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三和玫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壹』 蘭州市三和玫瑰老闆薛守明為什麼被告上法庭
因為非常不好所以就被告上法庭了,也或許就是因為欺騙消費者吧
『貳』 祛斑多長時間見效
祛斑不要急於祛斑的速度,就胡亂用祛斑方法,
要選用正確、有效的、科學可行的辦法以及合格、經過認證的產品。
『叄』 長春比較有名的企業、事業單位
要5個
我就一樣整5個
效益好的
這是我心裡的排序
我估計應該差不多
不管怎麼的
在政府版工作好幾年了
知道點
企業
第一權汽車集團公司
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客車廠)
長春亞泰集團
長春大成集團
長春皓月清真肉業股份有限公司
其他的什麼水務、熱力就沒意思了把
事業
長春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吉林長春產權交易中心
長春市政府采購中心
長春市科技信息所
長春市信息中心
這些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肆』 梁希森的人物經歷
史前檔案:包工頭出身,1999年入主北京玫瑰園,自此在地產界一炮走紅。
梁希森幼年曾一度以討飯為生,早年做過鐵匠,並在麵粉廠、裝修隊做過工人。1992年,他組建希森集團。1999年,梁希森以最大債權人的身份,用3.98億元拍得了陷入困境的北京最大別墅工程玫瑰園———拖垮鄧智仁利達行的項目。傳說他目不識丁,卻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功積累並運作著好幾億元的資產。
梁希森童年只上過一年小學,從小受夠了最刻苦銘心的磨難:曾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曾經浪跡四鄉,謀求生路;梁希森有一個夢想:造起樓房,讓所有家鄉村民住進去。拆了老房子,節約出宅基地面積,用於養殖業,再把農民變成工人,都在這個養殖工廠上班,從而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著村民的生活 地產界是一個江湖,也是一個英雄不問出處的地方,多少成名人物光耀的背後卻是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一日功成,艱辛的往事反而成了讓人稱道的奮斗歷程。起家於草根的地產界大鱷雖然許多也並無顯赫的學歷,但像梁希森這樣的——只上過一年小學,認字不到200個的恐怕也絕無僅有。
與眾多地產大鱷充滿謎一般的發家史不同,梁希森的發家史顯得相對簡單的多,更像是無心插柳卻綠柳成蔭。「2005年梁希森以20億元的身價「胡潤富豪榜」排名第66位。
討飯娃
山東希森集團董事長,身價20億元,「2005年胡潤富豪榜」排名第66位;綽號「菜園子」,做過鐵匠討過飯——這似乎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但卻同時以一個人的面目出現,此人就是梁希森。
地產界傳言,梁希森從小家境貧寒,10歲討飯,13歲打鐵,17歲離家謀生,23歲闖關東,有著豐富而艱辛的人生經歷。與梁希森到底有多少資產一樣,梁希森到底認識多少字同樣是一個謎。
關於梁希森認識多少字的問題,地產界風傳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一,梁希森童年只上過一年小學,為住旅館填一張登記卡,他要求人幫忙;辦完事後需要簽字,他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其二,梁希森小學一年級學歷,認識字不到200個,不會讀報紙,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不過可以肯定的是,1955年生於山東省樂陵市黃夾鎮梁錐村的梁希森的確認字不多。在一次接受采訪時,梁希森透露,自己不僅會寫自己的名字,而且還寫得相當不錯。除名字之外,還能認二三百個字。至於讀書看報,梁希森則表示沒有時間,要是遇到一些比較重要的信件或傳真,梁則交由司機和秘書念給他聽。而更為關鍵、秘密的文字則讓老婆看。
「我不能和人比認字的成功,高中生、大學生、博士生是上學,我這也是上學——社會大學我感覺更厲害。但這個厲害和他們不一樣,比如高科技的東西我做不了。」梁希森表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英雄,在那個憑膽量起家的時代就造就了一個幾乎是文盲的企業英雄。從1980年代開始,梁希森在家鄉樂陵先後創辦了麵粉廠、毛巾廠、鋼構公司等企業,後來又進入了建築和房地產領域。1995年,梁希森以自己的名字注冊了樂陵市希森集團公司,注冊資本2.7億元。1996年,梁希森帶著自己的施工隊來到北京,參與了玫瑰園的建設,這是梁希森人生的一次轉折,也奠定了今日的富豪身份。
從討飯娃到億萬富豪,20年梁希森的命運完成了時空轉換般的跨度,在感慨人生無常,不勝唏噓的同時,梁希森發家的過程更像是命運開的一次玩笑。
生死轉折
梁希森的命運是和北京玫瑰園別墅聯系在一起的,在玫瑰園可能毀了梁希森的同時,卻給他了一次人生的轉機,梁希森開始成為地產界的傳奇人物。
1996年,梁希森已是身家過億,希森集團的年產值達近4億元人民幣,並於當年榮登山東省十強民營企業行列。
此時,梁希森面臨著影響日後的一次重大抉擇——企業要向哪個方向發展。最終,梁希森決定介入房地產行業,並決定到最具潛力的北京發展,選擇一家最具影響力的房地產項目,從房地產最基礎的建築裝飾入手,摸清底數後再伺機轉入房地產開發業。
而此時,號稱國內最大的利達玫瑰園因資金短缺,已陷於停工狀態,接手這樣的工程簡直無異於自投羅網,其結果必定是血本無歸。但在梁希森看來,以玫瑰園知名度之高、影響力之大,在北京乃至全國都無有能出其左右,接手這樣的項目,對於自己這樣剛剛涉足房地產業的外地企業來說,機會實在難得,梁希森決定介入。
但認字不多的梁希森卻絕對有做商人的天分,對風險控制相當熟稔。梁希森在與利達玫瑰園簽訂的墊資施工協議中明確規定: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後,以乙方「希森集團」的名義辦理並保存產權證,待甲方在合同規定期限內付清全部工程款後,再將產權移交。
1996年2月起,梁希森先是墊資7000萬元,分包玫瑰園40套別墅的建築裝飾工程和部分基礎設施建設,並於當年7月完工,然而,這時候的玫瑰園已根本無力支付工程款了。玫瑰園面臨著兩種命運:一是有雄厚資金注入,起死回生;二是徹底癱瘓,直到破產。
對於梁希森來說,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雖然猜到了風險,但卻沒想到風險來得是如此之快,又是如此之大。剛過不惑之年的梁希森卻作出了一個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繼續加大對玫瑰園的投資,直至其資不抵債,然後首先申請財產保全,繼而申請玫瑰園破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競買,直接由建築商轉變為開發商。
至1996年底,梁希森在玫瑰園共投入2.3億元,完成了186棟別墅的建設和內外裝修工程,並按協議取得了186棟別墅的房產證,成為了利達玫瑰園最大的債權人。
1997年8月,梁希森聯同另一債權人向北京一中院提出玫瑰園破產申請,同時申請了財產保全。隨後,法院下達受理破產案通知書,玫瑰園進入破產程序;1998年7月21日,北京一中院下達玫瑰園破產民事裁定書,宣告玫瑰園破產,並進入清查債務階段。1999年7月16日,在玫瑰園的拍賣會上樑希森以3.98億元競買成功,梁希森的險棋走成了活棋。
此時,梁希森的機會來了。就在梁希森拍下了這個北京市最大的爛攤子別墅群不久之後,北京市宣布不再審批別墅,玫瑰園成為北京最後的別墅群,加之2000年後房地產市場的回暖,砸到梁希森手裡的爛尾盤一下子奇貨可居,玫瑰園再次生機盎然,梁希森由此狠狠地賺了一筆。梁希森一戰成名,名字開始為地產界所熟知。然而,與梁希森做的事情相比,瘋狂可能只是出自一個商人的本能,而相對於他正在山東老家實踐的「農村烏托邦」之夢——瘋狂之舉只能是小巫見大巫。烏托邦
如同融創集團董事長孫宏斌,口無文采、表達甚至沒有邏輯性的背後卻是獨到的眼光和過人的思維。梁希森也會給見過其面的人留下兩個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表達能力很弱;二是思維能力很強。
這位富豪掌握的詞彙不多,言談中有大量俚語和省略,邏輯用語很少出現。但在思維方面,他則很擅長抓住事情的重點,思考問題的方式總是很簡潔。
等梁希森在北京玫瑰園大賺一筆之後,梁的腦子里有個更大膽、更瘋狂的想法——投資10億元,把家鄉樂陵市黃夾鎮所有農民改造成工人。
梁希森先從自己所住的村子著手,2001年,梁希森在梁錐村附近辟出100畝地,投資4200萬,蓋起了多幢二層別墅和四層小樓,梁錐村的村民以新村二層小樓的居住面積280平方米減去自己家中房子的面積,剩下的每平方米面積乘以100元,由村民付給希森集團;如果村民家中房子大,則由希森集團按照同樣的方式,付給該村民。費用結清之後,希森集團只收到了不到30萬的資金,不到總投資的1%。
同時,村民也紛紛到希森集團的魯西牛業公司中上班,每月拿到700元左右的薪水,並享受過節福利和養老保險等。
此後,梁希森開始向第二個村子許家村推進。在談起他改造梁錐村乃至黃夾鎮的設想的時候,梁希森說了一句很樸素的話:「我不贏利我不幹。」魯西牛業公司已經開始盈利,每個月的利潤達到200萬。
而按照梁希森的思路,只有這兩個村子是遠遠不夠的,他要把整個黃夾鎮100多個村子全部按照梁錐村的模式進行改造,這是一個鄉村的「烏托邦」夢想。梁希森表示,「憑自己的能力,能改變一個村就改變一個村,能改變一個鄉就改變一個鄉,能改變一個縣就改變一個縣」。
每一個人都有夢想,夢想不一定都會實現。在旁人看來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夢想,梁希森卻把它付之於行動,雖然不排除商人的本質,但這份勇氣仍值得欽佩。 在中原大地星羅棋布的村莊中,山東省樂陵市西北部的梁錐村堪稱鶴立雞群。在這里,村民們家家戶戶住在歐式聯排別墅里,村中心公園里有和城市公園一樣的健身和遊玩設施,幾處大型雕塑活靈活現。在這里,傳統印象里的農村和農民不見了,大多數勞動力在村莊旁邊的企業上班,按月領取工資。
就在若干年以前,梁錐村和周圍的村子沒什麼兩樣,「一窮二破」是它的形象寫照。它神話般的變遷,緣於村裡出了個億萬富豪,他就是北京玫瑰園別墅的老闆梁希森。當年被迫離家討飯、浪跡四方的梁希森,在發跡之後投入巨額資金把家鄉改造了個「底朝天」。梁希森說,這是他從小的夢想。
衣錦還鄉
梁希森1955年出生在梁錐村,早年家境貧寒,青少年時代經歷坎坷。10歲那年,不堪忍受飢餓折磨的梁希森離家到河北省討飯。13歲開始,梁希森跟著別人幹了4年打鐵的生計。17歲,他在河北滄州的一個鍛造工廠當上了鍛工,後來還被提拔為車間主任。1976年,21歲的梁希森孑然一身闖盪東北。
貧瘠的家鄉和坎坷的經歷,沒有給梁希森留下多少快樂的記憶,但卻給了他一副聰明的頭腦和堅毅的性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梁希森迅速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嶄露頭角,他先是回到家鄉創辦了麵粉廠、毛巾廠、鋼構公司等企業,後來又進入了建築和房地產領域。1996年,他帶著自己的施工隊來到北京,承攬了玫瑰園別墅項目的裝修工程。
誰也沒有想到,玫瑰園別墅這個當時全國知名的爛尾樓項目,在梁希森手裡奇跡般地起死回生。1999年,梁希森出人意料地通過拍賣以3.98億元入主玫瑰園。不久後出現轉機,北京不再審批別墅,玫瑰園就成了北京最後的別墅。加之2000年後房地產市場回暖,玫瑰園別墅一下子炙手可熱,僅三期工程銷售額就有望突破20億元。這個「大翻盤」項目,使梁希森的個人資產飆升到十六七億元人民幣。
2004年,49歲的梁希森入選全球著名的《新財富》雜志年度內地富豪榜,名列第376名。
有了錢的梁希森把目光轉回家鄉。2001年,梁希森投資4200萬元,給梁錐村蓋起了聯排別墅,讓全村136戶村民全部入住進去,原來的村莊被夷為平地。
2002年7月,賺了錢的梁希森拿出4200萬,給全村蓋了136套歐式大別墅免費讓村民住。2005年11月,此梁希森又拿出4000萬給臨村免費蓋了100多套大別墅。這就是他轟動全國的「新農村計劃」。
村支書梁廣祿家住的是上下兩層別墅,共有13個房間,客廳、衛生間、廚房一應俱全。梁廣祿對記者說,村民們住的大都是這種樓,總共有280平方米,老宅那邊多少平方米,新樓就白給多少面積。老宅不夠抵頂的,多出的每平方米交60塊錢,基本上等於白送。
循環經濟
梁希森在改造舊村的同時,利用村莊改造後騰出的空地創辦了魯西牛業公司。梁希森說,全國雖然擁有9200萬頭黃牛資源,但與國外先進的養牛業相比,差距太大,牛肉產量少、質量差,高檔牛肉的市場空間巨大。此外,我國正大力推廣秸稈養牛,而樂陵正是國家級秸稈養牛示範縣,得天獨厚的條件,為發展養牛業打下了基礎。
梁希森說,改造就需要花錢,沒有賺錢道兒不行。改造之後沒有產業更不行,村民光住進好房子不行,還得有吃的,喝的。
梁希森的賬算得很直白:「老百姓的秸稈比糧食值錢。二畝地的玉米一年最多能收入400元錢,但種的秸稈能養一頭牛,養這一頭牛一年最少純收入四五千塊。如果把全國的秸稈全部變成牛飼料,中國就成了一個畜牧大國,到那時,牛肉多了老百姓可以當饅頭吃,也可以當罐頭吃。那樣,糧食不就省下來了?」
在希森集團,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完整和周密的循環的產業鏈:公司組織農戶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秸稈資源養殖魯西黃牛,公司收購農戶的架子牛進行育肥,育肥後屠宰分割,牛肉銷售到市場。牛糞和屠宰的廢水用來生產沼氣,沼氣用來發電,沼氣渣用來養蘑菇,蘑菇的培養基用來養蚯蚓,蚯蚓用來製作中葯和保健品,蚯蚓糞用來製造飼料和活性復合肥,肥料返回到田間又培養出環保的蔬菜和農作物,再用農作物秸稈來養牛。
在梁希森的魯西牛業公司,繁殖、培育乳牛,青貯、精飼料加工以及育肥項目等,容易賺取的利潤都讓給村民了,公司則在加工過程和延長產業鏈上做文章。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賈墨池帶領記者參觀了他們的秸稈青貯場、屠宰場和蚯蚓養殖場。幾個部門的負責人介紹說,魯西牛業屬精細分塊屠宰,每斤牛肉平均售價高達10元錢,僅肉牛屠宰凈肉這一項就已經把收購肉牛的成本給撈了回來,而牛皮、牛下水、牛骨、牛血等都是超值部分。比如一張牛皮價值就達600元,如果是4萬頭的屠宰量,一年的毛利潤就能達到8000萬元。但是最大的增值點並不在屠宰,而在屠宰副產品的生物技術開發。企業已投入800萬建起了一個中試實驗基地,研究用牛血提取生物製品,包括凝血酶、血清蛋白、血紅素、SOD等名貴葯物,預計前5年的產值達到20億。
在梁希森的企業里,最獨特的項目是利用氨化的牛糞養殖蚯蚓,現已發展了300畝,計劃將來達到3000畝。養殖的蚯蚓是從日本引進的「大平2號」,主要返銷日本。據測算,一頭牛一年產糞便5噸,1噸牛糞可以養蚯蚓30公斤,每公斤蚯蚓賣10元錢,可獲利1500元;這些蚯蚓還產生糞便3噸,可以賣給高爾夫球場做草坪養料等,每噸300元,可獲利900元。一頭牛的牛糞一年就可以增收2400元。
農村建設
在大多數像梁希森一樣成功企業家把目光瞄向高端產業領域的時候,梁希森「插足」農村建設的反常舉動引起了輿論的嘩然。人們對梁希森「達則兼濟天下」的境界給予了很多的褒獎,但也有很多人表示質疑。但就在人們眾說紛紜的時候,梁希森開始了實現他「夢想」的第二個步驟。梁希森放言,他要把鎮里的109個村全部改造。2004年春天,梁希森的施工隊開進了鄰近的台張村,准備按照梁錐村的模式進行「翻版」改造,但這一次並不順利。台張村村民對梁希森的目的產生了懷疑,已經開始的改造行動「流產」了。梁希森沒有多說什麼,他隨後把目標定在了靠近台張村的許家村。2005年,舊的許家村像原來的梁錐村那樣消失了,一個「希森許家新村」平地而起。
許家村村支書劉之平介紹說,通過村莊改造,原先佔地450畝的村莊縮小到150畝,騰出了300畝地。騰出的地全部復耕成農田,與原來的綁在一塊兒,村裡成立了股份制農業生產合作社,集中經營,年終分紅。
梁希森改造第一個村莊時,大家都認為依他的實力,即使完全沒有回報也能辦得到。而當他宣布要對全鎮進行改造時,不少人開始懷疑:梁希森有沒有這個能力拿出這么多錢,這種靠大戶投資建設新農村,路子是否可行?
針對梁希森的做法,一些觀察人士開始議論和猜測他是否在謀求更長遠的利益,也有人質疑梁希森的用心。他們的疑慮是,按照梁希森的開發計劃,全鎮109個村完成改造後,將騰出3萬畝土地資源,這些土地從性質上來說,都是農村宅基地,通過入股方式並入梁的企業,這3萬畝農村建設用地將來的價值難以估量。另外,全鄉鎮農民原有耕地也將以村民入股、集體土地入股的形式進入梁希森創辦的企業集團,成為企業的資產。這些,是不是梁希森的真正圖謀?
一些研究新農村建設的專家對這一現象表示了關注。專家認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發揮企業家力量,特別是將產業資本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是一條值得探索的道路。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所主任黃少安認為,梁希森搞的養牛項目肯定是有回報的,作為一個商人,謀求更長遠的利益也在情理之中,關鍵是要把握好利益的分配。特別是通過村莊改造進行房地產長遠投資,可能獲得更大回報,這本身對產業資本進行村莊改造、參與新農村建設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山東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秦慶武說,產業資本與村莊建設的結合,值得深入研究。梁希森的滾動開發改造變成一種市場行為,應該更有發展前途,也有更大的推廣性和現實意義。
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副主任丁力說,梁希森在農村進行這樣一種探索,如果放大來看是體現了工業對農業的反哺。過去重視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都知道他們在農業發展上、在農民增收上起作用,而要看到他們在農村變化上也要起作用,要藉助大企業的力量來解決「三農」問題。 2005年「胡潤富豪榜」,梁希森名列66位,身價20億,然而這個傳奇式的農民地產大亨卻在地產行業最賺錢的時候瞄上了一個投錢多,見效慢,周期長的農業項目——脫毒馬鈴薯!
地位
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糧食作物。馬鈴薯耐貧耐旱甚至在大多數不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下,也可獲得一定產量。從世界范圍來看,今後的二十年,預計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長數字將超過一億,其中增長的95%以上人口,將出現在土地和水已經承受巨大壓力的發展中國家。2008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更是發布了一條驚人消息,據科學家分析,解決人類未來糧食安全的問題,只靠馬鈴薯了,並且頒布2008年為國際馬鈴薯年,予馬鈴薯「被埋沒的寶物」的美稱。
中國馬鈴薯食品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徐開生說:「馬鈴薯是減肥食品,100克馬鈴薯裡面的碳水化合物是16.5克,而100克大米則含有79.9克碳水化合物,100克小麥含有碳水化合物是75.1克,而且馬鈴薯里含有的膳食纖維,吃進去以後能夠吸水,保水。吃了有飽腹感。所以馬鈴薯是最好的減肥食品。馬鈴薯維C的含量是蘋果的3.5倍,馬鈴薯中所含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1相當於蘋果的10倍。鐵是蘋果的3倍。鋰是蘋果的兩倍。一公斤馬鈴薯,它的營養成分相當於3.5公斤的蘋果。所以把馬鈴薯叫做「地下蘋果」。而且馬鈴薯里含有非常豐富的鉀。100克馬鈴薯有342毫克的鉀,可以防治中風。馬鈴薯中的粗纖維還有日常通便的作用。馬鈴薯里還含有一種類似轉化霉的東西,能夠使血管擴張,血壓下降。所以患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肌炎,心內膜炎的,心血管患者,應該多吃馬鈴薯。印度的醫學家研究,一個人要堅持每周吃上5個—6個馬鈴薯,患中風的危險下降40%。歐洲發達國家人均馬鈴薯消費量是74公斤,我國是35公斤。 2007年出版的我國居民膳食指南里提出,一天要吃谷類,谷薯和大豆250克到400克,也就是半斤到八兩,第二個要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所以建議每周應該吃五次的薯類食品,每次吃一兩到二兩。」
中國澱粉工業協會副會長周慶峰則在馬鈴薯的深加工方面給大家上了一節生動的課,他說:「馬鈴薯變性澱粉用途非常的廣泛,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比如說您身上穿的衣物,無論是棉紡、毛紡、混紡,都要用變性澱粉做漿料和精整劑。所有的紙張,越是高檔紙,越要用變性澱粉。石油鑽井、污水處理、日用化工產品,各種精細化工產品,比如說建材,鑄造。而且化妝品里也有。食品,肉類製品,方便食品,膨化食品、醬類,湯類。所有的食品,都要用到各種類似的。就連汽車製造也都有用到變性澱粉。馬鈴薯澱粉,是工業上一種非常高檔的,高質量的變性澱粉的原料。目前我們國家在變形澱粉的研究、生產、使用上起步比較晚,這是由於原來人多糧少的國情制約,80年代以後開始大力發展澱粉加工產業,變性澱粉是從90年代開始,從國內開始研究、發展。那麼到現在雖然時間還比較短,不足20年的時間,但是現在呢,發展速度非常快,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國家生產的變性澱粉有2000多種,廣泛應用於各種工業行業。而目前我國只有30多種變性澱粉,很多高級的變性澱粉我國還生產不出來。比如說一些高檔的營養強化食品、高效的吸水保水劑、帶血漿、製造膠片、醫葯的膠囊等等所用的變性澱粉還在研製過程中。」
對於馬鈴薯深加工的前景周會長說:「馬鈴薯產業一定要走工業加工的路子,加工產業發展起來以後,馬鈴薯就有更廣泛的出路,而且有更高的經濟價值,更廣的應用。」
我們國家的馬鈴薯種植面積佔世界的1/5,產量佔世界的1/4,都處於世界第一位,但是單產水平僅排在世界第92位,沒有合格的脫毒種薯,則是我國土豆產業發展落後的主要原因。
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孫慧生教授說:感染了病毒的馬鈴薯,薯塊變小,葉片變小,產量變低。馬鈴薯脫毒只能靠莖尖剝離。我國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只佔馬鈴薯種植面積的百分之二十。」
困難處境
馬鈴薯是一個市場巨大,潛力巨大,利國利民的產業,但是想做馬鈴薯卻是難上加難。梁希森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缺乏人才,一次偶然,老梁知道了馬鈴薯產業是個潛力巨大的產業決心做脫毒馬鈴薯種子產業,可當時沒有經驗的他找了三個同樣沒有經驗的大學生就在一間廢舊的車間里自己動手進行馬鈴薯脫毒實驗,花了兩年時間,投了600多萬,可這脫毒苗是一撥接著一撥的死,越死越少,最後一株都沒成功。老梁開始也想過算了還是搞房地產吧,可是心底那股不服輸的心氣讓他最後決定繼續幹下去,這次他找到了中國農業大學的校長柯柄生,柯校長給他推薦了馬鈴薯育種專家孫慧生教授。為了讓孫教授來自己公司,梁希森買斷了中聯鴻業公司。有了孫教授的幫助,技術上有了保證,這脫毒馬鈴薯苗很快就研製成功了,可就在他准備大規模的建脫毒馬鈴薯育種基地的時候卻遇到了最大的難題。
曾經在房地產上給他貸款的四家銀行,聽說他不幹房地產要干農業,紛紛收回了貸款。讓梁希森措手不及,手上一下子沒了錢,可這脫毒育苗不能脫節,梁希森賣了9輛車,賣了房子、關了四家公司,不得以拖欠工人一年半的工資,玫瑰園的房子賣一套就被他拿去一套的錢投進馬鈴薯基地里建車間,建大棚,買拖拉機,買收割機····那時候過年都是找朋友借錢過的年,一個身價20億的富翁到了跟人借錢的地步,八年的時間,他投到馬鈴薯產業里的錢達到21億8千萬,而八年時間一分的回報都沒有,第一次見了回頭錢。因為馬鈴薯培育新品種是七年的時間,梁希森的馬鈴薯集團至今已經培育出了900多種脫毒馬鈴薯。
看到曙光
2008年6月28日由國家科技部批准在公司建立全國唯一的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也在山東樂陵希森中聯馬鈴薯產業集團掛牌成立。如今在山東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脫毒苗組培中心,20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微型薯繁育大棚,擁有了全國最先進的莖尖脫毒實驗室、病毒檢測室、全國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年可擴繁脫毒苗9000萬株,繁育微型薯2.5億粒。北京希森三和馬鈴薯有限公司是集團在北京延慶設立的又一原原種基地,總佔地面積400畝,年擴繁脫毒苗5000萬株,微型薯1.5億粒。內蒙古希森馬鈴薯種業有限公司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希森集團投入22個億建成100萬畝的種薯生產基地,總經營噴灌圈達300個,每年輪作種植60萬畝種薯,年可提供優質種薯130萬噸,形成了以商都為依託的核心種薯種植區,每年實現產值30億元,帶動了16萬農民脫貧致富。
商都縣七台鎮楊家地村農民崔英以前種的是自己家留的土豆,一畝地只能產1000斤,種了希森集團的脫毒馬鈴薯後一畝地產量翻了一番。他准備擴種到10畝。
商都縣縣委書記王國相說希森集團的種薯基地不僅改變了當地傳統的刀耕火種的種植方式、帶動了當地農民增產增收,而且希森集團在不久的將來,將在種薯生產基地的基礎上上兩條12500噸的種署生產線,這個項目上去以後,每年可以為商都縣增加財政稅收3000萬元。
發展馬鈴薯產業對於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對於節約國家耕地也同樣有著深遠的意義。孫慧生教授說:「馬鈴薯在國外作為第二塊麵包,在西歐國家。我們國家耕地年年在減少,人口也在不斷地增加,我們糧食確實存在著糧食安全的隱患。在南方的耕種,利用水稻的冬閑田種植馬鈴薯。在中原地區,馬鈴薯還可以作為「兼作套種」不影響糧食和棉花的產量,還能多收一點馬鈴薯,這樣就節約了耕地。馬鈴薯,它有抗旱性,越貧瘠的地方越適合種植。像甘肅、青海這些,這些乾旱地區,馬鈴薯正作為主要的作物。所以溫總理說,把這個小土豆要做成大產業。因為我們國家現在馬鈴薯的面積是最大的,總產也是最高的,如何把馬鈴薯做成大產業,這對保證糧食安全,對貧困地區農民的致富,有很大的作用。」
隨著我國脫毒種薯的不斷推廣與普及,一場馬鈴薯式的革命即將到來,希森集團承諾在未來提供給全國冬作區和二作區一半的種薯供應量,這樣在脫毒種薯普及率增加50%的基礎上,每畝就能增產1500公斤,每年馬鈴薯將增產6000多萬噸,農民增收480多億,不僅能從根本上緩解糧食安全壓力,也能為農民帶來豐厚經濟收入,利國利民!
一個地產大亨,偶然發現小土豆是個大產業,一不小心鑽到了土豆堆里,承擔起一份原本不應該由他個人承擔的一份大的責任,八年抗戰,終見「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