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凱恩玫瑰花蕾
Ⅰ 「玫瑰花蕾」到底意味著什麼(公民凱恩)影評
作為電影史上最偉大電影之一的《公民凱恩》所有的線索全都是圍繞著凱恩臨終前那一句「玫瑰花蕾」到底意味著什麼而展開的。報業大亨凱恩的一生坎坷而富有傳奇色彩,甚至連那些最親近的人對他也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一個幸運的無賴,一個被慣壞了的、沒有原則、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的人。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是一個很少見的能發表自相矛盾意見的人,他因為有權,所以無所顧忌,他一直陶醉在自己有權有勢的意識中,除了自己,他什麼也不相信。這位呼風喚雨的權貴,他在人們的視線之中永遠如同一團迷霧,他一直都處在榮耀的光環之中,所有的人格特點只以為一句:「這個世界上能夠決定我怎麼做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我!」而暴露無遺。
電影在結尾的時候,借用年輕記者湯普森說出了「玫瑰花蕾」的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凱恩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又失去了這一切。「玫瑰花蕾」也許是他沒能得到的東西,也許是他失去的東西。鏡頭中慢慢出現了那隻凱恩小時侯玩耍用的雪橇,在推近中「玫瑰花蕾」四個字慢慢浮現。電影似乎在暗示,太早脫離天真而美好生活,讓凱恩就像一隻被催熟的蘋果,始終懷念的,依舊是那些無拘無束的青澀時光,可是過去卻已經無法重現。而一旦進入成人的世界,他就必須妥協,消隱童真的一面,卻因為時時追悔,於是,便用那不被理解的惡童般的性格施加於他所能控制的一切。
「玫瑰花蕾」到底該如何破譯,成為了《公民凱恩》中的關鍵性解讀。每個人都在尋找它的答案,可是那答案卻又根本無從尋找。
Ⅱ 《公民凱恩》中凱恩臨死前說的「玫瑰花蕾」是什麼意思
是凱恩童年玩的那個雪橇,那是標志著他人生的轉折,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種寄託。
Ⅲ 《公民凱恩》里的玫瑰花蕾到底是什麼有何寓意
是凱恩一出場玩的那個滑雪板,那是標志著他人生的轉折,之前的他都是快樂天真的孩子,但之後他的命運就被他的母親一手改變了。藉此他常常懷念著以前的那種日子,是他精神世界的一種寄託。
Ⅳ 請問<玫瑰花蕾>是什麼意思
你說抄的是公民凱恩吧??
探詢玫瑰花蕾的動機只不過是一個情節的嚎頭,旨有一個戲劇性的問題來抓住觀眾,它實際上是徒勞的搜索。但是這一嚎頭起作用了。就像那個滿懷希望的記者一樣,我們也認為玫瑰花蕾能解開凱恩的暖昧性格。沒有這一噱頭,整個故事就依然是蔓生枝節和鬆散的。對玫瑰花蕾的含義的探索使敘事型,為它提供了前進的動力,有了一個我們全都想獲得答案的戲劇性問題,這也就使得該片帶有偵探類型片的模式。這就是外國評論家所說的,美國人有講故事的天才。
最後雪橇上的玫瑰花蕾和整個影片的玫瑰花蕾是象徵凱恩的童年。一個總是「失去」的童年。
Ⅳ 公民凱恩的電影劇情
故事由報業巨子凱恩臨死前說的一個字「玫瑰花蕾」引出:攝影機的鏡頭緩緩推近一座庄園的大鐵門,鐵門頂端鑲嵌著碩大的字母「K」。鏡頭空過鐵門推近宮堡式的建築,又越過窗戶,逼近卧榻上的一垂危的白發老人。只見他嘴唇翕動,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幾個字;他手上握著一個水晶球鎮紙,球心帶有雪花紛揚中的農舍景物— —驀地,手鬆了,水晶球滾落於地,砰然碎裂。被人稱作「美國忽必烈」的報業巨子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76歲時孤寂地死去。
一部新聞紀錄片畫面,展示了凱恩傳奇的生平,一幀黑框的凱恩的照片,占滿整個銀幕。各種報紙頭版通欄報導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死訊。解說詞稱:「凱恩的帝國在其昌盛時期,曾經控制著37家報紙,13家雜志和一個無線電廣播網。它是帝國中的帝國。」新聞鏡狀追溯了凱恩發跡致富的緣起,其後創辦《問事報》,涉足政界,成為風雲人物。他曾兩度結婚兩度離婚,一次是與總統的侄女愛米麗成婚,青雲直上;一次是與「女歌星」蘇珊成婚,轟動一時。恰恰是他與蘇珊桃色丑聞被揭露,導致他在競選州長的政治生涯中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在經濟大蕭條之後,「凱恩帝國」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凱恩在桑那都庄園,深居簡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雜志的主筆若斯東,對這部倉促剪輯、止於皮相的新聞片並不滿意,便委託青年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生平作深入調查,並要他弄清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的真實含義,以揭示這個「美國忽必烈」作為人的真實形象。
湯姆遜訪問的第一個對象,是凱恩的第二任妻子蘇珊,她現在是亞特蘭大城一家低級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濃妝艷抹,但斷然拒絕接受采訪,一聲「滾出去」的逐客令,或許正隱藏著這位當年紅伶的人生痛楚。
在費城的賽切爾紀念圖書館,湯姆遜獲准進入檔案室,查閱了已故銀行家賽切爾未經披露的回憶錄手稿。1870年大雪紛飛的冬天,小凱恩的母親經營著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幾年有個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張廢礦井的產權契約作抵押,不料這個廢礦井後來被確認竟是富礦,凱恩一家頓時發跡。當凱恩母親將他連同財產託付給賽切爾,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凱恩對於要他成人後做什麼「美國最闊的人」毫不理解,不肯離開媽媽和這個鄉野小鎮,就用雪橇猛撞賽切爾。但他最終還是被帶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凱恩成年獲得財產權後,便自作主張買下第一家報社,出版《問事報》。他公然與賽切爾作對,興之所至時還大談維護社會正義,假惺惺地要保護窮人不受大公司剝削(他擁有這家公司的巨額股份)。賽切爾手稿上寫著這樣的結語:凱恩只不過是一個走運的流氓,被慣壞了的、沒有責任感的無恥之徒。
在紐約《問事報》的摩天大樓里,湯姆遜會見了當年同凱恩合作辦報的總經理伯恩斯坦。這位老人回憶起1890年凱恩第一天接管報社的情景,凱恩年輕氣盛,不可一世。他主張製造轟動新聞而不問事實真相確否,以此與《紀實報》爭奪讀者。但凱恩在向公眾發表的「原則宣言」里則義正辭嚴寫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報,它要忠實地報導新聞,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來干預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凱恩信奉實用主義,革故鼎新,從辦報而投身政治,還把對手《紀實報》的全班人馬拉進了自己的報社,甚至製造輿論鼓動美國捲入1897年的美西戰爭。他還懷著政治野心,實現了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至於問到「 玫瑰花蕾」作何解釋,伯恩斯坦則無法破解,只說那或許是一個他愛過的姑娘,或許是「他失去什麼東西」。最後,伯恩斯坦建議湯姆遜去找凱恩的大學好友、後來當上戲劇專欄員的里蘭,並說此人對凱恩的私生活佔有一手材料。
在一家醫院里,湯姆遜找到了坐在輪椅里的里蘭。窮途潦倒的里蘭對他說,凱恩是靠權力來生活的,他是個蹩腳的辦報人,「他使自己的讀者得到消遣,但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實話」。他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純屬政治聯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後來,他與歌女蘇珊邂逅,一見鍾情,干出「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當凱恩投身政治、競選州長之際,其政敵蓋蒂斯便以「凱恩在愛巢中和『歌女』雙雙被捉」的丑聞將他擊敗。凱恩為蘇珊修建了歌劇院,但天分有限的蘇珊首場演出便告失敗。里蘭撰文如實批評,說蘇珊不過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從心的票友」。這篇批評文章,里蘭因酒醉未能卒篇,由凱恩代筆完成。文章見報,里蘭旋即被凱恩解僱,他們的友誼也就破裂了,凱恩在政治與愛情兩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隱居於桑那都如帝宮的庄園 。
Ⅵ 公民凱恩故事梗概400字
《公民凱恩》
【故事梗概】:
1940年的一天,在佛羅里達州海濱的仙那度庄園里,76歲的報業巨頭查爾斯·福斯特·凱恩病逝了,臨死前,他除了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幾個字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
各種報紙頭版都通欄報道了這位被稱為「美國忽必烈」的權勢人物的死訊,青年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的臨終遺言「玫瑰花蕾」很感興趣,想知道它的真實含義,並想弄清凱恩到度是一個怎樣的人。於是,他決定訪問與凱恩接近的人、愛他的人和恨他的人。
【評價】
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
反映一個浮士德式的人物在物質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一部純粹的「電影的詩」
————————————
或者還有
【故事梗概】
概述
影片以本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便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Ⅶ 電影《公民凱恩》講的是什麼事情
黎明時分,猶如帝宮般威嚴的桑那都庄園的剪影,屹立在佛羅里達州海濱的一座山頂上。
攝影機鏡頭緩緩推近庄園的大鐵門,鐵門頂端鑲嵌著碩大的字母「K」。鏡頭穿過鐵門,推近宮堡式的建築,又越過窗戶,逼近卧榻上一個垂危的白發老人。只見他雙唇翕動,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幾個字;他手上握著一個水晶球鎮紙,球心帶有雪花紛揚中的農舍景物——驀地,手鬆了,水晶球滾落於地,「呯」然碎裂。
被人稱作「美國忽必烈」的報業巨頭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76歲時孤寂地死去。
一組新聞紀錄片畫面,展示了凱恩傳奇般的生平,一幀帶黑框的凱恩的照片,占滿整個銀幕。各種報紙頭版通欄報道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死訊。解說詞稱:「凱恩的帝國在其昌盛時期,曾經控制著37家報紙,13家雜志和一個無線電廣播網。它是帝國中的帝國。」新聞鏡頭追溯了凱恩發跡致富的緣起,其後創辦《問事報》,涉足政界,成為風雲人物。他曾兩度結婚,兩度離婚,一次是與總統的侄女愛米麗成婚,青雲直上;一次是與「女歌星」蘇珊成婚,轟動一時。恰恰是他與蘇珊的桃色丑聞被揭露,導致他在競選州長的政治生涯中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在經濟大蕭條之後,「凱恩帝國」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凱恩在桑那都庄園,深居簡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雜志的主筆若爾斯東,對這部倉促剪輯、止於皮相的新聞片並不滿意,便委託青年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生平作深入調查,並要他弄清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的真實含義,以揭示這個「美國忽必烈」作為人的真實形象。
湯姆遜訪問的第一個對象,是凱恩的第二任妻子蘇珊,她現在是亞特蘭大城一家低級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濃妝艷抹,但斷然拒絕接受采訪,一聲「滾出去」的逐客令,或許正隱藏著這位當年紅伶的人生痛楚。
在費城的賽切爾紀念圖書館,湯姆遜獲准進入檔案室,查閱了已故銀行家賽切爾未經披露的回憶錄手稿。1870年大雪紛揚的冬天,小凱恩年僅六歲。他母親經營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幾年有個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張廢礦井的產權契約作抵押,不料這個廢礦井後來被確認竟是富礦,凱恩一家頓時發跡。當賽切爾與凱恩母親簽署財產委託書時,小凱恩正在窗外雪地上堆雪人,擲雪球。凱恩母親將他連同財產託付給賽切爾,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凱恩對於要他成人後做什麼「美國最闊的人」毫不理解,不肯離開媽媽和這個鄉野小鎮,就用雪橇猛撞賽切爾。但他最終還是被帶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凱恩成年獲得財產權後,便自作主張買下第一家報社,出版《問事報》。他公然與賽切爾作對,興之所至時還大談維護社會正義,假惺惺地要保護窮人不受大公司剝削(他擁有這家公司的巨額股票)。賽切爾手稿上寫著這樣的結語:凱恩只不過是一個走運的流氓,被慣壞了的、沒有責任感的無恥之徒。
在紐約《問事報》的摩天大樓里,湯姆遜會見了當年同凱恩合作辦報的總經理伯恩斯坦。這位猶太老頭回憶起1890年凱恩第一天接管報社的情景,凱恩年輕氣盛,不可一世。他主張製造轟動性新聞而不問事實真相確否,以此與《紀實報》爭奪讀者。但凱恩在向公眾發表的「原則宣言」里則義正辭嚴地寫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報,它要忠實地報道新聞……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來干預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凱恩信奉實用主義,革故鼎新,從辦報而投身政治,還把對手《紀實報》的全班人馬拉進了自己的報社,甚至製造輿論鼓動美國捲入1897年的美西戰爭。他還懷著政治野心,實現了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至於問到「玫瑰花蕾」,伯恩斯坦則無法破解,只說,那或許是一個他愛過的姑娘,或許是「他失去的什麼東西」。最後,伯恩斯坦建議湯姆遜去找凱恩的大學好友、後來當上戲劇專欄評論員的里蘭,並說此人對凱恩的私生活佔有第一手材料。
在一家醫院里,湯姆遜終於找到了坐在輪椅里的里蘭。窮途潦倒的里蘭對他說,凱恩是靠權力來生活的,他是個蹩腳的辦報人,「他使自己的讀者得到消遣,但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實話」。他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純屬政治聯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後來,他與歌女蘇珊邂逅,一見鍾情,干出「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當凱恩投身政治、競選州長之際,其政敵蓋蒂斯便以「凱恩的愛巢中和『歌女』雙雙被捉」的丑聞將他擊敗。凱恩為蘇珊修建了歌劇院,但天分有限的蘇珊首場演出便告失敗。里蘭撰文如實批評,說蘇珊不過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從心的票友」。這篇批評文章,里蘭因酒醉未能卒篇,由凱恩代筆完成。文章見報,里蘭旋即被凱恩解僱,他們的友誼也就破裂了。凱恩在政治與愛情兩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隱居於桑那都如帝宮般的庄園。
湯姆遜再度訪問蘇珊,蘇珊向他道出了內心的隱痛。那次芝加哥大劇院首場失利,蘇珊在絕望中吞服安眠葯,被搶救過來後,發誓不再登台演出。在桑那都這座為她而建、極盡帝王豪華的大庄園里,蘇珊整日與凱恩相伴,猶如被囚禁在冷冰冰的墓穴里。她常常獨自在空盪盪的大廳里,靠壁爐里的火取暖,以玩拼圖游戲消磨時光。一年年過去,蘇珊實在不堪忍受,終於憤而出走。臨行前,她對暴君凱恩吐出心中的憤懣:「我對於按你的意思來支配我的生活,感到膩味透了。」凱恩被激怒,給了她一記重重的耳光。蘇珊穿過層層深鎖的門,毅然離去,凱恩的晚景則愈發孤獨而悲涼。
最後接受湯姆遜訪問的是凱恩的老管家雷蒙,他敘述了凱恩生命最後幾年的經歷。蘇珊出走後,凱恩狂怒地砸毀了蘇珊卧室里的全部陳設,惟獨保留了那個帶有農舍雪景的水晶球。凱恩死後,桑那都庄園所有珍貴的東西都被拍賣,剩下的家什雜物則被投入爐火焚毀。當問到「玫瑰花蕾」的含義時,這位跟隨凱恩勞碌一生的老管家,也只能含糊地以凱恩暮年「腦子有些不正常」來搪塞。
湯姆遜依次訪問了五個人,得到五個不同的故事,但始終無法解開「玫瑰花蕾」之謎。湯姆遜的結論是:「凱恩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然後,又失去了這一切。玫瑰花蕾也許是他沒有得到的,或者是失去了的東西。不過,它說明不了任何問題。我不相信一兩個字能解釋一個人的一生。」
當湯姆遜和趕來搶拍「桑那都帝宮大拍賣」新聞的記者、攝影師一一離去時,卻見一個帶有玫瑰花蕾商標的雪橇被投進爐火,火焰一口口將它吞噬,煙囪冒出黑煙,凝滯於天空。
Ⅷ 求《公民凱恩》影評一篇。800字以上。
《公民凱恩》的整個故事由「玫瑰花蕾」引起,「玫瑰花蕾」是凱恩臨死前說的最後一句話。記者湯普森查訪了能夠解釋「玫瑰花蕾」的與凱恩有關的人,從而揭開了凱恩的一生。在《公民凱恩》影片最後,那個寫有「玫瑰花蕾」字樣的雪橇板燃燒起來的時候,作為觀眾,似乎隱約明白了玫瑰花蕾的含義,一種失落的快樂?一種單純的遺憾?還是一個寂寞的結局?又似乎,觀眾最終還是無法參透「玫瑰花蕾」的真正意義?……
然而,正是「玫瑰花蕾」這個未知的意義引出了《公民凱恩》這部電影本身的意義。
從形式到結構,《公民凱恩》大膽地突破了原有的好萊塢經典敘事模式。
在影片的開頭,出現凱恩的官邸和大門,以及「禁止入內」的字樣,配合上宏大而駭人的音樂,像是將觀眾導入一個懸疑片或偵探片;而到了接下來的場景里,像新聞紀實片一樣介紹了凱恩這個人物;當新聞記者們談論「玫瑰花蕾」,湯普森開始調查凱恩的一生的時候,又像是進入了傳記片;到了蘇珊演唱歌劇的那些蒙太奇鏡頭中,觀眾似乎看到了歌舞片的表現手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們根本無法用經典好萊塢的類型去框定這部電影,它運用了好萊塢諸多類型片的元素,將好萊塢的模式首先從類型上完全模糊了。
好萊塢的經典敘事注重強調故事的客觀化,要呈現一個基本客觀的故事。而本片通過5大塊的閃回場景展示了凱恩的一生。在湯普森調查和凱恩生活兩條線的穿插之中,湯普森分別從塞切兒、他的經理伯恩斯坦、他的好朋友里蘭、他的第二任妻子蘇珊和傭人雷蒙那裡了解了凱恩的童年、他的事業、他的私人生活(第一次婚姻)、他的中年以及晚年的事情等等。凱恩的一生就是在每個不同回憶者的敘事中串聯起來的,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很多場景上,導演也是違反了時間順序去安排情節。本片打破了以往電影順序的線性敘事模式,而採用了多元敘事結構,靈活地使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技巧,並且突破了敘事的單一視點,而是用多個視角、各個角度去表現凱恩。
好萊塢經典模式講究一個封閉性的結尾,即故事從矛盾沖突開始,由解決問題結束,是戲劇化的故事結構模式。在本片中,卻讓觀眾根本看不到結局,或者說,觀眾看到的結局只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局。也就是說有了沖突卻沒有化解,提出了疑問卻沒有解決。在「玫瑰花蕾」這個不解的謎題中,觀眾卻獲得了極大的思考和想像。湯普森最後說「沒有任何一個字眼可以解釋凱恩的一生」,讓整個影片的結局變得曖昧不明,模糊不清,徹底突破了好萊塢式的清晰結局。用開放性的手法使得觀眾不必強行接受導演的意圖,而有了自己能夠感受的空間。也許這一點上,是對好萊塢經典模式最大的反叛。
在好萊塢的經典模式中,注重塑造那些類型化、平面化的人物形象。而在本片中,凱恩的性格似乎也並不明晰。當然也是由於本片多視角的緣故,觀眾除了能夠直面凱恩死前的場景外,別的時候,凱恩不是出現在新聞短片中就是出現在別人的回憶之中。片中的五個敘述者,塞切兒、伯恩斯坦、里蘭、蘇珊以及雷蒙,他們分別呈現了凱恩的某一面,也是在呈現著一個復雜多面的凱恩。凱恩這個人物形象就在不同人物的各執一詞中變得更為立體和鮮活,也具有了思辯色彩。比如伯恩斯坦是用同情及充滿感情的方式回憶凱恩,而里蘭則是用憤世嫉俗的語氣談論他和凱恩之間的關系……這都帶上了觀察視角的主觀性,因而由這些視角出發的說法又不能完全說明凱恩的真正性格。影片只是在展現一個錯綜復雜的人物和人物的社會關系等等,卻沒有像以往的經典模式那樣點破主題和人物性格,使得影片更具有了想像力和探索性。在經典的好萊塢中,經常塑造的是一些既擁有物質財富又擁有精神愛情的完美人物,而本片卻只是敘述了凱恩怎樣從一個充滿理想、少年得志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沒有友誼沒有愛情的遁世者這樣的一個過程,一種人生,顯然已經與好萊塢塑造人物的模式背道而馳。
本片除了故事結構和人物主題對好萊塢模式進行了大膽的突破,在電影拍攝手法技巧上也有了全新的嘗試。
比如本片開創並且運用了大量的景深鏡頭,使得畫面在縱深上有了更多的變化與調度,大大增強了電影畫面的空間的張力。這些富有意味的景深鏡頭使觀眾的視覺更具有真實性,並且要求觀眾更積極地投人思考,甚至參與到場面調度中去。比如在展現凱恩的母親與塞切兒簽署契約的那個長鏡頭里,最初出現的看起來像是小凱恩的全景鏡頭,但是攝影機往後拉,帶出了一扇窗,然後是凱恩的母親,繼續往後拉,凱恩的母親和塞切兒坐在前景的桌子邊簽契約,凱恩的父親則站在畫面的左側,窗外(景深處)小凱恩正在雪地里玩雪。這個長鏡頭就足以顯現出導演的獨特手法,將這一情節的復雜性同時地展現在畫面中。若是在經典好萊塢的敘事模式中,這個段落一定會運用正打反打,連續性的蒙太奇剪輯來處理。這便是運用了深度空間的場面調度來完成畫面表達。這種長鏡頭構成充分地體現了電影的特性,再現了統一的電影時空,比一般的剪輯程序更具有表現力。
本片還運用了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鏡頭,使畫面具有了非常獨特的意味。本片角度最大的仰拍就是發生在凱恩人生最失敗的時候,即競選州長失敗。攝影機的位置已經低到了地面,畫面中已經看得見天花板,從而大大突出了這一個空間。在這樣的鏡頭中,不但再現了場景的真實感,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種極其壓抑的氛圍,也暗示著這個巨人的失敗,暗示著凱恩從一個成功者到一個落寞者之間的轉折。
在一些特殊場景的剪輯上,本片也是獨樹一幟。比如在表現凱恩和愛米莉婚姻的惡化上,本片極其簡明又巧妙的蒙太奇來表現。這個段落用了幾個簡短的片斷簡略地追溯了凱恩第一次婚姻的失敗過程。僅僅是幾次早餐場景的蒙太奇,從人物的台詞、表情、化妝等表現了他們由親密到敵對的過程。
之前的好萊塢經典電影的那些程式化的敘事法、戲劇化的結構原則、定型化的人物設置、單一的客觀的視點、流暢的連續性的剪輯,在《公民凱恩》這部影片中已經被完全打破了。電影敘事話語在《公民凱恩》中有了全新的表達和突破,這對以後的更加現代化多元化的電影的影響是巨大的。
「玫瑰花蕾」的謎題到現在每個觀眾都可以各執己見,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由「玫瑰花蕾」展開的這部影片摒棄了之前的電影美學原則,開創了現代電影嶄新的時代
Ⅸ 你讀懂《公民凱恩》劇中的「玫瑰花蕾」了嗎
電影《公民凱恩》中有一段極易被人遺忘的台詞:一個男人往往會記得很多你以為他不會版記得的東西。權就拿我來說吧,1896年的某一天,我乘渡輪去澤西市。我們的船離岸的那一刻,另一條渡輪正好靠岸。我看見那條船上有個女孩兒正要下船。她穿一件白色的連衣裙,打一把白色的陽傘。我看見她的時間不過一秒鍾,而她根本沒有看見我,但我敢說自此以後每個月我都要想她幾回。
這段獨白是那個老的快要不行的伯恩斯坦——凱恩的經理說的,帶有一種中老年男人所特有的純愛與矯情。但它已經或多或少地告訴了我們「玫瑰花蕾」究竟代表著什麼。「玫瑰花蕾」是凱恩的臨終遺言,作為一名傑出公民留給世界的最後聲音,所有人都想知道它是什麼。整部影片便是以一個記者試圖解開這個謎團為主線串聯。記者對凱恩生前相關的人一一進行采訪。有意思的是,通過他們的講述,呈現了各種不同版本的凱恩。當影片把這么多版本的凱恩放在一起時,我們卻獲得了另外一個區別於所有版本的凱恩。特別是當人們苦苦尋求「玫瑰花蕾」的意義,卻在影片的結尾極具反諷意味地親手把它埋葬。原來,「玫瑰花蕾」只是凱恩童年玩耍的雪橇上的印字。這個破舊的雪橇最終被清理凱恩遺產的人們,當做沒用的廢物付之一炬。
Ⅹ 公民凱恩是部什麼樣的電影
《公民凱恩》又名《大國民》,是一部傳記體影片,也是當時年僅25歲的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復雜真相。影片以20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
概述
影片以20世紀初葉美國新聞業巨頭威廉·蘭道爾夫·赫斯特為原型,用新穎的藝術手法表現了一位報業大王的一生。凱恩在桑拿都庄園中留下「玫瑰花蕾」的「遺言」後死去。一位青年記者受新聞報刊委託調查這幾個字的含義。通過查閱有關回憶資料了解凱恩青年時代的經歷及其母親的艱難身世。報社董事長伯恩施坦介紹了凱恩的發跡歷程以及製造輿論使國家捲入一八九七年美西戰爭的往事。凱恩的生前好友利蘭講述了他與美國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他與第二個妻子、歌手蘇珊的邂逅以及他在總統競選中的失敗。蘇珊則在夜總會中介紹了她和凱恩由情人到夫妻生活的變遷;她在凱恩的支持下想飲譽歌壇,失利後便與凱恩一起生活在仙境般的桑那都庄園隱居。直到最後焚燒凱恩舊傢具時,才發現「玫瑰花蕾」原來是刻在他童年時代曾珍愛的雪撬上的字。
詳細
黎明時分,猶如帝宮般威嚴的桑那都庄園的剪影,屹立在佛羅里達州海濱一座山頂上。
攝影機的鏡頭緩緩推近庄園的大鐵門,鐵門頂端鑲嵌著碩大的字母「K」。鏡頭穿過鐵門推近宮堡式的建築,又越過窗戶,逼近卧榻上的一垂危的白發老人。只見他嘴唇翕動,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幾個字;他手上握著一個水晶球鎮紙,球心帶有雪花紛揚中的農舍景物——驀地,手鬆了,水晶球滾落於地,砰然碎裂。
被人稱作「美國忽必烈」的報業巨子查爾斯·福斯特·凱恩,在76歲時孤寂地死去。
一部新聞紀錄片畫面,展示了凱恩傳奇的生平,一幅黑框的凱恩的照片,占滿整個銀幕。各種報紙頭版通欄報導了這位權勢人物的死訊。解說詞稱:「凱恩的帝國在其昌盛時期,曾經控制著37家報紙,13家雜志和一個無線電廣播網。它是帝國中的帝國。」新聞鏡狀追溯了凱恩發跡致富的緣起,其後創辦《問事報》,涉足政界,成為風雲人物。他曾兩度結婚兩度離婚,一次是與總統的侄女愛米麗成婚,青雲直上;一次是與「女歌星」蘇珊成婚,轟動一時。恰恰是他與蘇珊桃色丑聞被揭露,導致他在競選州長的政治生涯中一敗塗地,從此一蹶不振。在經濟大蕭條之後,「凱恩帝國」迅速走向衰落。到晚年,凱恩在桑那都庄園,深居簡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
一家雜志的主筆若斯東,對這部倉促剪輯、止於皮相的新聞片並不滿意,便委託青年記者湯姆遜對凱恩生平作深入調查,並要他弄清凱恩臨終遺言「玫瑰花蕾」的真實含義,以揭示這個「美國忽必烈」作為人的真實形象。
湯姆遜訪問的第一個對象,是凱恩的第二任妻子蘇珊,她現 在是亞特蘭大城一家低級酒吧的歌女,年近50仍濃妝艷抹,但斷然拒絕接受采訪,一聲「滾出去」的逐客令,或許正隱藏著這位當年紅伶的人生痛楚。
在費城的賽切爾紀念圖書館,湯姆遜獲准進入檔案室,查閱了已故銀行家賽切爾未經披露的回憶錄手稿。1870年大雪紛飛的冬天,小凱恩的母親經營著一座家庭式膳宿公寓,早幾年有個房客拖欠房租,便用一張廢礦井的產權契約作抵押,不料這個廢礦井後來被確認竟是富礦,凱恩一家頓時發跡。當凱恩母親將他連同財產託付給賽切爾,要送他去大都市受教育。小凱恩對於要他成人後做什麼「美國最闊的人」毫不理解,不肯離開媽媽和這個鄉野小鎮,就用雪橇猛撞賽切爾。但他最終還是被帶走了,雪地上留下那副孩子玩耍的雪橇。凱恩成年獲得財產權後,便自作主張買下第一家報社,出版《問事報》。他公然與賽切爾作對,興之所至時還大談維護社會正義,假惺惺地要保護窮人不受大公司剝削(他擁有這家公司的巨額股標)。賽切爾手稿上寫著這樣的結語:凱恩只不過是一個走運的流氓,被慣壞了的、沒有責任感的無恥之徒。
在紐約《問事報》的摩天大樓里,湯姆遜會見了當年同凱恩合作辦報的總經理伯恩斯坦。這位老人回憶起1890年凱恩第一天接管報社的情景,凱恩年輕氣盛,不可一世。他主張製造轟動新聞而不問事實真相確否,以此與《紀實報》爭奪讀者。但凱恩在向公眾發表的「原則宣言」里則義正辭嚴寫道:「我要向本市居民提供一份日報,它要忠實地報導新聞…… 不允許有任何特殊的利益來干預這些新聞的真實性。」凱恩信奉實用主義,革故鼎新,從辦報而投身政治,還把對手《紀實報》的全班人馬拉進了自己的報社,甚至製造輿論鼓動美國捲入1897年的美西戰爭。他還懷著政治野心,實現了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的婚姻。至於問到「 玫瑰花蕾」,作何解釋伯恩斯坦則無法破解,只說,那或許是一個他愛過的姑娘,或許是「他失去什麼東西」。最後,伯恩斯坦建議湯姆遜去找凱恩的大學好友、後來當上戲劇專欄員的里蘭,並說此人對凱恩的私生活佔有一手材料。
在一家醫院里,湯姆遜找到了坐在輪椅里的里蘭。窮途潦倒的里蘭對他說,凱恩是靠權力來生活的,他是個蹩腳的辦報人,「他使自己的讀者得到消遣,但從來沒有跟他們講過實話」。他與總統侄女愛米麗純屬政治聯姻,其破裂是必然的;後來,他與歌女蘇珊邂逅,一見鍾情,干出「金屋藏嬌」的風流韻事。當凱恩投身政治、況選州長之際,其政敵蓋蒂斯便以「凱恩在愛巢中和『歌女』雙雙被捉」的丑聞將他擊敗。凱恩為蘇珊修建了歌劇院,但天分有限的蘇珊首場演出便告失敗。里蘭撰文如實批評,說蘇珊不過是「一位漂亮的,然而是力不從心的票友」。這篇批評文章,里蘭因酒未能卒篇,由凱恩代筆完成。文章見報,里蘭旋即被凱恩解僱,他們的友誼也就破裂了。凱恩在政治與愛情兩方面均遭挫折,自此,便隱居於桑那都如帝宮的庄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