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鸚鵡公母圖片
❶ 如何分辨牡丹鸚鵡的公母,求圖~
一、用手摸襠部,通過那兒的恥骨來分辨公母:(鳥確定六個月大以上最好)
公的,骨頭不向左右分開,兩骨頭緊緊的靠在一起,沒有一點點空隙。骨頭尖尖的細小一點。
母的,骨頭向兩邊略開一些,中間有三毫米以上空隙。骨頭比較圓滑,而且粗大一些!
摸骨分辨有點難度,但是是最准確的方法。六個月以下,准確率低一些!六個月以上,只要你仔細的摸,一定可以摸出區別的!外表不論長什麼樣的牡丹鸚鵡,骨頭一定是按照性別來長的。如果不能確定,那就要多摸幾只來發現區別。(原創:讓心自由飛翔)
二、牡丹鸚鵡正常的交配:
是這樣的,公母鳥站一起,公鳥喂母鳥,母鳥接著吃,公鳥的身體是站立的,嘴向下,母鳥是蹲下的,嘴向上接食,然後兩鳥發出碎碎的叫聲,母鳥會蹲下,身體下伏,翅膀張開成飛機狀,尾巴抬起,公鳥從後面側面上去,壓下屁股交配。
如果出現如下狀況:
1、如果兩鳥是平行的餵食,兩嘴中沒有食物,有可能是同性。
2、如果兩鳥互相餵食,有可能是同性。
3、如果兩鳥互相踩背,一會就交換位置,有可能是同性。(原創:讓心自由飛翔)
三、繁殖期間公母分辨:
當有一隻鳥下蛋後,就要觀察兩鳥的行為,並確定蛋的數量。正常情況下,我的母鳥最多生過七個蛋的,並且成功出小鳥。如果出現一次更多的蛋,就要注意了,有可能是兩母。
如果蛋的數量正常,那麼母鳥會孵蛋的,但是公鳥是不會幫忙孵蛋的,這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出現兩鳥同時在巢箱中不出來,那就有可能是兩母。事實上,公鳥只會站崗和餵食,決對不會孵蛋的。(這條很重要)
如果有巢箱,兩鳥也夠老(一年大小),沒有下蛋的情況,則可以考慮是兩公。當然,這種情況很少。因為牡丹中,母鳥還是很多的!
❷ 牡丹鸚鵡辨別公母(有圖)
1、觀看頭部:雄鳥頭為背兒頭、頭尖的、且頭部較小。雌鳥頭型為扁平、圓滑、純圓,頭比雄鳥大。
2、觀看體型:雄鳥體瘦、毛緊、好動、比較凶,眼圈距頭頂較遠。 雌鳥體較胖、毛稍松,不喜歡運動,眼圈距頭頂較近。
3、觀看尾羽尖: 雄鳥尾羽形狀為V型,雌的尾羽尖分叉為W型。
4、用手摸泄殖腔:雄鳥的泄殖腔表現恥骨間間距小、並表現有興狀突起(即尖狀物)。 雌鳥的泄殖腔為兩恥骨之間間距大。
(2)牡丹鸚鵡公母圖片擴展閱讀
繁殖方式
1、牡丹鸚鵡全年可繁殖,主要繁殖季在2-3月及4-10月。僅雌鳥孵卵,窩卵數約4-6枚;籠養鳥十分活潑好動,是很健壯的鳥兒,喜愛鳴叫,有時很吵雜,愛啃咬,玩具及新鮮樹枝可酌量提供,除了一般提供的混合種子外,蔬菜水果、穀物等食物的提供可以使它們更健康。壽命約10-15年。
2、繁殖難度低,適合剛入門者做繁殖嘗試,群養繁殖也能有不錯的效果,全年均能繁殖,可提供築巢所需之稻草、樹枝、樹葉等供它們使用,約在交配後10天會生下第一枚卵,每隔一天下一枚卵,一窩約產4-6枚卵。
3、在6-7天後即可檢查卵有無受精,孵化期約21-23天,30-35天後幼鳥羽毛長成,親鳥有時可能因礦物質缺乏而拔幼鳥的羽毛,在雛鳥孵出後的期間宜提供營養且豐富的食物,抓出手養最佳天數約10-14天,不宜太晚將幼鳥移出巢外。
生活習性
牡丹鸚鵡因其深情的天性而得名。牡丹鸚鵡會與伴侶形景不離,相依相偎,而且多是會廝守終生。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小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槳果、蔬菜、一些草及種子為食。
❸ 牡丹鸚鵡公母分辨圖
如題。請看下圖:
如此親昵肯定是一對,但要讓您看,您能夠看出什麼門道嗎。其實光靠照片還是很難判斷牡丹鸚鵡公母的,牡丹鸚鵡公母判斷是有一定難度的,個人認為還是要靠長期的觀察和經驗積累判斷,有幾點建議提供給您:
1、一般來說牡丹鸚鵡,其公鳥的體型大多會較母鳥來的瘦小一些,但這並不代表體型大的一定母鳥,可以作為觀察泄殖腔後的一種輔助判斷方式。
2、摸襠(其方式就如同過去農村大娘摸自家要下蛋的母雞的襠一樣),其實這種方法還是比較靠譜的,但這需要有一定的經驗,有條件可以多一些實踐。摸襠時候手感很重要,可以按照下面的介紹自己慢慢體會:
(1)公鳥骨盆觸感:摸起來較尖銳的感覺,另外骨盆觸感較為堅硬,骨盆就是兩顆硬硬的骨頭,並且很緊密,手指無法壓入。
(2)母鳥骨盆觸感:摸起來較圓頓的感覺,另外骨盆觸感較公鳥來的軟。骨盆明顯分開,多數母鳥手指是可以有壓入的感覺(不似公鳥會摸到兩顆硬硬的骨頭、母鳥會有種摸到肚子軟軟的感覺,但又可以感覺到手指旁有兩個骨頭) ,而一般公鳥則無法將手指嵌入。
其實最最准確的還是自己細心觀察,見到漱食和踩背,直至產出受精蛋,那才可以確定配對成功,牡丹鸚鵡公母鑒別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其中的養殖樂趣也就在其中了。那種看一眼照片就知道公母的大神,我反正是不信的,不知道您信還是不信。上述僅僅是個人養殖經驗僅供參考。
❹ 牡丹鸚鵡分公母圖片
鸚鵡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愛情鳥。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而家庭飼養的牡丹鸚鵡最好能成雙配對。那如何分辨成雙的牡丹鸚鵡的性別呢?
一、對比頭型:雌性牡丹鸚鵡頭型為扁平圓滑、頭純圓;雄性牡丹鸚鵡頭型為背兒頭、頭尖並且頭稍小。雌性牡丹鸚鵡的頭型比雄性牡丹鸚鵡的頭要大。
二、對比體型:雌性牡丹鸚鵡體型較肥壯、羽毛較為稍松,喜靜不喜動,眼睛大,眼圈距頭頂距離較近;雄性牡丹鸚鵡體瘦肌肉強、羽毛緊湊、活潑好動、性格較為凶惡,眼睛比較小,其眼圈離頭頂距離較遠。
三、對比尾羽尖:雌性牡丹鸚鵡的尾羽尖分叉為「W」型;雄性牡丹鸚鵡的尾羽尖為尖型,尾羽形狀為V型。
四、對比卧杠姿態:雌性牡丹鸚鵡卧杠為伏卧式,扒在杠上,溫順;雄性牡丹鸚鵡在杠上為立勢、昂首挺立,並且顯矯健。
五、對比泄殖腔:雄鳥的泄殖腔表現恥骨間間距小、並表現有興狀突起(即尖狀物)。 雌鳥的泄殖腔為兩恥骨之間間距大,尤其成鳥一中指可以伸進, 並且扁平,無有突起,此法鑒別特別准確,經驗豐富者從小鳥即可無誤的進行辨別雄雌。
牡丹鸚鵡和其它鸚鵡種類有很大的區別,就是牡丹鸚鵡不會學舌。因此,飼養的過程中,不要企圖訓練牡丹鸚鵡說話。因為天生的舌頭條件,決定了牡丹鸚鵡不會開口說話。
❺ 牡丹鸚鵡怎麼分公母圖片
一般來說不管是牡丹鸚鵡或是桃面鸚鵡,其公鳥的體型大多會較母鳥來的瘦小一些,但這並不代表體型大的一定母鳥。不過體型這方面的差異就如上面所說的,可以作為觀察泄殖腔後的一種輔助判斷方式。 此外我們也要會區分我們要判斷公母的這一隻鳥是屬於中鳥或是成鳥,這也會影響到我們判斷的准確度(一般牡丹與桃面鸚鵡6個月大即可視為成鳥)。 成鳥與中鳥的差異: 1、牡丹鸚鵡: 隨著年紀變成熟,鳥的嘴巴顏色由微紅轉為暗紅,腳皮顏色由黑色轉為白色(6個月大)。 2、桃面鸚鵡: 隨著年紀變成熟,鳥的嘴巴顏色由黃色轉為白色,腳皮顏色由黑色轉為白色(6個月大),臉上的白羽毛或是紅羽毛會逐漸與頭上其它部位的羽毛顏色對比鮮明。 以下為牡丹(桃面)鸚鵡公母的判斷的方法:先判斷這鳥是中鳥或是成鳥,其公母判斷方式分別如下:中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由骨盆的觸感來判斷公母,這一點適用於成鳥與中鳥 1、公鳥骨盆觸感: 骨盆薦結(tuber coxae)較為突出,摸起來較尖銳的感覺。另外骨盆薦結觸感較為堅硬。 2、母鳥骨盆觸感: 骨盆薦結(tuber coxae)較不突出,摸起來較圓頓的感覺。另外骨盆薦結觸感較公鳥來的軟。 成鳥:1、(1)公鳥骨盆觸感:骨盆薦結(tuber coxae)較為突出 摸起來較尖銳的感覺 另外骨盆薦結觸感較為堅硬 (2)母鳥骨盆觸感:骨盆薦結(tuber coxae)較不突出 摸起來較圓頓的感覺 另外骨盆薦結觸感較公鳥來的軟. 2、成鳥的骨盆的薦結(tuber coxae)寬度較中鳥來的開一些,而母鳥又較公鳥來的開一些。所以由骨盆薦結(tuber coxae)寬度來判斷公母比較適用於成鳥(因為中鳥的公母骨盆薦結寬度差異不大)。 繁殖過的成鳥: 若是成鳥,可以同時撥開泄殖腔附近的羽毛,直接觀察其泄殖腔口的形狀。母鳥若是繁殖過泄殖腔口形狀成一字形,而公鳥或是沒繁殖過的母鳥則為圓形。 要教大家的是較容易辨識且能在幼鳥時期就能分出公母的識別法,就是利用摸泄殖腔口(肛門)上方的骨盆來判斷 首先先把手指放在泄殖腔口 (如果你的鸚鵡很健康 不用擔心會摸到嗯嗯,然後往腹部的方向慢慢移動 骨盆位置約在下圖的圓點處 如果是公鳥就會摸到公鳥的骨盆 就是兩顆硬硬的骨頭,並且很緊密,手指無法壓入,手指在骨盆上時是無法壓入的. 如果是母鳥 會摸到母鳥的骨盆 就會感覺兩個骨盆明顯分開許多 手指是可以有壓入的感覺(不似公鳥會摸到兩顆硬硬的骨頭 母鳥會有種摸到肚子軟軟的感覺,但又可以感覺到手指旁有兩個骨頭) . 也就是說在摸母鳥的骨盆時手指可微微嵌入的感覺',而公鳥則無法將手指嵌入 上述是最准確的 還有以下輔助方法 1、頭型:雄鳥頭型為背兒頭、頭尖、並且頭稍小。雌鳥頭型為扁平、圓滑、頭純圓,與雄鳥比較頭稍大。 2、體型:雄鳥體瘦、毛緊、好動、性凶,眼圈距頭頂距離 較遠,眼顯小。 雌鳥體較胖、毛稍松,不太好動,眼圈距頭頂距離較近,眼顯大 。 3、卧杠姿態:雄鳥在棲杠上為立勢、昂首挺立,並且顯矯健。雌鳥卧杠為伏卧式,趴在棲杠上,溫順。 4、觀看尾羽尖:雄鳥的尾羽尖為尖型,雌的尾羽尖分叉為W型。 雄鳥尾羽形狀為V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