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鬱金相畏
⑴ 丁香為什麼不能與鬱金混在一起
丁香和鬱金是中葯十九畏中的一畏,但是也不是絕對的不可以在一起用,有時候在一起用會達回到一些特殊答的效果。
丁香和鬱金一起用是要分什麼情況,雖然本身是可以搭配在一起的了,但是並不能隨意的進行搭配了,這是在選擇使用丁香的時候需要注意的細節,在臨床上治療手術以後的腸粘連的時候,就將丁香和鬱金一起用,這樣效果會更好,更強的葯效可以把腸解開。
(1)丁香鬱金相畏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丁香性熱,故外感風熱或溫熱,實熱內熾,陰虛火旺,血虛血熱等證者不宜單味葯服用。
2、丁香性熱,故氣血勝者不可服。急性腸炎,急性胃炎者忌大量空腹服用。
3、丁香有中樞神經的抑製作用,故嬰幼兒及老年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4、丁香油有較強的抗凝作用,故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5、丁香具有濃烈的芳香氣味,質地也較輕,少用則香,多用則臭,令人胸悶,頭暈,甚至中毒。如果臨床用水煎服,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加大劑量。
⑵ 中葯「十八反、十九畏」是什麼意思
中葯配伍的問題 十八反是本草綱目里的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芨攻烏
藻戟遂芫具戰內草
諸參辛芍叛藜容蘆
十九畏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⑶ 鬱金能與丁香同吃嗎,有什麼作用謝謝
鬱金和丁香不能一起吃。因為在十九畏中寫道」丁香莫與鬱金見「。說明鬱金和丁香同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
一、丁香和鬱金的功效:
1、丁香具有抑菌及驅蟲作用,用作芳香,鎮痙驅風劑,治療胃病,腹痛、嘔吐、神經痛、牙痛等疾病。
2、鬱金具有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功效。
二、丁香的價值:
1、丁子香是世界名貴的香料植物,用於烹調、香煙添加劑、焚香的添加劑、制茶等。
2、丁子香在中國50年代引種,初獲成功,能正常開花結實,但產量極不穩定,單株花蕾產量差異極大,有時達10倍之多,為此丁香高產栽培技術及利用優良母株進行無性繁殖技術值得深入研究。
(3)丁香鬱金相畏擴展閱讀:
丁香的形態特徵:
1、丁子香樹是一種常綠喬木,高10-20米。樹皮灰白而光滑;單葉大,葉對生,葉片革質,卵狀長橢圓形,全緣.密布油腺點,葉柄明顯。
2、葉芽頂尖。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花為紅色或粉紅色;花3朵1組,花瓣4片,花蕾初起白色,後轉為綠色,當長到1.5至2厘米長時轉為紅色,花萼呈筒狀,萼托長,頂端4裂。裂片呈三角形,鮮紅色,雄蕊多數,子房下位;漿果卵圓形,紅色或深紫色,內有種子1枚,呈橢圓形。
3、花期 1-2月,果期6-7月。
4、以花蕾和其果實入葯。花蕾稱公丁香或雄丁香,果實稱母丁香或雌丁香。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後呈鮮紅色時可採集。將採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干即成。
⑷ 丁香和鬱金是否可以同時服用,有什麼作用
丁香畏鬱金,最好不要配伍用 葯物配伍禁忌,遵循中葯本草學理論,一般參考「十八反」和「版十九畏」。權「十八反」的具體內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葯。「十九畏」的具體內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以上配伍禁忌,可作為用葯參考,但非絕對如此。在古今配方應用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如黨參與五靈脂同用可以補脾胃、止疼痛,這些必須要在有經驗的臨床醫師的指導下應用
⑸ 有誰知道中醫上講的十八畏十九反是指哪十八畏哪十九反
中葯相剋古稱"反,畏".
中葯「十八反、十九畏」,乃古人在與疾病作斗爭中,逐漸總結出的其性味功能的相反畏惡(如「神農」嘗百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祖國醫學在用葯上的安全,其功不可滅。然而,因受歷史的局限,中葯「十八反、十九畏」並非盡善盡美,尚有探討之處。為此,筆者不揣淺陋,斗膽對此進行探討分析,以期引起專家學者的注意,達到拋磚引玉之目的。
為敘述的方便,首先摘抄中葯「十八反、十九畏」的全文如下。十八反: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玄參、細辛、芍葯;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十九畏:硫磺畏朴硝(通用名:芒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通用名:丑牛);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脂;官桂畏石脂。
反葯畏葯不一定都反都畏
就拿甘草所反之葯來說,在臨床上,曾有中醫師治乳腺增生,用「小柴胡湯」加海藻、浙貝母、甘草等葯,療效不錯,而且治癒十餘例。至於甘草與大戟、芫花、甘遂三峻利之品合用是否相反或不反,尚未見臨床報導。據文獻記載:甘草與上述三葯共浸組的毒性較分浸組的毒性顯著增高,從而抑制三者的利尿、瀉下作用,同時還增強甘草的毒性。對此,筆者不敢苟同。余以為,甘草乃調和諸葯、清熱解毒的佳品,對於一些有拮抗作用的中葯合用,便能調和,如抵當湯等(註:成方本無甘草,因用湯劑,有人加入甘草,使之相安無事,且效果滿意)。此外,甘草還有較強的解毒作用,如對半夏、烏頭等品之毒,甘草有解除或減輕作用,這是不爭的事實。當然,甘草能否與上述三個品種合用,有待臨床檢驗。
再則,「十九畏」中的狼毒與密陀僧,雖兩者均有毒,但民間有醫者將兩者精製成膏,外用治疥、癬、濕疹,有一定療效。「十八反」中的生烏頭、生半夏搗爛外敷,治寒痰積聚所致的腿痛,已有用於臨床。「十九畏」中的肉桂與赤石脂,民間已有合用治虛寒腹瀉的,處方:赤石脂、乾薑、白術、肉桂、炙甘草(註:官桂系肉桂較薄的一種,兩者性味功能相同,但官桂比肉桂的作用差)。由此可見,上述相反相畏的葯合用,或內服或外用,均未出現反、畏的不良後果。
不存在配伍,便無所謂反、畏
「十八反、十九畏」中的一些葯本風馬牛不相及,因而不存在配伍的問題。如藜蘆乃催吐之品,與補氣之人參、和血之丹參、養陰潤燥之沙參、玄參,以及解表之細辛、和陰之芍葯;大辛大熱之烏頭,與潤肺止咳祛痰的貝母、瓜蔞,以及清熱解毒、止血的白蘞、白及;大寒大涼之犀角,與大辛大熱之川烏、草烏;火煅之品硫磺,與大寒之品芒銷等。凡通曉祖國醫學理、法、方、葯的中醫師,便不會將以上那些不相乾的反、畏之葯同處一方。
合用單用皆「反」皆「畏」之品
有的中葯由於本身的劇毒,故合用單用均有反、畏的後果。如砒霜、水銀、硫磺、巴豆。砒霜、水銀、硫磺因系含砷、汞的礦物品,具有很強的腐蝕、燒灼性,如果內服,會突發急性胃腸炎、咽部燒灼,甚者還會導致胃大出血等中毒症狀。當然,上述品種經精製成中成葯,且含量低,可作內服用。但不宜久服,否則會造成慢性中毒。尤其是砒霜,外用內服皆易中毒。
有待臨床驗證的相畏品
除已經提到的相反相畏品外,剩下還有三組相畏中葯。即: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棱,人參畏五靈脂。余大膽假設,如果給上面三組相畏葯加入甘草、大棗進行調和,能否去除相畏而達到治療目的呢?再則,五靈脂乃破血耗氣之品,為防止攻伐過甚,加入扶正氣之人參(是謂攻補兼施),有何不可?當然,這僅是余之假想,是否可行,有待臨床檢驗。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繼承和發展祖國醫葯學,乃後輩中醫葯工作者的神聖使命。然而,繼承的目的在於發展,否則就談不上真正繼承。既然要發展,那就要敢於對古人的經驗、成果進行必要的探討、研究、修正,使之推陳出新,日臻完善。B17.2
《中國中醫葯報》
⑹ 十九畏與相畏的區別
用葯有七情,分為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反,相殺,相惡七種情況,你所說的相畏就是其中之一。而針對相畏,人們總結了相畏的葯物,歸納了十九種由於相畏造成的配伍禁忌(相畏並非禁忌,但這十九種卻是比較禁忌的用法,當然也有極少極少的情況偶見十九畏配伍),這就是所謂的十九畏,方歌曰: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遇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管桂善能調冷氣,石脂相遇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濫炙博莫相依。
與十九畏相同的還有十八反,也是這個道理。
恩。。。三樓的說法。。。怎麼說呢,你說的這個屬於現在比較主流的看法,神農本草經上的相畏(恩,基本上是這個最先提出的),確實與這個十九畏完全不同。但是,自宋代以後,將相畏也列入了配伍禁忌,其概念逐漸向相惡靠攏,最終很難分清彼此。而十九畏這種概括性的說法,始見於金元時期,在宋朝之後。所以說,這種十九畏的說法,其概括的時候,和相畏的內涵相同的可能性,要比你所說的和其無關要大。當然了,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一家之言,和如今主流看法可能不太一樣。
⑺ 丁香、柿蒂、鬱金、人參、生薑的功效是什麼
人參能夠大補元氣、增強身體免疫力,抗疲勞,輔助降血糖。
買新鮮人參可以去中華人參網。
人參的功效可以降血脂、防預動脈硬化。
人參皂苷可促進正常的脂質代謝,使血液中的膽固醇降低,並可使高血脂症的血脂降低,膽固醇與磷脂比值降低,肝中脂肪浸潤和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得到明顯改善。
⑻ 中醫的 十八反歌 十九畏歌 的具體意思是什麼
「十八反歌」源自:張子和《儒門事親》 文: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註:十八反列述了三組相反葯,分別: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川烏、附子、草烏)反半夏、瓜蔞(全瓜蔞、瓜蔞皮、瓜蔞仁、天花粉)、貝母(川貝、浙貝)、白蘞、白芨;藜蘆反人參、南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葯(赤芍、白芍)。此後的《本草綱目》及《葯鑒》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 「十九畏歌」源自:劉純《醫經小學》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檻炙焯莫相依。
註:
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神農本草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爾,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後,將「相畏」關系也列為配伍禁忌,與「相惡」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與「配伍」一節中所談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並不相同。
⑼ 請問:中草葯的九畏十八反是什麼
中葯之九畏與十八反
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銀畏砒霜、
狼毒畏密淪繒、
巴豆畏牽牛、
丁香畏鬱金、
川烏畏草烏、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芝花。
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
藜盧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葯。
中葯是中醫辨治病證的重要手段,一般以多味葯物相配伍而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宜,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葯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葯物的合理配伍。
中葯的配伍禁忌,有「相反」和「相畏」。兩種葯物同用,能產生毒性或副作用,就謂之「相反」,兩種葯物同用,葯物之間能產生互相抑製作用,就謂之「相畏」。對於中葯的配伍禁忌,自古流傳有「十八反」和「十九畏」之說,此兩說源於《神農本草經》,《本經》在所附諸葯制使篇中,對中葯的玉、石、草葯、木葯、獸、蟲、魚、果、菜、米分別上、中、下三部詳盡闡述了其相使、相反、相殺、相畏、相惡等原則。
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命翰林學士韓保升修訂《蜀本草》時,首先統計七情數目,謂:「《本經》載葯365種,有單行者71種,相須者12種,相使者90種,相畏者78種,相惡者60種,相反者18種,相殺者36種」,今人所謂「十八反」之名,即源於此。《新修本草》承襲了18種反葯的數目,《證類本草》載反葯24種。
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不盡相同。直至金元時期,才正式將相反葯概括為「十八反」,並編成歌訣流傳。「十八反」歌訣最早見於金代醫家張從正所著的《儒門事親》中,元代醫家李東垣所撰《珍珠囊補遺葯性賦》中也載有這首歌訣:「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即: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丹參、玄參、沙參、細辛、芍葯。
而「十九畏」歌訣,則首見於明代永樂太醫劉純所撰的《醫經小學》:「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喜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監炙煿莫相依」,即:硫磺畏朴硝(芒硝、元明粉);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牙硝(芒硝、元明粉)畏三棱;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肉桂、桂枝)畏赤石脂。
「十八反」和「十九畏」達成共識後,歷代大多中醫遣方用葯基本上准此而不越雷池一步。而這相反相畏葯在臨床上是否就絕對不能合用?對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些相反相畏葯是古代醫家幾千年臨床經驗教訓的總結,中葯之間只有合理配伍,才能產生的良好療效,如觸犯配伍禁忌,輕則誤病,重則害命,須慎之又慎;但也有人認為,古人只說「十八反」,並沒有大量的病例來論證是否正確,「十八反」中,除甘草反海藻一組外,其餘配伍皆為有毒中葯之間相配,其產生的毒性到底是有毒中葯本身所致,還是二者配伍後毒性增加所致,並無詳細的定論,不足為憑。
所以,歷代不少醫家,對相反相畏葯並沒有生搬硬套,而是正視病證復雜多變的現實,勇於實踐,勇於探索,敢於創新,敢於打破禁律,認為「十八反」和「十九畏」並非絕對的配伍禁忌,並據證聯用相反相畏葯辨治疑難重症,屢獲奇效。
臨證善用相反之葯者,首推漢代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中治療留飲欲去證的甘遂半夏湯,甘遂和甘草同用,因勢利導攻逐祛飲。《金匱要略》治療寒飲腹痛證的赤丸方,烏頭與半夏合用,除沉寒痼冷,化飲降逆。
唐代醫家孫思邈《千金方》中的「大八風散」,烏頭與白蘞同用,主治諸緩風濕痹腳弱。
明代外科學家醫家陳實功《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壺湯,清熱消癭,化痰軟堅,理氣散結。方中海藻與甘草同用,相反相激,使「激之以潰其堅」。
清代醫家徐大椿《蘭台軌范》中的「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主治中風癱瘓,痿痹,痰厥,陰疽,流注。清代醫家孟文瑞《春腳集》中的「十香返魂丹」,丁香與鬱金同用,主治痰厥中風,口眼歪斜,牙關緊閉,昏暈欲死,等等。
對於相反相畏之葯合用能產生奇效,不少醫家也都有精闢的見解,如日本江戶時代的漢方醫學家丹波元簡所撰《葯治通義》中曾引清代醫家張志聰語:「考《傷寒》、《金匱》、《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並用。」
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分析得更為獨到:「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耳」。
當代老中醫李可臨證也善用相反相畏葯,其創制的「三畏湯」(紅參、五靈脂、公丁香、鬱金、肉桂、赤石脂),三對相畏之葯相合,相反相激相成,功能益氣活血,啟脾進食,溫腎止久瀉、久帶,消寒脹,寬胸利氣,定痛散結消症。他說:「三對畏葯,見一症用一對,三症悉俱則全用。余使用本方42年,以平均日用3次以上,則已達4萬次以上,未見相畏相害,且有相得益彰之效。對難症、痼疾,一經投用,便入佳境。」
國醫大師朱良春辨治病證從來都是有是證則用是葯,不受「十八反」、「十九畏」之類成說的約束。其從醫六十年來,以海藻與甘草同用治療頸淋巴結核,單純性及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腫瘤;以人參(黨參)與五靈脂同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海藻、甘遂與甘草同用治療胸水,滲出性胸膜炎等,皆獲佳效,且未見任何毒副作用,堪稱善用相反相畏葯的高手。
筆者受上述大師的啟發,也常據證應用相畏葯治療重症。如一位頭部患帶狀皰疹的男患者,73歲,年高體弱,劇烈疼痛,夜不能寐,中西葯應用數天療效不顯。據其有氣虛血瘀的見證,在對證經方中加味人參與五靈脂相伍,一補一通,益氣化瘀定痛,一服葯即使疼痛大見減輕,夜可安睡,患者稱奇。由此可知,只要辨證准確,方葯配伍合理,相反相畏葯也能出奇制勝。
綜上所述,
一、對於「十八反」、「十九畏」之說,不能不遵,又不可拘泥,應當有是證用是葯,關鍵在於對證(症)。實際上,中葯不良反應的發生,大多與辨證不準,治療不對證(症)有關。再則,也與盲目使用劑量過大,服用時間過久,或炮製不當有一定關系。
二、臨證用葯,要膽大心細,古人既然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用葯時採取審慎的態度是必要的。因為中醫治病以偏糾偏,即利用葯物的陰陽寒熱屬性來糾正人體生病時的陰陽寒熱不協調、不平衡狀態,使之趨於「陰平陽秘」,平衡諧和,所有葯物都具有治療作用與毒副作用,是集療效與毒副反應二者於一體的雙刃劍,用好了可救人,用之不當會傷人。用葯當遵《本經》,其葯分為上中下三品,上葯養生、中葯養性、下葯除病,「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葯物一般都在下品之列,毒副作用較大,用之須高度注意,要辨證准確,用量適宜,一般中病即止,不宜長期服用。對於其中一些相反相畏的葯物,若無充分依據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仍需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⑽ 丁香與那個大料相剋
丁香與鬱金是相復克的,因為丁香畏制鬱金,所以兩者不可同用。
丁香可以和八角.桂皮.小茴.甘草.山奈.甘崧.花椒.砂仁.草豆蔻.草果.丁香.生薑.大蔥. 這些混合用,它們用來煮肉的配方,可以用來增加肉的香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