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創造性
❶ 朝陽區的百家莊小學、朝陽試驗小學、東方德才小學和東城區的丁香小學,哪一個比較好些呀 謝謝!
不知道的別說
東方德才還差啊 朝陽區前十名呢
而且 樓主 東方德才是9年義務教育 中學也是相當好!
最起碼你不會再擔心考不上好中學了
再過幾年 東方德才就成市重點了 到時候想轉都轉不過來!
❷ 在詩文中 丁香一般代表什麼意象
丁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她象徵的是淡雅、美麗、憂愁。詩人們總是喜歡用丁香來描寫女子的憂與愁。李商隱的七言律詩《代贈》中,「芭蕉不展丁香結」用丁香的花蕾來象徵詩中女子的愁心。的確,素白、淡紫的丁香花蕾不正像女子的心情、怨愁、神秘、純潔,而不易被人看透。再說南唐的《浣溪紗》吧!「丁香空結雨中愁」則是用雨中丁香更形象的描繪那女子心中的愁,女子的情人遠游,杳無音訊,每日與女子相伴的就只是那雨中的丁香和她自己心中的寂寞。
總而言之,在古典詩詞中,出於各種原因的,就算手法不同也罷,丁香與愁是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代詩歌《雨巷》中也出現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的姑娘」。詩人所寫的「姑娘」其實並不是生活中的實景,指的是詩人的理想,「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的是詩人執意追求卻又無法把握的彷徨與痛苦,在我的心目中她應是三、四十年代的女大學生,有清澈的眼神。過人的智慧,打著油紙傘,結著淡淡的憂愁。「丁香」充滿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是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內心朦朧的希望。
我想我心中的丁香姑娘,她應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比丁香剛毅、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理想。
推薦於 2018-04-28
查看全部9個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在古詩中「丁香」這一意象有什麼含義
丁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意象,是美麗、高潔、憂郁的象徵。自唐代開始,以丁香為題材的作品增多,它作為一種意象也進入詩人的創作視閾,其審美意蘊和情感、思想內涵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 1、高潔情趣的象徵,獨立人格的載體。 (1)杜甫 唐《江頭五詠·丁香》 丁香體柔弱,亂枝結猶墊。 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 深栽小宅後,庶使幽人占。 晚墮蘭麝中,休懷粉身念。 譯文: 丁香很柔弱,結子又多,葉子和花都漂亮,但是是素色中的美麗,不是艷麗的。把丁香種在房子後面,為了是給有思想的人欣賞。 丁香自己呢?它早晚像蘭麝一樣發出芳香,但卻不必想到自己會磨成粉的。 整首詩的意思是,一個柔弱美麗的生物,它該知道自己的特質,完成自我,雖然自我的最後完成恐怕是粉身碎骨,也不必多想了! 此詩前四句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個清淡素雅的丁香形象:柔弱、枝繁、素艷。丁香花團錦簇,外朴而內秀,花色明麗,又香氣馥郁,淡雅清幽,被人們稱為「花中君子」。 後四句則寫出了丁香高潔的內質。幽人指幽居之士,古代常指隱士。柔弱的丁香被賦予了高貴的品質、堅強的個性,它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與
❸ 香水的幾種香型
1,單花香型(Single Floral)
單獨一種花的香味,如茉莉花、玫瑰花、白蘭花、梔子花、百合花、荷版花、姜花、康乃馨權、桂花、紫羅蘭、樹蘭花、鈴蘭花、水仙花、蘭花、菊花、薰衣草。天然和清新的感覺。
2,百花香型(Floral Bouquet)
又名花束香。自然界幾種花混在一起的花束的香氣。有現代高雅感風格的芳香,洋溢著女性的柔和感、有雅和圓潤的感覺。
3,醛香花香型(Floral aldehyde)
脂肪族醛類香料的香氣作為香精的主體香氣的一部分,並與花香和其他非花香韻組成整個香精基體香氣。帶有女性柔和,優雅浪漫的香氣。
4,素心蘭型(Chypre)
有果(以香檸檬油為主)香、草香、苔香、豆香、花香、膏香。具有橡苔、香檸檬、玫瑰、茉莉、香木和麝香等混合特徵的香氣。賦予成年女性特徵感覺有香氣。
5,東方香型(Floriental)
簡稱東方香。香氣濃烈、刺激而長久,具有典型的東方神韻色彩。所含的麝香、龍涎香、香草香、檀香的成分比較高,因此東方香型的香水適合晚上使用。給人一種朦朧、高貴、典雅、神秘的氣質。賦予成女性濃艷、嫵媚和性感的感覺。
❹ 丁香話在古代詩問文中的含義 求詳解
名作欣賞》2002年第1期刊發了藍棣之先生的《談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藍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嗎?那麼是在暗示什麼呢?」這么兩個問題。通過與《荒原》的比較解讀,藍先生得出答案「戴望舒《雨巷》的核心意象丁香(長在荒原上的)和春雨(不是無聲滋潤丁香的)都在這里找到了出處」,並進一步說道「『殘忍』一詞,艾略特直接說出來了,但《荒原》全詩的題旨迄今未被透徹闡述。這個『殘忍』也就是《雨巷》所要暗示的,所不可以明說的題旨。」在後面的文字里,盡管藍先生也提到「丁香」意象在中國古詩里的淵源如杜甫的「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和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但認為它們「都只是個『愁品』而已」,而非「本質上卻是現代的」《雨巷》所依。
在藍先生新論出來以前對《雨巷》的評論提到「丁香」意象的出處一般都本自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詩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里說的「《雨巷》讀起來好像就是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如毛翰先生《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感遇試卷》(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270頁),朱壽桐先生《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505頁)均持此論。但卞先生認為「《雨巷》……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更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浮泛」,則鮮為後學者認同。與之相反,朱壽桐先生認為「戴望舒是借用了這些意象和境界,又超越了它們的原有的內涵……把東方的傳統意象與西方的現代派詩緒兩者藝術相融合,從而絕妙地表達出現代知識分子靈魂深處所潛藏著的那份理想的追求和幻滅的痛苦。」
由上可知,「丁香」的出處是藍先生的立論和以往評論歧義的源頭。以往的評論認為《雨巷》「丁香」意象出自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因而更多地讀出了《雨巷》所傳達的「愁怨」和「惆悵」,而藍先生認為《雨巷》中的「丁香」本自《荒原》,因而認為它暗示了「殘忍」的題旨。
我認為這兩種論述都有點道理,但也都有偏頗的地方。因為它們都是「詩外看(證)詩」,而不是從文本本身引出的邏輯結論。從創作背景、意象淵源出發所作的猜想,可以成為解讀文本的佐證,但不能取代對文本的細致解讀。《雨巷》自面世以來,對它的解讀眾說紛紜。拋開對《雨巷》的簡單化政治批判不說,它的題材歸屬便一直爭訟未決:王干大先生將其收入他主編的《中國現代名家詩歌分類品匯》中的「情愛卷」,而毛翰先生則在《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中將它收入「感遇詩卷」。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臧此否彼,只要不脫離文本,言之成理,都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但完全脫離文本,放任自己的想像得出的結論,卻不能看作是」象外之象」,而只是」象」外之」象」而已。也就是說後面的「象」固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已不是前面的「象」所生發出來的,因而將它解讀為 「題中之義」是不妥當的。
因此我認為,過於強調並拘執於「丁香」和「雨」的出處是不利於我們對於《雨巷》的讀解的。詩人也許讀過《浣溪沙》和《荒原》其中之一,也許兩者都讀過,但我認為這其實並不重要。「丁香」這個意象在中外文學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其含義不斷變遷和豐富。後起義與原初義有一定的聯系,但越往後發展,這種聯系會越顯得疏淡,甚至難以辨認。不但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和李璟「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丁香」有別,而且艾略特「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哺育著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著記憶和慾望,撥動著沉悶的根芽,在一陣陣春雨里。」中的「丁香」意象更是迥異於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因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盡管有變化,但基本上仍指「丁香花」,亦即「丁香結」。而外國詩中的「丁香(lilac)」卻既可能指「丁香樹」,也可能指「丁香花」,而且外國詩歌中「丁香」少有中國詩歌中「愁怨」意思的表達。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詩人,戴望舒是不大可能去作李璟《浣溪沙》或艾略特《荒原》的簡單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的。對這一點,孫玉石先生也表達了相似的意見,他在《〈雨巷〉淺談》(《名作欣賞》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說「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孫先生的持論還是比較公正的。
而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孫玉石先生在《〈雨巷〉淺談》一文中指出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在《雨巷》中已被創造性轉化為「如丁香一般結著愁怨的姑娘」,這自然是對藍棣之先生新見的有力質疑。其實,我倒覺得《雨巷》中這位「姑娘」有點類似於《詩經·蒹葭》中的「伊人」。《雨巷》中的「姑娘」和《蒹葭》中的「伊人」一樣「可遇不可求」。中國古詩中表現這種心境的詩篇很多,如《詩·河廣》即雲:「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嘆「不可」,亦示「可望而不可求」之意 。另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更將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可望難即,欲求不遂」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戴望舒在表達這種「距離悵惘」(錢鍾書先生語)時略似前賢,但由於時代風雲的籠罩和獨特個性的凸現,《雨巷》和上述諸詩又顯得「和而不同」。由於戴望舒在《雨巷》中僅只想「逢(遇)」著那位「姑娘」,而不同於《蒹葭》中那位抒情主人公對「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因而《雨巷》更多一份「哀怨又旁彷」的詩緒,而少一份堅定不移的追求。
至於詩中的「雨」,我認為主要為營造那種朦朧的意境所設,可能是春雨,也可能是「愁煞人」的秋雨。藍先生指認為「春雨」,是因為他先在的認定《雨巷》一定本自《荒原》,因而以《荒原》中的「春雨」來論證《雨巷》中的「雨」為「春雨」,這是未免有點倒果為因的。「雨」既非定指,「雨巷」亦非定指。我們只知道它是引發和寄託詩人愁思的所在,何以知道又何必知道它位於江南抑或江北?而且我想這里能給予我們更重要的啟示並不僅於此。我們在讀解詩歌是既要從意象出發,同時又不要拘執於某個具體的意象,更不要簡單地加以比附,才能避免以先入為主的印象損害詩歌的原意。
戴望舒在《論詩零札》中說「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作題材(我不反對拿新的事物作題材);舊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詩情。」同時他又說「舊的古典的應用是無可反對的,在它給予我們一個新情緒的時候。」我認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當然不是全無依傍,但我更願意相信它是通過戴望舒長久的對古今中外大量文學作品的閱讀而潛化於他心中的一個虛泛的意象。它身上或許有《浣溪沙》或《荒原》的印痕,但已經成為戴望舒自己的「獨特的這一個」。在某一刻一種激動他心靈的詩情來襲,與「丁香」這個意象猝然遇合,並進一步勾連出一個「姑娘」的意象,它是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和「憂愁」,充分表達了詩人充滿希冀和失望,但又「無地徘徊」的心境。通過「那種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在那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中飄然呈現後,詩人的這種心境或許有些許緩和?因為詩人在詩的結尾處仍未放棄他的希望,雖然這希望仍充滿著「哀怨和惆悵」。
藍棣之先生反叛他先前所認同的「社會理想像征」說,而翻新出「殘忍暗示」說,表面上迥然相異,實際上則具有一致性:都是對《雨巷》作出一種比附性詮釋。而這卻有悖於藍先生所認定的西方象徵主義詩派對於戴望舒的影響。因為西方象徵主義詩派的特點是「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復雜微妙的情緒、感受」(《外國文學史》,朱維之、趙澧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553頁)。從《雨巷》的文本來看,它的表現手法有借鑒象徵主義詩派的地方,但它表現的詩情卻更具有古典的味道,它是「古典與現代交媾」的產物。它「可意味而不可言傳」,更不可確指。藍先生實犯了自己的大忌,因而得出了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結論。我們可以說戴望舒接受了西方象徵派的影響,但我認為似乎更應該把這種影響理解為象徵派注重音樂性和暗示等詩藝給他提供了一個和中國傳統詩藝比較接受的參照系,而不應簡單地理解為他對西方象徵派詩歌的意象移植。更何況他對象徵派和傳統詩藝都進行了揚棄,如他在《論詩零札》中說「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又說「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雨巷》可謂這種理論的完美表現,它既以往返回復的旋律取勝,但又成功地實現了對外在的音樂性的超越,以一種「與生命同構」(蘇珊·朗格語)的形式,長久地撥動著更多人的靈魂。
我認為只有超越把目光鎖定在「丁香」上的視點,從整體詩情出發對《雨巷》進行觀照,才可以試圖領悟它的意蘊,而避免對它作狹義和牽強的理解。而且我們也無需深究它到底是一首愛情詩還是一首感遇詩,《雨巷》僅只是「渡河之筏」,不同的讀者憑依它駛向不同的彼岸。我相信更多的讀者是在「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葉聖陶先生語)的音樂旋律中悟到了詩人的詩情,而不是知道了更多的什麼。不知我這種說法是否確當,特見教於藍先生和各位讀者。
❺ 如何理解現代詩歌的節奏
說到現代詩歌的節奏就不得不提到聞一多在1926年5月發表《詩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詩理論主張,核心是講究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一行詩中的音節、音尺的排列組合要有規律,音樂美是指詩歌從聽覺方面來說表現的美,包括節奏、平仄、重音、押韻、停頓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諧,符合詩人的情緒,流暢而不拗口——這一點不包括為特殊效果而運用聲音。
繪畫美:指詩的辭藻力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繪畫美是指詩歌的詞彙應該盡力去表現顏色,表現一幅幅色彩濃郁的畫面。
建築美:指節與節之間要勻稱,行與行之間要均齊,從詩的整體外形上看有整齊之感。建築美是指針對自由體提出來的,指詩歌每節之間應該勻稱,各行詩句應該一樣長——這一樣長不是指字數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數應一樣多,這樣格律詩就有一種外形的勻稱均齊。
聞一多簡介: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1912年考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學校。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❻ 丁香花在古代詩文中的含義 求詳解
名作欣賞》2002年第1期刊發了藍棣之先生的《談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藍先生的文章的核心是提出「這里的核心意象丁香、春雨是在暗示嗎?那麼是在暗示什麼呢?」這么兩個問題。通過與《荒原》的比較解讀,藍先生得出答案「戴望舒《雨巷》的核心意象丁香(長在荒原上的)和春雨(不是無聲滋潤丁香的)都在這里找到了出處」,並進一步說道「『殘忍』一詞,艾略特直接說出來了,但《荒原》全詩的題旨迄今未被透徹闡述。這個『殘忍』也就是《雨巷》所要暗示的,所不可以明說的題旨。」在後面的文字里,盡管藍先生也提到「丁香」意象在中國古詩里的淵源如杜甫的「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和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但認為它們「都只是個『愁品』而已」,而非「本質上卻是現代的」《雨巷》所依。 在藍先生新論出來以前對《雨巷》的評論提到「丁香」意象的出處一般都本自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詩集·序》(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里說的「《雨巷》讀起來好像就是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如毛翰先生《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感遇試卷》(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270頁),朱壽桐先生《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505頁)均持此論。但卞先生認為「《雨巷》……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更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浮泛」,則鮮為後學者認同。與之相反,朱壽桐先生認為「戴望舒是借用了這些意象和境界,又超越了它們的原有的內涵……把東方的傳統意象與西方的現代派詩緒兩者藝術相融合,從而絕妙地表達出現代知識分子靈魂深處所潛藏著的那份理想的追求和幻滅的痛苦。」 由上可知,「丁香」的出處是藍先生的立論和以往評論歧義的源頭。以往的評論認為《雨巷》「丁香」意象出自李璟《浣溪沙》「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因而更多地讀出了《雨巷》所傳達的「愁怨」和「惆悵」,而藍先生認為《雨巷》中的「丁香」本自《荒原》,因而認為它暗示了「殘忍」的題旨。 我認為這兩種論述都有點道理,但也都有偏頗的地方。因為它們都是「詩外看(證)詩」,而不是從文本本身引出的邏輯結論。從創作背景、意象淵源出發所作的猜想,可以成為解讀文本的佐證,但不能取代對文本的細致解讀。《雨巷》自面世以來,對它的解讀眾說紛紜。拋開對《雨巷》的簡單化政治批判不說,它的題材歸屬便一直爭訟未決:王干大先生將其收入他主編的《中國現代名家詩歌分類品匯》中的「情愛卷」,而毛翰先生則在《20世紀中國新詩分類鑒賞大系》中將它收入「感遇詩卷」。但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臧此否彼,只要不脫離文本,言之成理,都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但完全脫離文本,放任自己的想像得出的結論,卻不能看作是」象外之象」,而只是」象」外之」象」而已。也就是說後面的「象」固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但已不是前面的「象」所生發出來的,因而將它解讀為 「題中之義」是不妥當的。 因此我認為,過於強調並拘執於「丁香」和「雨」的出處是不利於我們對於《雨巷》的讀解的。詩人也許讀過《浣溪沙》和《荒原》其中之一,也許兩者都讀過,但我認為這其實並不重要。「丁香」這個意象在中外文學史上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其含義不斷變遷和豐富。後起義與原初義有一定的聯系,但越往後發展,這種聯系會越顯得疏淡,甚至難以辨認。不但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和李璟「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的「丁香」有別,而且艾略特「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哺育著丁香,在死去的土地里,混合著記憶和慾望,撥動著沉悶的根芽,在一陣陣春雨里。」中的「丁香」意象更是迥異於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因為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盡管有變化,但基本上仍指「丁香花」,亦即「丁香結」。而外國詩中的「丁香(lilac)」卻既可能指「丁香樹」,也可能指「丁香花」,而且外國詩歌中「丁香」少有中國詩歌中「愁怨」意思的表達。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詩人,戴望舒是不大可能去作李璟《浣溪沙》或艾略特《荒原》的簡單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的。對這一點,孫玉石先生也表達了相似的意見,他在《〈雨巷〉淺談》(《名作欣賞》1982年第一期)一文中說「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以為不能這么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孫先生的持論還是比較公正的。 而更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孫玉石先生在《〈雨巷〉淺談》一文中指出古典詩歌中的「丁香」意象在《雨巷》中已被創造性轉化為「如丁香一般結著愁怨的姑娘」,這自然是對藍棣之先生新見的有力質疑。其實,我倒覺得《雨巷》中這位「姑娘」有點類似於《詩經·蒹葭》中的「伊人」。《雨巷》中的「姑娘」和《蒹葭》中的「伊人」一樣「可遇不可求」。中國古詩中表現這種心境的詩篇很多,如《詩·河廣》即雲:「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嘆「不可」,亦示「可望而不可求」之意 。另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更將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可望難即,欲求不遂」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戴望舒在表達這種「距離悵惘」(錢鍾書先生語)時略似前賢,但由於時代風雲的籠罩和獨特個性的凸現,《雨巷》和上述諸詩又顯得「和而不同」。由於戴望舒在《雨巷》中僅只想「逢(遇)」著那位「姑娘」,而不同於《蒹葭》中那位抒情主人公對「伊人」「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因而《雨巷》更多一份「哀怨又旁彷」的詩緒,而少一份堅定不移的追求。 至於詩中的「雨」,我認為主要為營造那種朦朧的意境所設,可能是春雨,也可能是「愁煞人」的秋雨。藍先生指認為「春雨」,是因為他先在的認定《雨巷》一定本自《荒原》,因而以《荒原》中的「春雨」來論證《雨巷》中的「雨」為「春雨」,這是未免有點倒果為因的。「雨」既非定指,「雨巷」亦非定指。我們只知道它是引發和寄託詩人愁思的所在,何以知道又何必知道它位於江南抑或江北?而且我想這里能給予我們更重要的啟示並不僅於此。我們在讀解詩歌是既要從意象出發,同時又不要拘執於某個具體的意象,更不要簡單地加以比附,才能避免以先入為主的印象損害詩歌的原意。 戴望舒在《論詩零札》中說「不必一定拿新的事物作題材(我不反對拿新的事物作題材);舊的事物中也能找到新的詩情。」同時他又說「舊的古典的應用是無可反對的,在它給予我們一個新情緒的時候。」我認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當然不是全無依傍,但我更願意相信它是通過戴望舒長久的對古今中外大量文學作品的閱讀而潛化於他心中的一個虛泛的意象。它身上或許有《浣溪沙》或《荒原》的印痕,但已經成為戴望舒自己的「獨特的這一個」。在某一刻一種激動他心靈的詩情來襲,與「丁香」這個意象猝然遇合,並進一步勾連出一個「姑娘」的意象,它是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和「憂愁」,充分表達了詩人充滿希冀和失望,但又「無地徘徊」的心境。通過「那種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在那回盪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中飄然呈現後,詩人的這種心境或許有些許緩和?因為詩人在詩的結尾處仍未放棄他的希望,雖然這希望仍充滿著「哀怨和惆悵」。 藍棣之先生反叛他先前所認同的「社會理想像征」說,而翻新出「殘忍暗示」說,表面上迥然相異,實際上則具有一致性:都是對《雨巷》作出一種比附性詮釋。而這卻有悖於藍先生所認定的西方象徵主義詩派對於戴望舒的影響。因為西方象徵主義詩派的特點是「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復雜微妙的情緒、感受」(《外國文學史》,朱維之、趙澧主編,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1994,553頁)。從《雨巷》的文本來看,它的表現手法有借鑒象徵主義詩派的地方,但它表現的詩情卻更具有古典的味道,它是「古典與現代交媾」的產物。它「可意味而不可言傳」,更不可確指。藍先生實犯了自己的大忌,因而得出了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結論。我們可以說戴望舒接受了西方象徵派的影響,但我認為似乎更應該把這種影響理解為象徵派注重音樂性和暗示等詩藝給他提供了一個和中國傳統詩藝比較接受的參照系,而不應簡單地理解為他對西方象徵派詩歌的意象移植。更何況他對象徵派和傳統詩藝都進行了揚棄,如他在《論詩零札》中說「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又說「詩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雨巷》可謂這種理論的完美表現,它既以往返回復的旋律取勝,但又成功地實現了對外在的音樂性的超越,以一種「與生命同構」(蘇珊·朗格語)的形式,長久地撥動著更多人的靈魂。 我認為只有超越把目光鎖定在「丁香」上的視點,從整體詩情出發對《雨巷》進行觀照,才可以試圖領悟它的意蘊,而避免對它作狹義和牽強的理解。而且我們也無需深究它到底是一首愛情詩還是一首感遇詩,《雨巷》僅只是「渡河之筏」,不同的讀者憑依它駛向不同的彼岸。我相信更多的讀者是在「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葉聖陶先生語)的音樂旋律中悟到了詩人的詩情,而不是知道了更多的什麼。不知我這種說法是否確當,特見教於藍先生和各位讀者。
❼ 丁香在古詩詞里表達什麼{在線等}
丁香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她象徵的是淡雅、美麗、憂愁。詩人們總是喜歡用丁香來描寫內女子的憂與愁。李容商隱的七言律詩《代贈》中,「芭蕉不展丁香結」用丁香的花蕾來象徵詩中女子的愁心。的確,素白、淡紫的丁香花蕾不正像女子的心情、怨愁、神秘、純潔,而不易被人看透。再說南唐的《浣溪紗》吧!「丁香空結雨中愁」則是用雨中丁香更形象的描繪那女子心中的愁,女子的情人遠游,杳無音訊,每日與女子相伴的就只是那雨中的丁香和她自己心中的寂寞。
總而言之,在古典詩詞中,出於各種原因的,就算手法不同也罷,丁香與愁是結下了不解之緣。
現代詩歌《雨巷》中也出現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的姑娘」。詩人所寫的「姑娘」其實並不是生活中的實景,指的是詩人的理想,「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的是詩人執意追求卻又無法把握的彷徨與痛苦,在我的心目中她應是三、四十年代的女大學生,有清澈的眼神。過人的智慧,打著油紙傘,結著淡淡的憂愁。「丁香」充滿象徵意味的抒情形象,是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內心朦朧的希望。
我想我心中的丁香姑娘,她應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比丁香剛毅、有自己明確的目標理想。
❽ 中國乳房文化背後秘密 古代文人為何衷情丁香乳
紅潮導語:這種鮮嫩小巧的乳房,又被好事者呼之為「丁香乳」。換言之,在中國古代乳房文化中,人們並不看好豐盈大乳,而偏偏對所謂的丁香乳一往情深。 西方的乳房文化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美國的瑪麗林·亞羅姆女士於1997年出版的《乳房史》,可謂對西方以碩肥豐盈的大乳為美的乳房文化作了一個時間和空間上的總結。與西方相比較,中國古代則以晶瑩玲瓏的小乳為美的乳房文化不僅發展緩慢,且更顯示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乳房文化現象。 我國曾出土了一些新石器時代的女體雕像,乳房肥碩,臀部豐滿。然只是曇花一現,不復再見。若以文字論,中國的文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似乎故意與乳房絕緣。《詩經碩人》寫到了女子身體的很多方面,唯獨沒有乳房;司馬相如的《美人賦》寫東鄰之女「玄發豐艷,蛾眉皓齒」,沒有提到乳房;曹植的《美女篇》和《洛神賦》也是如此,尤其是《洛神賦》,堪稱對女性的身體作了極其詳盡的描述,然偏偏闕如了乳房。謝靈運《江妃賦》也一樣,對胸部不贊一詞。六朝艷體詩,包括後世的詩詞,盡情歌頌女子的頭發、牙齒和手,對女性乳房視而不見。敦煌曲子詞中倒是提到了乳房:「素胸未消殘雪,透輕羅」,「胸上雪,從君咬……」,只不過反映了西域新婚性愛的一種習俗而已。 也就是說,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乳房並沒有成為中國人的審美對象。也甭說是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了,即是後來的《金瓶梅》可又有多少文字是對女人的乳房作了具體形象的描繪?我國古代名著《紅樓夢》,塑造了一群美麗女子的形象,可是我們全不知她們的胸脯大小。尤三姐施展性誘惑時:「身上穿著大紅小襖,半掩半開的,故意露出蔥綠抹胸,一痕雪脯。」不過僅此而已。就說公認的色情小說《肉蒲團》吧,色情的文字自不必說,但就是看不到什麼關於女性乳房的描寫。《西遊記》第七十二回倒是寫到了女性的乳房,那是孫悟空偷看妖精洗澡:「褪放紐扣兒,解開羅帶結;酥胸白似銀,玉體渾如雪。」僅此而已。不僅如此,即使是那些所謂的房中術著作和春宮畫作中,似乎對乳房也是持排斥態度的。《玉房秘訣》中有雲:「欲御女,須取少年未生乳。」乾脆摒棄了乳房;春宮畫作當中自然要繪到乳房的,然輕描淡寫、無足輕重,根本就沒有上升到審美的層面。堪稱中國性文化開山之作的《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白居易胞弟白行簡著),其中對男女性愛活動的描述可謂巨細無遺、纖毫畢露,然卻鮮見有關乳房形象的筆墨。簡言之,在中國古代,乳房文化不但成長艱難,且也零碎散漫、幾無體系。 但是,毋庸置疑,中國古代的乳房文化也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僅以文字論,至少在隋唐時期,一些文人的筆觸和目光已經開始關注女性乳房這一審美對象了。其中以唐代歌妓兼文人趙鸞鸞的一首關於女人沐浴的詩歌較為著名,詩雲:「粉香汗濕瑤琴軫,春逗酥融白鳳膏。浴罷檀郎捫弄處,露華涼沁紫葡萄。」該詩極富創造性地將女性的乳房比作晶瑩玲瓏的紫葡萄,中國女性的乳房便由此步入文化的層面了,而「紫葡萄」也由此成為了中國古代乳房文化中的一個經典的意象。如明代王偁《酥乳》詩雲:「一雙明月貼胸前,紫禁葡萄碧玉園。夫婿調酥綺窗下,金莖幾點露珠懸。」雖然詩中調情的意味比之趙鸞鸞的詩歌更要鮮明,然描述乳房的核心意象也依然是「紫葡萄」而已。不僅如此,這一核心意象同時還揭示出了中國古代乳房文化與西方乳房文化的莫大差異:西方以碩肥豐盈的大乳為美,而中國古代則以晶瑩玲瓏的小乳為美。 舉一則極為典型的例證,在人們的印象中,唐朝對女性的形體要求向以豐滿為美的,形體豐滿了,乳房自然也就碩大了,所謂「燕瘦環肥」說的也就是這方面的意思。然事實似乎並非如此,就以楊貴妃為例。 《情史》、《隋唐遺史》等多種筆記小說中都記載了楊貴妃的一則軼事,說是楊貴妃有次酒酣,不覺衣服滑落露出了雙乳,唐玄宗李隆基一手捂住其乳一邊口佔一句道:「軟溫新剝雞頭肉。」一旁的安祿山馬上聯句道:「滑膩初凝塞上酥。」且不論故事中包含的別樣意思,就說李隆基的那句「雞頭肉」吧,也委實看不出楊貴妃的乳房究竟有多麼的碩大的。這里所謂的「雞頭」,並非指的家禽中的雞,乃是一種學名叫做「芡實」的水生植物,其果實伸出水面,狀若雞頭,俗稱「雞頭子」或「雞頭果子」,外表滿布尖刺,剝開可見其籽兒,玲瓏剔透、溫軟鮮嫩,極類石榴籽兒。由此可見,即使是在所謂以肥為美的唐朝,人們對女性乳房的要求似乎也不在意其形狀的大小,而在乎其質地的晶瑩玲瓏。這其實也難怪,任何文化的特徵都是有著相應的思想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的審美思想,往往是以小巧精緻為其表現形式的。就女人形體而言,所謂的「櫻桃口」、「楊柳腰」和「三寸金蓮」便是其突出的表現。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中國古代乳房文化中的女性乳房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晶瑩玲瓏的特徵來了。 實際上,「雞頭肉」或「雞頭子」也成為了中國古代乳房文化中的另一經典的意象了。《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描寫女子慧娘的胸前:「一對小乳,豐隆突起,溫軟如綿;乳頭卻像雞頭肉一般,甚是可愛。」《株林野史》描寫子蜜與素娥調情,算是在乳房上大做了文章:「因素娥只穿香羅汗衫,乳峰透露,遂說道:『妹妹一雙好乳。』素娥臉紅了一紅,遂笑道:『哥哥你吃個罷。』子蜜就把嘴一伸,素娥照臉打了一手掌道:『小賊殺的,你真個吃么?』子蜜道:『我真個吃。』遂向前扯開羅衫,露出一對乳峰,又白又嫩,如新蒸的雞頭子。乳尖一點嬌紅,真是令人愛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