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素描丁香

素描丁香

發布時間: 2022-01-02 12:38:50

1. 新移栽的丁香樹苗用不用把頭剪掉

是要把頭剪掉的,新移栽的丁香素描是可以把頭剪掉的。

2. 本人畫了一張素描肖像,想框起來,但是不知道應選用什麼顏色的,總覺得白色黑色有點忌諱,求解

我用過黑色的,只要在裡面像國畫一樣在裱一邊就好,可以用帶紋理的明度純度都相對低些的顏色的紙,或者帶些花紋圖案,金色的什麼的也成,這樣一來最邊上的框框黑色白色也不會有違和感了

3. 我現在學素描,13歲,每天都學達芬奇畫雞蛋……………………會提高繪畫成績嗎,畫什麼才最有效提高

達芬奇畫雞蛋?他真的畫過嗎?
這是編造出來騙人的。
我自幼習畫,早年也以為有這個傳說,-----------
人到中年做了美術教師,才發現這個故事的荒牛-----------

不多說了,
我建議你多去畫你感興趣的畫,不一定要畫什麼雞蛋,興趣是關鍵,
比如:石膏像啊,漫畫啊,書法啊,設計啊,國畫啊,---------------
畫什麼都能提高,只要保持興趣----------=-=-=-

4. 《那些年,那些事》作文九年級

那些年的那些事,不像小說情節那樣跌宕起伏,不像散文那樣優美深刻,也不像詩歌那樣抽象晦澀。它的內容很平凡,甚至平淡得如一杯白開水。但隨著時間的積淀,這杯「水」就會釀成一杯香醇的美酒,令人回味無窮。
——題記
那些年,我和素描。
素描,在常人看來可能很單調、枯燥,但對於我來說,素描很豐富。我第一眼看到素描時,就被它的逼真、生動所吸引了,便下定決心要學素描,。從練線條到石膏體、陶罐,再到石膏像,我碰到過許多問題:削鉛筆時手被割到,練完線條手酸到太不起來,細節問題刻畫不清楚……但我沒有放棄,一遍遍地練習,一遍遍地加工、一遍遍地修改,我對素描的熱愛使我堅持到了現在,拿到考級證書的那一刻,我笑了……素描對於我來說更是一位好老師,他讓我學會了時時觀察細節,讓我知道了樸素也很美,更讓我讓我懂得了如何讓自己的心在喧囂的生活中沉靜下來……
那些年,我和對手。
俗話說的好,有了對手才有前進的動力。正因為司馬懿,才有了諸葛亮的空城計;正因為曹操,才有了周瑜精心設計的火燒赤壁;正因為夫差,才有了勾踐的卧薪嘗膽,成為一代霸主。記得在下課時分,大家經常討論幾何題目,你一言我一語,吵得熱火朝天; 記得在跑道上跑步時,對手跑在自己前面時,便會奮力追趕,對手跑在自己後面時,便會加速,擔心對手超過自己;記得考試成績公布後,不管好壞,大家都會互相鼓勵,贊揚,下一次還是對手……正是因為對手的不斷激勵,我的數學思維邏輯越來越清楚,我跑步越來越快,我的學習熱情越來越高。對手,一個可敬的人,讓我時刻保持飛翔的姿態,最終飛向希望,飛向成功……
那些年,我和紫色夢,
喜歡紫色,不止為它的浪漫飄逸,更為它的淡然沉靜。月光下,將一束丁香放在窗前的花瓶里,微風襲來,絲絲的芬芳里帶著淡然。淡淡的紫,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戴望舒的《雨巷》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那位在綿綿的細雨里、長長的雨巷中散步的丁香姑娘,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我心目中美的化身。聞著丁香的幽香,品著憂傷的《雨巷》,安然睡去,編織一個紫色的夢……
那些年的往事,終究會逝去,就如同一條湍急的河,輕浮的東西似乎一直漂著,而沉重的東西,卻最早的沉澱下去。就讓我們那些年的記憶再厚重些吧,將它銘記……

5. 素描里的正方體怎麼畫

正方體你只能看到3個面,一般都是一個比一個暗。
所以用結構和調子(陰影)表現出來明暗營造的空間關系就是方法,同時注意投影(初學者一般都是將投影畫到最暗)。具體調子畫法不解釋,就練習排線。
本來就這么簡單,但假如你看石膏看的多點,就會在最暗面上發現反光。一開始學可以忽略,但之後需發現並熟練。
同時假如你已經畫的較熟練了,可以嘗試背景調子,一開始畫背景調子都是在亮面旁邊畫較暗的調子,目的是為了凸顯亮面。其他部分都較灰,可以自己感覺,目的是營造微弱的空間感。
這是我畫很久的經驗,求採納

6. 有什麼花的花語是休息,我想畫一副素描畫

虞美人的花語就是休息了,請採納

7. 《斷章》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匯評〕 它是以兩組具體物象構成的圖景中主客位置的調換,隱藏了詩人關於人生、事物、社會等存在的相對關聯關系的普遍性哲學的思考。在詩人看來,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其它事物相對關聯而存在的。事物相對關聯與運動的變化是永恆的規律。(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 〔賞析〕 《斷章》寫於1935年10月,原為詩人一首長詩中的片段,後將其獨立成章,因此標題名之為《斷章》。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文字簡短、然而意蘊豐富而又朦朧的著名短詩。 李健吾先生曾經認為,這首詩「寓有無限的悲哀,著重在『裝飾'兩個字」,而詩人自己則明確指出「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對於自己和詩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白也並不妨害我的解釋。與其看做沖突,不如說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魚目集〉作者》)。實際上,無論是詩人所自陳的「相對」,還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裝飾」,都是對於「確定性」的消解。「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這里的「你」,無疑是在從確定的主體視角觀看「風景」,有著一定的「確定性」或「主體性」;而在「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這一詩句中,「明月」在「向你」或「為你」而存在,這里的「你」,無疑亦有著明確的「確定性」或「主體性」。很顯然,該詩兩節中的首句,都顯示出某種確定性的「喜悅」。而每節中的第二句,卻又是對「確定性」的消解。「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你」在首句所獲得的「確定性」與「主體性」,卻又被這兩個詩句所「相對化」與「客體化」,「確定性」的「喜悅」演變為「相對性」的「悲哀」。如此種種,卻又落入了「詩人」的「觀看」之中,詩作以「你」這樣的第二人稱寫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對」。從這首詩中,我們無疑能夠領略到悲哀、感傷、飄忽、空寂與凄清的復雜情緒。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能從這首詩中領悟到宇宙萬物包括現實人生息息相關、互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卻又能夠獲得某種人生的欣慰……。短短的四行詩句,給了我們相當豐富的感受與啟示! 在藝術上,這首詩所表現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復雜的觀念與意緒,但是詩人並未進行直接的陳述與抒情,而是通過客觀形象和意象的呈現,將詩意間接地加以表現。詩作有著突出的畫面感與空間感,意境深邃悠遠,又有著西方詩歌的暗示性,使得詩歌含蓄深沉,頗具情調。(南京師范大學何言宏) 《斷章》的主旨曾引起歧義的理解。劉西渭開始解釋這首詩,著重「裝飾」的意思,認為表現了一種人生的悲哀。詩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這樣。他說:「『裝飾'的意思我不甚著重,正如在《斷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的意思也是著重在『相對'上。」看來,詩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兩句話完全捕捉到的。它的深層內涵往往隱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後。誠然如作者說明的那樣,表達形而上層面上「相對」的哲學觀念,是這首《斷章》的主旨。 這首短短的四行小詩,所以會在讀者中產生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至今仍給人一種很強的美感,首先是因為詩人避去了抽象的說明,而創造了象徵性的美的畫面。畫面的自然美與哲理的深邃美達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諧統一。詩分兩段獨立的圖景並列地展示或暗喻詩人的思想。第一幅是完整的圖畫:「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你」是畫面的主體人物,畫的中心視點。圍繞他,有橋、有風景、有樓上看風景的人。作者把這些看來零亂的人和物,巧妙地組織在一個框架中,構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構圖勻稱的風物素描。這幅畫沒有明麗的顏色,畫面卻配置得錯落有致,透明清晰。當你被這單純樸素的畫面所吸引時,你不會忘記去追尋這圖畫背後的象徵意義,這時才驚訝地發現作者怎樣巧妙地傳達了他的哲學沉思:這宇宙與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為關聯的。是啊,當「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的時候,「你」理所當然的是看風景的主體,那些美麗的「風景」則是被看的「客體」;到了第二行詩里,就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里,人物與景物依舊,而他們的感知地位卻發生了變化。同一時間里,另一個在樓上「看風景人」已經變成了「看」的主體,而「你」這個原是看風景的人物此時又變成被看的風景了,主體同時又變成了客體。為了強化這一哲學思想,詩人緊接著又推出第二節詩,這是現實與想像圖景的結合:「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是畫面,但已不再是一個構架里,但就大的時間與空間還是一樣的。兩句詩里的「裝飾」,只是詩歌的一種獨特的修辭法,如果寫成「照進」,「進入」,就不成為詩的句子了。也許是看風景歸來的人,或許徑是無關的另外的人,總之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換成「我」,這些不關重要。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換所表現的相對性。第一句詩,「你」是這幅「窗邊月色」圖中的主體,照進窗子的「明月」是客體,殊不知就在此時此夜,你已進入哪一位朋友的好夢之中,成為他夢中的「裝飾」了。那個夢見你的「別人」已成為主體,而變為夢中人的「你」,又扮起客體的角色了。詩人在雋永的圖畫里,傳達了他智性思考所獲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詩人情感的詩的經驗:在宇宙乃至整個人生歷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對的,又都是互相關聯的。在感情的結合中,一剎那未嘗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學的領域里,如詩人布萊克(W·Blake)講的「一粒砂石一個世界」,在人生與道德的領域中,生與死、喜與悲、善與惡、美與丑……等等,都不是絕對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對的、互相關聯的。詩人想說,人洞察了這番道理,也就不會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束縛,斤斤計較於是非有無,一時的得失哀樂,而應透悟人生與世界,獲得自由與超越。 這首《斷章》完全寫的是常見物、眼前景,表達的人生哲學也並非詩人的獨創,讀了之後卻有一種新奇感,除了象徵詩的「意寓象外」這一點之外,秘密在哪裡呢?我以為,關鍵在於詩人以現代意識對人們熟悉的材料(象徵寓體),作了適當的巧妙安排。詩人說過:「舊材料,甚至用爛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當。只要是新的、聰明的安排,破布頭也可以造成白紙。」詩人所說的「新的、聰明的安排」也就是新穎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語言調度。《斷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見的,甚至是古典詩歌中詠得爛熟的:人物、小橋、風景、樓房、窗子、明月、夢……經過作者精心的選擇、調度安排,組織在兩幅圖景中,就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關聯性。兩節詩分別通過「看」、「裝飾」,把不相關的事物各自聯在一起,內容與時序上,兩節詩之間又是若即若離,可並可分,各自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充分發揮了現代藝術的意象迭加與電影蒙太奇手法的藝術功能。一首《斷章》實是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斷章》中語言形式的安排與內容的暗示意義有一種協調的不可分離的關系。這使我們想起了一些古典詩歌名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商隱《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對酒君思我,聽鼓離城我訪君」。清人陸昆曾在評解後兩句用了「對舉中之互文」這個說法,這兩個人的兩行詩,都有這種「對舉互文」的特徵,即前後兩句主賓語在內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卻發生了互換的倒置。卞之琳《斷章》語言安排即用了這樣的方法。「你站在橋上看風景」和「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看」這一動詞沒有變,而看的主體與客體卻發生了移位;「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和「你裝飾了別人的夢」,也是同樣的句法。這樣做的結果,不單句子的首尾相聯,加強了語言的密度,主語和賓語、主體意象與客體意象的互換,增強了詩畫意境的效果,在視覺與聽覺上都產生了一種音義迴旋的美感效果,隱喻的相對關聯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體性。 卞之琳很喜歡晚唐五代詩人、詞家李商隱、溫庭筠、馮延巳等人的作品。他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的能力。翻開俞平伯先生的《唐詩選釋》,我們讀到馮延巳的《蝶戀花》後半闕:「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不禁驚訝地發現,《斷章》中的立橋眺望、月色透窗兩幅圖畫的意境,與馮詞的「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之間,有著多麼神似的聯系啊!但是,卞之琳畢竟是現代詩人,他的創造性吸收與轉化達到了不露痕跡的程度。我們不能簡單地判斷《斷章》即是馮延巳《蝶戀花》中兩句詩的現代口語的「稀釋」,正如不能簡單地認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李璟的「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口語的「稀釋」一樣。馮詞《蝶戀花》寫別情愁緒,沒有更幽深的含義,《斷章》拓展成意境相聯的兩幅圖,畫中的人物、橋頭、樓上、風景、明月、以及想像中的夢境,不僅比原來兩句詞顯得豐富多姿,且都在這些景物的狀寫之外寄託一種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與人物主體的構圖,造成了一種象徵暗示境界。每句詩或每個意象都是在整體的組織中才起到了象徵作用,甚至「斷章」這個題目本身都蘊有似斷似聯的相對性內涵。這種幽深的思考與追求,是現代詩人所特有的。其次,馮詞「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還是以寫情為主,友人別後(「平林新月」之時),一種無法排遣的憂愁含於詩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斷章》則以傳智為主,詩人已將感情「淘洗」與「升華」結晶為詩的經驗,雖然是抒情詩,卻表現了極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個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詩的智性化傾向。詩並不去說明哲學觀念,《斷章》卻於常見的圖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學。它包蘊了詩人對宇宙人生整體性思考的哲學命題,而「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精緻、優美,卻陷入了個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與《斷章》的意境與思想層次相比擬。第三,由於詩人「淘洗」了個人感情,即實踐詩的「非個人化」,而增強了詩的普遍性。如作者說明的,由於「非個人化」,詩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換成「我」或「他」(她),就與讀者更為親切,因為用了「你」,又使讀者有一定的欣賞距離,詩人於是跳出了藝術境界的小我,詩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開放性,為讀者美麗的想像留下了更開闊的創造空間。一旦讀懂了《斷章》,哪一個富於想像的讀者不會在自己的精神空間升起一座「靈魂的海市蜃樓」呢?

8. 賈祖璋的文章

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1920年畢業於浙江省第一師范學校。曾任商務印書館、開明書店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青年出版社副總編輯兼編輯室主任、科學普及出版社副總編輯、福建省科協顧問、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顧問、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省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等職。

賈祖璋先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國科學小品的開拓者之一,60多年筆耕不止。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學形式,生動活潑地傳播以生物學為主的科學知識,實現科學與文學的聯姻。他的科普作品對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他以絢麗多彩的自然界為描述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為一體。用生動的獨具風格的科學小品體裁,向讀者描繪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中的種種珍聞趣事。

賈祖璋在清王朝度過了少年時代,目睹並體驗了老百姓的種種苦難,深感民智未開、國家落後,皆因政治腐敗、科學不昌明所致。因此,自從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後,從22歲起開始科普創作,28歲出版第一本科普讀物。從1931年《鳥與文學》問世到臨終前出版的《花與文學》為止,賈祖璋先生60年間一共創作、翻譯近300萬字作品。他的作品總是將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許多篇章成為範文精品,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當今中國的讀書人沒有幾個沒研讀過賈祖璋的作品的。他的《勞動創造了人》是建國初期幹部學習社會發展史的必讀書籍之一。他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南州六月荔枝丹》、《蘭和蘭花》、《蟬》均被選入高中和初中課本。

1934年《太白》雜志,開辟「科學小品」專欄,賈祖璋與周建人、顧正均等人,就為這個欄目撰稿。同時,為開明書店編寫了多種動植物學課本,為科學在中國的普及做了大量的拓荒工作。也就是從此他走上了從事科普創作、編輯、翻譯的艱辛道路。

他平生的著作出版了《鳥類研究》、《鳥與文學》、《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韌性》、《生物學碎錦》、《花與文學》、《賈祖璋科普創作選集》、《賈祖璋科普文選》等等科學小品集和科普讀物26種,還編著過《開明新編高中生物學》、《高中生物學綱要》等中小學教材。他奮斗一生,向人民奉獻了大量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科普作品。同時,賈祖璋又是著名的出版家,曾編了10種自然、動物、植物、生物、博物方面的中、小學教科書,使幾代學子從中受到啟蒙教育。他從1936年開始期刊編輯工作,其中著名的期刊有《中學生》、《進步青年》、《旅行家》、《農村青年》、《知識就是力量》、《科學大眾》、《學科學》等,這也是他獻身科普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活實踐是賈祖璋寫作的基礎和源泉。賈祖璋寫的科學小品,以花鳥魚蟲為描述對象,以他獨到、深入的觀察,細膩、精確的筆觸,朴實、簡煉的語言,勾勒出瑰麗多彩、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賈祖璋畢生還酷愛書籍,他讀書、編書、著書,終身與書為伍。他長年從事編輯工作的餘暇,就孜孜不倦,手不釋卷地閱讀有關生物、文學、歷史方面的書籍,從中汲取營養,積累知識,拓展思路,發掘和充實寫作的素材。

他的許多作品,涉及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倡導科學、破除偽科學和迷信邪說等諸多方面。在《金魚》、《螢火蟲》中批判「蠶子變金魚」、「腐草化螢」;在《鳥類面面觀》里,從分析麻雀的雜食習性與農作物的關系,判別它對人類的利害關系,其中所體現的科學的求實精神,對於今天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等,仍有現實意義和有益的啟示。

1931年,賈祖璋先生的《鳥與文學》,它是把鳥類的科學知識(包括形態、習性、種類等)同有關文學方面的內容(包括歷來的詩詞、神話,民間傳說等)結合起來,用作者的話說,"這是想用較有趣味的文字來寫科學書」的一種「嘗試」。當時發表這些文章的《自然界》雜志,辟出一個欄目叫「趣味科學」。並第一次揭出了「科學小品」這一新文體的名稱。因此,無論是《鳥與文學》,還是《生物素描》,都是我國「科學小品"這一體裁的早期創作成果。現在看來,賈祖璋先生的這一系列作品。在我國科普創作的歷史上的確具有奠基性和首創性的意義。時至今日,千千萬萬的中學生還可以從課本上讀到他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南州六月荔枝丹》這樣精美的名篇。他寫的《鳥與文學》和《花與文學》,這兩本書應該成為我國科學小品創作的雙壁。它不但反映了賈老畢生的創作歷程,而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科普創作的發展軌跡。

賈祖璋的科普創作寫作,大體分為三個時期:一、20年代到40年代,他以旺盛的精力,寫下了大量作品。《鳥與文學》、《生物素描》、《碧血丹心》等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二、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前,寫過一些短文。如《夕餐秋菊之落英》、《白絲翎羽丹砂頂》、《一種似蟹非蟹的動物》等;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賈祖璋雖已耄耋之年;沐浴科學春天的陽光雨露,再度煥發創作青春,寫下許多作品。《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獲得全國新長征科普創作一等獎,連同《南州六月荔枝丹》、《蟬》、《蘭和蘭花》作為範文被選入高初中和中專課本。

十年動亂期間,身處逆境的賈祖璋,此時的心情雖說無奈,但他又不願意虛度年華、浪費時光。他隻身到野外的稻田、菜園、果園,觀察植物生長、昆蟲活動和鳥類繁衍的動態。同時,還大量閱讀當時所能找到的科學和農技書籍,從1970年到1976年的6年間,共寫了50本讀書筆記。這段時間的實踐和閱讀,為科學春天到來後的科普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也才有了榮獲「新長征科普創作」一等獎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及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的範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蘭和蘭花》、《蟬》等名篇的問世。

當《福建衛生報》剛剛復刊,是一張4開4版的小報。身為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福建省科普創作協會理事長、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顧問的賈老十分關心這張報紙的成長,不僅經常閱讀本報,提出了不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而且還親自撰寫科普文章。先後在本報科普版發表了「怎樣種樹」、「從恐龍時代繁衍到現在的蟑螂」、「青年人的生理變化」、「重視心理衛生」、「從感冒說到肺結核」、「病從口入」等十餘篇文章,使本報增色不少,編輯人員留下了嚴謹求實、勤奮耕耘的深刻印象。

南州六月荔枝丹
·賈祖璋·

幼年時只知道荔枝乾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學。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裡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向老師提出疑問,老師也沒有見過鮮荔枝,無法說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現在,老師縱然沒有見過鮮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學的資料,給有點鑽牛角尖的小學生解釋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決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荔枝的成熟,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歷六月,正當陽歷七月。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明代徐勃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是誇張的說法。

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有的則微帶黃色。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適宜於生食。有的純甜。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荔枝曬干或烘乾,肉就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於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場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雲:"長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荔枝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形狀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現在海南島骨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綠白色或淡黃色,不耀眼。花分雌雄,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時開放,宜選擇適當的品種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機會。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產於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後,福建荔枝也為所重視。廣西和雲南也產荔枝,卻有少有人說起。

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加工、運銷以及有關荔枝的史事,並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其中"陳紫"一種現在在仍然廣為栽培。"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株,尚生長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這株千年古樹更足珍惜。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漢武帝曾築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於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宋微宗時,福建"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寫詩吹噓說:"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實際上不過當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詩,說常熟顧氏種活了幾株,"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櫱。"但究竟活了多少年,並無下文。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國幅員廣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產。因地制宜,努力發展本地區的特產,是切合實際的做法。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蘇軾有詩雲:"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但日啖三百顆,究竟能有幾人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應該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回答者:rubii - 魔法師 五級 4-19 11:28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謝謝啦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100% (1) 不好
0% (0)
相關問題
• 賈祖璋地作品
• 賈祖璋的資料
• 作者簡介(賈祖璋)
• 求索《南州六月荔枝丹》原文
•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誰?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共 4 條
very very very good 如果有重點字詞就好了
評論者: liwenqi921030 - 試用期 一級
我們正在學呢
評論者: 蕥芓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看不明白什麼嗎?在詳細就好啦
評論者: 2173651 - 試用期 一級

我來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其他回答 共 2 條
南州六月荔枝丹
賈祖璋
幼年時只知道荔枝乾的殼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學,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裡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向老師提出疑問,老師也沒有見過鮮荔枝,無法說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現在,老師縱然沒有見過鮮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學的資料,給有點鑽牛角尖的小學生解釋明白吧。
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繒是絲織物,絲織物滑潤,荔枝殼卻是粗糙的。用果樹學的術語來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象龜甲,特稱龜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種的不同而各異。
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從遠處當然看不清它殼面的構造,只有紅色映入眼簾,因而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樹林,那就成為「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歷六月,正當陽歷七月。荔枝也有淡紅色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掛綠」等。又有黃荔,淡黃色而略帶淡紅。
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為果肩;有的一邊高,一邊低。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兩側從果頂到蒂部有一條溝,叫做縫合線,顯隱隨品種而不同。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因為缺少經濟價值,現在已經絕種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 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說它"如紫綃",是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明代徐勃有一首《詠荔枝膜》詩,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是誇張的說法。
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有的則微帶黃色。從植物學的觀點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層膜發育而成的,應稱做假種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說的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適宜於生食。有的純甜。早熟品種則酸味較強。荔枝曬干或烘乾,肉就成紅褐色,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說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貯藏期,以利於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古代宮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給人民造成許多痛苦。唐明皇為了寵幸場貴妃,就干過這樣的事,唐代杜牧詩雲:"長安回望誘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荔枝的核就是種子,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優良的荔枝,種子發育不全,形狀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現在海南島骨無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隨品種而不同。廣東有雙季荔枝,一年開花兩次。又有四季荔枝,一年開花四次之多。花形小,綠白色或淡黃色,不耀眼。花分雌雄,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雌雄花往往不同時開放,宜選擇適當的品種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機會。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原產於我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為我國是原產地的明證。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足見當時廣東已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對四川荔枝多有記述。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成書以後,福建荔枝也為所重視。廣西和雲南也產荔枝,卻有少有人說起。
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為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清初陳鼎一譜,則對川、粵、閩三省所產都有記載。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內容包括荔枝的產地、生態、功用、加工、運銷以及有關荔枝的史事,並記載了荔枝的三十二個品種。其中"陳紫"一種現在在仍然廣為栽培。"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株,尚生長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開花結實。這株千年古樹更足珍惜。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長的北限。漢武帝曾築扶荔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沒有栽活,遷怒於養護的人,竟然對他們施以極刑。宋微宗時,福建"以小株結實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闕下,移植宣和殿"。微宗寫詩吹噓說:"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實際上不過當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徵明有《新荔篇》詩,說常熟顧氏種活了幾株,"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櫱。"但究竟活了多少年,並無下文。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有的事。
我國幅員廣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產。因地制宜,努力發展本地區的特產,是切合實際的做法。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蘇軾有詩雲:「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但日啖三百顆,究竟能有幾人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應該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http://hi..com/1993913_lovefei/blog/item/ecede5c2537ad01f0ef47785.html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