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藝術造型
(1)疙瘩梅 主幹基部打結或繞圓圈,形似一「疙瘩」,故稱疙瘩梅。此種手法在揚州多見。
(2)劈梅 蘇州人喜將果梅老樹截去上部主幹,劈成兩半,每一半都帶根,上部嫁接花梅品種,成對上盆。
(3)順風梅 利用蟠扎手法,將梅樁上所有的枝條扎向同一側(包括1年生新枝),蟠扎時要求平行而不雜亂,且呈迎風狀。順風梅在靜態中體現著動態美,揚州多見。
(4)屏風梅 梅樁主幹直立,正面寬闊,側面狹窄,剪扎時將枝條向左右兩側作彎曲,構成一扁形景冠。從正面看,好像一個屏障,山東、河南多見。
(5)游龍梅 梅樁主幹從基部到頂部蟠曲呈「S」形數彎,狀如游龍。蟠曲彎多在同一平面上,側枝均出自主幹的凸彎上,而且也作一定的彎曲,左右對稱。觀賞時只宜從正面觀賞,作對稱式陳設,安徽多見之。
(6)圓球梅 一般梅樁30厘米定干,定干後再以最粗的側枝為准,留6~10厘米截頂,另外的枝條都按比例截頂,使整個樹冠最後成圓球形,故稱圓球梅。此種手法在北京黃土崗一帶見之。
(7)花籃梅 形狀似花籃,故名。此手法對砧木摧殘較大,接芽不易成活,故要求較高的製作技術。在北京黃土崗等地區見之。
圖12 自然式梅樁造型
直乾梅:主幹直立,不斜也不彎。
斜乾梅:上盆時將主幹向一側傾斜栽植即可得到斜乾梅,也可用修剪的方法養成。
曲乾梅:將主幹扭成不規則的彎,彎不宜過多,1~3彎即可,應力求自然。可在幼樹地養時進行製作。
懸崖梅:懸崖梅,猶如蛟龍探海。幼樹和已長粗的梅樹都可培養。懸崖梅觀賞時,應換上千筒盆,並置於略高的幾架上。懸崖梅屬於自然式的梅樁造型,在我國許多地方可見。
卧乾梅:主幹傾斜橫卧於盆面,傾斜在30°以下,且卧倒的一段至少要佔全乾長的1/2。卧乾梅造型也屬於自然式,許多地方多見。
露根梅:樹根露出土面形似鷹爪,因而得名。梅樁上盆時,先把盆土上滿,然後用水沖澆根部,以後常用竹簽剔土。每年換盆時,有意識地把根繫上提,幾年後,露根可達10厘米。露根梅屬自然式造型,許多地方多見之。
垂枝梅:垂枝梅是梅花品種的一個類型,其枝條自然下垂,形成一種優美的樹態。
龍游梅:龍游梅也是梅花品種的一個類型,其枝條自然扭曲,好似虯龍,蒼勁古樸。
Ⅱ 盆景藝術五大流派
盆景藝術五大流派分別為:蘇派盆景、嶺南盆景、川派盆景、揚派盆景和徽派盆景。
蘇派盆景,以其造型精巧別致、構思獨特著稱。它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多採用規則式和半自然形態設計。枝條扭曲矯健,線條流暢,展現出一種自然美和人工雕琢美的完美結合。蘇派盆景注重細節處理,強調盆景的裝飾性和藝術性。
嶺南盆景則是中國盆景藝術中非常獨特的流派。它結合了南國的自然風光和園藝技巧,多模仿自然形態,注重意境的營造。嶺南盆景強調“蓄枝截干”,重視主幹與分枝的布局設計,通過造型表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其風格輕盈飄逸,富有生命力。
川派盆景以其雄渾壯觀、大氣磅礴的風格著稱。在盆景造型上注重大線條表現,力求高遠雄偉的意境。其植物造型多變,常以叢林式和群植的方式呈現。選材廣泛,多採用常綠針葉樹作為主要材料,展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
揚派盆景則以莊重典雅、意境深遠為特點。它強調師法自然,注重整體構圖和布局的平衡感。揚派盆景在造型上講究“粗扎細剪”,強調線條的流暢性和韻律感。其植物材料豐富多樣,造型技法精湛細膩。
徽派盆景則融合了江南山水畫的意境和園藝技藝,展現出濃厚的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注重盆景的整體構圖和環境的和諧統一。其風格質朴自然,強調盆景與環境的融合,展現出一幅幅動人的山水畫面。選材上注重選用本地特色植物材料,使盆景更具地域風情和文化底蘊。五大流派各具特色,體現了中國盆景藝術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