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丁香戲曲
『壹』 安徽的戲曲有什麼特色
淮北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流行於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埠、淮南、壽縣)。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勞動人民在農閑季節里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姿。這些舞姿都是根據民歌的內容,模仿生產生活上的動作編成。後來,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如「四門八叉」、「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時編唱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並漸漸由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後來,又經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容上改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台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藝術逐步提高,到解放後,達到了豐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戲的劇目分大戲小戲兩種,傳統劇目有《王小趕腳》、《四寶珠》、《花園會》等一百七十多個。內容多反應當時人民的生活、勞動、習慣、性格,運用當地群眾的純朴語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淮北花鼓戲唱腔大體上分兩大類,一類是用於「八句子」和單出戲的專用調,如「貨郎段」「西廂段」「黑驢段」等,旋律抒情優美,上下句對稱整齊,組織比較嚴謹;另一類是用於正本戲的板調,如「平板」、「寒板」等。敘述性強,變化靈活,富於表現力。
淮北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是有獨特風格的,無論是身段、動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動形象地表現淮北勞動人民的豪放、熱情強悍的性格特點,顯得粗獷、奔放而又朴實、詼諧。新整理的傳統劇目《摸花轎》已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京劇的前身——徽劇
徽劇,淵源於明代的「徽池雅調」。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藝人,在吸收弋陽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和崑曲的影響,成為徽劇的先聲。清乾隆時形成 「徽 戲」,今名「 徽 劇 」。
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餘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主要腔調是吹腔、四平、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崑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調等。劇目很多,擅演歷史題材的大戲。音樂曲調和表演技巧都很豐富。清代中葉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都有深遠的影響。徽劇風靡全國,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的劇種。清朝乾隆年間,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把徽劇帶到揚州演出。當時揚州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藝術精湛的徽劇壓倒。當時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個之多,其中如大壽春,藝員竟達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慶升 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實力雄厚,規制嚴整,行當齊全,陣容龐大。 老陽春 以崑曲見長,與之相對成立的是新陽春。該班有28隻箱子行頭,72名藝員,30頂網巾,常演出200多個劇目。 庄春和 以皮黃聲腔為主的班社。 采慶班 以表演「采頭」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壽誕,該班進京獻壽,技藝超群,被譽為「四大徽班」之一。
慶升班 技藝出眾,被譽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慶班 由徽城眾商助資,廣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賽寶會」及四鄉的盛大聚會,該班都參加演出。
鳳舞班 民國15年成立,與新彩慶、二陽春、柯長春合稱「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帶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接著,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進京。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自己的聲腔。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它在北方紮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京劇。它對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雲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徽劇表演藝術有著突出貢獻的傑出代表是老藝人程長庚。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脫俗創新,卓然成家,對徽劇來說,他起了承前作用,對京戲來說,他起了起後作用,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而多采。它講究平台與高台武功,講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氣派等。平台與高台武功在徽劇里最為突出,平台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飛叉」等都異常驚險,至於高台武工,更為險要,一般演員要翻三張桌子,有的要翻七張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戲里很有雕塑藝術感。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顯得氣勢壯偉,場面熱烈。徽劇的劇目很多,據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傳。解放後,經過挖掘整理,富有徽劇特色的代表劇目有《義虎報》、《巧姻緣》、《齊王點馬》、《水淹七軍》等。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解放後改今名。流行於皖中、皖西一帶有一千多萬人的廣大地區,是省內最大的一個劇種。廬劇的起源比較早,據傳在太平天國年間就有職業性流動班社。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的歌舞為基礎,吸收了端公戲、嗨子戲、門歌等劇種的唱腔和劇目,逐漸發展成了格調統一、色彩鮮明的地方戲。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廬劇的劇目約二百多個。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羅衣》、《討學錢》、《休丁香》等。劇本大多取材於流傳在民間的歷史傳說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間傳說,語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動。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舞蹈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優美。
『貳』 有老年人聽的廬劇嗎謝謝!
現在很少人喜歡這種劇種,這是一種比較小眾的劇種和地方劇種,相信你有一定的知音
『叄』 「花鼓丁香」有什麼歷史背景
相傳,在明末清初年間,山東鄆城有一位秀才,雖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在科舉考試中卻屢次名落孫山。家中度日艱難,全靠妻子紡線織布換取錢糧,養家糊口。
秀才每每看到妻子日夜辛苦,不免心生悔恨,怨自己一個大男人沒有用,不能讓一家老少安居樂業。一次他聽到紡車的「吱吱」聲,不由隨著紡線的節奏輕輕哼了起來。
妻子聽到他的音調,也和著他有節奏的哼唱。久而久之,兩人竟然在紡織的時候養成了哼唱的習慣,音調也相對固定下來。有些朋友來看望秀才,聽到兩人的哼唱,大為驚詫,連連稱贊音調優美。
後來,秀才遂邀請一些好友自製了幾件樂器,又自編了一些曲目,鄉里鄉親自娛自樂。此後恰逢年饉,莊稼顆粒無收,眼看大家就要餓死。秀才和一班朋友商量一番,都說與其在家餓死,不如外出尋找活路。
於是,秀才和朋友們開始走四方。每到一處,大家拉開場子,演唱秀才所編的民間小調,倒也吸引了不少聽眾。天長日久,秀才的小調竟然在山東各地廣泛流傳,頗受大家的喜愛,於是就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花鼓丁香」。
「花鼓丁香」最初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坐板凳頭」,即清唱或「打地攤」,即簡單化妝演唱,只用一面手鑼,一個梆子,一個挎在腰側的凸肚花鼓,沒有絲弦樂器伴奏。
花鼓丁香常用的曲調有贊子、序子、砍頭撅、貨郎調、寒韻、平調、哭迷子、過序子等。經常演出的劇目,除《休丁香》外,還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數十齣。
到了1897年,山東遭遇水患,老百姓紛紛離家逃荒。滑縣與山東交界,又是著名的曲藝之鄉,因此許多山東的藝人來到滑縣,其中就包括秀才的傳人馬振海、吳保德等。
他們來到滑縣萬古鎮樵邱村,一方面搭台演唱,賺取銀錢以渡難關,一方面和當地的藝人切磋技藝,探討戲曲。
當時樵邱村最有名的民間戲曲藝人當數俎興太。他和幾位山東的藝人見面之後,都極為佩服對方精湛的演唱技藝,雙方難免惺惺惜惺惺,相見恨晚。
俎興太聽了一段花鼓丁香後,大加贊嘆,認為這種民間小調一定會在滑縣流行起來。於是邀請馬振海、吳德寶等人住在自己的一處閑院,以便共同切磋技藝。
隨後,他們一起參加了滑縣的一些廟會,希望能夠利用廟會一炮打響。可是現實極為殘酷,花鼓丁香並沒有得到滑縣老百姓的廣泛認同,和那些經常在滑縣演出的大平調、大弦戲等相比,來自山東的花鼓丁香無法吸引滑縣人的目光。
俎興太和來自山東的藝人痛定思痛,他們認為必須對花鼓丁香加以改進,符合當地人的口味,如此這般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俎興太提出在原有曲調的基礎上吸收當地其他劇種之長,創新獨特的板式和曲牌,自製多種演奏樂器,將花鼓丁香發展成一個新穎的劇種。
這個設想得到了馬振海、吳保德等人的一致贊同,大家靜下心來共同討論,刻苦鑽研,虛心向老藝人請教,私下裡反復琢磨演練。歷經千辛萬苦,俎興太和其他藝人終於創出了一門新的戲曲劇種。
1899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萬古鎮樵邱村辦廟會的日子,也是俎興太和新劇種亮相的日子。藝人們在廟會上試演了《王小趕腳兒》、《小貨郎》、《賣桿草》、《藍橋》等幾部短劇,台下的觀眾聽了之後,叫好聲不絕於耳。藝人們連演數日,在當地引起巨大轟動。
由於這種戲的主要演奏樂器是四股弦,當地又稱為「二夾弦」,遂以此命名該劇種。從那時起,二夾弦開始廣泛流行於滑縣。
在滑縣取得了巨大成功後,俎興太並沒有忘記開山鼻祖。他和那些山東的藝人商量了一番,大家都願意回到山東老家匯報演出,一則讓老家人看看花鼓丁香的新發展,另外也算是紀念當年秀才的功績。
經過細致的准備,二夾弦的全體藝人在當年就登上奔赴山東的路程。整整半年的時間,他們踏遍了山東全境,讓二夾弦的音調響徹了齊魯大地。至此,二夾弦這一新興劇種在河南、山東迅速發展,短短十幾年就出現了36家表演二夾弦的班社。
後來,二夾弦更紅火了,足跡踏遍了河南、河北、山東、山西、安徽等地。每到一處,演出都異常火爆,常有路遠的鄉親為了看一出二夾弦,起五更上路,聽完燈戲再回家。
當時,樵邱有一個特產,就是樵邱焦棗。樵邱焦棗以內黃「扁核酸」大棗為原料,經過選棗、去核、曬棗、炙烤、串串等工序,甜脆酥香。
樵邱賣焦棗的人,常成群結隊扛著插滿棗串的棗桿,跟隨二夾弦劇團到各地叫賣。常常是台上演員賣力表演,台下焦棗串隨著叫好聲呼呼啦啦,成為二夾弦舞台周圍一道獨特的風景。
後來,二夾弦第一代女演員岳榮枝、岳桂芝在濮陽一帶組團,陳新樂、魏香妞在延津組團,薛同亮、張福生在開封一代組團後發展至安徽亳縣,張慶武、李愛蓮在封丘組團,薛大榮二榮兄弟在長垣組團,俎興太的子弟更是遍及了河南。
『肆』 安徽什麼戲曲最出名
安徽黃梅戲最有名。
黃梅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
(4)休丁香戲曲擴展閱讀: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採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
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採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地區。」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採茶戲。」
近些年來,同其他傳統劇種一樣,黃梅戲也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這一背景下,黃梅戲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嘗試進行一些改革和創新。其中以新編黃梅戲《徽州女人》為先行者和代表。這出戲是由安慶市黃梅戲二團牽頭創作,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黃新德領銜主演,陳薪伊、劉雲程編劇,陳薪伊、曹其敬導演的。
1999年6月在合肥首次亮相,該劇在傳統地方戲劇的創新嘗試中屬於比較早的,要早於著名的「青春版」牡丹亭。該戲相較傳統黃梅戲有了顯著的創新,曾赴多處進行表演,並參加了「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系列演出,引起了較為熱烈的反響和評論。此後,又有一些新編黃梅戲相繼創作出來,如《雷雨》、《六尺巷》、《孔雀東南飛》等。
『伍』 介紹一種地方戲曲
廬劇
廬劇是安徽省主要劇種之一。流行於皖中、皖西廣大地區,舊稱「倒七戲」。相傳,太平天國年間就有職業班社,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歌舞為基礎,吸收了端公戲、嗨子戲、門歌等劇種的唱腔和劇目,有些班社又分別同徽劇、京劇合班演出,逐漸發展成為廬劇。其特點是唱腔比較豐富,表演樸素真實,劇目清新,語言通俗,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大類,不斷用假聲演唱,稱「小嗓子」。演唱中有幫腔吆台,其聲高亢遼闊,藉以烘托劇情,渲染氣氛。表演藝術朴實而活潑,打擊樂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演員身段舞蹈在鑼鼓中進行。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些表演動作;唱完一段後,隨打擊樂伴奏舞蹈起來,舞姿優美,花樣翻新。廬劇劇目有大小200多個,其中《休丁香》、《討學錢》、《借羅衣》、《賣花記》、《秦香蓮》等劇目,取材於民間,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合肥等地有廬劇團,曾在北京懷仁堂演出,受到好評。
『陸』 丁玉蘭的介紹
廬劇女演員。安徽肥東人。出身藝人家庭。幼年隨父學戲,十二歲拜師學廬劇。工青專衣、花旦。屬曾在皖中一帶演出。1949年參加合肥市平民劇社。建國後,歷任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安徽省廬劇團演員,合肥市廬劇團演員、副團長、名譽團長。擅演劇有《休丁香》、《秦雪梅觀畫》、《玉簪記》、《雙絲帶》等。主演的《借羅衣》已拍成戲曲片,《雙鎖櫃》已拍成戲曲電視片。
『柒』 我媽媽想聽雷打張繼寶,王華買父,白蛇傳,孟子君,張華郎休丁香,父子觀燈。我愛我爹,之類的戲曲.
直接傳到網路上傳附件,絕對沒有密碼、完全免費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問了問題要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請尊重他人勞動,謝謝
『捌』 丁玉蘭的人物經歷
丁玉蘭出生於一個貧寒的家庭,她幼年喪父,隨母親在養父丁友和的丁家班演戲謀生。由於當時廬劇還是小戲,社會地位很低,在輾轉的演出路程中,丁玉蘭也飽嘗了人間的冷暖,也正是在這演出的氛圍感染下,丁玉蘭從小就練就了扎實的藝術功底。後來,丁玉蘭拜戲班的陳師傅為師,由於天賦高,學戲精,8歲開始登台,13歲就可以唱廬劇代表劇目,並很快成為一方名角,經常有人點名要丁玉蘭唱場子。在藝術上銳意進取的丁玉蘭,隨後又正式拜廬劇名角郭士龍為師,使藝術品位更臻完美。
解放後,丁玉蘭進入安徽省廬劇團,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她如飢似渴地補充文化和業務知識,學習和觀摩兄弟劇種演出,廣泛吸取各劇之長,為再攀藝術高峰打下了堅實基礎。1957年,在北京的戲曲匯報演出中,丁玉蘭憑借對廬劇代表劇作《借羅衣》、《休丁香》的精彩演繹,震驚了戲曲界。毛主席和周總理也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她的演出,並在看完演出後同丁玉蘭等人親切握手合影。周總理更是親切地關懷丁玉蘭,幫丁玉蘭解決眼疾就醫問題。
退休後,丁玉蘭承擔起培養下一代的任務,積極為廬劇貢獻余熱。60多年的演藝生涯中,丁玉蘭獲得了許多成就。1954年,參加華東地區第一屆戲曲會演,憑借在《借羅衣》中的精彩演出,獲得演員一等獎。1956年,憑借在《雙絲帶》中的傑出表演,獲得安徽省第一屆戲曲會演一等獎。1959年,由她擔綱主演的《借羅衣》被搬上銀幕。鑒於丁玉蘭的傑出藝術表演,她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並當選安徽分會理事。退休後,在教師崗位上,丁玉蘭先後被評為合肥市先進工作者、省政協積極分子、省勞動模範,並當選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她的事跡和藝術成就被《中國大網路全書》等權威文獻收錄。
作為廬劇代表人物,廬劇就是她的生命,傾注了她一生的感情。當然也正是由於她和她的劇團的存在,廬劇在很大程度上才從一個只在鄉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戲逐步成為了能夠進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戲。作為名角,她用她那玲瓏的表演風格和甜美的地方韻味將廬劇一次一次推向全國。從地方味十足的《借羅衣》到文詞高雅的《玉簪記》,無論是村姑還是大家閨秀,無論是青衣還是花旦角色,她都表演得出神入化,活靈活現。這種百變的表演天才征服了淳樸的村民,也征服了苛刻的雅士。就像黃梅戲的嚴鳳英、豫劇的常香玉一樣,丁玉蘭也可以說是觀眾心中的一個藝術符號,從一定程度上說,「丁玉蘭」三個字就代表了廬劇。
『玖』 安徽有哪些戲曲
泗州戲
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代表劇目 :回娘家 拾棉花 打幹棒 賣甜瓜 小二姐做夢
泗州戲代表人物:李寶琴 霍桂霞 陳若梅 李書君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曲調清新朴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音樂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弦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較有影響的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等。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台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五、朱德順、谷大妹、武道芳、孫曉雲、魏小波、盛小五、汪莉、夏巧雲等。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