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牡丹纏枝花紋瓶
㈠ 小度小度小度你給我查一下大清乾隆年制玉壺春瓶牡丹纏枝蓮青花真假鑒別多個老
㈡ 元青花為何那麼備受爭議
前言:說起元青花,很多人都會被它的價格所震撼,從2005年至今,元青花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元青花為什麼會大受矚目?是因為它的豪放?還是粗獷?還是釉色精美絕倫,萬中無一?
大受矚目的元青花
青花瓷在世界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萌生於唐,但由於胎質疏鬆,瓷化程度低,故有學者稱之為「白釉藍彩陶器」。到了元代後期,景德鎮窯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借鑒磁州窯和吉州窯釉下彩繪技術,引進西亞「高鐵低錳」的鈷料,才將青花瓷器創燒成功。在遠銷至世界各地的青花瓷中,14世紀前後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藝而享譽世界。據不完全統計,元青花瓷在國內約100件,國外有200多件。
元青花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被稱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青花瓷屬於奇貨可居。在存世甚少的元青花瓷器中,繪有人物故事題材的更是鳳毛麟角。
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出土於將軍山的明代黔寧王沐英墓。自上世紀50年代出土以來,這件國家一級文物一直是市博的鎮館之寶,也是足以留名中國陶瓷藝術史的一件傑作。
2005年,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大罐在倫敦佳士得舉行的拍賣會上,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傭金後為1568.8萬英鎊,摺合人民幣約2.3億元,創下了中國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也開始令元代青花瓷器走進更廣泛的大眾視野。
出現在拍賣場上的元青花及成交價位:
鬼穀子下山圖大罐:於2005年7月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行拍得1568.8萬英鎊(不含傭金約合2.2807億元人民幣,以當天的國際牌價可以買兩噸黃金)。
「錦香亭」圖罐:於2005年11月28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4998.96萬元成交。
浮雕白龍紋罐:於2005年倫敦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上,以314.4萬英鎊(約4457萬元人民幣)拍出。
纏枝牡丹紋大罐:於2006年3月30日紐約蘇富比拍賣會上,以472萬美元(約合3788.7萬元人民幣)成交。
魚藻紋大罐(高31cm):於2006年7月11日佳士得倫敦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以213.6萬英鎊(約3146萬元人民幣)成交。
纏枝牡丹紋葫蘆瓶:於2006年3月29日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203.2萬美元(約2864.4萬元人民幣)成交。
怎麼詳細的辨別真偽
應該怎樣鑒別元青花真偽?關於怎樣鑒賞和鑒別元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看器形,對瓶、罐之類的器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徵,同時也要鑒別器形的胎體重量,對器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器形一般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青花瓷是透明的青白釉,釉面似糯米感,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暈散,青花料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色藍中閃灰。
四看紋飾,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特點。另一類青花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徵,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五看內壁,內壁胎接很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六看底足,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
七看顯色與氣泡,元青花的顯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
而這幾項內容中,青花料和胎土是重中之重,因為「蘇麻離青」和「麻倉土」是早已絕跡的產物,是現代人不能仿製的。
結言:
元青花是我國陶瓷製造史上的一朵奇葩。由於存世較少,加之人為炒作,成交紀錄屢創新高是正常現象。中國陶瓷專家馮先銘在《中國陶瓷》一書中寫道:「國內收藏的元青花,質量和數量遜於國外。總計國內外收藏總數,大致在300件以上。」目前還有一種說法是「國內收藏的元青瓷不超過百件」,而民間是否存在元青花也一直頗受質疑。對此,張聯軍曾發表過《元青花瓷器並不神秘》,「目前文博界除了個別專家外,大部分專業人士都否認元青花在民間存在。一方面專家只認出土的、窖藏的,對民間元青花全盤否定;而另一方面民間藏家對專家也是質疑不斷,最後的結論誰也下不了。
不過市場的認可已經表露無遺,元青花傳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難得,但正因為它的傳世量稀少,且基於元青花本身獨具的藝術,歷史,文化價值,以至於元青花價格年年攀升。
目前元青花瓷器交易行情
對於藏品真假,多聽聽一些知名一線拍行的專家建議。對於藏品價值,建議大家可以查閱一些比如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比較正規的公司的成交記錄,是比較可靠的。
一線國企拍賣公司北京翰海秋拍徵集已經開始了,大型拍賣公司每一次大拍藏品徵集都要提前兩三個月去完成。本次徵集限量,免鑒定、託管、流拍、拍賣服務費,那麼你了解過北京翰海嗎?
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1月,是經國家文物管理部門批准,由國內文物經營系統組建成立,從事綜合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專業公司。為國有企業,注冊資本人民幣1000萬元。公司擁有眾多善於此業經營管理的專業技術人員,常設有國家級鑒定專家組成的拍賣品審鑒機構。
十年間,翰海公司先後舉辦過16場大規模、高檔次、按國際標准操作的藝術品拍賣會及26場中小型大眾收藏拍賣會。藝術拍品涉及門類廣泛,品種眾多。曾成功舉辦《中國近現代書畫》、《中國古代書畫》、《中國古董珍玩》、《玉器專場》、《中國成扇》等拍賣專場,拍品總計超過6萬件,總成交率超過70%,總交易額達35億元。短短10年來,翰海已成為國內藝術品拍賣企業中信譽度強、操作規范,最具競爭實力的龍頭企業之一,並受到海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
藏品甄選范圍如下:
一、甄選對象中國境內的藝術品客戶。
二、甄選標准
(一)甄選類別瓷器、玉器、金銀銅器、木器、中國字畫、油畫、珠寶、竹木牙角雕、金石篆刻、雕塑、紡織(十字綉除外)、工藝品、文獻、郵品、票證、徽章、奇石標本、珠寶首飾、雜項等。
(二)體積重量每件物品的體積不得超過40×50×60厘米,重量不得超過5公斤。如體積重量超限,需額外加收費用。
㈢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代景德鎮陶工在繼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彌補了形體上工藝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麒麟紋是元青花裝飾中富有時代特徵的題材之一,麒麟為傳說中的祥瑞之獸,在元青花紋飾中其形象特徵是鹿頭、牛蹄、馬尾,並常與花草、瓜果紋組合成畫,也有與龍鳳紋同時繪於一器的。
人物故事紋是元青花裝飾中最為後人稱道的裝飾題材,與其他動植物紋樣相比,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器物雖然較為少見,但幾乎件件可稱得上是稀世珍品。從已知資料來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圖案主要見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蒙恬將軍」、「文姬歸漢」、「周亞夫細柳營」、「昭君出塞」、「尉遲恭救主」、「四愛圖」等,此外還有一些難以分辨人物情節的圖案。這些圖案的故事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著名歷史人物故事,顯然它與宋元時期話本小說的流行及元代戲劇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了文學藝術對元代陶瓷裝飾工藝的深刻影響。
元青花裝飾除主題紋飾特點鮮明之外,許多輔助紋樣也有著獨特的時代風格,其中尤以變形蓮瓣紋和雲肩紋表現最為突出。變形蓮瓣紋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徵的輔助紋樣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見於同時期景德鎮窯的卵白釉、青白釉產品以及元代龍泉窯青瓷裝飾之中,其畫法一般以外粗里細的兩道線勾勒蓮瓣的輪廓線,每片蓮瓣之間不相連,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蓮瓣內加繪有花朵、雲朵、火焰或琛寶紋。琛寶也稱雜寶,元代雜寶紋常以火珠、犀角、古錢、銀錠、葫蘆、蓮花、靈芝等組成,但組合並不固定。這種變形蓮瓣紋多裝飾在器物的口邊、肩或足脛部,有繪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繪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題紋飾。雲肩紋又稱如意雲頭或靈芝頭,俗稱大雲肩,多繪畫在器物的頸肩部,紋內一般繪有各種繁密的動植物紋樣,因其借鑒於元蒙貴族服裝上的肩部織綉紋樣而來,故而得名。 大致可分為飽滿和疏朗兩類。
飽滿類型
飽滿類型的裝飾,無論圓、琢器,全器被青花紋飾所覆蓋,有的器身布滿青花紋飾達8層之多,以此突出表現元青花的壯美之感。元青花飽滿型裝飾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通體以卷枝紋或海水紋為地,突出白色的花紋或在地紋上作菱形曲線開光,開光內繪一主題紋飾。這種飽滿設計方法多在八棱器上體現,看似繁縟,實則安排有序,具有強烈的美學效果和時代風格。
疏朗類型
疏朗形式的裝飾,講究無論是圓、琢器的青花紋飾都由單獨紋樣構成,裝飾畫面疏朗,活潑自然。如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的青花龍紋玉壺春瓶,全瓶繪一條龍盤繞器身,畫面簡潔,給人以龍在無垠空間中自由飛騰之感,視覺效果極好。另一種疏朗紋飾是寫實或寫意的瓷畫,畫面較開闊。再有一些民間供器及殉葬品的青花紋飾就更為疏簡豪放,用線條快速描繪圖案,可謂一氣呵成,別具一格。
元青花的紋飾中有幾種較為規范,從而形成了元代紋飾的特色:
1、變形蓮花瓣紋,俗稱「八大碼」,無論圓、琢器小器型的多以8個蓮花瓣作裝飾帶,在每個花瓣內又加繪多種花紋,有朵花、朵雲、火焰、雜寶等等。蓮花瓣的畫法元代風格較為明顯,均用一道粗線和一道細線平行勾勒出輪廓線,每片花瓣間不相連,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紋飾在元時多以蓮花和牡丹為主,其次為菊花。這三種花的花與葉的繪畫形式比較固定,牡丹花葉呈肥碩狀,為尖辮形;蓮花花葉呈帶雙翅的葫蘆形葉片;菊花花葉為五叉的葉片。三種花朵都不填滿色而有自然留白邊現象。
3、梔子花為元青花中獨特紋飾,五瓣形小花小葉狀纏枝花多用作邊飾。有關專家論證此花別名蘑卜花,傳說為佛喜愛的花。
4、大多數青花盤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裝飾有纏枝蓮花紋,盤外壁蓮花為六朵者較多見。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雲頭紋,稱為「雲肩」。雲頭紋內多加飾海馬、海蓮、折枝花、麟麟等,又稱垂雲紋,是元青花上極具特色的裝飾,其他時代少見。6、由浪花與海水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在細線條描繪的海水紋中以粗實線勾繪浪花組成海浪紋飾,形成特色鮮明的元代海水紋。
7、蕉葉紋常作邊飾或紋飾間的裝飾帶,畫法講究用粗線描繪蕉葉邊線,再用細線描繪葉脈。 (一)主體紋飾
元青花的主體紋飾中,植物類有:牡丹花紋、蓮花紋、菊花紋、松竹梅紋、月梅紋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組合圖案中還出現牽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棗花及萱草、靈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蟲等作畫面襯托。動物類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卧蓮紋、孔雀紋、鹿紋、海馬紋等。其中元代龍紋極具特色,身軀細長如蛇,龍頭呈扁長形,雙角,張口露齒,細長頸,四腿細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張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狀。
元青花中的人物紋別出心裁,並與戲劇相結合,將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情節移植到瓷器畫面上,呈現一種新的藝術境界,具極強的感染力這是其他時代無法比擬的。
人物故事都繪於體型較大的器物,諸如蓋罐、梅瓶、玉壺春瓶等。蓋罐、梅瓶腹徑較粗,作畫面積大,多用來表現場面宏闊的題體。畫面多置於器物中段的主體部位,視覺突出,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玉壺春瓶頸肩,纖細,碩腹下垂,一般選擇人物少、場畫小的畫面,如需要表現大的場面時,往往以全器作畫。
此類題材主要有蒙恬將軍、周亞夫細柳營、文姬歸漢、昭君出塞、蕭何追韓信、三顧茅廬、敬德救主、陶淵明愛菊等。繪有此類紋飾的青花瓷器質地細膩,釉色白而勻稱,著色所用的氧化鈷料,不論國產的青料,還是進口的蘇泥勃青料,都很純正。畫工的繪畫技藝高超。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瓷窯甚少,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較少的原因,若有,多數出於當時瓷藝水平最高的景德鎮窯。此外,元代瓷器的裝飾紋樣與佛教藝術有結合,蓮瓣、蓮花、雜寶等幾乎成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裝飾內容,說明了佛教藝術對工藝美術品的影響。
(二)輔助紋飾
元青花的輔助紋飾品種繁多,有圖案性質的寫實內容或幾何紋樣。明以後,青花瓷紋飾大多沿襲元青花畫法,但略見變異。這種差別在輔助紋上有更為明顯的反映,是鑒別元青花的重要佐證。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紋應用於大盤的邊沿、盤內紋飾間的隔離及花卉紋的底紋。邊沿採用波浪紋的大盤一般為菱邊。
波浪紋由浪紋和波紋兩部分組成。元青花上的浪紋以輕重變化的粗線勾勒,形狀如「佛手」,如棕櫚葉又如姜芽,稱姜芽海水。波紋以極細密的線條畫成,放射狀或旋渦狀,後者如人的指紋。浪與波之間有留白以增加空間感。有些波浪紋中加繪簡筆朵花。
模印的花卉紋飾帶有些以波紋襯地,作為相鄰的波浪紋的延伸。
明初青花波浪紋已簡化,浪紋用細線雙勾中空,有的加繪細小圓圈以示浪花。波紋粗而疏,層層疊疊,洶湧起伏。已不見指紋狀的旋渦。
2、變體蓮瓣
蓮瓣分寫實性質的和抽象性質的,後者為變體蓮瓣,有仰覆之別,應用很廣。元青花上的變體蓮瓣紋飾於瓶、罐類器物的頸部和脛部。每瓣獨立,由外粗內細雙框組成。內框細線一筆勾成,外框雙勾後填色或粗線畫成。粗線畫成的分兩筆,均從中間起筆。蓮瓣肩部方折。內框線條和蓮瓣內紋飾連筆。蓮瓣內填雜寶(火焰、寶珠之類)、花卉(以蓮菊為主)或雲頭,雲頭下加一圓圈。
明初變體蓮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圓柔,蓮瓣內圖案簡單,有寶相花、旋渦紋等。
3、回紋
元青花上的回紋源自青銅器的雲雷紋。單體繪制,自左上方起逆時針走筆,從外到內一般為套疊兩框,也見單框。有變形回紋,筆畫簡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紋兩個一組,筆畫相連,借用一條邊線。明初回紋的另一種畫法是整個飾帶一筆完成,從外向里畫後再逆向畫出,開始第二個單位。
4、卷草紋
元青花上的卷草紋每一單位獨立繪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無中心波谷曲線,明初卷草紋先畫一中心波谷曲線,在上伸發卷草紋,明中期起,有不畫中心波谷曲線的卷草紋。
5、錢紋
元青花上的錢紋飾於盤沿口和瓶口等處,有整錢組成的裝飾帶,也有半錢交叉組成的飾帶。錢紋以外圓內方為基本造型,有種種變化。有些錢紋中的方穿畫成菱形,菱形每邊加一點,如菱形飾帶畫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飾帶畫於盤的口沿或作瓶罐紋飾的間隔。圓口大盤一段用菱形飾帶裝飾邊沿。每一單體為兩個菱形套疊,有的在其間填青。內菱形中心和四邊各有一點。
7、蕉葉
元青花上的蕉葉紋來源於商周青銅器的紋樣,飾於瓶頸和下腹部。葉的中莖畫至葉尖,一筆畫成或兩筆畫成後填色。葉的邊沿用細線勾勒後填色。葉脈細線勾勒。有單層和前後雙層兩種畫法。
明初蕉葉紋中莖用兩條平細線畫至葉尖,不填色,永樂起葉的中莖已不到葉尖。葉紋細密如魚骨。葉邊如鋸齒般尖細,輪廓線用復筆加粗。一般為前後雙層畫法。
8、如意雲頭
元青花上的如意雲頭為中間粗兩邊細的三條線畫成,二階,三階,四階均有。雲頭內紋飾稠密豐滿,有細小的花卉紋、海水紋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畫動物紋。
元青花如意雲頭有數種裝飾方法:
(1)飾於器物上部的雲頭下垂(稱雲肩),飾於器物下部的雲頭上伸。一般由3個,4個或6個雲頭組成。
(2)飾於大盤盤心一周,雲頭向盤心伸展,雲頭間不相連,由6個三階雲頭對稱組成。
(3)由兩個雲頭對接或4個雲頭相接組成「開光」,前者用於瓶腹,後者用於盤心。
明初如意雲頭以外粗內細的雙勾線畫成。雲頭間以簡單的弧線相連而不用反向雲頭。雲頭縮小或大小相間分布。雲頭內繪簡單圖案,或折枝花或葉脈或填色。
明初青花另有用單個雲頭開光的裝飾方法。
除上述紋樣外,元青花的輔助紋飾還有魚鱗紋、雲紋、旋渦紋、三角帶紋等形式。
㈣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裝飾紋樣分析
元青花瓷器的鑒識要點
青花瓷至元代已經發展到一個較為成熟的時期,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存世量的珍貴稀少,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元青花釉色瑩潤透亮,白中微閃青,一般為青白色,少量瓷器偏白或偏青色,其胎骨厚重,青花發色不穩定,青花深入胎骨呈暈散渾濁之色,由於有進口料與國產料兩種用料的不同,有的青花濃艷,有的色澤閃灰。筆者認為鑒別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一、看器形。對瓶、罐之類的器形要細看它的口沿、頸、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徵,同時也要鑒別器形的胎體重量,對器形全面進行分析。元代瓶、罐之類的器形一般胎體較厚重、胎質堅硬。
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佑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呈現帶透明的玻璃質感。
三、看青花。元青花瓷發色不穩定,青花色澤暈散,青花料分為兩種:一種發色濃重鮮麗呈青翠濃艷,濃厚處有黑色銹斑,俗稱「黑疵」,濃處用手撫摸時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這就是使用進口「蘇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種為國產料,國產料青花發色呈藍中泛灰,有的色澤呈青藍偏灰或青花發色藍中閃灰。延佑期青花發色的牡丹紋深入胎骨呈雲層塊狀,像潛伏在胎骨上,呈立體感似有閃動。青花上浮與釉面緊貼,暈散青花呈炸開狀,上浮青花釉面顯有濃黑絲及小點,青花紋飾緊貼釉面,微呈凹狀,這也是鑒別景德鎮元青花瓷的基本要點。
四、看紋飾。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可分兩類。一類是以進口料繪畫紋飾,具有構圖滿密、層次豐富、繪畫工整的特點。如大盤紋樣多由三至五層滿密的圖案組成,瓶、罐的紋樣多由三至八層圖案紋飾組成,紋樣有主賓協調、繁而不亂的特點,圖案題材豐富多樣,以人物故事,纏枝花卉、魚藻、蓮池、雙鳳花卉、開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紋樣組成,花卉紋有大花和大葉的特點,其中纏枝蓮花的葉瓣多繪成葫蘆形,牡丹紋飾邊緣繪成白色聯珠狀,輔助的變體蓮瓣紋多有間距,邊框內飾有青花等特徵。另一類青花以國產料繪畫,其紋樣具有流暢奔放的特徵,紋樣構圖較簡單,繪畫較粗率,以各種花卉紋飾為多見。
五、看內壁。元青花瓷瓶、罐內壁多不施釉,內壁為砂胎,器身一般採用分段製作粘接而成,故器腹與器底往往留有明顯的胎接痕。梅瓶內與肩部連接處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內壁胎接痕多為凸起約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細大小不規則,手摸有圓潤細膩質感。瓶內壁砂胎略帶淡黃色,胎內壁砂眼及內壁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腹上部一般無修胎處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紋,瓶內壁稀朗砂眼明顯可見。強光斜看內壁稀朗砂眼內閃出星光點,發出亮光,也稱陰陽光點。
六、看底足。元代青花瓷瓶、罐類器的底部多呈內凹圈足狀,足底寬厚,少量足底呈外側斜削狀,挖足有淺有深,多為挖淺足。碗盤類器圈足則多呈外側斜削狀,但無論是琢器還是圓器,圈足均有較規則及不規則之感。瓶、罐之類有的足底砂胎顯有扎緊感,也有的胎質略呈疏鬆感,細小砂眼及黑糊麻點清晰可見,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雞心狀。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紋,呈火石紅及赭紅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顆料石明顯可見,粘有稀朗大小塊不一的黑釉斑痕,並有自然炸開狀。
七、看顯色與氣泡。元青花的顯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較厚顯出水綠色,也有顯出鴨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會顯出青白色、淺淡藍色,或偏黃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類顯色明顯,顯色是隨空氣中的干度、濕度、溫度、季節的變化來顯出釉面不同的顏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類青花瓷釉面上有時會出現微弱冒汗現象,一般為天氣炎熱季節,還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數是沒有氣泡的。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會有氣泡的,但是會有大小兩種氣泡,小氣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顯得干透呈瑩潤透明狀。
青花瓷器,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選定宋朝時曾盛極一時的汝窯瓷,主要是因為它的珍稀度。因為戰亂的關系,與釉料配方與燒制過程的窯變等因素,全世界現傳世的汝窯珍品竟只有70餘件,堪稱國之重寶,彌足珍貴。但問題又來了,因為純正上品的汝窯,
只有一種顏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沒有任何花俏的紋飾,而且造型簡單素雅,猶如現今極簡主義大師的作品,雖有一種樸素的內涵,與經久耐看的質感,但總覺得不足以形容詭譎多變,愛恨兼具的愛情。「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話據傳語出宋徽宗,因當時的汝窯專供宋皇室使用,而窯官將汝窯瓷燒制完成後,請示宋徽宗為其色定名時,徽宗御批:「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此後,天青色即為汝窯瓷欽定的顏色名。(此句另有一說為五代後周柴世宗所說)
元青花鴛鴦蓮花紋
【類別】:瓷器
【年代】 元代
【文物原屬】:元代景德鎮窯燒制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盤折沿,16瓣菱花口,盤心坦平,圈足。盤內、外施亮青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內沿面環繞錦紋。內壁飾串枝花一周,6朵仰覆牡丹相間綴於曲折的枝莖上。盤心繪鴛鴦戲蓮主題紋飾,並蒂蓮豎向環置,一對鴛鴦戲於其間。盤外壁亦以串枝牡丹環繞,與內壁紋樣相對應。
此器造型美觀大方而規整,為元代典型盤式。其繪畫精緻,紋飾構圖嚴謹,以多層帶狀輔紋襯托主題花紋,各層花紋間以青花雙圈線相隔,裝飾飽滿但主次分明。青花色澤艷麗,系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此盤為元代晚期景德鎮窯青花瓷器之精粹。
【歷史背景】: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㈤ 建國初期龍泉青瓷牡丹纏枝象鼻雙環耳花瓶有幾種圖案
您的問題,這樣的陶瓷品種,建國初期龍泉青瓷牡丹纏枝象鼻雙環耳花瓶,常見10種左右;真品喜歡就可以當一個品種收藏!
㈥ 元青花纏枝蓮梅瓶為什麼叫纏枝蓮梅瓶
您的寶貝,都是仿古工藝品。
有一定的收藏觀賞價值!請妥善保存!!防偷防騙!!
以上結論皆從圖片得出,僅供參考!實物真偽,應以相關專業機構檢測結果為准!
您若滿意,謝謝採納
㈦ 明代陪葬的那些"元青花"陶瓷,出現哪裡,陪伴哪些古代官員
青花瓷發端於唐代,但是,真正的大發展是在元帝國時期。元青花獨特的藝術價值,日益上漲的經濟價值,流傳甚少的現狀,使其成為古陶瓷界萬人矚目的巨星。
在元青花中,有十件出土於九處明代墓葬中,它們都是元代景德鎮窯燒制的產品,是難得的標准器,見本文所附的明代紀年墓葬中出土元青花統計表。本文擬將它們從元青花中梳理出來,一一列舉如下,再加以分析,以期為進一步研究元青花提供些許對比資料。
明代紀年墓葬中出土的元青花概況
1丶元青花高足碗。外繪青花龍紋,內繪青花菊花紋。197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央門外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汪興祖墓。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2丶元青花龍紋罐,1971年出土於山東鄒城市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明魯荒王朱檀的戈妃墓。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
3丶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紋梅瓶,195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東善橋將軍山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沐英墓。現藏於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
4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1973年出土於安徽省蚌埠市,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湯和墓。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5丶元青花雲龍紋梅瓶,元青花「四愛圖」紋梅瓶,2006年出土於湖北省鍾祥市,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郢靖王墓。湖北省博物館收藏。
6丶元青花鳳穿花紋梅瓶,199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鐵心橋鄉尹西砂石廠,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王氏墓。現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7丶元青花蓮池鴛鴦紋碗,1960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中華門外郎宅山,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葉氏墓。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8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1959年出土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應塘村,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沐晟墓。南京市博物館收藏。
9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鋪首耳蓋罐,1980年出土於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季橋鄉顏劉村鳳凰墩,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陶升夫婦合葬墓。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博物館收藏。
在考古發掘中古代墓葬中出現前朝器物屢見不鮮,如大名鼎鼎的《蘭亭序》不是被唐太宗帶走了嗎。據《隋唐嘉話》記載: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元代青花瓷被明代皇族國戚和王公大臣視為寶物,生前珍愛,死後帶進墳墓也就不奇怪了。上述明代墓葬其主人皆是王公顯貴。
㈧ 42公分高的元青花牡丹梅瓶瓶的重量應該是多少
這完全不一定。瓶子胎體的厚薄、瓶肚的大小等可變因素太多,不可能有一個確定的重量指標。
㈨ 青花纏枝蓮罐的花紋有哪些特點
這個從元代的元青花上就出現的圖案,一隻延伸到民國,其中變化為漸變,建議您去看看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鑒定》一書,上面對每個朝代纏枝蓮紋都有畫樣,演變特點交代的非常詳細
㈩ 元代的青花瓷有何特點
元代的青花瓷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又稱元青花),即元代生產的青花瓷器。青花瓷生產於唐代,興盛於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
元青花瓷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內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將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確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10)元青花牡丹纏枝花紋瓶擴展閱讀:
元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但也有精細之作,如胎體輕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盤等。在元代社會,青花瓷還沒有成為宮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除酒具、明器外,主要產品是對外輸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為了滿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習慣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是為了適應伊斯蘭國家廣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飯的習慣而特別生產的大型飲食器皿。
而元時生產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壺則多銷往菲律賓。根據考古資料可知,許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當年為滿足東南亞人陪葬需要而製作的外銷商品。除了外銷,元青花生產者對內為了符合元代社會生活習俗還生產了中小型瓶、爐、筆山、高足碗、連座器等。大體可綜合為五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