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剔花牡丹紋枕

剔花牡丹紋枕

發布時間: 2021-02-24 07:11:09

① 佳士得專家科普,怎麼看中國古代瓷器年款,

標明陶瓷器製作年代的一種款識,在古代陶瓷款識中佔有較大比例。景德鎮王掌櫃簡單總結認為,紀年款可分為3種:
一、年款,即以帝王年號為紀年的款識.又稱朝代款。如北宋「端拱二年」、明代「大明宣德年制」、清代「大清康熙年制」等。
二、干支款,指用60年周而復始的天干配地支來標明器物具體年代的款識。這種款識多附在帝王年號之後。如「大明宣德癸丑年造」、「萬曆丁丑年造」等;也有直接用干支紀年的,如弘冶時的「壬子年造」、康熙時的「又辛丑年制」等。
三、特殊年款,指只寫某朝而不寫具體年號的款識,如「大明年造」、「大清年制」等。歷代紀年款中,以元,明,清時期釉下青花書寫款所佔比重最大,另有刻劃款 ,模印款及釉上彩書寫款等。紀年款外多加邊飾、常見有雙線圓圈、雙裝方框、單線圓圈、單線方框等,也有無邊欄的。款字多書於器物外底中心、也有書於內底心、口沿下以及肩、腹、耳、柄、頸、足內沿等處的。字體以楷書最為多見,另有篆書、行草等。款字排列方式多為自上而下豎寫或自右向左橫排。紀年款以明、清兩代景德鎮官窯瓷器使用最多,但部分民窯器,尤其是景德鎮民窯器上也經常使用。民窯款字體多顯得粗率、不及官窯款字體規整。紀年款標明了器物製作的大致年代或具體年代,所以是古陶瓷年代鑒定中最重要的依據。
秦、漢紀年款
秦、漢陶瓷器尚無單獨落紀年款的習慣.但有些銘文中的紀年內容,同樣起到紀年款的作用。較重要的有以下幾件。山東鄒縣邾國故城遺址出土的一件秦代陶量(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上印有篆書秦詔文,文曰:「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之,皆明壹之。」所印詔文,四字一組豎寫,綴連成篇,外有邊框。從其書法風格上看,屬於秦代小篆,字體方正,筆道圓潤,章法和諧,布局合理。這段文字既是研究秦代統一全國度量衡和文字的重要佐證,也是研習秦篆書法可靠的典範。 廣東省博物館收藏一件漢新莽時的灰陶狗,腹一側陰刻篆書「天鳳六年何亞」銘,天鳳為新莽年號、六年相當於公元19年。1988年湖南湘陰青竹寺漢代窯址堆積層的下層出土了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紀年款的陶器殘片,款字是刻劃上的。另外,考古發掘工作中,常發現一種東漢時的鎮墓陶瓶,上有朱書鎮墓文,內容是為死者解除災禍的文告,文字開頭多記年、月、日。見有「永壽二年五月」(156年)、「熹平元年」(172年)、「初平四年十二月己卯」(193年)等。
三國紀年款
迄今所見三國時期陶瓷器上的紀年款,主要出現在越窯瓷器上。]955年.江蘇南京光華門外趙士崗吳墓出土的一件越窖青瓷虎子腹部刻劃「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十三字銘文。赤烏十四年即公元251年。此器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本世紀30年代後期,浙江紹興吳墓出土一件青瓷谷倉其正面堆塑龜馱碑,碑上刻劃「永安三年時,富且洋(樣),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干意(億)萬歲未見英(殃)」。此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30年代紹興還出土過一件「吳陶灶」,現已不知下落,灶壁刻有「永安四年十月九日...... 」等二十二字。1958年,江蘇南京清涼山三國吳墓出土一件青瓷熊燈,在燈的承盤底部刻劃「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銘文。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這幾件有確切記年的器物,大致反映了三國時期瓷器上紀年款的風貌,其特點是:釉下刻劃,字體較草率、落款位置不固定,文字內容不統一。
兩晉南北朝紀年款
此時陶瓷器上紀年款的風格與三國時相似,無大改變。1976午3月.江蘇吳縣楓橋獅子山西晉傅氏家族墓出土的兩件青瓷谷倉,在龜趺碑上分別刻有「元康二年潤(閏)月十九日超(造)會稽」、「元康出始寧,用此 ,宜子孫,作吏高,其樂無極」等字樣。元康(291—299年)是晉惠帝司馬衷的年號,元康二年即公元292年,但該年並不置閏,元康三年則閏二月。這件谷倉與「元康三年四月六日」銘文磚同出,可能也是元康三年物,碑銘紀年有誤。西晉時帶有紀年款的瓷器,還有浙江餘姚出土的青瓷谷倉,其龜趺碑上刻有「元康元年八月二日會稽上虞。」浙江平陽敖江出土的青瓷谷倉,其龜跌碑上刻有「元康四年九月九日口州會稽」。東晉、十六國時期陶器上的紀年款,見有60年代敦煌東晉墓出土陶罐腹部墨書的「昇平十三年潤(閏)月甲子朔廿一壬寅張弘妻汜心容盛五穀瓶」。昇平十三年為公元375年。南朝瓷器上見有「大宋癸丑」、「永初年制」等紀年款銘,「大宋癸丑」為公元473年,「永初年」為公元420—422年。
唐、五代紀年款
此期紀年款仍以刻劃為主,但已有模印和釉下彩書寫款。從日前l發現的資料看,唐代紀年款主要為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59年)的款銘,如「大中二年」、「大中三年八月」「大中四年歲次庚午八月丙午塑」、「大中玖年正月二十八日書記」、「大中拾年拾日叄造鼓價」等。其次為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款銘,如「元和三年二月卅日」、「元和三年十月十四日」、「元和五年」、元和十四年」等。另有武宗會昌年間〔841—847年)、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昭宗光化年間(898—901年)的款銘。如「會昌七年」、「會昌七年趙家」、「開成三年」、「光化三年十月十一日」等。五代瓷器上的紀年款見有「貞明六年」(920年)、「天成四年五月五日也」(929年)等。從窯口看,唐、五代瓷器上的紀年款主要見於越窯和長沙窯瓷器。刻劃款者多為越窯,釉下彩寫款者多為長沙窯。款識字體多為草書,楷書少見,落款位置不固定。這一時期年款的內容較復雜,如長沙銅官窯遺址出土的一件『鼓價器」,其外壁釉下以褐彩書「大中拾年拾日叄造鼓價」。浙江嵊縣出土的—件盤口壺上刻有『元和拾肆年四月—日造此罌,價直壹干文」。浙江餘姚上林湖東嶴南山麓出土的一件盤口壺上刻有「維唐故大中四年歲次庚午八月丙五朔,胡珍妻朱氏四娘於此租地,自立墓在此,以恐後代無志,故記此罌。」這組文字表明,此盤口壺既是租地卷,又是墓誌銘。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越窯青瓷執壺,腹部刻劃的三行文字為:「會昌七年改為大中元年三月十四日清明故記此耳。」這件器物的款識記錄了當時年號的更換。湖南石渚五代長沙窯遺址出土一件瓷枕,上刻「開平三年六月廿十八日開造,夏月二女使用」。唐、五代時期的越窯瓷器中有一種罐形墓誌,內容主要為紀年、人名、事跡等,紀年有「長慶三年」(823年)、「咸通七年」(866年)、「光啟三年」(887年)、「光化三年」(900年)、「龍德二年」(922年)等。
宋代紀年款
宋代瓷器上的紀年大多為北宋年號,只有少數為南宋年號,主要見於越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瓷器上,既有刻劃、模印款,又有墨書、彩書款。磁州窯系瓷器上的紀年款多為釉下彩書。越窯、龍泉窯瓷器上的紀年款多為刻劃。目前已發現北宋瓷器上的紀年款有「大觀」、「大觀元年制」、「大中祥符五年」、「慶歷五(年); 七作,其年乙酉歲」、「治平三年丙午歲次九月一日題,匠人周明」、「太平戊寅」(即太平興國三年)、「元封內用」、「元豐年」、「元佑年制」、「元佑四年」、「元佑七年三月口日莫」、「嘉佑口口月二十二日」、「元符三年仲秋佳制」、「元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史五」、「至和貳年記 (碗)徐蔣大歌」、「明道元年」『政和」、「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咸平年造」、「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張家記」、「咸平元年七月廿日記」、「紹聖四年四月十六日鍾博士謹記」、「紹聖五年」、「崇寧二年新婿」、「淳化二年」、「雍熙一年七月」、「熙寧四年」、『端拱元年」,等等。南宋紀年款見有「嘉定四年月」、「紹興永和舒家造」、「紹興三年」、「紹興五年」、「淳熙年制」等。總之,宋代瓷器上的紀年款,比以前各代數量明顯增多,持別是內容單純的年款明顯增多,五花八門的大段文字則明顯減少。浙江餘姚出土青瓷碗上的「淳化二年」款、越窯青瓷上的「太平戊寅」款等四字年款,與後代的同類款識已無大的區別。有的雖然在一器之上同時書有紀年、吉言、匠人姓氏等,但都分開刻劃或書寫,如英國收藏的一件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國永安」,右側書「趙家枕永記」,左側書「熙寧四年」。內容較復雜的紀年款如現藏召肅省博物館的一件瓷枕,枕面右上側題:「明道元年巧月造。青山道人醉筆於沙陽。」再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南宋人物紋瓷枕,枕面左側刻:「紹興五年, 為亂事紛紛。白陽山人作。」另據《景德鎮陶錄》記載,北宋景德年間,真宗命景德鎮燒造進御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但尚未見實物。至於首都博物館收藏的刻有「隆興紀元春二月張沖珍玩」款的三彩人物紋枕,被認為是民國時期的偽作。
遼代紀年款
遼代陶瓷器的紀年款,主要見於契丹族獨有的器物雞腿瓶上,均為赤峰缸瓦窯的產品。其紀年款有「軋二年田」、「軋三艾廿一」等。這里的「軋」和「艾」都是契丹文,分別為漢文的「乾統」和「月」。乾統為遼帝耶律延禧的第一個年號,乾統二年即公元l102年。另外,北京龍泉務窯遼代遺址曾出土遼三彩貼花殘器,器內底刻劃「壽昌五」字樣。殘缺的一個字似應為「年」,壽昌五年即公元1099年。
金代紀年款
金代陶瓷紀年款以墨書款較為多見,另有釉下彩書寫款和刻劃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於腹部和內底的。如「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此為金代蕭窯瓷瓶紀年款,橫刻於瓶足上,瓶腹刻「白土鎮窯戶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菩薩花瓶壹對,供養本鎮南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鳥紋虎形枕的底部有墨書「大定二年六月六; 日口家造」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枕的底部有墨書「金大定八年正月初四日康軍使宅置到」款。1984年陝西銅川耀州窯遺址出土的盞范上有「大定十年」款。1983年陝西黃陵縣古墓出土金代瓷枕的底部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款。
1978年秋河北曲陽北鎮村出土的定窯夔龍紋盤印模內壁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干支款;同時出土的定窯菊花紋碗印模的內壁刻有「甲辰蕤賓十四日」款。「蕤賓」為五月。山西出土的白釉砂圈瓷碗的砂圈上有墨書「明昌三年十二月四日買了一十個」款。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霍縣窯盤的外壁露胎處有墨書「明昌四年柒月初四日三李置到」款。秦庭域收藏的金代白地黑花詩文枕,枕面題七言律詩一首,其中有一句為「泰和三年調玉燭」。1988年12月山東成武寶峰鄉定西村出土的金代白瓷碗的外壁近足無釉處墨書「泰和三年十二口買二隻」款。1978年秋河北曲陽北鎮村出土定窯四季花紋碗模的內壁環刻「泰和丙寅辛丑二十四日畫」款。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罐腹部釉下有以黑彩書寫的「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張泰造」款。1959年陝西銅川黃堡鎮窯址出土刻有「大安二年」款的青瓷殘片。另見金代磁州窯瓷枕上落有「正隆元年制」款,金代磁川窯三彩花卉盆外底墨書「正大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制」款。金代瓷器上還有—種只書年號,不書具體年代的款識,見於紅綠彩瓷器的有「泰和」、「正大「等;見於耀州窯青瓷殘片上的有「貞元」。
元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鈞窯、耀州窯、定窯資器上。既有彩書、墨書款,又有刻劃款。常落款於外底、頸、肩、腹部等處,位置不固定。如廣東遂溪窯出土碗模外壁刻有「大德六年」款。元紫金釉貼花牡丹紋三足爐外底刻有「大德七年制」款。元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盤上落有「大德八年」款。元定窯刻劃花魚紋盤外底刻「至元八年制公用」款,前五字直書,後二字橫書。元代白釉瓶上落有「大元國至元十九年九月十四日記耳」款。陝西銅川立地坡古窯址出土的殘瓷片上刻有「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款。山西琉璃龍蓮花香爐上刻有「至大元年午汾陽琉璃寺詔伍塘城造」款。湖南衡東麻園窯址出土擂棒殘器上刻有「延佑四年」款。元代磁州窯白瓷枕的外底有墨書「至治二年前五月十五造磁齊居(君)仁」款。元龍泉窯青瓷大花瓶上刻有「泰定四年丁卯歲仲伙吉日謹題」款。1979年江西豐城縣徵集的出土於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瓷倉上有青花料楷書「後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款;同時徵集的出土於景德鎮的青花釉里紅塔式蓋罐頸部有一周青花楷書款為「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收藏於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頸部有青花料楷書「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款。元磁州窯白釉褐花罐外壁釉下有褐彩書寫的「至正十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款。另外,元代瓷器上還有一種不書年號的干支紀年款,例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鈞窯雙耳獸足爐上落有「乙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款。
明代紀年款
主要見於景德鎮官、民窯瓷器上。官窯瓷器上冠以帝王年號款始自永樂朝,後成定製。但永樂官窯年號款只見四字款,官窯瓷器上落六字雙行或三行楷書年號款並圍以雙重圓圓這一最常見的體式,則始自宣德朝;常見的六字雙行圍以雙重方框的體式,始自成化朝。還有—種常見的環書於高足杯、碗足內沿的六字或四字年號款的體式,也始自成化朝。明代官窯瓷器紀年款以朝代款(又稱年號款、年款)為主,民窯瓷器紀年款則以干支款較為多見。明代紀年款多以青花料書寫,兼用暗刻、模印、釉上彩和白泥料書寫。落款位置以器物外底最為多見。也有在器內底、近口沿、頸、肩、腹、流、柄等處的。官窯年款字體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曆朝有篆書體外,其他朝未見。款字排列方式,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最為多見,六字三行、一排橫書、一行直書、六字環形、四字錢文排列等極少見。官窯年款多由宮廷出樣、御窯廠有專人負責照樣書寫,字體嚴謹規整。民窯紀年款則大抵隨意書寫,字體多草率不規。據有關專家考證,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生產始自洪武二年()369年)。止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此期間官窯瓷器上的紀年款以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較多見,其他朝則少見。有人根據明代各朝官窯瓷器上年款的特點,將明代官窯瓷器年款總結為五句口訣,即「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這與實際情況基本符合。
清代紀年款
清代景德鎮官、民窯瓷器上的紀年類款,從款識內容看,主要分為朝代款(又稱年款)和干支款兩大類。年款多用於官窯器上,干支款多見於民窯器上。官窯年款以楷書或篆書的「大清某某年制」、「某某年制」、」某某御制」最為多見,如「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康熙御制」等。款字多落於器物外底,個別的落於近口沿、足內沿等處。六字楷書年款多作雙行排列,個別為三行排列或一排橫列,款外圍以雙重圓圈、雙重方框,也有無邊欄的。六字篆書年款絕大多數作三行排列,少數作一排橫列,極個別的為雙行排列,款外多無邊欄,個別的圍以雙重圓圈或雙重方框。四字楷書或篆書年款多作雙行排列,外圍雙重圓圈、雙重方框,也有無邊欄的,個別的四字篆書年款作上下右左錢文排列。清代紀年款可分成釉下青花款和釉上琺琅彩款、礬紅彩款、金彩款以及刻、印款3大類,其中青花款在所有紀年款中佔主導地位,琺琅彩款則集中出現於康、雍、乾三朝,隨著琺琅彩瓷器的消失而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礬紅彩款。刻劃和模印款則用於顏色釉瓷器上,如白釉、廠官釉、仿鈞釉、爐鈞釉等。從字體上看,整個清代紀年款不外乎楷、篆、隸幾種,其中楷書居於主導地位,自始至終都在使用.篆書款出現於康熙晚期,當時只用於供祝壽用的金釉藍團壽字和五彩三多紋器上。雍正時篆書款增多,許多仿製名窯的品種上均喜用篆書款。乾隆時楷書、篆書款平分秋色。嘉慶及其以後各朝,篆書款數量漸減,基本以楷書為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謝謝

② 西夏褐釉剔花罐有什麼特點

與宋同時抄的西夏也不乏襲陶器精品。西夏褐釉剔花罐,高21.5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8.6厘米。罐呈大口,圓唇,器身略為球形,圈足。腹部主題圖案為兩組剔花牡丹紋,圖案兩邊以連弧紋,中間飾以雲水紋,圖案上下各刻弦紋兩道。為西夏時期陶器的代表器物。

③ 元代磁州窯瓷器價格

下面是磁州窯近幾年的拍賣紀錄,價格還是比較高的,它的價格應排在清明元時期的後面。
磁州窯瓷器近幾年部分成交記錄:
宋磁州窯剔花花卉紋燭台----成交價:HKD4,517,500---成交日期:2014-10-07
磁州窯龍紋梅瓶------------成交價:RMB2,427,680---成交日期:2010-01-23
元磁州窯白釉刻牡丹紋盤口瓶--成交價:RMB1,920,000---成交日期:2014-06-02拍
磁州窯流墨紋盤------------成交價:RMB3,313,600---成交日期:2014-05-29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鍾馗紋小盤--成交價:RMB4,507,600---成交日期:2014-11-07
北宋磁州窯刻花褐彩梅瓶----成交價:RMB15,449,013---成交日期:2013-10-31
北宋/金11/12世紀磁州--成交價:HKD2,120,000---成交日期:2011-04-05
元磁州窯白釉刻牡丹紋盤口瓶--成交價:RMB1,920,000---成交日期:2014-06-02
磁州窯剔花牡丹梅瓶---------成交價:HKD1,380,000---成交日期:2013-04-07
磁州窯白地剔花花卉紋梅瓶---成交價:RMB4,728,000---成交日期:2011-11-21

④ 磁州窯瓷器真的值錢嗎

下面是磁州窯近幾年的拍賣紀錄,價格還是比較高的,它的價格應排在清明元時期的後面。
磁州窯瓷器近幾年部分成交記錄:
宋磁州窯剔花花卉紋燭台----成交價:HKD4,517,500---成交日期:2014-10-07
磁州窯龍紋梅瓶------------成交價:RMB2,427,680---成交日期:2010-01-23
元磁州窯白釉刻牡丹紋盤口瓶--成交價:RMB1,920,000---成交日期:2014-06-02拍
磁州窯流墨紋盤------------成交價:RMB3,313,600---成交日期:2014-05-29
宋磁州窯白地黑花鍾馗紋小盤--成交價:RMB4,507,600---成交日期:2014-11-07
北宋磁州窯刻花褐彩梅瓶----成交價:RMB15,449,013---成交日期:2013-10-31
北宋/金11/12世紀磁州--成交價:HKD2,120,000---成交日期:2011-04-05
元磁州窯白釉刻牡丹紋盤口瓶--成交價:RMB1,920,000---成交日期:2014-06-02
磁州窯剔花牡丹梅瓶---------成交價:HKD1,380,000---成交日期:2013-04-07
磁州窯白地剔花花卉紋梅瓶---成交價:RMB4,728,000---成交日期:2011-11-21
謝謝

⑤ 宋代五大窯系的基本裝飾手法及基本紋樣

1、鈞窯
鈞瓷造型古樸端莊,器型規整,胎壁厚薄勻稱。
鈞瓷的窯變花釉,色彩豐富,釉層晶瑩,釉中紅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紅,五彩爭艷,輝映競芳。
鈞瓷在燒制過程中,因釉層厚和燒成溫度等原因,出現多種流紋,進一步增強了釉面裝飾的效果,比較常見且為欣賞的是蚯蚓走泥紋、冰片紋、莬絲紋等。
鈞瓷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於其他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現象,構成鈞瓷的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

2、定窯
器型宋代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
定窯瓷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的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定窯由上迭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徵之一。

3、磁州窯
磁州窯以生產白釉黑彩瓷器著稱於世,黑白對比,強烈鮮明,圖案十分醒目,刻、劃、剔、填彩兼用,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的技法,以圖案的構成形式,巧妙而生動地繪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
磁州窯最突出特點是淳樸、粗獷,大件器皿豪放雄偉,神態端莊古樸,有氣魄。小件器皿製作精美,盤、碗、碟類注重靈巧實用,形體比例,輕重適度,線條干凈利落,造型與裝飾能夠達到完美的和諧統一。

4、耀州窯
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
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
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

5、龍泉窯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
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⑥ 元代瓷器產品以什麼最為著名

元釉里紅是元代中國傳統瓷器燒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元釉里紅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明之一。元代八方龍紋釉里紅拔白梅瓶它為釉下銅紅彩繪、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燒成難度大,氛圍特殊性強,應該說元釉里紅瓷器是陶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新。流傳至今的元代釉里紅瓷器也很少,可見它的歷史性、藝術性、珍貴性,堪稱華夏文明的瑰寶。

元代(公元一二七九~一三六八年)中西交通非常發達,商品可經陸路、海路運至各地。陶瓷器除了內銷,亦為輸往各地的重要商品。因此全國各地窯廠競相生產,特別是南方的窯廠產品質量精美,數量龐大。重要的瓷窯廠有浙江龍泉系窯,盛產青瓷器。初以溫州為出口港,後經松溪,順閩江,以福州為出口港。福建窯廠亦多,生產福建青瓷及青白瓷。其中建陽窯產烏金釉茶盌,福清窯產青瓷及烏金釉兩種,光澤茅店窯產黑釉茶盌;德化窯產白瓷。此外,連江、浦口及泉州的同安窯均產福建青瓷器。福建一地的產品,分別集中於福州、泉州兩出口港,其中連江窯的產品可直接出海。江西景德鎮是一重要窯廠。其產品無論是質與量,在有元一代與龍泉青瓷分庭抗禮。其產品有白瓷、青白瓷、青花、釉里紅及其他霽青釉、祭紅等。青花及釉里紅為新產品。江西各窯亦大量生產青白瓷及白瓷。南豐、饒州、樂平、臨川等窯均是。其中以吉州窯最特出,除了白瓷,還生產釉下繪黑花—仿磁州窯風格的瓷器。並運用剪紙藝術及灑彩等裝飾技法。江西一地的產品,集中後有的經由福建光澤,下閩江,從福州、泉州出口。有的北運至鄱陽,經長江,輸送至長江流域各省。亦有南經贛江,越大庾嶺,由廣州出口者。廣東亦有窯廠,生產青瓷器外銷至中南半島。北方有陝西耀州窯,產北方青瓷,均窯系有河南禹縣、扒村、臨汝、鶴壁集,及磁州窯系的各窯,生產量亦大,但多半供應內銷。磁州窯系的產品,除了釉下繪黑褐花外,還有孔雀藍、綠、黃等色釉,釉下再繪黑花。宋以來的剔花、黑釉加褐彩等也有。定窯系各窯廠亦繼續生產定窯型白瓷,仍以河北曲陽為重鎮。以上元代瓷器發展概述引自《君友會-新民窯》。元代瓷器,廣銷海外,從東亞越印度洋,至波斯灣,中東的伊朗、土耳其亦有大量元代瓷器被發現。這些外銷的元瓷,以南方各窯的產品為主。

景德鎮窯

單色釉瓷

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主要品種。元代繼續燒造,但胎、釉、造型、裝飾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堅致,細密,胎體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無紋的以外,也有用刻、劃、印、堆塑、點彩、鏤雕等方法裝飾的。常見刻蚜紋飾有雲龍、卷枝、卷草、牡丹、蓮瓣等;或在盤和碗內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於器蓋或器身的裝飾,元代青白瓷器型較多,除了日常用的盤、碗、高足杯、瓶、罐、爐以外,還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蘆形的執壺、扁執壺、多穆壺、匜、硯滴、筆山等。體形通常厚重飽滿,瓶、罐等器下腹和脛清瘦,盤、碗體大而圈足小,都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白釉瓷:白釉也稱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數量不多,但製作精細。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致,胎體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鵝卵,潤如堆脂;多印花裝飾,有雲龍、龍鳳、花卉、纏枝蓮、卷草等。

藍釉瓷: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紅釉瓷:元代景德鎮創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於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僅元大都遺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釉下彩繪瓷

青花:青花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高溫一次燒

元 磁州窯龍紋大罐

有的欠精細光潤,黑彩多閃黃褐色。裝飾以素白瓷、白釉黑花為主。宋代出現的在黑彩上劃紋飾的裝飾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於在魚、龍身上劃鱗片或在雁、鳳身上劃羽毛。也有黑釉鐵銹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溫孔雀藍釉的,後者由於溫度較低,釉子極易肅秒。白釉繪黑花瓷器紋飾常見的有龍鳳、雲雁、魚藻、卷雲、花卉、嬰戲、人物故事、花鳥、詩句等等。元磁州窯瓷器的器型較大,多碗、盤、罐、瓶、枕、盆、扁壺、玉壺春瓶、高足碗等。

⑦ 李全立陶瓷藝術賞析

周口古陶瓷 精裝 – 2014年2月26日
李全立 (編者)
《周口古陶瓷》內容簡介:周口的陶瓷器,是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土燒制陶,公元前11世紀西周長子口墓出土原始瓷開始的,距今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周口古陶瓷》梳理了周口地區陶器從新石器時代的興盛,歷三代、兩漢,到南北朝和隋唐時期釉陶的發達,以及陶瓷器的大量出現,並用實物形態展現了唐宋以後周口瓷器由盛到衰的發展脈絡,向讀者推介了周口境內考古發掘出土的一批陶瓷器中的珍罕精品。
編輯推薦
《周口古陶瓷》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錄
陶器
概說
夾蚌紅陶鼎
紅陶三足缽
彩陶折腹罐
灰陶帶流罐
灰陶背壺
黑陶三足杯
白陶折腹杯
灰陶背壺
鏤空白陶豆
灰陶杯
夾砂黑陶鬶
高領黑陶壺
高領白陶壺
洗口鏤空灰陶豆
洗口鏤空白陶圈足豆
高領黑陶壺
紅陶罐
夾砂籃紋紅陶鼎
繩紋灰陶甗
灰陶排水管道
方格紋灰陶罐
籃紋灰陶罐
方格紋灰陶鼎
繩紋灰陶鬲
繩紋黑陶罐
灰陶扁壺
鋪首銜環灰陶鈁
彩繪灰陶鈁
彩繪灰陶壺
彩繪灰陶壺
彩繪灰陶鼎
彩繪灰陶紐蓋鼎
綠釉紅陶龍首魁
灰陶撲滿
灰陶撲滿
綠釉紅陶奩
車騎出行畫像磚
綠釉紅陶雞
綠釉紅陶雞
綠釉紅陶狗
綠釉紅陶狗(一對)
綠釉紅陶壺
紅釉紅陶壺
紅釉紅陶壺
綠釉紅陶卧羊尊
綠釉紅陶鶚尊
綠釉紅陶井
彩繪女立俑(一組)
綠釉紅陶豬圈
綠釉紅陶灶
綠釉紅陶耳杯
醬釉三系盤口壺
三彩爐
三彩爐
三彩爐
貼花三彩爐
寶相花三彩枕
三彩雙系缽
灰陶磚雕剪尺模型
灰陶磚雕剪尺模型
灰陶磚雕酒壺模型(一對)
灰陶墨書墓誌
灰陶墓誌
綠釉剔花四足陶爐
戲劇人物磚雕一組
磚雕城門樓
瓷器
概說
原始瓷大口尊
原始瓷豆
青釉雙系壺
青釉獸面紋雙系壺
青釉獸面紋雙系壺
青釉倉
青釉四系罐
青釉四系罐
龍形柄雞首壺
青釉盤口四系壺
黃釉四系壺
青釉四系壺
青釉四系壺
青釉四系壺
黃釉乳釘紋豆
絞胎枕
黃釉蝶花枕
黃釉枕
黃釉雙系罐
黃釉注子
黃釉罐
青白釉缽
黃釉缽
黃釉碗
醬釉盤口雙系壺
黑釉盤口三系壺
茶葉末釉注子
醬釉雙系葫蘆瓶
茶葉末釉雙系缽
黑釉雙系壺
醬釉雙系罐
綠彩白釉碗
白釉剔花菊花紋瓶
白釉刻花菊花紋罐
白釉玉壺春瓶
白釉瓜棱罐
白釉雙系杯
白釉爐
白釉雙系罐
白釉三足爐
青釉印花碗
荷葉口青釉刻花瓶
青釉碗
三彩蓮花紋枕
珍珠地龍虎紋瓶
黑釉雙系罐
童子卧牛水滴
珍珠地折枝菊花紋枕
白釉黑花折枝牡丹紋八角形枕
「張家造」白釉黑花麒麟紋枕
白釉黑花蓮塘戲鴨紋枕
白釉黑花虎形枕
棕黃釉黑花虎形枕
黑釉雙系罐
白釉黑花捲草紋碗
「天下太平」四系瓶
「風花雪月」四系瓶
白釉黑花四系瓶
白釉黑花人物紋高足罐
白釉黑花人物紋罐
黃釉高足罐
青釉印花菱花口盤
青釉印花瓶
青釉雙系罐
鈞釉碗/142
大明成化年制款青花口杯
青花蓮塘戲鴨紋觚
青釉金玉滿堂刻花洗
黑釉熊耳爐
藍釉雙魚耳爐
醬釉壽龕
青花加紫印色盒
青花纏枝勾蓮紋罐
青花喜字勾蓮紋天球瓶
青花雙喜獅耳瓶
青花三國人物故事紋方瓶
青花花鳥紋瓶
五彩堆塑透雕人物紋天球瓶
哥釉盤
哥釉碗
青釉瓜棱橄欖瓶
窯變紅釉尊
粉彩雙雉牡丹紋天球瓶
黃釉粉彩蝠耳瓶
粉彩嬰戲蟋蟀對罐
堆塑鐵花龍鳳紋瓶
白釉觀音像
查看所有商品描述
以上供大家參考學習,望提問者採納

⑧ 身五彩鳳雙飛翔什麼意思 或什麼生肖

是身無彩鳳雙飛翼吧
下一句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⑨ 宋遼金陶器的特色是什麼

960年至1234年的274年間,是我國歷史上宋、遼、金的對峙分裂時期。宋朝承五代大亂之餘,雖不是一個強盛的王朝,而在我國文化史上卻是一個重要時期。宋代瓷器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是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有130個縣。宋代陶窯大致概括為6個窯系,它們分別是: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和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和景德鎮的青白瓷系

這些窯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區使用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當時的政治理念、文化習俗、工藝水平制約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琉璃廠窯,生產一種黑釉凸龍蓋罐,高21.5厘米,口徑12.5厘米,足徑9.2厘米。罐直口,弧腹,從上至下漸豐,圈足。頸部堆塑一條蟠曲的龍紋。器身鼓起5道弦紋,每道弦紋兩側貼飾對稱的錐形尖角。通體施黑釉,釉不及底,近足處及底露出赭色胎體,胎體較粗糙。此器為宋代陪葬用的明器。

南宋時吉州窯興盛,比較精美的為乳白釉乳釘柳斗紋罐,高6.4厘米,口徑7.2厘米。該罐廣口短頸,腹部豐滿,整體圓潤渾厚,頸部有雙層乳釘。通體施乳白釉,質地鬆脆,體較輕。

宋吉州窯還產有白地黑花罐,高10.5厘米,口徑10.5厘米,足徑6.3厘米。罐廣口,圓唇,直頸,扁腹,圈足。頸及足部褐彩繪多道弦紋,肩頸之間一周黑地白點紋。腹部開光內繪折枝花草紋,開光外繪變形海水紋,紋飾簡練草率。

這種裝飾技法源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地方特色。磁州窯白地黑花品種白黑對比強烈,而吉州窯白地實為土黃色,黑花實為褐色。紋飾布局多以開光形式出現,常見有奔鹿紋、花草紋等。

江西省南昌南宋墓發現的蓮花紋爐及奔鹿紋蓋罐為這類器物的斷代提供了有價值的依據。

除罐以外,白地黑花器物還有瓶、壺、爐、尊等。

宋代生活劃花裝飾創造了剔刻技法,宋黑釉剔花魚紋裝飾的涵義更加接近日常魚藻紋罐,紋飾黑白分明,線條清晰,圖案具有浮隨著社會的發展,魚紋裝飾作為「吉慶」的象徵開始凸顯,魚紋更多地被賦予吉祥的寓意,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宋定窯印花三魚戲蓮紋盤,圖案構思巧妙,圖中的3條魚在蓮池中戲耍,魚兒肥壯,蓮花茂盛,反映出「連年有餘」的景象,已具有豐富的民俗吉祥雕感。

與宋同時的西夏也不乏陶器精品。西夏褐釉剔花罐,高21.5厘米,口徑11厘米,底徑8.6厘米。罐呈大口,圓唇,器身略為球形,圈足。腹部主題圖案為兩組剔花牡丹紋,圖案兩邊以連弧紋,中間飾以雲水紋,圖案上下各刻弦紋兩道。為西夏時期陶器的代表器物。

遼代是我國東北遼河流域由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權,916年由耶律阿保機創建,其疆域控制整個東北及西北部分地區。遼長期與漢族比鄰,並受先進中原文化的影響,遼代陶器造型實用性強,粗獷、質朴,富有民族特色。

遼代陶器多為酒具、茶具、盛食具、貯藏器和日用雜器。大都為民窯產品,也有供遼皇室和契丹貴族使用的官窯製品。

民窯產品粗朴,官窯產品精緻,已發現重要陶瓷窯址7處,其中民窯4處,為遼寧省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遼陽江官屯窯,山西省大同青海窯村窯;官窯4處,為遼寧省林東上京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缸瓦窯和北京市龍泉務窯。

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山西、內蒙古和北京地區的遼契丹貴族墓和漢人墓中均發現有遼窯燒制的醬、黃、綠色釉及三彩陶器。傳世品中遼陶器以黃、綠單色和黃綠白三彩釉陶居多。

遼代民窯製品胎質粗糙,均施化妝土。白陶釉白微黃,胎色白帶紅、黑色雜質點;黑釉陶釉色純黑;白釉黑花陶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黃。官窯白陶胎質細白,釉色純白或白中泛青,釉質瑩潤,佳者與定窯上品相類,有的於器底刻「官」或「新官」款。

北京發現的985年遼贈齊王趙德鈞墓和赤峰發現的986年遼駙馬墓的「官」和「新官」款白瓷盤、碗是遼早期受定窯技藝影響的作品。

北京遼代王澤墓、內蒙古昭盟尚墓和山西大同卧虎灣一座遼墓都發現有精美的白陶。黑釉瓷胎質細白,釉色黑中閃綠,積釉處如堆脂,光澤較強;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閃黃,有黑色雜質點;單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質細軟,作淡紅色,施化妝土。

遼代官窯三彩色釉嬌艷光潔,民窯三彩色釉鮮艷不足,釉層易剝落。白釉陶器釉質欠潤澤,白釉上點綠彩者頗為美觀。

遼陽984年耶律延寧墓、法庫葉茂台遼墓、朝陽前窗戶村遼墓發現的黃、醬和綠色釉陶器及錦西1089年蕭孝忠墓發現的黃釉與三彩釉陶器,具有遼彩釉陶器的典型風貌。

遼代陶器造型分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兩類。中原形式大都仿照中原固有的樣式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盆、罐、壺、瓶、瓮、缸,還有香爐、陶硯、棋子、磚瓦等;契丹形式則仿照契丹族慣用的皮製、木製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

遼雞冠壺,仿契丹族皮囊容器樣式,整體由壺身、管狀流和不同形式的系構成,壺體上做出仿皮革縫制的痕跡和皮條、皮扣等附件。後人常以皮製品痕跡的多少區別雞冠壺時代的早晚。雞冠壺有5種樣式,即扁身單孔、扁身雙孔、扁身環梁、圓身環梁和矮身橫梁式。

內蒙古赤峰959年遼駙馬墓發現的白陶綠釉雞冠壺扁身單孔,是雞冠壺的早期形式。河北遷安遼韓相墓發現的綠釉帶蓋雞冠壺,是稍晚的扁身雙孔樣式的典型器。

另外,遼寧的兩座遼墓發現的白陶雞冠壺和綠釉雞冠壺,是遼晚期盛行的圓身環梁式雞冠壺的作品。

遼寧北票水泉遼墓發現的鳳首瓶、鳳嘴珠,是鳳首瓶的早期樣式。鳳首瓶為鳳頭口、旋紋或竹節式長頸、高體、豐肩、瘦胴、圈足。

遼寧義縣一座遼墓發現的花口鳳首瓶,鳳首托起花口蓋,秀麗挺拔,最為常見。雞腿瓶為小口、豐底,器身細高,上豐下斂,形如雞腿,以弧棱形弦紋為飾,是契丹族普遍使用的貯藏器,產量很大,瓶體上常有刻畫符號。

遼代典型器具還有盤口穿帶壺,亦稱背壺,古代名為攜壺,是游牧民族用以盛甜酒、奶漿等飲料的容器。壺式有扁體和圓體兩種,體兩側有溝槽和環系,可系繩,便於騎馬攜帶。

遼寧義縣清和門西村遼墓、法庫葉茂台七號遼墓和北票水泉遼墓發現的穿帶壺,展現了扁體或圓體壺式的特點。

方碟為仿木碟樣式,花邊敞口,四方形,淺身平底。白釉印花方碟精美,但產品極少。三彩印花方碟頗多,遼晚期墓葬中時有發現,西弧山1089年遼墓、建平和樂村1090年遼墓發現的三彩印花方碟為其中的代表作。

海棠花式長盤系仿金屬製品式樣,淺壁,平底,作八曲海棠式,以黃、綠、白三色釉花者居多,樣式美觀,色彩嬌艷,一些模仿自然界物品燒造的魚壺、鴛鴦形壺,形態生動,實用美觀。

遼寧凌源縣發現的三彩鴛鴦壺,高19厘米,鴛鴦式壺體卧在荷葉式托上,嘴為流,背上貼五瓣花式口,與腹腔相通,花口下部至尾端連以曲柄,以黃、綠、白三彩釉遮體,羽紋清晰,色彩斑斕。

還有依照印度神話中「摩羯魚」製作的獸首、魚身壺和燈,設計新巧,造型優美,寧城發現的三彩摩羯壺為代表作。

遼代陶器受中原裝飾技法的影響,有刻畫、剔、印、彩繪和色釉裝飾,以簡朴豪放為特點。如取法於磁州窯的黑繪裝飾,多以散點式構圖展現簡潔的紋樣,有疏朗灑脫的美。

建平五十家子遼墓發現的白釉黑花瓶,三組花蝶環列器體,筆致稚拙有力,頗具野趣。

有的在器物表面塗畫彩或描金裝飾,別具一格。單色和三彩釉飾是遼代陶器的一大特色,嬌艷的黃色或蔥翠的綠色給人以美感。

裝飾題材以花卉中的牡丹、野芍葯居多,取材於自然界的飛禽、動物、魚蟲、花草、水波等紋樣也廣見於裝飾畫面,還有傳統紋樣中的龍、獸面、騎士、力士、火珠、流雲等。金代所處的年代是和南宋相對峙的特殊年代,同時又是北方少數民族所建,因此具有濃郁的時代特色與民族風格。

金代陶器之所以興起,一是由於女真族在契丹遼代及北宋地區大量掠奪珍寶,刺激了金代陶器的發展;二是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陶器的發展。

金代前期陶瓷多利用遼代舊窯燒造,工藝水平較低,製品多粗糙,民族風格和地域色彩較明顯。遼寧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是金前期日用陶器產地,品種有黑、白、醬釉和茶綠色釉等,胎質粗厚多雜質,釉質混濁不光潤。

金代陶器類以碗、盤為主,帶三系、四系的瓶、壺、罐是地域特點突出的器物。裝飾簡單,僅見白地黑彩裝飾,刻、劃、印、雕、加彩等極少見。

黑龍江雙城縣發現的白釉黑花四系瓶上的黑色草葉紋,自由奔放。遼寧彰武縣發現的白釉黑花葫蘆形壺,貼在壺流上的坐式老人,新穎罕見,展現了金前期陶器的特殊風貌。

金遷都燕京後,陶器的生產集中在大定年間或以後發展起來的河北曲陽定窯、磁縣觀台窯、河南禹縣鈞窯和陝西銅川耀州窯、山東淄博磁村窯等。

定窯以白瓷為主,刻、印花為飾。帶紋飾的細白瓷,以覆燒工藝裝燒,器均「芒口」。民用粗瓷,以創新的砂圈疊燒工藝燒制,形成器物內底一圈無釉的特點。

北京通州1177年金墓和北京先農壇金墓發現的白釉刻花盤、碗、洗、壺等與江蘇江浦縣1195年章氏墓發現的白釉印花鴛蓮紋碗,都是金代定窯的代表作。

磁州窯品種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白釉畫花、白地黑花、紅綠彩瓷和色釉陶器等。如金「大定二年」銘白地黑花鳥紋虎枕,河南新鄉金綠釉刻蓮花紋枕,北獻縣發現的白釉黑花牡丹紋瓶,河南濟源縣發現的三彩刻人物紋枕,以及磁縣彭城鎮發現的紅綠彩俑,均為不同品種的代表作。

金代磁州窯罐,通高12.8厘米,罐口直徑6.3厘米,罐底7.9厘米,腹部最大直徑為27.5厘米。底色為白釉,上面有黑褐色花紋,勾畫簡潔,似水生植物。罐胎內部施黑褐色全釉,做工朴實簡潔。

從器型和工藝上具有金代典型特色,是比較普遍的磁州窯系,它應該是山西地區生產的磁州窯系罐。

鈞窯主燒天藍色乳光釉陶瓷。遼寧遼陽金墓、山西侯馬金墓發現的陶器胎質細膩,色灰,釉面潤澤,有片紋、顯暈斑或小黑點,工藝還不夠精細。同類的還有山西大同1190年金墓發現的鈞釉小爐,也初步揭示了金代陶器的特徵。

耀州窯主燒青釉陶,兼黑釉和白地黑花瓷。青瓷胎質粗色淺灰,釉色姜黃或淡青,釉層薄,光潤不足。裝飾以印花居多,刻花趨少。

陝西銅川耀州窯遺址金代層發現的青釉刻花碗和北京豐台金墓發現的青釉刻牡丹紋碗,刻線流暢,花紋灑脫,為代表器。

山東淄博磁村窯主燒白陶,白地黑花、黑釉、白釉黑邊、醬色釉、絞釉等次之。黑釉白線紋又俗稱「粉杠」,是金代最有特色的品種之一。

磁村窯發現的黑釉白線紋罐,在黑色鼓腹上,凸起白線紋,色白而粗,十分醒目。加彩器在白瓷上施加紅、綠諸彩,色彩鮮艷絢麗。有的器物底部墨書「泰和」、「正大」等字款。

山西境內的渾源窯,安徽境內的蕭窯、宿州窯與泗州窯,也分別燒制鈞窯、定窯、磁州窯風格的產品。

金代陶器以盤、碗、罐、瓶、壺為多,杯、洗、爐、盞托、陶枕、玩具等次之。日用器物造型多承襲宋式,時代特點鮮明的造型有雙系、三系、四系瓶,雙系罐和高體的長頸瓶雞腿瓶等。大官屯窯發現的陶雷和江官屯窯發現的黑釉桃形壺是罕見的特殊器物。

金代陶器裝飾趨簡,有刻、劃、印、剔花、筆繪、塑貼、加彩等。刻、劃花裝飾以定窯為最,在白釉蓋缸的口沿下刻一周鋸齒紋,腹體刻密集的凸凹線紋,有淺浮雕的效果,時代特點突出。

筆繪裝飾則以磁州窯系為代表,用筆簡練,線條明快,畫面生活氣息濃郁。大官屯窯發現的白釉黑花,磁縣觀台窯發現的白釉黑花罐是代表器物。

裝飾構圖除宋代多用的帶狀纏枝式、單獨紋樣的均衡式和滿花式外,還善以開光樣式突出主題紋樣。耀州窯遺址金代層發現的青釉刻花卧牛碗,河南鶴壁市發現的白地黑花嬰戲蓮紋枕、白地黑花盆花枕,都以菱形開光托出卧牛、嬰蓮和盆花主題。

紋飾等分線內的單獨紋樣構圖也很盛行,吉林省發現的醬褐釉印花碗為典型之例。一花一葉的構圖,疏朗簡潔,畫面中的一枝荷蓮、一枝萱草、一尾游魚,均生機盎然,吉林省發現的定窯白釉刻花是其代表器。

白釉黑繪的裝飾題材以花卉居多,水波、魚、鴨、鴛鴦、鷺鷥、飛鳳和嬰戲紋也常見於畫面。畫面中的孩童多身著朵花衫褲,頭梳抓髻,一改宋時那種光頭、赤裸身軀的形象。白釉黑繪的構圖,極近於國畫的章法,畫面上常見秋雁殘荷,一派深秋景色,有水墨畫的清幽意境,北京發現的白地黑花虎形枕是其代表器。

熱點內容
925玫瑰金 發布:2025-07-12 09:09:46 瀏覽:881
華著海棠灣 發布:2025-07-12 09:08:56 瀏覽:213
桐海棠 發布:2025-07-12 09:03:20 瀏覽:918
扶桑和牡丹 發布:2025-07-12 09:03:20 瀏覽:825
黑玫瑰城堡 發布:2025-07-12 09:03:19 瀏覽:105
玫瑰香奇案電影 發布:2025-07-12 08:58:26 瀏覽:564
牡丹花香味 發布:2025-07-12 08:53:22 瀏覽:278
玉蘭花謝 發布:2025-07-12 08:49:13 瀏覽:203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發布:2025-07-12 08:49:11 瀏覽:86
花藝師工資多少 發布:2025-07-12 07:52:02 瀏覽: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