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菏澤牡丹譜

菏澤牡丹譜

發布時間: 2022-01-02 05:48:04

牡丹城到底是菏澤還是洛陽,來位專家 謝謝

當然是荷澤,洛陽牡丹源自荷澤,在古代牡丹曾受封為曹國夫人,曹國就在現在荷澤市,荷澤現在也是我國最大的牡丹種植基地,牡丹之鄉理應是荷澤。
《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里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范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雲:「穀雨後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葯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歷久不衰。

❷ 菏澤牡丹花會的歷史

菏澤市牡丹栽培歷史悠久,明代已負盛名。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里就有「曹州牡丹甲齊魯」之說,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後又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稱。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富有歷史傳統的曹州牡丹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目前,我市牡丹種植面積已達5萬多畝,品種多至600餘個。歷史上形成的包括葯物學、植物學、園藝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戲劇曲藝、民俗學等多科在內的牡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菏澤成立了牡丹研究所、天下第一香學會、國花研究會,系統研究開發、利用牡丹資源,服務於當地的經濟建設。自1992年起,我市舉辦了「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唱戲、開發旅遊、振興經濟」為宗旨的菏澤國際牡丹花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五屆。
每至花會,各種商貿活動、文藝活動珠聯璧合,遊客如織,商家雲集,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牡丹產業已成為一方經濟的支柱產業,花隨人意,四季常開,美化著人們的生活,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並遠銷世界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牡丹已成為菏澤人的驕傲,並為菏澤的經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牡丹的栽培歷史

牡丹產我國,原系野生,分布在我國西北高原的陝甘寧盆地,巴郡山谷,秦嶺一帶,散生於 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曹州引進牡丹品種。薛鳳翔的《亳州牡丹史》中記載一種「金玉光輝」的品種,說是「曹州所出。為第一品」。又有「忍濟紅」、「萍寶紅」兩種,也產於曹州。他如《曹南牡丹譜》亦雲:「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曹牡丹產我國,原系野生,分布在我國西北高原的陝甘寧盆地,巴郡山谷,秦嶺崐一帶,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崐,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已有牡丹入葯的記載。 牡丹作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文獻上多有記載。劉賓客《嘉話錄》說:「北齊崐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崐出種植的具休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御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這和中 國牡丹的種植歷史大體相符。 及至隋代則規模更大,《玉海》記載:「隋煬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隋志素間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日牡丹華」。 唐代(公元618-907年)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洛陽有個名叫宋單父的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酈山種牡丹一萬多本,顏色各不相同(《龍城錄》崐)。李白作「清平調」三首詠牡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扶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等。長安牡丹盛況空前,詩人多有佳作:「庭前芍崐葯妖無格,池上芙蕖爭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崐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歐陽修說:「洛陽家家有花,而少大樹,盡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崐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四川天彭(在今四川省彭縣境內)栽培的牡丹,為蜀中第一,號稱「小西京」。詩人陸游在蜀中做官,親往游賞,並撰《天彭牡丹譜》。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崐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妖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崐有天香一品,石榴紅,妖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一,雜紅最後出,頗稱難得。又有大黃一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一。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時殆遍,率以兩色並作一束,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束,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實開中國插花藝術之先河。 在明代,亳州牡丹雖有盛名,但曹州牡丹也發展起來了。 至於曹州牡丹始於明代何時,從何地引進,志書多略而未載,僅雲由來已久。根據當地逐代相傳的說法,曹州牡丹始於嘉靖(1522-1566年)間,從趙樓村開始,當時有個叫趙瑞波的,情喜好花,終身行醫,到過西北,路過秦嶺採集葯材,得紅、白、紫、粉四色牡丹,以此為母,得以繁衍。到了萬曆年間,趙瑞波又親去洛陽,尋得姚黃、魏紫、二喬等十數種歸,從而曹州牡丹開始繁盛起來。 如今,曹州還保有「幫寧紫」這一品種。「幫寧紫當地農民公認是趙幫寧用種子育成的。趙幫寧系嘉清初人。可見曹州牡丹栽培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即使是明代種植牡丹有盛名的亳州,也曾從州一士人家,牡丹有種至四十畝者,......多至一,二千株。」(《五雜俎》)。 清代(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縣志》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錐下,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崐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盡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松齡在他寫的《聊齋志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曹州東北各村,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庄、洪廟、毛庄、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崐養牡丹、葯葯,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蘺園牡丹譜》,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在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裹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一隅,魯山之陽,節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里。」其後有《綺園牡丹譜》雲:「穀雨後往觀,見奼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宜。」當時栽培面積已達500多畝, 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崐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崐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葯」。牡崐丹的觀賞價值,經濟價值和葯用價值,加上曹州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曹州牡丹久盛不衰。目前曹州牡丹採用了科學的種植和管理方法,發展了牡丹種植業。過去,這里只靠分株繁殖,現在發展用嫁接、畦種、扦插、壓條多種方法;過去牡丹只靠天然交雜,結實很少,目前採用人工雜交,人工輔助授粉的方法,使原來一些不結種子或結種子少的重瓣花,也結了種子。這不但加速了牡丹栽培面積的擴大,而且也促使花色品種的迅速增加。每年四月二十日「穀雨」前後,曹州舉行「牡丹花會」。方圓數十里大小牡丹園里萬紫千紅萬枝牡丹爭奇斗艷,確是名揚中外的牡丹之鄉。

❸ 菏澤牡丹甲天下還是洛陽牡丹甲天下

唐宋時洛陽牡丹的種植,遍及宮庭民間,其趣聞軼事也家喻戶曉。牡丹花本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吉樣富貴的象徵,更有武則天怒而貶之洛陽的故事,使它更添「勁骨剛心、尤高出萬卉」的錚錚的傲骨。使洛陽人愛花成癖,花事不竭,日盛於世。每到花期賣花、買花、賞花成風。「大抵家家好花,此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豪門權貴筵賞牡丹,文人學士墨詠牡丹,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均有詩詠牡丹。一時花如海、詩如潮、至北宋達到極至,司馬光詩雲:「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叢中十萬家。」蘇軾詩雲:「花叢單葉成千葉,家住汝南移洛陽。」大文學家歐陽修做洛陽推事三年,飽覽洛陽牡丹,給以高度評價,並著《洛陽牡丹記》一書,他把青州、延州等地生長的牡丹與洛陽相比,深為嘆服地說:「是洛陽者謂天下第一也。」由此「洛陽牡丹甲天下」流傳於世。

澤古稱曹州,是繼洛陽牡丹的後起之秀。康熙年間學正蘇毓眉著有《曹南牡丹譜》,稱「逮宋、洛陽之花尤為天下冠,至明而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清代種植愈盛,至光緒年間,《曹州府志》載:「花卉之繁……動輒數百畝,種厚於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當時就有「凝香」、「桑籬」等十餘處牡丹園。更以品種多,花大型美稱著,有艷若彩霞的「狀元紅」、色奇出眾的「綠香球」,紅中透墨的黑牡丹,競相比美,各展妍態。曾有詩雲:「國色天香話牡丹,繽紛五彩蔚奇觀;花開最盛誰知處,荷澤名園秀可餐」。那時他們還創造了隆冬催花開放的絕招,慈椿太後在春節時看到怒放的牡丹笑道:「武後無此眼福矣。」由此看出!菏澤牡丹在洛陽牡丹之後!
一次得出結論洛陽牡丹甲天下!

❹ 牡丹是河南洛陽的,還是山東菏澤的

若問中國牡丹第一城,幾乎所有回答都是洛陽。這是無疑的,「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在無數文人的詩詞傳播中,洛陽已經成了牡丹的代名詞。
2012年3月,中國花卉協會經過全面討論和分析,正式將菏澤命名為「中國牡丹之都」。
洛陽同樣有資格榮獲此名號,前提是沒有菏澤的情況下。雖然都以牡丹聞名,但兩者差別還是很大的。

洛陽牡丹以人文氣息著稱,幾乎所有有關牡丹的詩詞名句都和洛陽相關。看遍山河的李白,寫下了:「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的名句;恃才傲物的才子徐渭,有「何名花之盛美?稱洛陽為無雙」的詩詞。

文章圖片4
洛陽牡丹出名很早,始於隋,盛於唐,宋時甲於天下,唐宋時期正是詩詞文化繁榮階段,無數文人將天馬行空的才華賦予洛陽牡丹,造就了「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盛況。用現在的話說,當時的洛陽牡丹是頂流,誰都想蹭一蹭。

文章圖片5
據不完全統計,僅《全唐詩》中就收錄50位文人吟詠牡丹的100多首詩歌,與此同時,還誕生了一批理論專著與職業牡丹花師,洛陽城內遍植牡丹花,成了中國牡丹最早的栽培中心。

文章圖片6
洛陽人是愛牡丹的,在唐宋時期,觀賞牡丹是當時的流行文化,宋朝時便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

文章圖片7
有趣的是,從明朝開始,中國的牡丹中心開始轉移到山東曹州,就是現在的菏澤。明朝萬曆時期的官員曾描寫當地種植牡丹的盛景:「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氣迎鼻,蓋家家圃畦中俱種之,若蔬菜然」。

文章圖片8
曹州人種植牡丹的熱情不亞於唐朝時的洛陽,以至於到了菜園里的蔬菜般廣泛。《曹南牡丹譜》寫道:「至明,而曹南牡丹甲於海內」,從這時候起,菏澤便取代洛陽成了「牡丹第一城」。

文章圖片9
菏澤牡丹最大特點是專業性強,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牡丹繁育、種植基地,洛陽許多珍稀品種都是從菏澤借鑒過來的。第二點是由種植牡丹帶動的產業鏈同樣居全國之最,這一點也是洛陽不具備的。

文章圖片10
正因如此,中國花卉協會才把「中國牡丹之都」的美名歸到了菏澤名下。只是菏澤牡丹少有名句流傳下來,在宣傳上處於天然劣勢,而洛陽憑借千年古都的加持,名氣傳遍四海,成了牡丹城的代名詞。

❺ 洛陽牡丹甲天下還是菏澤牡丹甲天下

是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牡丹是中國名花之一,洛陽牡丹的人工栽培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北宋,小洛陽之盛,請速採納,謝謝

❻ 山東菏澤什麼最有名

牡丹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栽培歷史。漢代以葯用植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隋代,北方已大量種植;唐代,盛植於長安;北宋,洛陽牡丹為天下冠;南宋,牡丹種植中心開始南移,四川的天彭牡丹繼起,有「小洛陽」之稱。天彭牡丹之後的亳州牡丹也曾經盛極一時。再後來「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縣志》)「至明,曹州牡丹甲於海內」(清朝蘇毓眉的《曹南牡丹譜》)。「曹南」即指今菏澤一帶。

菏澤牡丹栽培始於何時已難於查考。早在南宋就記載,至明朝的嘉靖年間,栽培已盛。到了清代更加興盛,栽培面積已達千畝,曾建牡丹園數處,尤以「桑籬園」「凝香園」「綺園」最為著名,菏澤牡丹在中國牡丹發展史上獨領風騷500餘年,現在菏澤牡丹栽培面積已達5萬余畝。《曹南牡丹譜》載:「至明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清代即有「菏澤牡丹甲天下」之說。

菏澤牡丹是在明清以來風格不一、大小不等的十幾處牡丹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清朝道光年間的趙氏園、桑籬園,創於明代的毛花園,以及當時的鐵藜寨花園、大春家花園、軍門花園等。當時的縣志記載:「每至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同時,讓牡丹冬季開放的技術也在清代道光年間問世,成了菏澤花農的一門絕技。花農通過嚴格控制溫度、濕度、調節光和空氣,使牡丹隆冬發育,春節怒放。

菏澤牡丹的種植面積十分廣闊,歷史上種植面積最多時曾達五千畝,一九七六年調查還有三千多畝,單是城東的「曹州牡丹園」就佔地一千畝,目前菏澤牡丹種植約二萬余畝。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花期時候,千頃牡丹,一望無際,千姿百態,爭奇斗艷,好似人間仙境一般。現在全國各地的牡丹,大部分都是由菏澤運去的。

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菏澤牡丹不斷發展。傳統品種延繹不斷,新育品種日益增多。如今,菏澤人民又研究成功了「大田催花」技術,人工控制牡丹的花期,可使其四季開花,並通過了國家級鑒定。目前,種植面積已達兩萬余畝,為全國最大的牡丹生產、科研基地。一九八二年,在趙樓、李集、何樓牡丹集中產地修建了「曹州牡丹園」,王梨庄恢復了以編制松藝動物為特色的「古今園」,洪廟新辟了具有傳統品種的「百花園」。

近年來,菏澤供應外地的牡丹每年都有幾十萬株,品種達200餘個,除銷往廣州、深圳、上海、北京、洛陽、西安、等各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區外,還遠銷日本、朝鮮、蘇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另外還有洛陽牡丹甲九州。菏澤牡丹甲天下 的說法

❼ 洛陽牡丹和菏澤牡丹有什麼區別

洛陽牡丹重在觀賞,菏澤(山東)牡丹重在葯用。洛陽牡丹大部分種在公園,菏澤牡丹大街小巷田地都有,產業化比較好。其實哪個地方的更好本有很多爭議,希望每個地方都有種植,大家都能欣賞才好。
菏澤牡丹不論是品種,還是栽種面積,均稱得上世界第一。菏澤是世界牡丹生產基地,已經遠銷各國了。廣州一年一度的花市,賣牡丹的大多是菏澤的。菏澤的牡丹沒有洛陽出名,只不過是牡丹最出名的歷史事件和歷史文物及歷史人物均為唐朝的,而此時菏澤尚不知名,所以從名氣上說洛陽更勝一籌!
牡丹原產於西北高原的野生植物,人工栽培有二千年的歷史,始於漢、興於隋、盛於唐宋;寵於長安、貶於洛陽、競於曹州、紅於京都,而今已飲譽世界了。
唐宋時洛陽牡丹的種植,遍及宮庭民間,其趣聞軼事也家喻戶曉。牡丹花本國色天香、雍容華貴、吉樣富貴的象徵,更有武則天怒而貶之洛陽的故事,使它更添「勁骨剛心、尤高出萬卉」的錚錚的傲骨。使洛陽人愛花成癖,花事不竭,日盛於世。每到花期賣花、買花、賞花成風。「大抵家家好花,此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豪門權貴筵賞牡丹,文人學士墨詠牡丹,大詩人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均有詩詠牡丹。一時花如海、詩如潮、至北宋達到極至,司馬光詩雲:「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叢中十萬家。」蘇軾詩雲:「花叢單葉成千葉,家住汝南移洛陽。」大文學家歐陽修做洛陽推事三年,飽覽洛陽牡丹,給以高度評價,並著《洛陽牡丹記》一書,他把青州、延州等地生長的牡丹與洛陽相比,深為嘆服地說:「是洛陽者謂天下第一也。」由此「洛陽牡丹甲天下」流傳於世。但到北宋末年,經歷靖康之變,戰亂不息,「其地池塘竹樹、兵車蹂躪、廢而丘墟、高亭大樹,煙火燎化為灰燼」,牡丹也難倖免,遂失昔日之勝。多年未能復振,至解放前,牡丹僅剩十餘品種,零散於少數人家了。
荷澤古稱曹州,是繼洛陽牡丹的後起之秀。康熙年間學正蘇毓眉著有《曹南牡丹譜》,稱「逮宋、洛陽之花尤為天下冠,至明而曹南牡丹甲於海內。」清代種植愈盛,至光緒年間,《曹州府志》載:「花卉之繁……動輒數百畝,種厚於五穀,每當仲春花發,出城迤東、連阡接陌、艷若蒸霞」。當時就有「凝香」、「桑籬」等十餘處牡丹園。更以品種多,花大型美稱著,有艷若彩霞的「狀元紅」、色奇出眾的「綠香球」,紅中透墨的黑牡丹,競相比美,各展妍態。曾有詩雲:「國色天香話牡丹,繽紛五彩蔚奇觀;花開最盛誰知處,荷澤名園秀可餐」。那時他們還創造了隆冬催花開放的絕招,慈椿太後在春節時看到怒放的牡丹笑道:「武後無此眼福矣。」又據《山東通志》載:「曹州牡丹最盛,居地有以此為業分運各省者。」他們北走京津、中至蘇杭、南浮閩粵,獲得國人認可「言牡丹者,莫不諄諄於曹焉。」詩雲:「古稱洛陽花似錦,今曹倒比洛陽強。」清人趙世學士《牡丹譜》中也寫道:「聞花木,古稱洛陽,今也遍我曹南,而洛陽近無聞焉。是知世之變遷,地脈之轉移,人事之改更,不可以一地之拘也。」清朝大詩人王士楨在《池北偶談》中也稱牡丹惟「山東曹州最盛」由此而又演繹傳為「曹州牡丹甲天下」之說。今日這七個大字,由原中國書法協會會長舒同書寫,雕刻於《荷澤牡丹園》高聳的石柱上,引人注目,既註解著昔日的勝概,也昭示今日超歷史的輝煌。

❽ 牡丹怎麼到的菏澤

我查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裡面去,寫成此書。

《葛巾》劇情簡介

《葛巾》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部同名小說,描述了洛陽書生常大用到山東曹州尋訪名貴牡丹,與牡丹仙子葛巾結下姻緣,並促成了其弟常大器與葛巾表妹玉版的婚事,最終卻以悲劇結尾,令人感慨萬千。

聊齋志異 葛巾 (文言文)

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嚮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作《懷牡丹》詩百絕。未幾花漸含苞,而資斧將匱;尋典春衣,流連忘返。一日凌晨趨花所,則一女郎及老嫗在焉。疑是貴家宅眷,遂遄返。暮往又見之,從容避去;微窺之,宮妝艷絕。眩迷之中,忽轉一想:此必仙人,世上豈有此女子乎!急返身而搜之,驟過假山,適與媼遇。女郎方坐石上,相顧失驚。嫗以身幛女,叱曰:「狂生何為!」生長跪曰:「娘子必是仙人!」嫗咄之曰:「如此妄言,自當縶送令尹!」生大懼,女郎微笑曰:「去之!」過山而去。

生返,復不能徒步。意女郎歸告父兄,必有詬辱相加。偃卧空齋,甚海孟浪。竊幸女郎無怒容,或當不復置念。悔懼交集,終夜而病。日已向辰,喜無問罪之師,心漸寧帖。回憶聲容,轉懼為想。如是三日,憔悴欲死。秉燭夜分,仆已熟眠。嫗入,持甌而進曰:「吾家葛巾娘子,手合鴆湯,其速飲!」生駭然曰:「仆與娘子,夙無怨嫌,何至賜死?既為娘子手調,與其相思而病,不如仰葯而死!」遂引而盡之。嫗笑接甌而去。生覺葯氣香冷,似非毒者。俄覺肺膈寬舒,頭顱清爽,酣然睡去。既醒紅日滿窗。試起,病若失,心益信其為仙。無可夤緣,但於無人時,虔拜而默禱之。

一日行去,忽於深樹內覿面遇女郎,幸無他人,大喜投地。女郎近曳之,忽聞異香竟體,即以手握玉腕而起,指膚軟膩,使人骨節欲酥。正欲有言,老嫗忽至。女令隱身石後,南指曰:「夜以花梯度牆,四面紅窗者即妾居也。」匆匆而去。生悵然,魂魄飛散,莫知所往。至夜移梯登南垣,則垣下已有梯在,喜而下,果有紅窗。室中聞敲棋聲、佇立不敢復前,姑逾垣歸。少間再過之,子聲猶繁;漸近窺之,則女郎與一素衣美人相對弈,老嫗亦在坐,一婢侍焉。又返。凡三往復,漏已三催。生伏梯上,聞嫗出雲:「梯也,誰置此?」呼婢共移去之。生登垣,欲下無階,恨悒而返。
次夕復往,梯先設矣。幸寂無人,入,則女郎兀坐若有思者,見生驚起,斜立含羞。生揖曰:「自分福薄,恐於天人無分,亦有今夕也!」遂狎抱之。纖腰盈掬,吹氣如蘭,撐拒曰:「何遽爾!」生曰:「好事多磨,遲為鬼妒。」言未已,遙聞人語。女急曰:「玉版妹子來矣!君可姑伏床下。」生從之。無何,一女子入,笑曰:「敗軍之將,尚可復言戰否?業已烹茗,敢邀為長夜之歡。」女郎辭以困惰,玉版固請之,女郎堅坐不行。玉版曰:「如此戀戀,豈藏有男子在室耶?」強拉出門而去。生出恨極,遂搜枕簟。室內並無香奩,惟床頭有一水精如意,上結紫巾,芳潔可愛。懷之,越垣歸。自理衿袖,體香猶凝,傾慕益切。然因伏床之恐,遂有懷刑之懼,籌思不敢復往,但珍藏如意,以冀其尋。
隔夕女郎果至,笑曰:「妾向以君為君子,不知其為寇盜也,」生曰:「有之。所以偶不君子者,第望其如意耳。」乃攬體入懷,代解裙結。玉肌乍露,熱香四流,偎抱之間,覺鼻息汗熏,無氣不馥。因曰:「仆固意卿為仙人,今益知不妄。幸蒙垂盼,緣在三生。但恐杜蘭香之下嫁,終成離恨耳。」女笑曰:「君慮亦過。妾不過離魂之倩女,偶為情動耳。此事宜要慎秘,恐是非之口捏造黑白,君不能生翼,妾不能乘風,則禍離更慘於好別矣。」生然之,而終疑為仙,固詰姓氏,女曰:「既以妾為仙,仙人何必以姓名傳。」問:「嫗何人?」曰:「此桑姥。妾少時受其露覆,故不與婢輩等。」遂起欲去,曰:「妾處耳目多,不可久羈,蹈隙當復來。」臨別,索如意,曰:「此非妾物,乃玉版所遺。」問:「玉版為誰?」曰:「妾叔妹也。」付鉤乃去。
去後,衾枕皆染異香。從此三兩夜輒一至。生惑之不復思歸,而囊橐既空欲貨馬,女知之,曰:「君以妾故,瀉囊質衣,情所不忍。又去代步,千餘里將何以歸?妾有私蓄,卿可助裝。」生辭曰:「感卿情好,撫臆誓肌,不足論報;而又貪鄙以耗卿財,何以為人乎!」女固強之,曰:「姑假君。」遂捉生臂至一桑樹下,指一石曰:「轉之!」生從之。又拔頭上簪,刺土數十下,又曰:「爬之。」生又從之。則瓮口已見。女探入,出白鏹近五十餘兩,生把臂止之,不聽,又出數十鋌,生強分其半而後掩之。
一夕謂生曰:「近日微有浮言,勢不可長,此不可不預謀也。」生驚曰:「且為奈何!小生素迂謹,今為卿故,如寡婦之失守,不復能自主矣。一惟卿命,刀鋸斧鉞,亦所不遑顧耳!」女謀偕亡,命生先歸,約會於洛。生治任旋里,擬先歸而後迎之;比至,則女郎車適已至門。登堂朝家人,四鄰驚賀,而並不知其竊而逃也。生竊自危,女殊坦然,謂生曰:「無論千里外非邏察所及,即或知之,妾世家女,卓王孫當無如長卿何也。」
生弟大器,年十七,女顧之曰:「是有慧根,前程尤勝於君。」完婚有期,妻忽夭殞。女曰:「妾妹玉版,君固嘗窺見之,貌頗不惡,年亦相若,作夫婦可稱佳偶。」生請作伐,女曰:「是亦何難。」生曰:「何術?」曰:「妹與妾最相善。兩馬駕輕車,費一嫗之往返耳。」生恐前情發,不敢從其謀,女曰:「不妨。」即命桑嫗遣車去。數日至曹。將近里門,婢下車,使御者止而候於途,乘夜入里。良久偕女子來,登車遂發。昏暮即宿車中,五更復行。女郎計其時日,使大器盛服而迎之。五十里許乃相遇,御輪而歸;鼓吹花燭,起拜成禮。由此兄弟皆得美婦,而家又日富。
一日有大寇數十騎突入第。生知有變,舉家登樓。寇入圍樓。生俯問:「有仇否?」答雲:「無仇。但有兩事相求:一則聞兩夫人世間所無,請賜一見;一則五十八人,各乞金五百。」聚薪樓下,為縱火計以脅之。生允其索金之請,寇不滿志,欲焚樓,家人大恐。女欲與玉版下樓,止之不聽。炫妝下階,未盡者三級,謂寇曰:「我姊妹皆仙媛,暫時一履塵世,何畏寇盜!欲賜汝萬金,恐汝不敢受也。」寇眾一齊仰拜,喏聲「不敢」。姊妹欲退,一寇曰:「此詐也!」女聞之,反身佇立,曰:「意欲何作,便早圖之!尚未晚也。」諸寇相顧,默無一言。姊妹從容上樓而去。寇仰望無跡,哄然始散。
後二年,姊妹各舉一子,始漸自言:「魏姓,母封曹國夫人。」生疑曹無魏姓世家,又且大姓失女,何得置之不問?未敢窮詰,心竊怪之。遂託故復詣曹,入境諮訪,世族並無魏姓。於是仍假館舊主人,忽見壁上有贈曹國夫人詩,頗涉駭異,因詰主人。主人笑,即請往觀曹夫人,至則牡丹一本,高與檐等。問所由名,則以其花為曹第一,故同人戲封之。問其「何種」?曰:「葛巾紫也。」愈駭,遂疑女為花妖。既歸不敢質言,但述贈夫人詩以覘之。女蹙然變色,遽出呼玉版抱兒至,謂生曰:「三年前感君見思,遂呈身相報;今見猜疑,何可復聚!」因與玉版皆舉兒遙擲之,兒墮地並沒。生方驚顧,則二女俱渺矣。悔恨不已。後數日,墮兒處生壯丹二株,一夜徑尺,當年而花,一紫一白,朵大如盤,較尋常之葛巾、玉版,瓣尤繁碎。數年茂蔭成叢,移分他所,更變異種,莫能識其名。自此牡丹之盛,洛下無雙焉。
異史氏曰:「懷之專一,鬼神可通,偏反者亦不可謂無情也。少府寂寞,以花當夫人;況真能解語,何必力窮其原哉?惜常生之未達也!」

菏澤牡丹史話,曹州牡丹花來歷
隋煬帝時(公元605~616年),曹州牡丹花師齊魯恆曾在洛陽西苑嫁接成活樓台牡丹。

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年),曹州牡丹鄉花農曾在蘆堌堆修建花神殿,供奉12花神,祈求花神賜福,「下廣」賣牡丹順利發財。
據明·薛鳳翔《亳州牡丹史》記載,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曹州「金玉交輝」等九種牡丹移往亳州,不久,亳州牡丹繁盛起來。 明嘉靖年間
(1522~1566年),趙樓趙氏九世祖趙邦瑞去北京極樂寺和天津,用當地特產木瓜、耿餅換回幾個品種牡丹,建趙氏花園。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修《兗州府志·風土志》中記載:「(曹州)古濟陰之地,……物產無異他邑,惟土人好種花樹,牡丹、芍葯之屬,以數十百種。」
萬曆三十年(1602年)進士放肇浙《五雜俎》記載:「余過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氣迎鼻,蓋家家圃哇中俱植之,若疏菜然。……在曹南一諸生家觀牡丹,園可五十餘畝,花遍其中,亭榭之外,幾無尺寸隙地,一望雲錦,五色奪目。
清順治間,進士王士禎《池北偶談》中說:「歐陽公牡丹譜雲,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出越州,而洛陽為天下第一。……今河南惟許州,山東惟曹州最盛,洛陽、青州絕不聞矣。」
康熙年間,著名小說家蒲松齡(1640~1715)的《聊齋志異》中有《葛巾》篇,敘述了曹州牡丹花仙葛巾、玉版與洛陽牡丹愛好者常大用兄弟相愛並結婚育子的動人故事,謂「曹州牡丹甲齊魯」。
康熙七年(1668年),曹州儒學學正蘇毓眉撰《曹南牡丹譜》,第一個為曹州牡丹作譜,但較簡略,只將77種名品牡丹作了色彩分類。《序》中雲:「至明而曹南牡丹甲於海內。……即古之長安、洛陽恐未過也」。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劉藻撰《曹州府志·風土志》載:「牡丹、芍葯為名品,江南所不及也。……牡丹、芍葯之屬,以數十百種,士族資以遊玩,貧人賴以營植。」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山東學正、內客學士翁方綱來曹督考,示意弟子來曹任主講席的余鵬年應為曹州牡丹作譜,余鵬年不負學師重託,帶弟子們親臨牡丹鄉調查訪問,因撰《曹州牡丹譜》,次年該譜正式問世,菏澤知縣安奎文作《序》,翁方綱親書《題曹州牡丹譜三首》。此譜是曹州牡丹第一部較詳盡、較完整的譜記。

❾ 菏澤牡丹的相關信息

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
(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
(二)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
(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
(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
(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
(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
(七)濃重的富貴之感
(八)濃重的人生回味
(九)濃重的生活恿氣
(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中國牡丹心逢盛世,沐浴春暉,盛況空前,在許多生產牡丹的地方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牡丹花會,弘揚牡丹文化。那時,花城中便萬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語歡歌,萬紫千紅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匯成歡樂的海洋。國運昌時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引自李保光著《國花大典》文章略有修改)

❿ 山東菏澤牡丹區黃罡鎮大高庄村家譜誰知道

老高庄的 高氏祖墳也在我們村 尚志貫古,會譜傳家中,有恆任子廣,守輩瑞頤成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