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盆景兒
⑴ 盆景要怎樣觀賞
盆景鑒賞的觀:首先是以樹木花草、石、水、泥土等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於人們的感覺器官的,因此,欣賞盆景藝術也首先要有充分的感受。
「觀」,作為盆景欣賞的第一階段,主要表現為欣賞主體對盆景作品中感性存在的整體直觀(直覺)把握。很顯然,在這一階段,盆中之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以其實在的形式特性(如各盆景材料的形狀、色彩、線條、質地,甚至花草的芳香、「瀑布」的樂音等等),向觀賞者傳遞著某種審美信息。
(1)看自然神韻:植物是否枝壯葉茂,花好果碩,山石是否順乎紋理加工,保持天然美態,盆景作品能否給人一種勃勃生機之感。
盆景通過其形、色、香、姿、韻等自然天趣,給人以鬱郁蔥蔥,勃勃生機,展示出生命力之美。鑒賞盆景,首先要觀察、認識、欣賞這些純朴的自然美。盆景的自然形態,好比人的軀干肉體,缺它不可。樹木盆景有觀形、觀干、觀根、觀枝葉、觀花果等不同部位。水石盆景有觀形、觀石質、觀石紋、觀水等差異。通過對盆景自然形態的審美品賞,使人感受那樹樁盆景的玲瓏瀟灑之姿,豪宕雄勁之感;水石盆景的蒼勁雄偉之力,縱橫奔放之勢,從而讓人體味形質之美,色澤之美,動聲之美,變化之美,自然清新之美,達到那美不勝收的韻律和野趣。
(2)看整體美感:是否具有藝術美感,能否給人留下比較好的「第一印象」,能否達到「一見鍾情」,流連忘返,經久耐看,回味無窮。盆景的這種藝術美感要求要有畫境美,即畫理中的「似與不似」,從而達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天趣。它要求以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精湛的藝術技巧,對紛紜復雜的素材,進行必要的加工提高。采其大要,去其繁榮,讓它在咫尺天地之中,構成完整獨立的藝術形象,使藝術加工處理後的盆景既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雖由人做,宛然天成,其美如畫。盆景的藝術美還要求有詩境美。我國的盆景以其獨有的詩情畫意著稱。詩情畫意和中國氣派,構成了中國盆景的民族風格。
(3)看加工技藝:視其結構布局是否合理,造型表現生動與否,加工是否精美、得體。樹樁盆景有素材的選擇,根、干、枝的處理,樹冠外輪廓線的描畫,花盆的選擇與種植位置的安排,盆面處理等等,它們之間要求處理得和諧統一。
(4)看寫意效果:盆景是否按意布景,寓意深刻,畫境優美,達到「神形兼備,情景交融」的境界,能否發人深思,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盆景的意境美是盆景的自然美、野趣美、造型美、藝術美、內涵美,詩情畫意美的高度融合和集中體現,是盆景藝術的致極。
盆景主要是一種視覺藝術,盆中的樹木、山石、小擺件等均是具體實在的審美要素,因此,欣賞盆景時主要需要人們的視知覺參與。但是,盆景又不單是一種視覺藝術,其花木的香味就還需要嗅覺的參與。有些現代盆景還將石料、音樂結合起來,製成「音樂盆景」,欣賞時自然涉及到聽覺。
可是,盆景欣賞的第一階段名日「觀」,其實它不能等同於繪畫等視覺藝術的純視覺感官,而是一種綜合性的知覺完形。這是由盆景的特殊結構決定的,盆景的多層結構需要諸知覺功能(視、聽、嗅、觸等)的綜合運用及心理通感。對於盆景欣賞的「觀」,一般欣賞者都能達到,但不少欣賞者也可能就停止於這一步。對盆景藝術的審美欣賞,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化,從而進入盆景欣賞的第二個階段「品」。
⑵ 盆景的鑒賞有哪幾個階段
鑒賞盆景是一種來以盆景為基源礎的藝術審美活動。中國盆景雖然是以植物、山石等材料為創作素材,但它作為一種藝術品,展示在觀賞者面前的並不只是簡單的自然物質景觀,而是蘊含著深邃幽遠的文化藝術內涵,寄寓著創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和高深的人生哲理。欣賞者要領略中國盆景藝術作品的這種藝術境界,需要通過相應的欣賞過程,這里將其分為觀、品、悟三個階段。
⑶ 爸爸,媽媽帶圓圓去植物園觀賞盆景,買門票共用去17.5元。已知一張成人票與3張兒童票的票價,一張
因為一張成人票等於三張兒童票,可設兒童票為X,則有一張成人票為3X,於是爸爸媽媽帶圓圓共花了17.5可得3X+3X+X=17.5即7X=17.5所以X=2.5一張兒童票2.5元
⑷ 如何欣賞盆景
欣賞盆景是一種美的享受,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在室內陳設盆景,使人頓覺生趣盎然;斗室之中,能領略到曠野林木的景色,自然山水的風貌,令人心曠神恰而豪情滿懷,既陶冶了性情,又增進了藝術的素養。
盆景的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更是千變萬化,主要是看藝術表現手法如何。表現手法首先要根據主題,主題的確立,又重在立意,所謂「意在筆先」。盆景造型要具有藝術美,而內涵意境更要深遠,使人們在欣賞的時候,不僅看到了景,而是通過景激發出感情,因景而產生聯想,從而領略到景外的意境。如水旱盆景《歸樵圖》一景,徐曉白教授因景觸情而賦詩一首:「小橋流水斜,深處有人家。遠徑歸樵晚,無心間落花。」這就是盆景藝術的意境。盆景的藝術性,還表現在「對比」的手法,對比有主客、高低、大小、遠近、疏密、繁簡、虛實、藏露、剛柔、巧拙以及色彩等內容,要求做到對比能調和,變化能統一,達到「平中求奇」和「不似之似」的境界。
盆景所表現的題材內容很多,主要為自然景色,如江、河、湖、海、溪、塘、潭、瀑等.各種水景;峰、巒、崗、壑、崖、島、礬、坡等各類山景,以及各種各樣的樹木花草景物。從名山大川倒小橋流水,從山林野趣到田園風光,它都可以表現。
樹木花草作為盆景造型的主要材制,具有生長發育的生命特徵,決定它在製作加工上的連續性,藝術欣賞的可變性。由於季節的更換,可以看到春花、夏綠、秋果、冬姿規律性的四季景觀。所以盆景的製作必須具備植物學的科學知識和園藝學的栽培技術,根據選用樹種的習性、樹齡的老幼,決定採用何種造型技藝,運用何派、何地造型風格,目的是以能表達主題思想,形神兼備,才為上品。生氣盎然的盆景,是藝術美的創造,欣賞盆景佳作,不僅使人清心悅目,還能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⑸ 如何賞析盆景,要從哪幾方面來賞析盆景呢
看到標題,我相信大家會覺得盆景賞析就是一種觀賞盆景的活動。但是實際上不僅僅是這樣。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盆景賞析?盆景賞析是人們帶著喜愛的心情,審美的眼光領略盆景趣味的過程。那麼看盆景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1、具備基本的盆景意識(具備一定的視覺能力)的人。
2、盆景中的姿,色,意蘊,以及風格,水平的觀賞分析。
只有具備這兩點,才可以進行賞析的活動。除此之外,這個欣賞盆景的人必須能做到與盆景互動,也就是說他不僅從心裡愛盆景,而且還會造盆景(需要一定的時間磨煉)。否則就是紙上談兵。
圖片上所示的盆景為懸崖式盆景中的“大懸崖”造型 (是什麼,屬於哪個流派造型)。枝幹蒼勁虯曲,枝盤布局合理,特別是左側傾斜下垂的主枝,曲折優美,猶如倒掛在懸崖峭壁上的古松,(材料布局)雖歷經風雲,卻生機盎然,其蒼翠的葉片被加工成層次分明的雲朵狀,一層層往下方延伸(整體構圖)。與枝乾的剛健,形成剛與柔的鮮明對比(技巧精湛,剛柔並濟)。整個盆景造型古樸端莊,具有較高的藝術性(裝飾獨特)。
⑹ 簡述對鑒賞盆景的理解
「其實它們都是不幸的產物/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本色」這是《盆景》中的詩句。讀著這些詩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那個動亂的年代。
盆景,它們與其它景色不同,它們「在各式各樣的花盆裡/受盡了壓制和委屈/生長的每個過程/都有鐵絲的纏繞和刀剪的折磨/任人擺布,不能自由伸展」不錯,詩人寫得很准確,盆景正是在這種狀態下存活的。同時,詩人又是在寫那個動亂的年代,那時,有多少人「受盡了壓制和委屈」,在「鐵絲的纏繞和刀剪的折磨」下生活呵!
下面,詩人對盆景的描繪,可以說是對那個動亂年代進行揭露的一個縮影:「像一個個佝僂的老人/誇耀的就是怪相畸形/有的挺出了腹部/有的露出了塊根/留下幾條彎曲的細枝/芝麻大的葉子表示還有青春/像一群飽經戰火的傷兵/支撐著一個個殘廢的生命」
那個畸形的年代,把許多人都變成畸形,變成殘廢,這不僅是人們的靈魂,也包括人們的肉體,這是多麼怵目驚心的圖畫!
詩人在《盆景》中,塑造了盆景痛苦的形象,為的是塑造那個畸形年代所造成的痛苦形象,當然,這是藝術的再現。不是通過對那個畸形年代的直接描繪,而是通過對盆景的描繪來實現的。
從這里,我們可以去理解詩人在創作時所遵循的藝術規律,從而使我們得到借鑒和啟發。
詩人說:「意象是具體化了的感覺。」意象的創造,就是「在萬象中,『拋棄著、揀取著、拼湊著』,選擇與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能糅合的,塑造形體。」(《詩論》)
《盆景》這首詩,意象的創造,就正是詩人選擇到了與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糅合的東西,從而塑造了形體,很好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⑺ 怎樣欣賞樹木盆景
盆好的盆景大家都知道好看,但是,如何去欣賞?盆景作為一種藝術品,如何欣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欣賞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文化藝術修養和生活閱歷。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當然藝術修養的高低是相對而言的,要提高藝術修養,需要不斷積累審美的經驗,還要通過實踐的訓練。欣賞盆景實際上就是對盆景的審美。盆景的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自然美
盆景是以自然樹木、山石為主要材料,其中植物又具有生命的特徵,因此自然美是盆景美的一個重要方面。
樹木的自然美包括根、樹干,枝葉、花果和整體的姿態美,以及隨著季節變化的色彩美。
根 樹木的根有的微露土面,給人以堅實之感;還有提根露出土面的,有龍蟠虎踞之勢;有幾株根連在一起,成為連根式的;還有紮根在石隙中的,具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意境。故在盆景中,有以根為主要欣賞對象的「提根式」、「連根式」及「附石式」等藝術形式。
干 樹木的主幹雖經過藝術加工,仍具有自然樹勢和神韻。如直干剛勁挺拔,曲干蒼古多姿,各具特色。干皮則有老有嫩,有的粗糙,有的光滑,如黑松的干皮滿布鱗片,而竹類植物則光滑多節,各富情趣。樹乾的色彩也有多種,有黑色、灰褐色、黃褐色、翠綠色、紫黑等。此外,有些半枯朽的樹干,與欣欣向榮的枝葉形成對比,能給人以「枯木逢春」之感。
葉 葉形隨著樹種不同而不同。有針狀、鱗狀、卵狀、扇形、掌狀、瓜子形,還有葉形奇特的。葉的質地有硬有軟,有厚有薄,有革質的,也有紙質的。葉的色彩更是豐富多樣,有深綠色、淺綠色、黃綠色、紅色、鑲邊、花葉等。
花果 花的形態及色彩是最富於變化的。在花木類盆景中常見的有杜鵑、金雀花、石榴花、梅花等等,可謂千姿百態。觀果盆景的形態也很多,如火棘果、桐妃果為、胡頹子、佛手果。果實的色彩也很豐富,有金黃色、紅色、紫紅色、黃綠色等等。
二、整體美
樹木盆景的根、干、枝葉、花果各個部分的形態與色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樹景整體美。
(一)季節變化美 。盆景植物的形態、色彩都會隨著四季的變化而變化。如春季新芽吐翠,夏季枝繁葉茂,秋季果實累累,冬季枝幹蒼勁。隨著樹齡的增長,樹木還會漸漸顯出一種蒼古的姿態。觀賞樹木的成長過程及四季變化,富有極大的欣賞趣味。
(二)山石自然美 。山石的自然美主要指山石的質地、形狀和色澤。
質地:山石有硬質、松質之分,如英德石、樹化石質地堅硬,砂積石、海母石、浮石質地疏鬆,其表現的山水景色各有不同。
形狀:山石的天然形狀包括外形及皴紋。就外形來說:有峰狀的,如斧劈石;有層疊狀的,如千層石;有渾圓狀的,如卵石;有嶙峋狀的,如英德石。就皴紋而言,有斧劈皴,如斧劈石;有亂柴皴,如蘆管石;有折帶皴,如千層石;還有皴紋交錯的,如英德石。
色澤:石筍石多為青灰色,樹化石多為黃褐色,斧劈石多為深灰色,宣石多為純白色。在盆景的表現上,各有所長。如石筍石用以表現春山,宣石用以表現冬山,都較為適宜。
三、畫境美
中國盆景的造型,雖然取材於自然山水、樹木,但不是把具體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機械的模仿,而是將大自然的山水、樹木景色進行高度概括和提煉,並進行藝術的加工,使之成為有主次、有烘托、有聚散、有疏密、有對比、有呼應的多樣統一的布局,力求達到凝聚大自然景色的藝術境界。這種大自然的景色經過藝術的加工之後而產生的美,就是畫境美。
畫境美是盆景美的一個重要方面,通常評價盆景造型藝術的好壞,就是以畫境美作為衡量標准之一。盆景的畫境美可以通過不同的造型式樣表現出來。中國盆景有多種多樣的造型式樣和風格流派。掌握這些美學知識,有助於欣賞盆景的畫境美。
表現畫境美,必須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如主次分清,疏密得當,虛實相生,巧拙互用,平中見奇,露中有藏等等。還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法來實現,如樹木的培植修剪、蟠扎造型,山石的雕鑿、布局、拼接等等。因此,為了進一步認識盆景的畫境美,最好對有關的藝術手法和技術手法有所了解。
四、意境美
盆景作為一種藝術品,既要具有畫境美,更要能表現出深遠的意境,也就是要使人們在欣賞的時候,不僅看到了景,而且通過景激發出美的感情,美的意願,美的理想,從而產生豐富的聯想和領受景外之情,達到景有盡而意無窮的境地。
意境美對人們的感染力是很強烈的。它使盆景作品耐人尋味,具有百看不厭的魅力。由於盆景的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已經將自己的感情融化於構景中,當觀賞者進入這種美的感情、意願和理想的意境時,就能與盆景作者達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意境是盆景藝術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畫境基礎上的,二者互相滲透,很難分開。意境有時還藉助盆景的題詠來表現,因此欣賞盆景還須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
在盆景的創作中,最難於表現的就是意境美,而在盆景的欣賞中,最需要審美水平的也是意境美。以一盆松樹盆景為例,當我們看到它的新葉、老乾時,只是欣賞到它的自然美。而當我們看到它挺拔的主幹,蒼勁的枝葉時,我們又欣賞到了它的畫境美。即由松樹蒼勁挺拔的姿態,聯想到它的「不畏風暴,堅貞不屈」的品格,從而受到精神上的鼓舞,那才欣賞到了它的意境美。特別是水旱盆景內容豐富,景物多樣,更能體現它詩情畫意的意境美。在盆景的對盆景作品產生聯想,是因人而異,帶有一些主觀成分,是由欣賞者思想水平、藝術修養、生活閱歷等因素來決定的。在盆景的意境的深淺並不完全取決於景物的多少或場面的大小。有時候,在景物很簡單、場面很小的盆景中,也能表現出深遠的意境。如一盆水旱盆景,幾叢石窟蒲長在砂積石上,置於水盆中,再點綴幾只小鴨子配件,就可以使欣賞者聯想到「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名句,從而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到來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完)
⑻ 盆景的鑒賞要怎樣悟
悟盆景欣賞來之「觀」,是以盆景為主源,整個心理活動表現出一種相對被動狀態;盆景欣賞之「品」,以欣賞者為主,整個心理活動表現了一種相對主動狀態。盆景欣賞達到「品」的階段,對一般的欣賞者來說也基本完成了,但尚未到達盆景欣賞的最高境界。相對於前兩個階段的「觀」和「品」,盆景欣賞的第三個階段可稱之為「悟」。
如果說盆景欣賞中的「觀」和「品」是感知,是想像,是體驗,是移情,是欣賞者神遊於盆中的美好景色里而達到物我同一的境地,那麼,欣賞中的「悟」,則是理解,是思索,是了悟,是欣賞者從夢境般的神遊中醒悟過來,而沉入一種回憶,一種探求,在品味、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哲學思考,以獲得對盆景意義的深層的理性把握。這一點,亦是由盆景藝術本身所決定的。中國盆景藝術講究「小中見大」,它不僅將外界大自然中的優美景色濃縮於方寸盆中,使觀者能夠「不下堂筵」,而「坐窮泉壑」,而且,在優美的景色、深遠的藝術境界的背後,還蘊藏著內在的理性。使得欣賞者能夠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突破有限,通向無限,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產生一種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引導鑒賞者達到盆景藝術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