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霜期
1. 中國哪些地方冬天經常零下幾度
1、松花江
流域地處北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溫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內溫差較大,多年平均氣溫在3~5℃之間,年內7月溫度最高,日平均可達20~25℃,最高曾達40℃以上;1月溫度最低,月平均氣溫-20℃以下,最低氣溫嫩江扎蘭屯附近曾達-42.6℃。
2、吉林
冬季平均氣溫在-11℃以下。夏季平原平均氣溫在23℃以上。吉林省氣溫年較差在35~42℃,日較差一般為10~14℃。2015年,無霜期一般為100~160天。吉林省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259~301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00毫米,但季節和區域差異較大,80%集中在夏季。
3、遼寧
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最高氣溫零上30℃,極端最高可達40℃以上,最低氣溫零下30℃。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異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年平均無霜期130-200天,一般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
4、新疆
南疆的氣溫高於北疆,北疆的降水量高於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准噶爾盆地為零下20℃以下,該盆地北緣的富蘊縣絕對最低氣溫曾達到零下50.15℃,是全國最冷的地區之一。
5、內蒙古
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年平均氣溫在-3.7(圖里河)—11.2℃(額濟納旗)之間,與歷史同期平均值相比,除呼倫貝爾市中西部地區接近常年外,全區大部地區普遍偏高,其中中西部大部及興安盟東部、通遼市中部、赤峰市北部地區偏高1.0—2.2℃(蘇尼特左旗)。
2.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縣,漢族人口有多少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十萬火急!!!!!!
東寧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139公里,南與吉林省汪清縣、琿春市相鄰,是東北亞國際大通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是國家一類陸路口岸。境內總面積7137平方公里,地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特徵,轄6鎮102個行政村,人口21萬。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6℃,有效積溫2900—3000℃,無霜期150天,雨熱同季,水量充沛,年均降雨量495毫米,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水量充沛,加之山清水秀,物產豐饒,素有 「塞北江南」之美譽。
少數民族最多5萬。應該有多少你自己想
3. 黑河屬於牡丹江嗎
黑河不屬於牡丹江,它是黑龍江省的地級市。
黑河市,古稱璦琿,是黑龍江省地級市。全市共轄1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2個縣,總面積68726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黑河市常住人口為1286401人。
黑河的氣候
黑河市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跨三、四、五、六四個積溫帶。春季高溫多風,夏季雨熱同期,秋季降溫急驟,冬季寒冷乾燥,冬長夏短,四季分明。
全市年均降水量500-550毫米,有效積溫在1950-2300℃,日照時數2560-2700小時,無霜期90-120天,年平均氣溫-1.3-0.4℃,日最高氣溫38.2℃,最低氣溫-40℃,年平均風速2.0-3.5米/秒。
4. 牡丹江的區域面積是多少
總體介紹
提供圖片
'牡丹江市是黑龍江省主要的工業城市,她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北鄰哈爾濱市的依蘭縣和七台河市的勃利縣,西鄰松花江地區的五常市、尚志市、方正縣,南鄰吉林省的汪清縣、敦化市,東與雞東縣、雞西市及俄羅斯接壤。邊境線長204.5公里。全市總面積4.05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8.9%。其中市區面積160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5平方公里。到1996年末,全市總人口262.6萬,其中市區人口78.3萬。
現轄綏芬河市、海林市、寧安市、穆棱市和林口縣、東寧縣。市區設東安、西安、愛民、陽明4個城區。全市共有75個鄉(鎮)、1276個村。區域內有1個林管局及所屬的10個林業局,還有牡丹江農管局所屬的2個國營農場。
牡丹江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經濟基礎比較雄厚,綜合物資技術基礎和經濟實力較強。煤炭、黃金、石墨、花崗岩、大理石、石灰石、硅線石等儲量較多,開發潛力較大。鋁、鎳、鋅、鐵等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森林覆蓋率47.7%,是國家重點林區之一。人參、木耳、蜂蜜、黑豆果等葯材和土特產品豐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牡丹江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牡丹江市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形成了以輕紡,化工,食品,機械,建材,電子等六大支柱,具有一定基礎和規模,門類比較齊全,輕重比例大體相當的工業體系。現已形成了以化工、輕紡、機械、煉油、煤炭、電子、醫葯、食品、建材、造紙為主體,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結構體系。工業產品發展到180多類,3000多個品種。商品流通日趨繁榮活躍,全市已建成生產資料、鋼材、煤炭、糧食、水果、蔬菜等專業市場。圍繞「國際商貿城」的目標,商貿設施建設加快,市場體系完善。城市建設加速了現代化進程,各種風格的商廈、賓館、飯店、文化娛樂設施,寬闊平坦的城市交通道路,環境優美的居民小區,展現了祖國北疆明珠的風采。
牡丹江市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體,占總面積的76.2%,俗稱「八山半水半分田」。
牡丹江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零上3.9度,無霜期在115-152天之間,平均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間,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稱。
牡丹江市位於我國沿邊開放的前沿地帶,地理位置優越,居黑龍江省密山、虎林、綏芬河、東寧和吉林琿春扇形開放口岸的「扇軸」上,是中國哈爾濱經俄羅斯海參崴至日本新瀉國際貿易大通道上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客觀上構成了東北亞區域經濟中一個重要的人員流動、物資集散和信息傳遞中心,又是鶴崗至大連、綏芬河至滿洲里公路,哈爾濱至綏芬河、圖門至佳木斯鐵路的交匯點,成為黑龍江省東出海參崴、南下圖門江的交通樞紐,發展同俄羅斯、東歐、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有著十分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
牡丹江市區域內有綏芬河、東寧兩個國家一類陸路口岸。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和建設,口岸功能逐漸完善,運輸、海關、商檢、邊檢、動植物檢疫及衛檢等涉外設施一應俱全,現已形成以牡丹江市為軸心,以邊境口岸為窗口,以不同類型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突破口,南聯北開,全面開放的沿邊開放帶。
牡丹江市境內江河縱橫,森林茂密,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有馳名中外的高山堰塞湖----鏡泊湖,景色秀麗的牡丹峰自然保護區,歷史悠久的唐代渤海國遺址等三十多處旅遊觀光點,正在開辟成獨具特色的國際旅遊熱線。
牡丹江市通訊、交通發達,是東北亞國際大通道上的重要樞鈕。使牡丹江市與國內外通訊暢通、交通便利,水、電、煤、氣能源供應充足,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尤其是牡丹江市、綏芬河市、東寧縣、海林市相繼建立技術開發區,並通過補償的方法,使在牡丹江市投資的客商在某些方面享有類似於中國沿海開放區的政策。牡丹江市在對外交往方面,遵守國際慣例,並堅持平等交往、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以促進牡丹江市同國內外的交往與合作領域不斷擴大。 '
行政區劃: 重要數據 區號:0453 郵編:157000 區劃:愛民區、東安區、陽明區、西安區、綏芬河市、寧安市、海林市、穆棱市、林口縣、東寧縣。
5. 牡丹江的四區
東安區
西安區
陽明區
愛民區
6. 誰知道牡丹江的海林是到底怎麼樣
北方木業地板加工基地
【海林自然狀況】
海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屬山區和丘陵淺山區,距省會哈爾濱290公里,距牡丹江市僅12公里,距綏芬河口岸175公里,距東寧口岸220公里,距牡丹江國際空港20公里。濱綏、圖佳鐵路穿越全境,並貫通全國六大鐵路干線,可直達天津、北京、大連等地。201、301兩條國道貫穿全境,是黑龍江省東出海參崴、南下圖們江的途經城市。地貌特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市行政區總面積8817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66.7萬畝,轄8鎮1鄉、123個行政村。境內有36個中省直駐市單位、3個森工林業局和2個國營農場。總人口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佔55.4%。市區面積9.3平方公里,人口10.2萬人。有朝鮮、滿、回、蒙等19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12.5%,其中朝鮮族佔8%。海林市作為黑龍江省經濟熱點區域之一,靠近國家一類口岸,自然資源富集,經濟環境寬松,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正日益受到社會各界及投資商的關注。
【海林地理】
海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脈張廣才嶺東麓,素有「林海雪原」之稱。地理座標為北緯44°02'~45°38',東經128°03'~129°57'。屬山區和丘陵淺山區,地貌特徵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境屬牡丹江水系。東與牡丹江市、林口縣接壤,南與寧安市毗鄰,西靠尚志市、五常市,北連方正縣,西南一隅與吉林省敦化市相連。境內南北寬、東西狹,由東北向西南斜伸略呈彎曲,形如卧蠶。地勢西高東低,最高西南部老禿頂子海拔1687米,最低東北部木蘭集村海拔160米,平均海拔為400-500米。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3.6℃之間,年日照2300-2600小時,無霜期85-130天,年平均降水量450-1000毫米。
【海林歷史】
海林歷史悠久。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就在海浪河流域生息繁衍。境內已發現14處自商周時期以來的歷史遺跡、遺址。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和漢、滿民族特點的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文化,鑄就了海林人俠義正直、性格豪爽、粗獷奔放、熱情忠厚的品格。
海林縣制幾經更迭,1948年9月新海縣與五林縣合並成立海林縣,隸屬松江省,1954年歸黑龍江省管轄,1956年3月撤銷縣制,1962年10月恢復縣制,1992年撤縣設市。現轄8鎮,123個行政村,有36個中省直駐市單位。
【海林資源】
海林自然資源豐富,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林木資源富饒,境內林地面積895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6.6%,高於全國近40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量6000萬平方米。林木樹種繁多,主要有紅松、水曲柳、柞、樺等針闊葉樹種約20科120多種。動植物資源富集,主要有虎、鹿、熊、貂、獺、獐、鷺等野生動物;盛產木耳、蘑菇、榛松籽、薇菜、刺嫩芽等野生食用菌類、野果、山野菜等100餘種;有山參、北芪、五味子、刺五加等中草葯200多種。礦產資源多樣,有金、鐵、水晶、白雲岩等金屬、非金屬礦藏36種。水利水能資源充沛,有大小河流144條,水能蘊藏量達500萬千瓦。已開發利用56萬千瓦,其中蓮花水電站裝機55萬千瓦,並在境內形成133平方公里的蓮花湖。
【海林交通】
海林區位條件優勢,交通通迅便利。西距省會城市哈爾濱286公里,東距牡丹江市12公里,距綏芬河口岸175公里,南距琿春口岸274公里。鐵路有濱綏、圖佳、牡長線穿越境內,公路有301國道橫貫東西。距牡丹江國際航空港29公里。全市通迅設施發達,光纜已連接全市城鄉,各種數據通迅可滿足用戶國內國際通訊需要。
【海林發展】
海林的30年也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1983年,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改革全面展開,拉開了我市改革發展的序幕;隨後,改革開放的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轉變。這期間,我市的一系列改制、改革都走在了全省的前列。1988年,海林縣被省委確定為城鄉綜合改革試點縣,當年就實現了財政收入、工商稅收「雙超億」,成為全省第一個「雙超億」的縣份。1992年,以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標志,我市全面進入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期,也就在這一年的10月18號,海林正式撤縣建市,標志著我市對外開放和經濟建設邁出新的步伐。1993年,海林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特別是1992—1995年海林連續4年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十強之首」。1995—1997年伴隨國有企業改革,工業城市特有的結構性、體制性、機制性矛盾集中顯現,企業兼並破產、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等成為當時十分重要的任務。1997年,海林市被批准為全國縣級綜合改革試點市,正是這一機遇,我們全面加快企業改革步伐,以股份制、整體出售、破產、兼並為主要形式,對全市90%的鄉(鎮)及鄉(鎮)以上企業進行了所有制改革,實現了調整中發展向發展中調整的重大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自2002年海林經濟開發區正式闢建到2005年,我市經濟開始逐步走出低谷,迅速實現了恢復性增長。2006年12月,市四次黨代會以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追趕跨越,振興崛起」,以「速度改變海林、項目振興海林、作風成就海林」,突出抓招商促投入、建環境上項目、正作風樹形象,強勢推進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各項工作呈現出加速提速、領跑爭先的強勁態勢。
——國民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改革開放初的1978年,海林經濟總量只有2.74億元,財政收入只有1770萬。預計今年,經濟總量達到70.3億元,財政收入達到7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25.6倍和39.5倍,年均增長11.4%和13.1%;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100元。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顯著提高。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三次產業發展也更加協調。到2007年,三次產業比重由1978年的23.9:61.5:14.6轉變為22.25:48.9:28.85,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旅遊、清潔能源等產業開發逐步加快,並日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海林知名度日益提高,城市形象顯著提升。順應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大潮,不斷擴大開放,「林海雪原」、「威虎山城」、「中國雪鄉」、「中國虎鄉」、「中國猴頭菇之鄉」已成為海林的城市名片,先後榮獲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聯合國人居署可持續城市計劃試點市、全國經典旅遊景區、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8首屆「江浙企業家投資中國首選開發區」和全國「十大誠信開發區」等多項殊榮,海林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更集聚了財氣和人氣。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鄉面貌顯著變化。30年的發展,主城區面積由5平方公里,拓展到11.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40%提升到58%,城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提升,集聚輻射帶動作用日益顯現,一大批標志性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新老城區全面對接,城區棋盤式道路骨架全面拉開,實現了通鄉公路硬質化,明年將實現村村通硬質路。特別是今年城市建設投入資金達12億元,是過去10年的總和。昔日封閉落後的「小山城」,如今已初步成長為「舒適、干凈」和初具中等城市雛形的現代城市,正向著建設北方生態明珠城的目標邁進。
——社會事業繁榮發展,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全市科教文衛事業明顯進步。城鄉中小學校結構日趨合理,初步構建起以幼兒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為基礎,以在職教育、老年教育為補充的城市教育體系。民主法制建設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扶貧工作不斷加強,「平安海林」建設卓有成效。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預計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0200元、6200元。
——黨的建設不斷加強,執政水平顯著提高。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著力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扎實開展了「三講」教育、「三個代表」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等系列學教活動,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幹部,著力打造了與眾不同的海林作風,各級黨組織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政治生態不斷優化,為加速振興崛起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特別是通過連續三年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形成了全市上下空前團結、發展氛圍空前濃厚、發展熱情空前高漲的大好局面。
【黑龍江海林經濟開發區簡介】
黑龍江海林經濟開發區位於海林城區北側,緊鄰301國道,距牡丹江市僅12公里,處於東北亞經貿大通道中心地帶和全省重點打造的哈—牡—綏(東)對俄經濟帶上。該園區始建於2002年6月,2005年底通過國家審核成為省級開發區,規劃總面積15平方公里。
開發區內規劃有「十二縱四橫」的道路框架,按功能劃為東、中、西三個分區。東區為對俄出口加工基地,重點發展食品、葯品等出口產業;中區為商服、居住、行政辦公和配套服務區;西區為海林國際木業城,重點發展木業產業。
2004年7月,海林市政府引進北京泛華集團作為戰略合作夥伴,採取BOT方式建設經營開發區,實現了政府職能公司化運作。市政府與泛華集團共同組建新城區經濟開發公司,由泛華控股,公司代表泛華從事融資和投資工作,進行征地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政府給予其10年的經營期,以土地經營收入和入區企業稅收地方分成部分返還作為公司收入。通過政企合作建立起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建設經營機制,加快了開發區的開發建設步伐。
目前,已完成15平方公里總體規劃,累計投入4.2億元,完成征地6平方公里,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七通一平」,建成了四縱三橫的道路骨架和鐵路物流專用線,年內力爭完成12平方公里道路建設和8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全配套。已引進企業34戶,合同引資額21.6億元。達產後可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稅收2—3億元以上,創匯能力1億美元。預計到2010年開發區將建成海林的新城區,新增稅收4—5億元,城市建設和商飲服及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新城區人口規模達到5萬人以上,建成以木業加工為主的北方製造業名城,建成生態優良、經濟繁榮、功能齊全、景觀優美的海林新城區。2006年4月15日,省委書記錢運錄到海林視察工作時,給予開發區建設充分肯定,稱贊其「起步早、機制好、定位準、潛力大」,並指示要以開發區建設為龍頭、為牽動,帶動海林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實現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
【楊子榮烈士陵園】
楊子榮烈士陵園是楊子榮的安葬地,始建於1966年,佔地面積8.5萬平方米,由紀念園區、植物園區、碑林園區三部分組成,每年接待全國各地謁陵群眾7萬多人次,對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1994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AAA級景區。
楊子榮烈士紀念館是楊子榮陵園的核心。為緬懷先烈、激勵後人,2003年,海林市委、市政府決定重建紀念館。新館建築面積2760平方米,總投資1080萬元,為依山半地下建築,館碑相映,渾然一體,造型壯觀,獨具一格。館內設序廳、陳列廳、多功能廳、4D影院及觀眾休息室、貴賓室等。新館在省內外、軍內外、各相關單位踴躍捐款和大力支持下,歷時兩年半,於2005年8月1日正式落成,成為歷史上修建楊子榮烈士紀念館社會各界參與程度最高、投資規模最大、展陳內容最權威、布展水平最高的一次,達到省內同類館一流水平。
目前,子榮陵園已經成為海林對外開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東北地區剿匪文化重點展區和全省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景點。
【中國.海林山產品綜合交易市場簡介】
海林市山市鎮屬於深山區和淺山區交匯處,周邊市縣及接壤省份吉林省也多屬深山區,森林覆蓋率90%以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山產品資源豐富。轄區內駐有山市種奶牛場及山市、奮斗、密江、青嶺子四大省直森工林場及地方林業局所屬四個林場。共有紅松果林2.9萬公傾,產果林2.4萬公傾,近年來,通過退耕還林新栽植紅松果林6300畝,採取嫁接方法可新增紅松果林4200畝。每年紅松果林可產松籽5000噸。轄區廣闊的山林、荒坡等地帶,每年自然生長大量的蘑菇、蕨菜、猴頭、黃花菜、黃瓜香、刺嫩芽等20多個品種山野菜。年產蕨菜600噸以上,黃花菜300噸,刺嫩芽等其它種類山野菜達1000噸,蘑菇產量1500噸以上。人工地栽木耳1000萬袋以上。滑菇800萬袋以上。為我們創辦山產品交易市場提供了原材料的基礎保障。
多年以來,山市鎮已形成了一支頗具實力的山產品經紀人隊伍,他們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以其獨特的營銷方式,和廣泛的市場空間與外界保持著緊密的信息聯系,在國內一些大中城市佔有著大量的市場份額,根據市場需求,近幾年也創建了部份山產品的深加工企業,由於條件限制,始終以小規模大群體的較為原始的方式經營,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要。這支隊伍進入大市場,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經營,將會給我鎮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開辟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山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設和產業化的經營模式,必將推動大市場的迅速成熟。
目前,山市鎮的山產品已經在全國許多城市建立了銷售網點,同時也佔有這些市場的大量份額,以黑木耳,蘑菇為例,據統計,北京市市場80%以上的黑木耳來自山市,其餘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島、威海、大連、沈陽等城市的黑木耳市場,山市鎮也擁有40%以上的份額,如此巨大的市場佔有率和原材料供給渠道,將會為市場運營的產業化發展提供可靠保障,並且由粗放型經營,轉化為精深加工,創建山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實現加工增值,佔有市場先機。
山市鎮交通便利,濱綏鐵路從鎮中心穿過,省級通鄉公路全線貫通,鎮址內主幹道建成白色水泥路面。
中國海林山產品綜合交易市場位於海林市山市鎮內通鄉公路南側,鐵路公路交通十分便利。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6400平方米,設計有50-200平方米的不同戶型68戶,分為交易區、加工區、倉儲區、綜合管理區四個部分,是集山產品、農副產品交易、加工、儲藏、綜合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市場。
市場將於11月投入使用,建成後將實行集中供暖,統一物業管理,並將工商、稅務、衛生等一切面向業戶收取的費用合為一費制收取,將最大限度的降低業戶經營成本。
目前,黑龍江地區同等功能的市場只此一家,將成為影響省內,輻射東三省的山產品交易加工基地。
【海林食用菌】
海林市食用菌生產已有多年基礎,遍布全市各鄉鎮,形成了較為穩固的一批種植大戶。2005年初,我市將其列為全市農業重點產業之一。通過政策扶持、強化培訓、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食用菌協會、加強龍頭企業建設、為菌農提供全方位服務等措施,促進了食用菌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栽培菌類已發展到猴頭、黑木耳、滑子蘑、平菇、香菇、榆黃蘑、雞腿菇等十多個菌類,全市食用菌發展到1.44億袋(椴)。2006年全市栽培總量為15969.7萬袋,約1.6億袋。2007年全市栽培總量為25089萬袋,約2.5億袋。2008年全市栽培總量預計為3.28億袋。平均每年以31.2%遞增.
海林猴頭菇的特點:毛短、單個重量大、內部實心硬實、口感好、無苦味、營養豐富。
近年來我市主打猴頭菇品牌,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科技投入。2005年制定了海林猴頭菇標准化栽培技術規程,2006年在海林標准基礎上制定了牡丹江猴頭菇標准化栽培技術規程。
海林猴頭菇憑借其優良品質享譽全國,2005年被國家標准委員會定為國家級猴頭菇標准化示範區;2007年海林市被中國食用菌協會認定為「中國猴頭菇之鄉」,境內海林鎮被評為「猴頭菇特產鎮」。產品銷往全國,出口日本、韓國等地。
2008年政府投入100萬元,個人投入270萬元新建一個猴頭菇標准化示範區,一期工程正在施工中,已租地6萬平方米,完成水、電、路建設,同時建設30棟標准化菇棚,9月中旬可投產。預計2009年二期工程投資500萬元,建30棟標准化菇棚,一座菌種廠;2010年三期工程投資1500萬元,建100棟標准化菇棚,一座食用菌科普館。同時正在進行猴頭菇有機產品認證及海林猴頭菇地理標志產品認證。
【蓮花湖】
蓮花湖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境內東北部,是國家重點工程蓮花電站建成後形成的大型人工湖泊,被列為黑龍江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湖面133平方公里,全長99.9公里,平均水深40米,景區控制面積1900平方公里。
蓮花湖風景區以森林、湖泊島嶼和峰崖石壁為主體蠊觀,景區內有三大峽谷、四大湖灣、五大蠊區、七島嶼和三十多個主要蠊點。百里長湖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橫卧在崇山峻嶺之間。蓮花湖兩岸峰巒疊嶂、石壁峻峭、林木森森。鷹嘴峰、神龜石等鬼斧神工的自然蠊觀為蠊區增添了靈性與神韻。山中平湖碧波如鏡,水中群山倒影搖搖,波光山影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絢麗多姿的山水畫卷。
蓮花湖四季風光各異,蠊色宜人。春日,峰嶺鵝黃,山花萬點,相映成趣;入夏,山水雍容,林波同碧,生機盎然,是消夏避暑、療養怡情的絕好去處;金秋,霜崖秋山,層林盡染,山珍與湖鮮並出,為旅遊、美食佳季;隆冬,雪原林海,銀裝素裹,是觀賞北國風光和冰雪游樂的理想勝地。
景區內植物豐茂,喬、灌、藤、草等各種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有松、椴、柞、樺、水曲柳等林木,有山參、北芪、五味子等野生中葯材,有薇菜、蕨菜、松籽等山珍野果。在巍峨蒼茫的群山中繁衍生息著大量的走獸、飛禽,有虎、豹、貂、獺、狍、鹿、獐等珍貴的野生動物和鷺、雉、斑鳩等野生鳥類。世界最大的東北虎養殖基地——橫道河子野生動物飼養場,現存虎70餘只,林中觀虎,舉世罕有,獸王神威,近在咫尺。省級保護鳥類——蒼鷺,現有4000餘只,在青山碧湖之間,風姿優雅,翔飛翩翩。湖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著名作家曲波所著《林海雪原》中的威虎山、河神廟、老道廟、鍋盔山、奶頭山、猴石等蠊觀均處於風景區內。威虎山、夾皮溝等地留下了英雄金代江東古墓群、清代烽火台等歷史文化遺跡依然尚存。風景區交通、通訊發達,與濱綏、牡佳、牡圖三條鐵路和301國道比鄰相接,距牡丹江機場和牡丹江市區僅50 公里和40 公里,牡丹江至群力碼頭旅遊專線1998年全線開通。有兩條環湖公路貫通、環繞全湖,程式控制電話延伸到各蠊區、蠊點。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基本配套,旅遊開發軟、硬環境良好。 威虎山下創偉業,蓮花湖畔繪宏圖。誠邀各界朋友和有識之士到蓮花湖旅遊觀光和開發建設。美麗溫馨的蓮花湖恭候您,淳樸好客的海林人民歡迎您。
7. 牡丹江2004年 平均氣溫及年均降水量是多少
牡丹江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零上3.9度,無霜期在115-152天之間,平均降水量在500-600毫米之間,素有北國「小江南」之稱。
林口縣年平均氣溫攝氏2.5度,年內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七月最熱,平均氣溫為攝氏21度,一月最冷,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18度;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600小時左右。年降雨量平均為540毫米。全年無霜期平均為110-135天。
8. the city of snow是牡丹江市還是華盛頓
the city of snow指的是華盛頓。華盛頓年降雪量為1870毫米,是世界上降雪最多的城市,所以叫做雪城。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簡稱為華盛頓,美利堅合眾國的首都,靠近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位於美國的東北部、中大西洋地區,是1790年作為首都而設置、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的特別行政區劃,因此不屬於美國的任何一州。位於北緯38°53.707′度,西經77°02.182度,UTC-5 EST 東部標准時區,使用東部標准時間。市區面積178平方千米。2012年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人口為64.6 萬,位列全美各州第49位,其中58%為黑人。華盛頓地區的語言,是美國的普通話。
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中心,因此經濟色彩不濃,是大多數美國聯邦政府機關與各國駐美國大使館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美洲國家組織等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還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跡。
華盛頓位於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之間。這里原是一片灌木叢生之地,只有一些村舍散落其間。1789年,美國邦聯政府正式成立,喬治·華盛頓當選為首任總統。當國會在紐約召開第一次會議時,建都選址問題引起激烈爭吵,南北兩方的議員都想把首都設在本方境內。1790年國會最後達成妥協,由總統華盛頓選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波托馬克河畔長寬各為16公里的地區作為首都地址,並請法國工程師皮埃爾·夏爾·朗方主持首都的總體規劃和設計。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最高權力機構為美國國會,通過華盛頓市政府實施管理。但是華盛頓市民在眾議院僅有一名沒有選舉權的代表,在參議院沒有代表。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District of Columbia/ Washington D. C.)位於美國的東北部,靠近維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它位於北緯38.913611度,西經-77.013222度,總面積177平方公里,其中有10.16%的地區是水。
華盛頓西南同弗吉尼亞州相連,邊界為波多馬克河南岸。其它三面同馬里蘭州相連。
華盛頓屬副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溫變化相對和緩,全年降水分配均勻。冬季冷涼,微潮,時而偏向寒冷,日最低氣溫低於32華氏度的日數有64天;夏季相對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超過90華氏度的日數年均有37天,超過100華氏度的有1.2天。最冷月(1月)均溫2.2℃,極端最低氣溫-26℃(1899年2月11日)。最熱月(7月)均溫26.6℃,極端最高氣溫41℃(1918年8月6日,1930年7月20日)。無霜期平均為235天,由於熱島效應的影響,市中心的無霜期較西北郊可多出30天以上。年均降水量約1008毫米,年均降雪量為39.6厘米(約合15.6英寸)。降雪年際變化較大。
9. 黑龍江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o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0o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o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o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國土面積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地貌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約占總面積的66%,平地約佔34%。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山地和高原多集中於西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佔全國面積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達65%。全球高於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國就有7座。中國和尼泊爾接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國陸地正負比差超過9000米,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國西高東低三級階梯地勢的最高台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許多高山峻嶺,號稱「世界屋脊」。最高台階邊緣是昆侖山-祁連山-龍門山-大涼山。越過邊緣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級台階,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組成。越過中級台階的東緣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級台階,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閩粵丘陵組成。低級台階的東南邊緣多屬水深小於200米的淺海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國地形格局多以山脈為基線,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脈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全國可分為三大自然區:①以流水作用為主的東部季風濕潤地貌區;②以風蝕、冰蝕與流水作用混營的西北乾旱地貌區;③以冰凍、風蝕作用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區。
疆界與四鄰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東有朝鮮,東北有俄羅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哈薩克,西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南有緬甸、寮國、越南。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環繞大陸邊緣的海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島嶼與海峽中國遼闊的海域上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總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海南島次之,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這兩個島各為中國的一個省。崇明島位居第三,面積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長山列島、廟島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釣魚島列島以及南海中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都是中國的重要島嶼。這些島嶼及其所屬各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的海峽自北起有渤海海峽、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瓊州海峽。
沿海海域中國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等5大海區。其中,渤海是中國內海。台灣以東太平洋海區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島西南部的先島群島,南至巴士海峽。這片海區劃分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從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單元完整齊備。
中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為12海里。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領海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12海里的線。
中國的毗連海域為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為12海里。毗連海域的外部界限為一條其每一點與領海基線的最近點相距24海里的線。
中國各省市自治區地理概況黑龍江黑龍江省地處祖國東北隅,北、東與俄羅斯接壤,邊界長約3000千米。本省以邊境大河黑龍江而得省名,簡稱黑。全省轄3地區,11地級市、18縣級市、49縣、1自治縣。面積46萬平方千米。人口3640萬,有漢、滿、朝鮮、蒙古、回、達斡爾、鄂倫春、赫哲、柯爾克孜、鄂溫克等民族。
黑龍江省位於中國東北部,境內旅遊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冰雪資源堪稱全國之最。全省的地形大致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分別位於西部和北部。林地面積19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1.9%,絕大多數為天然林,是開展森林旅遊的好地方。全省江河縱橫,水資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鏡泊湖、五大連池等江河湖泊氣勢宏大。豐富多彩的人文資源別具一格,民俗、民情濃郁,少數民族歷史源遠流長。黑龍江省是北魏和遼、金、清朝的發祥地。作為自古以來我國少數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現已發現4.2萬年前的先民遺址——嘎仙洞,拓拔鮮卑祖先最初居住的舊墟石室。在極具特色的少數民族中,有以捕魚為生的赫哲族,有以狩獵為業的鄂倫春族和以牧業為主的達斡爾族等。特殊的人文地理地貌和氣候條件構成了黑龍江省古樸、原始、神奇的旅遊資源。哈爾濱、大慶、伊春等一批城市都具有濃郁的北疆都市特色,秀美山川、森林草原、濕地、江河湖泊可提供生態旅遊。此外還有東北虎園、丹頂鶴棲息地、北極光、火山口森林以及大廠礦、大農業、大油田等工、農業以及黑龍江、烏蘇里江兩大界河開展的對俄邊境和跨國旅遊。以上旅遊資源形成了冰燈雪雕觀賞、滑雪游樂、狩獵探險、漂流觀光、療養休閑、避暑保健、環境生態、歷史遺跡、民族風情、邊境跨國等一批特色旅遊。
從高空鳥瞰,黑龍江省的地形大致以山地和平原為主。大興安嶺與小興安嶺分別位於西部和北部,東南部山地屬長白山系的一部分,包括張廣才嶺、老爺嶺及完達山。松嫩平原位於西南部由松花江及其支流嫩江沖積而成,三江平原則位於東部,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而成。兩片平原均為省內主要的農產區。黑龍江省偏處北緯四十三點五度以北,最北端的漢河更在北緯五十三度的位置,故此冬季漫長而寒冷,長達七個月之久從十一月至翌次三月為嚴冬期,平均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下。其實,緯度猶如地球的一把量溫尺,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氣溫的高低還取決於太陽照射地面的角度。在南方地區,中午時分太陽直射地面,故氣溫急升,漢河的日照角度卻只有大約十六度,因而晝短夜長,冬夜可長達十八小時。從九月上旬開始,西伯利亞的寒流便到達漢河,氣溫顯著下降。黑龍江、松花江、嫩江千里冰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也萬里雪飄,氣溫低於攝氏零下十度的地方更會出現滴水成冰珠的現象。
黑龍江省偏處中國東北角,是中國氣溫最低的省份。在4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世界公認的兩大旅遊資源:森林和冰雪。省會哈爾濱的冰雪節晶瑩生輝,盡顯冰雕藝術的魅力。桃山原始森林狩獵之旅,遊客可享受雪獵的樂趣。黑龍江省夏季氣候溫和,太陽島、五大連池、鏡泊湖等,都是各具特色的避暑勝地。
近年來,依託資源優勢,相繼開發了冰雪風光、避暑休閑、邊境跨國、狩獵、觀鳥、蒸汽機車觀賞、民俗風情、界江風光、生態環保、漂流垂釣和森林漫步等30多種特種專項旅遊項目。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旅遊資源,使黑龍江省成為初具規模的特種專項旅遊基地。
本省周圍有大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黑龍江、烏蘇里江、興凱湖等山水環境。境內松花江、嫩江沖擊平原為東北大平原一部分,有肥沃的黑土。以小興安嶺(平頂山海拔1429米,本省最高峰)為界,平原可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三江平原,也叫三江低地,一般海拔不過50米,多沼澤濕地。西部稱松嫩平原,呈波狀起伏,海拔150-200米,北端有永久凍凍土分布。「鶴鄉」扎龍設有自然保護區。小興安嶺西麓的德都縣境內有因近代火山爆發而形成的多種火山地貌,火山堰塞湖五大連池和葯泉山,分別為著名的旅遊和療養勝地。張廣采嶺深處的寧安縣境內有「地下森林」奇觀,古代火山爆發形成的山洞連綿曲折,內有雜草林木和野獸。
神州「北極」的氣候本省屬溫帶、寒溫帶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涼爽,但白晝較長,日照充分。一月平均氣溫-30oC--18oC,七月18oC-22oC。西北端漠河被稱為我國「北極村」,最低氣溫記錄-52.3oC(1969年),常年無夏,夏至前後間或可見神奇的北極光。省內無霜期3-5個月。年降水量400-700毫米,60%以上降水集中在六、七、八月。時有春早、夏澇和秋季霜凍危險。
糧倉林海,農牧發達本省森理草原和宜農荒地廣大、松花江、嫩江流域有大片沃土荒原,是有名的「北大荒」,解放後,建立起100多個國營農場。現全省有耕地1.3億畝,人均6畝,居全國之冠。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糧食商品率(50%)也最高,是全國最著名的餘量省,「北大荒」成了「北大倉」。糧食作物有春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大豆、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甜菜、亞麻和向日葵產量居全國第一:經營尚志煙、阿城蒜很有名本省也是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紅松、落葉松為主要樹種。木材蓄積量16.4億立方米,約全國的四分之一而居首位。伊春有祖國林都之稱。山區有貂、水瀨等珍貴的毛皮獸,還有人參、鹿茸虎骨、麝香等名貴葯材以及木耳、蘑菇、松子等林副產品。本省還是全國主要牧業省之一,牲畜主要是牛、馬。嫩江下游為全國著名的奶牛飼養基地。哈爾濱的優良豬種白豬也很有名。河湖中盛產鮮魚,本省境內松花江產魚量約佔全省一半。黑龍江、烏蘇里江特產大馬哈魚,鏡泊湖特產大白魚。
「動力之鄉」的工業交通本省解放後建成為我國機械、石油、煤炭、森林工業基地之一。哈爾濱號稱動力之鄉,以生產大型發電機、汽輪機、鍋爐等動力設備和工具儀表著稱。齊齊哈爾是我國機車工業中心之一。本省重工業還有大慶的石油和雞西、鶴崗、雙鴨山的煤炭,伊春的森林工業等。輕紡工業主要產化纖、亞麻布、冰鞋、皮革、乳製品、塘、酒、紙等。本省鐵路長7400千米,居全國首位。公路以中南部最密集。松花江等通航河段冰期可通行馬車。哈爾濱有航空通北京、沈陽和本省佳木斯等地。
重要的工業城市哈爾濱市為本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249萬多。本市是東北解放較早的城市,市內有東北烈士紀念館,市北松花江上的太陽島為避暑勝地。冬天兆鱗公園的冰燈展覽及其附近尚志滑雪場也很誘人。齊齊哈爾市為嫩江中游工商交通中心,人口109萬多。伊春市為小興安嶺林區中心城市,人口79萬,附近有鐵力森林旅遊區。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人口分別為58萬、50萬,為東南部新興工業城市,附近有唐代滿族地方政權渤海國古跡和壯觀的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大慶市為新興石油工業城市,人口71萬多。還有煤城雞西、鶴崗、雙鴨山、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