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鳳凰牡丹扶

鳳凰牡丹扶

發布時間: 2021-02-19 23:06:28

1. 刺綉包包的描述

蘇綉蘇綉
蘇綉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綉衣坊、綉花弄、滾綉坊、綉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綉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綉品,多出自蘇綉藝人之手;民間刺綉更是豐富多彩。清末時沈壽首創「模擬綉」,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綉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綉,豐富了蘇綉針法。蘇州刺綉,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綉工細致,形象傳神。技巧特點可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綉、紗綉等。綉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綉衣、戲衣、台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台屏、掛軸、屏風等。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雙面綉《金魚》、《小貓》是蘇綉的代表作。蘇綉先後有80多次作為饋贈國家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綉表演。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雙面綉《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在蘇綉的近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蘇綉藝術家---沈壽。其作品震驚海內外。沈壽代表作:《萬年青圖》 《仕女圖》 《三馬圖》等。 湘綉
湘綉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綉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綉,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綉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綉自銷的「吳彩霞綉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綉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綉,長期深入綉坊,繪制綉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綉藝術水平。早期湘綉以綉制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劈絲細致,綉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艷,十分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能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以特殊的鬅毛針綉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中,湘綉榮獲金杯獎。
粵綉《八仙圖》粵綉
亦稱「廣綉」。泛指廣東近2、3個世紀的刺綉品而言。粵綉歷史悠久,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朱啟鈐《存素堂絲綉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綉就用孔雀羽編線為綉,使綉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線,使粵綉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綉得到了更大發展。國內收藏以故宮藏為最多而有代表性。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綉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掛屏、台屏等;實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和綉服等。一般多作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婦女衣袖、裙面,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面。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常用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綉,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綉」)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1982年粵綉以《晨曦》、《百鳥朝鳳》等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金杯獎。
蜀綉蜀綉
又名「川綉」。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歷史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載,當時蜀中刺綉已很聞名,同蜀錦齊名,都被譽為蜀中之寶。清代道光時期,蜀綉已形成專業生產,成都市內發展有很多綉花鋪,既綉又賣。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100多種。品種有被面、枕套、綉衣、鞋面等日用品和台屏、掛屏等欣賞品。以綉制龍鳳軟緞被面和傳統產品《芙蓉鯉魚》最為著名。蜀綉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艷,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線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綉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銀杯獎。
隴綉
慶陽刺綉也就是隴綉,可以說散布在慶陽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炎炎夏日,在山鄉的路旁、河邊,你會看到一群群玩皮戲耍的孩童,他們光著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掛著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巧針細線地綉著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陽光下,紅如火,艷似錦。茶餘飯後,勞動休息或是聊天閑談的時候,你會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們煙桿上都吊著一個綉花煙袋。如果遇到誰家孩子過「滿月」,那刺綉品就更多了。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向孩子賀喜,都要拿自己刺綉的東西做禮品,有虎氣生生的虎頭鞋,有紅花綠葉的荷花帽,有描龍綉鳳的花裹肚,還有獅子枕、虎頭枕、金魚枕、龍枕、鳳枕等等。這些禮品要擺在喜桌上,讓大家觀賞、評論。過去重男輕女,只給男孩做滿月,現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可是男女有別。給男孩的禮品,綉的不是「望子成龍」、「狀元進宅」,就是「馬上封侯」、「二龍戲珠」,還有石榴、桃、鹿、雞、魚之類的動植物,象徵多子多福,大福大貴;給女孩綉的則以「丹鳳朝陽」、「蓮生太子」、「胖娃坐蓮」居多,還有荷花、牡丹、鳳凰、百鳥等,表示子孫綿延,永保平安。慶陽刺綉是節日民俗文化的典型體現,深入慶陽鄉村,你深深體驗到美源於生活,美就是生活。 [編輯本段]民間刺綉民間刺綉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就發現很多挑花刺綉品,說明早在漢代以前,刺綉已在我國流行。
山西民間刺綉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綉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綉,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間刺綉,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朴、色彩艷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綉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綉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山西刺綉,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綉工藝品最有影響。
忻州刺綉
忻州民間,刺綉在群眾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綉品有著嚴謹、華麗、雅緻的特色;五台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綉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綉產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綉,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綉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綉中,不同部位有著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綉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綉花,而顏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綉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綉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綉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發用的,常常以黑底綉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綉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 。也有綉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綉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綉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冬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綉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綉一綠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綉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舊時嬰兒滿月時,親友都要綉制童帽作為贈禮。在這些刺綉中,贈男孩的以虎帽為多,分成單面虎、雙面虎、獅虎合身等等。而送給女嬰戴的是蓮花帽、女冠等刺綉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里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制精湛,紋飾、造型別致。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男女結婚時縫制的方型合枕,兩頭綉以魚采蓮,魚徵婚配性愛。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制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綉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綉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針敝」,是供婦女插針使用的日用品。常分為上 、下兩部分 ,有魚、豬、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別致。
「粉線袋」,是城鄉農村婦女們剪裁衣服用的打線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動物,綉工一般也分外別致。
「鑰匙套」,是婦女外出時常常佩帶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綉以各種圖案,既有實用價值,又是隨身佩帶的飾物,綉工也多別致。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綉制一些節日用品。
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綉制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綉制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綉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綉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綉製品,常常用干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龍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綉物。還有的,綉制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綉,用料和綉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綉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裡,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綉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
晉南民間刺綉,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綉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松鶴延年、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綉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台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綉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綉,大都出自普通農家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綉技藝往往是通過家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開始學著刺綉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綉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綉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綉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設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綉工藝品來。
晉南民間刺綉在表現方法上,取材范圍很寬,而且造型生動、有些刺綉藝術品達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晉南農村兒童頭上戴的花帽子為例,這種帽子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節令的變換而設計的。不獨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綉工精細,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頭都能晃動。加之以刺綉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難得的民間工藝品。
在色彩運用上,採用強烈的對比色,用大紅大綠、大藍大黑等顏色作為底色,所綉的紋樣則用淡雅的顏色,使綉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求得顏色的和諧。晉南刺綉,在綉品中雖然只用幾種顏色調配,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在刺綉針法的運用上,晉南民間刺綉主要用斜針、平針、散針綉和打子綉、套扣綉、盤金綉等多種針法,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使用不同的針法,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綉品,反映了晉南農村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情趣。
晉南民間刺綉,歷史悠久,地方色彩濃重,構圖嚴謹,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 靈寶民間刺綉
靈寶民間刺綉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豐富多樣,寓意吉祥
靈寶的民間刺綉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綉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民間刺綉的圖案紋樣,一般多採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獅滾綉球」、「鳳戲牡丹」等等。
傳播愛情,表現母愛
靈寶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綉品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櫃中緣」、「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綉制在荷包,枕頭頂、門簾、帳沿、被面、床沿上。綉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朴實純真,色彩艷麗明快,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綉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全都的母愛。
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民問的風俗習慣給靈寶民間刺綉刨造提供了充分顯示婦女勤勞、智慧的機會和條件(婚喪嫁娶和重大節日),過來說,民聞刺綉又給當地的民風、民俗埔承了美好、神秘的色彩。
在靈寶縣,根據不同的節令和時尚,婦女們根據婚姻愛情和子女健康這兩件大事,綉制出具有不同內涵、不同內容的綉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臨門,因此必須是「藍緞鞋、綉紅花.過了門就當家」。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須要布置得紅火、喜慶。又是什麼樣兒呢「鴛鴦枕、龍鳳帳,紅綢子門簾綉鳳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民謠為證:王小姣作新娘,趕綉嫁農忙又忙.一更綉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二更綉完表四角,彩雲朵朵飄四方;三更綉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四更綉完並蒂蓮,夫妻恩愛喜洋洋;五更綉完龍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婦女生育「作滿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家要送虎頭靴,虎頭帽,綉花兜肚,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綉)。五月「端陽節」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民謠說:「五月端陽太陽紅,做個香袋驅毒蟲。」靈寶農村家家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和巧手婆婆們一齊動手,綉出各式各樣兒的「香布袋」,什麼「八仙」、「十二生肖」、「孫悟空」、「搬腳娃」、「抱桃娃」,以及「雞心」、「壽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裡裝滿蒼術、白芷等芳香葯料,既能驅除蚊、蠅毒蟲,又香氣襲人。姑娘們精心綉制是為了送給情人,作為愛情的信物。母親們精心綉制,是為了保佑子女們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繼承了刺綉的傳統技法
靈寶民間刺綉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子綉」和「打子綉」。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綉」、「納紗綉」、「平針」、「盤金」、「補綉一」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綳花」和「補綉」技法。綳花,是以針引單線,廖廖數針作放射狀,綉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綉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綳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補綉」,在綉品中運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綉出的物品,產生一種浮雕的效果。「補綉」又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填補綉」,其手法類似「疊綉」,是採用布、綢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綉牢,從而使圖案紋樣凸起,出現立體的效果。這類綉品多見於兒童兜肚、枕頭頂、童帽上;「挖補綉」,技法較為復雜,通常以白色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紋樣,用刀刻去圖案不需要的部位,並在縷空處襯以鮮艷的各種布料,這種挖補綉法,在黑色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艷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根出效果。這種綉法多使用在綉製鞋墊、襪底等生活用品中;「留邊疊綉」,此種綉法技法繁雜.其手法是先將剪好的原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為主),再用各種色綵線,由圖案中心向外用平針綉實。綉制時,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細線,白色的輪廓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底料上顯得十分別致。
民間瑰寶:錫伯族刺綉捕捉生活美景
錫伯族民間刺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錫伯族婦女更是心靈手巧、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緻。在祖國西部生活的200多年中,錫伯族婦女的刺綉作品,贏得了各族群眾的贊賞和認同。錫伯族刺綉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我來到伊犁察布爾縣愛新舍里鎮和納達齊牛錄鄉,有幸看到了錫伯族婦女的刺綉過程。
無處不在刺綉是錫伯族人民普及廣泛的傳統手工技術,錫伯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將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美好事物,用靈巧的雙手綉到自己的作品裡。刺綉的圖案有人物、山河、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其中,蝴蝶和菊花已成為錫伯族的吉祥物,象徵著自由、寧靜、和平、美麗,也給予錫伯族人一種精神力量,激勵著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繁衍生息。錫伯族婦女刺綉的作品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也包括桌布、掛飾和香包等一些小物品。
傳統與現代最近,我走訪了愛新舍里鎮和納達齊牛錄鄉,觀看到錫伯族婦女刺綉的過程。愛新舍里鎮有一個由鎮婦聯組織的刺綉坊,由身有殘疾的民間刺綉藝人佟雪蘭負責。這里的刺綉全部用手工製作,製作過程非常緩慢。她們主要以製作錫伯族傳統服裝為主,也兼作其他一些生活用品,這些婦女大多是利用農閑期間進行刺綉。在納達齊牛錄鄉,我們走進一間刺綉坊,這是在該鄉政府扶持下成立的又一個民間刺綉協會。
這里除了傳統的手工刺綉以外,還有機綉。負責人楊秀玉女士說,這里的手工刺綉產品較少,一般都是採用機綉。機綉要比手工刺綉速度快,她們除了製作一些手提包、裝飾畫、香包等小物品以外,也有客戶來這里訂做服飾等。由於這里的刺綉作品大部分都迎合了市場的需求,所以吸引了許多外地來的遊客,和一些商家前來購買或者訂貨。今年,鄉政府還專門買來蘇綉的樣品,組織民間刺綉藝人進行學習,准備擴大刺綉作坊的規模。在綉坊的作品中,我發現這里刺綉較多的人物圖案是毛澤東的畫像,可以看出,錫伯族人民對毛主席有一種特殊的情愫,他們把內心對領袖的崇敬與愛戴,都融入到這一針一線里。
青海民間刺綉
青海刺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隨著絲綢之路南路的開通,唐代隨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進藏路過青海和弘化公主嫁給青海吐谷渾王,中原絲綢源源湧入,人們開始用刺綉裝飾自己,美化生活,傳遞友誼,寄託感情,使得這種民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代相傳,不斷發展。
青海刺綉應用十分廣泛,其品種豐富,花樣繁多,綜觀各種綉品,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實用類,主要有鞋、襪子、腰帶、辮筒、枕頭,這是刺綉的實體;二是觀賞類,主要有錢褡、衣領、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禮儀類,主要有錢包、筆包、褲帶、壽帳、輓聯、字畫等;四是宗教用品類,用刺綉塑造佛像和裝飾寺廟殿堂。這只是從大的方面區分,實際上許多東西既是實用品,又是禮儀觀賞品,很難嚴格區分。
民族特色
民族性是青海民間刺綉的顯著特點。青海刺綉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獨特風硌。一個民族由於語言、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文化娛樂、生活習俗的內容和形式以及習慣愛好的一致性,在民間藝術,特別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刺綉中必然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識。
藏族、蒙古族、土族,由於信仰藏傳佛教,他們的刺綉多反映吉祥八寶、獅象瑞雲等宗教內容,而且相當一部分刺綉直接為宗教服務。
蒙古族
藏族刺綉吸收唐卡的構圖手法,又學習漢族刺綉的技藝,綉品講究觀賞價值,追求淺浮雕和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藏族刺綉裝飾性極強,許多圖案巧妙地組合成互相纏繞、互相紐套的和諧布局,反映出團結友愛、互不分離的民族性格。
土族刺綉
土族刺綉做工精細,針針見功底,線線出效果。綉品講究整體關系,以盤綉為主體,以密集的綉法為基調,以大面積繁綉為特色,件件綉品舒展大氣,光彩奪目,由於精工耗時,綉品經久耐用。土族刺綉應用十分廣泛,民間刺綉非常活躍,時至今日,土族婦女從頭到腳 用刺綉裝扮,看上去花枝招展。
回族
回族、撒拉族刺綉則講究高雅、秀麗,針法精巧飄逸,綉品精美淡雅,並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少用動物圖案,多以植物花卉為主。
青海漢族刺綉博採眾長,既受中原刺綉又借鑒少民族構圖色彩,還收宮庭刺綉的技藝,從構圖、題材、色彩,綉法諸方面刻意追求,全面發展,綉品朴實中見華麗。
撒拉族
地域特色
地域環境對刺綉的形成和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國著名的刺綉有蘇綉、湘綉、蜀綉、廣綉、京綉、顧綉、苗綉等,都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誕生,並形成獨特的綉種。
青海民間刺綉雖不能與其他地區的專業綉種完全相類比,但由於高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形成異曲同工之美。青刺綉最大的特點是原始古樸、件件綉品似乎都體現著遠古的印記。
就本省而言,由於地域遼闊,在刺綉上就反映出了地區差異。草原牧民的刺綉以誇張的造型、莊重的色彩、潑辣的筆觸、強烈的對比、簡練的構圖、粗獷的線條,展現出豪放的草原氣質。青海東部從事農業的各民族,不但刺綉種類繁多,應用廣泛,而且講究構圖飽滿、形象生動、渾厚朴實、色彩純真、手法多樣,並以做工精細而著稱。
民間刺綉滲透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的願望,十指春風,充滿了熾熱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技藝高超的綉女,手中的針線猶如畫家手中的筆墨丹青,可以綉出璀璨精美的圖畫,並能表達綉女的個性,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成就。
早期刺綉重在實用,直到紡織品出現之後,刺綉藝術才得到長足的發展,民間刺綉也就更加活躍起來。為了適應刺綉藝術發展的需要,各種刺綉針法應運而生,伴隨著綉女的孜孜不倦和執著追求,刺綉針法不斷完善豐富,形成了刺綉藝術品類萬千、百花爭艷的嶄新局面。

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葉落知天下秋

梅子黃時的一川煙雨籠著如詩如畫的江南時,我卻常常夢到冬日有著暖暖陽光的午後,老屋的後院,背倚著門的曾祖母手裡拿了針線微微笑著。所有的懷念都是緣於一雙小小的綉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淚水和歡笑。 我所知道的綉花鞋,我所想像的綉花鞋,應該是有著鮮艷的紅色緞面,折射出令人陶醉的酒紅色的光芒,它應該有金色絲線織就的鳳凰牡丹並蒂蓮開,它應該在三寸金蓮之上,微微地挪開步子,應該伴著宮廷才有的醉香和歷史才有的沉醉。 我常常仰頭觀望日落時的天空。一團團白色的雲朵就像美人踩過藍綢時的香粉屐痕,聽說女子纏足始於五代南唐李煜。誰都不曾料到,這一纏竟纏了千年,纏出了多少血淚?! 小時候看著曾祖母小心地挪動蓮步,覺得很好看。也曾私底下學著走得搖曳生姿,「花枝亂顫」。新鮮感過去之後還是會嫌像被什麼縛住了手腳,如此不得自由,於是和一大幫孩子歡呼著、奔跑著、自由自在,像極了天下的鳥兒,飛得無拘無束。我想曾祖母一定在用那種與年齡不相符的羨慕的眼光看著我「飛」過巷子。 在那個年代,女孩子都是要纏足的。聽曾祖母說她出生於宣統三年。那便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時候,歷史書上說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之時便頒布法令禁止女孩子纏足,不知是新的法令的春風沒有惠及此地,還是真如所說丑惡的勢力並未徹底死亡,我的曾祖母便纏了足。 我倒沒有聽她說過纏足的種種痛苦,她盡量在我面前展現美麗一面,老人都是一樣的,總像是傳說的那樣,要把最後的最好的一切都留給後代。比如我看到了她留下來的紅綉鞋,一雙極其美麗的紅綉鞋。雖然我只看到她在生前穿著的青面小鞋,由爺爺扶著散步,白發被風吹過。 奶奶說曾祖母年輕時也是美麗的女子,所以我看著這雙紅綉鞋,總會想像一個美麗的新娘,在那個年代的鄉村,美麗是不會永遠屬於一個年輕女子的,她有的是什麼呢?三日入廚房、洗手作湯,從此脫下美麗的嫁衣和華美的紅綉鞋,開始勞作,相夫教子,擔起生活的重擔,任滄桑爬上脊背,紅顏變為白發。只有紅綉鞋,在她百年之後依舊美麗如當初。 曾祖母教過媽媽打盤紐,一個個精緻得像藝術品,但始終不曾再做紅綉鞋。 我緩緩摸過紅綉鞋的花紋,剎那間依稀看見飛天流轉的衣紋,關於一個女人承受一切的美麗。 我去看戲文里青衣流轉的水袖,看她美妙的身段,卻永遠也找不到紅袖添香紅鞋的神韻。紅綉鞋已成過往,曾祖母承擔一切風霜的美麗永在我心中。 紅綉鞋,白布里。一個女人最平淡的傳奇人生,由它默默無語地講述。

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葉落知天下秋 梅子黃時的一川煙雨籠著如詩如畫的江南時,我卻常常夢到冬日有著暖暖陽光的午後,老屋的後院,背倚著門的曾祖母手裡拿了針線微微笑著。所有的懷念都是緣於一雙小小的綉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淚水和歡笑。 我所知道的綉花鞋,我所想像的綉花鞋,應該是有著鮮艷的紅色緞面,折射出令人陶醉的酒紅色的光芒,它應該有金色絲線織就的鳳凰牡丹並蒂蓮開,它應該在三寸金蓮之上,微微地挪開步子,應該伴著宮廷才有的醉香和歷史才有的沉醉。 我常常仰頭觀望日落時的天空。一團團白色的雲朵就像美人踩過藍綢時的香粉屐痕,聽說女子纏足始於五代南唐李煜。誰都不曾料到,這一纏竟纏了千年,纏出了多少血淚?! 小時候看著曾祖母小心地挪動蓮步,覺得很好看。也曾私底下學著走得搖曳生姿,「花枝亂顫」。新鮮感過去之後還是會嫌像被什麼縛住了手腳,如此不得自由,於是和一大幫孩子歡呼著、奔跑著、自由自在,像極了天下的鳥兒,飛得無拘無束。我想曾祖母一定在用那種與年齡不相符的羨慕的眼光看著我「飛」過巷子。 在那個年代,女孩子都是要纏足的。聽曾祖母說她出生於宣統三年。那便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時候,歷史書上說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之時便頒布法令禁止女孩子纏足,不知是新的法令的春風沒有惠及此地,還是真如所說丑惡的勢力並未徹底死亡,我的曾祖母便纏了足。 我倒沒有聽她說過纏足的種種痛苦,她盡量在我面前展現美麗一面,老人都是一樣的,總像是傳說的那樣,要把最後的最好的一切都留給後代。比如我看到了她留下來的紅綉鞋,一雙極其美麗的紅綉鞋。雖然我只看到她在生前穿著的青面小鞋,由爺爺扶著散步,白發被風吹過。 奶奶說曾祖母年輕時也是美麗的女子,所以我看著這雙紅綉鞋,總會想像一個美麗的新娘,在那個年代的鄉村,美麗是不會永遠屬於一個年輕女子的,她有的是什麼呢?三日入廚房、洗手作湯,從此脫下美麗的嫁衣和華美的紅綉鞋,開始勞作,相夫教子,擔起生活的重擔,任滄桑爬上脊背,紅顏變為白發。只有紅綉鞋,在她百年之後依舊美麗如當初。 曾祖母教過媽媽打盤紐,一個個精緻得像藝術品,但始終不曾再做紅綉鞋。 我緩緩摸過紅綉鞋的花紋,剎那間依稀看見飛天流轉的衣紋,關於一個女人承受一切的美麗。 我去看戲文里青衣流轉的水袖,看她美妙的身段,卻永遠也找不到紅袖添香紅鞋的神韻。紅綉鞋已成過往,曾祖母承擔一切風霜的美麗永在我心中。 紅綉鞋,白布里。一個女人最平淡的傳奇人生,由它默默無語地講述。

4. 電視劇<鳳凰牡丹>仲豪怎麼當上衛王的

伯建再次將幾位重要官員召集到宮中,隨後便當場宣布自己親自征戰的消息。錢賢聞言只得連連嘆氣。韓瀛珠得知自己的丈夫要出宮作戰,立即找來一些像征吉祥的首飾掛件佩戴到伯建身上,並且叮囑伯建注意安全。隨後伯建穿上戰衣來到皇宮門口視察軍隊,當場掏出寶舞士兵與白狄作戰。
伯建帶著大部隊向美人關方向撤退的時候,忽然聞得士兵來報,胡峰的軍隊全部被白狄消滅了。伯建等人大驚,遂帶領殘余部隊向美人關方向急速前進。此時白狄一路追擊而來,將衛國軍隊殺得抱頭鼠竄。在混亂中王盡忠倉惶逃竄,沒逃出多遠被幾個白狄士兵圍住,危險中胡峰忽然出現,當場殺死了幾個白狄士兵。隨後胡峰來到王盡忠身邊,破口大罵指責王盡忠指揮不當害得自己損失了所有部隊,說完話胡峰舉劍殺死了王盡忠。剛將王盡忠殺死,一夥白狄士兵沖過來將胡峰團團圍住,最後胡峰亦死在了白狄士兵的手中。
伯建等人一路逃竄,最後只剩寧安一人陪伴在身邊。寧安裝模作樣的扶著伯建在一土坡上坐下休息,然後悄悄來到伯建身後拾起了一根木頭,回想到伯建往日玩弄自己落得服勞役的下場,寧安不由恨從中起,舉起木棍就要擊打伯建。恰好錢賢忽然出現在當場,慌得寧安趕緊收回木棍聲稱是防身所用。與此同時一夥白狄人來到,當場圍住了伯建三人。蘇亞一見是伯建,並沒有當場透露伯建帝王的身份,而且吩咐士兵將伯建三人暫時押走聽候發落。
衛國上下得知衛國大敗,所有官員一致要求仲豪繼承王位。仲豪雖然有意當皇帝,表面上卻故意推辭,聲稱要得到太後的同意才能繼承衛國王位。

5. 山陝甘會館的景點介紹

山陝甘會館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現存建築為關帝廟部分,建造考究,裝飾華麗,其中磚雕、石雕、木雕堪稱我國古建築三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展現在面前的這個照壁素雅大方、雄偉壯觀,它位於會館建築中軸線的最南端,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它高8.6米,長16.5米,大體可分為台基、壁體和廡殿頂三部分,由青磚砌成。是磚雕、石雕最集中的地方。 照壁,又稱樹屏、照牆、影牆,俗稱「影壁牆」。照壁是中國建築獨有的形式。有的照放在大門之內,也有的放在院落門前,其功能是建築物前的屏障,擋住外人的視線,使之不能對院內一覽無余,又成為人們進入院落前停歇和整理衣冠的地方。
照壁的歷史由來已久。在陝西扶風、歧山兩縣交界處發掘的西周遺址中,發現院落門前已有板築照壁的殘跡。照壁從造型上可以分為一字形、八字形和依牆式等,從用材上看又可分為琉璃制、木製、石雕、磚砌等。照壁一般多用於宮殿、廟宇和富豪之家。
開封山陝甘會館的照壁為一字形,位於會館中軸線的最南端,臨街而設,沿街東西走向,壁體高8.60米,長16.50米,厚0.65米;整個照壁可分為台基、壁體和廡殿頂三部分。系用青磚磨磚對縫而成。
台基為青石須彌座,高1.40米,是中國傳統的基座形式之一。須彌為古印度的音譯,意為妙高,是傳說中古印度山名,是人類所居世界的中心,日月環繞此山旋轉,三界諸王依此層層建立,以須彌名座,取其穩固之意。須彌座之上為照壁壁體,兩面皆砌有磚雕牡丹和回字紋花框,背面花框內的不同位置砌有18條龍紋磚。四角用石雕「雲龍捧壽」形成岔角。壁芯為石雕「二龍戲珠」圖案,該石雕內為橢圓形,外為長方形,據說這與古人認識天體有關。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會館照壁璧芯的造型正是古人對「天圓地方」說的具體反映。從整體上看,壁體雄偉大方,頗為華麗。壁體之上是磚飾人物、花卉、山水、鳥獸、博古圖等,題材多樣、技法精湛。磚飾以上為廡殿頂,覆以綠色琉璃瓦。
廡殿頂,是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等級最高形式。其屋面可分前、後、左、右四坡,並分由前、後坡相交的一條正脊及前後坡與左右坡相交形成的四條垂脊,因此,廡殿又稱四阿頂或五脊殿。正脊為綠色高浮雕荷花脊,兩端均置龍形大吻。大吻又稱鴟吻,龍口大開,咬住正脊,它既有較強防水功能,也是正脊上主要的裝飾構件。
照壁的背後是他書寫的「忠、義、仁、勇」四個大字,成為會館一景,不少遊人在此駐足留影紀念. 照壁兩面都有磚雕牡丹和回字紋花框,框內四角有四塊夔龍石雕,中心是石雕二龍戲珠,刀法嫻熟,堪稱清代佳作。照壁上部為廡殿頂,檐下全部以磚雕裝飾,雕刻內容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各種造型的花瓶、插花、囂爐、書函、畫卷、樂器等。另外,還有一些表達人們美好願望和理想的吉樣圖案,例如這組由花瓶、幾案、蝙蝠組成的吉祥圖案,寓意「平安是福」;這組菊花,叢中有兩只鶴鵲和蘆葉的圖案,寓意「安居樂業」。更富有情趣的是,磚雕當中有一個精巧的小算盤。俗話說:「算盤一響,黃金萬兩」。看來,算盤不但是用於計算的工具,同時也是日進斗金的寶器。
清代匠師們以細膩的雕刻手法,表達出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大家請看照壁中間這塊五尺見方的「二龍戲珠」石雕。這幅圖案不僅雕刻精美,而且還別有新意。兩條龍被雕刻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請注意二龍所戲的「珠子」。常見的「二龍戲珠」圖案中的珠多為寶珠,可這里雕刻的卻是一隻蜘蛛!原來古時商人認為,蜘蛛吐絲結網,寓意綉商的人際網路也像蜘蛛網一樣,越結越廣,越結越大,朋友遍天下,生意越做越火。照壁中間還有「忠義仁勇」四字,這是人們對關聖大帝--關羽品格的高度概括,那麼這里為什麼崇尚關羽呢?大家知道,關公老家在山西,是中國歷代推崇的武聖人,是山西人的驕傲,所以,山陝甘會館當然少不了他老人家了。 東西配殿也叫「廡」,每側各有房屋八間,分南北兩部分,均為硬山式建築。東西配殿屋檐下邊額枋、斗拱、雀替、擋板、垂柱等,幾乎遍布木雕裝飾。木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山川樹木、花鳥蟲魚、亭殿樓閣、民間故事、人物傳說無不入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西廂房檐下的木雕。看到的這組圖叫「九獅戲繩」。畫面刻了九隻活潑可愛的獅子正在舞繩,獅舞繩飛上下盤旋,繩索自然流暢,獅子逗人喜愛。
「九獅」與「九世」諧音,故此圖寓意九世同堂。旁邊這組圖在西廂房梢間的額訪上是一幅民間風俗畫,此圖是一派水城風貌,幹道是水渠,街心行船上一女子懷抱琵琶正在彈奏。一人在船頭演唱,表情詼諧。船後一女子,;頭戴大沿遮陽帽,耳環垂肩,笑容可構,寬衣博袖,雙手搖櫓,悠然自得。遊船是畫面的中心,前來看熱鬧的有身騎高頭大馬的達官貴人,有輕搖合扇喜眉笑臉的公子王孫,婦女牽著兒童,老摳手扶伊翁,都爭先恐後的四面攏來,連路邊的兩位石匠也停下手裡的活計,向船頭瞧個不已。畫面刻畫25個人物,表情不同,姿態各異,一個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東廂房檐下各間的額枋上分別裝飾著武士征戰、八仙慶壽、佛門進香、八駿放牧等。八駿圖中每匹馬或靜或動,或立或卧,或啃啼打滾,或長嘶賓士,自然和諧,樂在其中。封建社會二十四孝子之一的《孟宗哭竹》被巧妙地安排在一個雀替與支墩之中,幾株稀疏蕭瑟的竹子下邊跪著一個人,一手扶竹,一手掩面哭泣,身前長出兩棵新筍,構圖精練,主題鮮明。 中國建築磚雕是模仿石雕而出現的一種雕刻類別,由於它比石雕省工經濟,既具有石雕的耐久延年性,又能像木雕一樣的精雕細刻,所以廣為流傳。古文獻中曾有「文磚」的記載,這是指一種模製的花紋和畫像磚,這種磚由於製作工藝復雜,逐漸被磚雕所替代。漢代開始出現先制磚坯再雕刻的工藝,先堆塑或翻模成型,燒製成後再進一步精雕細琢。山東晉墓上的磚雕墓誌、甘肅嘉峪關晉墓嵌飾磚券,墓內門楣上的蹲獸和門兩側的牛、雞是早期磚雕裝飾的實例。其後是仿木構件的興起,如南北朝佛塔建築中的斗拱、平坐等。隋唐則進一步發展。
宋《營造法式》中記載,稱磚雕工藝為「斫事」。書中所提到的「事造剜鑿」,指的就是磚雕。元代磚雕比較盛行。元大都遺址出土有格紋裝飾方磚和花盤磚、磚雕走獸等,說明磚雕已由建築基座部位走向裝飾道路。到明代,磚在建築物中被大量用作為基座的牆身,並大量使用磚雕面飾,這就為磚雕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明代計成所著《園治》中曾記載用磨好的磚砌牆和擺砌門窗,說是「歷來牆垣,憑匠作雕琢花鳥仙獸,以為巧制……」。可見就施工工藝而言,明代的磚加工和磚雕操作技術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精巧的程度。到了清代這種工藝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專門的行業——鑿花作,因磚雕俗稱花雕,所以工匠又稱「鑿花匠」。此時磚雕藝術進入全面發展時期。製作既精,題材亦廣,雖經匠斧,巧奪天工。南方以蘇州、徽州等地區的磚雕影響最大,風格空透靈巧。北方磚雕源於山西,風格以「大枝大葉」為主,渾厚朴實,對開封磚雕的形成和發展影響頗深。
磚雕,一般是指在燒製成的磚塊上,雕刻出圖案紋樣或生活形象的藝術。磚雕製品俗稱「花活」。但磚雕只是「花活」中的「硬活」,如果用灰堆抹成花飾,則為「軟活」。從操作意義上講,「硬花活」又稱為「鑿活」,「軟花活」又稱為「堆活」或「鏤活」。我國古代的匠師們用「鑿、打、耕、畫」和「堆、鏤、鑣、抹」來形容鑿活和堆活手法的不同,這兩句話雖然不是各種手法的完整概括,卻十分清楚地說明了硬、軟活的不同。硬活以磚為材料,操作方法以鑿打為主;軟活以灰為材料,操作方法以堆、抹、鏤、畫為主。
磚雕的選材要求極嚴,如今的青磚雕不出精美的圖案,要用澄漿磚、停泥磚。這些經過技術處理的磚,材質細致,硬度較高,色澤一致,砂眼少,敲擊沒有劈裂之聲,才能承擔雕鑿高難度的作品。會館的磚雕之所以精美,是經過多次精選的,是匠工辛勤勞動的體現。
會館的磚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零星還散見於其他牆體上。
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為磚雕。隨桁枋為回字邊飾,由斗拱承托的四個「壽」字紋梁頭,把上部分成五個空間,每間兩攢斗拱,上托雕刻精美的龍頭,斗拱之間的雕刻全部是按照會館主人的理想趣味而設計雕刻的吉祥圖案,幾乎每個間隔的雕飾都與「瓶」有關(見後文《說瓶》),這可能與晉商客寓汴城祈求異地平安的原因有關。除瓶之外,各種吉祥花卉、熏爐、書函、畫卷、樂器置放其間,最有意思的是,晉商將他們愛不釋手的寶物計算器——「算盤」,也雕刻在圖案中。雖不將其置放在顯著的位置,但卻反映了會館主人的內在心態。俗話說得好:「算盤一響,黃金萬兩」。加減乘除,日進斗金,進賬算賬沒它不行。這些雕刻以反映追求幸福、趨吉避凶的理想願望居多,而且生動逼真。技法以透雕、浮雕為主,做工精湛,畫面層次分明,構圖嚴謹得體。
斗拱下邊的平板枋雕以祥龍圖案,把上下分成兩大區。祥雲下為32個垂花磚柱,柱頭為龍頭,垂花分別雕成石榴、金瓜、荷花、蓮蓬等吉祥多籽造型,垂花柱與垂花柱之間由夔龍卷草圖案相連將空間鋪滿。垂花柱以下里外牆體上分布有10個長條形畫框,每個畫框飾以拐子龍紋,框內分別雕刻有「獅子綉球」、「喜鵲鬧梅」、「山雀玉蘭」、「鷺鷥荷花」、「松鼠葡萄」、「麒麟呈祥」、「八仙過海」以及「刀馬圖」等。
「松鼠葡萄」以八大串晶瑩欲滴的葡萄懸掛在藤枝上,數只松鼠跳躍其間,姿態生動,工細酷似牙雕。「刀馬圖」是雕刻中最常見的題材,一人丟盔棄甲,落荒而逃,後邊兵馬窮追不舍,情節動人,扣人心弦。「八仙過海」圖,各仙人分乘獅子、麒麟、海馬、天祿等異獸,踏波逐浪,如履平地。這些磚雕做工精細,一般不加打磨,足見刀法之功、稜角之銳。
縱觀照壁的磚雕畫面,給人一種緊湊而不擁擠、繁麗而不冗雜、布局嚴謹勻稱、凸凹處理得當的感覺。你看,飄動的衣服袖帶、翻卷的花草葉片、生動的人物表情,飛翔的鳥、奔跑的獸,均達到了「鑿的花能拿起來,鑿的獸能跑出來」的藝術效果,可見匠心獨運,技藝高超。
遺憾的是,照壁上的磚雕經過二百多年的風剝雨蝕,有的已經面目全非了,有的雖還完整,但掉枝缺葉、失足少角,觀之令人痛惜。近些年來,磚的質地發生了變化,磚雕的用材受到了限制,又加上人們對磚雕藝術在建築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認識,以至磚雕藝術在建築中很少採用。因此,磚雕藝匠日趨減少。磚雕藝術如今更顯得異常珍貴。 木雕,是我國五大雕塑傳統(陶、木、石、銅、泥)的組成部分,是按材料分類的雕塑品類。會館的建築裝飾常用的材料有椴木、楊木、梨木等。一般構圖都以圓木周邊寬度為限,大多木雕以人物、花卉、山水、樓台、亭閣、水禽、瑞獸等為題材的作品。會館的木雕十分講究刀法和風格,以及利用材料本身自然的特點去尋找材料內在的表現力,在表面的色澤、紋理、結構等微妙變化中相形度勢、因材施藝、量形取材,加以斧鑿,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韻味。中國有長期的木雕傳統,發展到清代和古建築一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會館的木雕藝術成就最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題材最豐。在中原地區首屈一指。
山陝甘會館每座建築物的木構件上,特別是大殿和廂房檐下的桁、枋、雀替、擋板、垂柱等,幾乎遍布木雕裝飾。採取的雕刻手法有圓雕、半圓雕、高浮雕、淺浮雕、懸雕、透雕等多種技法。在人的視點與雕刻面的關繫上,創造了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破時空透視等藝術形式,廣泛利用有限的空間,通過起位升降、線條流暢、光影處理等造成的視點錯覺,達到了非常巧妙的藝術效果。
會館的木雕題材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與三國相關的故事有「古城會」、「長板坡前救阿斗」、「劉備訪龐統」等,這些故事畫面,構圖精練,刀法簡約,生動地把關羽、張飛、劉備、趙雲、龐統各自的身份、性格、地位表現得淋漓盡致,並重點突出了「義」、「勇」、「求賢」的主題。
表現親情和孝悌的內容有「孟宗哭竹」、「九獅戲繩、帶」等。「九獅戲繩」的畫面,獅舞繩飛,上下盤旋,繩索自然流暢,如同真繩一般,可見其刀法功底。獅子逗人喜愛,幼獅伏在母獅的背上,母慈子愛,相互親昵,頗有人情味。「九獅」諧音「九世」,寓意「九世同堂」,突出了一個「情」字。
「孟宗哭竹」被巧妙地安排在東廂房的一個雀替上,幾株稀疏蕭瑟的老竹下邊跪著一個人,一手扶竹,一手掩面哭泣,面前長出兩棵新筍,這就是中國有名的二十四孝圖之一的「孟宗哭竹」。構圖簡練,刀法細膩,顯然寓在勉「孝」。
表現神話故事的有「放牧八駿」、「劉海灑錢」、「和合二仙」、「樵子遇仙」、「帝俊八子」、「八仙慶壽」等。這些畫面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在里邊,看畫悟道,你會感到這些神仙們確有不少可愛、可敬之處。這些神仙鮮活生動,音容相貌,栩栩如生。在「放牧八駿」圖中,每匹馬或靜或動,或奔或嘶,宛若活物,有強烈的立體感。
表現民間風俗內容的有「街頭即景」、「佛門進香」等。在西廂房南北次間的額枋上各雕刻有一幅民間風俗畫。南次間一派水城風貌,主幹道是河水,船行於街心。船上一女子懷抱琵琶,正在彈奏出悠揚悅耳的曲子。一人在船頭演唱,表情詼諧。船後一女子,頭戴大沿帽,寬衣博袖,雙手搖櫓,悠然自得。畫面以遊船為中心,四周有騎馬坐轎的達官顯貴,輕搖合扇、嬉皮笑臉的公子王孫,有婦女兒童、老翁健嫗、手持斧鑿的匠人、擔擔叫賣的小販。畫里25個人物,表情不同,姿態各異,刻畫入微,惟妙惟肖。開封有「北方水城」之譽。這幅水城風俗畫是專題描寫開封還是泛指?容以後考證,再下斷語。
北次間主要描繪的是街頭即景,其雕刻的高樓、房舍、橋梁、流水比例適中,線條流暢;雕刻的人物有騎驢的老者、過路的婦女、進餐的客人、斗耍的頑童、擺攤的小販,尤其是有一個頑童將一醉翁的酒壺頂在頭上「偷」走了,醉翁在後追趕,令人感到妙趣橫生、如臨其境。這些木雕人物造型一般注意突出各人不同的年齡、面貌、神韻、衣著、動態等,避免了與南次間水城即景的形式雷同。
表現動植物的內容是山陝甘會館雕刻技藝的另一大主題。祥禽瑞獸有龍、鳳、獅、馬、麒麟、鹿、羊、猴、松鼠、仙鶴、喜鵲、鴛鴦、青蛙、鷺鷥、蝙蝠等;植物有石榴、葵果、蓬蓮、葡萄、柑橘、荔枝、仙桃、松、竹等;花卉有菊、牡丹、梅花蘭花、荷花等。這些動物和植物都能各自獨立或相互配合形成一組組的吉祥圖案,大多是以祝願人們多福多壽、人丁興旺、祈瑞納吉、合家安康、百事如意、天下太平、錢財廣進、榮華富貴等為內容。
從刀法技藝上看,會館木雕題材的匠師們用他們傾盡心血的態度、熟練高超的技藝,充分發揮智慧和想像力,把鳥獸雕鑿得活靈活現,瓜果如同真的一般,石榴啟唇含珠,葡萄晶瑩欲滴,極富裝飾味。
尤其是大殿檐下兩側的二龍戲珠、鳳凰牡丹,雕刻得最為精彩。蒼龍騰雲駕霧、鳳凰振翅欲飛。龍頭鳳首突出於畫面之外,伸向空中。工人們匠心獨到地採取圓雕手法(民間稱為懸雕),使龍與鳳的造型適應多角度欣賞,這樣的技藝手法使龍鳳更具立體感、韻律感、跳躍感。
大殿內部梁枋上,木雕彩畫相應成趣,琳琅滿目。卷棚前後檐60個拱眼板,每板兩面雕刻,計有120幅畫面,內容多為神話、戲曲、民間故事等。每一間的上方橫樑上都有精美的匾托,說明當年的巨匾不少。內檐額枋上雕刻的「二龍捧壽」、「蝙蝠撲雲」,其技法之高超不亞於外檐。
山陝甘會館的木雕藝術,布局精巧、繁而不亂、構圖緊湊、疏密相間、豪華精麗、巧奪天工。其題材、技藝不乏典範之作,包含的史學、美學、文學、民俗學價值更是十分寶貴。以「雕梁畫棟」、「鬼斧神工」來贊美會館的木雕藝術,是恰如其分的。

熱點內容
過年的插花圖片 發布:2025-07-22 15:31:26 瀏覽:717
瓜子赤楠盆景 發布:2025-07-22 15:26:35 瀏覽:251
百合網不在線 發布:2025-07-22 15:26:21 瀏覽:502
梅花圖片高清壁紙手機 發布:2025-07-22 15:12:15 瀏覽:532
水彩花卉名家 發布:2025-07-22 15:12:09 瀏覽:627
蘭花頌詩歌 發布:2025-07-22 15:12:06 瀏覽:250
趙青泉盆景 發布:2025-07-22 15:12:02 瀏覽:74
盆栽草本植物 發布:2025-07-22 15:07:07 瀏覽:426
紹興蘭花苑 發布:2025-07-22 15:06:44 瀏覽:831
前任跟我說情人節快樂 發布:2025-07-22 15:05:34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