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玫丹百香 » 牡丹風鈴期

牡丹風鈴期

發布時間: 2021-02-16 19:40:12

Ⅰ 洛陽牡丹怎麼養

牡丹除露地栽培外,還可以進行盆栽觀賞。栽植季節以9-10月為最好。盆栽牡丹應選擇適應性強、早開花、花型較好的洛陽紅、胡紅、趙粉等品種。植株宜選用芍葯作砧木嫁接的3-4年小棵牡丹或具有3-5個枝乾的分株苗。

盆栽時,盆底可用粗砂或小石子鋪3-5厘米厚,以利排水。盆土宜用黃砂土和餅肥的混合土,或用充分腐熟的廄肥、園土、粗砂以1:1:1的比例混勻的培養土。填土要使根系舒展,不能捲曲;覆土後要用手壓實,使根系與泥土緊密接觸,才易於成活。上盆後澆一次透水,放半陰處緩苗。轉入正常管理後,可放置向陽處,保證其有充分的陽光照射。生長期間要經常鬆土,每隔半個月左右施一次復合肥。新上盆的牡丹,不能施肥,特別忌施濃肥,否則肉質根會發霉爛死。半年後可逐漸施些薄肥,如腐熟的雞糞水或豆水等,肥水比例以20%-30%為宜。新上盆的牡丹第一年不一定能開出好花,但培養1-2年後,就能連年開花。牡丹一年在4月中、下旬開花,開花前可追施1-2次液肥;開花後半個月再追施1-2次液肥;伏天可用麻醬渣(每盆約40-50克)施1次乾肥,以利花芽分化。

8月份牡丹種子成熟時,果實開裂,應隨采隨播種。播前要整地做畦,澆透水,然後播種。播後覆細沙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1倍至2倍,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必要時上面可蓋上一層玉米秸或稻草,以達遮陰、通風、保濕的目的。秋季播種的當年即可生根,但幼芽在翌年春暖後始能出土。播種的幼苗生長緩慢,發育良好的需3 年至4年始能開花。一般播種牡丹,多為了培育新品種。

栽培管理:
牡丹定植後不能經常移栽,否則會損傷根部,影響生長和開花,為使牡丹良好生長,每年需進行合理施肥。第一次在3 月份出芽時施用;第二次在4月份現花蕾時施用;第三次在5月下旬花謝後施用;第四次在8月下旬處暑以後,植株孕育翌年花芽時施用;第五次在11月份,在植株周圍開溝施冬肥。每次施肥後,都要澆足水,並應立即鬆土,以減少水分蒸發。雨季應經常中耕除草。

盆栽牡丹,霜降後剪去枯萎枝葉,以防孳生病蟲。越冬期間無需移入室內,放置在陽台上或房檐下陽光充足處,盆土不要過干即可。

牡丹開花前,側蕾出現後,可及時摘除,以便養分集中,促使頂蕾花大花美。花謝後,如不打算播種繁殖,應隨時剪去花梗,以免結籽,消耗養分。

防治病蟲害:
為害牡丹的害蟲有蠐螬、紅蜘蛛和蚜蟲。為防蠐螬咬食牡丹根,每年初春可用1000倍50%辛硫磷稀釋液灌根防治。對紅蜘蛛和蚜蟲可用樂果噴殺。牡丹的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其症狀是,夏季牡丹葉片上出現褐色斑點,到秋後,葉片逐漸枯萎,甚至全株死亡。防治方法是,從4月份起至秋後止,每月噴波爾多液1次至2次

Ⅱ 牡丹花什麼溫度進入休眠

12月-3月,跟溫度有關系
我國中原地區(菏澤)的花農,習慣把牡丹從開春萌發至秋末落葉休眠的生長發育年周期,細分為十三個時期。
(1)萌動期
我國中原地區的二月中下旬,在平均氣溫穩定在3~5℃時,越冬鱗芽開始膨大,並逐漸綻裂。
(2)發芽期
三月上旬,氣溫達6~8℃,鱗芽尖端漲裂,俗稱「蚊子咀」,露出鱗芽,俗稱「螞蜂翅」。花芽則可看見花蕾尖,多呈土紅、黃綠、暗紫等色。
(3)新枝伸長期
三月中旬,氣溫達10℃左右,花蕾長出鱗片包,莖上葉序基本形成,花蕾直徑1厘米左右,幼枝長3厘米左右。
(4)幼蕾期
三月下旬,當年新枝長至10厘米,葉片葉柄緊靠新枝並隨莖直立生長,並逐漸展開。花蕾直徑一般在1.5~2.0厘米之間,和「小風鈴」大小相似,傳統稱為「小風鈴期」;在此期間,氣候常忽冷忽熱,變化異常,有些不抗寒的品種,易愛凍害,花蕾停止生長或發育不良,出現只長雄、雌蕊而無花瓣的異常現象。
(5)展葉期
四月上旬,當年新枝長至15厘米左右,葉柄離開新枝斜伸,葉片平展,由暗紅轉為綠色帶紫暈;花蕾(除短頸品種外)高於葉面之上,直徑一般為2~2.5厘米,內部組織器官發育已經完成。
(6)圓蕾透色期
大風鈴期後5~7天,花蕾已基本發育成熟,圓滿硬實如桃形,萼片下垂,並逐漸完成著色過程,從花蕾頂端可看出花的顏色。這時當年新枝長勢極慢,達到20厘米左右後,一般不在伸長。
(7)開花期
四月中下旬,「穀雨」前後,氣溫穩定在17~22℃時,花蕾泛暄(發軟)綻開,至花瓣的凋謝,稱為「開花期」。在此期間,常會出現一段明顯的回暖氣修,最高氣溫可達25℃左右,促使牡丹花蕾很快開放。

Ⅲ 我買了一個藍色牡丹花風鈴,想問下藍色的牡丹花是什麼意思

藍色牡丹花

的意思就是

富貴吉祥。

繁榮昌盛。

淡淡的愛

Ⅳ 影響牡丹開花的原因有哪些

影響牡來丹開花的主要生態因子源包括溫度、降雨量、相對濕度、風霜和光照等。其中溫度起主要作用,牡丹開花早晚與溫度高低有直接關系。就露地栽培而言,當溫度穩定在3.6攝氏度以上時,花芽開始萌動、膨大、頂端開裂;6.5攝氏度以上時顯蕾放葉;8.8攝氏度以上花蕾迅速增大;16攝氏度以上時則開始開花。

同時,牡丹每一發育時期對溫度的感受不同,其中對溫度比較敏感的是風鈴期和圓蕾期。

在風鈴期,特別是在小風鈴期,溫度降至0攝氏度以下時,幼小花蕾極易遭受凍害而萎縮;在圓蕾期,如遇到10攝氏度以下的低溫或忽冷忽熱,花蕾便會停止發育(俗稱傷風),以後即使提高溫度,它也不再繼續增大了。

另外,溫度對牡丹開花的影響還有一段量的積累過程,積累不足即使達到開花所需要的溫度條件,也不會馬上開花;但提高或降低溫度,確能加速或減緩積溫的積累,使之提前或延遲開花。經觀測,牡丹生物學起點溫度一般為3.6攝氏度,開花所需生物學有效積溫約為380~650攝氏度。

Ⅳ 牡丹花的生長習性

更多資料見參考資料中的網站。不再一一列舉了,包括牡丹的產地習性,牡丹習性對比,牡丹開花時間預測,國花分類習性等等

牡丹的生長習性
一.生態習性:
牡丹原產中國西北高源,陝甘盆地、巴郡山谷、秦嶺以及燕山南坡一帶為其自然分布中心地帶,這些地區位於北溫帶的邊緣,由北緯34°5'到38 °, 海拔600-2400米。年平均溫度約7.5℃,1月最低-6--11℃,7月最高28-30℃, 絕對最高溫度39℃。年降雨量約500mm,分布極不均勻,秋季最多,7-9月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64%;夏季次之,佔20%,冬春乾旱,雨量最少,僅佔16%。 因而形成了這一地區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秋高溫多濕,冬季少雨寒冷。牡丹個體在這種生態環境中長期生存,進行著系統發育,年深月久便形成以下習性:
1、上胚軸休眠習性:即播種後種子內的上胚軸必須經過一定的低溫後才能打破其休眠,向上萌芽出土,否則,只是下胚軸向下生長形成根系,而上胚軸不向上伸長出土。
2、牡丹夏季的暫時休眠習性:牡丹在夏季高溫(26℃以上)季節,還會出現暫時休眠的現象,這種現象遇適宜生長溫度後即可解除,恢復生長。
3、冬季的深休眠習性:牡丹花芽需要經過0-10℃的低溫30-60 天的深休眠後,遇春天適宜環境才能萌芽、抽枝、長葉和開花。所以,冬季進行催花時,首先要滿足這種習性的要求,先打破休眠,才能獲得成功。
4、枯梢退枝習性:俗話說:「牡丹長一尺縮八寸,」即指此而言,由於當年生枝上部的各葉腋內無芽點的部分不能木質化,抗寒性差,所以冬天來臨便自行枯死,僅剩下半部分越冬,這一部分才是牡丹枝條長度當年的實際生長量。
5、牡丹的生活習性:受原產地生態條件的影響,牡丹有:「性宜寒畏熱,喜燥惡濕,生於高敞向陽而性舒」的習性。
6、牡丹的生長習性:牡丹在其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始終順著「春發枝、夏打盹、秋生根、冬休眠」這個生長習性和規律,周而復始的。
二、生長發育的周期性變化:
1、生命周期的變化:
牡丹的生命周期始於胚的形成,終止於植株的死亡。在此期間經歷著幼年、青年、壯年及老年四個階段。一般在較好的環境和正常的栽培管理下,其壽命可達百年或數百年之久。牡丹的株齡根據實踐大體分為:1-3年為幼年期;4-14 年為青年期;15-40為壯年期;40年以上為老年期。通常幼年期生長緩慢,3年以後生長發育逐漸加快,4-5年始能正常開花,是觀賞最佳株齡期,因此,有「老梅花、 少牡丹」的說法。牡丹春節催花時,多選擇定值後4-5年的植株,生長勢旺,催花效果好。
2、年周期的變化:
牡丹年周期的變化,有較明顯的生長期和休眠期之分,其變化規律受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
⑴不同地區牡丹年周期的變化不同。例如,中原牡丹品種群大體上從2 月初至10月末或11月初為生長期,而11月至翌年2月為休眠期。 越往北牡丹生長期較中原品種群越晚,休眠期越早;越往南生長期越早而休眠期越晚。困休眠不能被徹底解除,長江以南栽植的牡丹苗木大多不能被直接用以春節催花,否則,催花將難以成功或催花質量較低。
⑵牡丹年周期變化常因不同年份氣候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受氣溫的影響更為明顯。例如:中原品種群在正常年份,早春氣溫穩定在3.5-6℃時萌芽,6-8℃左右抽發新枝,8-16℃花蕾迅速發育,16-22℃開花,22-25℃左右進行花芽分化。但是,若發生春暖或春寒的年份,各物侯期明顯提前或推遲。
⑶不同牡丹品種的年周期變化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區、同一年份的相同氣候條件下,不同品種的萌芽早晚,開花早晚也不相同,從而形成了早、中、晚花期各異的品種。
三、生物學特性:
1、生根:
牡丹為肉質根,在良好的土壤中形成龐大的根系。中原地區春天當地下5cm 處土溫達到4-5℃時,根部開始生長,夏季26℃以上時生長陷於暫時休眠狀態, 秋季18-23℃時根系生長最快,冬季地溫降到4℃以下逐漸停止生長而進入深休眠。牡丹龐大的根系主要是貯藏器官,貯藏大量的營養物質,這是牡丹能「花大盈尺」、特別是易地裸根催花的基礎。而近年來的催花實踐表明,單靠根系本身貯存的養分所催出的牡丹花質量,已不能滿足市場要求。所以,使牡丹生出大量具有吸收功能的新生根系,以補充外源營養,是提高催花質量的有效方法。山東農業大學的王宗正、鄭國生教授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牡丹分株苗定植四年後根的生長情況表(菏澤)
項目

品種
粗根(0.7cm以上)
細根(0.35-0.7cm)
須根(0.35cm以下)
其它
數量(條)
總長度
(cm)
平均長度(cm)
數量
(條)
總長度
(cm)
平均長度(cm)
胡紅
41
2193.5
53.5
30
1575
52.5

根密粗
趙粉
48
3594
73
17
459
27

根數適中,粗細均勻
硃砂壘
17
986
58
48
1560
35.5

根短密細
2、發芽
牡丹的芽,由分布在植株各部位的芽原基生長而來,依位置不同,分為頂芽、腋芽和不定芽。牡丹花芽為混合芽,據觀測,花芽一般縱徑×橫徑在0.5×0.3cm以上,而小於0.5×0.3cm者多為葉芽。花芽與葉芽外部均有鱗片包被,一般當氣溫穩定在3.6℃以上時,芽開始膨大,頂端開裂、露葉、顯蕾;6℃以上時開始放葉。鱗芽開放除受溫度等生態因子影響而每年不同外,品種間也有明顯的差別。芽的開放標志著地上部營養生長的開始,每年鱗芽萌發後,鱗片脫落,留下環狀鱗痕,據此可以鑒定牡丹植株年齡的老幼。
3、長枝:
花芽萌發後抽生花莖,頂端開花,莖上長葉。花莖即為一年生枝,其長度即為枝條的年生長量。中原牡丹枝條的年生長量一般為5-35cm,但不能全部木質化,冬季到來之前從上向下乾枯至鱗芽處,實存長度僅為年生長量的1/3-1/4左右。
部分牡丹品種枝條年生長量表(菏澤)
長度
品種
總長度(cm)
實存長度(cm)
珊瑚台
26.9
6.9
銀粉金鱗
11.0
3.2
出梗奪翠
31.0
10.0
滿堂紅
29.0
5.5
金玉交章
21.6
3.2
4、展葉
牡丹幼葉初為紫紅綠色,卷縮多茸毛。以後隨著溫度的上升而逐漸伸展,直到春分前後全部展開,茸毛減退,葉的顏色也逐漸由紫紅綠色轉為綠色。牡丹葉的充分伸展與花期同步,盛花期的牡丹葉片是最美麗的,與花相得益彰,葉花同茂。到了霜降前後,葉片開始枯萎,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和新型殺菌劑的應用,中原地區牡丹葉片於11月上旬甚至中旬才開始枯萎,但不立即脫落,必須適時進行人工摘除,以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5、開花物侯:
中原牡丹品種群在氣候正常年份時,每年從雨水(2月19日)起, 花芽開始萌動膨大,頂尖破裂;驚蟄(3月6日)以後,花芽開放露葉、顯蕾;春分(3月21日) 以後,葉片完全展開並開始迅速增大,但此時花蕾則穩定於1.5-1.8cm×0.5-0.8cm 大小之間;過了清明(4月5日)花蕾迅速增大;穀雨前後開始開花。牡丹花芽由萌動至初開,大約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山東農業大學喻衡教授把牡丹開花物候分為以下12個過程;
⑴花芽萌動膨大期:花芽開始萌動膨大,頂端微裂,露出幼葉的尖端。
⑵花芽開裂顯蕾期:花芽開始開裂,露出幼葉和尖蕾,黃綠色帶紅暈,遇低溫易變紫紅色。
⑶翹蕾期:頂蕾升起高出幼葉尖端,但其基部與幼葉頂端齊平。此時幼葉仍未展開,帶有茸毛,圍繞在花蕾的周邊,花蕾此時約為1.5×0.5cm大小。
⑷立蕾期:花蕾高出幼葉頂端5-6cm,花莖上著生的葉序表現明顯,但幼葉此時仍然曲縐未放,花蕾約有1.8×0.8cm大小。
⑸小風鈴期:包被花蕾的萼片開始向外張開,如中國古建築物檐下的風鈴狀,花蕾約2×1.3cm。
⑹大風鈴期:花蕾外部萼片全部張開,花蕾增大呈圓形,花蕾約2.5×1.8cm。
⑺圓蕾期:花蕾迅速增大,形如棉桃,頂端仍微尖,花蕾約3×2.8cm。
⑻平蕾期:花蕾頂端鈍圓,開始發喧(軟),花蕾約3.3×3.0cm。
⑼透色期:花蕾頂端微開,開始透色,花蕾約4×3.5cm。
⑽初開期:花瓣微張開。
⑾盛開期:花瓣全部張開。
⑿謝花期:花瓣開始凋謝。
影響牡丹開花的主要生態因子包括溫度、降雨量、相對濕度、風霜和光照等,其中溫度起主要作用,牡丹開花早晚與溫度高低有直接關系。就露地栽培而言,當溫度穩定在3.6℃以上時,花芽開始萌動、膨大、頂端開裂;6.5℃以上時顯蕾放葉;8.8℃以上花蕾迅速增大;16℃以上時則開始開花。同時, 牡丹每一發育時期對溫度的感受不同,其中對溫度比較敏感的是風鈴期和圓蕾期。在風鈴期,特別是在小風鈴期,溫度降至0℃以下時,幼小花蕾極易遭受凍害而萎縮;在圓蕾時期,如遇到10℃以下的低溫或忽冷忽熱,花蕾便會停止發育(俗稱傷風),以後即使提高溫度,它也不再繼續增大了。另外,溫度對牡丹開花的影響還有一段量的積累過程,積累不足即使達到開花所需要的溫度條件,也不會馬上開花,但提高或降低溫度,確能加速或減緩積溫的積累,使之提前或延遲開花。經觀測,牡丹生物學起點溫度一般為3.6℃,開花所需生物學有效積溫約為380-650℃。
6、花芽分化:
中原牡丹品種群的花芽形態分化始於6月上旬、中旬,結束於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雌雄蕊的分化則發生於10-11月或更晚,依品種不同及芽體大小不同而有差異。重瓣性低的品種分化進程較快,大約歷程3-3.5個月, 而重瓣性高的品種分化進程較慢,從開始至雌蕊瓣化需要7-8個月左右,但各品種花芽分化進程順序基本相同,依次為葉原基→苞片原基→萼片原基→花瓣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若為台閣型品種,其花芽先進行下方花各器官的分化,再進行上方花各器官的分化。由於芽在枝條上的著生部位不同,分化早晚與分化程度也存在差異,同一枝條上最上面的芽先分化,頂端優勢明顯,入冬後根據芽體大小基本可以判斷花芽是否形成,凡芽體縱徑×橫徑大於0.5×0.3cm多已分化成花芽,凡小於該值者仍處於葉芽狀態。
在花芽分化過程中,由葉原基形成,到苞片原基開始出現時,為花芽分化質變的臨界點,這時如果環境和營養條件良好,成花激素充足,則可發育而形成花芽;反之,便 會停留在葉原基階段,只形成葉而不開花。

Ⅵ 牡丹花什麼時候萌芽

牡丹年生長發育的十三個時期。 中原地區的牡丹花農,積多年的觀察實踐,回習慣把牡丹從開春答萌發至秋季未落葉休眠的年周期,分為十三個時期,即:

萌芽期,越冬鱗芽開始膨大綻裂(平均氣溫穩定在3~5℃);

發芽期,鱗芽尖端漲裂,露出鱗芽;現蕾期,花蕾直徑達1厘米左右,幼枝長30厘米左右;

小風鈴期,花蕾直徑達1.5~2厘米之間,和小風鈴相似時;大風鈴期後的5~7天月底分化,花蕾發育成熟,圓滿硬實如桃形;開花期,花蕾泛暄綻開至花瓣凋謝;

葉片放在期,花凋謝後,葉片迅速放大,葉片增厚色深;鱗芽分化期,葉腋間孕育的鱗芽在5~7月開始分化;

種籽成熟期,蓇葖果由綠變黃,呈蟹黃色時;花芽分化期,

9~10月中旬花芽基本分化形成,形態飽滿光滑圓潤;落葉期,

10~11月上旬,葉片逐漸變黃,形成離層脫落;相對休眠期,

11月下旬植株停止生長,進入相對休眠期。

Ⅶ 日本的風鈴節

在日本的詩歌中,風鈴被稱為「夏日的風情詩」。到了5月,日本各地氣溫上升,這時,不論鄉村還是都市,人們大都喜歡在屋檐下或通風的走廊里掛一個小風鈴。

普通的風鈴像倒扣著的茶杯,裡面吊一根小棒兒,小棒兒下端垂一截線,線上再系一葉被稱為「短冊」的細長紙片。

在郁悶煩躁的夏日,耳邊都是嘈雜的吱吱蟬鳴,只有微風吹來時,短冊在風中團團轉,帶動小棒兒不斷撞擊風鈴,清脆的丁當聲,有時似黃鶯鳴囀,有時似乳燕低喃,在炎炎夏日聽來,使人心曠神怡,暑熱不知不覺減了幾分。

到7月~8月末,風鈴節被舉行。從全國聚集幾千個的風鈴院內滿滿地吊著。登上風風鈴搖曳的每次,涼快聲音展開.

古來體力衰弱的夏天疫病流行,在神社和寺院祓除不祥的祈禱繁盛地被舉行。
據說說風鈴涼快的音色給予災難,來自(源於)佛教。

風鈴節。北自北海道,南至沖繩,來自日本全國的風鈴齊聚一堂,奏響了一首輕快之歌。其中有作為特色風鈴的,只有在本屆風鈴節上才能到手的「達磨風鈴」和「牡丹風鈴」等稀奇的風鈴品種。

達磨風鈴是聲音清脆的,中間高兩側低的鑄件風鈴和驅邪招福的達磨的結合之物。江戶風鈴因手工進行玻璃吹制形成而聲名遠揚,牡丹風鈴則是在江戶風鈴上特別描上繪畫而成的。
風鈴作為辟邪物懸掛於房前屋後。人們認為,在可以聽到鈴聲的范圍內,邪魔鬼怪都不能近身。

在日本有一則民間傳說,說的是明治末期,東京的京橋附近有個長長的陡坡,那裡時有鬼怪出沒,天黑後無人敢走。有一天,一個賣風鈴的小販回家遲了,經過這個荒山坡時,看到一個窈窕女子站在路邊,長袖掩面,抽抽搭搭。於是小販問:「娘子,為何哭泣?」詢問再三,不見女子回答。小販禁不住上前拽女子的衣袖。

女子緩緩轉過身來,原來卻是一張無嘴無鼻無眼光滑如蛋殼的臉。小販嚇得大叫一聲拔腿就跑。身後背的風鈴大響。那女子本要追趕,一聽到鈴聲便倏地消失了。

風鈴的丁丁當當聲,單純素樸縹緲,日本人認為,這正符合他們崇尚淡泊素雅的審美心理,在貴族間極為流行,被稱為「風琴」,成為詩人吟詠的對象。

當時,風鈴價高難求,一般百姓可望而不可即。到了江戶時代,製作工藝進步,可以大量生產,才在民間普及,成為夏日必不可少的時尚用品,也形成日本特有的鈴鐺文化。
現在,風鈴花色品種層出不窮,有金銀銅等金屬製成的,有用石頭陶器製作的,在靠近海邊的地方還把貝殼串起來當作風鈴。

普通的風鈴是鐵和玻璃的。最有名的當數「南部風鈴」和「江戶風鈴」。南部風鈴因用南部地方出產的鐵製作而得名,聲音輕柔悠長,余韻雋永。江戶風鈴是玻璃製成的,因江戶時期大量生產而得名。

現在,日本人懸掛的多是這種玻璃風鈴。在江戶風鈴內側,大多繪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下墜短冊,上題詩句。

來自:http://cache..com/c?m=f65662a50ed9b8&p=882a970191961ab90be2977b1347&user=

Ⅷ 牡丹的開花物候有哪些過程

牡丹的開花物候來分為以下12個過程:(源1)花芽萌動膨大期:花芽開始萌動膨大,頂端微裂,露出幼葉的尖端。

(2)花芽開裂顯蕾期:花芽開始開裂,露出幼葉和尖蕾,黃綠色帶紅暈,遇低溫易變紫紅色。

(3)翹蕾期:頂蕾升起高出幼葉尖端,但其基部仍與幼葉頂端齊平。此時幼葉仍未展開,帶有茸毛,圍繞在花蕾的周邊,花蕾此時約為1.5厘米*0.5厘米大小。

(4)立蕾期:花蕾高出幼葉頂端5~6厘米,花莖上著生的葉序表現明顯,但幼葉此時仍然曲皺未放,花蕾約有1.8厘米*0.8厘米大小。

(5)小風鈴期:包被花蕾的萼片開始向外張開,如中國古建築物檐下的風鈴狀,花蕾約2厘米*0.3厘米。

(6)大風鈴期:花蕾外部萼片全部張開,花蕾增大呈圓形,花蕾約2.5厘米*0.8厘米。

(7)圓蕾期:花蕾迅速增大,形如棉桃,頂端仍微尖,花蕾約3厘米*0.8厘米。

(8)平蕾期:花蕾頂端鈍圓,開始發暄(軟),花蕾約3.3厘米*3.0厘米。

(9)透色期:花蕾頂端微開,開始透色,花蕾約4厘米*0.5厘米。

(10)初開期:花瓣微張開。

(11)盛開期:花瓣全部張開。

(12)謝花期:花瓣開始凋謝。

Ⅸ 風鈴花的花期有多久

夏季到冬季,花期特長,如果栽培地溫暖避風,花期可維持到早春,長達半年以上

Ⅹ 日本風鈴的由來或是典故.

在日本的詩歌中,風鈴被稱為「夏日的風情詩」。到了5月,日本各地氣溫上升,這時,不論鄉村還是都市,人們大都喜歡在屋檐下或通風的走廊里掛一個小風鈴。

普通的風鈴像倒扣著的茶杯,裡面吊一根小棒兒,小棒兒下端垂一截線,線上再系一葉被稱為「短冊」的細長紙片。

在郁悶煩躁的夏日,耳邊都是嘈雜的吱吱蟬鳴,只有微風吹來時,短冊在風中團團轉,帶動小棒兒不斷撞擊風鈴,清脆的丁當聲,有時似黃鶯鳴囀,有時似乳燕低喃,在炎炎夏日聽來,使人心曠神怡,暑熱不知不覺減了幾分。

到7月~8月末,風鈴節被舉行。從全國聚集幾千個的風鈴院內滿滿地吊著。登上風風鈴搖曳的每次,涼快聲音展開.

古來體力衰弱的夏天疫病流行,在神社和寺院祓除不祥的祈禱繁盛地被舉行。
據說說風鈴涼快的音色給予災難,來自(源於)佛教。

風鈴節。北自北海道,南至沖繩,來自日本全國的風鈴齊聚一堂,奏響了一首輕快之歌。其中有作為特色風鈴的,只有在本屆風鈴節上才能到手的「達磨風鈴」和「牡丹風鈴」等稀奇的風鈴品種。

達磨風鈴是聲音清脆的,中間高兩側低的鑄件風鈴和驅邪招福的達磨的結合之物。江戶風鈴因手工進行玻璃吹制形成而聲名遠揚,牡丹風鈴則是在江戶風鈴上特別描上繪畫而成的。
風鈴作為辟邪物懸掛於房前屋後。人們認為,在可以聽到鈴聲的范圍內,邪魔鬼怪都不能近身。

在日本有一則民間傳說,說的是明治末期,東京的京橋附近有個長長的陡坡,那裡時有鬼怪出沒,天黑後無人敢走。有一天,一個賣風鈴的小販回家遲了,經過這個荒山坡時,看到一個窈窕女子站在路邊,長袖掩面,抽抽搭搭。於是小販問:「娘子,為何哭泣?」詢問再三,不見女子回答。小販禁不住上前拽女子的衣袖。

女子緩緩轉過身來,原來卻是一張無嘴無鼻無眼光滑如蛋殼的臉。小販嚇得大叫一聲拔腿就跑。身後背的風鈴大響。那女子本要追趕,一聽到鈴聲便倏地消失了。

風鈴的丁丁當當聲,單純素樸縹緲,日本人認為,這正符合他們崇尚淡泊素雅的審美心理,在貴族間極為流行,被稱為「風琴」,成為詩人吟詠的對象。

當時,風鈴價高難求,一般百姓可望而不可即。到了江戶時代,製作工藝進步,可以大量生產,才在民間普及,成為夏日必不可少的時尚用品,也形成日本特有的鈴鐺文化。
現在,風鈴花色品種層出不窮,有金銀銅等金屬製成的,有用石頭陶器製作的,在靠近海邊的地方還把貝殼串起來當作風鈴。

普通的風鈴是鐵和玻璃的。最有名的當數「南部風鈴」和「江戶風鈴」。南部風鈴因用南部地方出產的鐵製作而得名,聲音輕柔悠長,余韻雋永。江戶風鈴是玻璃製成的,因江戶時期大量生產而得名。

現在,日本人懸掛的多是這種玻璃風鈴。在江戶風鈴內側,大多繪有各式各樣的圖案,下墜短冊,上題詩句。

熱點內容
情人節送花還是送禮物 發布:2025-07-29 12:54:41 瀏覽:493
梅花的悲傷 發布:2025-07-29 12:38:56 瀏覽:862
長沙萬畝花卉 發布:2025-07-29 12:30:43 瀏覽:467
梅花壩 發布:2025-07-29 12:28:41 瀏覽:365
天津濱海國際花卉 發布:2025-07-29 12:24:49 瀏覽:742
提子的花語 發布:2025-07-29 12:21:41 瀏覽:560
紅色花瓶插花圖片 發布:2025-07-29 12:21:33 瀏覽:35
調整花卉 發布:2025-07-29 12:19:52 瀏覽:626
海棠果性涼 發布:2025-07-29 12:18:16 瀏覽:632
描寫洛陽牡丹的詩句 發布:2025-07-29 12:16:49 瀏覽: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