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雕塑
❶ 雕刻的花籃牡丹花什麼寓意
牡丹花開之時繁花似錦、絢麗燦爛,其美麗花姿讓人為之傾倒,雍容典雅、富回貴祥和的形象代表全國人答民對明天的美麗憧憬和美好願景,寓意國家繁榮昌盛、興旺發達;人們對於牡丹的喜愛,還讓牡丹花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優秀品格的象徵,也成為美的化身,有純潔與愛情的象徵意義。
❷ 牡丹為什麼叫「牡丹
牡丹為什麼叫牡丹呢?牡指大,丹指紅,所以牡丹就是「大紅花」。那麼牡丹都是紅色的嗎?那倒也不是。牡丹有白、紅、粉紅、紫、黑等許多瑰麗的色彩,但是以紅色最為上品,所以以紅牡丹來統攝各色牡丹,倒也蠻合適的。
牡丹花性喜溫暖、涼爽、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喜陽光,也耐半陰,耐寒,耐乾旱,耐弱鹼,忌積水,怕熱,怕烈日直射。適宜在疏鬆、深厚、肥沃、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中性沙壤土中生長。酸性或黏重土壤中生長不良。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長5-8厘米,寬4.2-6厘米,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雄蕊長1-1.7厘米,花絲紫紅色、粉紅色,上部白色,長約1.3厘米,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❸ 雕刻牡丹和鶴的是什麼寓意
牡丹象徵富貴,仙鶴象徵吉祥長壽,總體來說寓意就是富貴吉祥健康長壽。
❹ 雕刻四隻鳥與牡丹花在一起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鳥語花香吧
❺ 牡丹花雕刻的床起個什麼名
牡丹花雕刻的床起個什麼名?牡丹刻花纏枝蓮拔步床
❻ 建築上刻牡丹花寓意著什麼
建築上刻牡丹花寓意著什麼?吉祥如意祥和
❼ 雕刻鳳戲牡丹的寓意
武強年畫《鳳戲牡丹》又叫《丹鳳朝陽》,「丹鳳朝陽」比喻賢才趕上好時機,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丹鳳為鸞的一種,首與翼皆赤。也是徵兆吉祥的雕刻和民間年畫題材,寓有完美、吉祥、前途光明的含義。
簡介
「丹鳳朝陽」是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之一,也是徵兆吉祥的雕刻題材,民間常把「丹鳳朝陽」作品陳列家中,以兆好運。寓有完美、幸福、吉祥、前途光明的涵意。圓雕《丹鳳朝陽》用壽山芙蓉石來雕刻,二件作品分別以不同畫面表現同一意境。
(7)牡丹雕塑擴展閱讀
銅塑
由中國著名畫家韓美林創作的中國最大銅塑「丹鳳朝陽」工程接近尾聲,整個雕塑預計2010年年底完工。
韓美林是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設計者,曾獲華人領袖年會華人貢獻獎。致力於城市雕塑創作,大連老虎灘的《群虎》、濟南的《天下第一牛》等雕塑均出自其手。
據南湖生態城管委會副主任甄貴福介紹,銅塑「丹鳳朝陽」工程總投資高達9700萬元人民幣。雕塑分為基座和銅雕兩部分,總高度70米。其中基座凈高9.23米,銅雕凈高60.77米,重447噸。中間為球形,寓意「太陽」,上下兩部分為兩組「鳳凰」。在八尊獅子的拱衛下,銅雕高聳入雲,形成獨特的審美效果和視覺沖擊力。
中新社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承托整個銅雕的41米高水泥支柱已經完工。銅雕將在鑄造廠預裝好以後,分塊運輸到場並採用拼接的方法現場焊接,最後進行表面修飾著色。
此前,中外藝術家紛至風光旖旎的唐山南湖創作。2010年12月20日,加拿大、德國、希臘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位世界知名雕塑藝術家聚集此間的國際雕塑營,計劃用一個月時間完成40件城市雕塑,使該沿海工業重鎮的「工業痕跡」得以流傳。
唐山素有「鳳凰城」之稱,1976年曾遭受過7.8級地震。這座鳳凰涅盤的城市,在廢墟上建起「中國最大的城市中央生態公園」南湖生態城,被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丹鳳朝陽
❽ 牡丹象徵意義是什麼
牡丹象徵意義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牡丹花被擁戴為花中之王,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很豐富。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葯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葯植物載入《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包括植物學、園藝學、葯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一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一個細胞,透過它,可洞察中華民族的一般特徵,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
詩畫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距今約3000年歷史。秦漢時代以葯用植物將牡丹記入《神農本草經》,牡丹已進入葯物學。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牡丹已進入藝術領域。史書記載,隋煬帝在洛陽建西苑,詔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皇家園林,涉足園藝學。唐代,牡丹詩大量涌現,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膾炙人口;李白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千古絕唱。宋代開始,除牡丹詩詞大量問世外,又出現了牡丹專著,諸如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等,宋代有十幾部。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譜》、王象晉有《群芳譜》,薛鳳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灝有《廣群芳譜》、蘇毓眉有《曹南牡丹譜》、余鵬的有《曹州牡丹譜》、由於牡丹花花型優美,顏色絢麗、清雅,因此是當代畫家們經常表現的題材,如余致貞、吳玉陽等。散見於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賦,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數見不鮮。
國花
2019年7月15日,中國花卉協會在中國林業網、中國花卉協會網站和「中國花卉協會」微信公眾號發出《投票:我心中的國花》,向公眾徵求對我國國花的意向。廣大公眾對國花高度關注,積極踴躍參與。2019年7月23日,中國花卉協會通報國花調查情況。通報稱,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時,投票總數362264票。投票結果統計顯示,同意牡丹為國花的居首位,共288747票,佔79.71%;第二名,同意梅花為國花的佔12.30%;第三名,同意蘭花為國花的佔2.48%;第四名,同意荷花為國花的佔1.89%。
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確定國花,時機成熟。
經組織專家研究討論,中國應確定「一個國花」,確定國花的基本條件:一是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分布廣泛,品種資源豐富;二是花姿、花色美麗大氣,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性格特徵;三是文化底蘊深厚,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四是用途廣泛,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為了評選,中國花協專門於2019年2月成立了國花評審小組。6月29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花卉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國花評審專家研討會,32名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委員會,對確定中國國花進行研究討論。此次投票已獲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授權。投票一經發出,引起網友熱議,大量網民投票參與。據相關媒體報道,7月17日,中國花卉協會的工作人員董燕向記者表示,截至7月16日晚上11點,總共有6萬多的投票,投票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選擇牡丹。此次投票「只是收集民情民意」,把意見收集起來供上級參考,國花最終由國家相關部門決定。
市花
牡丹是中國彭州、洛陽、菏澤、銅陵、寧國市、牡丹江市的市花。每年4月11日-5月5日為「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牡丹在中國稱為花之富貴者也。
花語
花型寬厚,被稱為百花之王,有圓滿,濃情,富貴,雍容華貴之意。
生命,期待,淡淡的愛,用心付出。
高潔,端莊秀雅,儀態萬千,國色天香,守信的人。
典故
武則天與牡丹
在一個隆冬大雪飄舞的日子,武則天在長安游後苑時,曾命百花同時開放,以助她的酒興。下旨曰:「明早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誰都知道,各種花不僅開花的季節不同,就是開花的時刻也不一致。紫羅蘭在春天盛開,玫瑰花在夏天怒放,菊花爭艷在深秋,梅花斗俏在嚴冬;薔薇、芍葯開在早上,夜來香、曇花開在夜間。所以,要使百花服從人的意志,在同一時刻一齊開放,是難以辦到的。但是百花懾於武後的權勢,都違時開放了,唯牡丹仍干枝枯葉,傲然挺立。武後大怒,便把牡丹貶至洛陽。牡丹一到了洛陽,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艷,錦綉成堆。這更氣壞了武後,下令用火燒死牡丹,不料,牡丹經火一燒,反而開的更是紅若煙雲、亭亭玉立,十分壯觀。表現了牡丹不畏權勢、英勇不屈的性格。
隋煬帝與牡丹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繼位,於東都洛陽開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唐人的記載:「煬帝闢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一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嬌等名貴品種。」
楊貴妃與牡丹
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東沉香亭前、驪山行宮等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游賞花間,如醉如痴。五代王仁裕載:「楊國忠初因貴妃專寵,上賜以木芍葯(即牡丹)數本,植於家。」據載,因貴妃專寵,喜愛牡丹,唐明皇也作為寵愛之物把牡丹賜給了她的哥哥。
歐陽修與牡丹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歐陽修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皆插花。花開時,士庶況為遨遊」據載,當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院,植滿牡丹。歐陽修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做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中國第一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蒲松齡與牡丹
蒲松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蒲松齡在其《聊齋志異》:常大用,洛人,癖好牡丹。聞曹州牡丹甲齊、魯,心嚮往之。適以他事如曹,因假縉紳之園居焉。時方二月,牡丹未華,惟徘徊園中,目注勾萌,以望其拆。……並寫下了葛巾、玉版的神話故事。
毛澤東與牡丹
毛澤東生前非常喜愛牡丹,1935年,毛澤東率領紅軍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延安,在嚴酷的戰爭間隙,一天率領周恩來、朱德等去延安萬花山賞牡丹,在牡丹叢中對身邊人說:「這里是一幅天然牡丹圖,一定要好好保護,等到全國解放了,可以在這里修建一座人民公園。」1950年冬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花園散步,走到牡丹跟前停下腳步,跟身邊工作人員講起武則天與牡丹的故事並意味深長的說:「年輕人要具有牡丹的品格,不畏強暴,才能擔當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