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在哪
A. 《牡丹亭》誕生在哪裡
傳奇劇本《牡丹亭》,又名《還魂記》,與《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臨川四夢》,是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
多少年來,這部戲曲名著是在哪裡創作的,說法各異。
一種說法是作於臨川家中。焦循《劇說》記載:相傳湯顯祖創作《還魂記》時運思很苦。一天,家人發現他不見了,到處尋找,結果發現,他竟躺卧在庭院中的柴草垛上掩面痛哭。家人吃驚地問他,你怎麼了?他回答說:「我填詞填到『春香還是舊羅裙』一句」。
另一種說法是「於路日撰」,即在途次——途中住宿的地方進行《牡丹亭》的創作活動。江熙在《掃軌閑談》中說:湯顯祖的老師文肅公王錫爵在家賦閑,聽說湯顯祖到了他所居住的婁縣東,流連多日不來拜謁,便徑自去探個究竟。王錫爵心裡十分詫異,就暗地裡買通了湯顯祖的隨從,看湯顯祖都在干什麼。原來湯在途次每天撰寫《牡丹亭》,他的隨從也每天把他寫的稿子偷偷拿給王錫爵看。等到湯顯祖撰寫完畢,放在衣袖中,拿去給王錫爵看。王說:我早就看到了。湯顯祖內心羞慚,辯解說:我本來要寫《四夢記》,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還有三個未寫完。王錫爵急切地想要來觀看,湯顯祖就一天寫成了餘下的3個劇本。
上文對「於路」即途次的具體地點未作交待。但在《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十三《第宅·園林》部分,卻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記錄:在崑山縣中有個太史的府第,是太僕少卿徐應聘居住的地方,地址在片玉坊內,坊中有個拂石軒。徐應聘與湯顯祖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同科進士。湯顯祖曾客居在拂石軒中,創作《牡丹亭》傳奇。
湯顯祖創作《牡丹亭》的地點到底是在臨川還是崑山,尚需專家學者繼續考證。
B. 湯顯祖《牡丹亭》全文
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溟莫中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而不可與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落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傳杜太守事者,彷彿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予稍為更而演之。至於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漢睢陽王收拷談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書。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拓展資料:
譯文:
天下女子的多情,難道還有像杜麗娘那樣的嗎?夢見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親手描繪自己的畫像傳於世以後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尋求到所夢的人而復生。像杜麗娘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覺中激發起來,而且越來越深,活著時可以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為情而生。活著不願為情而死,死而不能復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極點啊。夢中產生的情,為什麼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難道還缺少這樣的夢中之人嗎?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親,等到掛冠辭官後才感覺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說法啊。
記述杜太守事跡的故事,模仿了晉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廣州太守馮孝將兒女戀愛的傳說。我稍加改動而寫成了這個劇本。至於杜太守拘押拷打柳夢梅,也就象漢代睢陽王拘押拷打談生了。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徹的。自己不是學問貫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強調(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結合的事)從理的角度看一定沒有,又怎麼知道從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漢族,江西臨川人。公元1583年(萬曆十一年)中進士,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於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戲曲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C. 明代文學家湯顯祖的名著牡丹亭是在哪裡創作的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
故事梗概
此劇描寫了官宦之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之後,嶺南書生柳夢梅赴京趕考,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其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化為鬼魂尋到柳夢梅並叫他掘墳開棺,杜麗娘復活。隨後柳夢梅趕考並高中狀元,但由於戰亂發榜延時,仍為書生的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尋找到丈人杜寶。杜寶認定此人胡言亂語,隨即將其打入大獄。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之後,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認其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之上才得以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唱詞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恁般景緻,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飛暮倦,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第十齣 驚夢
影響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出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戲劇
《牡丹亭》是昆劇中的經典劇目。石凌鶴改編的贛劇弋陽腔《還魂記》,被拍攝成彩色電影,亦曾被台灣導演陳國富引申發展出電影『我的美麗與哀愁』。
又名《還魂記》,湯顯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共55出,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劇情梗概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3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圓滿解決。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問世後,盛行一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甚至有讀者為之斷腸而死。 據比湯顯祖稍晚的沈德符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這充分體現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代《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D. 湯顯祖的《牡丹亭》發生在中國哪個地方
湯顯祖的《牡丹亭》發生在中國江西大余縣。
明代萬曆十九年辛卯湯顯祖上奏了一道《論輔臣科臣疏》。皇帝朱翊鈞大怒,把他貶職到徐聞縣去做小官。湯顯祖第一次經大庾(今大余縣)過梅嶺;半年後湯顯祖升調浙江遂昌,又一次經大庾過梅嶺。
湯顯祖並在大庾逗留了一段時間,在與當地賢達文人的閑聊中,湯顯祖了解到大庾的歷史和人文環境,了解到《夷堅志》中謫居南安的邵宏淵笄女死後化成鬼魂,在當地寶積寺與謫官解太尉孫子保義郎情愛事、流傳於民間的故事、《杜麗娘慕色還魂》的故事。
他把這些民間流傳故事、古籍記載故事、話本故事穿插、揉和在一起,一個戲劇故事「杜麗娘牡丹亭還魂」的框架在他的胸中逐漸構成,至辭官歸里後寫成戲劇《牡丹亭》。
(4)牡丹亭在哪擴展閱讀
《牡丹亭》的作品主題:
《牡丹亭》中,身心俱受壓抑的太守之女杜麗娘游園中入夢與風雅文士柳夢梅相遇,並得成雲雨之歡。夢醒後的杜麗娘惆悵難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體難愈終至香消玉殞。三年後,杜麗娘夢中之人柳夢梅偶得佳人自繪畫像,麗娘也以遊魂之身再入人世,尋找夢中姻緣。
杜麗娘與柳夢梅在他人幫助下,終於打破重重愛情障礙,起死回生,最終得成眷屬。湯顯祖在這部傳奇作品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這種至情至性的愛情演繹,無不代表著湯顯祖對人生與愛情的哲學思考與世情體驗,而情深而亡的杜麗娘,則成為湯顯祖筆下至情理想的化身。
E. 《牡丹亭》屬於哪一劇種()A崑曲B雜劇C戲劇D黃
《牡丹亭》是崑曲。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F. 牡丹亭在哪裡
在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 大余牡丹亭位於大余縣城東北古南安府後花園中
G. 牡丹亭有哪些主要內容
《牡丹亭》內容概述:南宋初年,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端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江西南安太守杜寶有個獨生女兒名杜麗娘,聰明美麗。杜寶夫婦把她視為掌上明珠,並讓她接受嚴格的封建家庭教育,特聘請老儒生陳最良教她讀書。當老師在迂腐地講解《詩經》首篇的時候,杜麗娘從中恰恰讀到了男女之間的自然感情,產生尋春之念。
一天,杜麗娘實在無法忍受閨房的沉悶,在丫鬟春香的帶領下,偷偷遊玩了家中的後花園。在滿園春色的包圍之中,她感嘆自己顏色如花,卻不能早得佳偶。回來後,在昏昏沉沉睡夢中,她看見有一位貌美的青年書生手執半枝垂柳向她求愛,兩人便在牡丹亭畔私會。夢後,她因極其思念那位書生,愁悶消瘦,一病不起,中秋佳節的時候竟憂郁而死。死前,她自畫了一幀小像,要求母親把她的屍體安葬在後花園的梅樹下面,並囑咐丫鬟春香把她的自畫小像藏在後花園的太湖石下。不久,杜寶升為淮安安撫使,委託陳最良安葬其女並修建「梅花庵觀」。
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路過此地,借宿梅花庵中,在太湖石下拾到了那幀小像。當他正在思慕畫中人時,杜麗娘的鬼魂來與他相會。他們倆晚聚朝離,幸福地相處了一段時間。後來杜麗娘告訴柳生,自己不過是一個鬼魂,但仍可以還魂,希望柳生把她救活。柳生掘墓開棺,杜麗娘果然起死回生。這時,杜寶特派人請夫人回京城居住。杜夫人在路上巧遇復活的女兒杜麗娘,於是母女相認並一道回到了臨安。柳生應試之後,忽然有人報金人包圍了淮安。杜麗娘十分擔心父親的安危,特讓柳生前往淮安探聽父親的消息。
當柳生趕到淮安時,淮安已經解圍,杜寶也被升任做了宰相,正准備回京。杜寶見到來歷不明的女婿,以為柳生是盜墓的騙子,便把柳生問罪下獄,押解回京。這時金榜貼出,柳生高中了狀元,於是被放出。但是杜寶還是嫌女兒曾經違反了禮數,不肯與女兒相認。適時皇帝傳出聖旨,命柳夢梅和杜麗娘完婚,杜寶方才不計前嫌,與女兒、女婿相認。於是,全家歡聚,共慶團圓。
H. 西安的牡丹亭在哪
電腦自動開機的分析與處理
:
1
】
出現這種情況你要首先打開機箱
,查看主板上的開機跳線是有短路
,
因為如果短路就會造成這種情況
。
2
】
如果沒有上述情況
,
那麼
,
你開機後
,
按
Del
鍵
,
進入
BIOS
設置程序
,
然後進入
「
power
ManagementSetup
」的界面
,
將
「
Soft-Offby
PWRBTN
」選項設置為
「
Instant-Off
」
即可解決你的自動開機問題了
。再見
I. 牡丹亭在哪個城市
湯顯祖的牡丹亭原來在大余。
大余古稱南安。400多年前,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的明朝大戲劇家湯顯祖,以古南安府衙後花園為背景,以大余民間流傳的杜麗娘與柳夢梅追求真愛、超越生死的戀情傳說為原型創作了享譽世界的文學巨著、愛情戲劇《牡丹亭》,他曾言「吾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劇中描述了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產生愛情,激發了她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夢境不可得,杜麗娘抑鬱而死。由於她對愛的執著,化為遊魂和柳夢梅相會,並要求柳夢梅掘開她的墳墓,讓她復生,與柳夢梅終成眷屬。
如果你喜歡《牡丹亭》,可能你會想來杜麗娘生活的地方看看,牡丹亭文化園建設項目總投資15000萬,佔地面積122畝,於2016年8月份開始改建,文化園立足於「一亭一夢世間情,一劇一城文化魂」的定位,高度地還原了作品中的牡丹亭、芍葯欄、綠蔭亭、舒嘯閣、梅花觀等牡丹亭十景。
J. 牡丹亭的傑出之處在哪
作為戲曲經典文本,《牡丹亭》之所以成為經典,至少經過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它問世之後,明代後期和清代文人對它的批評接收。第二個階段則是20世紀以後,現、當代文化人對它的批評、研究和接受,其中,兼有大學教科書作用的中國文學通史的書寫,在其經典化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1904—1913年:《牡丹亭》的艱難現身
1904—1913年,屬於中國文學史寫作之草創期,林傳甲、黃人、竇警凡等人做出了最初的嘗試。而《牡丹亭》則是以「『臨川四夢』之一」的身份間或現身於本時段的中國文學史著述,初露頭角。
在黃人的《中國文學史》中,開始對《牡丹亭》給予了更多篇幅的介紹和評價。它將戲曲與詩詞並提,較為詳細列舉元代雜劇、評述明代戲曲,為提升戲曲的文學史地位積力蓄勢。在明代眾多戲曲作家中,黃人的《中國文學史》於湯顯祖用筆最多。它將「臨川四夢」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採用總體闡述與個體評點相結合的方式予以介紹,「四夢」用筆較為均衡。其間,涉及到《牡丹亭》的主旨、人物設置、藝術特色等方面,或通過考據駁斥舊說,或簡要描述閱讀體會。可惜的是,這部一百七十餘萬字的教材未曾流行坊間。
總的說來,在中國文學史書寫之草創時期,《牡丹亭》的艱難現身,昭示著戲曲在文學領域長期處於「鄙棄不復道」的境地,但同時也孕育著被「扶正」的轉機。
二、1914—1940年:《牡丹亭》乃「臨川四夢」之最
1914—1940年,為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探索期和第一個高產期。這一時期,隨著純文學觀念的逐漸深入人心、以王國維與吳梅等為代表的戲曲研究的廣泛展開,戲曲在文學領域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湯顯祖被視為明代傳奇最傑出的作家,《牡丹亭》則成為「臨川四夢」之最,即湯顯祖的代表作品。
王夢曾的《中國文學史》,有兩節與《牡丹亭》相關:「湯顯祖有《還魂記》《南柯記》《邯鄲夢》《紫釵記》,以《還魂記》為之最」。此句將《牡丹亭》從「臨川四夢」中凸顯出來。
曾毅的《中國文學史》,對於明代戲曲小說未列專節講解,而是並入「清之戲曲小說」予以簡介。他進一步推重《牡丹亭》為明代傳奇最佳之作,認為黃九煙「首肯《邯鄲》」僅是其個人喜好而已。
謝無量的《中國大文學史》,對《牡丹亭》的書寫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將湯顯祖視為明代最傑出的戲曲家,將《牡丹亭》視為湯顯祖的最佳作品。其二,引用沈德符《顧曲雜言》與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中關於《牡丹亭》的大段評點文字,介紹《牡丹亭》的主題、演出效果等,對其他「三夢」則是一筆帶過,從而進一步將《牡丹亭》推上「臨川四夢」之最的位置。
譚正璧的《中國文學史大綱》,提出「明代曲家中湯義仍最著」,所作「臨川四夢」中《還魂記》最膾炙人口,且與《西廂記》同樣的家傳戶誦。1935年,他在《新編中國文學史》中進一步概述了《牡丹亭》的情感魅力及藝術特色。
顧實的《中國文學史大綱》,明代戲曲部分只寫第一戲曲家湯顯祖,共計五段。前三段主要簡述湯顯祖的生平、曲壇地位及「玉茗堂四夢」,第四、第五兩段著重介紹《牡丹亭》,包括劇情、情節的奇幻而合理外之理、令人腸斷魂銷的閱讀效果等等。
趙景深的《中國文學小史》,認為明代傳奇著名者當屬湯顯祖,作品以《牡丹亭》為最。《牡丹亭》的特別之處在於「將少女的心情刻畫地寫出,曾博得許多姑娘的眼淚」。趙景深還採用比較法描述了自己的閱讀感受:「我們讀俄國屠格涅夫《城裡的醫生》,尚且為那鄉間女子嘆惜,低回數日,更不用說這樣偉大的戲劇之感人了!」
陸侃如、馮沅君的《中國文學史二十講》,認為「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標志著明傳奇黃金時代的來到」,給予湯顯祖恰當的定位。他們指出:「《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並取材於唐人小說,只《還魂記》出於臆造,而價值也最高。」最後,以《驚夢》《尋夢》等唱詞為例,說明湯顯祖作曲「穠艷工麗處似玉溪詩和夢窗詞,俊爽質素處也有關、馬之風」特點。
另外,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童行白的《中國文學史綱》,均對「臨川四夢」進行了探討,認為「獨以《牡丹亭》之作,顯祖之名,足以不朽」。
綜合觀之,在1914—1940年所編撰的中國文學通史中,湯顯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牡丹亭》逐漸從「臨川四夢」中脫穎而出,成為湯顯祖甚或明代傳奇的代表作品,其經典地位也逐漸得到確立。
三、1941—1980年代:《牡丹亭》為浪漫主義的傑作
這一時期,文學的對象基本被限定為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具有審美性的文體,戲曲在文學領域取得正宗地位。同時,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逐漸影響到古代文學包括古代戲曲研究領域,即注重「挖掘促使作品產生的社會因素和解釋作品的社會內涵和意義」。這兩方面的合力作用,孕育了中國文學通史著作的較大變化。這些文學史著述,將《牡丹亭》視為「浪漫主義的傑作」,用至少一節的篇幅進行詳細介紹,《牡丹亭》的經典地位進一步得以確立。
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對《牡丹亭》的總的評價為:《牡丹亭》為「才子佳人的戀愛劇」,成功體現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徵。他指出:「(《牡丹亭》)戲的內容,實無足取,人死還魂,更屬荒唐。戲之結局,仍是團圓舊套,亦無新意。同時戲中所表現的,仍是那些點狀元高升發財的舊思想。」《牡丹亭》的真正魅力在於,以《驚夢》等美不勝收的曲文寫出「既真且美」的「情」,成功體現了浪漫派作品的特徵:「熱烈的情感,文字的美麗,幻想的豐富與誇張的描寫,所以他能夠感動人心,尤為熱情的少年男女所愛好。」這是劉著論述的重心所在。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將《牡丹亭》作為專節進行講授,包括劇情、思想內容(社會學評判)、藝術成就、影響等方面,賦予《牡丹亭》經典的地位。
四、1990年代—至今:《牡丹亭》為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
20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的大量譯介與接受,中國學界也開始嘗試改造古代文學作品,產生了許多新成果。這些文學史教材不同程度融貫《牡丹亭》的新舊研究成果,挖掘新內涵、探討新特質,彰顯出《牡丹亭》豐富多彩的經典魅力,鞏固了《牡丹亭》的文學經典地位。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
對《牡丹亭》經典度的繼續高揚。在上列文學史中,出現了較之以前的文學史不同的評論:「《牡丹亭》是一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的傑出劇作」「《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以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這些評論共同給予《牡丹亭》傑出的定位,是將該作視為經典中的經典。
對《牡丹亭》性質的多種定位。對於《牡丹亭》,中國學界不是生搬硬套西方的戲劇分類標准,而是根據中國戲曲自身的特點進行界定和闡釋:「《牡丹亭》又是一部兼悲劇、喜劇、趣劇和鬧劇因素於一體的復合戲曲」「這種悲喜交融、彼此映襯的戲曲風格,正是富有中國戲曲特色的浪漫主義的具體體現」。
對《牡丹亭》的文化學解讀。或從市民社會的角度進行觀照:「湯顯祖所師事的泰州學派……都是市民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湯顯祖沒有像李贄、達觀那樣去生死打拚,但他也在文學藝術領域開辟了思想解放、個性張揚的新戰場」;或站在人性的高度予以透視:「湯顯祖在中國文化史上,第一次在文學領域把至情激揚到超越傳統意識的高度,把情與理的沖突所造成的苦悶表現得淋漓盡致,並在對情自身的反思中對傳統人性觀表現出深切的懷疑和否定,這真是『前無作者,後鮮來哲,二百年來,一人而已』。」
對《牡丹亭》情節結構的新見解。《牡丹亭》的情節結構有兩條線索:「人間——陰間——人間,現實——理想——現實」,它「既是杜麗娘人生追求的完整的情感歷程,也是湯顯祖文化探索的完整的精神歷程。」
對《牡丹亭》人物形象的新評價。主要體現在杜寶身上,比如:他是一個深愛女兒,但卻對她的痛苦既不理解也無能為力的父親。這在當時是戲曲文學中從未出現過的類型。從文化與人性雙重角度深入解剖多種身份的杜寶,更為合理。
通過對中國文學通史教材書寫視域下《牡丹亭》經典化軌跡的梳理,我們可以見證,近代以來中國文學概念的演變過程以及戲曲在文學領域爭取正宗地位的艱難履歷。從被完全忽略,到簡單介紹,到評價的不斷升級,《牡丹亭》經典化的軌跡,典型地凸現了戲曲等俗文學自近代以來迥異於詩文的經典化進程與特徵。未來,我們對戲曲文學認識的更新與變化,或許會從根本上促進《牡丹亭》等戲曲經典魅力的進一步釋放。另外一方面,通過對各個時期文學史對《牡丹亭》的書寫,我們又可以看到,《牡丹亭》之所以成為文學經典,也恰恰因為諸多文學史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