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江項目大發展

牡丹江項目大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1-11 13:48:15

『壹』 牡丹江發展如何

目前人口外流比較嚴重只能說發展一般,未來旅遊資源的利用會越來越好,尤其是哈牡客專及沈佳客專通車後後勁會很足

『貳』 牡丹江未來有發展潛力嗎。 為什麼很落後。經濟排名基本沒有

牡丹江非常有潛力。哈爾濱成為直轄市之後。黑龍江范圍內儼然沒有能與牡丹江爭省會的城市了。
而哈爾濱成為直轄市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沈局要歸哈局管理了。不可能一個直轄市沒有自己的局。所以沈陽沒戲了。也就是大連還能爭一爭。北方再沒有什麼比較搶眼的城市了。

『叄』 牡丹江還有什麼發展,已經變成五線城市了

牡丹江是五線城市 GDP824億 總人口252.5萬人,市區65萬人 牡丹江有地還在建樓 牡丹江房地產早已經飽和了!

『肆』 牡丹江的經濟發展

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億元,同比增長14.1%(含綏芬河),不含綏芬河實現981.4 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89.9億元,比上年增長15.7%;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22.0億元,比上年增長16.1%;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6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2%。三次產業結構為19.3:43.0:37.7。
城鎮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上年增長2.3%。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構成上看,八大類呈六升兩降格局。上漲的六類是:食品類、煙酒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居住類,分別比上年上漲4.6、2.4、3.4、1.6、1.3和1.9個百分點。下降的兩類是:交通和通信類以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分別比上年下降0.9和0.6個百分點。 2012年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3.2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2%,其中優良品種播種面積比重達到98.5%;糧食總產量達到298.3萬噸,其中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分別為36.3萬噸、219.5萬噸和38.5萬噸,水稻和玉米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2.4%、29.9%。經濟作物播種面積9.9萬公頃,同比增長12.2%;全市擁有171個綠色有機食品認證品牌,同比增加10個;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380萬畝,比上年增長5.6%。食用菌生產規模達到31.3億袋,比上年增加3億袋。
2012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欄41.6萬頭,比上年增長1.2%;生豬存欄109.2萬頭,比上年增長9.6%;羊存欄44.5萬只,比上年增長5.4%;家禽存欄達到791.9萬只,比上年增長7.4%。全市肉類總產量達到18.3萬噸,比上年增長14.2%,其中,豬肉12.5萬噸、牛肉2.7萬噸、羊肉0.5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7.3%、6.2%和5.2%。截止年末,全市鮮蛋產量達到4.3萬噸,比上年增長7.8%;奶類產量達到1.6萬噸,同比下降10.7%。 截止2012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到410戶;實現增加值204.3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9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實現利稅總額77.7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實現利潤總額42.4億元,比上年增長25.6%。
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地方工業企業達到395戶,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96.3%;擁有資產總額428.6億元,比上年增長24.6%,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的比重為81.4%;實現增加值191.1億元,比上年增長29.9%,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3.5%;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4.8億元,比上年增長24.0%,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93.9%;實現利稅總額72.7億元,比上年增長22.1%,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總額的93.5%;實現應交稅金3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2%,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交稅金的90.8%。
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中,成品糖生產量達到1.4萬噸,同比增長70.5%;飲料酒達到30.3萬千升,同比增長18.9%;人造板生產量達到151.8萬立方米,同比增長40.8%;原油加工量達到38.0萬噸,同比增長7.7%;發電量達到75.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2%,其中火力發電量達到64.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0%,風力發電量達到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0%,水力發電量達到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0%;機制紙達到22.0萬噸,同比增長0.6%;氣體壓縮機達到95.2萬台,同比增長0.1%;原煤生產量達到278.3萬噸,同比下降15.2%;水泥產量達到264.9萬噸,同比下降16.4%;輪胎外胎生產量達到424.1萬條,同比下降4.7%,其中子午胎達到351.1萬條,同比下降7.8%;焦炭達到26.3萬噸,同比下降6.5%。 2012年末,全市現有研究生培養單位1所,招生167人,在讀388人,畢業82人;現有高校7所,招生1.5萬人,在校5.1萬人,畢業1.7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4萬人,普通小學在校生達到12.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463人;全市有幼兒園379所,在園幼兒3.1萬人。
2012年末,全市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1項;全年簽訂技術合同22份,成交金額7815萬元。
牡丹江高等院校 類別學校列表本科院校牡丹江師范學院牡丹江醫學院專科院校牡丹江大學黑龍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黑龍江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2012年末,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8%,有線電視用戶達到42.3萬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達到29.2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17.7%和7%。
2012年末,全市競技體育獲世界冠軍6個,國內比賽獲得金牌5枚、銀牌2枚、銅牌4枚;全市舉辦全民性運動競賽9次,參加人數0.2萬人。 2012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704元,同比增長15.1%;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為13238元,同比增長10.3%。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6%。城鎮登記失業率3.43%,比上年上升0.07個百分點。
2012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10.7萬人,比上年增長120.5%;離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人數19.3萬人,比上年增長6.0%;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8萬人,與上年持平;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0.6萬人,比上年增長11.8%;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51.7萬人,比上年下降2.6%。 鏡泊湖是中國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風景區,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著名旅遊、避暑和療養勝地。
億龍水上風情園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它坐落在皖達山脈張廣才嶺東側,距牡丹江市48公里,始建於1996年,佔地面積100公頃,1997年6月正式營業,2007年10月,晉升為國家AAA級景區。2013年2月20日晉升為國家AAAA級景區。
三道關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於市區西北,距市區20多公里。
牡丹峰為老爺嶺北上之主峰,又名天嶺或大架子山,位於牡丹江市郊東南境,峰頂距市區僅30公里,與穆棱、寧安接壤,是牡丹江與穆棱河的分水嶺,海拔為1115米。1981年5月,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以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綜合性的自然保護區,命名為牡丹峰自然保護區。牡丹峰因此而得名。
牡丹江雪堡是中國雪城—牡丹江市的主打旅遊品牌,始建於2001年12月,位於牡丹江市新、老城區之間的牡丹江江心島上,與著名的「八女投江」 群雕隔江相望。
八女投江英烈群雕,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於1984年決定在牡丹江市江濱公園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大型群雕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德華、司徒兆光設計,四川美術學院採用花崗岩石材料雕鑿製作,於1988年8月1日正式落成,當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親筆提攜了「八女投江」四個大字。 2009年9月14日,她們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中國雪鄉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境內的大海林林業局轄區內的長汀鎮雙峰林場,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禿頂子山西南側。
威虎山影視城坐落於威虎山風景區301國道210公里處,以《林海雪原》一書文脈為底蘊,逼真地再現了林海雪原的歷史風貌和英雄剿匪的光輝業績。
吊水樓瀑布,因吊水樓瀑布居鏡泊湖北端,又名鏡泊湖瀑布。火山爆發,熔岩遇江水形成一道天然大壩。壩上為湖,壩下為江。鏡泊湖出口,水流深切玄武岩石中,形成瀑布。瀑布四周布滿黑色的火山岩,落差20米,幅寬40米,洪水期瀑布寬達100多米。
地下森林又稱「火山口原始森林」,和鏡泊湖區1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共同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黑龍江省境內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處,坐落在張廣才嶺東南坡的深山內,海拔1000米左右。
橫道滑雪場是牡丹江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綜合接待能力最強的雪場。 橫道滑雪場分游樂區、綜合服務區和別墅區三部分。游樂區「 S」形專業雪道總長為1800米,是黑龍江省旅遊雪場單條雪道最長的一條,分初級、中級、高級三部分。
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位於鏡泊湖東北牡丹江畔。渤海國是唐代我國東北地區為主體建立的「海東盛國」,初稱「震國」,後改稱「渤海國」。渤海國共設「五京」。「上京」即為其都城,其建制和規模完全仿唐都長安城,略成長方形,且城中套城,分外城、內城和宮城(紫禁城)三部分。
寧古塔遺存,寧古塔系中國明末、清初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舊城在今海林市舊街,新城即今寧安市區,現存大石橋、潑雪泉、望江樓等歷史遺跡。
中東鐵路遺存,1903年,沙俄在中國東北修築的中東鐵路,今海林市橫道河子鎮成為了當時哈爾濱之外中東鐵路咽喉重鎮,大量俄羅斯人湧入,紛紛在此經商建廠,修別墅建公寓,許多建築都存留至今。橫道河子鎮有保存完好的東正教堂、大白樓、機車庫和俄羅斯老街建築200餘棟。在國務院日前公布的中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中東鐵路建築群首次作為工業遺產名列其中。 牡丹江國際會展中心是由牡丹江市人民政府投資興建的集展覽、會議、商務、餐飲、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現代智能化展館。從建成伊始,就成為牡丹江市的城市標志性建築之一。 八女投江紀念館,殉難地位於牡丹江市刁翎鎮三家子村東北約4公里處,柞木崗子山下,烏斯渾河左岸老道口一帶。紀念碑位於河左岸大小關門咀子山西坡,公路東30米處。如今的碑1995年在原址上修建的。

『伍』 牡丹江的發展前景怎樣

牡丹江的發展前景還抄是很不錯的
第一:邊境。對俄貿易不斷增長,進出口額不斷增加,隨著中國與俄羅斯的關系的緊密,牡丹江大有前途……
第二:旅遊。鏡泊湖,興凱湖,威虎山,虎頭要塞,林海雪原……各個都是耳熟能詳……
第三:農業。牡丹江農業發展迅速,綠色有機農業不斷壯大。
第四:林副產品。牡丹江地處張廣才嶺,大禿頂子是黑龍江的最高峰,林副產品豐富……

『陸』 談談今後牡丹江的發展前景!

雖然也愛自己的家鄉但是前景對於有資本的到哪裡都好 家實在太小了

『柒』 牡丹江是做什麼的,主要靠什麼產業發展

牡丹江其實算是傳統資源型城市,主要依靠自然資源來發展本地的相關產內業,現在主要容工業格局以森林、食品、醫葯、能源、石化等工業為主導,初級產品、中間產品所佔比重較大。
但隨著國內倡導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後,牡丹江也逐步開始進行布局,將重點發展生物醫葯、電子信息製造、新材料、綠色食品等高成長性產業。

『捌』 牡丹江2022年拆遷規劃

摘要 一、國務院原則同意《牡丹江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年)(2017年修訂)》(以下簡稱《總體規劃》)。

『玖』 牡丹江十項重點工作是什麼

牡丹江十項重點工作是:
1. 《2012年牡丹江市投資拉動實施方案》
2. 《2012年牡丹江市實現貿易旅遊新突破實施方案》
3. 《2012年牡丹江市推動文化大發展實施方案》
4. 《2012年牡丹江市「環境效能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5. 《2012年牡丹江利民實事實施方案》
6. 《2012年牡丹江市金融工作實施方案》
7. 《2012年牡丹江市創建「三優」文明城市實施方案》
8. 《2012年牡丹江市工業裂變升級實施方案》
9. 《2012年牡丹江市統籌城鄉工作實施方案》
10.《2012年牡丹市構建社會管理新格局實施方案》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好運!

『拾』 牡丹江的治理開發

牡丹江流域吉林省敦化市境內,有大片沖積平源,土質肥沃,官地鎮黑石鄉素有糧倉之稱,適宜發展農業。解放前,經常泛濫成災,水利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解放後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境內牡丹江中、下游的官地鎮西崴子、黑石鄉澤草溝建成兩座水庫和兩處小水電站,在大山嘴子、小山嘴子又建成兩座中型小庫,發展了水產養殖事業和興修了攔洪、灌溉配套工程,促進了農業單產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還修建了牡丹江幹流堤防工程,共計8處,長30.1公里,保護了農田1.61萬畝,居民8.46萬人。排澇抗早工程項目的投資也逐年增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水利設計部門正在規劃進一步開發牡丹江流域豐富的水利資源,防治結合,完善各項配套,搞好生態平衡,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牡丹江的一級支流沙河上游支流哈爾巴嶺溝下游建有總庫容2610萬立方米的哈爾巴嶺水庫,在支流二道河上建有總庫容2200萬立方米的大林水庫,這兩座水庫的主要效益是養魚。1940年,由朝鮮遷來的農民和當地朝鮮族農民,在中游修建簡易攔河壩和引水渠,種植水稻2.7公頃。到目前已發展為實灌水田面積1500公頃的沙河灌區。
小石河,中游於1975年建成總庫容1398萬立方米的小石河水庫,是敦化市城市防洪,供水的重點工程。日供城市用水4萬立方米;電站裝機365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00萬千瓦時;設計灌溉水田面積1500公頃。
四道溝水庫,位於敦化市官地鎮東南六公里處,距離敦化市區36公里,始建於1956年5月,完工於1958年10月。水面134公頃。
西崴子水庫,位於牡丹江幹流,是牡丹江梯級開發的第二個梯級,1971年修建,1976年投入使用,是一座以防洪為主,集發電、灌溉、養殖、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該水庫蓄水面積2925m2,設有多部發電機,變壓配電中心,可發往敦化市,官地鎮,黑石,青溝子,額穆和黃泥河,同時壩下為發電中心和鄉村通道。
大山水庫,位於敦化市雁鳴湖鎮境內,牡丹江支流塔拉河下游,距牡丹江匯入口1.5公里,距敦化市60公里。該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養魚、旅遊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樞紐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組成。
樺樹川水庫,寧安市樺樹川水庫位於蛤蟆河上游,1966年至1971年建成,是個大型水庫,總庫容量1.19億立米,是一個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養魚和其它農副業生產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樺樹川水庫大壩全長360米,壩高33.8米,壩頂寬5米,總工程量為85.85萬立米。輸水洞位於大壩右側,全長464米,內徑27米,進口設岸塔式啟閉台高30米。出口消力池長38米,總工程量為2.97萬立米。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側槽開敝式,長190米,溢流堰頂寬60米,總工程量為15.07萬立米。樺樹川水庫建成後,寧安市東南部的寧安、卧龍、江南、蘭崗、平安、石岩等鄉、鎮減輕了旱澇災害。1981年開始發電,年發電量235萬度,年均產商品魚12萬斤。
卧龍河水庫,興建於1958年秋。水庫建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8年--1960年,主要工程是大壩清基和大壩上土,壩高達6米左右,並搞了輸水洞工程。1960年秋一場洪水,將水庫沖毀,因此停建。第二階段是從1966年秋至1971年,主要工程是大壩上土方。這段共完成大壩土方的3/4以上。第三階段是1974年至1975年,主要完成溢洪道混凝土和大壩護坡等工程。卧龍河水庫,1975年止,共完成土石方26萬立米,壩高15米,蓄水能力900萬立米。卧龍河水庫,對樺樹川水庫灌區保證了一定的灌溉補償和供應抗春旱保春種的用水。
高雲水庫,位於林口縣龍爪鄉高雲村西1公里處,是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的骨幹蓄水工程。始建於1958年,1978年土壩合龍。1991年洪水使壩後出現局部滑坡,消力池邊牆倒塌,現正修復。屬小型(Ⅰ)水庫,集雨面積44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91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39.7萬立方米,死庫容21萬立方米。土壩為黏土斜牆壩,最大壩高15.5米,壩長560米。溢洪道為正堰,平板鋼閘門控制;輸水洞為漿砌石無壓半圓拱形洞,洞長54米。設計灌溉面積1.71萬畝。
東溝水庫,位於林口縣古城鎮湖水東溝河下游,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小型(Ⅰ)水庫。始建於1958年,竣工於1990年。1991年因洪水使溢洪道進口邊牆倒塌,現正修復。水庫集雨面積9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9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5萬立方米,死庫容14.2萬立方米。土壩為黏土心牆壩,最大壩高10米,壩長435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兩孔平面鋼閘門控制;放水洞為圓形混凝土管,洞長35米。水庫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魚等綜合利用。設計灌溉面積1.4萬畝。
紅旗水庫,位於林口縣古城鎮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為小型(Ⅰ)水庫。始建於1967年,1979年竣工。水庫集雨面積18.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40.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5萬立方米。最大壩高17米,土壩長210米,土壩為黏土心牆混合壩;溢洪道為側槽式,總長25米,放水洞長56米。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
龍爪水庫,位於林口縣龍爪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庫。1965年始建,1967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700畝。
浪花水庫,位於林口縣中興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庫。始建於1958年,1959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300畝。
新立水庫,位於依蘭縣道台橋鎮新立村南,距縣城40公里,是勃利河流域骨幹工程之一。水庫以灌溉為主,兼可防洪養魚。庫區積雨面積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12萬立米,校核庫容最2280萬立米,最大泄洪量45.8立米/秒,興利庫容930立米,水位144.3。供水范圍為道台橋鎮中部和平原鄉南部29個村屯。1955年始由新立、長勝、周玉堂等村興建,完成土方1500立米,1956年受益,灌田600餘畝。因工程簡陋,1960年決口潰堤。附近村屯為種植水田,經簡單修復,維持灌田。
永平水庫,位於依蘭縣護林鄉西北5公里處,以勃利河上游的飄盪河為水源,集雨面積30.3平方公里,水面5萬畝,屬護林鄉管轄。1955年11月,由縣調集民工修建,民辦為主。共完成土方28.13萬立米,石方8391/立米,混凝土方1322立米,用鋼材4.5噸,水泥1471噸,木材288立米,投134.2萬個國家補助投資48.5萬元,總庫容250萬立米,興利庫容140萬立米。有效灌溉面積1823畝,實灌1500畝。堤壩長620米,高8米,最大泄洪量124.4立米/秒。1979年,採用專業施工隊和季節突擊相結合辦法繼續施工。 渤海灌區,渤海灌區是老灌區。民國14年(1925年)就修有渤海壩和渤海乾線,開發水田100多垧,至偽康德11年(1944年),水田發展到1000垧左右。解放後,1953年成立渤海灌區管理站,到1956年,先後整修了渤海和江西壩,維修22公里支渠,修建田問永久性閘門工程6處和臨時性木製閘門6處,修永久性排水閘門6處,木造渡槽20座,跌水工程8處,全灌區橋、涵洞等工程68個。1956年秋,在牡丹江上維修2座攔河壩和新修1座進水閘。1958年至1960年重修了較大的永久性工程2處。1966年秋天,重新修建了渤海壩,壩長260米,高2米,頂寬5米,底寬15米,為漿砌石永久性壩。1973年,江西壩改為半永久性攔河壩。到1985年,渤海灌區共有斗渠2條,長13.5公里;支渠11條,長41.45公里;斗渠2條,長54公里;排水渠6條,長5000米。渠系建築物121處,其中永久性建築物52處,半永久性建築物9處,臨時性建築物60處。
江南灌區,是民國12年(1923年)開發的老灌區。解放前有攔河壩8條,乾渠5條,水田面積7500畝。解放後,到1951年,乾渠全長18.9公里,支渠24.7公里,攔河壩8處,其中較好堆石壩3處,木造進水閘8處,永久性水閘4處,木造排水閘1處,木造渡槽31處,永久性工程2處,橋涵85處。1963年6月5日,八家子七孔永久性渡槽竣工,渡槽長75米,高1米,寬2.5米,設計流量2.4秒立米。總工程量土方為1.5萬立米,石方0.2萬立米。1965年12月,完成八家子南山的紅旗洞工程,完成土方1738萬立米,石方0.46萬立米,是縣內第一座大型永久性水洞帶閘工程。1981年,完成江南渠道混凝土攔河閘。這是牡丹江地區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攔河大壩,完成土方2.4萬立米,石方0.34萬立米。1985年,全灌區有攔河閘1處,臨時抗旱用攔河壩1座,引水渠道2萬米,排水乾渠4條,總長4萬米,防洪堤12.97公里,各種構造物131處。
樺樹川水庫灌區,始建於1975年,大的乾渠有5條,其中總乾渠1條,分乾渠4條。總乾渠從寧安樺樹川水庫起到石岩鎮擁軍村止,全長48.5華里。四條分乾渠總長為34.12公里,其中第一條自卧龍鄉新政村到蘭嵐鄉永正村,全長7.8公里;第二條自石岩鎮擁軍村的節制閘後邊至平安鄉豐產村,全長7.79華里;第三條由石岩鎮擁軍村節制閘到民和、蘭崗兩村之間,長11.86華里;第四條從石岩鎮擁軍村節制閘到寧安鎮河西村止,長25.2華里。全灌區共有大、小建築物156處。1976年開始通水,流量達6秒立米。1985年灌溉面積4萬畝,有卧龍、蘭崗、石岩、江南、寧安等鄉、鎮,共39個村受益。
卧龍河水庫灌區,是1975年由寧安市組織卧龍、石岩兩個鄉、鎮和國營寧安農場於11月15日動工興建的。4000多人大幹一冬春,共完成14公里乾渠。1976年又續建橋6座,涵洞4個,並完成千渠石縫溝防滲段鋪設混凝土預制板工程。1977年掛鋤期間,又開挖支渠10公里。1978年春天,將卧龍河水庫送進樺樹川總乾渠,對抗旱保苗起到了作用。
新安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30公里,密江河與海浪河交匯處的中心。西起山嘴子,東至三家子,北起良種場,南至海浪河。是一處多渠首的老灌區。總面積7.65萬畝,耕地6.43萬畝,現有水田面積4.23萬畝。海浪河與密江河為主要水源,水源充沛。全灌區現有用水乾渠6條,26.9公里,支渠6條,25.34公里,斗農渠261條,145.7公里;排水乾渠22條38.58公里,支渠71條39公里,毛渠284條117.2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構造物工程512處,其中攔河壩9處,護岸4處,閘21座,渡槽23處,跌水116處,涵洞224處,農橋102座,交叉1處,其它12處。設計灌溉面積4.8萬畝,有18個受益村。1985年實灌面積4.3萬畝(包括提水灌溉面積0.375萬畝),方條田面積0.44萬畝。在山嘴子有座曬水池,面積39.9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蓄水總量80萬立方米,可提高水溫1-2℃,促使水稻早熟,還可養魚。1968年,投放魚苗20萬尾,1974年,增設進水口、節制閥,達到全面配套。總投資25.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4萬元。
海南灌區:位於海林縣城東南海浪河下游,南北為低山丘陵,海浪河貫串中間,屬河谷沖積平原。全灌區總面積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12萬畝,海浪河為主要水源。全灌區共有構造物319處,其中南乾渠11.75公里,北乾渠3.5公里,南、北支渠共9條13.92公里;排水乾渠8條23公里,分水閘43座,橋梁48座,涵洞92處,跌水13處,渡槽12處,倒虹吸10處。
新合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腳下,海浪河下游兩岸。西起敖頭渠首,東至海浪河大橋,北起斗銀村,南至秦家村。由一鄉(新合鄉)一鎮(海林鎮),三條河流(海浪河、斗銀河、紅甸子河),四個灌區(敖頭、永安、紅甸子、斗銀)組成。是一個多水源,多渠首灌區。灌區面積5.1萬畝,其中水田2.94萬畝。海浪河、紅甸子河為主要水源,全灌區現有用水干、支渠39條65公里,排水干、支渠20條51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構造物153處,其中:閘門48座,倒虹吸2處,渡槽6處,跌水5處,涵洞79處,農橋7座,交叉2處,護岸2處,其它2處。
舊街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部,海浪河中游南岸。西起海浪河,東至龍頭山,呈三角形。海浪河為主要水源。灌區總面積2.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0.81萬畝。全灌區現有構造物50處,其中進水閘2座,分水閘12座,跌水4處,渡槽3處,涵洞7處,倒虹吸1處,溢流堰2處,農橋9座,用水乾渠2條17公里,支渠8條4公里,排水乾渠5條10公里。
山市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22公里,海浪河支流山市河中下游。西起東光南乾渠首,東至與海浪河交匯處,呈狹長形。山市河為主要水源,屬河谷沖擊小平原,地勢平坦,適於水稻生產,是多渠首灌區。灌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其中水田0.85萬畝。本灌區由東光(南、北)乾渠、新建乾渠、奇興乾渠、錦山乾渠5個渠首組成。現有用水乾渠5條12公里,支渠29條14公里,斗農渠92條16公里;排水灌渠15條12公里,支渠12條15公里;構造物50處,其中橋22座,坡洪與用水交叉4處。此外田間道路27條26.4公里,農田防堤2.29公里。
刁翎灌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下游山間河谷沖積平原上,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壩);當年灌溉水田3000畝。解放後,對灌區進行整治維修。1968年建起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總長5公里;渠首位於今建堂鄉河興村烏斯渾河對岸至興隆溝口。1970年建起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為1.5立方米/秒;乾渠總長6公里;渠首位於半方地與河心村之間。1972年,一號壩渠首增設5孔進水閘。1987年一號渠首建橡膠壩一座,3孔,長70米。1991年修建漿砌石溢流壩60米。1992年,在得勝村修建一座跨度120米斜拉渡槽,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刁翎灌區除渠首橡膠壩、斜拉渡槽外,有渠系建築物72座、引水乾渠1條、支渠4條、斗渠29條、排水乾渠4條、截流溝3段、排水支渠兩條。國家投資累計156.56萬元。其受益范圍包括南起河興,北至徐家和沿河兩岸的得勝、永安、保安、治安、長青、勝利、合心、四合等10個村屯。灌區總面積2.28萬畝,實灌1.18萬畝。
建堂灌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中下游,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一號壩位於大盤道對岸,二號壩位於河西村南1公里處;當年灌溉水田2000畝。1966年,建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由大盤道至北興,總長5公里;1968年建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乾渠由通溝溝口至河興,總長9公里。1984年,全面改造建堂灌區,合並渠首,擴建乾渠,重新布置用排渠系,沿堤防內側平行布置田間排水;對烏斯渾河進行修堤束水,防止洪泛,穩定河身,減輕淤積。在灌區內修建3條排水乾渠,靠山坡水和河西坡水利用原有沖刷溝通過堤防,直接排入烏斯渾河。設計灌溉面積1.51萬畝,實灌0.89萬畝。
新立灌區,在依蘭縣,建於1970-1978年,引新立水庫水灌溉,設計灌溉面積5.1萬畝,核定3萬畝,其中水田1.5萬畝。1985年有效灌溉面積2.1萬畝。實際灌溉9000畝。設計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年引水量O.16億立方米。建成用水乾渠2條,30公里,支渠10條,20公里,排水渠1條10公里。旱澇保收田2000畝,方條梯田2000畝。糧食平均畝產125公斤,最高140公斤,水稻200公斤。 1955年在沙河灌區渠首大橋鄉,由當地群眾自力更生,土法上馬試建了一座農村小型水力發電站--大橋水電站,裝機50千瓦。1957年,大橋水電站全景模型在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該站是東北農村最早建成的小水電站之一,當時被譽為東北第一顆夜明珠。2005年,大橋水電站經擴建,裝機容量達到250千瓦。在大橋水電站下游沙河沿鎮三合村境內,於1980年建成了裝機容量1250千瓦的沿山水電站。2002年,在沿山水電站下游沙河沿鎮上溝村,修建了牡丹江上溝水利樞紐沙河引水工程,該工程是在沙河幹流上築132米長、22米高的漿砌石重力壩,通過1500米的隧洞,把沙河水引入牡丹江,引水流量18立方米每秒,以增加牡丹江上溝水電站的發電量。
阿堡電站,位於寧安市渤海鎮內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夾心子島東側支流處,1968年興建,1971年7月竣工,是一座既能發電又能灌溉的綜合性小型水輪泵發電站。電站共有8台機組,每台發電125千瓦,總裝機容量為1000千瓦。1979年,因原機組質量較差,又重新安裝了4台機組,每台125千瓦,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從1982年至1985年,共發電467.6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116.9萬度。
渤海水電站,渤海水電站位於牡丹江上游,在寧安市渤海鎮江西村南側,是利用牡丹江的自然落差修建的一座無壓引水式電站。渤海水電站原來是江西村為了解決能源不足,於1973年動工修建。因缺乏技術力量,不久停工。1974年由渤海鎮接收,1975年11月動工續建,到1979年9月,有2台機組並入國網發電,1980年3月,全部並入國網發電。
石頭電站,石頭電站位於寧安市石頭火車站南0.5公里處,由溢流壩、泄洪閘及廠房三部分組成。1968年9月1日,動工興建一座設計灌溉面積為3萬畝的水輪泵站。1972年在修建水輪泵站的基礎上,又開始進行修建水電站的工程設計。1973年興建水電站的工程全面鋪開。第一期電站工程於1976年12月竣工,安裝200千瓦發電機13台,總裝機容量為2600千瓦,第二期電站工程於1977年1月開工,1979年建成,又安裝2台2500千瓦的發電機,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這時除新安裝2台2500千瓦發電機大機組外,還有第一期工程安裝的10台200千瓦發電機的小機組(原為13台,此時已報廢3台),大、小兩個機組,總裝機容量為700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834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366.9萬度。
紅衛電站,紅衛電站位於寧安市渤海鎮瀑布村鏡泊湖瀑布下游1公里的牡丹江古河道中,距鏡泊湖發電廠3公里。1975年11月建成,安裝50千瓦發電機2台,總裝機容量為100千瓦。1976年,在第二瀑布上又修建一座裝機600千瓦(200×3)的電站,稱紅衛第二電站。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385.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77.1萬度。
紅農電站,紅農電站是由原寧安市縣農業良種場於1976年在紅衛電站下游500米處興建的,1978年因資金不足停建。1980年渤海公社(今渤海鎮)接管續建,於1983年9月竣工,總裝機容量為600千瓦(2×300千瓦)。紅農電站由攔河壩、防洪壩、進水閘、壓力前池、廠房、尾水渠、升壓站、高壓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1984年發電量49萬度,1985年發電量27萬度。
英山電站,英山電站是寧安市樺樹川水庫配套工程,位於樺樹川水庫乾渠英山陡坡處,距水庫4公里,距卧龍鄉英山村0.5公里。電站於1978年3月興建,1979年7月竣工。由引水渠、前池、壓力管道、廠房、尾消力池、泄洪閘和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2×25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89.7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37.9萬度。
青年電站,青年電站位於寧安市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夾心子島西側的江西壩左端,是牡丹江地區水利局興建的,1975年動工,1976年12月竣工。全電站由前池、廠房、尾水渠、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總裝機容量為750千瓦(6×125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281.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256.3萬度。
樺樹川電站,樺樹川電站位於寧安市樺樹川水庫輸水洞出口左側。1971年下半年施工,由於資金不足,1974年停建。1977年又由省水利廳投資續建,1979年安裝機組及其配套設備,1981年全部竣工。電站由主機廠房、蝶閥室、調壓塔、尾水渠、升壓站和輸電線路等6部分組成,安裝1台大機組,裝機容量為2300千瓦。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832.7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166.55萬度。
爾站電站,爾站電站是寧安市東京城林業局於1970年4月興建,1971年4月建成。裝有1台機組,容量為24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201.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40.3萬度。電站建成後,發電全部自用,未並入國電網。
鏡泊湖水力發電廠,位於寧安市四季通所轄新、老二個電站,隸屬黑龍江省電力工業局。老站建於偽康德4年(1937年),偽康德9年(1942年)發電,裝機容量為18000千瓦的機組2台。新站是擴建工程,於1968年破土動工,1979年全部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15000千瓦機組4台。兩站裝機總容量為96000千瓦。鏡泊湖發電廠是牡丹江流域梯級水力開發的一部分,水庫庫容為16.25億立方米,年平均設計發電量為3.2億度,為黑龍江省東部電力網中唯一的中型水力發電廠。

蓮花水電站,位於中國黑龍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鄉木蘭集村與林口縣蓮花村交界處,距牡丹江市210km,總庫容42億立方米,是黑龍江省最大的一座水電站,也是牡丹江水系裝機容量最大的梯級水電站之一 。石壩長902米,最大壩高71.8米,裝機5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7.97億度,是一座以發電為主,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等效益。1992年開工,1998年全部竣工。被稱為「蓮花速度」。蓮花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人工湖泊構成了蓮花湖風景名勝區的主體景觀。

熱點內容
西天一朵雲 發布:2025-09-16 21:59:42 瀏覽:686
現摘插花 發布:2025-09-16 21:34:26 瀏覽:761
情人節語錄英文版 發布:2025-09-16 21:33:50 瀏覽:808
推廣西蘭花 發布:2025-09-16 21:23:18 瀏覽:268
百合牌黃金 發布:2025-09-16 21:23:14 瀏覽:415
牡丹李山甫 發布:2025-09-16 21:20:40 瀏覽:929
七夕開店 發布:2025-09-16 21:13:08 瀏覽:890
蔡文姬插花 發布:2025-09-16 21:10:27 瀏覽:416
花藝起名 發布:2025-09-16 21:09:03 瀏覽:208
叢文牡丹江 發布:2025-09-16 21:02:26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