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香山丁香花

香山丁香花

發布時間: 2021-02-20 15:04:40

① 香山公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香山傳統的觀賞花木也已成規模,如牡丹、玉蘭、西府海棠、山杏、山桃、月季、紫薇、連翹、梅花丁香等等,形成了一些集中的觀賞區,如杏花林、梅花谷、丁香路、椴樹路,特別是椴樹,極具特色,在市內其他園林比較少見,是香山優良的芳香植物和秋色葉植物。

香山野生植物中,也有許多觀賞價值高的種類,如歸化植物二月蘭、花木蘭、萎陵菜、三裂綉線菊、各種沙參、狗哇花、甘野菊、小紅菊等,在春秋兩季常常形成山花爛漫的美景。

為香山山野風光增色不少。一些觀果的樹種,如山裡紅、西府海棠、海棠果、金銀木、柿樹、紫珠,林區大量的構樹、酸棗、孩兒拳等,吸引了鳥類前來棲息,在香山生態系統中起重要的作用。

香山公園地勢崛峻,峰巒疊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園內各類樹木26萬余株,僅古樹名木就達5800多株,約佔北京城區的四分之一,森林覆蓋率高達98%,近年被有關部門測定為北京負氧離子最高的地區之一。

香山公園旅遊服務設施齊全。上山可乘大型吊椅式游覽索道H全長1400米,落差431米),松林餐廳、香山別墅是觀光旅遊、度假休閑的理想場所。

住在這里,散步即可到達中國科學院植物園、北京植物園、卧佛寺。向東數公里便是馳名中外的頤和園。往南還有八大處公園等旅遊景區。

② 香山山頂那個遠眺的檯子叫什麼

香山地處北京西山山嶺,山頂有巨石,狀如香鼎,故有香爐山之稱,簡稱香山。登頂遠眺,永定橋、盧溝橋、石景山、頤和園、玉泉山盡收眼底。香山是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冬雪初晴時,樹梢一片銀裝,煞是好看;深秋的楓紅、黃櫨紅在綠杉、翠松映襯下絢爛如火,香山紅葉的美景令人陶醉;春天去得晚,平原花謝之時,這里的杏、桃、梨、丁香花依然茂盛,萬紫千紅,一片迷人景色。香山遠在金代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就建有香山寺,元、明兩代續建,至清代大興土木,有28景,主要景點有雙清(兩股清泉)、香山寺、見心齋、眼鏡湖、琉璃塔、鬼見愁等。侵略軍在焚燒圓明園的同時,兩次破壞了當時稱為靜宜圓的香山大部分建築。1949年3月,黨中央機關由河北遷入北平,曾暫駐香山,毛主席曾在此公、居住過。香山北麓,層峰疊翠中,一座玲瓏美麗的石塔,便是碧雲寺里的金剛寶座塔。碧雲寺創建於14世紀中葉(公元1366年),時名碧雲庵。明代太監於經、魏忠賢先後在此擴建,准備死後葬身之所,可是終未如願。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又經大規模擴建。西院有仿杭州凈慈寺的500羅漢堂,個個都有獨特的表情。寺後的金剛寶座塔,塔高34.7米。大台基分三層,下兩層有石級可上,上一層有精美石雕佛像。塔基上有五座石塔和兩座藏式小塔。從台上遠眺,可看到"萬峰圍殿閣,碧色凈如雲"的美景。寺北為山泉院,清泉淙淙,集聚池中,池旁設茶亭,飲泉消暑為游碧雲寺一大樂趣。1925年孫中山逝世,曾停柩於此,移柩南京後,此處建有衣冠冢,現辟為中山紀念堂。新中國建國後又經大力整修,供遊人瞻仰。

③ 香山的來歷

香山的來歷:

1、其名來自佛教經典。據《佛教文化便覽》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佛經中稱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釋迦牟尼在世時其...

2、得名自最高峰的鍾乳石,其形似香爐,稱為香爐山,簡稱香山。

3、得名自古時香山的杏花,花開時其香味使得此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香山」。

關於香山寺的記載可追溯到唐代,據明代成書的《宛署雜記》:「妙高堂,在宛平縣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來有之。

元世祖忽必烈曾到永安寺游覽,到了元仁宗在位時,將永安寺更名為「甘露寺」。文宗至順二年,耶律楚材的後裔耶律阿勒彌創建碧雲庵。

清乾隆十年,香山的園林營建工程正式展開,而香山寺的擴建工程也在同一時期進行。經過擴建後的香山寺與其周邊的宗鏡大昭之廟、碧雲寺、卧佛寺共同構成了清代西山一帶的佛教寺廟建築群。而香山寺也形成了「前街、中寺、後苑」的格局 。

香山與東面平原上的玉泉山、萬壽山、昆明湖約略在一條東西軸線之上。香山、玉泉山兩山布之湖上,卓錫、丹泉吐之山坳,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古跡甚多,近在幾席。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距京城約20千米,全園佔地面積為160餘公頃。園內香山地處西山東坡之腹心,也是西山山樑東端的樞紐,其峰巒層疊,澗壑交錯 。

④ 根據香山紅葉這篇短文,說說香山紅葉有哪些特點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從感覺上描寫香山由於「紅花」的盛開,而與別的山有所不同。

第一層(第1自然段),寫普通的樹葉在秋天令人感到凄涼。

第二層(第2自然段),寫香山的秋天因紅葉而與眾不同。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具體描寫香山的紅葉帶給人的美感。

第一層(第3自然段),寫香山紅葉給人的感官帶來的驚奇和快感。

第二層(第4自然段),寫香山紅葉創造了「秋天裡的春天」的獨特景觀,世界上少有。

〔語意理解〕

1、「但在北京西郊的香山,情況卻不是如此。這里除了青松,幾乎漫山遍野都是黃櫨樹。」

「黃櫨」,落葉灌木,葉子互生,卵形或倒卵形,秋季變紅,花單性和兩性同株共存,果實為腎臟形。木材黃色,可以制染料。香山的這些黃櫨樹是清代乾隆年間栽植的。

200多年來,逐漸形成擁有94000株的黃櫨樹林區。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好季節,紅葉持續時間通常為1個月左右。

2、「他們會發現,第一個星期天到這里來時,山上還是林綠蔭深;……而這里卻正好是艷陽天———色調比較濃的一種艷陽天。」「林綠蔭深」,寫出了黃櫨葉沒有變紅時到處一片綠色的樣子。

「喜笑顏開」原意是心情愉快,滿臉笑容;用在這里是一種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黃櫨葉變紅後,使這里一下子變得活潑起來,美麗起來。

「凄涼蕭瑟」,寂寞冷落。「艷陽天」,明媚的春天。這句話包含兩個對比,一是葉子未紅與紅時的對比,一是有沒有紅葉的對比。

兩個對比同樣突出的是黃櫨葉變紅以後給人們帶來的美好享受,正如下文進一步指出的「這確實是一種不尋常的變化,給人的感官帶來一種驚奇和快感,這種驚奇和快感是在別的地方得不到的」。

⑤ 這是什麼樹

黃櫨(Cotinus coggygriaScop.)別名紅葉、紅葉黃櫨、黃道櫨、黃溜子、黃龍頭、黃櫨材、黃櫨柴、專黃櫨會等,是中國重要屬的觀賞紅葉樹種,葉片秋季變紅,鮮艷奪目,著名的北京香山紅葉就是該樹種。其在園林中適宜叢植於草坪、土丘或山坡,亦可混植於其它樹群尤其是常綠樹群中。黃櫨花後久留不落的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紅色羽毛狀在枝頭形成似雲似霧的景觀;黃櫨也是良好的造林樹種。

  • 中文學名

  • 黃櫨

  • 拉丁學名

  • Cotinus coggygriaScop.

  • 別稱

  • 黃櫨木、黃櫨樹、黃櫨台、摩林羅、黃楊木、烏牙木、煙樹

⑥ 介紹香山(或植物園)

香山(Fragrance Hill )又叫靜宜園,位於北京海淀區西郊,距市區 25公里,全園面積160公頃,內最高峰海拔557米,是北京著容名的森林公園。1186年,金代皇帝在這里修建了大永安寺,又稱甘露寺。寺旁建行宮,經歷代擴建,到乾隆十年(1745)定名為靜宜園。1860年和1900年慘遭搶劫和焚毀,1949年後陸續修復了大部分名勝。主要景點有鬼見愁、玉華山莊、雙清別墅等。玉華山莊位於山脈中部,是庭院型風景點,院內古樹參天,榕樹成行,泉流淙淙,亭台層層,是幽雅宜人的好去處。 香山紅葉最為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黃櫨樹葉紅得象火焰一樣。這些黃櫨樹是清代乾隆年間栽植的,200年來,逐漸形成擁有94000株的黃櫨樹林區。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觀賞紅葉的最好季節,紅葉延續時間通常為1個月左右。半山亭、玉華山莊和閬風亭都是看紅葉的好地方。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宮和香山寺。元、明兩代屢加修建使得皇家園囿初步形成規模。清代乾隆年間,對香山大興土木,使之作為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靜宜園」,名列清代著名景觀「三山五園」之內。

⑦ 香山名字的由來

香山名字由來主要說法有三:
一是其名來自佛教經典。據《佛教文化回便覽》記載答: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羅衛國都城(佛經中稱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釋迦牟尼在世時其弟子有入香山修道者,其後仍有很多佛教徒在香山修道。
二是得名自最高峰的鍾乳石,其形似香爐,稱為香爐山,簡稱香山。
三是得名自古時香山的杏花,花開時其香味使得此山成為名副其實的「香山」。
簡介:
香山公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始建於金代,佔地面積160餘公頃,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園內文物古跡眾多,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園林。在京西「三山五園」中佔一山一園。香山一年四季氣候分明,春天山花爛漫,夏日清爽宜人,深秋紅葉飄丹,冬林銀妝素裹,四季景觀各具特色,園內樹木繁多,其中古樹5800餘株,具有獨特的「山川、名泉、古樹、紅葉」豐富的園林內涵,是避暑的勝地,天然的氧吧。香山紅葉10萬黃櫨馳名中外,每到深秋時節漫山紅葉層林盡染,是京城最濃的秋色。

⑧ 香山的特點是什麼有排比和比喻句的

常用修辭作用特點比喻 1、定義 比喻,即表示兩種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方法.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體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性詞語). 3、種類 根據比喻結構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現特徵,可分為四種.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宛如、像……一樣、彷彿…… 似的,恰似」等連接.常見形式是「甲像乙.如: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連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需注意的是: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形式來實現比喻關系.例如: 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復指形式表現比喻關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湯 ③注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注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系,常用破折號連接例如:五點鍾, 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3)借喻.不出現本體和喻體,直接敘述喻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隻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為生動;(2)化深奧為淺顯;(3)化抽象為具體 5、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是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比喻詞. 下面幾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做比較 (2)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測 (3)不要帶著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詞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猶如、有如、彷彿、好比、一樣、成了、是、變成 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作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 擬人修辭手法 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春》 朱自清 (2)擬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荷花淀》孫犁) 誇張 1.定義 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著意擴大或縮小的方法叫誇張. 2.種類 (1)擴大誇張.故意把食事物說的「大、多、高、深、強」等的誇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實說的「小、少、低、淺、弱」等的誇張手法.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誇張.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都嗅出白麵包子的香氣來了.」 3.誇張的用法 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 4.運用誇張要注意的問題 (1)誇張不是浮誇,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 (2)誇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誇張. (3)誇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匯告 、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文體,不宜使用誇張 的修辭. 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反復 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 作用: 主要運用在詩文中,起到反復詠嘆,表達強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時,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充滿語言美.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設問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我呢,難道沒有該責備的地方么? 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借喻與借代辨析 第一 看本體和客體之間是否有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中「旌旗」「烽煙」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旌旗:旗幟的通稱,這里指部隊.烽煙: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高台上點燃起來作報警用的火,後泛指戰火或戰爭.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軍隊」,「烽煙」和「戰爭」之間沒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斷這兩詞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體和客體之間有相關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體相關的事物來代指這個本體.古代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時都舉著自己特有的旗幟,旗幟既用來區分敵我,又用來指明軍隊前進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來代指軍隊.「旌旗十萬」即「十萬旌旗」.「旌旗」不能發出「斬」的動作,能發出「斬」的動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萬旌旗」指「十萬軍隊」.同理,古代一遇敵人侵犯,邊境就燃狼煙報警,所以「烽煙」「狼煙」儼然成了戰爭的代名詞.「南國烽煙正十年」就是「南國戰爭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轉換成明喻,能轉換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轉換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萬斬閻羅」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體,「軍隊」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軍隊像十萬旌旗一樣斬掉了閻羅」,顯然不成句子.同理,假設「南國烽煙正十年」運用的是借喻手法,那麼「烽煙」是喻體,「戰爭」是本體,轉換成明喻就成了「南國的戰爭像烽煙一樣整整十年」,顯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斷定以上兩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麼如何辨別呢?這時就要看與客體相應的詞語是否採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與客體(喻體)相關的詞語必須採取相應的比喻說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與客體(借體)相應的詞語不必改成與之相應的說法.請看下面兩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借喻) 〔B2〕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借代) 上面兩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體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吃盡」「血肉」.由「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是通順的可知,「毒蛇猛獸」與「吃盡」「血肉」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系.A2中客體也是「毒蛇猛獸」,與它相應的動賓詞是「榨盡」「血汗」.由「毒蛇猛獸榨盡了我們的血汗」不通順可知,其「毒蛇猛獸」與「榨盡」「血汗」不是一個和諧的主謂賓關系.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和諧表明不與本體相關,是比喻;客體所在的語境主謂賓不和諧表明與本體才能相關,是借代. 第二組更明確.「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撲來」,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後面詞語非常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是一個整體,而在主體做主語的句子中未必是一個整體.「大白熊答應了我的價錢」,其中客體「大白熊」與後面詞語不和諧,表明在客體做主語的句子中不是一個整體;只有換上本體――那個稱為「大白熊」的人――與後面詞語才和諧,才能成為一個整體.所以,前者是比喻,後者是借代. 「巾幗不讓須眉」,單單用客體「巾幗」「須眉」表達為「頭巾、發飾不讓眉毛、胡須」 肯定不通;「她希望長大後當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單用客體表達為「她希望長大後當社會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買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記》」「紅領巾們越干越歡」也是如此. 用這種方法來解釋「楊二嫂」「圓規」那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也是再清楚不過的.「圓規又講話了」「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後一個「圓規」與「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極不和諧,分明是借代. 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藤野先生》)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 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聯想 也同想像. 作用:使事物生動化 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華主題,點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動著,城中的愛也流動著 通感 所謂通感,是利用諸種感覺相互交通的心理現象,以一種感覺來描述表現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方式. 作用:通感的運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無窮的效果,其表達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為形象,讓讀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們豐富的聯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潑;它能准確表達,含意深遠;它能充實 詩文的意境,構成特殊的藝術美. 例如 「晨鍾雲外濕」(杜甫《夔州雨濕不得上岸作》)以「濕」字形容鍾聲,所聞之鍾聲,穿雨而來,穿雲而去,故「濕」,觸覺與聽覺相互溝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湯湯乎若流水」(《呂氏春秋·本味》)聽琴聲而知志在高山、流水,聽覺與視覺相互溝通. 雙關 利用詞的多義及同音 (或音近) 條件,有意使語句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雙關. 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 頂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頭,首尾相連兩次以上,使鄰近接的語句或片斷或章節傳下接,首尾蟬聯,用符號表示就是「ABC,CDE」.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頂真,又叫頂針或聯珠. 運用頂真修辭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有機聯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來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兩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恆地在燃燒. 夢想是翅,飛翔永恆藍天. 夢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夢想是海,還是小船悠悠. 夢想是船,海上乘風破浪. 愛心是風,卷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互文 帶有修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 在古文中,把屬於一個句子(或短語)的意思,分寫到兩個句子(或短語)里,解釋時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補 足,就是互文. 古語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 分,看似各說一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時明月漢時關 煙籠寒水月籠沙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主人下馬客上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 在閱讀古代散文作品時,對於一些運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進行仔細的思索和體味,往往容易忽略過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陽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意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陽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兒.」 (2) 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如宿構.(《文心雕龍·神思》)意為:「曹植、王粲鋪上紙拿起筆寫作時,就象事先寫好了背出來一樣.」 (3) 齊魏徭戍,荊韓召募.(李華《弔古戰場文》)齊魏荊(楚)韓等戰國時期君王為徭役守邊而招募兵員.」 (4)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意為:「凶暴的差吏來到我們村 里,到處叫嚷喧嘩,到處騷擾百姓.」這里的「東西南北」泛指「各處」.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陽樓記》)意為:「不因外物的影響而悲哀歡喜,也不因為個人處境 好壞而歡欣悲傷.」 回環 簡單地說回環就是順讀逆讀一個樣.例如: 響水潭中潭水響;黃金谷里谷金黃.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養乳源翁. 星島港迎港島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移情 為了突出某種強烈的感情,寫說者有意識地賦予 客觀事物一些與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實際上並不 存在的特 性,這樣的修辭手法叫做移情. 運用移情修辭手法,首先將主觀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人一 體, 能夠更好地表達人的強烈感情,發揮修辭效果. 例如: 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無情極,愁時獨向東.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④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斷腸聲. (白居易《長恨歌》) ⑤轉朱閣, 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水調歌頭》) ⑥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牛希濟《生查子》) 上面例①兩句詩的意思是: 露從今夜起才特別慘白,月是故鄉的才格外明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因為詩人杜甫親歷了安史之亂的大動盪, 在國家前途、個人命運不斷遭到打擊的情況下,不得不於公元前 759 年秋天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客居.在這凄冷荒漠的邊塞小城裡, 詩人將思念故鄉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襯托詩人思念故鄉的情緒, 使事人一體,從而 更好的表達了詩人思鄉的強烈感情. 例②中兩句詩 的意思是:感嘆國家遭逢喪亂,花朵濺滴悲傷的淚; 痛恨一家流離分散,鳥兒叫喚驚動憂愁的心.花開 鳥叫是自然界的現象,是沒有人的情感的,詩人運 用移情修辭手法, 才能寫出這樣感人的詩句.例③ 說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時候才「獨向東」 ;例④說月亮發出的是一種叫人看了「傷心」的光,鈴子搖響的是一種叫人聽了「斷腸」的聲;例⑤說月亮常常在人離別時變圓; 例⑥說紅豆不是紅豆,而是一 顆顆「相思淚」.以上各例都是運用移情修辭手法,將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這樣人情和事物融為一體,能夠更好的表達人的強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區別是: 移情是將人的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的事物上, 反過來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觀事物襯托主觀情緒, 使物人一體,能夠更集中地表達強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兩項事物相關聯,就把原屬於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辭語移來屬於乙事物,是一種詞語活用的修辭手法. 簡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後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詞來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擬人的區別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後者是「將物當作人來寫.quot; 拈連 拈連(niān lián),指甲乙兩個事物連在一起敘述時,把本來只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拈來用到乙事物上,這種修辭手法就叫拈連,又叫「順拈」.運用拈連,可以使上下文聯系緊密自然,表達生動深刻. 【例句】 例子(1):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例子(2):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相見歡》李煜 例子(3):你別看我耳朵聾,我的心並不聾啊!. 種類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引用、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列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這10種. 小學常見的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 中學常見的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作引用、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 「作假設」小學和初中不常用,一般是到高中和大學才可能學到.

⑨ 春風十里不如賞花,北京百花有什麼指南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花都開!又到了賞花的季節,小夥伴們都准備好了嗎?讓我們盤點下北京最美的賞花地,一起准備出遊吧!

玉淵潭公園櫻花節-賞櫻花

時間:3月底-4月底

四季花海

延慶東部一條開滿鮮花的山谷,自西向東囊括了劉斌堡鄉、四海鎮、珍珠泉鄉三個鄉鎮,長達47公里的溝域內,玫瑰百合、馬蹄蓮、薰衣草、萬壽菊、茶菊鋪展成萬畝花田,每年5到10月間次第盛開,青翠的山谷間,花開成陣,蔚為壯觀。

最佳觀賞時間:7月-10月

地址:延慶四海鎮四季花園

⑩ 丁香最多幾個瓣

一般是4瓣丁香,5瓣很少見,也有6瓣,8瓣丁香,不是4瓣丁香,就是幸運丁香啦,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盆景飾物 發布:2025-07-22 03:27:45 瀏覽:802
花藝師刷牆 發布:2025-07-22 03:11:54 瀏覽:279
花卉的術語 發布:2025-07-22 03:11:53 瀏覽:917
電視劇冰凍玫瑰開機 發布:2025-07-22 03:10:15 瀏覽:710
要不要跟老婆過情人節 發布:2025-07-22 02:53:34 瀏覽:438
姬金魚草花語胸針 發布:2025-07-22 02:40:51 瀏覽:873
凍干茶花粉 發布:2025-07-22 02:00:10 瀏覽:584
頭頂一朵花圖片 發布:2025-07-22 01:45:15 瀏覽:235
海棠花多少錢一顆苗 發布:2025-07-22 01:26:58 瀏覽:117
橘色玫瑰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7-22 01:25:27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