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牡丹
❶ 牡丹花。哪裡的最出名最早種植牡丹的是哪裡
「菏澤牡丹甲天下,天下牡丹出菏澤」。山東菏澤,古稱曹州,是馳名中外的牡丹之鄉。菏澤因有國花牡丹而名揚四海。1999年全市牡丹種植面積已達5萬畝,總產值達8億多元,出口創匯3000多萬美元,以牡丹為主的花卉業已成為菏澤的一項支柱產業。
菏澤栽培牡丹始於南宋,盛於明清,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得到快速發展。菏澤牡丹花大、色艷、型美、香濃,是觀賞牡丹中的上品。觀其外型,有三類(單瓣、重瓣、千瓣)、六型(葵花型、荷花型、玫瑰型、半球型、皇冠型、綉球型)、九大色系(紅、白、粉、黃、紫、藍、黑、綠、復色),其中尤以黑牡丹和綠牡丹最為罕見。但是,長期封閉自守的菏澤人,一直把牡丹做為葯材和觀賞花卉自種自賞,沒有把牡丹做為一種商品來推銷,更沒有把牡丹做為一項產業來發展。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菏澤舉辦了首屆國際牡丹花會,數萬名中外來賓親眼目矚「花大盈尺」的菏澤牡丹,洽談經貿合作。已舉辦的九屆菏澤國際牡丹花會,僅出口成交額就達1億多美元。目前,菏澤牡丹已佔國內銷售份額的85%。菏澤牡丹昂首挺進了國際市場。
辦花會,使菏澤人開闊了眼界,把以牡丹為主的花卉業做為一項支柱產業來發展。他們請來專家教授,按照喬、灌、草結合,集中外園林建設風格於一體的原則,對牡丹園進行重新規劃設計。並以牡丹辦事處為中心,方園35平方公里規劃為牡丹產業區,10多個鄉鎮大面積栽種牡丹,每年以增加萬畝的速度發展。牡丹資源圃、牡丹基因庫也迅速建立。同時,與中國農科院、北京林業大學等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協作,加大牡丹的科研開發力度。牡丹催花、鮮切花、品種選育、無土栽培、組織培養等科研課題取得重大突破。牡丹四季開花成為現實,芽接快速繁育技術得到 普及推廣。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菏澤牡丹在中國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上,一舉奪得兩個世界大獎和79個金銀銅獎,獲獎數量占評獎總數的73.2%,從而奠定了菏澤牡丹的世界霸主地位。以牡丹為主的花卉業已成為菏澤最富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
都在參考資料上,你自己慢慢看吧~~
❷ 牡丹最早是在哪個朝代出現的
牡丹,被譽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最早是在我國東漢時期出現的。
❸ 請問-牡丹-一詞最早出現在哪裡
帝國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帝國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帝國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帝國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帝國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化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帝國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帝國牡丹記》等。元姚遂有《序帝國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帝國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屢見不鮮。 解放後,帝國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二)較濃重的葯物學特點(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七)濃重的富貴之感(八)濃重的人生回味(九)濃重的生活氛圍(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相結合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國運昌時花運昌」,歷史又一次證明了這一深刻的哲理。 歷史上,古都洛陽的牡丹為最多、最好,有兩個傳統名種,一個開黃花的名姚黃,另一個開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傳到今天。「洛陽牡丹天下無」,牡丹已被洛陽市定為市花,並確定每年4月15日——25日為「洛陽牡丹花會」。每當花會期間,中外遊人群集,共賞花王。除此之外,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牡丹傳說 荷包牡丹的傳說: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里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綉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綉一個送上,作為終身的信物。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綉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綉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見功夫之深。這么好的姑娘,提親者自是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自有鍾情的男子,家裡也默認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綉一個荷包聊作思念之情,並一一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人們所說的那種「荷包牡丹」了。 「劉師閣」的傳說: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廟下鎮東,有個劉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劉家館。這里有一個美麗天真的少女,出生於書香門弟,自幼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備受親鄰的喜歡。隨後父母相繼過世,少女便隨在長安作官的哥嫂來到長安定居。隋朝滅亡後,哥嫂相繼謝世,獨留她孤憐一人,無處可去,又兼看破紅塵,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時,少女將原來家院里親手種植的白牡丹帶到庵中,以表獻身佛教、潔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長得非常茂盛、美麗。一株著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樓,白色微帶紅暈,晶瑩潤澤,如美人肌膚,童子玉面。觀者無不贊其美,頌其佳,故每逢四月,眾多信女紛紛前來此庵拜佛觀花,且以花獻佛為樂,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劉氏居之閣下」之手,故名為「劉氏閣」,又叫「劉師閣」。後來,此牡丹品種又傳到四川天彭、山東菏澤等地,芳香遠播。 武則天與牡丹的傳說:至武則天當了皇帝,與一年冬天,至上苑飲酒賞雪,酒後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詔令焚燒以後,嚇壞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帝國丹外,其餘花都開了。武則天見牡丹未開,大怒之下,一把火將眾牡丹花燒為焦灰。並將別處牡丹連根拔出,貶出長安,扔至洛陽邙山。洛陽邙山溝壑交錯,偏僻凄涼。武則天將牡丹扔到洛陽邙山,欲將牡丹絕種。誰知牡丹在洛陽邙山長勢良好,人們紛紛來此觀賞牡丹。 「萬卷書」的傳說:明代,安徽亳州有個書生,又名歐陽搏雲,字苦書。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後因家境日下,漸漸敗落,十分貧寒。但是,書生不甘命運的安排,更不願寄人籬下,決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連年落榜。有位好心腸的先生告訴他:「後生功底太差,還需讀萬卷書,方能感招天地之神。於是他終日抄書習文不止。可是家中貧寒,紙又太貴,只得將一篇篇文章抄寫在牆壁上和門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悶倦,便來到後院散心。只見後院那株多年未開花的牡丹叢,花繁葉茂,感到驚喜,於是突然心血來潮,返回室內,取秋筆硯,將文章抄寫在帝國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紙。那位好心的先生路過這里看到此景,稱此牡丹為「萬卷書」。這也許感動了「花神」,翌年,歐陽搏雲果真中了「舉人」。 「歹劉黃」的傳說:古時候,洛陽附近有一個後生,姓劉名丹亭。他自小愛花如痴,種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房前屋後種了許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為他花種得特別好,常遭頑童襲擾。他非常生氣,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輕者罰勞作一晌,重則打板數下。因此,當地頑童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歹劉」。這樣漸漸傳開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說起「歹劉」的種花技藝確實不凡,他種牡丹百餘株,花大色艷品種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黃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過「姚黃」,眾鄉鄰驚嘆,富貴人家以金銀相求。當時黃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進行大量繁殖,一時遠近爭相苛種,成為一種時尚。以後,人們將這種花命名為「歹劉黃」,這品名被載入書中,流傳下來。 這些網路上面都有:http://ke..com/view/4144.html?wtp=tt
❹ 最早的牡丹發源地
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❺ 最早關於牡丹的專書是哪本
《洛陽牡丹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牡丹專書。為宋代明道及景祐年間歐陽修所撰。共計有三篇,第一篇為花品敘,其中品定了牡丹有名品種24種的次第。第二篇為花釋名,敘述了有名品種的來歷。第三篇稱風俗記,記述了洛陽人賞花、接花、種花、澆花、養花、醫花的方法等。
❻ 中國古代牡丹叫什麼
中國古代牡丹叫牡丹、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葯、百雨金、洛陽花、富貴花等。
事例:
1、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2、據《杜陽雜記》記載:「高宗宴群臣賞雙頭牡丹」。
3、據唐《海山記》記載:「隋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今洛陽西苑公園一帶),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軟條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隋都西苑種植牡丹與隋煬帝廣泛收集民間的奇花異草有關。
基本介紹:
牡丹(拉丁學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葯屬植物,為多年生落葉小灌木。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譽。在栽培類型中,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
唐代劉禹錫有詩曰:「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當作中國的國花。1985年5月牡丹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二。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在中國栽培甚廣,並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
❼ 牡丹花的歷史
牡丹是芍葯科、芍葯屬落葉亞灌木。位居十大傳統名花之首,譽為「花王」。「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其間更有王。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牡丹雍容華貴,端莊典雅,國色天香,契合了人們祈盼美好,富貴的心願和對平安、祥和的嚮往,是國人興旺發達、吉祥如意、繁榮昌盛的象徵。其色、姿、香、韻個佳。花開時節、萬紫千紅、千姿百態、花香怡人。花調之後,依然氣宇軒昂,婀娜多姿。寒冬葉落,更現枝幹蒼奇,蒼桑挺拔,鐵骨錚錚。 1、牡丹的栽培史 1.1野生到引種栽培階段 牡丹、芍葯均為芍葯科芍葯屬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為木本,後者為草本。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葯而無牡丹的記載。 人們最早是從葯用價值認識了牡丹。在1972年甘肅武威市柏樹鄉考古發現的東漢早期壙墓醫簡中,有用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是迄今已有資料中有關牡丹的最早文字記栽。牡丹名字來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綱目》: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莖,故謂『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紅故謂『丹』。牡丹別名又稱:木芍葯、富貴花、鹿韭、鼠姑、百兩金、唐獅子、據宋朝余仁中本《顧虎頭列女傳》有畫面描繪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葯,顧虎頭即顧愷之(約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觀賞栽培始期距今約有1600年。 1.2逐步發展時期 隋朝時已出現了不少牡丹品種,如「飛來紅」、「天外紅」、「一拂黃」、「顫風嬌」等,這些栽植於御苑,這是中國牡丹由鄉間進入城市、由民間田園進入皇家宮苑之開端,自此牡丹開始了她的「富貴歷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牡丹至少有了5種顏色:殷紅、深紫、桃紅、通白、黃色、還出現了重瓣品種唐代宮廷中還注重牡丹插花,並對擺設環境、剪截工具、容器、幾架都有嚴格要求。在欣賞牡丹插花的同時,還要繪畫、奏曲、飲酒賦詩,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發展,國都長安人們喜歡牡丹如痴如狂, 與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生活情調的熱烈使長安人喜歡一切暖色調的事物。牡丹的國色天香,雍榮華貴,正迎合了大唐盛世人們的心態。同時,帝王文人雅士帶頭喜愛牡丹,更形成了深厚牡丹文化氛圍,不斷掀起觀賞牡丹、詠頌牡丹的熱潮。唐代國都長安牡丹興盛。逐漸波及到其它地方,首先,洛陽牡丹得到發展,長安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東北牡丹江一帶也曾有過牡丹栽培。 1.3興旺發展時期 宋朝牡丹進入了歷史上輝煌的階段,尤對牡丹的珍愛不遜於唐人,北宋時洛陽成為全國牡丹栽培中心,至南宋時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當時人們已熟悉牡丹習性,栽培技術更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栽培規模擴大了,出現了牡丹專類園,並形成了龐大的花會,花市。牡丹的切花保鮮技術也進一步提高。用蠟封花枝切口,再將裝花的竹籠用菜葉填充,覆蓋運輸時盡量不顛簸,花朵能保鮮數天。這個時期有不少牡丹種植高手用自然變異(芽變、枝變)和天然雜交進行新品種選育。嫁接技術這時開始出現,並受到重視。人們用野生牡丹或實生苗為砧木,進行分株繁殖。其中嫁接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園藝技術,在歐陽修著文總結牡丹嫁接技術的800年後,英國人羅伯特·福瓊於1845年來華搜集我國珍貴植物資源時,首次把我國南宋時用芍葯根嫁接繁殖牡丹的技術帶回國,這才解決了引種牡丹在英國生長不良的問題,為歐洲牡丹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宋代人們不僅繼承了唐人愛牡丹的傳統,還開始撰文系統地總結牡丹種植經驗。986年僧人仲休撰《越中牡丹花品》為牡丹作譜,現已殘缺不全。0034年歐陽修撰《洛陽牡丹記》是現在看到的世界上最早一部牡丹專譜,他不但系統介紹種花、愛花、賞花的盛況,還相當專業地記述了牡丹的育種方法,花型演化趨勢,特別對播種選育新品種方法進行了詳細的總結。
元朝,牡丹與中華文明一同處於暫時性的低潮。
明代,牡丹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個較大發展,栽培中心轉移到亳州,曹州還有國都北京,江南的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等地也繁盛起來。牡丹在私人宅第、農家院落獲得大發展。據《亳州牡丹史》記載,園藝品種增至340餘個,黃、白、粉、紅、紫、黑、藍、綠等花色已基本齊全。由於宮廷用花需求,牡丹催花技術也進一步發展。明末亳州牡丹衰落。
明末清初,曹州(今菏澤)取代亳州成為牡丹栽培中心,至今菏澤仍是全國乃至全球牡丹生產基地,並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曹州城因各地花農廣植牡丹芍葯,以養花為業,正如「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東部二十里,蓋連畦接畛也。」(余鵬舉《曹州牡丹譜》),這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紹菏澤牡丹的專譜,再後,趙孟儉原著,趙世學新增《桑籬園牡丹譜》記載曹州牡丹240個品種,據清時老花農王文德記憶,曹州歷史上最高栽培面積達33.3hm2,品種300多個。曹州牡丹有較大規模種植,早已形成商品。曹州牡丹集中在城東北一帶,這里牡丹園星羅棋布,且多為明代所建,著名的園子有桑籬園、綺步園、玉田花園等。清代、人們對牡丹喜愛更甚,冬季賞「富貴花」成為宮廷中固定製度,因此「變花催花法」常用不綴,而菏澤花農,為取求利,每年秋冬季將牡丹從青島經水陸遠至廣州,在當地就地催花出售,至今,菏澤人仍每年到廣州、北京、上海、重慶等大中城市作冬季催花,且不斷摸索,改進催花品種和技術,並實現了牡丹「花隨人意開」,周年開花的技術。
1.4全面發展新時期
解放後,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菏澤牡丹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品種達1156個,種植面積達8萬余畝,發展規格化種苗基地200畝,專業種植戶1.58萬戶,從業人員3.5萬人,並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成功舉辦了17屆牡丹花會。尤其近幾年牡丹要求量擴大,供不應求,每年出口達百萬株。在牡丹資源方面,又從日本美國、漢國等引進純黃、純墨、正紅等品種,用於定向授粉作雜交試驗,發生自己的優等品種。
1978年以來,菏澤先後在各大城市舉辦花展。1978年1月在澳門舉辦:中國牡丹花展覽會,觀眾達40萬人次,被稱為「四百年首見」。1992年在法國波爾多國際花卉博覽會上獲銀獎。
在』99昆明世博會上,獲獎牌111枚中的獎牌中81枚,高居獎牌榜首。在2002年參加了廣州陳村舉辦的首屆全國冬季牡丹催花大賽中參展了近百個品種,獲金獎5枚、銀獎26枚、銅獎35枚,在牡丹界引起很大反響,2003年春在北京新東安市場展覽了600餘盆盆栽牡丹,20餘個品種受到北京市民的好評,在各屆花博會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❽ 中國百年牡丹古樹有多少百年牡丹古樹哪裡有
百年牡丹古樹數量不清楚,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和河南西部。
(1)、百年牡丹古樹一般在海拔60米(山海關以北)至3000米白龍江流域的地方
都能生長,海拔高低對紫斑牡丹的影響,其實就是溫度高低對牡丹開花日期的影響,海拔越高,氣溫越低,牡丹開花日期也相對延遲。如北京地區與蘭州市區牡丹開花時間基本相同,但北京緯度高於蘭州而蘭州海拔高於北京。北京與沈陽海拔基本相同,但沈陽緯度高於北京,沈陽牡丹開花時間比北京大約晚二十天左右。
(2)、百年牡丹古樹抗大氣乾旱。在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蒸發量卻達到1800多毫米的蘭州中川機場(即中川牡丹芍葯園)所在地區,紫斑牡丹只要在栽植時滿足水分要求讓其紮根成活後,也能抗旱生長。但如果讓其開好花,則每年需澆2~3次水。
(3)、百年牡丹樹品種間的年生長期只有幾天的差別。有學者提出紫斑牡丹比中原牡丹生長期短的觀點有誤,牡丹的生長期是由無霜期長短決定的,無霜期長,生長期就長,反之則短。如果將中原牡丹栽植到蘭州或將紫斑牡丹栽植到中原,兩個品種的生長周期在當地就會基本一樣。
(4)、 百年牡丹古樹為長日照植物,喜光照,但在潮濕炎熱的7~8月,
如果氣溫較長時間保持在30度以上且通風條件差時會產生枯葉現象。開花時節,過強的光照會縮短花的觀賞時間,故而有些珍貴觀賞品種在開花時節有搭涼棚遮陰的作法。
(5)、百年牡丹古樹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PH值6.2~8.3的范圍內都能生長,雖能抗瘠薄土壤,但在肥力較好的土壤中生長健壯,成花率和花瓣瓣化程度都高於瘠薄土壤,可施入翠姆菌肥疏鬆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東北地區土壤相對疏鬆地表水滲透力強,新栽植苗木必須注意補充水分,兩年後新根紮根較深後就不用多澆水了。
❾ 最早的牡丹煙是什麼樣子
不帶過濾嘴,紅盒的。牡丹煙,鳳凰煙。安徽的,金葉,百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