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梁文敏牡丹

梁文敏牡丹

發布時間: 2021-02-25 04:31:49

『壹』 總領群芳是牡丹出自什麼詩

牡丹(明)馮琦

百寶闌干護曉寒, 沉香亭畔若為看。

春來誰作韶華主回, 總領群芳答是牡丹。

馮琦,字用韞,號琢庵,山東臨朐人(生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11月23日-?)。明朝政治人物。臨朐馮氏家族,馮裕的曾孫。自幼穎慧絕人,授書日記千言,萬曆四年(1576年)山東鄉試第一,萬曆五年(1577年)沈懋學榜二甲第三十二名進士,改庶吉士,歷任編修、侍講,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張居正稱其「此幼而碩者,國器也」。卒於官,贈太子少保,謚文敏。編有《經濟類編》百卷,近三百萬字。沈雲龍編《明代傳記叢刊》收入《馮琢庵先生北海集》。

『貳』 季 姓有哪些偉人

季布:西漢楚人,以任俠名。楚漢戰爭時為項羽部將,數圍困劉邦。漢朝建立後,被劉邦追捕緝拿,後得赦免,累官至河東守。 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俠名。聞名關中,方圓數千里志士爭著為其死,曾經殺人,亡命於吳地。官至中尉司馬。 季復:名復或作幾復,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宋代官吏、學者。與弟季中復有文名,其平生篤於學問,博覽群書,為文師韓愈、歐陽修。為政有惠德,得民稱誦,官至朝奉郎知渠州。 季陵: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學者、官吏。政和間三遷太學博士。南宋時遷中書舍人,曾被罷官,後復官右文殿修撰等。 季本:浙江省會稽(今紹興)人,明代大臣、學者。師從王守仁。進士及第後,授建寧府推官,征為御史,以言事謫揭陽主簿。官至長沙知府,落職歸。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等。 季廣琛:壽州人,唐代大臣。歷瓜州剌史、荊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節度使。後因兵敗貶溫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節度使,官至右散騎常侍。 季厚禮:安徽省無為人,明代大孝子,以孝行著稱於世。其子立,孫廷春,亦效之,人謂其「一門純孝」。 季寓庸:江蘇省泰興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書畫,畫仿沈周而能登其堂,書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 季開生、季振宜:泰興人,兄弟倆均為清順治年間進士,開生官至給事中,以直言著稱。後因諫買揚州女子,幾遭極刑,戍尚陽堡。在戍所被光棍毆死,官司不問。其工於書畫,亦工詩。其弟季振宜,號滄葦,官累至浙江道御史。藏書富甲海內。有《季滄葦書目》、《靜思堂詩集》。 季士訢:江蘇省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詞人。詞宗南宋、書學董其昌,宕逸多姿,絕去塵俗。水墨寫生筆趣奇縱。有《問紅詞》。 季雨霖:湖北省荊門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曾與劉靜庵等創設日知會,密謀革命。武昌起義後,任湖北第八師師長,不久辭職。後被軍閥黎天才殺害。 季羨林:山東臨清人,當代學者,著名教授、文學翻譯家、印度學和佛學專家。通梵文和吐火羅文,可稱一代宗師。著有《季羨林文集》。 此外,季姓名人還有:梁有名人季雅,明代有經學家季本,清代有藏書家季振宣。 當代有北京大學有國學大師季羨林教授;南開大學有經濟地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季任鈞教授;現任河北省省長季允石等。 季友(?—前644),春秋時魯國人。一作成季,魯庄公弟。大夫。以庄公命毒死欲立慶父的叔牙。庄公卒,他奉公子般為君。慶父殺般,立閔公,他奔陳。不久歸國。慶父再殺閔公,他奉閔公兄申出奔。慶父因國人不容左莒,他歸國立申,是為僖公,並逼慶父自盡。魯僖公元年(前659),以功受封邑,為相。僖公十六年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左傳?僖公十六年》 季孫行父(季文子)(?—前568),春秋時魯國人。季孫氏,名行父。歷仕文公、宣公、成公、襄以。宣公時始執政。公孫歸父欲除去三桓,被他驅逐。魯成公元年(前590)為防齊入侵,作丘甲(按「丘」為單位徵收軍賦),當出於他的主意。次年齊侵魯、錢,晉出師來救,他率師會戰於鞍(今山東濟南西北),得勝。六年,誇耀鞍之戰功,建築武宮。十六年因叔孫宣伯譖於晉,一度被晉拘留。傳他連相君,家無私積,以節儉著稱。 季孫夙(季武子),(?-前535),名宿,一作夙。季文子之子。春秋時魯國正卿。魯國舊有二軍,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醫,以為三軍。使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各政其一,三分公室。襄公死後,他擁立魯昭公。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改為二軍,四分公室,季孫氏獨得二分,從此魯國由季孫氏獨專國政,公室日益見衰。 季孫意如(季平子),(?—前505) ,春秋時魯國人。季孫氏,名意如。魯大夫。曾伐莒,以人犧祭亳社。在魯專權多年,與季公鳥等結怨,遂被魯昭公發兵困於宅。旋得叔孫氏、孟孫氏援救解圍。昭公兵敗奔齊、晉求助,他抗齊賂晉,使昭公居乾侯(今河北成安東南)。後因晉調停,乃隨晉使荀蹀至乾侯迎昭公。昭公怨深不返。及昭公卒,他葬之於魯陵墓道南,不使與祖宗並列。 季孫斯(季恆子),意如子。(?—前492),春秋時魯國人。季孫氏,名斯。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平子死,得嗣位。時公山不狃從陽虎為亂,他被囚,與陽虎訂盟後方獲釋。八年,陽虎設宴欲除三桓,他於赴宴途中察覺有異,乃逃奔孟孫氏家。十二年,受齊女氏,與定公往觀終日,廢朝禮,也丘遂去。 季孫肥(季康子),斯子。(?—前468),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季孫氏,名肥。魯哀公七年(前488),魯吳會於曾(今山東蒼山西北),吳令魯用百牢(犧牲,周禮最多十二),魯被迫遵行,他不赴會。吳太宰伯嚭召之。他使子貢拒之。又伐邾,縱師虜掠,十一年,齊攻魯,他使冉求率師卻之。迎孔丘返魯。後與孟武伯共迎魯哀公歸國。 季布(?—?),季稀之子。西漢楚人,以任俠名。楚漢戰爭時為項羽部將,數圍困劉邦。漢朝建立後,被劉邦追捕緝拿,後得赦免,累官至河東守。 漢高祖時為河東(黃河河套之東即今山西省)太守。漢惠帝(前194---187)時為大漢中郎將。漢文帝(前179--156)拜御史大夫。他本為楚地著名「游俠」,當時稱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俠名。聞名關中,方圓數千里志士爭著為其死,曾經殺人,亡命於吳地。官至中尉司馬。 季廣琛(?—?),字廷獻,壽州人,唐代大臣。季廣琛從小隨父母居住在洛陽, 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乙亥 (735 ) 中智謀將帥科, 仕肅宗, 代宗兩帝, 歷任瓜州,荊州, 宣州等州刺史。 曾率兵赴河南, 拜青徐等五州節度使, 因永王之事被貶溫州刺史, 後擢浙江西道節度使, 官至右散騎常侍, 敕封渤海郡公。 季章甫(?—?),季廣琛五世孫。字章甫, 號祿公。唐代大臣。 歷仕復州 ( 遼寧南部古城, 頻臨渤海灣 ) 牧, 大司馬, 西京 ( 今陝西西安 ) 人。避地南徙, 家於括蒼之龍泉。 季大蘊(?—?),唐昭宗三年(891),世居龍泉宏山,擅長種植農桑茶。唐末黃巢作亂,中原兵民遷居龍泉,衣食艱難,大蘊傳教耕作,使外來士民安居樂業。吳越王錢繆封其為農師。季大蘊是龍泉季姓六世祖,兄弟七人;長為大公、次為晉公、三是大蘊、四為蔣公、五為霸公、六為魯公、七為說公。七兄弟中有一人在朝廷為文官;有五人為朝庭武官。僅大蘊一人務農。 季償(?-?), 字秉乾, 行維, 唐德宗 ( 780---804 ) 初年自武林 ( 今杭州市 ) 宦居劍川縣邑城 ( 今龍泉市龍淵鎮 )。季償是唐德宗時從學於陽城的太學生。《舊唐書?陽城傳》 季復(?—?),名復或作幾復,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代官吏、學者。與弟季中復有文名,其平生篤於學問,博覽群書,為文師韓愈、歐陽修。為政有惠德,得民稱誦,官至朝奉郎知渠州。 季陵(1081—1135),字延仲,處州龍泉(今屬浙江)宏山人。宋政和二年(1112)進士,三遷太學博士。因論學術邪正異同而被譖,謫知舒城縣。靖康元年任秘書郎。建炎元年(1127)隨高宗至揚州,任尚書右司員外郎,高宗建炎二年(1128),拜太常少卿。三年春,金人再南侵,陵負九廟神主隨高宗至杭州,任中書舍人,力主抗金。同年六月,詔求直言,陵之對策為高宗所嘉納。時張浚為川陝等路宣撫使,陵上疏論其太專,因忤旨,遭罷官。四年,復職,范宗尹薦其才,命知臨安府(《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二),復任中書舍人。後又因附和范宗尹,為士論所非議,再次罷官,提舉杭州洞霄宮。紹興元年(1131)授右文殿修撰,繼任徽猷閣待制、紹興三年(1133),知廣州、兼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五年卒,贈中大夫。著有《白雲先生集》(《東塘集》卷一八《白雲先生集序》)十卷,已佚。事見《北海集》卷三五《季公墓誌銘》,《宋史》卷三七七有傳。 季南壽(?—?),字元衡,龍泉(今屬浙江)宏山人。高宗紹興五年(1135)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十八年,為婺州教授。舉博學宏詞科(《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二之一三)。三十年,知道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六)。孝宗乾道二年(1166),知徽州(明弘治《徽州府志》)。有《浯溪集》,已佚。 季鏞(?—?),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司農卿兼戶部侍郎季鏞奏言:"夫經界嘗議修明矣,而修明卒不行;嘗令自實矣,而自實卒不竟。豈非上之任事者每欲避理財之名,下之不樂其成者又每倡為擾民之說。 越帥季鏞賦詩為賀,陳宜中時為推官,次韻雲:「名南山高千古重,恩如海闊一身輕。門下少年初幕府,夢隨諸吏上崢嶸。」又雲:「功歸再造 金甌好,歲已三登玉燭調。昨日倚筇平地看,一如石壁望松寥。 季亨辰(?-?),宋戶部尚書兼三司使。《浙江通志》 季鳳翔(?-?),仕紹興刺史,宋政和間因官占籍東陽乘驄鄉。生三子:仲溫、仲良、仲恭。子仲良徙義烏縣二十七都。仲良六世孫寬再遷十七都全庄。七世孫悌,行名壽二,與弟祥(壽五)始自全庄遷金華之華山,別為上、下兩宅。 季大蘊 龍泉宏山村人,唐末黃巢作亂,中原兵民遷居龍泉,衣食艱難,大蘊傳教耕作,使外來士民安居樂業。吳越王錢繆封其為農師。 季褒 北宋治平二年(1065)進士 季裒 治平四年(1067)進士 季燮 治聖元年(1094)進士 季守經 崇寧二年 (1103)進士 季陵 公元1081-1135年,《中國文學家大辭典》2284目 季騭 政和二年(1121)進士 季路 政和二年(1121)進士 季隸 宣和三年(1121)進士 季佑之 宣和六年(1124)進士 季南壽 南宋紹興 五年(1135)進士(後又中博學宏詞科) 季太老 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 季穎 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 季翔 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 季吁 隆興元年(1163) 季文蔚 隆興元年(1163) 季夢符 淳熙十四年(1187) 季允升 紹興元年(1190) 季子清 紹興四年(1193)進士 季衍 嘉泰二年(1202)進士 季稱 嘉定七年(1214)進士 季可 寶佑四年(1256)進士(南宋兵部尚書) 季庚 淳佑十年(1239)進士 季立道 咸淳四年(1268)進士 季鎬 明代嘉慶二年(1523)進士 「宋代特奏名科」季和元 季行 季澈 季奕 季彬 季迤 季朋龜 季清臣 季項 季元有 季南強 季楠 季南琴 季德興 季莘 「元代特奏名科」 季祿兒 季體仁 季仁壽 季處宏 季至 季厚 「明代特奏名科」 季公紀 季亮 季炯 季觀 季伯光 季淵 季賓(以老人舉仕武昌府通判) 處州抗元英雄季文龍 華夏五千年,反帝、反封建、力圖推翻封建王朝的統治的農民起義革命運動風起雲涌。他們手持大刀長矛,肩扛土槍土炮,灑熱血,拋頭顱,英勇斗爭,前赴後繼,為推動中國的歷史向前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英雄事跡可歌可泣。南宋末年,青田季宅人季文龍就是其中一位頗有影響的農民起義抗元首領。 我研究季文龍的歷史是從1992年開始的。當時,季宅季氏裔孫籌劃編纂新宗譜,來電來信要我為季文龍寫篇紀念文章。我是季宅季氏第三十世裔孫,長居縣城,有查找史料之方便,當然無法推辭。但當時我手頭材料很少,對季文龍這個人物也只是在小孩時聽說過,都是帶傳奇色彩的,在思想上只是稍受到些影響。為了盡量弄清這個人物的歷史,我用了相當長的時間,在青田圖書館、總工會圖書館、青中圖書館、青田文管會、新華書店翻閱大量有關書籍,並在縣檔案館查閱了歷史上保存下來所有的六部《青田縣志》,還走訪了縣城有關知名人士和季宅當地的老前輩,搜集到不少寶貴史料。近幾年,我還在麗水和當地對史料進行深入的調研。隨著資料的發掘和深入,我對季文龍的認識也逐步加深。現在我把搜集到的史料整理出來,供有興趣的讀者研究探討。 季文龍起義抗元 季文龍,群眾尊稱季文王,字希夔,青田季宅村人,出生時間無據考證,犧牲於公元一二七七年。是自北宋(九六0年——一一二七年)初年由龍泉遷居雁衢(今季宅)季氏的第十一代裔孫。父季東,曾任山西省知府。文龍出身行伍,曾任福建鎮台。是元初浙閩農民起義抗元的首領。(青田季宗立文) 季士斷 [清]字尚迂,號上圩,江蘇常熟人。少負雋才,中歲耽於酒,牢騷不平。詞宗南宋,書學董其昌,宕逸多姿,絕去塵俗。水墨寫生筆趣奇縱,蓋亦寄其胸中寥落之戚。嘉慶二十五年一八二o)為蔣寶齡畫扇。有問紅詞。《墨林今話》 季士林 [清]濰縣(今山東濰縣)人。精刻石。同光(一八六二至一九o八)間與弟士衡稱名手,濰邑玉清官刻四面碑時亦與其事。《徐培基稿》 季如泰 [明]畫史會要、明畫錄均作季如太。字大來,鹽官(今浙江海寧)人,徒居嘉興。畫山水、人物最工細,兼善花烏,布置有深。意。游都門,畫卷傳入青宮。貞皇帝潛龍時一見稱賞,諭繪西湖景及牡丹數種。《嘉興縣志> 季賓[明]字汝和,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主事。善畫菊,能作數十種花樣,使人目眩神移。《畫史會要、越畫見聞》 季堯堃 [清]以字行,號雪江,江蘇如皋人。善繪花卉翎毛,尤長畫貓。《墨香居畫識》 季歷 周太王少子,文王之父。一作王季、公季。接位後,師承古公遺道,又與商貴族任氏通婚,積極吸收商文化,加強政治聯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商王文丁時,受封為「牧師」,成為西方諸侯之長。後因權重遭忌,為文丁所殺。 季厚燾 字瀛山(?----1948),號今嗇,別署刦後桃,江蘇常熟人,一作江陰人。厚熔從兄。從張兩生(溥東)習山水,中軍多閱元、明名跡,藝益進。精鑒賞,富收藏金石、書、畫,工治印。寓杭州數十年,晚歸虞山。卒年八十餘。《琴廬談蕾、廣印人傳》 季厚熔 字子陶(?---1937),別署太公執釣竿人,江蘇常熟人。工篆、隸,能以帚作徑丈大字,虞山老石洞壁有其鐫篆」仙乎「。能刻三四寸見方鉅印,若漢石闕。兼工詩文琴韻。年七十餘卒。《琴廬談薈》 季友直 [宋]工山水,嘗為范威大作冰天、桂海二圖。冰天畫使北渡黃河時,桂海畫佛子游岩道中。《石湖集》 季應召 [清]字葵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畫貓得神。《畊硯田齋筆記》 季德基 [明]瑞安(今浙江瑞安)人。與虞原璩同邑,亦以善書應薦,母老辭歸,溫州守何文淵皆敬禮之。時語人曰:「吾守溫州,得瑞安二隱君子焉。」《名山藏 季敬臣 [明]字景竹,籠泉(今浙江龍泉)人。聰穎博雅,試屢高等。能詩,工畫,琴書一室,吟詠自如。以貢任定邊合。著有繳璘館招劍篇、此君愛助篇藏於家。《處州府志》 季松[宋]有牧童牛背圖。《辛丑銷夏記》 季標[清]字學耘,江蘇如皋人。工詩,極有韻致,善書,名噪一時。亦長山水、花卉。嘗為沈匏廬畫載酒訪詩圖。《寒松閣談藝瑣錄》 季桂芬 [清]號檜艙(一八五八至一九o八),江蘇常州人。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清拔貢。歷高密、臨淄、東阿等知縣。工花卉,法宗憚壽平。卒年五十一。《毗陵畫徵錄》 季淑[清]女。字圭明,京江(今江蘇鎮江)人。知書,善山水。父某武人,落魄吳門、淑慨然願以身償公私負,還其父於鄉里。嫁盛澤潘壽朋為妾。未二年而歿。潘裝潢遺墨述其顛末、,一時題詠甚夥。畫筆圓渾,頗似明人,尤近文端淑,所作有「護花畫記」小印。《墨林今話》 季芝昌 [清]字雲書,號仙九,江蘇江陰人。工畫蘭。著有《丹桂堂自訂年譜》、《丹魁堂詩集》。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第三人及第。曾任軍機大臣、左都御史、閩浙總督。溢文敏公。父季麟,直隸鉅鹿知縣,居官慈惠。子季念治,道光一三十年庚戍(1850)進士,官編修。孫季邦楨,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進士,官至福建布政使。 季筠[清]女。字文佩,滿洲人,為川督鳳弗堂妻。工畫花卉,筆力秀潤。嗣茆堂卒,奉命建洞,工竣,文佩投於嗣後荷池。《益州書畫錄續編》 季瑜[清]字鍾山,浙江龍泉人。丁酉拔貢,善詩文,工書法,與兄琦同乳相友愛。赴都應朝考充八旗教習。卒年五十三。《處州府志》 魏 鍾繇《薦季直表》 鍾繇書於魏文帝黃初二年辛丑(221),楷書,書時鍾繇已70歲高齡。此表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 直的表奏。原墨跡本於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後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幸有一照片留存(見附圖)。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首。 此帖有人認為系唐人根據原本所摹,也有人認為系偽托,但屬"偽好物"。由於它具有鍾書的基本特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故得到書界的重視和高度評價。如陸行直說:"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朴,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王世貞認為,在此帖顯世之後,"天下之學鍾者,不再知有《淳化閣》"(指《淳化閣》所載鍾繇諸刻帖)。此帖筆畫、結字都極其自然,章法錯落。梁武帝等所說"雲鶴游天","群鴻戲海"以及"行間茂密"等於此帖表現最為鮮明。鍾繇所創造的"鍾體",同王羲之的"王體"是我國書法史上兩個歷久不衰的藝術典型,影響極其深遠。 元趙孟頫 致季宗源二札卷 此札為趙孟頫致「親家」季宗元的信函。主要內容是趙孟頫向「親家」述說自己因官事繁雜,心境惡劣。考證得知,此札應是趙氏在濟南路總管府任同知時所寫,時間為至元末至元貞初,趙氏四十餘歲。書法自由揮灑,純熟流暢。 此帖前四行殘,現存者為明嘉靖年間季氏後人據家乘補書。但據專家考證,補書時誤將季宗元的「元」補書為「源」。季宗元,字文彬,是一位書畫鑒藏家。此外,第一札後有趙氏通報近時所見名畫一段,應附於前札之後,而非單獨一札。 另有張益等題跋。 元代收藏家季宗元收藏《珊瑚帖》 季廣琛

『叄』 求一篇有關劉墉書法賞析的論文、字數多點沒問題、

書法鑒賞淺識 按照這個模板應該沒問題. good luck !

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浩如煙海,流派紛呈、風格繁異。尤其是它極其豐富的內涵決定了書法欣賞和品評的細致復雜性,而且歷來多有爭議。這是因為:書法藝術的美雖有一個共同性的客觀審美標准,但就其風格而言,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標准。比如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她們是四季花卉的代表,她們都是很美的,五嶽的風景各不相同,也都是很美的。因此很難對它們斷定高低上下之分。再加上欣賞者的眼光和角度不同,立場觀點不同,藝術修養不同,志趣喜好不同,即使是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的作品也難免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人的欣賞能力和品評水準,往往受時代、社會、歷史、政治傾向以及欣賞者個人的學識和文化修養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因而也就造成了欣賞方向多元化,欣賞標准多層次的結果。既然書法欣賞這么復雜,這么抽象,又沒有固定的品評標准,書法欣賞又是每個愛好者迴避不了而必須面對的課題,究竟如何去解決書法欣賞的困惑呢?筆者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和理解會有助於書法作品鑒賞力的提高。
首先,講書法欣賞的對立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對立統一的,書法的欣賞也不例外。我們舉兩個例子:
自古以來人們尊稱王羲之為「書聖」,他的故事在中華大地家喻戶曉,他的作品無論是楷、行、草在歷代皆奉為典範法帖。對王羲之的贊揚舉不勝數。南朝寧羊欣說:「羲之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攝眾法,備成一家。」梁武帝蕭衍也盛贊「羲之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閣。」特別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酷愛「王書」,在他親自撰寫的《王羲之傳論》中說:「詳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唐代的孫過庭、張懷瓘、李陽冰等大家也都盛贊王羲之書法之美。然而,位於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學家大書論家韓愈卻大聲疾呼「羲之俗書趁姿媚」,斥右軍書作為「俗書」。
「俗書」一說來源於韓愈的石鼓歌,其中有二句為「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意思是說王羲之寫的字是為了迎合當時社會的習俗,趁姿媚:追求字體嫵媚可愛。曾以所寫的《道德經》從山陰道士處換來白鵝。(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軾、蘇轍(三蘇)、王安石、曾鞏為唐宋八大家)。
再如,對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法,宋代的蘇東坡以為「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之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黃庭堅也說歐、虞、褚、薛輩皆為所窘,豈如魯公蕭然出於繩墨之外,字勢奇偉秀拔能備八法者,獨太師耳!」然而,同時代的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卻說:「真卿學褚遂良既成,自以為挑剔名家,作用太多,無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顏柳挑剔,為後世丑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盪無遺矣。」再如,對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的書法,明代解縉說:「文敏神明英傑,儀鳳沖霄,祥雲捧日,天資美邁,盡掩古人超入魏晉。」明代莫雲卿卻說「正似寰匱俗子,衣冠而列儒雅縉紳中,語言面目立見乖杵,蓋矩矱有餘,而骨氣未備,變化之際,難語無方。」明末清初的傅青山將趙貶的更厲害,他說:「弱冠學晉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山墨跡,愛其園轉流暢。稍臨之則遂亂真矣,已而愧之曰『是如學正人君子者,每覺觚稜難進,降於匪人游,不覺其日親者。松雪曷嘗不學右軍,而結果淺俗,至類駒王無骨,心術壞而手隨之也。』」從以上的對趙孟頫的書法看法,解縉的褒同莫雲卿和傅青山的貶簡直是水火不相容。
以上所講的王羲之是書聖,顏真卿和趙孟頫也都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代書壇的主將,他們的書法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他們對書法的貢獻都是很了不起的,他們書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然而對他們的書作評價卻是那樣的大相徑庭甚至水火不相容,而這些分歧往往又出自像韓愈、蘇東坡等歷史上一些重量級的代表人物身上,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欣賞者首先要搞清楚的第一個問題。究竟為什麼會產生這么大的分歧,原因又在何處?我們說世界是充滿著矛盾,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從這一觀點出發,書法欣賞和審美的標准當然不能例外。因而上面所講王羲之、顏真卿和趙孟頫,他們雖然都是某個時代的書壇之主,或赫赫有名的書法大家,但對他們的書藝欣賞的態度,也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贊揚的褒又有批評的貶。這里給我們一個提示,這些嚴重的分歧主要是由審美標准意識的不同所造成的。要想達到審美的共識,必須具備相同的審美意識和欣賞標准。舉個生活的小例子,許多人特別喜歡吃辣椒,一頓不吃就沒勁,一旦遇有知己就會大談吃辣椒如何享受,甚至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列舉出辣椒的諸多優點。然而生活當中確實有一部分人,他們不喜歡吃辣椒或因身體條件限制不敢吃辣椒,在他們眼裡視辣椒為老虎,非常忌怕。在他們面前大談辣椒之美,他們肯定不會感興趣,甚至會遭到排斥。從這個生活小例子當中我們看到,人們的志趣愛好和意識都是不同的,是很難找到統一標準的。書法欣賞和審美的標准也是如此,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這也就決定了對立的評家一定會產生出對立的鑒賞觀點。因而就有了對相同問題的不同認識。
我們簡析一下他們鑒賞觀點分歧的原因所在,對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看法上,唐太宗李世民所追求「點畫不謬,結法嚴密,筆勢連貫,寓動於靜,以斜反正」等,是傳統的「中和為美」的審美意識和標准在書法中的體現,而王羲之的書法恰好符合他的審美趣味。因此,李世民特別喜愛和推崇右軍書法藝術。命弘文館馮承素等人雙鉤填摹「蘭亭序」分贈重臣,又有蘭亭陪葬昭陵的傳說。更有甚者唐太宗為了表彰玄奘法師遠涉西域,求取大成佛法,著太子寫了聖教序文,命弘福寺和尚懷仁同他的弟子們廣泛搜集王羲之的字,全部用「王書」集摹而成,歷時經歷了二十四個年頭。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唐太宗李世民對右軍書法是何等的酷愛,在他的心目中右軍書藝是天下第一,是崇拜的偶像,當然要稱贊右軍書藝。
而位於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則認為「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其歌也存思,其哭則存懷,凡出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其意思是說,做每一項事物都有思想支配,有目的有感情支配,書法作品當然不能例外。他滿懷激情地贊美張旭說: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魚蟲,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從上面可以看出韓愈的審美觀念與怨而不哭,溫柔敦厚,蹈虛守靜的傳統觀念是不同的。他所追求的「文為世所珍者必非常物。是飽和作者激情的「心聲」「心畫」他更重視「詩外求詩」、「書外求書」的字外功夫。他在書品中要尋找的是運動的、進取的、寄情的、變動的東西,而不是清靜無為的隱逸之氣。他贊美張旭的這段文字是書法抒情性與意向特徵的高度概括和准確表述。也是韓愈書法審美觀念的集中體現。這種觀念支配下的韓愈當然不滿足籠罩初唐書壇的五羲之書風,他鄙薄「書聖」,追求書法意向美的最高境界。在當時無疑是一大進步。他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審美觀念不一致,當然不會有共同的審美語言。他所說的王羲之是「俗書」也就不以為怪了。
就顏真卿書法藝術的分析,蘇東坡主張「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因而,他贊揚「一變古法」的書法革家顏真卿。他的門人黃庭堅也主張「蕭然出於繩墨之外」,認為「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這些說明蘇東坡和黃庭堅是書法上的革新派,是追求書法個性化、新面目和有進取精神的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們贊美顏真卿的原因正在於此。相反,在同時代四大名家之一的米芾,他的書法美的典範是什麼?他偏愛「鍾王」大搞傳統繼承,反復臨寫王羲之幾乎達到亂真程度,在他心目中以「鍾王」為榜樣,臨古字,集古字、追古氣古法。他所欣賞的是體現清逸蕭散的魏晉書風。因此,他站在魏晉門下大貶唐人,說顏柳「丑怪惡札之祖,古法從此盪無遺矣!」他看不慣在楷書上邁了一大步的顏柳。
從上面事例中,我們可以明確看出:書法審美如果沒有共同的標准,共同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語言,是不可能有相對統一認識的。因此,我們在探討書法欣賞時,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以傳統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為宏觀,以共同性的客觀美標准為大前提,去尋求相對統一的書法欣賞的共同語言。
傳統的書法審美主要標准,客觀的講應有理通、力遒、形美和韻勝四大方面。
首先要講一下理通,理通就是合乎規矩法度。自古以來學書皆應從規矩入手,然後從規矩再走出來,要識法明理。從廣義上講,用筆的筆法,字的結體造型,整篇的章法布局甚至包括墨法都包含著「理」,一幅好的書作,所寫的字有根有源,同時還有發展,也就是說既有傳統規矩又有變化,而不是自己隨意橫塗豎抹,點畫狼籍,荒誕狂怪,沒有傳統的作品只能讓人看了產生厭惡而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理通包含兩種意思:一是必須師古人,學傳統,學規矩法度。二是走出傳統存發展,後者必須是在前者的基礎而上產生的。清代乾嘉之際,被稱為當時四大書家有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這四人中書藝最高應推劉墉,從表面上看劉墉的字圓圓的、軟軟的,彷彿紙上堆著一團團棉花,但細看卻骨絡分明,內涵剛勁,被稱為「棉里裹鐵」。劉墉是師從趙孟頫和董其昌,可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出趙董的跡象。因而他是善學前賢而不受前賢奴役的人。和他齊名的翁方綱寫了一輩子的「化度詩」碑,但始終跳不出歐陽詢的圈子。
有一個小故事,講戈仙舟是劉墉的門人,又是翁方綱的女婿,一次戈仙舟拿著劉墉的作品向翁請教,翁說:「你回去問一下你老師,他的筆下哪一筆是古人。」戈仙舟把話轉告了劉墉,劉墉笑著對戈說:「我寫的是自己的字,你也去請問令岳,他的筆下哪一筆是他自己?」他們的話針鋒相對,好象彼此開玩笑,但確實表現了他們倆學習書法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一個師古而泥,跳不出古人圈子。另一個學古而不做書奴,創出自己的風格。著名的書論家胡小石在「書藝略論」中說:「夫學書之初,不得不師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臨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遺產,非可終身與古人為奴也,若拘守一偶,惟舊轍是循,如邯鄲學步,此等粥飯漢,倘使參訪大法,定須吃棒遭喝匍匐而歸。至於狂禪呵罵,自詡天才,奮筆伸紙,便誇獨創,則楚固失矣。」胡小石先生總結出一段名言:「前不同於古人,自古人來而能發展古人,後不同於來者,向來者去而能啟迪來者」這些經典的話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這里必須強調一個問題,有些學書者往往借口「俗書」、「館閣體」或「平庸中和」等,不去認真學習傳統,不下決心刻苦臨帖大練基本功,而是隨意塗抹,肆意潑墨,想走捷徑,這是大錯特錯的,到頭來只會害了自己。從一定意義上講,如果能臨寫幾位大家碑帖,且形神兼備的話,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書家了,這就足以證明傳統功夫的重要性。在對待「館閣體」,「書卷氣」上我們應持兩種態度:一方面傳統的有「書卷氣」的作品體現了傳統的中華文化思想,這樣的作品含蓄、蘊藉、靜謐、安詳、不急不徐、不偏不倚、縱放得體,剛柔相濟,這樣的作品是美的,它產生了完整的美的藝術規律,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面,這種「書卷氣」從某種意義上講,對追求新意和創出新一代書風是一種枷鎖。我們又必須打破它,這就是繼承和發展。
「推陳出新」,也是書法創作的辯證法則。因此,奉勸那些把信手潑墨當作「墨寶」的朋友,還是先學習點「書卷氣」,學點規矩法度。先把傳統的功夫學到手,使自己所寫的字合乎傳統,有法度,有道理。不然的話,就像六歲的兒童拿起毛筆隨意寫字。「新」得天真可愛,但那不是書法。又好比沒有受到過舞蹈基本訓練的人在跳舞,情也有,狂也有,但卻沒有舞蹈的韻律美,也就稱不上是舞蹈。
書法審美的第二個標準是力遒,也就是說寫的字要有力度,平時所說的骨力勁健。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善筆力者多筋骨、不善筆力者多墨豬,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平時,我們看一件作品的優劣,力遒是極為重要的標志,用比喻的說法就是:「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如椎畫沙,如印印泥和屋漏痕」等等。這種筆力是作者通過長時間的摸索和體會,駕馭毛筆這一特殊書寫工具的功夫和技能,這種力並不是求其表面張揚外露,而是滲透著作者情意並藏於筆墨中的椎沙印泥之妙 ,使寫出的字有一種「骨勁和內美」,也就是「寓剛勁婀娜之中,行遒勁於婉媚之內」。
「筆力」一詞比較抽象,前人在論述筆力時也多採用比喻之類的評說。如梁武帝評王羲之書法為「龍跳天門,虎卧鳳閣」。王羲之說:「腰肢無力的傷長字似死蛇掛樹」,但這類比喻往往給人更為抽象的感覺,讓人在實踐中無法從師。在古代書法中還出現了「用力說」「技巧說」二種,比如:衛夫人說「盡送一身之力而送之」。包世臣說「點畫細如絲必皆須全身力到」,康有為也說「欲用一身之力」。「技巧說」的代表唐代書法家盧肇說:「用筆之力不在力,用力筆死矣!」米芾也說:「寫大字,用力提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但不管怎麼說,歷代書家和書法評論家都十分重視「筆力」,它是衡量書作優劣的首要條件之一。
根據以上不同的說法,我們可以理解:「筆力」實際是欣賞者對書法作品線條質量所給人不同強度「力」的感受,實屬心理學的范疇,就好像顏色一樣,紅顏色給人暖感,藍顏色給人冷意。但不管怎樣一幅書法作品,如果沒有筆力,是絕對不值得欣賞的。因此,每一個書家都應竭盡全力用畢生的心血學習和研究、實踐和探討,用心體會和感受「筆力」在書法創作中的意義,正所謂何日百煉鋼,化作繞指柔;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書法審美的第三大標準是「形美」,也就是結體美,書法要寫出儀態活潑生動,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而不是平庸的把點畫搭配在一起。這種優美字型形態的創造,是與作者的心意緊密關聯的,是受作者藝術構思駕馭的。前人所謂「字形在紙,筆法在手,筆意在心,筆筆生意」。這段話的中心意思就是字要寫的活而生動。王羲之在書論譬成章十二中說:「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折一肱」。這里是指筆法的重要性,但也直接影響到結體美。在整個字的造型上,王羲之有更加形象的比喻,在節制章第十中說:「夫學書作字之體,須遵正法,字之形勢不得上寬下窄,如是則頭輕尾重,不相勝任。不宜傷密,密則似痾瘵(zhai病)纏身,不舒展也;復不宜傷疏,疏則似溺水之禽;諸處傷慢;不宜傷長,長則似死蛇掛樹,腰肢無力;不宜傷短,短則似踏死蛤蟆。言其闊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歟!」一個有造詣的書家對每個字的長短、大小、疏密都應做到精思熟慮,意隨筆到,筆隨勢生使之曲盡其美,富有生趣。讓人從靜止的字形中看出活潑飛舞的動勢來。給觀眾以凝神觀賞,餘味回甘的藝術享受,使人感到「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字形即剛健篤實又意態端莊靈秀。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說:「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不精,雖善猶惡,字殂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這段話把筆法和結體的重要性及二者的密切聯系講的非常透徹明了。舉一個小例子,我們經常去看書法展,往往走馬觀花,一目帶過,但是如發現一幅造型優美的書法作品,一定會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作品前仔細觀賞,甚至手摹心追,久久不願離去。這就是造型美的巨大魅力,也是書法欣賞從走馬觀花到下馬球看花的境界的提升。
書法欣賞的第四個標準是韻勝。也就是氣韻生動。作為藝術品的書作,不但要求有流於外感美觀的字型,同時不要求精神內涵富於傳神,具有奕奕動人的風采和韻度,才能算上乘之作。當我們去欣賞一幅好的作品時,不但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看,還要把全篇當作一個藝術整體去看它的總的格局,總的章法,看它如何首尾相應,上下銜接:看它運筆的徐疾及虛實隱顯,整篇布局的參差錯落,疏密相間,還有施墨的濃淡枯濕,擅變善化等,這些就是整個書法作品的「氣韻風度」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應是氣脈相通,生動活潑,神采飛揚,並且蘊含著音樂的韻律,脫然出紙,天機流盪,動律優美,風采飄然,精神橫溢,富有生趣,充滿了藝術感染力。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宋人「尚意」之說。「尚意」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講究氣韻為主。歐陽修說:「學書為樂,作書自適」,蘇東坡主張作書「自然天放」,黃庭堅提倡「去俗氣,要韻勝」,米芾主張作書「率意」,姜夔講「風神」等等,這些都是講書法作品要有審美情趣,要表情達意,要有「韻味」。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韻勝」的含義可以說是「書家思想境界、生活閱歷、藝術修養及作品所達到的獨特境界等內外各方面功夫的總和」,這就是說明了書法藝術不只是一個用筆技巧、熟練及功力深厚的問題,同時它還能反映作者的審美觀。從書法作品表現出的神采和韻勝中流露出作者藝術個性、藝術情趣及審美思想的追求,是作者精神境界和藝術風格的體現。書法的精神境界和藝術風格的內含應該包括:書法與文學、書法與詩詞、書法與哲學、書法與美學等等,這些都是構成書法「韻勝」的因素。我們從古今的許多名家事例中都能得出明確的答案。象鍾繇、衛夫人(衛鑠)、王羲之都不是專職書家,初唐四傑之一的虞世南是「當朝大臣」,顏真卿是清廉官吏,是平叛的將軍,書法只不過是他們的業余愛好而已。但這業余愛好生命力極強,以至於世人都知道他們是書法家反而把他們其它光輝業績遺忘了。文學家和詩人也是如此,他們只是在幹完正事以後有空閑才動一下筆,也完全是消遣而已並不看重作書。王羲之的「十七帖」也只不過是生活中寫的便條,是無意的,甚至是不經心的(舉例、胡桃帖、女兒帖、妹至帖、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蘇東坡「寒食貼」)從近低(1900~2000)二十世紀十大書家吳昌碩(草體石鼓書法千年一人)、沙孟海(書法理論、教育家)、弘一法師(李叔同、內容宗教、形式藝術)、康有為(碑學理論、《廣藝雙舟》)、沈尹然(書法創作、理論研究、普及代表一個歷史時期)、謝無量(本世紀洗盡鉛華、不假雕飾遠離人間煙火、淡雅沖和)、齊白石(主張以俗為雅)、於右任(以帖入碑集大成者,標准草書)、林散之(優秀畫家,狂草線條極富變化和個性,布白有畫意)、毛澤東(歷史偉人、政治軍事哲學歷史教育家,無心作書家,豐厚學識形成氣勢狂草表現空前強烈個性)。如果一個書法愛好者,不去學習研究古人書法的內涵,而一味的苦熬精神以求敦厚,哎心瀝血以求點畫的工拙,這種不具性情僅存形貌的書作,是很難稱為好作品的。從這里可以看出「韻勝」上要來源泉於「字外功」的學習和修養。
以上從理通、力遒、形美、韻勝四個方面對書法欣賞的標准進行了淺析。作為書法藝術,這幾個方面缺一不可,是互相聯系和影響的,也正是這幾方面有機的結合,才構成了和諧統一以至臻完美的書法作品。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幅書法作品的最後完成,可以說是辯證統一規律應用在書法藝術上的創造上的成功。
創作者是這樣,欣賞者也是如此,因而,我們要想真正地欣賞書法藝術,就必須使自己具備基本的藝術修養。而欣賞活動本身,又有助於我們深入領會書家內外各方面功夫的精微,從而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力爭做到書法鑒賞「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最後用一句話做結束語「書家貴在熔萬象為意,欣賞者貴在從意里悟出萬象」這就是書法藝術形象的塑造。
以上是自己對書法欣賞的淺析,若能對初學書者在欣賞書法方面有點幫助的話,筆者便會感到榮幸之至。但由於水平有限,錯誤在所難免,懇望老師和同道們予以批評指正。

『肆』 我國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

王獻之 王羲之 顏真卿 馮承素 賀知章 懷仁阮 郜石恪 趙岩 李贊華 陳居中 陳容 陳汝言 崔嗀 曹知白 鄧文原 馮大有 法 常 方從義 宮素然 管道升 賈師古 林椿 馬琬 馬和之 馬麟 馬興祖 馬君詳 屈 鼎 喬仲常 盛懋 孫君澤 衛九鼎 文天祥 吳 說 王居正 閻次平 蕭 照 姚月華 鄒復雷 朱德潤 翟院深 趙麟 趙雍 趙伯駒 朱敦儒 周 朗邊 鸞 褚遂良 曹 霸 董 源 丁道護 戴 嵩 刁光胤 關 仝 高文進 貫 休
董伯仁 顧閎中 顧德謙 韓 干 黃 筌 黃居寀 胡 鑲 懷 素 巨 然 荊 浩
韓 滉 李隆基 李世民 李 煜 李思訓 李昭道 李陽冰 戴 嶧 梁令瓚 杜 牧
盧稜伽 陸柬之 柳公權 李 邕 李 白 孫 位 孫過庭 滕昌佑 王 維 王齊翰
歐陽詢 王知敬 衛 賢 韋 偃 吳道子 閻立本 楊 廣 薛 稷 徐 熙 顏真卿
虞世南 鄭法士 周文矩 智 永 周 昉 趙 干 楊凝式 張 萱 張 璪 張 旭
展子虔 鍾紹京 徐 浩 陳 琳 鮮於樞 崔 白 蔡 京 蔡 襄 范 寬 顧 安 范成大 龔 開 郭 熙
范仲淹 郭忠恕 郭 畀 勾龍爽 高克恭 何 澄 惠 崇 黃庭堅 黃公望 姜 夔
高克明 柯九思 李 衎 李公麟 李 嵩 李 成 李 唐 李建中 李安忠 梁師閔
李 迪 梁 楷 劉松年 劉貫道 陸 游 米 芾 米友仁 歐陽修 祁 序 錢 選
馬 遠 倪 瓚 任仁發 司馬光 蘇漢臣 孫知微 蘇 軾 王庭筠 王 詵 王 冕
王 瓘 王 淵 王振鵬 王希孟 王 繹 王 蒙 吳元瑜 吳 鎮 吳 琚 武宗元
徐崇嗣 文 同 武洞清 徐 鉉 徐禹功 夏 圭 薛紹彭 許道寧 燕文貴 岳 飛
易元吉 揚補之 顏 輝 趙 佶 趙 構 趙 昌 趙孟堅 趙令穰 張擇端 張 渥
趙孟頫 張 中 張即之 朱 銳 朱 熹 鄭思肖

『伍』 好聽的女孩名字大全

若雨
(像雨一樣,詩意唯美)
靜香(文靜,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
雅靜(優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晟涵(
涵:包容
)
夢舒
(舒:舒暢
)
秀影
(秀麗身影
)
墨茹
茹:柔軟)
海瓊
(瓊:美玉
)
雪嫻
(嫻:嫻淑
)
夢梵
(梵:清凈
)
笑薇
(微笑的)
瑾梅
(瑾:美玉
)
晟楠(
晟:光耀,熾熱
楠:堅固
(諧音勝男)
)
歆婷(
歆:心悅,歡愉
婷:美好
)
思穎
(穎:聰穎
)
欣然
(欣:高興)
可嵐
(嵐:早上山中的霧氣
)
天瑜(
瑜:美玉
)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
媛馨
(媛:美好
)
玥婷
(玥:傳說中一種神珠
婷:美好
)
瀅心
(瀅:清澈
)
雪馨
(馨:香氣
)
姝瑗
(姝:美麗,美好
瑗:璧玉
)
穎娟(
穎:聰穎
娟:娟秀,秀美
)
歆瑤(
歆:心悅,歡愉
瑤: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鈺琪
(鈺:寶物,珍寶
琪:美玉
)
婧宸(
婧:女子有才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
嫿禕
(嫿:形容女子嫻靜美好
禕:形容事物美好
)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規
)
若翾
(翾:飛翔
)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紋的雲彩)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陸』 中國畫史上有沒有叫石橋的人

不知道你說的哪個……叫石橋的還挺多的~

周衛東,1968年出生於牡丹之鄉菏澤,筆名:石橋,譜名傳東,又名十橋,字可父,元聖周公第84代後裔。[3] 中國書畫報社特邀書畫家,張蒲生藝術陳列館館長,曹縣商湯畫院院長,山東產權交易中心顧問,山東省曹縣文化館副館長,曹縣政協9~14屆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菏澤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中華周禮文化藝術中心藝術總監,中華經典與收藏雜志主編,北港學院審美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教授。

石橋,林光耀也,「石橋精舍」之主人。
1954年出生與福建。1988年深造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福建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花鳥畫協會副秘書長。1985 [ 全國以詩徵文 ] 居高聲自遠 優秀獎。1989 [ 林光耀首次個人畫展 ],1999 [ 南北中國畫四人展 ]1999 [ 中國當代青年畫展 ] 雪鳩 優秀獎,2000 [ 中國畫五人展 ] ,2000 [ 二○○○年中國畫大展 ] 墨梅 2000 [ 南方中國畫四人展 ]2001 [ 百川歸海百鳥歸巢 ] 雪梅圖 2003 [ 福建第三屆工筆畫展 ]2003 [ 紀念七一 福建中國畫聯展 ]2003 [ 五閑山居水墨畫聯展 ]2005 [ 全國抗日戰爭60周年美術作品 ] 優秀獎

鄭石橋先生字明才,號竹齋主,祖籍江蘇興化,板橋後人。自幼酷愛繪畫, 秉承家學,功基深厚。青年時期開始師從黃賓虹、肖龍士、亞明諸先生。數十年來勤學苦練,以身許藝,長進匪淺。早在1986年《安徽日報》有文評價稱「張建中畫竹名震華夏,鄭石橋畫竹馳譽江淮」。著名書畫評論家穆孝天先生評石橋畫竹「煙姿雨色、偃直濃疏,動和矩度,風致瀟灑」。石橋先生的作品在日本、美國、韓國、德國、台灣、香港等地廣為流傳,並受到很高評價,2007年夏,日本北海道書道特發邀請函,請鄭石橋先生 去日本舉辦畫展。石橋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畫師,並被收入《中國當代美術家名錄、圖錄》。

徐石橋(1925—),江蘇興化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書畫家、篆刻家;長期擔任國家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出境鑒定組責任鑒定員兼南京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研究員,江蘇省直屬系統書法家協會第一屆理事,金陵蘭竹書畫會副會長,鄭板橋紀念館顧問等。數十年涉獵書法、繪畫、篆刻。書法得力於漢魏碑版。行草宗法二王。繪畫以蘭竹為主,有「江南一竹」之譽。是當今有聲譽的書畫篆刻家、文物鑒定家。作品多次參加國際性展覽,分別由日該國法人團體書道會、東京凌墨書道會、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維多利亞圖書館、比利時皇家博物館、江蘇省美術館、《新華日報》社、江蘇電視台、江蘇省甲骨文學會等收藏或刊載於圖錄中。多次舉辦個人展覽。其中南京博物院主辦的「特邀海峽兩岸徐通德、徐石橋兄弟書畫聯展」盛況空前,頗得海內外人士好評。其業績分別由《人民日報》海外版、《南京日報》、《揚子晚報》整版專題報導,江蘇電視台「大寫真」、「人物誌」欄目專題報導,南京電視台專題采訪新聞報導等。其作品及傳略曾被收入《海峽兩岸書法篆刻名家作品集》、《中國當代書畫大辭典》、《社會科學院南京地區專家學者名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華書畫金石家大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等專輯中。

姚成銀,號石橋,千傾竹園。男,漢族,遼寧錦州人,現為遼寧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遼南墨竹研究會理事。1955年生,自幼酷愛美術,尤愛梅、蘭、竹、菊。1974年12月入伍,1986年轉業至今,一直從事書畫創作和美術理論研究,切善裝潢,古舊字畫揭裱與修復。1977年師承遼南梁文敏門下為入室弟子,專攻墨竹,風情雨露,各具特色,他取法自然,博採眾長,苦練自樂,注重開拓,寫自己之風,石橋仰慕板橋風竹之氣勢,領方塘情竹之神韻,仰坤峰雨竹之容,會唐雲露竹之清麗,學師梁文敏之勤奮,承師爺張國安之灑脫,追師祖喜禪之含蓄,用心寫意,以情抒懷,其作品風古高雅、情神俱佳,氣運生動,躍然筆端,給人以清新、飄逸脫俗之感。宋朝米芾的後人,「小米襄陽」書畫家米克勤,曾在姚成銀的墨竹上題跋:「欣觀成銀畫竹,洋洋灑灑,一揮而就,遼西本無竹,而成銀竹又何不能為之錦州竹矣」。美術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及國際性大展並獲獎。墨竹作品多次被日本、新加坡、港台友人購買收藏。美術作品多次被編入書畫專集和名人大辭典。

筆名石橋張軍,專職花鳥畫家,1952年生於遼寧營口,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70年至1990年在部隊從事美術工作;1990年至1996年任中南海畫委會編委,編輯出版國家禮品級畫冊:《中南海珍藏畫集》一、二卷和書法集一卷,以中央名譽組織過全國百人大型筆會----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

『柒』 憶從駒齒獎空群,執戟誰知似子雲。 什麼意思

詞人納蘭性德詩翰手卷印文若干問題箋注

納蘭性德翰墨傳世不多,所能見到者,唯張見陽集其往來尺牘(自丁巳康熙十六年至庚申康熙十九年間),「裝池成卷」(朱彝尊)。它是目前唯一研究納蘭筆札的珍貴資料。納蘭性德(成德)是清初一位著名詞家,滿族中一位最早篤好漢學而卓有成績的文人。他的書法,慕習褚遂良的《臨本蘭亭》,間也出入於《黃庭內景經》。他的好友嚴繩孫、秦松齡說「文敏法華,隱居內景,心摹手追,別出鋒穎」。他對書法有自己的見解,見其《原書》。正如夏承燾先生所說:「我們對成德這部遺墨的發現,驚喜地視為一連串文苑裡的珍寶,不但欣賞他秀麗的書法而已。」對研究納蘭成德思想、詩文詞賦及交際都有參考價值。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成立之際,上海博物館將「夏衍同志捐獻的《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詩翰手卷》」復印件,寄贈本會。上海圖書館贈送《詞人納蘭容若手簡》(以下簡稱「上圖」)。余根據上海博物館「詩翰手卷」廿十九札試作標點並箋注。標點過程中參考了《啟功叢稿》,趙秀亭、陳子彬先生標點,並對其中若干問題,作了箋注。筆者學疏才淺,加之參考資料有限,難免有誤,敬指指正。本文得到陳子彬先生提供的若干資料,在此表示謝意。
第一札(上圖第一簡)①前求鐫圖書②,內有欲鐫「藕漁」③二字者,若已經鐫就則已,倘未動筆,望改篆「草堂」二字。至囑,至囑!茅屋④尚未營就,候葺⑤補已就,當竭誠邀駕作一日劇談⑥耳。但恨無佳茗供啜也。平子⑦望致意。不宣⑧。成德頓首。初四日。「卿自見其朱門,貧道如游蓬戶。」容兄因仆作此語,構此見招⑨,有詩刻《飲水集》中,適睹此札,為之三嘆!貞觀 滜。(此40字為顧貞觀題 )說明顧跋右下角有白文印一方,印文「全當明月下西 (音標)」七字。信箋邊框外左下角押有「葯農平生貞賞」六字長方形鑒賞章。「葯農」為趙葯農教授。信箋有「鸞信箋」三字,並繪有鸞、芭蕉、石及小花。

注釋
①次序之排列,均照夏衍《手卷》及啟功《卷跋》的順序,上海圖書館簡稱上圖,其次用標號列於各札之後。
②鐫:音ju

『捌』 所有歷代書法家名字(不要作品)

《歷代書法家一覽》
一、[秦朝]:李斯。
二、[漢朝]:1;史游。2;章帝,劉氏。3;崔瑗字子玉。4;蔡琰字文姬。5;張芝字伯英。
三、[魏]:鍾繇字元常。
四、[吳]:皇象字休明。
五、[西晉]:1;宣帝,司馬氏字仲達。2;武帝,諱炎字安世。3;陸機,字士衡。4;衛權,字伯。5;杜預,字元凱。6;張華,字茂先。7;索靖,字幼安。8;偉恆,字巨山。9;偉夫人,字茂猗。
六、[東晉]:1;王序,字世將。2;王敦,字處中。3;王尊,字茂弘。4;王恬,字敬預。5;王洽,字敬和。6;王劭,字敬倫。7;王羲之,字逸少。8;謝安,字安石。9;桓溫,字元子。10;王操之,字子重。11;王凝之。12;王渙之,字彥舟。13;王微之,字子猷。14;王珉,字季琰。15;王遂。16;王欽,字伯與。17;王坦之,字文度。18;王旬,字元琳。19;王薈。20;郗音,字方回。21;紀瞻,字思遠。22;郗超,字景與。23;郗鑒,字道微。24;謝發。25;謝番伯。26;司馬攸,字大猷。27;元帝,字景文。28;明帝,字道畿。29;康帝,諱岳字世同。30;哀帝,字千令。31;孝武帝,諱曜。32;箭文帝,字道方。33;文孝王。34;張翼,字君祖。35;沈嘉,字長茂。36;庾翼,字稚恭。37;庾元亮。38;劉超,字世瑜。39;劉環之,字元寶。40;劉穆之,字道和。41;陸雲,字士龍。
七、[南朝宋]:1;明帝,字景休。2;羊欣,字敬元。3;孔琳之,字彥琳。4;蕭思話。5;王曇首。6;謝壯,字希逸。
八、[齊]:1;高帝,字紹伯。2;釋仙。3;王僧虔。4;王子椿。5;王慈,字伯寶。6;王志,字道。
九、[梁]:1;武帝,字叔達。2;沈約,字休文。3;蕭子雲,字景喬。4;箭文帝,蕭氏韋綱。5;高帝。6;王筠,字元禮。
十、[北魏]:1;鄭道昭,字僖伯。2;王遠。
十一、[陳]:1;陳叔懷。2;陳伯智,字策之。3;陳逵。
十二、[隋]:1;智永,號永禪師。2;丁道萑。3;張公禮。
十三、[唐朝]:1;虞世南,字伯施。2;陸柬之。3;歐陽詢,字信本。4;太宗,李氏諱世民。5;李靖,字葯師。6;顏師古,字留。7;褚遂良,字登善。8;高宗,諱治字必善。9;歐陽通,字通師。10;則天武後,武氏。11;孫虔禮,字過庭。12;魏棲梧。13;李邕,字泰和號北海。14;賀知章,字季真。15;玄宗,諱隆基。16;李白,字太白號青蓮。17;徐浩,字季海。18;張旭,字伯高。19;蘇靈之。20;顏真卿,字清臣魯公。21;懷素,字藏真。22;杜牧,字牧之。23;裴休,字公美。24;柳公權,字誠懸。25;柳公綽,字寬。26;鄭番則。27;王行滿。28;王知敬。29;王知客。30;徐嶠之,字惟岳。31;薛紹彭。32;薛曜。33;宋儋,字藏諸。34;薛稷,字嗣通。35;褚庭誨。36;林藻,字緯乾。37;李懷琳。38;沈傳師。40;張從申。

『玖』 詩人陳古漁是誰

被譽為「詩骨」的詩人是陳子昂。

陳子昂,其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大有「專漢魏風骨」,被譽為「詩骨」。屬

陳子昂來自四川,帶著四川人的豪情和骨氣,在那些當權的人面前,從來都是不卑不亢,從來不去卑躬屈膝。這種硬骨頭也得罪了不少人。

陳子昂曾經兩次被貶,越來越慘,最後在家鄉被縣令害死,盡管有人說是奪陳子昂的家產,也有人說是當朝的武氏派人暗殺了陳子昂。陳子昂的錚錚鐵骨,成就了他的詩文。

(9)梁文敏牡丹擴展閱讀:

陳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績的。他文集中雖然也還有一些駢文,但那些對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較朴實暢達的古代散文,這在唐代,也是開風氣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梁肅、韓愈都對他這方面的努力有較高的評價。

陳子昂的詩突破了泛擬古題的邊塞詩傳統風氣,他對武後內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諷刺。在「聖人不利己」一詩里,他指責了武後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費人力物力的佞佛行為。

熱點內容
玫瑰蜂蜜紅茶 發布:2025-07-10 01:22:41 瀏覽:439
盆栽荷花圖 發布:2025-07-10 01:21:20 瀏覽:704
盆栽小白菜 發布:2025-07-10 01:13:17 瀏覽:8
城西海棠 發布:2025-07-10 01:10:37 瀏覽:977
畫玫瑰花的簡筆畫步驟 發布:2025-07-10 00:45:54 瀏覽:462
櫻花酒的度數 發布:2025-07-10 00:45:49 瀏覽:455
茶花分芽 發布:2025-07-10 00:37:54 瀏覽:25
情人節一般送多少玫瑰 發布:2025-07-10 00:37:15 瀏覽:526
插花電影 發布:2025-07-10 00:37:02 瀏覽:516
小葉鼠李盆景吧 發布:2025-07-10 00:31:35 瀏覽: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