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牡丹罐
A. ,88年屬龍木命紋牡丹好嗎
這個一般沒有什麼講究,紋身就是為了個性,為了好看,沒有什麼其他顧忌
B. 紋身圖牡丹什麼意思
圖案有講,紋前多想;易紋難祛,深思熟慮; 神龍滿背,權威尊貴;青龍過肩,財路無邊; 吉祥錦鯉,大吉大利;鯉魚躍起,福祿無比; 身紋大虎,必有大福;背有雄獅,王者雄姿; 青龍盤腿,財如洪水;身紋虎頭,富貴不愁; 關公再前,人身安全;戰馬關公,事業有成; 關羽在後,大哥財厚;牡丹花開,富貴自來; 鶴報平安,財富節攀;雄鷹在肩,鴻圖大展; 神鷹飛翔,志在四方;鳳凰紋完,好運當前; 玫瑰紋後,浪漫風流;身紋鬼首,鴻運擁有; 紋完鬼面,奇緣自現;背有鍾馗,自有雄威; 身有佛陀,事業執著;神像紋畢,妖魔自去; 身若紋豹,性力提高;人魚若有,情海遨遊; 美女天使,桃花不止;烈火麒麟,日進斗金; 蝴蝶翩翩,鴻利連連;蛇盤牡丹,富貴百年; 牡丹鯉魚,富貴有餘;梅花有香,傲骨自賞; 荷花清沌,戀人情深;紅心百合,百年好合; 梵文密咒,神靈保佑,肩有飛雲,快樂平安; 偶像紋完,心中坦然;十二屬相,各有所長; 岳母剌字,紋剌之史;水滸剌青,東方文明; 中國圖騰,文化傳承;如今紋剌,時尚標志; 終如所願,名師接緣;吉祥一生,身份象徵 龍:紋龍的方式有好多種,每種都有不同的意義! 先說過肩龍:在道上有一種說法,道上的兄弟都是腳踏江湖,江湖在哪裏? 所以有人就把道上兄弟的肩膀比喻成江湖!! 俗話說猛龍不過江,所以真正在道上混的人很少紋過肩龍!因為過肩龍還有一個別名就是「過江龍」! 次說盤臂龍:盤臂龍倒是很受道上的兄弟青睞,因為盤臂龍寓意神佑的意思! 畢竟道上的兄弟過的是舔血的日子,我想誰都不想自己早死吧!不過我見過許多紋盤臂龍的人,都是瞎紋,根本不講究順序和色彩,所以一看就能看出他們不是道上的兄弟! 道上的兄弟們紋盤臂龍都是紋在左臂,並且是紋的盤臂青龍!並不是什麼彩龍! 最後說說扣肩龍:這種龍的紋法很少見,這種龍的圖樣大致是龍頭由後背右肩甲搭到右前胸,然後整條龍身在後背盤踞兩條前爪分別抓扣在肩膀的與手臂連接的那塊肌肉上(我一時忘了那叫什麼肌肉了)兩條後爪分別抓副在大腿上(有的抓副在臀部),龍尾由腰部左下側延伸至左腳脖! 嗬嗬,這種龍在道上不是大哥是不能紋的! 一般來說道上的兄弟紋龍是不會紋龍眼的,龍眼必須是他的大哥同意他開(紋)龍眼,他才能開(紋)! 並且是大哥親自開(紋)龍眼~ 鳳:紋鳳的嚴格來說是大姐或者是大嫂紋的! 先說翔鳳:這種鳳就是大姐紋的,至於怎麼翔沒有什麼限制!~ 次說睡鳳:這種鳳就是大嫂紋的! 虎:在道上虎只有一種紋法,就是下山虎!而且並不是什麼人都能紋的~ 必須是一切從來沒有在道上趟過,還要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人才能紋! 至於下山虎紋在什麼部位,那沒有什麼限制! 鷹:我個人認為紋鷹的兄弟全是飛揚跋扈的性子,因為道上紋鷹的圖案只有一種就是俯鷹也就是你們說的鷹抓地球,寓意包打全球的意思! 五毒:所謂的五毒就是蠍子,蛇,蜈蚣,蜘蛛,蟾蜍~! 道上有一句話「寧欺龍鳳虎,莫要惹五毒」至於什麼意思,我就不明說了~ 最後說說吧裏經常說的立馬關公,哪吒降龍,鍾馗伏鬼! 關於你們說的紋這三種抗住抗不住一說........! 嗬嗬,這三種道上的兄弟是不紋的!~ 因為這三種與道上兄弟相沖!至於怎麼相沖我也不明說~ 先說說到上小弟們紋的龍。 盤臂龍——青龍盤臂,以前很多人紋這種龍,現在這些人都老得不行了。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但是這種龍是道上的人才能紋的。 盤腿龍——龍盤在腿上,說明這個人根硬。一般人動不了他。紋這種龍的人很多,多大歲數的都有。 披肩龍——道上的人有很多人紋這種龍。我認識一個道上的朋友就有。4爪的。沒什麼講頭,就是道上的龍。 雲龍——最多的都是這個。你在天津隨便找個亂的地方,就能看見這種龍。一般都是前胸或後背。占的面積很大。 蛟龍出水——聽說是代表一個人剛出道,不過我從沒有見過這種龍。 再說一說比較厲害的龍 過肩龍——據道上的老前輩回憶說這個好像是代表黑白兩道。自從蠱惑仔之後,滿馬路都能看見這種龍.... 這種龍在老一輩人身上不多。 雙肩龍——40-50歲左右的天津人有紋這個的,絕對是道上的人才能紋的。雙肩龍是兩條小龍,沒有過肩龍那麼大。這個是最能讓我想起黑社會的龍了。 翻江龍——聽說過,沒有見過。反正是挺厲害的一種龍。一般人不能紋.
補充:再說說最牛的 抗龍——龍頭在心口,龍身子從前胸到後背,尾巴在後腰上。就好像一個人把龍抗了起來。以前南市有人紋,是誰我也不清楚。 正臉龍——道上的老前輩說,他小的時候這是最牛的一種龍。紋這種龍就是說這個人不向任何人低頭。一般不是非常牛的人是絕對不敢紋的。河東大王莊就有。 大家都聽說過「皮皮蝦玩彈球」這個笑話吧?2龍戲珠——是非常非常厲害的龍。是什麼意思我不明白,但這種龍和正臉龍一樣是屬於皇家的龍。西南樓的一個人就紋了這個,是誰我不能說。 龍的爪子一般就是4爪和5爪。5爪是皇帝爪。4爪是將軍爪。一般人都是4爪。現在很多人都是紋3爪龍,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要和黑道劃分出界限。 如果你們想知道關於紋身的各種說法,可以去問「河西二土匪」和「郭黃庄小平」。這兩人是在天津紋身界算是元老了。 上山虎 是剛出來惹惹 也可以說是惹惹正凶的時候` 下山虎 是現在不惹惹了` 下山回頭望月虎 惹惹出來了一定的資本 現在不惹惹了 但是惹我 往死裏打` 蛇 是地頭蛇象徵 也有講做通吃一條街的` 小雞吃米食 是 走到哪 吃到哪` 蛟龍出水 是自己有一定實力 但也是剛出道` 雙腿鯉魚 是平淌 就好象在一個地方無敵的意思` 狼頭 是狠 一般打手紋的多` 雙腳蟾蜍 是站的穩` 說白了 就是不好動我` 金蟾蓋頂 是封頂` 在一方 震的住` 水銀辟邪 是辟邪的意思` 正臉龍 是死也站著死` 關2爺 是戰神` 同時象徵著忠義` 關公耍大刀 是什麼時候都以忠義為先` 斗戰勝佛 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知道吧 不說了` 龍盤柱 是根基穩的象徵` 也挺厲害的` 過肩龍 是前後黑白道都站` 紋的人不少 ` 披肩龍 是盛氣淩人感覺` 湖口燕 是飛賊 歲數大的人上這個的不少 ` 胳膊上鯉魚 是道上的 有錢的 ` 蠍子 是誰也不服 不管你是誰` 吶吒鬧海 是不孝` 吶吒鬧海挑龍筋 是逢龍必打` 降龍羅漢和伏虎羅漢 我不用解釋了吧? 麒麟上樹 是象徵著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 騎虎游山 是逍遙自
C. 我家有一對瓷器壇子上面有牡丹花 年代很久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了 不知道能值多少錢
只要是老瓷器還是很值錢的。。。。。。!
D.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都是什麼
上海博物館十大寶物都是:雍正粉彩福壽橄欖瓶(清)、王羲之《上虞貼》(唐)、越窯青釉海棠式碗(唐)、子仲姜盤(春秋)、王獻之《鴨頭丸貼》(唐)、懷素《苦筍帖》(唐)、《淳化閣帖》(北宋)、孫位《高逸圖》(唐)、晉侯穌鍾(西周)、大克鼎(西周)。
1、大克鼎(西周)
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文物。大克鼎是西周孝王時期所鑄的青銅重器,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陝西省扶風縣出土。大克鼎銘文共28行290字,記載了周天子對貴族「克」的冊命辭,字體圓潤古拙,又不失勁健,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
4、《淳化閣帖》(北宋)
《淳化閣帖》全名《淳化秘閣法帖》,是中國法書叢帖之祖。所謂法帖,就是古代名書家的墨跡經雙鉤描摹後,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拿出秘閣所藏晉唐歷代名家法書,令翰林院侍書王著編成。
E. 紋身龍和牡丹可以紋在一起嗎
圖案有講,紋前多想;易紋難祛,深思熟慮;
神龍滿背,權威尊貴;青龍過肩,財路無邊;
吉祥錦鯉,大吉大利;鯉魚躍起,福祿無比;
身紋大虎,必有大福;背有雄獅,王者雄姿;
青龍盤腿,財如洪水;身紋虎頭,富貴不愁;
關公再前,人身安全;戰馬關公,事業有成;
關羽在後,大哥財厚;牡丹花開,富貴自來;
鶴報平安,財富節攀;雄鷹在肩,鴻圖大展;
神鷹飛翔,志在四方;鳳凰紋完,好運當前;
玫瑰紋後,浪漫風流;身紋鬼首,鴻運擁有;
紋完鬼面,奇緣自現;背有鍾馗,自有雄威;
身有佛陀,事業執著;神像紋畢,妖魔自去;
身若紋豹,性力提高;人魚若有,情海遨遊;
美女天使,桃花不止;烈火麒麟,日進斗金;
蝴蝶翩翩,鴻利連連;蛇盤牡丹,富貴百年;
牡丹鯉魚,富貴有餘;梅花有香,傲骨自賞;
荷花清沌,戀人情深;紅心百合,百年好合;
梵文密咒,神靈保佑,肩有飛雲,快樂平安;
偶像紋完,心中坦然;十二屬相,各有所長;
岳母剌字,紋剌之史;水滸剌青,東方文明;
中國圖騰,文化傳承;如今紋剌,時尚標志;
終如所願,名師接緣;吉祥一生,身份象徵;
F. 上海牡丹香煙鐵罐價格
鐵罐的價錢多少?這個要看你對鐵罐有什麼要求咯,也和你做的數量有關的
博新制罐廠的鐵罐精美實用,可以看看
G. 請教各位古玩行家,就目前行情,嘉慶道光年間的瓷器……民窯的牡丹花紋青花罐價值多少 宋遼時期的民間
清朝的花瓶值錢的主要集中在清三代康雍乾朝代,後來朝代的價值大幅下降,尤其是民窯。嘉慶帝在乾隆之後,同期產品要大幅遜於前朝,但比後來幾帝,還是好得多的。
H. 康熙冰梅青花蓋罐幫我看下是什麼時期的·是官窯還是民謠~市值多少說的越詳細越好~謝謝了
都有吧(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相關鏈接:明永樂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相關鏈接:明正統青花瓷、明景泰青花瓷、明天順青花瓷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相關鏈接:明成化青花瓷、明弘治青花瓷、明正德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相關鏈接:明嘉靖青花瓷、明隆慶青花瓷、明萬曆青花瓷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相關鏈接:明天啟青花瓷、明崇禎青花瓷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關鏈接:清順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關鏈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相關鏈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相關鏈接:清嘉慶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清咸豐青花瓷、清同治青花瓷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官窯和民窯有什麼區別?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紀--十四世紀),官窯多有貢器,少有官廠,採取的形式是「官監民燒」,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百中選一」,進貢給統治階級。這種瓷器就叫做貢瓷和官窯。那時,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明代(公元十四世紀--十七世紀)採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清代與明代不同,採取的是『官搭民燒」的折中形式。其產品分「欽限」和「部限」兩類,前者是專給皇帝用的,後者是給朝廷和外交禮賓用的。 民窯是對官窯而言。廣義地講,凡屬非官府經營的,進行商品性生產的瓷窯及其產品,都是民窯。 民窯的歷史遠比官窯早得多,陶瓷器均產生於民間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據考證,在這些地區都發掘有唐三彩,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等。民窯於此已有較大的發展,並帶有商品生產的性質。 唐代以後,各地民窯輩出,競相媲美,往往有供不應求之勢。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鈞窯,汝窯,定窯。章生一的哥窯「紋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窯(龍泉青瓷)等。 宋元時,民窯發展較快,僅景德鎮的民窯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此時的民窯完全屬於商品生產的性質,民窯在產量上所佔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在質量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到了清代,民窯佔了壓倒優勢,官窯瓷器也為民窯所出。%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