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
『壹』 唯有牡丹真國色。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首詩的意思,是出自哪裡的。
此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全詩為: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為: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格調不高,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京城:一般認為是指長安,但劉錟編的《詠花古詩欣賞》、鮑思陶等編的《中國名勝詩聯精鑒》以及謝明等編的《歷代詠物詩選讀》認為此詩中的京城是指洛陽。
(1)唯有牡丹真擴展閱讀:
我國人民早就把牡丹譽為百花之王,大約在隋朝,就已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唐代流傳著武則天讓「牡丹充軍」的故事。說武則天稱帝,詔令百花在隆冬雪天開放,為之慶賀。「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把它貶到洛陽,從此,洛陽牡丹便花繁色艷,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
《賞牡丹》就是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詩。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前二句以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可謂花中之最美者;後二句則以「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來表現人們傾城而出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
全詩用擬人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表現了當年牡丹花盛開引起京城轟動效應的情景。此外,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當時人觀賞牡丹的盛況。
『貳』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是誰寫的
唐.劉禹錫
《賞牡復丹》
庭前芍葯妖制無格
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芍葯、荷花也算是享有盛名的佳卉,詩人只用了「妖無格」和「凈少情」,便將這兩種花的美中不足點了出來。應該說詩人觀察得很細,筆法卻是寫意的。芍葯與牡丹同科(牡丹又名「木芍葯」),盛開時極艷麗,但花朵大都集中在花株的頂端,未免呆板、張揚了些,花形少變化,不及牡丹花掩映在綠葉扶疏中,千姿萬態,婀娜多姿,花色豐富。荷花素有「君子花」的美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但它的不枝不蔓,矜持冷艷,自是少了一些情趣和風致,而且,即使在最盛開之時,荷塘里也還是綠肥紅瘦,不成氣候。詩人在點評了「芍葯」、「芙蕖」的美中不足後,筆鋒陡轉,由靜態轉為動態,由微觀到宏觀,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那種春光萬里、奼紫嫣紅、傾城傾國的美景,詩人隻字不提,一個「動」字,就把無限的想像和美感留給了讀者去延伸……昔日的唐都就是今日的花城洛陽,牡丹花會期間,當您置身於牡丹花的海洋,就會豁然解讀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的詩句。
『叄』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誰的詩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劉禹錫的詩,出處《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內詩。
全文:容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庭院中的芍葯花艷麗雖艷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凈倒是明凈,卻缺少熱情。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3)唯有牡丹真擴展閱讀:
此詩乃贊頌牡丹之作,其贊頌之手法,乃用抑彼揚此的反襯之法。詩人沒有從正面描寫牡丹的姿色,而是從側面來寫牡丹。詩一開始先評賞芍葯和芙蕖。芍葯與芙蕖本是為人所喜愛的花卉,然而詩人贊頌牡丹,乃用「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以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
「芍葯」,本來同樣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據說到了唐代武則天以後,「牡丹始盛而芍葯之艷衰」 。以至有人將牡丹比為「花王」,把芍葯比作「近侍」。此處,劉禹錫也懷著主觀感情,把芍葯說成雖妖嬈但格調不高。
「芙蕖」,是在詩文中常以清高潔凈的面目出現的花卉,但劉禹錫大概因為她亭亭玉立於池面之中,令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緣故,說她純潔而寡情。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凈、格、情四種資質,可謂花中之最美者。
『肆』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出自哪全文是什麼
這句詩出自《賞牡丹》。
原文:
《賞牡丹》
唐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4)唯有牡丹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開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直至晚年,劉禹錫在洛陽常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庄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
開成二年(837年)五月辛未,適逢牛僧孺為東都留守,在洛陽南郭建造別墅,並把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廷,庭中種植大量牡丹,牛僧孺常與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於庭中吟詩唱和賞牡丹,此詩即為劉禹錫此時所作。
劉禹錫此時期有多首賞牡丹詩詞,《思黯南墅賞牡丹》即是本文《賞牡丹》的姊妹篇。
賞析: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七言絕句,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
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的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
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伍』 唯有牡丹真國色全詩
「唯有牡丹真國色」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賞牡丹》中的詩句。
《賞牡丹》全詩如下: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陸』 唯有牡丹真國色全詩及釋文是什麼
意思是: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
【出處】《賞牡丹》——唐代:劉禹錫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譯文】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擴展內容:
我國人民早就把牡丹譽為百花之王,大約在隋朝,就已成為名貴的觀賞花卉。唐代流傳著武則天讓「牡丹充軍」的故事。說武則天稱帝,詔令百花在隆冬雪天開放,為之慶賀。「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把它貶到洛陽,從此,洛陽牡丹便花繁色艷,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譽。
《賞牡丹》就是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托物詠懷詩。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前二句以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可謂花中之最美者;後二句則以「花開時節動京城」之句,來表現人們傾城而出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
全詩用擬人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表現了當年牡丹花盛開引起京城轟動效應的情景。此外,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有詩「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當時人觀賞牡丹的盛況。
『柒』 唯有牡丹真國色
庭前芍葯妖無格,
池上芙蓉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詩人推內許牡丹,手法極為容巧妙:其一,運用對比,將芍葯的無格、芙蓉的少情與牡丹的國色對比描寫,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華貴。其二,側面烘托,寫花開時的情景:動京城。著一「動」字,寫出了牡丹的非同尋常,使整個京城都為之震驚、驚動。
出自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
『捌』 有唯有牡丹真國色這句的詩及作者
出自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回,花開時節動京答城。
譯文
庭前的芍葯妖嬈艷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凈卻缺少情韻。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國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京城。
詩人推許牡丹,手法極為巧妙:其一,運用對比,將芍葯的無格、芙蓉的少情與牡丹的國色對比描寫,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華貴。其二,側面烘托,寫花開時的情景:動京城。著一「動」字,寫出了牡丹的非同尋常,使整個京城都為之震驚、驚動。
(8)唯有牡丹真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牡丹是中國特產的名花,春末開花,花大而美。唐代高宗、武後時始從汾晉(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於京城,玄宗時猶視為珍品。此詩即寫唐人賞牡丹的盛況。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與地點,由陶敏、陶紅雨校注的《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根據詩中用李正封「國色」之語推測此詩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長安所作;
瞿蛻園的《劉禹錫集箋證》認為,此詩作於唐大和年間作者重入長安之時;高志忠的《劉禹錫詩編年校注》認為,此詩與《渾侍中宅牡丹》作於同時;吳鋼、張天池《劉禹錫詩文選注》疑此詩為永貞革新時所作。
『玖』 「唯有牡丹真國色」出於那句詩
出自詩人劉禹錫《賞牡丹》一詩
庭前芍葯妖無格,
池上芙蓉凈少專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屬,
花開時節動京城。
詩人推許牡丹,手法極為巧妙:其一,運用對比,將芍葯的無格、芙蓉的少情與牡丹的國色對比描寫,突出了牡丹色彩的雍容華貴。其二,側面烘托,寫花開時的情景:動京城。著一「動」字,寫出了牡丹的非同尋常,使整個京城都為之震驚、驚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