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牡丹花有感
A. 賞牡丹 劉禹錫 賞析
1、烘托手法的運抄用.這首襲詩寫了三種名花,褒貶都極有分寸,寫芍葯"妖",是寫其艷麗,嫵媚之態,並非貶意.寫荷花"凈",是潔凈之意,詩人並沒有因為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一無是處,但為了突出牡丹,詩人還是將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處寫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貴富麗,令人喜愛,這是側面烘托的手法.
2、擬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真」字加強語氣。如此高度的評價,順勢引出末句,即寫了時人對牡丹的痴狂般的觀賞習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3、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B. 春天看洛陽牡丹花觀後感,簡單幾句
久聞洛陽牡丹甲天下,早有觀看的念頭,但總是苦於無暇顧及。
今年在同學的提議下,決定來個洛陽牡丹一日游。
穀雨時節,
洛陽牡丹正是盛放,
於是便定下這個時候去洛陽看牡
丹。
趕了個大早隨旅行團登上了去往洛陽的旅遊車,
在車上導游講解
關於牡丹的各種典故和傳說,
一路上歡聲笑語。
忽然間一些鮮艷的顏
色閃入我的眼前,
是牡丹啊,
我這才發現不知不覺間已進入洛陽市區
了。作為九朝古都,洛陽實在名不虛傳,時尚和傳承、現代和古老把
洛陽城結合的如此美妙,
這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是一座令人流連忘返
的城市,更是一座無愧於國色天香之美譽的牡丹花都。
遍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歡迎標語,使整個洛陽洋溢著春天的氣
息,川流不息的旅遊車與人群不由使人感慨洛陽牡丹的魅力之大。
進入王城公園,園內已是一片花海,奼紫嫣紅,競相開放,魏紫
姚黃,爭芳斗艷,各放異采,簡直是一片花的海洋,好似人間仙境一
般。由於個人喜好不同,導游並未帶領我們一同觀賞牡丹,而是自由
活動,賞自己之所喜。所幸每種牡丹旁都有標識牌,上面都有簡單的
介紹,不用擔心叫不出牡丹的名字。
站在牡丹花前,
駐足觀賞,一片紫紅色的洛陽紅昂首挺胸,花大
如斗,鮮艷如火,花冠嬌艷欲滴,層層疊疊,似燃燒正旺的火焰,被
尊為牡丹中的「王中王」
。傳說武則天把牡丹貶到洛陽後牡丹昂首怒
放,於是下令將其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然而到翌年春天,花兒
卻開得愈發鮮艷,此後便有了「焦骨牡丹」的美譽。我想這正是洛陽
牡丹格外受人喜歡的原因:它不懼權勢,不畏艱險,頑強地堅守自己
的個性,決不隨人俯仰,仰人鼻息,這就是洛陽牡丹的傲人風骨。
前行,是一片燦爛的黃牡丹,嫩黃色,圓柱形,綠色的嫩枝,可
以代替白芍,有非常高的葯用價值。雖是黃花,卻沒有黃花「瘦」的
感覺,不像菊花給人衰落的印象,它生機勃勃,如奔流的巨浪,催生
出鬥志,催人以奮發,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
在牡丹叢中漫步,自是流連,有看不完的花,有賞不盡的美,有
聞不夠的香。其中那最綠的牡丹是「豆綠」
,它的顏色近似葉綠;最
黑的牡丹是「冠世黑玉」
,它的顏色是深紫發黑;花瓣最多的牡丹要
數「魏紫」
,約有六七百片花瓣;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
,它的顏
色近似國旗紅;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
,是粉里透藍,這些五彩繽
紛的顏色鋪在一張大大畫紙上,
那個畫面是多麼的美麗啊。
在牡丹花
下與它們合個影,
雖然有當配角的感受,
但也豈不是短短旅途中一個
美麗的片斷?
走出牡丹園,頻頻回首,意猶未盡。雖然不舍,但我們還是得離
去,
只留下了一張張的照片當做回憶。
「惟有牡丹真國色
,
花開時節動
京城」
,每一個接觸牡丹的人,都會為之動容。
C. 寫一篇賞牡丹作文--600字的
春天,百花盛開,群芳爭艷,小家碧玉的桃花,嬌柔;傲然開放的玉蘭,大氣;千姿百態的海棠,婉約……「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得到劉禹錫這樣贊美的賽諸花,名叫牡丹。而今天,我、同學小茹,還有媽媽一起慕名來到東坡公園賞牡丹。
剛走進公園,一陣風吹過,我就聞到了那牡丹的淡淡的的清香,讓人一下子就把心中的煩悶忘卻了。牡丹花色繁多:白色的,似白玉;黃色的,賽黃金;綠色的,如翡翠……牡丹的花期十分短暫,不像夾竹桃一年開三季,它只能在春天綻放短短的十幾天。牡丹有高貴艷麗、雍容華貴的姿態,因此,也常常被象徵著幸福美好、繁榮昌盛。
放眼望去,只看見那一朵朵在綠葉叢中搖曳的花兒,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態,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特點。有的剛剛露出一個花骨朵兒,就急切地想要綻放自己美麗的身姿,鼓鼓的,飽滿地馬上就要破裂似的;有的含苞待放,微微展開幾片花瓣,顯得嬌嫩可愛;有的已經完全怒放,獨特的花香,蜜蜂很快被吸引住了,趕忙叫著夥伴來采蜜;有的花朵開始凋謝了,卻一點沒有減少她的風采,就像謝幕前,那依舊美麗地微笑……
一陣微風拂過牡丹的「臉龐」,宛若一位少女,穿著多姿多彩的衣裳,在陽光下搖曳著,盡情地翩翩起舞……五顏六色,相交輝映,不知道哪一位畫家,能描繪出她那俏麗的臉龐?不知道哪一位詩人,能詠誦出她那傾城的國色?
綠牡丹,是比較少見一個品種,微微泛著一點淡青色,像剛剛長出來的豆瓣,因此人們也稱她為豆瓣牡丹。走近細看,嫩綠的花瓣還有點透明的感覺,撒下水,水珠在花瓣上盈盈欲滴,晶瑩剔透,沒一點瑕疵。花蕊是黃色的,被花瓣緊緊包裹著,互相依偎著。
傳說,牡丹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呢!相傳在武則天做皇帝的時代,她號令百花齊放,給她觀賞,天命難違,很多花都陸陸續續開放了,只有牡丹堅強不屈,堅持著自己的原則。從故事中,我看到了牡丹花嬌艷的背後,還有昂而不屈,傲然天地的氣節。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雖然,我們這里不是京城,但是牡丹花開的時候,依舊吸引了老百姓們爭相去一睹牡丹的風采。那麼,就讓我借牡丹的花團錦簇,祝願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D. 劉禹錫的《賞牡丹》表達的思想感情
來劉禹錫《賞牡源丹》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及作者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作品原文:
賞牡丹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作品簡介: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作的七絕,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的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E. 觀牡丹花有感1000字左右
洛陽觀牡丹
久聞洛陽牡丹甲天下,早有觀看的念頭,但總是苦於無暇顧及。
今年在同學的提議下,決定來個洛陽牡丹一日游。
穀雨時節,
洛陽牡丹正是盛放,
於是便定下這個時候去洛陽看牡
丹。
趕了個大早隨旅行團登上了去往洛陽的旅遊車,
在車上導游講解
關於牡丹的各種典故和傳說,
一路上歡聲笑語。
忽然間一些鮮艷的顏
色閃入我的眼前,
是牡丹啊,
我這才發現不知不覺間已進入洛陽市區
了。作為九朝古都,洛陽實在名不虛傳,時尚和傳承、現代和古老把
洛陽城結合的如此美妙,
這是一座美麗的城市,
是一座令人流連忘返
的城市,更是一座無愧於國色天香之美譽的牡丹花都。
遍布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歡迎標語,使整個洛陽洋溢著春天的氣
息,川流不息的旅遊車與人群不由使人感慨洛陽牡丹的魅力之大。
進入王城公園,園內已是一片花海,奼紫嫣紅,競相開放,魏紫
姚黃,爭芳斗艷,各放異采,簡直是一片花的海洋,好似人間仙境一
般。由於個人喜好不同,導游並未帶領我們一同觀賞牡丹,而是自由
活動,賞自己之所喜。所幸每種牡丹旁都有標識牌,上面都有簡單的
介紹,不用擔心叫不出牡丹的名字。
站在牡丹花前,
駐足觀賞,一片紫紅色的洛陽紅昂首挺胸,花大
如斗,鮮艷如火,花冠嬌艷欲滴,層層疊疊,似燃燒正旺的火焰,被
尊為牡丹中的「王中王」
。傳說武則天把牡丹貶到洛陽後牡丹昂首怒
放,於是下令將其燒死,牡丹枝幹雖被燒焦,然而到翌年春天,花兒
卻開得愈發鮮艷,此後便有了「焦骨牡丹」的美譽。我想這正是洛陽
牡丹格外受人喜歡的原因:它不懼權勢,不畏艱險,頑強地堅守自己
的個性,決不隨人俯仰,仰人鼻息,這就是洛陽牡丹的傲人風骨。
前行,是一片燦爛的黃牡丹,嫩黃色,圓柱形,綠色的嫩枝,可
以代替白芍,有非常高的葯用價值。雖是黃花,卻沒有黃花「瘦」的
感覺,不像菊花給人衰落的印象,它生機勃勃,如奔流的巨浪,催生
出鬥志,催人以奮發,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
在牡丹叢中漫步,自是流連,有看不完的花,有賞不盡的美,有
聞不夠的香。其中那最綠的牡丹是「豆綠」
,它的顏色近似葉綠;最
黑的牡丹是「冠世黑玉」
,它的顏色是深紫發黑;花瓣最多的牡丹要
數「魏紫」
,約有六七百片花瓣;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
,它的顏
色近似國旗紅;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
,是粉里透藍,這些五彩繽
紛的顏色鋪在一張大大畫紙上,
那個畫面是多麼的美麗啊。
在牡丹花
下與它們合個影,
雖然有當配角的感受,
但也豈不是短短旅途中一個
美麗的片斷?
走出牡丹園,頻頻回首,意猶未盡。雖然不舍,但我們還是得離
去,
只留下了一張張的照片當做回憶。
「惟有牡丹真國色
,
花開時節動
京城」
,每一個接觸牡丹的人,都會為之動容。
F. 賞小園牡丹有感表達了詩人什麼感情
表達了詩人渴望驅除胡虜、收復中原的愛國之情。
此詩是陸游賞家中小園里的專牡丹時有感而作。陸屬游生於南宋屈辱的時代,一生要為國家報仇雪恥,念念不忘收復中原,願意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給國家。他的愛國熱情貫穿在他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會勾起他報國雪恥的心事。這首詩就是因為他在自家小園里賞牡丹,幾朵花開啟了他愛國之情的閘門而揮筆寫成的。這也正是這首詩的閃光點和激動人心處。
G. 賞牡丹(劉禹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中一個"賞"字,總攬全局、直貫通篇,意境全出。
詩中"真國色"三字,力重千鈞,擲地有聲,牡丹與芍葯、 荷花相比,雍容華貴、艷壓群芳,才產生"動京城"的效應,神韻畢現。
通過寫芍葯的妖無格和荷花的凈少情,和牡丹進行對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擬人:"妖無格"與"凈少情"
比喻:"真國色"
這首詩借賞牡丹抒發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牡丹的喜愛和尊寵。
同時,運用了以下藝術手法:
(1)烘托手法的運用:這首詩寫了三種名花,褒貶都極有分寸。寫芍葯"妖",是寫其艷麗、嫵媚之態,並非貶意;寫荷花"凈",是潔凈之意;詩人並沒有因為突出牡丹而將這二花寫得一無是處,但為了突出牡丹,詩人還是將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處寫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貴富麗、令人喜愛,這是側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擬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強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牡丹美得秀麗多姿,美得雍容華麗,美得絢麗嬌絕,美得驚世駭俗。
H. 賞小圓牡丹有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表達了詩人渴望驅除胡虜、收復中原的愛國之情。
此詩是陸游賞家中小園里的牡丹時有感而作。陸游生於南宋屈辱的時代,一生要為國家報仇雪恥,念念不忘收復中原,願意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給國家。他的愛國熱情貫穿在他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中,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會勾起他報國雪恥的心事。這首詩就是因為他在自家小園里賞牡丹,幾朵花開啟了他愛國之情的閘門而揮筆寫成的。這也正是這首詩的閃光點和激動人心處。
供參考。
I. 賞牡丹對牡丹寄寓了什麼思想感情,原因是什麼謝謝
《賞牡丹》是唐代文學抄家劉禹錫所作的七絕,是一首托物詠懷之作。此詩描繪了唐朝慣有的觀賞牡丹的習俗,以芍葯「妖無格」和芙蕖「凈少情」襯托牡丹之高標格和富於情韻之美,其中也蘊含了詩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詩用對比和抑彼揚此的藝術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國色」的花界地位,真實地寫出了當年牡丹花盛開能引起京城轟動的巨大效應。
J. 看牡丹花有感
我剛吃完午飯,本來我吃午飯和牡丹花也沒什麼關系。但是樓主的帖子要求聯系實際淡淡看法。
這不我看到了不就聯繫上了么?
吃午飯和牡丹花的更具體的聯系是:
牡丹花被武則天貶到洛陽是一個傳說,這個傳說99.99%是歷史上某個民間說書或花匠等相關職業人士為了更好的吃飯而編造的職業性廣告/產品。
此外牡丹花被貶,說明:武則天是個白痴或者牡丹花有所欲求還是唐朝有這種技術。
三種可能性與吃飯之間聯系的分析:
1、如果武則天是個白痴,那麼唐太宗、唐高宗為什麼會喜歡一個白痴呢?這是不是說明白痴也具有某些職業優勢?或者武則天原先並不是白痴,只是後來才有老年痴呆症恍惚中以為自己變成了玉皇大帝?對於這樣一個老年痴呆症患者身邊的工作人員怎樣的方式才能得到更多的職業收入?會不會有嚴重的貪污現象。如果那樣天下百姓的吃飯問題又會如何?
2、如果牡丹花有所欲求,那麼是否說明牡丹花是有思維意識的。對於植物而言牡丹花的食物該是水、有養分的土壤以及陽光。那麼對於牡丹花而言洛陽的生存環境難道比西安差很多麼?至少陽光會更充足啊。是不是牡丹花等花類也有對名譽和顯著身份的追求慾望?它們相互之間也有城市居民戶口和農村戶口的歧視?武則天是怎樣和百花溝通的呢?難道有什麼翻譯還是...通過電磁波信息或者化學信息?---可見拿到唐朝公務員的飯碗還是需要有比較高的技術水平的。
3、如果唐朝有這種技術,那會是怎樣一種技術呢?武則天是怎樣實現將牡丹花貶到洛陽的目的的?花本身不會走路?貶它在洛陽除非修改牡丹花的DNA,以此使他更適合在洛陽生長。如果唐朝就已經有這么發達的生物技術,我們是不是該多多提高考古工作者的所吃飯的水平,好讓他們盡快找到這種先進技術?
---無聊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