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小說
① 茹志娟的小說<<百合花>>的的象徵意義
它表面上表現了戰爭時代的軍民魚水情,但更深層面上,它歌頌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訴人們,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熱愛都沒有泯滅。
文中寫到小通訊員插在槍口上的幾根樹枝,與其說是偽裝,不如說是點綴裝飾,後來「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這些描寫無不是在寫小通訊員的愛美之心。而小通訊員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
在得知向新媳婦借來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妝時的內疚不安和對新媳婦的同情;新媳婦在護理傷員時羞澀得只同意給「我」打下手,以及對小通訊員捨己救人犧牲過程的敘述,表現出強烈的人性至愛。
小通訊員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擔架員生命的英雄壯舉,是至高至善的人間至愛,展現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通過三個連姓名都沒有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作者譜寫了一曲「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在通訊員和「我」之間,作者讓「我」對通訊員建立起一種比同志、比同鄉更為親切的感情。但它又不是一見鍾情的男女間的愛情。
「我」帶有類似手足之情,帶著一種女同志特有的母性,來看待他,牽掛他。這是一種復雜微妙得無以言表的美好情感,至於維系在通訊員和新媳婦之間的關系紐帶,同樣也是一種聖潔美好的感情,正如被子的百合花圖案一樣純潔。
作者之所以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是要用一個正處於愛情的幸福之漩渦中的美神,來反襯年輕的、尚未涉足愛情的戰士。一位剛剛開始生活的青年,當他獻出一切的時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潔白無瑕的愛,晶瑩的淚。
(1)百合花小說擴展閱讀:
百合花的語言風格:
《百合花》的語言不論敘述、描寫還是對話,都給人一種自然、清新、柔和、優美的感覺,把一個流血犧牲的戰斗故事,寫得充滿詩意。特別是其人物語言個性鮮明、生動傳神。
例如,「我」與小通訊員對話:「你多大了?」「十九。」「參加革命幾年了?」「一年。」「你怎麼參加革命的?」「大軍北撤時我自己跟來的」。
這段話介紹了通訊員的出身、年齡、身世,又揭示了他捨己救人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幫」和「跟」字,前者點出了通訊員的階級地位和生活境況,後者則表現了他的思想覺悟和自覺的革命要求。
在談到借被子被拒時,小通訊員說:「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這兩句話表達了通訊員因沒借到被子而不滿,也為下文他得知真相後自責埋下伏筆,兩處省略號則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辭的窘態
② 百合花 茹志鵑題目有什麼含義
茹志鵑的《百合花》題目蘊含深刻寓意:百合花圖案的被子是一條線索,聯系著人物之間的關系,是文章的細節描寫。沒有它小說中的三個人不會聚在一起,更不會發生下面的故事。而白色的百合花象徵了純潔與感情,是通訊員和新媳婦美的化身,象徵了他們的一切美好品質,這些品質和他們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樣潔白無瑕。
《百合花》中的「我」既是敘事者,又是一個充滿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與通訊員由生氣、好奇、捉弄到親熱,牽腸掛肚地關愛的情感變化貫穿始終。但「我」更見證了通訊員和新媳婦的美好心靈,兩顆火熱的心。
(2)百合花小說擴展閱讀:
茹志鵑的《百合花》寫作於1958年春。關於這篇小說的主題,當年茅盾先生曾將之概括為「反映了解放軍的崇高品質和人民愛護解放軍的真誠」。
陳思和先生則認為它是「表現戰爭中令人難忘的,而且只有戰爭中才有的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與通過這種關系體現出來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持這種觀點的還有王慶生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認為這個作品「著意去表現戰爭環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初衷」。
這種對《百合花》主題解讀的依據,一方面是從作者創作的動機推斷的,另一方面也是對五、六十年代關於人情、人性及人道主義論爭的一種呼應。其實這些解讀,依然沒有擺脫掉十七年文學中戰爭文化心理特徵的影響,忽略甚至消解了《百合花》的悲劇特徵。
《百合花》是一出悲劇。魯迅先生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個被毀滅了的「人情」和「人性」在某個意義上來說,它雖然涵蓋在悲劇的概念之內,但它還不能完全作為悲劇性的本質——「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種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真正體現悲劇性的美學意義。
③ 茹志娟《百合花》的故事梗概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的戰場。「我」在被分配工作時,結識了一個老實,害羞的通訊員,通過我們的談話得知他是「我」的老鄉。
在為部隊向人民借被子時,他開始找了一個新媳婦借,卻沒有借到,「我」得知後來幫他,最終借到了那床新媳婦的嫁妝----紅底上綴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他還把衣服掛破了。
後來,他回去了,但給我留了兩個干饅頭。「我」則找了幾個婦女幫忙擦洗傷兵,其中就有那個新媳婦。開始,送來一個通訊員,「我」還緊張了一下,發現不是他後才放心。
後來,有送來一個通訊員,看見那個掛破的衣服,「我」知道是他,很擔心,後來從他的戰友口中得知他是為了保護醫護隊才受中傷的,待醫生來後,他已經犧牲了,而那個新媳婦卻在專心致志的為他縫衣服,最後,新媳婦把自己的嫁妝蓋在他身上。以表對他的敬重。
(3)百合花小說擴展閱讀:
小說以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它表面上表現了戰爭時代的軍民魚水情,但更深層面上,它歌頌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訴人們,即使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熱愛都沒有泯滅。
文中寫到小通訊員插在槍口上的幾根樹枝,與其說是偽裝,不如說是點綴裝飾,後來「他的槍筒里,不知在什麼時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樹枝一起,在他耳邊抖抖地顫動著」。這些描寫無不是在寫小通訊員的愛美之心。
而小通訊員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婦借來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妝時的內疚不安和對新媳婦的同情;新媳婦在護理傷員時羞澀得只同意給「我」打下手,以及對小通訊員捨己救人犧牲過程的敘述,表現出強烈的人性至愛。
小通訊員犧牲自己的生命來保全擔架員生命的英雄壯舉,是至高至善的人間至愛,展現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 。
茹志娟,浙江杭州人。中共黨員。1943年參加新四軍,歷任二分區文工團、一師服務團演員,蘇中公學俱樂部戲劇幹事,蘇中軍區前線話劇團團員、組長,中國作協上海分會《文藝月報》編輯、作品組長,專業作家。中國作協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
④ 以《百合花》為例分析茹志鵑的小說特色
茹志娟今年10月7日在上海逝世。她在1958年春天
寫了小說《百合花》,這篇美麗的作品40年來美麗了許多人
的心靈。它被納入中學語文課本,所以我在14歲那年很幸福
很激動地欣賞並咀嚼了它。
茹志娟因為寫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
而百合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草本植物,因為茹志娟而變成千古百
合,這都是真的。我覺得現在中葯堂里邊最動聽的葯名當推百
合,百合百合,細細品味兩遍,真是滿口噙香。
10月15日,茹志娟的葬禮在上海舉行。她的遺照披掛
著白紗,這很容易使我想到一個純潔的靈魂正從百合花下悄然
離去。她今年73歲,33歲那年寫了《百合花》,在此之前,
她還寫過話劇劇本及《妯娌》、《關大媽》等短篇小說多篇,
但影響不大。《百合花》之後,又寫過多篇:《高高的白楊樹》
、《靜靜的產房》、《三走嚴庄》等,也未超過《百合花》。
真可以這樣說:百合一開四十年,茹志娟清香為百合。
1958年3月號的《延河》,溫潤的油墨香還沒有完全
干透,讀者們就發現了這道清鮮的文學佐餐,他們爭相傳遞著
一個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讀。
為什麼呢?因為以往戰爭題材小說往往穿著一個裁縫做的
「鎧甲」,生硬裹住脆弱。雖然魯迅說過,無情未必真豪傑,
但是在我國建國初期的文學作品中,談論情感二字的確很奢侈。
無法抒情,只好靠描寫緊張的場面來烘托主題。而《百合花》
一反「常態」,柔軟細膩,剝開外衣,突出靈魂。要的是真性
情。這樣,讀者的眼界一下子給擦新了、擦亮了。所以,當時
的文學評論說:茹志娟是一個創新。
清新撲面,這樣的小說簡直不是寫出來的,是剛從山坡上
採摘下來的,還帶著晶瑩的露水呢,嗅一嗅,鮮潤透腹。茹志
娟是誰?人們關心她了,想探知她了。同年的《人民文學》第
六期茅盾做了一篇《談最近的短篇小說》的文章,談的主要就
是茹志娟的《百合花》。茅盾是帶著欣喜若狂的心情來評說的,
我在這兒摘抄幾段,以饗讀者:
「我所舉的那些例子中間,《百合花》可以說是在結構上
最細致、嚴密,同時也是最富有節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寫也有
特點,是由淡而濃,好比一個人迎面而來,愈近愈看得清,最
後,不但讓我們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內心。
「這些細節描寫,安排得這樣自然巧妙,初看時不一定感
覺到它的分量,可是後來它就嵌在我們腦子里。
「一般說來,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說里寫兩個人物,是不
太容易處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處理得很好。全篇共六千
余字,開頭兩千字集中寫通訊員,然後引出第二個人物(新媳
婦),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寫她,接著把這兩個人物交錯在一處
寫,而最後又集中寫新媳婦,可是同時仍然在烘托通訊員,因
為讀者此時抑不住感動的情緒,一半是為了新媳婦,一半也是
為了通訊員———,主要是為了通訊員。
「我想,對於《百合花》的介紹,已經講得太多了,可實
在還可以講許多。我以為這是我最近讀過的幾十個短篇中間最
使我滿意,也最使我感動的一篇。」
茅盾不惜重墨,給我們評析了一篇經典作品,這在文學大
家庭里也是一處感人的細節,而最感人的細節是《百合花》里
邊19歲小通訊員槍筒里插的山菊花。這朵可愛的鮮花在戰斗
打響之前還盛開在小戰士的槍筒里,戰斗一打響,花朵就不見
了,小戰士也不見了,戰爭與和平,美麗和凄婉,茹志娟用她
的筆輕輕一撥,便撥得這樣動人心弦。
我記得在中學里讀《百合花》時,老師拿出比平時多兩倍
的課時,來品評這篇文章,而這個細膩的過程,我的女老師曾
兩度流下熱淚。小戰士和山菊花,這個經典細節是在老師淚水
的浸潤下而印入我腦海的。所以,快二十年的生活摩擦,它一
直像塊銅像一樣璀璨。多年來我也在留心茹志娟,希望從報章
中見到她的身影。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呢?熱愛《百合花》的人
們都在熱愛她,想知道她。尤其想知道她是怎樣創作《百合花》
的。
茹志娟說:「我寫《百合花》的時候,正是反右派斗爭處
於緊鑼密鼓之際,社會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嘯平
處於岌岌可危之時,我無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後,
不無悲涼地思念起戰時的生活,和那時的同志關系。腦子里像
放電影一樣,出現了戰爭時接觸到的種種人。戰爭使人不能有
長談的機會,但是戰爭卻能使人深交。有時僅幾十分鍾,幾分
鍾,甚至只來得及瞥一眼,便一閃而過,然而人與人之間,就
在這個一剎那裡,便能夠肝膽相照,生死與共。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
依據真人真事來加工的。但是小說里所寫的戰斗,以及戰斗的
時間地點都是真的。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之一,總攻海岸戰斗
的時間,正是1946年的八月中秋。那時候,我確實在總攻
團的前線包紮所里做戰勤工作。我在包紮所的第一個工作,也
正是去借被子。入夜以後,月亮越升越高,也越來越亮,戰斗
打響了。最初下來的,都是新戰士,掛的也是『輕花』。越到
戰斗激烈,傷員下來的越少,來的卻都是重傷員。有時擔架剛
抬到,傷員就不行了。擔架就擺在院子里,皓月當燈,我給他
們拭去滿臉的硝煙塵土,讓他們乾乾凈凈地去。我不敢揭開他
們身上的被子。光從臉上看去,除了顏色有些灰黃以外,一個
個都是熟睡中的小夥子。我要『看見他坐起來,看見他羞澀的
笑』。這種感情確乎是在真實的生活中就有的。我就著那天上
大個兒的圓月,翻看著他們的符號,記錄他們的姓名,單位。
心裡不可遏制地設想著他們的家庭,親人,朋友,他們生前的
種種願望,在他們尚有些許暖意的胸膛里,可能還藏有秘密的、
未了的心事……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實在用不著小本本,即
便有,也是無從落筆。它們就這樣刻在我的心裡了,直到現在,
清晰度仍然很好,毫不受歲月的干擾。
「記得大概是在萊蕪戰役吧!不知為了什麼事,在一個夜
晚,我跟一個通訊員要去最前沿。走之前,那位帶路的通訊員
告訴我,我們要通過相當長的一段開闊地帶,敵人經常向那裡
打冷炮,要我注意有時要彎腰前進,但不要慌。他不講倒還好,
這一番交待,倒使我有點緊張起來。就打定主意緊跟住他,他
貓腰我貓腰,他走多快我走多快。反正絕不在一位戰士面前,
丟女同志的臉。可是一上了路,他卻不願意我傍著他走,要我
拉開距離。拉開距離的意思我懂,是為了減少傷亡,這也是軍
人的常識。但是走在這一片一無莊稼,二無樹木,無遮無掩的
開闊地里,敵人的炮彈又不時地、呼嘯著飛來,我不能自製地
要往他旁邊靠,在他旁邊,就好像有一種安全感。可是他一看
見走近,就加緊步子往前跑,他一跑,我就在後緊追。於是在
星光之下,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在怪叫的炮彈當中,我和他兩
個人,默默無聲地展開了一場緊張的競走比賽。走得兩個人都
氣喘吁吁。不過一旦當我實在喘不過氣來,掉了隊,落在他的
視野之外了,他就會走回頭來尋我。這位通訊員的面貌我已記
不得了,我為什麼要去前沿也記不得了。記憶的篩子啊!把大
東西漏了,小東西卻剩下了,這本身就註定我成不了寫史詩的
大作家。奈何!但是這樣一次古怪的同行,無聲的追逐,遠是
這么色澤鮮明,甚至那野草的搖動,通訊員的喘息,都彷彿還
在眼前,響在耳旁。1958年時如此,現在也如此(———
指1980年,筆者注)。
「我麻里木足地愛上了要有一個新娘子的構思。為什麼要
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現在我可以坦白交待,原因
是我要寫一個正處於愛情的幸福之旋渦中的美神,來反襯這個
年輕的、尚未涉足愛情的小戰士。當然,我還要那一條象徵愛
情與純潔的新被子,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來的。
「作品寫完以後就寄出去了,但不久就退了回來。在那個
時候,難怪有些編輯部不敢用它,它實實在在是一篇沒有愛情
的愛情牧歌。當然,這些都是我現在的認識,當時要想得簡單
得多。也許想得太復雜了,就沒有《百合花》了,說不定。」
茹志娟是上海人,上海是她來去人世的起點和終點。我原
來想像她一定很細高、白皙,結果錯了。據兒時跟她在文工團
里戰斗生活了好多年的鄧友梅先生講:茹志娟很壯,兩肩寬平,
是力量型的女人。
鄧友梅說他很小的時候就編在茹志娟的班裡,茹志娟是班
長,又是大姐姐,待他情同手足。他的生活、學習及文學愛好,
受茹志娟的引導、影響很大。他很懷念她,這一次去上海,和
茹志娟的遺體告別,心裡很悲痛、很亂。他說他一定要寫點什
么,《人民文學》約他寫茹志娟,他正在沉澱情緒。跟茹志娟
長別的當天,鄧友梅便去了沂蒙山區,一是出差,二是重溫當
年。當年的沂蒙山青山綠水,曾經滋潤了茹志娟和她的戰友。
毫無疑義,茹志娟是在沂蒙山上採摘了一朵百合花。
說到茹志娟的人格精神,鄧友梅講了一個例子。有一次行
軍途中,有一個女團員走不動了,茹志娟二話不說,背起來就
走。鄧友梅說,看到女同志背人,一路小跑,真是還沒見到第
二例。茹志娟能幹,肯干,吃苦耐勞,而且性情爽朗、大氣,
鮮有女性的矯揉,這與革命隊伍的鍛煉有關,當然與她的身世
也是有牽連的。
她曾經在上海的一家孤兒院里生活過,所以,她的生命力
是夠頑強的。1944年19歲的茹志娟跟隨其兄參加了新四
軍。她吃過苦受過磨難,在革命隊伍里她從來不挑撿,不皺眉
頭,心紅志堅。她讀了四年書,全靠自學。寫《百合花》的時
候她33歲,文化底蘊已經很厚,尤為厚實的是她的生活。
《百合花》里的前線包紮所,是茹志娟待慣了的地方,面
對傷亡的戰友,並給他們擦去塵土和鮮血,也曾經是茹志娟的
工作。月夜裡看著自己的戰友年青俊少突然就倒地不起,這份
大悲大痛,大場面大事件,濃煙烈火,茹志娟卻用詩一般的筆
調娓娓道來,像百合花在山畔畔上含笑春風,自然、清麗,她
算第一人。鄧友梅說:這與她的品格有關。
茹志娟從部隊轉業以後到上海作協開始專業創作,她的創
作高峰在六十年代前後,跟當時寫《黨費》、《七根火柴》的
王願堅,並稱「南茹北王」。近些年,她寫出一個中篇《剪輯
錯了的故事》,嘗試用現代手法寫作,但是不是很成功,而且
作品的魅力不及《百合花》。自從她做了上海作家協會的黨組
書記、常務副主席以後,工作重心基本定位在行業管理和行政
事務上,這樣就極大地佔用了她的創作精力和時間。文章要人
寫,行政工作也需要人做,這是個矛盾。茹志娟出來擔綱行政,
讓年輕人致力創作、發展,把機會留給他們。
5年前,她從上海作協的領導位置上退了下來,變成了一
位慈祥和氣的上海婆婆,鬢發染霜,而她的形象在熟知《百合
花》的人們心中,卻永遠是那位挑開門簾含羞走出來、高高鼻
梁彎彎眉毛前掛劉海的新媳婦,好看的新媳婦。
讓我們在美麗和凄婉里再重溫一下《百合花》的芳香——
—「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裡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
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徵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
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
⑤ 關於茹志鵑的小說《百合花》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活動一]:速讀課文,感受小說,給小說換一個好聽的題目。
點撥:換題可以從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細節、道具、情感、立意、中心等角度入手,可以採用修辭手法,讓題目生動、鮮明。
明確:小說以「百合花」為題有作者自己的構思。
[活動二]:討論百合花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
A、作者借「百合花」刻畫了「新媳婦」的形象
明確:
①在「借被」「獻被」這兩個情節中,小說通過新媳婦對百合花被處置過程的
描寫、刻畫了人物性格,表現了人物性格的發展。
②新媳婦:美麗、純潔、善良、高尚。在情節中 , 其性格是發展的。剛過門才三天,小通訊員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妝——個有著百合花圖案的被子,她當然捨不得,這種情感在情在理,但當聽說借被子是為了打仗為了老百姓之後,……「一邊聽著,一邊不斷向房屋瞅著……,半晌,她轉身進去,抱被子。」到了包紮所,她又主動把被子「鋪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當衛生員動手要揭掉通訊員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時,新媳婦「劈手奪過被子。」「劈手」集中寫出了新媳婦,用自己的新被子為通訊員入殮時的那種果斷、堅毅、不容商量的態度與先前的嫻
靜羞澀判若兩人……
當然,這個人物性格的發展,還通過其它情節與細節表現出來,①剛剛開始做救護工作時,她害羞靦腆,我跟她說了半天,她才紅了臉答應做我的下手。可當看到小通訊員為了保護群眾而受重傷時「她剛才那種忸怩羞澀已經完全消失,只是庄嚴而虔誠地給他拭著身子……②新媳婦已經知道通訊員犧牲了,可她還是密密地縫著那個破洞,其實是在縫其她的一片真情,當我勸她「不要縫了」時,「她卻對我異樣地瞟了一眼」,對「我」以示不滿。
小說通過對新媳婦一系列的動作和細節描寫,不僅寫出了也對通訊員的友善、關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態度變化,更展示了新媳婦嫻靜、淳樸、善良、純真、高潔,如百合花一樣美麗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純真、高潔的優美心靈和品格的象徵。新媳婦是一枝鮮艷美麗的百合花。
B、「百合花」和小通訊員有關嗎?
1、討論小通訊員性格
明確:
①一個極其可愛普通的戰士,天真純潔,充滿朝氣,對生活與自然無比熱愛,
如,槍筒上插著幾根樹枝和野菊花。
②憨厚朴實,拘謹靦腆,如「帶路」「張皇、數摸」
③不善言辭,質朴純潔,如認識到自己借被子的方法不對,可能會給群眾造
成不良影響時,馬上鬆鬆爽爽地很「我」前去解釋,借到被子後,知道這是人家新婚時唯一的嫁妝,心裡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④精神崇高,在「犧牲/獻被」的情節中,在取得總攻勝利的前夕,為了保護擔架隊員英勇捐軀,表現了他對革命和人民群眾的無限忠誠。
2、小通訊員與「百合花」有關嗎?
他純潔高尚、美好的心靈也像百合花一樣。是一枝純潔高尚的百合花。
C、「百合花」和「我」的有關系嗎?
明確:「我」是作品中線索人物,敘述故事的視點,兩枝「百合花」的前後出場,引發了我情感的變化,如:生氣—興趣—著惱—親熱—愛上—後悔—心跳—強忍淚水—想推開沉著,一面之交,讓我看出的是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表現了戰士之間那種百合花一樣純潔無邪,高尚動人的情感。她是一朵懷念的百合花。
D、總結歸納
小說構思巧妙,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純潔清新美好,好像只與新媳婦有關,其實,百合花的特點與小說中的其他人物性格,與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緊密關聯的。
(1)百合花的象徵意義:百合花色澤文雅,香氣清函,白凈純潔,小說中,作者賦予了它豐富的象徵意義:即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都有百合花一樣高尚純潔美好的心靈,軍民之間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戰士之間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一句話,百合花,象徵著人性美,性格美。
(2)概括主題:
小說擷取了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斗爭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畫了有著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心靈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表現了純潔深厚的軍民之情和戰友之情,傳達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板書: 《百 合 花》
新 媳 婦 一枝鮮艷美麗的百合花
人情美
小通訊員 一枝潔白高尚的百合花
人性美
「我」 一枝深切懷念的百合花
教 育 理 念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讓教學與反思結合,讓教育與研究交融,讓成果變成行為,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⑥ 關於茹志鵑的《百合花》的文本解讀
短篇小說百復合花是茹制志鵑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在表現革命戰爭軍民關系這類庄嚴主題時,突破了當時流行的條條框框,顯示出清新俊遺的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選擇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戰士和老百姓,她們有血有淚,個性鮮明,與通常那種高大式的英雄形象顯然不同。小通訊員年僅19歲,他涉世不深,天真質朴,不乏關心戰友,體貼群眾的愛心,又對生活充滿情趣,槍筒里常用樹枝和野花來點綴,他憨厚靦腆與女同志接觸便會渾身不自在,但在危急關頭卻能挺身而出,捨己救人。俊俏的新媳婦,過門才3天,渾身上下洋溢著喜氣,她好咬著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沒笑完,這是一個極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善良淳樸,對「同志弟」有著樸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戰爭的意義,理解了小通訊員生命的價值,她便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唯一的嫁妝奉獻出來。作者擅長通過細膩而有層次的心理活動來刻畫人物。總之,這篇小說以樸素,自然,清新的筆調書寫和贊美了人與人之間的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創造一種優美聖潔的意境,讀後令人久久難忘。
⑦ 茹志鵑的小說作品《百合花》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茹志鵑的小說作品《百合花》寫發生於前沿包紮所的一個插曲,一個出身農村版的軍隊士權兵,與兩個女性在激烈戰斗時的情感關系。表現了解放軍的崇敬高品質,和人民真誠愛護解放軍這一主題,突出了融洽的軍民魚水關系。
作者在這個短篇中注重構思和剪裁,將故事發展與人物刻畫很好結合,首尾呼應,結構細致嚴密富於節奏感,通篇一氣呵成。
⑧ 百合花的小說結尾為什麼這樣感人
我認為來茹志鵑小說《百合花》結尾源感人的原因是:
語言清新、樸素、自然的基調奠定了它的感染力,它反對「高、大、全」的英雄造型,贊美了人與人之間的最美好最純真的感情,這種意境同時也是理想化的,會引起讀者無限的遐思與追求,令人回味無窮。
⑨ 通過《百合花》運用《小說家談小說》里的評析手法,自己也評析《百合花》一段
小說《百合花》在解放戰爭的廣闊背景下,截取了一個前沿包紮所半天內專發生的故事。從一個側屬面反映了軍民團結,生死與共的深刻主題,收到了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頗具匠心,作品用對比和襯托的方法,通過對百合花被子、野菊花、饅頭及衣服上的破洞等一系列細節描寫,細膩地刻劃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生動豐富,有血有肉。
在情節安排上以細節為中心,巧妙地以「我」貫穿全篇,使情節發展連貫自然,尤其是小說中三次提到的那條「棗紅底上面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用以反復點題,突出標題的象徵意義,同時也使情節的發展更加連貫。
整篇作品結構嚴密,層次清晰,前後呼應。圍繞借被子事件,對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這兩個人物的性格作了生動的刻劃。最後通過對新媳婦的集中描寫,有力地烘託了小通訊員的動人形象。
作品語言清新自然,具有濃厚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