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牡丹扇面
㈠ 國畫牡丹四扇屏圖片怎樣畫扇面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人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內稱為容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漢族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㈡ 給國畫牡丹圖起個什麼名字
花開富貴、迤邐春風、洛陽之春、國色天香、、醉春風。
㈢ 扇的扇的歷史
扇,古稱箑(sha)。《說文》:「 箑 ,扇也。」古代也有扇並稱的,揚雄《方言》曾說:「自關而東謂之 ,自關而西謂之扇。」這里所說的扇 並非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拿在手中的扇子,而是懸掛在室中,用繩子牽盪搖動取風的工具。直至今天,我們尚能在蘇、贛、皖的一些古代民居中看到這種拉動扇取風的遺跡。
自商周以來,扇還有兩種功用,一是裝置在貴族出行乘坐的車上,形如傘蓋,藉助車輛前行,氣流沖動而產生風,既可遮陽避雨,又能生風散熱。二是作為天子貴胄出行的儀仗。晉代崔豹《古今注·輿服》中曾記載舜時做「五明扇」,以示廣開視聽,徵求賢才,秦漢時公卿大夫皆可用,到了魏晉時代則只有皇帝專用。這種「五明扇」實際上也是一種傘蓋,與我們今天意義的扇已相去甚遠了。
至於拿在手中而又可攜、可搖的扇子,或雲始自於夏,到了周武王時期,就與我們今天看到的扇子差不多了。從字形看來,「箑 」從竹,而「扇」從羽,最原始的扇子當以竹編羽輯為之。從漢魏以來的辭賦中,我們都能看到多處提及扇,曹植有《扇賦序》,道及曹操得到皇帝賞賜的上方竹扇。晉代陸機有《羽扇賦》,專門頌詠羽扇。可見在漢魏時期,竹扇和羽扇已經十分流行。
竹扇的編織方法有很多種,或削竹如縷,編織而成;或劈竹為片,展平以成,經過多種手法編織,再配以各種裝置,遂成竹扇。竹扇的主要原料是竹,此外類似竹扇而使用原料不同的,尚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麥扇、檳榔扇等等,都是以不同材質製成的拂暑工具,雖用途一致,但其工藝之繁簡、品質之優劣卻大有高下之別。
羽扇大多以禽羽製成,種類繁多,如雉尾、鳳羽、鵲翅、鶴翎、鵝毛、鵰翎、孔雀尾、鷹羽等等,一般多用鵝毛、鵰翎為主要原料。扇柄可用竹、木甚至象牙製作。羽扇的歷史也很悠久,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和晉代的顧榮都是執羽扇指揮千軍萬馬征戰廝殺的,所以「羽扇綸巾」歷來為人稱道。江南水網稠密,飼養禽類環境優越,故而盛產羽扇。另一方面,羽扇來風輕柔和緩,自身體輕而便攜,更有種仙風道骨的意味。
如果說竹扇和羽扇本身是一種美的藝術品,那麼團扇和摺扇則更是藝術的載體了。
團扇的出現大約早於摺扇一千餘年。《班婕妤歌》雲:「新制齊紈扇,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王昌齡《長信愁》詩有:「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都是對團扇的吟詠。換言之,宋代以前的扇子,大都是指團扇而言。團扇的材質大多以羅、紗、綾、絹為之,很少有紙做的團扇,但近代日本、韓國的團扇卻有很多是紙扇。前幾年我在威海的市場中就曾買到過韓國紙制的團扇,兩面作畫,也很別致。羅、紗、綾、絹等絲織品編製成的團扇總稱之為紈扇,因此江淹有「紈扇入團月,出自機中素」。
團扇的形狀不一定都如圓月,也有腰圓、橢圓、六角形等,一般也統稱為團扇。說到團扇,許多人會認為是古代婦女的專用品,實際上在摺扇出現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團扇的。唐代以前團扇的實物已經很難見到,我們在一些繪畫和墓室壁畫中僅能看到團扇的大體形式。新疆吐魯番曾出土過唐代絹扇,其扇柄很長,由此可以推斷這種長柄團扇有可能是侍者執來替主人扌扇拂的,因此團扇也稱為宮扇。這種長柄宮扇在唐代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圖》中表現得最為清晰,扇面還繪有牡丹花。宋代的團扇實物今天尚能見到,尤其是宋代的繪畫作品,保存至今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在團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於年代久遠,這種團扇畫多為絹本扇頁的形式出現。直至明代以後,男人所用的扇子漸漸地被摺扇取代,而團扇才在更大程度上為女性專用,裝飾也就更為繁復,如用綵帶沿邊,飾以扇墜,紈素的扇面上不僅可以繪畫,還能刺綉、緙絲、抽紗,而扇柄的材質除了竹、木之外,還有牙角之類,從整體來看,明代以後的團扇更趨向女性化了。
摺扇最早出現於公元五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南齊書》上說:「褚淵以腰扇障日。」,這「腰扇」,據《通鑒注》上的解釋,「即折疊扇。」不過那時還不流行。到了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疊扇……展之廣尺三四,合之止兩指許」,市井有制,說明它已不是少數人專用的了。
現今,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的摺扇最為有名,基本上是純手工製作和繪制。
據記載,摺扇是一種舶來品。一把摺扇主要由扇骨、扇頁和扇面三部分構成。普通的摺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韌紙做扇面。講究一點的,扇面上還要題詩作畫。高級的摺扇,扇骨和扇葉往往要用象牙製作。上邊呢還要雕刻出各種紋飾,扇面也大多帶有名人的字畫。
摺扇系日本發明。古稱倭扇,是由日本遣唐使作為進貢禮品帶到中國。摺扇狀似蝙蝠,有撒扇、聚頭扇、蝙蝠扇、摺扇等諸稱。第一把摺扇是用檜樹薄片縫制而成,所以稱為檜扇,後來改為紙扇面。平安時代初期便有了摺扇。據《西宮記》記載,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宮廷貴族賜予侍臣摺扇,摺扇成為宮中活動時侍臣攜帶的物品之一。後來宮廷女子也受其影響,經常拿把摺扇,作為身邊的裝飾品。 關於摺扇何時在中國出現,歷來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一般認為是起源於宋代,或說是日本傳入,或說是高麗傳入。摺扇在宋代已經出現,基本上是沒有疑義的,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當屬宋人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對摺扇做過較為詳盡的描述:「以鴉青紙為之,上畫本國素青,雜以婦人鞍馬,或臨水為金砂灘暨蓮荷、花木、水禽之類,點綴精巧。又以銀泥為雲氣、月色之狀,極可愛,謂之倭扇,本出於倭國也。」從這段文字來看,扇上繪畫的風格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唐五代之際的青綠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所不同的只是作畫於摺扇之上。至於從高麗傳入說,多因記載高麗使臣進貢摺扇的材料而推斷。這種由使臣進貢摺扇的儀節,從宋代至明代皆有之,元代時有使者持聚頭扇,還為當世譏笑,這也說明在宋元時期摺扇並沒有被普遍使用和仿製。直到明代永樂中,「朝鮮進折疊扇,上喜其舒捲之便,命工如式為之,亦謂之撒扇。」因此可以說摺扇的普及當在明代初年才開始。而明以前的文獻中所提到的扇,基本上說的都是竹扇、蕉扇、羽扇和團扇之屬
以團扇為載體的繪畫法書,自明代中葉開始轉向摺扇,尤其是蘇扇工藝形成規模之後,吳門畫派、畫中九友直至四王吳惲等一系列畫家無不將摺扇作為創作的園地。除了職業畫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將題寫、書畫扇面作為一種以文會友、交際應酬的風尚,甚至廣及僧道閨閣、商賈市井。縱觀明清繪畫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視,雖然其創作空間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筆寫意,皴擦點染無不展現其間,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無不傳神其上,由此成為中國畫的一種特殊形式。 傳說三國時楊修曾與曹操畫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驅暑,還 可以作為一種工藝品。人們可以在扇子上繪畫、雕刻多種花鳥山水人物,或題詩寫字,頗為高雅。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見一位賣 六角竹扇的老婦,就在每個竹扇上各寫五個字,老婦很不高興。 王羲之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老婦拿出去叫賣,果然人們爭相購買。我國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畫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鴉扇、沈周的秋林獨步扇,清代惲壽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現在,我國的扇子作為一種工藝品馳譽世界。郭沫若曾為扇廠工人欣然題詩一首: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飛遍寰宇,壓倒西風。
扇子還可以表現人的某種心理狀態。蘇東坡用「雄姿英發,羽扇綸巾」之句,描寫周瑜的風度。杜牧以「輕羅小扇撲流螢」的 詩句,描寫少女們的活潑姿態和歡樂情緒。唐人王建的《調笑令》雲:「四扇,四扇,美人並來遮面。」描寫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一把扇子,把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可增面目,入木三分的刻畫出來。有的文藝作品還以扇喻人,被作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寫侯方域給了李香君「宮扇一柄」,「永為定情 之物」。後來李香君抗拒權奸,血染扇面,由楊龍友點染,畫成一柄桃花扇。扇子也是舞台上不可缺少的道具。《空城計》中諸葛亮羽扇 輕搖,烘托出他指揮若定、成竹在胸的神情。著名川劇演員陽友鶴,僅使用摺扇的姿態就有70多種。過去相聲演員,手裡常拿一把扇子,是為了烘託人物性格。
㈣ 關於國畫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是其代表作(宋摹本)。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此卷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的表現了三國時代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的內容,也體現了這一歷史時期新興文藝理論中重視感情生活的要求。該畫對人物心理刻劃的成功及善於表達情感內容的精深造詣,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繪畫的新發展。目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高清下載鏈接:
提取碼:qb54
㈤ 鄧平芝的人物成就
1996年《天香秀色》入選「首屆『孺子牛杯』全國書畫大展」。
1997年《代代紅》榮獲「華冠杯全國書畫大獎賽」優秀獎。
1998年《玉羽天香》入選「中亨杯全國書畫大展」。
1999年《添香圖》入選「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山東省美術作品展覽」。
2000年《金秋晨曲》入選「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畫精品大展」。
2000年《秋韻》入選「二○○○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1年《醉秋圖》獲「二○○一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銀獎。
2002年《銀花似海》入選「二○○二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02年《碧海銀花》入選「全國第五屆工筆畫展」,獲收藏獎。
2002年《醉秋》入選「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6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3年《競艷》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
2003年《晚秋》入選「海潮杯全國中國畫大展」。
2004年《節節高》入選「二○○四年全國中國作品展」。
2004年《希望的田野》獲「全國青年書畫展」銅獎。
2005年《鄉音》獲「第十二屆當代中國花鳥畫邀請展」優秀獎。
2006年《守望》入選「全國第三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07年《家園》入選「全國第四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08年《牡丹》、《荷花》獲「當代中國畫百家扇面精品集」優秀獎。
2009年《清幽》入選「全國第五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11年《遲日江山麗》入選「全國第六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㈥ 檀香扇的製作工藝
檀香扇的製作工藝分為開料、鋸片、拉花、燙花、雕花、組裝等,多達14道。其中,最為核心的工藝是拉花和燙花,由於這兩種工藝有相當的難度,即使在蘇州檀香扇廠的全盛時期,全廠工人超過500人,也僅有幾十人能夠把拉花和燙花做好,如今更是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檀香扇的拉花是手工藝人以極細的特製鋼絲鋸在扇的篾片上按預先設計好的圖案拉出孔眼的技藝。它與民間剪紙、刻紙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以奇、險、巧為特點,操作難度很大。
拉花前先要置備特製的圓條線鋸。藝人用木槌在比鉛筆還細的鋼鑿子上輕輕敲擊,鋼鑿子在極細的鋼絲上三面起口開齒。開齒時,鋼絲要用竹弓彈直,下面用長方形的硬木條墊底,以免鋼絲彎曲或晃動。齒要開得細密均勻,拉出的花紋就能取得細巧華麗、空靈剔透的效果。
拉花時要把二至六根篾片四口排齊,下面用木板頂住,一次拉出,孔眼要做到線條光潔,以嫻熟的技藝刻意表現出瑰麗而富有裝飾性的圖案。一片扇篾上眼,早先的粗拉花只有八至十隻孔,如今的細拉花多的達到四、五百乃至一、二千隻孔左右,令人嘆為觀止。 又稱火繪或烙畫,是用特製的電烙筆在扇片上燙出各種畫面。燙花的筆頭呈圓錐形,是用白銀做的。燙花時技師手執導熱的電筆,首先勾勒出所描繪的物體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的線條,再用電筆的側面進行皴擦、渲染,使描繪的主體逐步產生立體感。
在燙花時,火候高,焦痕就深;火候低,焦痕就淡。操作者應該根據需要不時地調壓調溫,並根據火候的高低,恰當地把握行筆速度。電筆不同於毛筆,但技藝高超的燙花技師筆法富於變化,同樣能獲得中國畫線描中所具有的勁、老、活、松、圓、厚、潤、拙等藝術效果。 檀香扇是由摺扇發展而來的,它的扇骨是用檀香木做成的。由於檀香木是一種名貴的木料,芳香襲人,用料不宜過多,所以在形式和結構上便趨向於小巧玲瓏、精美雅緻,並富有裝飾趣味,適合於婦女們使用。檀香扇扇面的繪畫藝術是整個扇子的重點,在題材上,偏重於花鳥和仕女。
解放前,在扇面上只有牡丹、罌粟和菊花三種,千篇一律,變化不大。甚至經常出現花葉異屬而生的不合理現象。解放後,畫家和藝人們設計了約三百種式樣,變化多態,新穎動人,題材也日益豐富多樣,有蔬菜,秀麗的山水和美麗的圖案花紋等。在色彩上,注意對比,有著明快和活潑的情調,忌諱灰暗、平淡和沉悶。
在過去,墨色是犯忌的,長期作為產品規格的戒規之一。解放後,在原有傳統色彩的基礎上,根據國畫設色的傳統優點,運用了以淡墨或濃墨作為調和及襯托色彩對比的方法。同時,也由使用廣告畫顏料改為國畫顏料。這樣,就使畫面上的色調既有變化又有統一。
㈦ 為何古人喜歡在摺扇上作畫
為何古人喜歡在摺扇上作畫?
中華傳統扇文化藝術擁有濃厚的文化內涵。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大家日常生活標準的改進,現如今的扇子已從實用品演化為賞析品,扇文化藝術的風采也更加變大。它不但反映於大家對扇子的應用,並且更取決於對一把扇子的賞析。
而賞析扇子,主要是賞析扇面和扇骨,各代書法家喜愛在扇面上美術繪畫或撰寫古詩詞抒發感情傳意,或為別人個人收藏或贈友人以題詞紀念,因而扇面安裝著整扇所表達的具體內容和感情寄語。
第三,因為扇面材料不一樣,大家所做項目前期也不一樣。絹扇一般都大會上膠,就能立即落墨繪制工筆畫;假若拿到手的圓扇沒有塗膠只是一層布,
那麼為了更好地避免 因碰水書畫掉下來,我們可以應用水溶性彩鉛來著色,可是這類方式 的缺陷是假如色漿濃,行筆便會不暢,倘若稀釋液了色漿,繪制圖案設計的顏色對比度便會差,實際效果會受到非常大影響。
一樣,空缺摺扇也需看紙本是不是有膠,沒有膠只有美術繪畫寫意畫,若有膠則寫意畫工筆畫能夠隨意充分發揮。此外,還可以自身選購膠礬水將生宣刷完善宣。
第四,繪制進行後要考慮到中後期裝飾設計工作中。扇子總體要維持顏色統一,不但是扇骨的顏色和界面總體的和睦,我們在進行製作後還需要加上與之相當的扇墜的顏色,假若是配上扇座欣賞,那麼還應當考慮到扇座的顏色和樣式。
賞析一頁扇面,不論是寥寥數筆,或者繪以青山綠水,都能從這一柄「懷袖雅物」中窺探畫扇人的情緒與閑逸。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你有所幫助。
㈧ 中國畫的創造可分為哪四個步驟
第一步,創作素材的收集,要有針對性,要深刻
第二步,對素材進行提煉,升華為筆墨,表現其中精髓的東西
第三步,實行草圖分解,各個突破,有細節有看點,要注意大勢···
第四步,正稿了哦,靠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