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牡丹瓷
❶ 紫砂壺名家排名
紫砂壺名家排名,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陳鳴遠制南瓜壺。
1、供春
彼新奇兮萬變,師造化兮元功。信陶壺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這是清代學者對陶壺鼻祖供春的贊句。供春,明代正德年間宜興人,開創了紫砂壺行業先河,排名第一。
4、陳鳴遠制南瓜壺
如果以時間來劃分的話,紫砂壺名家排名大致可以分為明清以前的古壺,和二十世紀以後的近當代壺。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其中一個具有明顯時代特徵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製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1)陶藝牡丹瓷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用茶湯養壺,光潤柔和
泡茶時,可把茶湯澆在紫砂壺上,這樣茶湯容易被壺熱蒸發,同時,也容易被壺體表面吸收,再拿熱水淋一下,沖去茶漬,再拿茶巾擦拭,保持壺的潔凈。在日積月累的茶汁洗滌之下,紫砂壺會越發柔和絢麗,人稱此法為「茶湯養壺」。
2、保持清潔,養出包漿
壺的表面會積有茶漬.這就需用養壺毛筆或軟毛牙刷在壺表面輕輕刷洗,以保持清潔。如此擦拭、滌洗久了,壺的表面會起一層亞光,人稱其為「包漿」(葆漿),這種亞光不會因高溫高壓沖洗而褪去,甚顯高雅品位。
❷ 填空 ( )園林甲天下 ( )陶器甲天下 ( )瓷器甲天下 ( )牡丹甲天下
(蘇州)園林甲天下,( 石灣)陶器甲天下,( 景德鎮)瓷器甲天下,( 洛陽)牡丹甲天下。
1、蘇州園林甲天下
蘇州園林,名揚中外。最早見諸史籍的蘇州園林,出現在春秋吳國營建闔閭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吳王闔閭每到夏秋兩季,都要住在太湖的西山。
以3600萬頃太湖為池塘,以湖中72峰48島為山巒,這就是吳王的園林。自此,蘇州造園活動一直綿延不絕,造園藝術日臻完美,有了「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譽。
洛陽牡丹甲天下,得益於洛陽的山川形勝。而洛陽的山川形勝,托起了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坐上了105位皇帝。君臨天下,才有了讓他們「養眼」的牡丹;有了裝扮他們首善之地人居環境的牡丹;有了他們粉飾太平的牡丹。
(2)陶藝牡丹瓷擴展閱讀:
1、蘇州園林
蘇州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蘇州古典園林素有「園林之城」之稱,享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美譽,譽為「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蘇州古典園林始於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內涵,是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是中華園林文化的翹楚和驕傲,是中國園林的傑出代表。
2、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
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3、洛陽牡丹
「洛陽牡丹甲天下」,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贊譽,故洛陽有「牡丹城」之稱。在我國只有山東菏澤的牡丹可與之比美,洛陽牡丹之所以著名,與其歷史和環境密切相關。
在極盛的宋代,品種多至100餘種,品名也極為雅緻,有的冠以姓氏,如魏紫、姚黃;有的標以產地,如丹州紅;有的以其形態和花色取名,如綉球、九蕊珠、無瑕玉等等。
現在還特地新辟專門培植牡丹的花圃,牡丹品種已達370餘個,其中魏紫、姚黃、豆綠、墨魁、二喬、嬌容三變等名貴品種數十個,植株100多萬株。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蘇州園林美耀世界(文化 旅遊品牌巡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石灣陶藝成投資「窪地」 珍品見證嶺南特色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景德鎮瓷器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洛陽牡丹何以「甲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百對網路-洛陽牡丹
❸ 描寫人物做陶瓷的句子
我是一尊傳世的青花瓷!我是泥土和清水的凝合,是釉料與烈火的升華,是唯美與堅強的交融。毛筆在宣紙上走出筆鋒的濃淡,瓶身的釉料染成濃艷的牡丹,高遠寧靜的潑墨山水輕輕地繪在我身上,鏤花的香爐升起的檀香的白煙縈繞在我的周圍。我就是這樣,富有靈氣的出生。那似乎是詩人在用妙言佳詞製造一個夢,一個輕柔飄逸的美夢,正是那些唯美與浪漫讓我擁有了註定不一樣的命運。
❹ 韓國最具代表的瓷器是什麼
在韓國,新石器時代開始使用陶器,三國時代(B.C.57-A.D.676)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使用陶器。到了統一新羅時代(676-935)陶器有了長足的發展,外觀越來越精緻,花紋也豐富多彩起來。之後到了高麗時代(918-1392),瓷器文化逐漸取代了陶器,在陶器上塗上釉葯再烤制而成的瓷器與陶器相比優點較多,比如不滲水,以及結實耐用等。高麗時代開始出現表面呈淺綠色的青瓷,從此進入陶瓷文化的全盛期,一般認為,用鑲嵌技法(在陶瓷表面上刻畫出多種花紋圖案後,再嵌入其他材料來表現)製作的高麗青瓷是陶瓷藝術的頂峰。繼高麗之後到了朝鮮時代(1392-1910),以表面呈白色的白瓷和粉青沙器為主帶動陶瓷文化的進一步發展,這個時期的陶瓷與高麗時期的相比,花紋簡潔,外觀粗糙。陶瓷的製作方法也是在朝鮮時代傳到日本的。
今天,主要在利川、驪州、光州、丹陽、聞慶、河東、康津、扶安各地的陶藝村裡生產,傳承著陶瓷的命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利川陶瓷村,這里聚有80多家陶瓷工廠。遊客可以在這里參觀陶瓷的製作過程,也可以購買喜歡的作品。利川每2年還舉行一次世界陶瓷藝術節。首爾市內的仁寺洞以陶瓷的種類齊全而聞名,從陶器到百瓷,無所不有。1999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訪問仁寺洞時,對韓國陶瓷贊不絕口。
陶瓷種類
1.青瓷
表面呈淡綠色的瓷器便是青瓷。它採用通過塗上含鐵成份的釉葯的方法來上色。在古時候,人們希望用陶瓷來代替珍貴的玉。青瓷一般呈淡綠色(也叫翡色),花紋細膩、外觀相仿,是古時候富貴的象徵。青瓷上的雲、鶴、蓮花池和垂柳的圖案,表現了人們對永恆世界的憧憬。
2.白瓷
在白色泥土上塗上透明釉葯燒制出來的便是白瓷。白瓷的製作歷史和青瓷一樣,始於高麗初期,但到了朝鮮時期才進入全盛期。白瓷基本色調是白色,但也會加入一些藍色或乳白色(牛奶色)。高麗時代的青瓷代表了貴族文化的富麗堂皇,而白瓷則間接表現了朝鮮時代兩班們的一塵不染的清高和節儉樸素的生活習慣。白瓷上有龍、牡丹、松樹、梅花、鶴的圖案。
3. 粉青沙器
粉青沙器的製作方法是,在灰青色的主體上繪畫或者塗上白色泥土後燒制,再刮出花紋。雖然無法與高麗青瓷的精湛相比,但樸素且自由奔放的圖案,讓人覺得很熟悉和親近。經常可以看到魚和花的圖案。
4.陶瓷器皿
先用粘土做好,塗上釉葯,再經過1100-1200℃高溫烤制而成的缸。自古以來,用作儲藏辣椒醬、黃豆醬或泡菜等發酵食品的器皿。也叫『罐』。
❺ 黑陶又名什麼
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在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其中以屈家嶺文化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者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現濟南市章丘區)龍山鎮的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了這一史前遺存,故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為主要特徵,又稱為「黑陶文化」。黑陶按質地可分為三種: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
❻ 觀各類陶瓷有感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瓷質"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粉彩鍾馗醉酒像
●粉彩瓷
粉彩瓷創燒於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由於它的色調淡雅柔和有粉潤之美,故稱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來的。製作時,在燒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國畫技法以彩料繪畫紋樣,再用爐火烘烤而成。
康熙年間的粉彩製品很少,彩繪也簡單,圖案以花卉和雲龍為主。雍正時,粉彩瓷有了很大發展,製品胎薄透光,釉面白潤如玉,繪畫精緻,筆線纖細有力,極為精美。粉彩吸取了各類繪畫的技巧,使所要描繪的對象,無論人物、山水、花卉、鳥蟲都顯得質感強,明暗清晰,層次分明,具有立體感。器型除了盤、碗之外,尚有杯、碟、罐、壇、瓶、觚、壺等。圖案紋飾以花蝶為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尚有蝙蝠和鹿等圖案。
乾隆時的粉彩,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往往在白瓷上加繪一種色地,如綠色、黃色、藍色、胭脂紅、紫色等,此時粉彩已不能與雍正時精細、瑩潤、鮮艷相比。嘉慶、道光時的粉彩,除繼承前人傳統外,沒有多大發展。當時的釉料較粗,色彩較濃。
咸豐、同治時的粉彩畫面繁復,而繪畫卻簡單,彩料粗糙,釉層顯薄,色調較淡,為使色彩華麗,往往在粉彩上再描繪金彩。這些都是在鑒別時的依據。
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900度溫度烘烤而成。我國傳統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琅彩的啟發和影響下,引進了銅胎琺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借鑒了琺琅彩的多色階的配製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據有關研究所分析,是一種含砷的乳白色玻璃。它是採用一種叫"白信石"或"亞砒霜"的天然礦物,配入鉛熔塊、硝鉀等熔劑中製成的,景德鎮俗稱"玻璃白"。由於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產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與康熙硬彩(五彩)相對,亦稱"軟彩"。在粉彩沒有發明之前,我國彩瓷都是單線平塗,所作花卉缺乏立體感。自從發明了玻璃白以後,在瓷器上面繪畫時,先在所需要的紋飾部分施一層玻璃白,如同紙上粉本一樣,然後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顏料。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向背之分,增加了層次和立體感,從而形成了淡雅、精細、填色和洗染、燒成等工藝步驟。
康熙晚期粉彩由於初創,原料依賴進口,畫意較為簡單,傳世器物極為少見。雍正六年(1782),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產,粉彩技藝也已日臻成熟,有時一件器物上的用色達二十多種。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躍居於釉上彩繪榜首。不僅官窯製品以粉彩為主要裝飾,而且也廣泛地應用於民窯。到了乾隆年間,粉彩瓷器的燒制更進入了黃金時代。粉彩的漸趨繁縟,不僅能自如流暢地著上一切顏色,同時能細膩地表達意象。其表現手法被譽為清朝官窯中典型代表,成為景德鎮的主要生產製品。嘉慶朝的前期,粉彩基本保留著乾隆朝的遺風,但已遠遜於乾隆盛世。到了道光、咸豐朝,已趨衰落,粉彩瓷器的數量雖多,但品種、造型已大為減少,而且上乘佳品上少。同治、光緒兩朝,由於整個社會陷於動亂和衰敗,除少量官窯粉彩器外,景德鎮制瓷業已無特珠精緻的粉彩作品。
清代粉彩的器形主要有壺、瓶、樽、罐、盆、盤、洗、缸、盒等。乾隆年間,瓷器的器形比雍正時期更為繁多,別具一格的陳設品層出不窮。清代粉彩的紋飾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精代粉彩的紋飾品種除白釉地粉彩與色地粉彩外,還有釉下青花或是琢器上下部分為色地,腹部為白地或色地開光的粉彩。彩繪圖案多以龍鳳、花卉、山水、人物、故事等這主題畫面,並以當時名畫家的繪畫為藍本,兼容西方繪畫技法。常見的花卉有月季、牡丹、玉蘭、薔薇、菊花、海棠等。清代粉彩瓷器的紀年款式一般為6字:"大清某某年制",或4字"某某年制"字款。字型:順治、康熙時盛行楷書,雍正時楷書於多於篆書,乾隆時流行篆書,而到嘉慶以後又以楷書為主。格式有單圈、雙圈、無圈欄、雙邊正方形,雙邊長方形、青花書款為主流,乾隆後期多用紅字款。
●玲瓏瓷
被稱之為 [米通] [鑲玻璃的瓷器] 的玲瓏瓷,以玲瓏剔透、晶瑩雅緻而蜚聲中外。如今青花玲瓏不僅在日用中西餐茶具、酒具上普遍運用,而且已擴展到各種花瓶、花插、花缽、以及吊燈、壁燈、皮燈等各式燈具。[玲瓏眼]的形狀也已從傳統的米粒狀發展到月牙狀、流線狀、圓珠狀、菱角狀、多角狀等多種規則、不規則的形狀。有時還與[半刀泥]相結合,組成各種圖案。[玲瓏眼]的釉色也由原來的單一碧綠色發展為紅、黃、綠、藍交相輝映的 [五彩玲瓏] 、更豐富和增強了玲瓏瓷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
青花玲瓏瓷在世界瓷壇上獨樹一幟,它與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瓷合稱為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青花玲瓏瓷始創於明代,它融青花技術之長,集鏤雕藝術之妙,玲瓏剔透,精巧細膩,具有清新明快之感。據記載,清代景德鎮御窯廠製作的玲瓏瓷就已具較高水平,但產量甚少,僅供宮廷使用。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的青花玲瓏瓷製作工藝已有巨大的創新,它在裝飾的瓷型上越來越廣,裝飾的題材上越來越多,裝飾的部位已起了許多的變化,創立了青色玲瓏青花、五彩玲瓏等優質產品,使這傳統的名瓷更活潑雋秀,意趣盎然。
●青花瓷
清麗、雅緻的青花瓷,是我國傳統名瓷。古人說:"五彩過於華麗,殊鮮逸氣,而青花則較五彩雋逸。"青花瓷雖然色澤單一,但看來並不覺得單調。在繪瓷藝人的生花妙筆下,濃抹淡施、粗細有致;或刻意求工,層次分明;或寥寥數筆,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
青花瓷歷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產裝飾精緻的產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朝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於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並經常提出對質地、畫面的改進意見,而且改善了景德鎮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青花瓷的製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青翠光艷,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艷明亮,晶瑩光潤。然而到了乾隆後期,青花瓷的工藝製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歡迎。早年通過古道"絲綢之路",陸續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又帶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馬來半島的30多個國家。至今東南亞各國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捨不得丟掉,用黃金將它鑲嵌後,藏在寶庫里。
明朝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緻的花色,把這些外國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後,清點餐具,據說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見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顏色釉瓷
被人們譽為 [人造寶石] 的顏色釉瓷,蘊含豐厚,光彩照人。但 [千窯難得一寶] 、[寸金窯燒寸金瓷]。現在採用新的科學方法進行配料和控制窯溫,不僅提高了色釉的質量、找出了適合各種不同燒成條件的配方,還陸續創造了諸如紅燈芯釉、寶石紅、景紅、錳紅、鐵紅、火焰紅、鈦黃、鈦花、絡綠、綠郎窯、芒果、彩霞、紫羅蘭等100多種顏色釉和多種無光色釉。
之後又成功研製出羽毛花釉、鳳凰衣釉、雨絲花釉、希土變色釉和彩虹釉等高溫色釉。
異彩粉呈的顏色釉的價值不僅在其本身,更可貴的是為陶瓷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更多優美材質,促進了色釉彩、綜合彩、色釉瓷雕等多種陶瓷裝飾藝術形式和品類的孕育新生。
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
一般來講,我們將顏色釉分如下幾個大類,如青釉、醬釉、黑釉、白釉、黃釉、綠釉、青白釉等等。其實每種顏色還可以再細分,如青釉就可以分成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近20多種。要注意的是顏色釉的劃分並不是根據肉眼對釉面顏色的判斷來確定的,比如宋代福建窯的一些青白釉,直觀看上去是白色的,但由於其所含各種微量元素的比例,決定了他仍是屬於青白釉。窯變釉和結晶釉色應納入色釉瓷范圍之內。
單純以釉色來裝飾瓷器其實難度相當大,但是好的色釉器卻正是以它的單純、清麗、雋永而著稱於世。如宋代汝窯天青釉、官窯粉青釉、龍泉窯梅子青等等。中國陶瓷藝人在宋代所達到的制瓷成就是至今無人能及的,而宋器主要就是各種顏色釉瓷。這裡面除了工藝技術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單純的色釉器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理念,符合中國人含蓄、內斂、儒雅的美學觀、道德觀。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處,不僅在於它反映廣泛的社會生活、大自然、文化、習俗、哲學、觀念,而且在於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種立體的民族文化載體,或者說是一種靜止的民族文化舞蹈。這是由陶瓷的特性決定的。一件件作品,無論題材如何,風格如何,都像一個個音符,在跳動著,在彈奏著,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熱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繽紛,有的本色自然,構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攝人心魄的中國陶瓷文化大型交響樂曲!
景德鎮陶瓷是中國陶瓷的傑出代表,它本身是一部中華民族與民族心理的縮影,是中華民族文化觀念、民族心理、文化現象的反映!
陶瓷藝術家們,或許從這種比較中,獲得對陶瓷藝術特徵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強陶瓷的表現性和抒情性,創作出更加有審美力度和審美價值的作品。
編輯本段陶瓷的分類
陶瓷製品的品種繁多,它們之間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物理性質,以及製造方法,常常互相接近交錯,無明顯的界限,而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很難硬性地歸納為幾個系統,詳細的分類法各家說法不一,到現在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常用的有如下兩種從不同角度出發的分類法:
(一)按用途的不同分類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壇、盆、罐、盤、碟、碗等。
2.藝術{工藝}陶瓷:如花瓶、雕塑品.
粗陶(brickware or terra-cotta), 細陶 (potttery),炻器 (stone Ware),半瓷器 (semivitreous china),以至瓷器(130relain),原料是從粗到精,坯體是從粗松多孔,逐步到達緻密,燒結,燒成溫度也是逐漸從低趨高。
粗陶是最原始最低級的陶瓷器,一般以一種易熔粘土製造。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在粘土中加入熟料或砂與之混合,以減少收縮。這些製品的燒成溫度變動很大,要依據粘土的化學組成所含雜質的性質與多少而定。以之製造磚瓦,如氣孔率過高,則坯體的抗凍性能不好,過低叉不易掛住砂漿,所以吸水率一般要保持5~15%之間。燒成後坯體的顏色,決定於粘土中著色氧化物的含量和燒成氣氛,在氧化焰中燒成多呈黃色或紅色,在還原焰中燒成則多呈青色或黑色。
我國建築材料中的青磚,即是用含有Fe2O3的黃色或紅色粘土為原料,在臨近止火時用還原焰煅燒,使Fe203還原為FeON成青色,陶器可分為普通陶器和精陶器兩類。普通陶器即指土陶盆.罐、缸、瓮.以及耐火磚等具有多孔性著色坯體的製品。精陶器坯體吸水率仍有4~1 2%,因此有滲透性,沒有半透明性,一般白色,也有有色的。釉多採用含鉛和硼的易熔釉。它與炻器比較,因熔劑宙量較少,燒成溫度不超過1300℃,所以坯體增未充分燒結;與瓷器比較,對原料的要求較低,坯料的可塑性較大,燒成溫度較低。不易變形,因而可以簡化製品的成形,裝缽和其他工序。但精陶的機械強度和沖擊強度比瓷器.炻器要小,同時它的釉比上述製品的釉要軟,當它的釉層損壞時,多孔的坯體即容易沾污,而影響衛生。
精陶按坯體組成的不同,又可分為:粘土質、石灰質,長石質、熟料質等四種。粘土質精陶接近普通陶器。石灰質精陶以石灰石為熔劑,其製造過程與長石質精陶相似,而質量不及長石質精陶,因之近年來已很少生產,而為長石質精陶所取代。長石質精陶又稱硬質精陶,以長石為熔劑。是陶器中最完美和使用最廣的一種。近世很多國家用以大量生產日用餐具(杯、碟盤予等)及衛生陶器以代替價昂的瓷器。熱料精陶是在精陶坯料中加入一定量熟料,目的是減少收縮,避免廢品。這種坯料多應用於大型和厚胎製品(如浴盆,太的盥洗盆等)。
炻器在我國古籍上稱「石胎瓷」,坯體緻密,已完全燒結,這一點已很接近瓷器。但它還沒有玻化,仍有2%以下的吸水率,坯體不透明,有白色的,而多數允許在燒後呈現顏色,所以對原料純度的要求不及瓷器那樣高,原料取給容易。炻器具有很高的強度和良好的熱穩定性,很適應於現代機械化洗滌,並能順利地通過從冰箱到烤爐的溫度急變,在國際市場上由於旅遊業的發達和飲食的社會化,炻器比之搪陶具有更大的銷售量。
半瓷器的坯料接近於瓷器坯料,但燒後仍有3~5%的吸水率(真瓷器,吸水率在0.5%以下),所以它的使用性能不及瓷器,比精陶則要好些。
瓷器是陶瓷器發展的更高階段。它的特徵是坯體已完全燒結,完全玻化,因此很緻密,對液體和氣體都無滲透性,胎薄處星半透明,斷面呈貝殼狀,以舌頭去舔,感到光滑而不被粘住.硬質瓷具有陶瓷器中最好的性能。用以製造高級日用器皿,電瓷、化學瓷等。
軟質瓷 (soft porcelain) 的熔劑較多,燒成溫度較低,因此機械強度不及硬質瓷,熱穩定性也較低,但其透明度高,富於裝飾性,所以多用於製造藝術陳設瓷。至於熔塊瓷 (Fritted porcelain) 與骨灰磁 (bone china),它們的燒成溫度與軟質瓷相近,其優缺點也與軟質瓷相似,應同屬軟質瓷的范圍。這兩類瓷器由於生產中的難度較大(坯體的可塑性和乾燥強度都很差,燒成時變形嚴重),成本較高,生產並不普遍。英國是骨灰瓷的著名產地,我國唐山也有骨灰瓷生產。
特種陶瓷是隨著現代電器,無線電、航空、原子能、冶金、機械、化學等工業以及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新能源開發等尖端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而發展起來的。這些陶瓷所用的主要原料不再是粘土,長石,石英,有的坯休也使用一些粘土或長石,然而更多的是採用純粹的氧化物和具有特殊性能的原料,製造工藝與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
編輯本段陶瓷專業名詞
為使藝術陶瓷投資、收藏愛好者,能更好地了解、掌握藝術陶瓷的一些基本知識,特將陶瓷專有名詞編輯匯總如下。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藍花瓷器的專稱。典型青花器系用鈷料在瓷坯上描繪紋飾,然後施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藍花在釉下,因此屬釉下彩。
青花瓷的特點是明快、清新、雅緻、大方,裝飾性強,素為國內外人士所珍愛;並且在世界的製造瓷器的工藝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鬥彩:是一種以釉下青花、釉里紅和釉上多種彩結合而成的品種。鬥彩創燒於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
鬥彩的特點是:靜動兼蓄,對比鮮明,既素雅又堂皇。這種裝飾已顯示出豐富的表現力和它的特色。
釉里紅:又名釉下紅,起源於宋代均窯的紫紅斑釉。它可單獨裝飾,也可把青、紅色料結合使用(此裝飾叫青花釉里紅),釉里紅呈色穩定敦厚。
中國傳統習慣上,常常以紅色代表吉祥與富貴,而且釉里紅的呈色穩重,敦厚,既壯麗,又朴實,這都是深受人們喜悅樂用的因素。燒成後的特點是沉著,熱情。
粉彩: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900度溫度烘烤而成。我國傳統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窯匠師在琺琅彩的啟發和影響下,引進了銅胎琺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藝上又借鑒了琺琅彩的多色階的配製技法,創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種。這種白色彩料,俗稱「玻璃白」。由於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種彩色產生了「粉化」。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系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已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
從裝飾的藝術效果來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實而又富麗堂皇的特點。凡繪畫中所能表現的一切,無論工筆或寫意,用粉彩幾乎都能表現。用這種方法畫出來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向背之分,增加了層次和立體感,從而形成了淡雅、精細、填色和洗染、燒成等工藝步驟。
釉上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塗的方法, 再在「彩爐」(在800-900 度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由於它紅綠分明,層次較少,彩色鮮明透徹,故稱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凈晶瑩,色調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線條剛勁有力,具有濃厚的民族藝術風格。
古彩所描繪的對象甚多常見的有人物、山水、龍風、鴛鴦、松柏、靈芝、花草等。古彩瓷在歷次世界性的博覽會上,受到廣泛的稱贊。是景德鎮陶瓷技術的優秀傳統之一。就年代說,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說,有三彩、五彩和紅綠彩。其技法特點是單線條平面,線條剛勁有力,筆劃簡練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形象概括誇張,民間風格濃厚,裝飾性強。
新彩:舊稱洋采,出現於清末,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陶瓷裝飾方法。先用五彩顏料在白瓷表層繪以各式畫面或圖案,再入彩爐烘烤,這種瓷器,稱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建國後,幾經改進,使新彩裝飾技法得以豐富和發展,並與現代工藝技術相結合,成為廣泛採用的裝飾形式。景德鎮現時流行的新彩中除頗有中國寫意畫風格的扁筆新彩外,還有鮮艷明快的刷花、噴彩,規整秀麗的平印、絲印貼花等。經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裝飾格調已形成了景德鎮陶瓷藝術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貼花、繪畫、刷花、噴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蝕金彩和各色電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豐富,裝飾多樣,毛坯造型秀麗,花紋生動,格調新穎
顏色釉:是用含有著色金屬元素的原料配製的呈色優美的釉料。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它有三種劃分方法:一是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顏色釉(1300度左右)、中溫顏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溫顏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為界,分為高、低兩種。二是按燒成後的火焰 性質分為氧化焰顏色釉、還原焰顏色釉兩種。三是按燒成後外觀特徵分類,可分為單色釉、復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 結晶釉等.
顏色釉與普通色釉的不同在於顏色釉的特殊燒制工藝和配方。顏色釉的釉面,必須經過12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 ,才能顯現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雲飛瀑的獨特魅力。顏色釉五彩繽紛種類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龍泉天青等;紅紫色的如:祭紅、郎窯紅、均紅、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紅、火炎紅等。黃色的如:鈦黃、象牙黃、蟮魚黃、粉黃等。綠色的如:翠綠、孔雀綠、金星綠、哥綠等;黑色的如:烏金、鐵 銹花、無光黑。其他還有結晶釉、窯變花釉、茶葉末、鈦花釉、裂紋釉、唐三彩、龍泉釉、 蠟光釉、金砂釉、變色釉、 "三樣開泰"、霽藍釉等。 另外還有低溫顏色釉如:西洋紅、胭脂紅、孩兒面、粉紅、辣椒紅;鸚哥綠、蘋果綠、淺綠、魚子綠、瓜皮綠、爐均翠苦綠、澆綠;正黃、澆黃、淡黃、魚子古銅、黑地澆紫等。
綜合彩:是採用多種技法相結合的一種新的裝飾形式。它是根據作品的要求,動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現方法(雕刻、繪畫、色釉)和不同燒煉工藝(高低溫)相結合而達到整體設計效果,使瓷器裝飾更為完美。綜合彩的作品,可盡量發揮各種技法的特點和工藝操作的所長,以充分達到創作意圖。因此,它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裝飾方法。其特點是變化靈活,豐富多彩,各種裝飾形式相互襯托,互為補充,爭奇斗艷,豐富了陶瓷的藝術語言。
現代陶藝:創造,成為創作主體充分發揮想像的空間,實現個體精神價值的媒介。使陶藝這門古老的藝術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寓所。因此、與傳統陶藝不同,現代陶藝只是以陶泥作為它的物質載體,而藉以體現的卻是一種現代的藝術精神。它主張自由創造、個性發揮、即使有些作品仍然保留著容器的形態。但已不再是以實用為目的。並且突破了原有的技術規范,揚棄了傳統陶瓷精緻、規整、對稱的古典審美趣味,向著隨意自由、更富想像力、更具人文精神的方向發展。現代陶藝創造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化的「瓶罐」,即使是「瓶罐」、也是以「瓶罐即藝術」的觀念自由表達著陶藝家的生存經驗。因此、現代陶藝純屬於藝術家個體面對心靈的藝術創造。具有從古老的陶瓷母體中脫離而形成獨立的純藝術特徵。
雕塑瓷-瓷雕:是陶瓷器的一種裝飾。一般指具有獨立性的立體陶瓷雕塑製品,需要模印、鑲嵌以及手工鏤、捏、堆、塑、雕刻等工藝操作並經高溫燒成。由於操作的方法不同,大致分圓雕、浮雕、堆雕、鏤雕、雕鑲、雕刻等種類,其制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獅」、「象」大獸的製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台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❼ 介紹一件藝術品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 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
公元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徵、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剪紙多用於裝飾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以及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 ,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❽ 景德鎮前十名的大師級別的
1、王錫良
王錫良,原籍安徽省黟縣,1922年2月生於景德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美術大師。12歲輟學隨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鎮陶瓷美術名家〉學繪瓷畫。1952年進入景德鎮美術合作社,2年後轉入景德鎮工藝社,隨後進入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創作、研究。
王錫良1959年被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術家」,1979年被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為景德鎮市首位獲此殊榮者。1987年被評定為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2010年被大瓷網&大陶網藝術家資料庫收錄為陶瓷名家、1992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 殊津貼」,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書畫院院長,是第一批授譽(1979年8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粉彩山水人物瓷板。
2、秦錫麟
秦錫麟,江西南昌人,1942年5月出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64 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原任景德鎮陶瓷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現任景德鎮陶瓷學院名譽院長、教授,《中國陶藝》和《陶瓷學報》雜志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委員會評委、中國陶瓷藝術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陶瓷協會副理事長等職,是第二批授譽(1988年4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蘆盪競翔》。
3、張松茂
張松茂,江西鄱陽人,1934年1月出生於景德鎮。擅長陶瓷粉彩人物、山水、鳥畫、雪景,是我國陶瓷美術界的全能畫師。他的作品「紫歸杜懷圖」粉彩瓷板書被當做江西政府送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物。其傳略被記入《中國當代要藝家傳》。
其於1954年進入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研究設計,1959年榮獲「陶瓷美術家」稱號,1986年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1988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4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同年張松茂之家被評為「陶瓷世家」。是第二批授譽(1988年4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驚艷傳書》,《西廂記》人物為題材製作的 《驚艷傳書》首次在珠海亮相。業界表示,這一作品目前市場估值超過1200萬元人民幣。
4、王恩懷
王恩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籍江西省豐城市長湖鄉,1935年12月出生於景德鎮。從小隨父親王步(青花大師、陶瓷美術家)學藝作畫,後又師從劉雨岑先生('珠山八友'之一,陶瓷美術家)研習繪瓷技藝。1949年入省立陶瓷專科學校,學習陶瓷美術,1950年在家隨父王步學藝作畫,1954年就職於輕工部陶研所(現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創作設計,1964年奉調景德鎮為民瓷廠,景德鎮紫蓮花網路有限公司大瓷網藝術家庫陶瓷名家、任廠美研所名譽所長。
1979年被授予景德鎮'陶瓷美術家'稱號,1993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是第三批授譽(1993年12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粉彩《牡丹玉蘭》獲全國陶瓷評比一等獎;《牽牛花》15頭咖啡具,獲景德鎮市首屆陶瓷美術'百花獎'一等獎;《荷花蜻蜓》5頭組合畫具,獲景德鎮市第二屆陶瓷美術'百花獎'一等獎;粉彩《茶梅竹》圖紋設計,在'景德鎮市向建國十周年獻禮作品'評比中,榮獲一等優秀作品獎。
5、李進
李進,藝名李峻,1940年9月生,江西石城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李進長期在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藝術創作研究,師從「珠山八友」王大凡先生。擅長陶瓷裝飾人物,兼工花鳥、動物。多次獲國家級一等獎獎勵。是第三批授譽(1993年12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粉彩《水仙花》、《鍾馗》瓷盤分別獲1982年全國陶瓷美術評比一、二等獎;粉彩《水仙花》瓷盤獲景德鎮市第一屆陶瓷美術「百花獎」一等獎;《孔雀東南飛》獲1983年輕工業部優秀獎;《杜十娘》獲1984年江西省文藝創作二等獎。
6、王隆夫
王隆夫,別號「昌南子」,江西浮梁縣人,1931年11月生。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是第三批授譽(1993年12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擅長運用粉彩繪制古代人物畫,兼及山水、意筆花鳥。出身於「陶瓷世家」,祖父王昌彬,曾任晚清-御窯總辦。
代表作:《一葦渡江》、《唐三俠》、「粉彩八仙過海薄胎瓶」、「粉彩夜宴圖瓷板」等獲國家級專業評比一、二等獎和金杯獎。
7、唐自強
唐自強,1940年出生於湖南長沙,1964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先後在景德鎮陶瓷雕塑瓷廠、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工業美術研究所和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工作。他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古陶瓷研究學會會員、景德鎮雕塑研究會理事。
1990年被評為景德鎮市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其作品在各類展評中共獲得國家、省、市級獎共30餘項。是第三批授譽(1993年12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2000年,五塊一套的大型新彩瓷版畫《清明上河圖》又喜獲成功,現陳列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春訊》、《花神》、《六鶴同春》、《小鹿》等四件瓷雕作品被景德鎮陶瓷館收藏;瓷雕《唐代仕女》被江西省工藝美術館收藏。
8、戴榮華
戴榮華,1940年1月生,江西波陽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1959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擅長陶瓷古、粉彩裝飾兼新彩、青花,創作題材多為古代仕女及山水、花卉。曾參與國家、省、市級陶瓷藝術展評並多次獲獎。是第四批授譽(1997年9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春蕾》咖啡具,獲首屆全國陶瓷美術評比二等獎;《孔雀舞》花瓶,獲景德鎮市1979年'迎春展瓷'優秀獎,並作為影片《祭紅》的片頭作品;《爭艷》荷花瓶,獲'赴京展瓷'一等獎。
9、張育賢
張育賢,筆名風友,1938年生於江西余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59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62年調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專門從事陶瓷雕塑繪畫研究和創作。
曾師承著名雕塑家曾龍升、蔡金台學習傳統技法,擅長圓雕、捏雕、鏤雕、浮雕及陶瓷繪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景德鎮陶瓷美術界老藝術家聯誼會理事,景德鎮陶瓷學院特聘教授。是第四批授譽(1997年9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鋒從磨礪出》、《眯眯》、《白菜·蝸牛》、《鑒真像》、《花神》、《披紗女孩》、《回娘家》、《春》、《反彈琵琶》、《濟公》。
10、熊鋼如
熊鋼如,室名'半墨齋'。原籍江西省豐城市,1941年2月出生於江西豐城河州鄉。1964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先後任景德鎮市雕塑瓷廠廠長,江西省陶瓷工業公司副總經理,景德鎮陶瓷館館長,景德鎮市陶瓷研究所所長等職。擅長雕塑創作,涉及城雕、浮雕、瓷雕;喜繪中國畫,從師於胡獻雅先生;善畫瓷畫,綜合青花、色釉、新彩均有所長。是第四批授譽(1997年9月)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代表作:1964年瓷雕《初耕》被景德鎮陶瓷館收藏。色釉瓷雕《鑄》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99年,《祖國萬歲——牡丹頌》在為慶祝建國50周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了「共和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五十年研討會」中,被評為一等獎,而且是陶瓷藝術類唯一的一等獎。
❾ 陶瓷的種類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瓦當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復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來,我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網路,,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
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越窯
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製造青瓷;邢窯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製造白瓷。越窯的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邢窯
邢窯所產的白瓷,土質細潤,器壁堅而薄,器型穩厚、線條流暢。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產品是馳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還受到廣泛的喜好與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麗有黃、綠、青三色鉛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術來製造出美麗的花朵,以及先在坯體上刻花成暗色圖案,變化無窮,彩色斑斕。
唐三彩分布在長安和洛陽兩地,在長安的稱西窯,在洛陽的則稱東窯。唐代盛行厚葬,不僅是大官貴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風氣。
唐三彩種類很多人物、動物、碗盤、水器、酒器、文具、傢具、房屋,甚至裝骨灰的壺壇等等。大致上較為人喜愛的是馬俑,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徘徊佇立,有的引頸嘶 ,均表現出栩栩如生的故種姿態。至於人物造型有婦女、文官、武將、胡俑、天王,根據人物的社會地位和等級,刻畫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貴婦面部豐圓,梳成各式發髻,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文官彬彬有禮,武士剛烈勇猛,胡俑高 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壯氣概,足為我國古代雕塑的典範精品。
唐代經過安史之亂,國勢日衰,唐滅元之後五十年裡,面臨分裂的局面,北方由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五個朝代先後統治黃河流域。南方各地存在著前蜀、吳、≥、吳越、楚、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許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
柴窯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秘色窯
越窯到了五代,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製造。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製作細膩精緻、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一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陝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磁州窯在今河北省磁縣,是華北大窯業中心,很受日本重視,歷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銷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樞府窯
元代在景德鎮設計官窯,製作精美,裝飾花紋中常有「樞府」二字,因而又稱樞府窯,景德鎮漸形成全國瓷器製造中心也是從元代開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鈷料畫成圖案燒制而成,只用一種藍色,但顏料的濃淡、層次,都可以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藝術效果。青花簡朴而又華美,既復雜又統一,如同藍印花布一樣,具有質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為瓷器中的主要品種。
釉紅
釉紅是以氧化代替鈷料,做法與青花屬釉下彩繪,由於還原成雪紅色,釉透紅,故名釉紅,元代繼鈞窯之後所出現的另一種紅色表現方法,燒成不易,是燒制瓷器較難的一種,往往呈灰紅色或暗褐色,相當不穩定,產量不多,傳世更少。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
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青花釉紅
青花釉紅的搭配相植,也製造出一些創新的作品。
鬥彩
成化瓷採用鬥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輪廓,釉燒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艷麗,極為有名,成為後世爭相仿製的對象。正德年間採用回青,淡而暗,胎質也欠潔白較不如成化碗盤之類較多,渣斗是其獨特的地方。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粉彩
雍正時期則以粉彩最有成就,粉彩主要特徵是用色調柔和淡雅,比例精細工整,故又稱「軟彩」;採用白粉撲底成立體狀再加色彩,並染成濃淡明暗層次,清新透徹,溫潤平實,深具工筆花鳥之意味及濃厚的裝飾性。
琺琅彩
乾隆時期繼承前清二朝風氣,產生不少秀麗精巧作品,而後則不惜資本,追求創意,綜合各種工藝技法,運用在陶瓷之上,仿其他各種素材的產品也很多。在彩繪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琺琅彩,最早採用進口的顏料燒制,所以也稱「洋彩」。
琺琅彩所用的材料,色擇晶瑩,質地凝厚,用作裝飾,花紋有微凸堆之感。景德鎮瓷胎運到宮廷,命畫院化工加以彩繪,多屬「內廷秘玩,所以裝飾畫法極為精細,追求華美艷麗,狻具宮廷氣息,加上宮中的「古月軒」作款式,全屬內府,成為有名的古月軒瓷。
紫砂
宜興紫砂到清代產量更大,名家輩出,除宜興壺的製造外,日常各式用品如碗盤、花瓶、花盆等都有,保持胎本色、古意盎然、各種色陶也都具有創意。
織金
「織金」就是用金線溝邊再填彩,相當具有特色,採用景德白胚在廣州加彩出口,也一直延傳到今天。
黑瓷
山東博山的黑瓷,是北方農家流行的生活用品。
石灣塑
廣西石灣塑造人物近年來很受重視,釉色變化萬千,栩栩如生,尤其以故事人物,表情生動有力又具趣味,為收藏家喜好。
從古到今,盡管世界各民族對美的鑒賞千差萬別,但是,卻都能以某種方式獲得對美的享受。 遠在九千多年前,中國先民在從事漁獵、農業生產活動的同時,不但開始可最原始的建築活動,並且隨著火的發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長期勞動實踐中,伴隨著無數次時間與成功的體驗,開始製造和使用成為中國古文化之一的藝術創造物陶器,並揭開了人類發展史上的「新石器時代」。 盡管因時代、地區或民族的差異,由於其他條件的種種影響,陶器的形式、風格發生過多樣變化,也各自產生了很多特點,但卻都表達著自己的時代精神,而這種精神在新石器時代首先表現在陶器的器形與紋飾和質地的感覺上。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制陶業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藝術,各個地區文化彼此影響、相互交流、或繼承發展,再中國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共同又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 美來自於生活,制陶者正是從表現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間接表現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繪了現實生活的風俗和風貌。 以彩陶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後,以山東為中心的龍山文化的另一類文化遺存方式出現。這個時期制陶業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藝術。龍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無益的崇飾。全憑器體自身的黑色取勝,它以「通體漆黑」閃閃發亮為最佳境界,器體有時略加點綴凹凸璇紋或鏤孔與塑造燒制結合,體現出一種單純的質朴美。 進入商代,模仿同時期青銅器紋樣與器型的白陶出現了,在當時它是比青銅器更為豪華的工藝,器形幾乎全是禮器。尤其富有特點的是波狀雷紋、勾連雷紋和一種怪異人形雲雷紋。是人類文化上罕見的工藝美術品。 商周時期的制陶工藝沒有顯著的進步,藝術性也沒有多少發展,從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空心磚的生產是戰國陶工的一項重要創造。 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土地廣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別,從質地來看,我國東南海沿海一帶的百越地區,盛行灰陶、印紋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區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燒成溫度高,陶質堅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與此同時,在長江下游的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使用著印紋硬陶。但由於印紋硬陶質地粗糙,不宜作飲食器皿,故極大多數是容器。 「六王畢,四海一「。秦漢時期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藝術形式,生動逼真的神態,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的內心世界,不僅表明了我雕塑藝術現實主義傳統的久遠和我國古代制陶水平之高,並且還為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風格。 在彩繪風格方面,漢代彩繪陶一改戰國彩繪陶流麗生動,熱烈奔放之作風,轉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韻。畫面鋪天蓋地,色彩富麗絢爛。 到了唐代經濟的繁榮發展,政治的長期穩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是唐代的各個方面無不空前的繁榮和提高,陶瓷藝術最能表達這種盛唐氣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製造它的那個時代的藝術記錄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風情畫
❿ 瓷魂的瓷國瓷魂
核心提示 「摶埴為器,陶於河濱」,先民用智慧的雙手,經過水與火的洗禮,改變了泥土的自然屬性,始製成陶器。中國瓷器的發明,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世界陶瓷的發展在土與火的交融中,折射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不同時代經濟社會、文化和文明的發展見證於人們的生活之中,而人類生活方式的演進,也留痕在與之朝夕相伴的陶瓷之上。
華光陶瓷科學地拓寬了產品的使用性能,藝術地提升了造型設計,文化地點綴了裝飾的精華,開創了「豪門仕風」子品牌,詮釋了「感性之美、理性之真」 的生活理念,傳達了當今社會與時俱進的生活方式。 中國陶瓷是中華民族的代言,是中國燦爛文明的代表。
著名詩人郭沫若寫過一首《西江月·頌陶》詞:「土是有生之母,陶為人所化生,陶人與土配成雙;天地陰陽醞釀,水火木金協調,宮商角徵交響,匯成陶海嘆汪洋;真是森羅萬象。」這是對陶瓷的出現所作的哲理性詮釋。
在瓷器傳入歐洲後,瓷器就成為只有上層貴族才能享用的「白色金子」,同時也成為贈親送友的貴重禮品。在歐洲許多國家的家庭觀念中,體現生活質量的既不是汽車,也不是豪宅,而是一個家庭典藏和使用的瓷器、金銀器和玻璃器皿,這些器皿正是歐洲人顯示自我文化、個人素養、生活檔次的載體,是人們生活質量高低的參照。
陶瓷磕磕絆絆走到今天,人們開始渴盼擁有既具陶瓷的使用功能又有藝術欣賞功能的完美陶瓷作品。而正當人們在琳琅滿目的陶瓷世界裡苦苦找尋她的時候,華光陶瓷「豪門仕風」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悄然入市了,並立即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老百姓有句俗話叫「中看不中用」,既「中看」又「中用」的「豪門仕風」,取的就是一個「中間體」。她將華光特有的先進制瓷工藝和華夏國粹文化生動地交融在一起,融合成完美的藝術載體,這個載體在使用中成就了一面流動的風景,美麗優雅且耐人尋味。華光陶瓷「豪門仕風」實現了生活與藝術的完美交融,這種融合是天地、古今、陰陽「交割」的成功嘗試。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徐徐展開的巨幅中國畫卷中,青花瓷的鏡頭長時間定格和反復出現;一曲韻味悠長的《青花瓷》:「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瞭然,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縷飄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精美的詞句打動了無數國人的心扉,讓人跨越時空,感受陶瓷的千年之夢。這種共鳴產生的主因是:人們就生活在「陶瓷家族」里,自然而然很想「尋根」。
古往今來,陶瓷就在人們的身邊。在我國古代,王室貴胄們為顯示家族的榮耀而不惜千金擁有奢侈瓷器。在歐洲,瓷器同樣被皇室和貴族視之珍寶。時下,人們衣、食、住、行,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它。
溫暖的午後,一群淑女和紳士共度下午茶時光,咖啡杯與盤撞擊的響聲悠長而清亮,精巧的瓷杯中咖啡的香氣裊裊升騰,優雅的英國風情也在熱氣中蔓延……這是電影《傲慢與偏見》、《霧都孤兒》中的宴會場景,而其中精美的陶瓷鏡頭頻頻出現,這一幕幕難忘的鏡頭成就了無數人心中永恆的記憶。這些將英國各個時期、各樣風情元素以藝術的方式描摹在晶瑩剔透的瓷體之上的陶瓷,彰顯出18世紀英國皇室雍容華貴、優雅和諧的生活風格。丹麥弗雷德里克王儲2004年5月迎娶了來自澳大利亞的平民女友唐納森。根據丹麥傳統,在這個大喜之日,必須有一份代表全體民眾的「人民之禮」。負責挑選禮物的組委會表示,他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800 多項建議,而最後被選中的是一首浪漫情歌和一套陶瓷餐具。
由此可見,陶瓷是人類生活信仰的見證,是人類文明進化的象徵,是社會主流人群生活方式的體現。
隨著現代文明進程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人們形成了多元化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於是陶藝家們開始著手從民族傳統中吸吮母乳,從異域文化中汲取營養,探索和追求裝飾的傳承和創新,從而力求滿足這種發展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華光陶瓷「豪門仕風」應運而生,專為社會成功人士「量身打造」,以成就他們的個性主張,彰顯出他們較高品位的精神和物質需求。
一般來說,陶瓷藝術的創作目的既要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又要滿足其精神需要,最終實現讓人們接受她、擁有她並享受她的願望。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審美意識和審美標准也會改變,但是,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本身是客觀存在的,是永恆的,現代陶藝不能游離於這一主題之外。換言之,讓物質和精神「二元」相融在一起,陶藝才能健康地發展——想必這就是「豪門仕風」「出爐」的真正目的。華光「豪門仕風」站在「養身」與「養心」的雙重高點之上,在保留餐具、茶具傳統性能的同時,還相繼推出了「天長地久」婚慶瓷、「保健養生」用瓷、「博大精深」文具瓷、「雕刻時光」衛浴用瓷。這些極具收藏價值的陶瓷作品正以無聲的語言默默傳遞著一種生活方式的新主張,並從某種角度表現了人們生活理念的更新和發展,折射出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進程。 「家醜也要外揚。近年來,我國陶瓷發展遭遇尷尬,導致了在國際競爭中只能以『低檔貨』的角色進入市場。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冬』里越發讓人心寒!」——某著名陶藝專家在國內一個陶瓷論壇上曾如是說。
中國近代陶瓷到底咋了?有人說是文化內涵的缺失。許多陶瓷企業往往只注重產品外觀的設計,而不注重產品文化內涵的開發,產品缺乏創新性和格調性,缺乏精神的、藝術的、思想的、文化的訴求與表達,使品牌文化內涵膚淺空洞,沒有親和力。還有人說中國近代陶瓷作品缺乏獨創品位和民族文化特色,更缺乏表現我們民族文化藝術的整體裝飾設計產品,沒有形成獨樹一幟的個性風格特色,從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我們來看華光陶瓷的標志,它以地球、太陽、月亮、彩虹為設計元素,構圖圓暢,美滿,精緻,其含義是:華光陶瓷盡得天地靈氣,日月之精華,向人類社會奉獻彩虹般絢麗多彩的健康美好生活;漸變律動的弧形向內聚合且呈擴張之勢,表現華光陶瓷在多元化發展趨勢中蘊涵的巨大凝聚力和擴張力;紅色的火熱和黃色的成熟,象徵華光陶瓷如日中天的鼎立之勢。顯然僅從這個標志難以說明華光陶瓷走出了上文中的「缺失」,然而睿智的華光人在艱難坎坷的發展歷程中摸索出了治療「病灶」的「良方」——打造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品牌,帶給人們更多正面而積極的聯想內容,讓品牌內涵豐富而富有張力、讓陶瓷產品充滿靈性。噴薄而出的巨大品牌張力使得華光陶瓷在殘酷的國際金融危機下,依然處變不驚穩健前行,締造了逆勢飛揚的業界神話。
話題再回到「豪門仕風」,這個陰陽「交割」、「 二元」相融的瓷系,恰如一朵出水的芙蓉,花香盈盈嬌艷欲滴。這匹瓷界「黑馬」的橫空出世,是華光人智慧的結晶,但讓人又會產生這樣的思考:陶瓷是伴隨人類生存的器具,是人們生活信仰的見證,是人們生活方式的體現。中華瓷國為人類文明的進程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