦代等。如果有人留心這幾代人的思想脈絡,當可發現有趣的承傳關系。北京文化的「大」與「深」,與這類文化人的存在,是多有原因的。他們的精神品格,抵制了浮躁文化的沖擊,在諸多時髦藝術轉瞬即逝之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背影還刻在文化的路途上。
6. 穆時英是怎麼死的
1939年,因為主辦汪精衛偽政權的《中華日報》副刊《文藝周刊》和《華風》,並主編《國民新聞》。後被國民黨特工人員暗殺。
穆時英(1912~1940)現代小說家。筆名伐揚、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親是銀行家,自幼隨父到上海求學。讀中學時愛好文學。畢業於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讀大學時潛心研究外國新文學流派。1929年開始小說創作。翌年在《新文藝》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咱們的世界》及《黑旋風》,又有《南北極》經施蟄存推薦到《小說月報》發表,引起文壇注視,自此成名。1932年在《現代》雜志創刊號上發表小說《公墓》,為創刊首篇作品,成為現代派健將,以其年少多產而風格獨特,被人稱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南北極》,反映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兩極對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說集《公墓》,轉而描寫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顯示出作者著意學習和運用日本新感覺派橫光利一等人的現代派手法,還嘗試過寫作弗羅伊德式的心理小說,迥然有別於《南北極》。自此與劉吶鷗、施蟄存等形成中國文壇上的新感覺派。此後又出版了小說集《白金的女體塑像》、《聖處女的感情》、《夜總會里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這正是這一現代派的代表性作品。這些小說也流露出明顯的頹廢感傷氣息,但穆時英筆調卻風靡一時。隨著政治思想的激變,於1933年前後參加國民黨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後參加編輯《文藝畫報》。抗日戰爭爆發後赴香港。
7. 海派小說的新感覺派
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海派承上啟下極重要的一個階段。
現代人的眼光,新異的現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來影響。 「穆時英筆調」 心理型小說流行用語和特殊修辭,文字暴發戶,激烈的動作性描寫。
《南北極》集 下層流浪漢生活,筆調短促別致的寫實。
《上海的狐步舞》 無數條線索、無數個故事構成的「蒙太奇的語法」。
《黑牡丹》 逃離都市,舞女生活段落。
《夜總會里的五個人》《公墓》《白金女體的塑像》
都市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總體的批判和局部的迷醉,潛在的哀婉氣息。 心理分析小說堪稱獨步。不斷嘗試新技巧。城鄉二元傾向。
《上元燈》集 初戀懷舊情緒、小市民生活
《鳩摩羅什》 轉向以精神分析學說創作心理小說。
《將軍底頭》《石秀》《李師師》 重新解釋歷史人物和事件。
《梅雨之夕》《獅子座流星》現代環境下的女性世界,由情愛透視人性。
《春陽》 「文化碰撞結構」,社會變遷隱約包含在人物心理變遷之內。
《霧》寫城鎮中青年女性性苦悶,折射著性愛意識與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文明的沖突。
《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寫社會現實生活的怪現狀,則有回歸現實主義的趨向。 都市流浪女成為都市女主人。
《1000尺卡通》《雷夢娜》《傘·香水·女人》《咖啡座的憂郁》《女性嫌惡症患者》《回力線》 《造形動力學》《副型愛鬱症》《蝴蝶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