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丁香茶
⑴ 猴頭菇粉和丁香茶能一起用嗎
猴頭菇粉和丁香茶。能一起使用沒有副作用。猴頭菇和。菌類的內食物不能和鵪鶉肉一容起吃。否則面部容易長斑,同理鵪鶉蛋也不能和菌類一起吃。一起吃,還會吃兩種食物營養降低菌類食物不能和河蟹一起吃。菌類食物含有維生素d和謝也含有維生素d兩者食用會使人體中維生素d含量過高造成鈣質增長長期使用引起結石菌類不能和番茄一起吃。菌類和番茄一起吃會破壞類胡蘿卜素降低營養價值。香菇含有豐富的生物化學物質與含有類胡蘿卜素的番茄,同食會破壞番茄所含的類胡蘿卜素是營養降低。吃蘑菇的好處。熱量低維生素d豐富抗氧化可替代主食。
⑵ 乳腺癌患者可以吃蘑菇、香菇等真菌類食物嗎
患有乳腺癌可以吃香菇。患有乳腺癌的話,一般飲食方面注意的是不能吃辛辣刺激以及過於油膩的食物,譬如辣椒,花椒等食物,香菇是屬於真菌類的食物的,患有乳腺癌是香菇是沒有影響的。
⑶ 食療茶有哪些
(1)人參茶
[原料]生曬參3克。
[做法]將生曬參切成薄片,放入保溫杯內,沖入沸水,加蓋悶泡半小時,即可飲服。早晨空腹或晚上臨睡前溫飲之。
[功效]益氣健脾。適宜於胃下垂者飲用。飲此茶2~3天內,忌食蘿卜、濃茶、螃蟹、綠豆等食物。
(2)烏硼茶
[原料]烏梅2克,硼砂1克,紅茶1.5克。
[做法]將上3味一起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泡15分鍾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降逆止嘔。適宜於慢性胃炎或胃神經官能症之嘔吐者飲用。
(3)木耳芝麻茶
[原料]木耳、黑芝麻各60克。
[做法]將木耳、黑芝麻分為2份,1份炒焦,1份生用。每次取生熟混合料15克,用沸水沖泡,代茶飲。
[功效]涼血止血,潤燥通便。適宜於便秘者飲用,也可用於痔瘡便血、腸風出血患者飲用。
(4)甘露茶
[原料]陳皮120克,烏葯、炒山楂、炮姜、川朴、麩炒枳殼各24克,炒谷芽30克,麩炒六神曲45克,茶葉90克。
[做法]先將陳皮用鹽水浸潤炒干,同上葯研為粗末,和勻過篩,分裝備用。每次9克,加鮮姜一片,用開水浸泡,代茶飲用。
[功效]順氣化滯,消食健胃。適宜於食積氣滯、脘腹脹悶、不思飲食、以及水土不服等患者飲用。
(5)甘橘茶
[原料]橘皮10克,甘草5克。
[做法]將橘皮、甘草洗凈;橘皮撕碎,與甘草一起放入茶杯中,用沸水沖泡,加蓋,悶泡片刻即可飲服。
[功效]健脾理氣。適宜於消化性潰瘍、泛吐酸水等症患者飲用。
(6)香菇茶
[原料]香菇500克。
[做法]將香菇細切,在前一日晚上置暖水瓶內,用沸水浸泡。每天服8克,代茶頻飲。
[功效]開胃健脾,補中益氣。適宜於慢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7)參斛茶
[原料]太子參15克,石斛10克,五味子6克。
[做法]先將上葯切碎,共研細末,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加蓋悶15分鍾,即可飲用。代茶飲用。
[功效]適宜於胃陰不足、胃脘作痛、干嘔食少、熱病傷陰、口乾煩渴以及老年頭暈心悸、氣短乏力等患者飲用。
(8)佛手枯草茶
[原料]鮮佛手12克,鮮夏枯草24克,白糖少量。
[做法]將鮮佛手洗凈切片,夏枯草洗凈切節,兩者一起放入杯中,加入白糖(或冰糖),沖入沸水,加蓋悶15~30分鍾,去渣取汁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疏肝和胃,散郁結。適宜於肝胃郁熱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飲用。
(9)鳳尾草冰糖茶
[原料]鳳尾草6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鳳尾草與冰糖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湯。代茶飲用。
[功效]清利濕熱。適宜於大腸濕熱型慢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10)菖蒲花茶
[原料]石菖蒲6克,茉莉花6克,青茶10克。
[做法]將以上三味共研細末,沸水沖泡,隨時飲用,每日1劑。
[功效]適宜於慢性胃炎之脘腹脹痛、納谷不化患者飲用。
(11)菱莖葉茶
[原料]菱莖葉、菱角殼各30~60克,薏苡仁30克。
[做法]將以上3味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用文水煎湯。
[功效]益氣,健脾,化濕。適宜於胃潰瘍患者飲用。
(12)茯苓茶
[原料]茯苓25克,陳皮10克,生薑5片。
[做法]茯苓、陳皮擇洗干凈,陳皮切絲,生薑切片。將三者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代茶飲服。每日1劑。
[功效]健脾和胃,化痰降脂。適宜於脾胃虧虛、痰濁內盛所致的咳嗽痰多、消化不良患者飲用。
(13)山楂茯苓茶
[原料]山楂30克,茯苓、菊花、茶葉、萊菔子各15克,麥芽、陳皮、澤瀉、赤小豆、夏枯草、草決明各10克。
[做法]將以上原料擇凈,共研粗末備用。每日取10克,置於茶杯中,開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劑。
[功效]消脂化積,健脾除濕。適宜於消化不良、反胃嘔吐、胃寒怕冷等症患者食用。
(14)枸杞子茶
[原料]枸杞子、五味子各等份。
[做法]乾燥後研為粗末,每次9~15克,沸水浸泡。代茶飲。
[功效]補益陰精,益氣生津,健脾養胃。適宜於飲食減少、心煩自汗、神疲力乏患者飲用。
(15)金橘茶
[原料]金橘3枚。
[做法]將金橘放入茶杯中,沸水泡,代茶飲。
[功效]消食開胃,化痰止嘔。適宜於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噯腐吞酸、消化不良、腸炎、胃炎、腸胃功能紊亂、腸胃痙攣等患者飲用。
[功效]祛暑止嘔。適宜於急性腸胃炎屬暑濕型患者飲用。
(16)橘花茶
[原料]橘花、紅茶末各4克。
[做法]上述2味沸水沖泡10分鍾。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效]溫中理氣,和胃止痛。適宜於胃寒疼痛、食積不化,兼有咳嗽等患者飲用。
(17)桃仁山楂茶
[原料]核桃仁150克,白糖200克,山楂50克。
[做法]核桃仁加水浸泡30分鍾,洗凈後,繼加清水,將其磨成蓉,蓉漿裝入容器中,加水(約2000克)稀釋調勻,待用。山楂洗凈,打碎入鍋,加水,置中火煎熬成汁,加入白糖,攪勻,緩倒入核桃漿,邊倒邊攪勻,燒至微沸,出鍋裝碗即成。每日4次,每次10克。
[功效]補腎納氣,潤腸消滯。適宜於腎虛喘咳、腸燥便秘、腹脹食少等症患者飲用。
(18)石榴皮茶
[原料]石榴皮10克(干品)。
[做法]石榴皮沸水沖泡代茶飲,每日1次。
[功效]健脾和胃,祛濕止瀉。適宜於脾胃虧虛、久泄不愈者飲用。
(19)薑糖茶
[原料]老薑250克,紅糖250克。
[做法]將生薑搗汁去渣,隔水蒸10沸,將紅糖溶入收膏。以4天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代茶飲用。
[功效]溫中散寒。適宜於寒積胃痛,因胃陰不足、冷飲內傷、陰寒郁結所致胃脘疼痛、遇寒加重、手足逆冷、飲食減少等症患者飲用。
(20)烏梅茶
[原料]烏梅6枚,甘草6克,紅棗5枚。
[做法)將烏梅、甘草、紅棗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500毫升浸透,用文火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代茶飲。
[功效]養陰清熱,和胃止痛。適宜於陰虛胃痛者飲用。
(21)決明蓯蓉茶
[原料]決明子(炒熟研細)、肉蓯蓉各10克,蜂蜜適量。
[做法]前2葯用沸水沖泡濾液,加蜂蜜適量。代茶飲用。
[功效]潤腸通便。適宜於習慣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
(22)黨參大棗茶
[原料]黨參15克,大棗10枚,陳皮3克。
[做法]將上三味水煎代茶飲,每日服1劑。
[功效]利胃行氣。適宜於肝胃氣滯型慢性胃炎。
(23)柴胡梔糖茶
[原料]柴胡10克,梔子6克,冰糖10克。
[做法]將柴胡、梔子加水500毫升浸透,用大火煎煮5分鍾,去渣取汁,放入冰糖,攪勻即可。代茶飲。
[功效]舒肝清熱,散郁和胃。適宜於火郁型胃痛者飲用。
(24)車前子茶
[原料]炒車前子10克,紅茶3克。
[做法]上述2味以沸水沖泡濃汁,加蓋悶10分鍾即可;或上述2味水煎成濃汁即可。每日1~2劑,分2次溫服。
[功效]健脾利水,化濕止瀉。適宜於脾胃虛弱者,症見消化不良、小便頻繁、泄瀉等。
(25)黃芪蜜茶
[原料]黃芪15克,蜂蜜50克。
[做法]將黃芪放入砂鍋內,加清水500毫升,用文火煎至300毫升,去渣取汁,放入蜂蜜,拌勻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益氣潤腸通便。適宜於氣虛便秘患者飲用。
(26)青梅飲
[原料]青梅20克,飴糖少許。
[做法]加水適量,入砂鍋煎湯,湯成入飴糖少許,飲用,每日2次。
[功效]酸斂止瀉,適宜於久泄不愈、無粘凍膿血者。
(27)白術乾薑飲
[原料]白術15克,乾薑5克。
[做法]水煎,去渣留汁。每日1劑,分2次服完,飯前1小時服為宜。
[功效]溫中散寒,益氣健脾。適宜於脾胃虛寒、食慾不振患者飲用。
(28)鮮藕飲
[原料]鮮藕500克。
[做法]將鮮藕洗凈剁碎,用潔凈紗布絞取汁液。一日內分數次服完。
[功效]清胃瀉火,化瘀止血。適宜於胃熱壅盛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飲用。
(29)薑汁地黃飲
[原料]生地黃汁50克,生薑汁100克,蜂蜜20克。
[做法]生地黃和生薑洗凈,稍晾去水分,切為極細碎末,分別噴灑少許冷開水,經拌勻後,用雙層紗布包紮絞汁入鍋內,再倒入一湯匙蜂蜜,並加適量的礦泉水,經充分調拌攪勻後,倒入細碗內,大約有200毫升,1次服下,每日2次。
[功效]強心健胃,利尿。適宜於腸炎、胃炎患者飲用。
(30)陳皮薑糖飲
[原料]陳皮10克,生薑3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陳皮、生薑煎湯,去渣過濾,加紅糖稍煎即可。
[功效]潤肺止咳,健胃止吐。適宜於胃酸、嘔吐、咳嗽痰多患者飲用。
(31)粟米薑汁飲
[原料]粟米30克,薑汁10毫升。
[做法]將粟米加水適量,用文火水煎取汁,與薑汁拌勻。溫服,每日1次,連飲2~3天。
[功效]益脾和胃。適宜於胃虛嘔吐患者飲用。
(32)薑汁蜜飲
[原料]鮮甘蔗汁500毫升,鮮生薑汁50毫升,蜂蜜30克。
[做法]取鮮甘蔗洗凈,去皮和蔗梢後,切為小塊或細末,用雙層紗布包紮後,採用壓榨法或絞汁法取足夠數量的鮮汁,放於盆內;再將鮮生薑洗凈,切為薄片或細末,按上法取汁。將此二汁與蜂蜜同放盆內,混合均勻,1次當茶飲服,也可分3次飲用。
[功效]健胃消食,止咳通便。適宜於便秘咳嗽患者飲用。
(33)橘皮紅棗生薑飲
[原料]紅棗肉7枚,橘皮、生薑各10克。
[做法]用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健胃消食,溫中暢氣。適宜於胃痛胃酸、消化不良、嘔吐、患者飲用。
(34)杞子百合飲
[原料]枸杞子30克,百合20克。
[做法]枸杞子、百合分別洗凈,同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文火煮20分鍾,濾渣取汁,分次飲用。
[功效]清熱養陰。適宜於胃癌,屬瘀毒內阻型及胃脘刺痛拒按、五心煩熱、口乾舌紅患者飲用。
(35)鮮百合飲
[原料]鮮百合100克。
[做法]鮮百合洗凈,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改文火煮20分鍾,分次食用。
[功效]滋陰清熱。適宜於胃癌,屬胃熱傷陰型及胃脘灼痛、口乾、五心煩熱、大便干結患者飲用。
(36)羊乳飲
[原料]羊乳500毫升,竹瀝水20毫升,蜂蜜20毫升,韭菜汁10毫升。
[做法]將羊乳放鍋中煮沸後,依次加入竹瀝、蜂蜜、韭菜汁後調勻,分次溫服。
[功效]養陰清熱,補虛健體。適宜於胃癌,屬胃熱傷陰型,胃脘灼痛、口乾煩熱患者飲用。
(37)香櫞飲
[原料]陳香櫞1個。
[做法]將陳香櫞放砂鍋內,加水煎湯代茶飲用。
[功效]舒肝和胃,行氣止痛。適宜於肝氣不舒、脾胃氣滯所致胃脘痞滿、脅肋脹痛、嘔吐噫氣、胃納欠佳等患者飲用。
(38)香蒂飲
[原料]細辛5克,丁香8克,柿蒂2克。
[做法]各葯分別曬干或烘乾,研為粉末,過篩後裝入瓶內備用。每次服15克,用沸開水沖服,每日2次。
[功效]胃寒嘔噦。適宜於胃寒、胃炎患者飲用。
(39)菜籽蜂蜜飲
[原料]韭菜籽、蜂蜜各適量。
[做法]將韭菜籽炒熟,每次取8.25克,蜂蜜泡水沖飲,每日1~2次。
[功效]補腎健脾,升提中氣。適宜於胃下垂日久、氣短面白、倦怠乏力、胃口差消瘦等患者飲用。
(40)山葯白糖飲
[原料]山葯12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山葯洗凈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大火煎沸後,改用文火煮爛,加入白糖攪勻即可。
[功效]潤肺補脾,益腎固腸。適宜於脾腎兩虛之大便溏瀉患者飲用。
(41)烏梅飲
[原料]烏梅10克,木香6克,麥冬10克。
[做法]將烏梅、木香、麥冬洗凈,共入砂鍋,加適量水,用中火煮沸15分鍾,用干凈紗布過濾,棄渣取汁即成。1日1次熱服,連服6日為1療程。
[功效]養胃生津,行氣止痛。適宜於胃酸缺乏的萎縮性胃炎患者飲用。
(42)甘蔗石斛飲
[原料]鮮石斛15克,玉竹12克,麥冬12克,北沙參15克,淮山葯10克,甘蔗汁250克。
[做法]將以上6味用水煎後代茶飲。
[功效]健脾開胃,清熱止渴。適宜於陰虛內熱、口乾思飲、食慾減退患者飲用。
(43)檸檬飲
[原料]檸檬數個,食鹽適量。
[做法]將檸檬在天晴時煮熟去皮,置於竹籃中曬干,後放入瓷盅內,加適量食鹽腌制,貯藏越久療效越佳。每次用1個,用沸水沖泡,加蓋悶泡片刻,去渣飲用。
[功效]清熱利濕。適宜於濕熱內蘊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44)胡蘿卜飲
[原料]胡蘿卜250克,食鹽少許。
[做法]將胡蘿卜洗凈切片,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爛,去渣取汁,調入食鹽拌勻即可。飲服,每日3次。
[功效]健脾消食。適宜於消化不良、腹部脹滿患者飲用。
(45)梔子飲
[原料]梔子7~9枚,生薑適量。
[做法]生薑用清水洗凈,切為細末,用雙層紗布包裹絞汁,放碗內備用。梔子除凈雜質,去泥沙,放鐵鍋內,用文火加熱、炒焦後,取出,放砂鍋內,加水浸泡10分鍾,用文火熬為濃液,加生薑汁,待涼後1次服下,每日2次。
[功效]清郁熱,制胃酸。胃寒脾虛,大便溏薄,食少者忌用。
⑷ 丁香牡膳茶保健茶有降血壓降血糖的功效嗎
1、要看來你的血糖高到多少,如自果是確認糖尿病的話必須正規治療,如果是糖尿病前期(血糖高到正常值卻低於糖尿病診斷標準的)可以靠飲食加運動來調整。如果血糖高的話可以考慮吃苦瓜、芹菜、木耳、紫菜、洋蔥,香菇,柚子,南瓜及粗糧等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
2、血糖高,在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建議用洗胰清糖素膠囊,生津止渴,甘平養胃,澀斂固陰。用於多飲,多尿,多食,消瘦,體倦無力,尿糖及血糖升高之消渴症;輕度及中度成年型糖尿病。
⑸ 健脾祛濕的食物有哪些
健脾祛濕的常見食物:
1、玉米
玉米性味甘平,健脾開胃,利水通淋。適合患有水腫及淋症的人士。建議讀者用玉米煎湯代茶,最好加入玉米須同煮;亦可配冬瓜皮、赤小豆等同用。此湯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於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慾不振等症。
2、薏米
生薏米性味甘淡,能健脾祛濕。適用於脾虛泄瀉、水腫及風濕人士。建議讀者可用生薏米煲粥食用,亦可加入淮山(打碎)同煮。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於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濕痹痛、脾虛泄瀉、扁平疣等病症。
3、 赤小豆
赤小豆性味甘、酸、平,能健脾利水,解毒消腫。適用於有肥胖性水腫、腳氣、腹脹腹瀉等症人士。建議讀者可用赤小豆、桑白皮,水煎煮約20分鍾,飲湯食豆或煲湯時加入赤小豆。可以利水除濕,通乳,解毒排膿。宜於濕熱泄瀉。
4、扁豆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對於一些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很有成效。
5、冬瓜
具有利水、利濕、解暑、減肥的功效,我們在春天可以用冬瓜煲湯喝(勿去皮)。除了祛濕,想減肥的朋友該注意了,冬瓜還可以減肥,應該多吃。另外,冬瓜偏涼性,女性生理期不要吃,引起痛經。
(5)香菇丁香茶擴展閱讀:
體內的濕氣到底有沒有,可以看這些方面:
1、看大便
若大便不成形的同時還伴有便秘,說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很重了。一般來說上廁所大便結束之後兩三張手紙就差不多夠了,但是如果很反常,用了很多手紙都擦不幹凈的話,可能體內濕氣就很嚴重了。
2、睡眠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睡眠在時間足夠的情況下,起來之後都能保持精神,但是如果你早上起來後睏倦、頭昏、四肢沉重、不願起床,甚至覺得頭上有東西裹著、包著,讓人打不起精神,完全不想動彈,也是體內有濕氣的一大表現。
3、舌苔
舌苔是我們身體狀況的晴雨表,健康的舌頭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凈,干濕適中,不滑不燥。若舌苔黃中帶膩,則是體內有濕的表現,黃得越厲害,或膩得越厲害,說明濕邪越嚴重。
4、食慾
除了那些外在的因素之外,看到食物完全沒有食慾,吃完東西總是習慣性胃脹等等,可能就是因為濕氣重,影響了胃功能。
⑹ 香菇有有毒的品種嗎
香菇沒有毒性 但有的人對香菇過敏 吃了香菇會引起呼吸不暢等
⑺ 健胃健脾的食物有哪些
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葯蛋)味甘、性平。作用:補氣、健脾。宜
於脾虛體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發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
益氣力、寬腸胃。宜於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
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
,倦怠乏力。屬於發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葯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作用:補氣健脾,養陰益肺,補
腎固精。宜於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
食。
栗子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
血止血。宜於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益脾胃,養血安神
。宜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味甘、性溫,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於脾
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後忌
食。
兔肉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於脾虛食少,血熱
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豬肚(豬胃)味甘、性溫。作用:補益脾胃。宜於虛弱、泄瀉,近代
用於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牛百葉)味甘、性溫。作用:益脾胃,補五臟。宜於病後氣虛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味甘、性溫。作用:補虛弱、益脾胃。宜於形體瘦弱、
脾胃虛寒。
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
於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桂魚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宜於脾胃虛
弱,食慾不振。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鰍味甘、性平,歸脾、肺經。作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濕。宜於中
氣不足、泄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作用:補中益氣,健
脾和胃。宜於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
瀉。
秈米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作用:補脾胃,養五臟。宜於脾
虛濕盛腹瀉。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江米)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作用,補中益氣,補肺
斂汗。宜於脾虛腹瀉,近代用於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
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於
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作用:健脾,補腎。宜於脾胃虛弱,
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
潤腸通便。宜於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於消化性潰瘍
。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
食。
⑻ 幾種健脾暖胃的食物和中葯
以下就是,很適合在這個寒冷的季節進行脾胃保健。您可以把它們做成各種各樣的美味菜,也可以熬成粥或者煲湯,總之看個人喜好。
胖頭魚:有暖胃、補虛、化痰、平喘的作用。體質虛弱的最好多吃胖頭魚的魚頭,暖胃的同時還能起到治療耳鳴、頭暈目眩的作用。 鰱魚:用於緩解胃痛,常用於脾胃虛弱的治療。尤其適用於胃寒疼痛或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帶魚: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尤為適宜。
羊肉:性味甘溫,含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常被人們用作冬季禦寒和進補壯陽的佳品,具有暖中補腎虛、開胃健脾、禦寒去濕之功效。
狗肉:性溫味甘,具有安五臟、暖腎壯陽之功效,善治脾胃虛寒之症疾。在冬季里常吃狗肉,對於腳冷、腰痛、體質虛弱者有良好的保暖禦寒作用。
蝦米:非常適合冬季腎虛所致的畏寒的人食用。因為它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及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腎壯陽、滋陰健胃、通暢血脈之功效。
核桃:它含有40-50%的脂肪,其中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及高血壓之功效。核桃仁中還富含磷脂和維生素E,具有增強細胞活性,促進造血功能,增進食慾之功效。這些都對提高身體健康,抵禦寒冷大有益處。
辣椒:吃辣椒能夠促進食慾、增進消化,可使心跳加快、末梢毛細血管擴張、流向體表的血液增強。冬季常吃辣椒能夠抵禦寒冷,並能防止因受潮而引起的關節痛、腰腿痛和胃虛寒症。 板栗:栗子性味甘溫,入脾、胃、腎三經,有養胃健脾、強筋活血等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
富含鐵的食物:體內缺鐵,各種營養成分不能充分氧化而產生熱量,是冬季畏寒的一個重要原因。為此,要特別注意補充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魚、動物肝臟、家禽、蛋黃、香菇、豆類、菠菜和芹菜等。另外,還要多加註意飲食的科學調劑,多吃些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以促進機體對鐵的吸收。
山葯:山葯具有健脾、除濕、補氣、益肺等多種功效。多與大棗一起煲湯,效果更好。 乾薑:能溫中散寒。治脾胃寒證,無論是外寒內侵之實寒證,還是脾胃陽氣不足之虛寒證均可應用。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常配伍黨參、甘草、白術等補脾益氣葯同用,如理中丸;治脾胃實寒肢腹痛吐瀉,單用本品研末服有效,或配伍附子(有毒)、高良姜等溫中散寒葯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