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石盆景
1. 盆景假山如何製作
假山是山石盆景中的主體,也只有完成了假山的製作,才能組合成完整的山石盆景。那麼,我們不仿就先來製作假
山吧。
製作假山需要准備如下工具、材料:
工具:鋸、鑿、鉗子、榔頭、嵌板、筆刷等。
材料:淺口盆、山石、水泥、沙子等。
假山的製作過程:
1、構思設計:在假山製作前,必須要做到胸有成竹,製作哪一類盆景,哪一種盆景造型,都要確定好,否則就無
從下手,根據構思,初步在沙盤中擺放出山體的形狀。注意:假山的高低、大小要與淺口盆的大小比例協調。
2、粘合膠接假山:膠接山體,第一步,先要調好水泥膠漿,注意膠漿要隨用隨調,還要注意膠漿的稀稠度。第二
步,石材加工,把需要膠接的山體用錘、鑿、鋸等工具加工出紋理和比較奇特的形狀來。第三步,粘合山體,在需要粘
合的山石兩面用嵌板分別塗上水泥膠漿使山石吻合為一體,粘合時要注意,盡量使山石粘合處看不出斷裂的痕跡,還要
注意把粘合處多餘的膠漿清除干凈。
3、保養假山:山體製作完成後,不能馬上碰動,要噴水養護兩三天,山體才會基本牢固。
山石盆景是一種立體的畫。它經過作者藝術加工,進行移天縮地神奇手法的處理,在咫尺盆盎中把自然美景通過山
體、植物、配件組景的形式再現出來。
2. 仲宮石的特點
太湖石
俗稱仲宮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圓潤,彈窩洞穴四齣,表面石皴備致。即使無洞穴者,則跌宕起伏、盤折回曲,觀賞價值較高。
太湖石是中國傳統園林中建園、造景、綠化、美化環境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採用太湖石來立景、疊山,或點綴在亭、台、樓、閣、廳堂廊榭、曲徑小橋、奇花異木間,都能自然融合,相映成趣,為園林增添風姿異彩。所以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宮苑和園林中。一般體形高大秀美之石峰宜豎立在軒堂之前或置放在高大奇卉異木之下觀賞。中小類石塊,可供疊堆假山,駁砌水池、湖岸、假山蹬道,或散點在園路和小橋旁、樹林或花叢中。造型優美、剔透靈巧,可獨立觀賞的中、小型太湖石宜配以架座作為供石,布置於廳堂之中、幾案之上。
(一)產地:
太湖石原產於江蘇省宜興的禹期山、黿山、蘇州洞庭西山等處,太湖石因產於太湖地區而得名。現今在太湖西山石東村金澤山尚能找到原生態的太湖石。
據宋代杜綰撰寫的《雲林石譜》雲:「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太湖石產洞庭水中。」太湖石最早產在江蘇省與浙江省之間的太湖地區,尤以太湖洞庭西山的黿山、龍洞山和石公山為上乘,所以名為「太湖石」,簡稱「湖石」。
現今經科學論證,凡具有岩溶地貌的地區。如安徽、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山東、四川、湖北、江西、河北等省也都產有太湖石。因此,很多地方把主要成分為石灰岩,並經風化水蝕而可供觀賞的此類石種,統稱為「太湖石」。
據明代計成《園冶》中載:「自古至今,采之已久,今尚鮮矣。」可知長期在太湖洞庭山采鑿,所剩湖石已不多了。在《揚州畫舫錄》中雲:「若郡城所來太湖石多取之鎮江、竹林寺、蓮花洞、龍噴水諸地所產,其孔穴似太湖石,皆非太湖島嶼石骨。」可見後來堆山疊石,駁砌湖岸等所需的大量太湖石都是近地取石,這些太湖石也就是「旱湖石」。
現南京所用湖石,許多來自南京近郊龍潭、青龍山、湯山、六合、鎮江地區的句容、安徽巢湖等地。
(二)成因:
太湖石是四五億年前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經過千百年的浪激波滌和水沖、日曬、雨淋後,沿著石灰岩的節理經溶蝕、風化等作用,逐漸擴大相鄰的溝壑而形成的。太湖石為碳酸鹽岩,石質成分主要是石灰岩、白雲質灰岩、大理岩、大理石化白雲岩等.石性堅實光潤。
沉積岩是地球最上部的成層岩石。是由於暴露在地表的各種岩石,處在風化條件下,受到太陽光的暴曬、風雨的侵襲、水和生物的作用、受到種種地質作用的影響崩裂分解,有的變成碎塊和鬆散砂粒,有的改變了化學成分,有的溶解在水中,這些被破壞以後的物質,於原地或由流水等把它們搬運到適宜的地方,按照一定的方式沉積下來,再經過固結成岩等作用,便形成了沉積岩。沉積岩中屬於化學及生物化學岩類的有石灰岩、白雲岩等。
構成地殼的各種岩石,都是在各自特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具有各自的化學成分及一定的物理性質。
在山坡或山頂上的碳酸鹽岩石受日曬、雨淋,產生各種裂隙。風化作用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具弱酸性。一般以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及地表由植物作用形成的有機酸以及由一些礦物形成的無機酸。共同作用於酸溶岩石——石灰岩、白雲岩等,起腐蝕性的化學作用,裂隙被溶蝕成穿透的石縫或串珠狀的孔洞。由於組成岩石的礦物組分的不均性,以及溶劑量的不同,溶蝕速度也不等,造成溶蝕的差異性。這些孔洞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具有透、瘦、漏、皺特點的太湖石。
(三)特徵:
太湖石是中國「四大名石」之一,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太湖石以造型取勝,最能體現觀賞石的「瘦、皺、漏、透」的奇美特色。其形態千姿百態、曲折圓潤、千孔百竅、剔透玲瓏、宛轉險怪,有的瘦骨峻峋,有的紋理縱橫,籠絡起皺,有的凹凸褶皺。如自居易在《太湖石記》中雲:「有盤拗秀出如靈丘鮮雲者,有端儼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縝潤削成如珪瓚者,有廉棱銳劌如劍戟者。又有如虯如鳳,若砼若動,將翔將踴,如鬼如獸,若行若驟,將攫將斗者。風烈雨晦之夕,洞穴開愷、若欽雲嘆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煙霽景麗之旦,岩嶝霪爵,若拂嵐撲黛,藹藹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狀不可。」這是白居易對太湖石千姿百態的自然美作的細致生動的描繪,飽含著詩情畫意,為我們欣賞太湖石提供了難得的範例。
據太湖石志(宋 范成大)記載:太湖石:「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濤。激嚙而為嵌空。浸濯而為光瑩。或縝潤如珪瓚。廉劌如劍戟。矗如峰巒。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如漆。或如人。如獸。如禽鳥。好事者取之。以克苑囿庭除之玩。」
石生水中者良。歲久波濤沖激成嵌空。石面鱗鱗作靨。名曰彈窩。亦水痕也。扣之鏗然。聲如磬。
透、漏、皺、瘦,清奇古怪是我國造園家疊石造景時選石的要求。所謂透者,即此通於彼,彼通於此,玲瓏多孔,外形輪廓跌宕多姿。漏者,則是石上有眼,上下左右竅竅相通,有路可循。皺者,指石體表面多有凹凸,外形起伏不平,明暗多變,富有節律感。瘦者,則是指石體挺拔俊秀,壁立當空,弧峙無倚,瘦中窩秀。這些特徵、通過石體本身豐富的點(石孔)、線(皺線、輪廓線)、面(塊面)的有機結合的凹與凸、透與實、皺與平、高與低、曲與直、粗與細、巧與拙、澀與暢、繁與簡等等的強烈對比,形成了一個極富變化又有著統一與和諧的獨特之美的形式,給人以特有的審美享受。
奇形怪狀的太湖石猶如一尊尊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雕塑,似象非象,天然成趣,使眾人猜測紛紜,浮想聯翩,給人以景外之景,聯想無窮的藝術享受。如蘇州的瑞雲、岫雲、冠雲三峰,上海豫園的玉玲瓏,都是因得雲之神韻,而稱之天下奇石。
太湖石的透、漏、皺、瘦,清奇古怪,表現出大自然中名山大川的奇、幽、險、秀、闊、雄、峻等諸多美的特徵,達到江河湖海、群山萬壑俱奔眼底的美好境界。構成峭壁危峰、澗谷幽遂的意境。正如清代陳維城著《玉玲瓏石歌》中雲:
一霎神遊造化外,
猶疑坐我縹緲峰。
耳邊滾滾太湖水,
洪濤激石相撞春。
(四)太湖石的品評標准:
太湖石屬形象石類,它的品評標準是:
l.自然形態美好、奇特,能表現自然界的山水、人物、動物、物體等的形象和神態,是大自然景觀的濃縮。
2.石質硬度較高者為上品。
3。岩石的肌面。因成岩礦物的變質作用或物理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具有差異性,凡多皺、多孔洞,顯得古雅者為上品。
4.石之上下、左右、前後,比例適當。全景保持均衡,底座平穩,有適當的厚度者為上品。
5.凡作為景石或供石獨立觀賞的應加以配座,以提高石品的藝術品味和檔次。賞石小品可使用木質博古架組景,要注意每件賞石的擺放位置和陳列之藝術效果。
(五)採集裝運:
太湖石的採集是非常艱辛的,尤其是在湖水中鑿取。據宋代杜綰《雲林石譜》中雲:「采人攜錘鏨人深水中。頗艱辛。度奇巧取鑿。貫以巨索。浮大舟。設木架。絞而出之」。
宋代。在巨型太湖石的搬運中。為了確保湖石的完整無損,創造了以麻筋雜泥堵洞的方法,此法安全可靠,至今尚可應用。據《癸辛雜識》中雲:「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運必有損折之虞,近聞汴京父老雲:其法乃先以膠泥實填眾竅,其外復以麻筋汁泥固濟之,令圓滑,日曬極堅實,始用大木為車,致於舟中,直俟抿京,然後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則省人力而無他虞。此法甚奇,前所未聞也。」
古時,江南一般搬運太湖石則先開挖河溝,待入冬後,河水結冰,將置放太湖石的舟在河床的冰上滑行。
而今,科學發達,大型太湖石的運輸則可利用滑輪、吊車、吊裝在輪船、汽車上運輸。裝運時,不僅要注意人生安全。同時在裝車時,石下面、石之間要填上稻草、蒲包等物,以免振動時摩擦、碰撞而損壞石體。
(六)太湖石的類型:
太湖石按產地、分布、石色、規格、應用的不同可作如下分類:
1.按分布在長江南或北,分為太湖石和北太湖石;
2.按是否產於水中或陸地,分為水石和旱石;
3.按石之色彩,分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紅太湖石、黃太湖石等;
4.按規格尺寸及應用,可分為園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
5.按觀賞性質,分為孤賞石、組景石。
(七)太湖石的石種介紹:
1.太湖石:蘇州現存古典園林的湖石假山主要採用此石。其色分白、青而黑、微黑青三種,石堅而脆,敲之有聲。其質紋理縱橫,脈路起隱,於石面遍多坳坎,經水沖擊形成縫、穴、洞,有的窩洞相套,玲瓏剔透。石以高大為貴,適宜布置於廳堂前,置之奇松卉下,羅列園林廣榭中,為疊石掇山的首選之材。為保護生態環境,目前已禁止在太湖西山開采原生態石,因此,用「挖到盡頭身無價」來比喻正宗太湖石資源的價值非常確切。真正原產地出水的太湖石數量是極其有限的,可以說是彌足珍貴。蘇州歷史名園中現存的太湖石將成為歷史文化遺產永久留存。
2.巢湖石:是指產於安徽省巢湖周邊地區的各類碳酸鹽岩,也稱「類太湖石」。
巢湖石孕生於揚子准地台下揚子塌陷帶西北緣,緊鄰郯廬斷裂帶東側。形成巢湖石的原岩為石炭紀、二疊紀及三疊紀地層的碳酸鹽岩,其中以二疊紀棲霞組灰岩最為重要。它們在漫長的地質變遷過程中,經過風化、淋溶、剝蝕、溶蝕、搬運等作用,將原岩雕琢成外觀奇巧、狀物肖形的天然藝術品。巢湖石除具有太湖石的共性特點外,還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
(工)含有豐富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化石,為該石增添了歷史的滄桑感和絕妙的風韻。因孕育巢湖石的「母岩」,當時的形成環境為溫暖潔凈的淺海.適宜各類珊瑚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的繁衍,後來其遺體被埋藏在地層里,就形成了現在的化石。
(2)其石之孔洞圓潤,孔洞之多、孔徑之圓、孔壁之光,堪稱「類太湖石」之冠。
(3)石內常有方解石組成的「筋脈」縱橫穿插,其數量多,分布廣。該「筋」的形成歸功於印支和燕山運動,使本區地層長生褶皺、斷裂,並派生出多組不同方向的裂痕,成為水溶液的通道,次生方解石沿裂隙充填,形成了這些紋理縱橫、籠絡隱起的奇筋異脈。
(4)體形大小懸殊。既有重達百噸以上的巨石,也有超小型的袖珍石,其原因也與產地的地質條件有關。
(5)不少石上常生有硅質或泥鈣質成分的瘤」,產生渾朴的美感,這種「石瘤」主要存在於三疊系南湖組瘤狀灰岩形成的石上,呈現出「丑」之美學效應。
巢湖石形質兼優,它曾以「無為軍石」之名人載杜氏石譜,當年米芾跪拜過的「石兄」、「石丈」,就是巢湖石。《宋史.米芾傳》有載: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奇醜,芾見大喜曰、「足以當吾拜。具衣冠拜之,呼為石兄」。當年米芾稱兄的石頭迄今仍倖存於縣圖書館的庭院內。
另外,民間傳說趙佶建艮岳。因石之需求量過大,產於太湖周邊地區的太湖石不足,官員就私下采運一部分巢湖石去頂替。據《雲林石譜》載:「無為軍石產土中,連絡而生,擇奇巧者斬取之,易於洗滌,不著泥漬,石色稍黑而潤,大者高數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具群山勢,扣之有聲。」
在北宋時期,巢湖石就被運往揚州築山,揚州、南京等古城中不少疊山佳作,是用的巢湖石。改革開放後,巢湖市在銀屏鎮建立了奇石市場,而且有不少出口到德國、荷蘭、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地,有的單塊石價已高達數萬元以上。
巢湖所產石與太湖石的形、色、紋基本相同,其可與太湖石媲美,是當前江南地區疊山最為理想的石種。
3.北太湖石
北太湖石是相對江南太湖石而言。江北有許多地方石的形和質似太湖石,產地繁雜,地域遼闊,安徽、蘇北、河南、河北、湖北、山東、遼寧等地皆有所產。
濟南市仲宮即產此石,藏量豐富。俗稱仲宮石。石呈灰白或灰褐色,表面光滑圓潤,彈窩洞穴四齣,表面石皴備致。即使無洞穴者,則跌宕起伏、盤折回曲,觀賞價值較高。
山東省臨朐縣境內北太湖石分布也較廣泛。以五井鎮蓮花山出土者為最佳。臨朐太湖石因地殼發生變動而半暴露於陸面.在地表以下挖出的石頭上浮有窩牛及海藻類化石,極其珍貴。臨朐太湖石色澤灰白、豐潤光潔、質堅而脆、叩之有聲、形狀各異。其孤賞獨景石凝重挺拔中不失俊秀,玲瓏之間又氣勢不凡,體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費縣太湖石以縣城北部分布最廣,數量很多,目前已形成規模很大的奇石市場。此地皆為沉積岩,由於地下岩溶地貌發育良好,有大量地下蓄水和潛流存在,這些潛流長年累月不斷對石灰岩層沖擊切割,加上土壤中有機酸、無機酸的酸蝕作用,岩體被切割成塊,岩塊由大變小,表面由銳變鈍,其薄弱環節則被溶穿形成洞穴彈窩。此地所產的北太湖石,現今被大量地掘取,有的經切割打磨還製作成石桌、石凳,通常是一桌四凳,價格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南京玄武湖公園環洲芳橋端也豎立了三塊從費縣購置的北太湖石,景名為「米芾拜石」,其中最大的一塊石頭形如「辟邪」,高達8.6米,重達40餘噸。這是南京市目前最高最大的一塊園景石。
4。紅色及黃色太湖石
紅色及黃色太湖石分布在南京郊區及鎮江句容一帶。產在碳酸鹽岩破碎帶中或與侵入岩體接觸帶附近。含有較多的三氧化二鐵及多種成分的膠結物膠結了碳酸鹽岩的角礫。當這些碳酸鹽岩角礫被溶蝕後,留下許多空穴或空洞,形成千奇百怪的紅色太湖石。所以紅色太湖石僅出現在靠近有侵入岩體的斷裂破碎帶中,數量稀少。造型美的紅色太湖石是觀賞石中的佳品。
黃色太湖石也是觀賞石中的珍品,產於碳酸鹽岩與侵入岩體接觸帶或附近的空洞中。原來的碳酸鹽岩破碎後形成角礫,被含有微量三氧化鐵的混合物所膠結。當這些被膠結的碳酸鹽岩角礫被溶蝕後,留下許多空洞和空穴,形成了千姿百態的黃色太湖石。
(八)賞石文化史
自秦漢以來,隨著經濟的日趨繁榮,造園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從皇家到官吏競相造園,在園中堆山疊石,再現大自然的景觀。人們在園中可觀賞、可游樂、可居住,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中國園林始於先秦,秦漢以皇家園林發達著稱,而私家園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也逐漸形成和發展。在庭園中羅列山巒、峰石,挖掘池沼,開創了以山水為主體的自然山水園林的形式。人們還熱情地謳歌自然山水,形成了許多優美的詩和畫。山石成為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賞石藝術也受文學、繪畫和園林藝術的影響,以追求詩情畫意和自然純真取勝。
早在中國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了盆景。山東青州雲門山發掘的一座北齊武平四年(573年)的畫像石刻墓.則揭開了賞石文化鑒賞的新篇章。中國的盆景早在北齊時代已經形成,並且已作為禮品走出國門,進入了歐洲。它雄辯地證明,盆景藝術起源於中國,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中國賞石文化是東方賞石文化的淵源,對世界賞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賞石重立意、富情感、出神人化,追求景物之物、象外之意、不盡之情。
早在隋唐時期,涌現出李白、白居易、柳宗元等一批著名詩人、文學家和賞石者。眾多的文人雅士參與了賞石活動,他們爭相覓石、品石、藏石,並重金購石,收藏奇石已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皇帝亦將奇石列入貢品,唐代閻立本《職貢圖》中描繪了以山石作為貢品進貢的畫面,畫面上一人手托淺盆,盆內矗有玲瓏剔透的山石。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772-846年),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在造園和賞石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寫出了許多歌頌山石、盆景、園林的詩篇。他在《太湖石》詩中詠道:「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風氣通岩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他生動地描繪了太湖石的形成原因、形狀特徵,將自然石比作大山的縮影,視為華山的兒孫,既寓意深遠,又形象生動。
白居易愛石,更愛太湖石,並寫成了《太湖石記》,這是中國賞石文化中第一部山石的專著,詳細論述了太湖石的產地、觀賞特點、欣賞價值和分類標准,在賞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白居易在《太湖石記》中雲:「石有族。聚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徒次焉。」為了便於欣賞、收藏和交換,他將太湖石分為若干品級:「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這種分級的方法,開中國賞石分級品賞之先河。這部著作是對賞石文化理論和實踐應用的高度概括。標志著中國的賞石文化已進入了昌盛時期。
文中還記述了其好友丞相牛僧儒(779-847年)因嗜石而覓奇聘怪,不僅收藏的太湖石多不勝數,而且這些山石具有「三山五嶽,百洞千壑,爾見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牛僧儒以賞石為樂,「游息之時,與石為伍。」甚至達到「待之如賓友,視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的地步。因此白居易稱贊牛僧儒可算是唐代第一藏石、賞石大家。
宋徽宗趙佶是一位愛石成癖的帝王,在皇城的東北隅修建皇家園林壽山艮岳時,由於他特別喜愛太湖石,特命朱劻父子,密取浙中珍異以進貢。朱劻以蘇州為基地,四處索求奇花異石,對那些嵌在陡壁懸崖之上,尤其對長在水中的太湖石,都要用盡心機、千方百計地去取得。並把江南一帶民間的山石奇珍,網羅殆盡。甚至侵奪糧綱船隻,不惜工本精心搬運。日夜不絕地將花石運往汴京城。宋徽宗還給石加以「侯」、「神運」等稱號。這些運奇石的船,曾以十船組成一「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花石綱」,即當時對運送觀賞石船隊的稱號。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掀起的第一個採石、玩石的高潮。
壽山艮岳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座用太湖石為材料,歷經6年之久,堆疊起來的假山,又名為「萬壽山」。這座貌似崇山峻嶺的假山,疊堆得蒼勁、嵯峨、壯觀、驚險,具有極佳的藝術效果,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性質的園林作品。該假山仿造自然景觀,以土為主,以石為輔,首先以土堆築主體,主峰高達90步,成為制高點,上建介亭,主要運用太湖石進行堆疊,並巧妙地利用山石疊成瀑布。
宋代是盛行特置山石的時期,宋徽宗選擇千姿百態的怪石作為置石,在西宮門、華陽門的御道兩側辟為太湖石的特置區,布列著上百塊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峰石,成為人工石林。左右大石皆林立,以「神運」、「昭功」、「敷文」、「萬壽」而名之。宋徽宗為石題名十分注重內涵,突出詩情畫意。太湖石的特置手法在宋代宮苑內廣泛應用。《宅京記》記述大內仁智殿的庭園中列兩巨石,「高三丈,廣半之」,東邊賜名「昭慶神運萬歲峰」,西為「獨秀太平岩」。皆由徽宗御書並刻石填金。而較大峰石特別奇秀者,不但封侯,還賜金帶,各圖為譜,廣為傳播。在皇帝的帶動下,私家文人園林如雨後春筍,相繼建成。
宋代賞石文化得到了極大發展.不僅奇石的搜集活動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賞石文化日趨成熟,還相繼出現了一批賞石、評石、收藏等方面的文章和專著。
米芾,字元章(1051-11 07年),著名書法家,也是著名的賞石收藏家和評論家。他受命任無為軍太守,赴任後見院中有一太湖石狀奇醜,以為石憨然無邪,有君子之氣。正冠下拜,曰:「吾欲見石二十年矣」。後人將其官服拜石之事傳為美談,被人稱為石癲。他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最早提出相石標准,並以「瘦、漏、透、皺」四要素作為鑒評太湖石的標准,還撰寫了專著《圓石譜》。
宋紹興癸丑年(1133年),杜綰的《雲林石譜》問世。杜綰,字季陽,號「雲林居士」,浙江山陰人,該書體現了宋代文人賞石觀石之精髓。
3. 徽派盆景的藝術境界
在盆景創作中,種種盆景藝術表現手法的靈活運用,可以創作出理想的盆景藝術品。一個成功的盆景作品,必須具有美的生境、美的畫境和美的意境。總之,是有的之景,托景言志,借景言情。 (一)美的生境生境美是盆景創作必須達到的第一境界。生境美即自然美、生活美;應含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亦即天然圖畫是也。生境是畫境、意境的源泉和前提,這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盆景藝術創作中的反映。為了達到使人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盆景的體量、形式、色彩、布局、風格等,只能使自然美增色,而不能壓抑和破壞自然美。
l.形質之美主要為植物材料的根、干、枝、葉、花、果的形質美和山石材料的紋理、斷面、結構等形質美。如黃山松的主幹被累累鱗甲,古趣盎然;珍珠黃楊的細葉圓潤如玉,紅綠相間;拘杞的鮮果噴紅吐朱,勝似瑪瑙珠串;杜鵑的花冠如翩翩彩蝶,在枝頭尋芳弄香、追嬉鬧春;木的根蔸枯態嶙峋、渾如鐵鑄。石材如砂積石的細密孔穴和蘆管結構、斧劈石的直紋豎理、龜紋石的天然皴皺、宣石潤白的石質等也非常雅觀。
2.色彩之美色彩之美具有感情效果。這是因為色彩的刺激,能使人產生某種生理或心理上的反應,從而影響人的感情和情緒。它主要指植物根、干、枝、葉、花、果和山石材料的色彩和光澤。植物如翠竹碧玉般綠稈、紅楓燃霞般赤葉、梅花冰肌玉膚般英華、火棘紅精赤足般圓果等;山石材料如硯石墨玉般光澤、宣石白玉般膚色、螢石翡翠般綠色等。
3.動聲之美主要表現 在植物材料上,如風吹草動,疏聲薄影;松樹則林濤陣陣,頗有高山曠林野趣。表現 在山水盆景上,則有瀑布飛濺、雲霧繚繞。
4.變化之美植物材料,在春天表現為新芽吐綠,一片生機;夏天則葉色鮮濃、花香襲人,給人以日新月異之感;金秋則丹楓似火、銀桂飄香、榴果壓枝,猶有收獲之喜;冬天則梅花傲雪綻放,更具剛毅不屈的精神,催人振奮,叫人上進。表現 在山光水色上則春山秀麗、夏山濃郁、秋山蕭疏、冬山枯寂等等。
5.整體之美植物、山石材料,在各自具備的個體美的基礎上,將各部分的形態和色彩有機地結合起來,山石、植物經藝術加工後進行組景,因此較之於單個或單個之一部分,則表現出更集中、更完善之美,這就是整體美。整體美除了自然美之外,更主要的是生活美。 龍樁盆景主要用梅花,也有用碧桃、羅漢松樹種素材進行造型。整體形象猶如一條游龍,有龍頭(羅漢松不作龍頭)、龍身、龍爪和龍尾。
龍頭的培養:龍頭培養與壓條繁殖有關。清明前後,將梅幼樹或老樁基部萌櫱枝進行壓條繁殖。翌春剪離母樹,移栽他處。母樹經壓條時修剪刺激,當年便在基部再發生幾個強壯的萌櫱枝。次春又可繼續壓條,由於多年反復壓條作業,母樹基部就形成膨大而畸形的樁頭,有時白蟻侵入樁頭,咬食木質,到一定時間清除白蟻後則成為舍利樁頭,更顯蒼古。當龍頭培養幾年後,可在龍頭上萌發的萌櫱枝中選擇一強壯而較長的萌枝作龍身造型。
龍身造型:先在樁基部旁立一竹竿或木桿,下部插入土內,作為造型支柱。然後將選奸的梅主幹(應有2~3米高)作左右S形彎曲(游龍彎),每彎之間
用棕櫚葉條扎縛固定,二彎的中間位置也用棕櫚葉條將梅干扎縛在支柱上固定,同時在將梅干作S形彎曲時就注意使梅干間隔穿插在枝柱兩側。相鄰兩彎的寬度視龍身高度而定,一般15~25厘米,下部稍寬,上部稍窄。彎的多少視梅枝長短和需要而定。如需龍身更高而選的梅於不夠長,則可在第一年做好的龍身頂部選一飽滿芽,並在芽的上方短截,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促使該芽長出較強的延長干,第二年繼續作S彎,以達到所需的高度,這延長干所作的彎的平面一般應與上年彎的平面一致,也可錯開一小角度,如錯角則為掉彎。和控制花枝多少。
龍身主幹在開始放龍爪枝時,龍爪枝一般較細弱,橫伸不出去時可用細竹竿橫扎在龍身主幹上以便支撐龍爪枝。
龍爪枝的設置是兩側對稱,而且下部的外伸較長,上部較短,個造型大致為等腰梯形。
龍尾蓄枝:當進行龍身造型時,將龍身主幹頂梢攀直,並用棕葉條扎縛枉支柱上,同時將干梢短截,剪口下幾個芽萌發成小主枝,次年將這些枝留4~7厘米進行短截。強度修剪刺激其上再萌發一些枝條,第三年將這些枝留10—15厘米修剪,頂部就形成由許多側枝組成的比較廣的枝群,這就是龍尾。
至此,梅花龍樁盆景造型作業基本告一段落,以後就進入養樁階段。養樁階段是一漫長的過程。需十餘年或幾十年的功夫。一定要達到樁頭、主粗壯、皮皴色老時才有觀賞價值。在養樁階段主要的工作址修剪調整姿態,施肥加速生長,復盆促進發根和枝幹老蒼。修剪
一般在春季花後進行。修剪對調整樹勢和樁景姿態很有作用。操作時除剪去枯枝、纖弱枝外,對過密枝應疏剪,對強枝應輕剪,較弱枝應重剪。在上下樹勢方面,應該是上部樹勢稍強於下部,這樣整體樹勢容易平衡。如果下部樹勢過強,上部勢必衰弱,中、上部枝就容易枯此。出現這種情況,對下部眾多的萌櫱枝要麼進行壓條,要麼剪去。梅化施肥在歙縣賣花漁村一般在秋末冬初施以豬糞,也可施復合肥(早春)。發芽時最好再施一些人糞尿肥。所謂復盆是指在梅花地栽的情況下根長得很長,小側根卻少,這不但影響以後起樁上盆,而且樹勢也容易減弱。因此每隔三四年將梅樹掘起,修剪一下根系,再換個地方栽下去,這就是復盆。經過復盆,根盤小了,但吸收根增多了,樹勢在復盆當年可能有些減弱,但很快可以恢復並轉強。正式上盆時也容易服盆。
梅花龍樁有低樁、中樁、高樁之分。低樁高度在1米左右,中樁在1米以上,高樁在2米以上。在舊時,龍樁一般都成對製作和出售,每對造型、高低要一致,嚴格時梅花品種也相同。 三台式盆景的素構『主要有梅花、圓柏、羅漢松等。現以羅漢松為例談造型的方法。
羅漢松為羅漢松科常綠喬木,葉條狀披針形,有長葉和短葉之分。羅漢松枝幹在幼時較柔軟,老時則硬。羅漢松造型操作應在秋冬和春中四月以前進行。發芽後,枝幹含水分較多,彎曲時容易折斷。
三台式盆景主幹彎曲二彎半,其枝片為三台。中間為頂台,位置最高,二側各一台,位置稍低且在同一水平線上。整個造型呈一等腰:角形。每台片的形狀基本上為低饅頭形、圓頭形(頂台)或橢圓形(側台)。具體操作如下:
用80~150厘米左右高的樹苗,粗度在1~3厘米直徑斜栽於地(或盆內),為防止在主幹彎曲的樹乾折斷,需要主幹的一側(近地一側)用一根劈得很薄的三層竹篾或一根10號鐵絲靠貼於主幹(鐵絲頭插入樹干基部土內),然後用麻皮(或塑料包裝軟帶)將竹篾(或鐵絲)連同樹干纏扎在一起,從基部一直到頂部。然後進行樹干彎曲(用游龍彎)。具體做法是先用左手抓住樹干基部,使它不能移動,右手把捌千從向右斜卧的一側慢慢地推彎到相反的方向,使成弓形,立即用麻繩(也可用棕葉條、塑料包裝軟帶——下同)一『頭系在捌干基部,一頭繫到樹干弓彎的上端著力點處,使弓彎固定。第二彎距第一彎大約30厘米,用左手抓住第二彎起點處(第一彎著力點前),使其不能移動,再用右手慢慢地將樹頭向第一彎的方向攀回,也成弓形,立即用麻繩一頭系在第一彎結束處的彎背上,一頭繫到第二彎結束端的著力點處,以固定弓彎。最後半彎是在眶第二彎15—10厘米處,用左手抓住彎的起點處,右手慢慢地將樹干向第二彎的方向推,但此彎不要過大,使樹頭緩緩斜向上伸即可。也用麻繩如法固定起來。此彎完成後,將上面半彎的樹干(梢部)留10—15厘米後剪去頂部(如樹干此處有側枝應盡量保留,僅剪去枝梢)。在第一彎和第二彎的外側放一主枝向外伸出,並進行水平面S形彎曲或豎平面S形彎,一般彎1彎半。應注意的是第一橫出主枝應稍上托些,第二主枝橫出時應稍下壓些,使兩台台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後短剪這二主枝的枝梢,並剪去主幹上多餘的小枝,這樣三台式造型基本告一段落。最後用一竹竿穿插在主幹二彎之間,並插入樹干基部土中,作為支柱,防止因主幹細小而變形。開春以後,三
台的口十腋內可發出新側枝。翌春對這些新枝再留2—3厘米進行短剪或當年夏天就開始進行摘心,促發小枝。這樣每台枝片不幾年就可形成整齊美觀和豐滿的台片。
三台式盆景雖不需培養龍頭,但也應經10年左右的養樁過程,同時也需「復盆」,目的使主幹有一定粗度、彎曲處自然生動,枝幹呈現老態。台片經調整、修剪後形成緊湊、豐滿、整齊、大小適宜的優美造型。這樣再上盆,稍露主要側根,觀賞價值就可提高了。
三台式盆景可以進行改造和變化。例如下面兩側的台片如果不在同一水平線上而是一高一低或者二台片中一台向外伸長些,則三台就不是等腰三角形而是不等邊三角形了,於是就產生了動勢。又如將樹橫栽於簽筒盆中,並使三台式中第一彎台作頂台,第二台片向斜下伸長作延伸台片,而將原頂台作中台片,則成為懸崖式。再如將三台式中除去最下面一台,則成為旗形樹冠,也有較強的動勢。如果在三台式主幹上多留幾個主枝,並做成大小不同的台片,這就成了曲干多台自然式盆景所以三台式盆景是規則式盆景向自然式盆景發展過程中的過渡款式。這在徽派盆景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三台式盆景一般為中小型,大型很少(圓柏三台式盆景有大型的),可置於幾案上欣賞,也可放在陽台上,廳堂內欣賞。它體現出「小中見大」這一盆景主要特點,也是難能可貴的。 特點是主幹用螺旋彎,即徽州花農所說的磨盤彎蟠扎,而出枝也都在彎的外側,枝片雖有前有後,但基本上是左右出枝。一般中小型盆景,主幹只2~3彎,鄰近彎之間的水平間距15—20厘米或更小。扭旋式常用於梅花、羅漢松、圓柏、紫薇、小n十梔子花等樹種的主幹造型。
扭旋式主幹造型的具體做法是:先在樁苗一側立一牢固支柱(插入土中),將樁苗基部向支柱方向攀彎,靠在支柱下端,立即用棕櫚葉條(或麻皮——下同)將樁苗扎縛在支柱上,使其不能移動,再將樁苗上段斜上繞支柱半圈,又靠在支柱上(即在第一紮點支柱反側上端),又用棕櫚葉條將樁苗扎縛支柱上,使其不能移動。還將樁苗上段斜向上繞支柱半圈,又靠在支柱上(即在第一紮點處支柱同側上方),還用棕櫚葉條將樁苗扎縛在支柱上,如此而上,直到根據造型需要幾彎,扎兒彎,過長之樁苗上毆剪去,促發頂枝。這樣扭旋式主幹造型便告一段落。
主幹扭旋式造型還可以先將主幹作S形游龍彎,再將由S形彎曲而形成的豎平面作順時針或反時針水平旋轉,旋轉角度90—180度,這樣S形各彎都得變形,單一的平面也被打破,從而形成扭旋式造型,然後將各彎主幹扎縛在支柱上固定(也需在主幹較細時用此法)。
主幹彎好之後,將主幹頂梢留適當長度後短剪,並在主幹各彎的外側放出主枝。注意上下主枝不要重疊,而且前面主枝(觀賞面)應向左或右側斜出。主枝選定後,主幹上其他枝條可剪去。主枝為水平橫出或向下作弧彎再伸出,然後作水平或上下S形彎,彎可作1—3彎(一般下部主枝2~3彎, I:部主枝1—2彎)。彎後短截過長枝段,促使剪口以下萌發較強且多個側枝,側枝纖摘心或冬春短剪後又發多個小側枝,如此反復兒年,則成小枝群,即為台片。羅漢松和圓柏的台片不但司『採取摘心和修剪的力、法來擴展和加密,而且可用細鐵絲將側枝纏繞後彎曲枝條來擺布,使小枝均勻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使台片提早形成。已經形成的台片,為了保持姿態,每年應經常摘心和冬春修剪。 徽州花農歷史上把上述按一定款式蟠扎、培養成型的樹樁盆景如游龍、三台式等視為正款,而將未能按一定規則蟠扎、培養成的樹樁盆景列為雜樁,也叫野款。所謂雜樁,是因樁景形式多樣,又不同於正款樁,所以稱雜。所謂野款,就是仿照山野自然樹木形態的款式,也就是自然式樹樁盆景。雜樁可以是因失去蟠扎時機而不能蟠扎正款的家育家養樹樁,如梅樁、柏樁、羅漢松等進行樹冠造型而成,也有到山野選取有欣賞價值的野樁進行樹冠造型而成。如榆樁、三角楓樁、紫藤樁、紫薇、黃山松等,還有一些灌木如天竺、虎刺、木綉球、雀舌花(小葉梔子)、杜鵑、貼梗海棠、臘梅等。
雜樁主幹一般不進行蟠扎(一些灌木如杜鵑、貼梗海棠等也進行蟠扎)或進行主幹高位蟠扎,對主枝、側枝常進行蟠扎或修剪造型。造型一般是做台片,也有經修剪形成自然:l《枝(如梅花),主枝位置,姿勢、高低,台片的形狀、大小和多少一般因樹造型,因型而定。因此樁景的優劣全憑作者的藝術鑒賞能力和造型技能。雜樁款式多種多樣,有單台、雙台、多台、 自然樹冠;有直干、斜干、曲干、懸崖曲干;有一本多干(南天竹)、叢林(虎刺),不一而足。其具體製作僅能舉幾例說明。
賣花漁村花農在上世紀70年代或以前所作的雜樁(野款)盆景,反映了傳統雜樁的製作方法和面貌,不難看出,這就是徽派傳統自然式盆景。它和現代自然式盆景相比,不大注意各種對比關
系,而且台片也很粗放,有野味而缺乏韻味。它與以前文人自娛式盆景相比,也缺乏畫意。但它畢竟是徽派現代自然式盆景的先驅之一。其實現代徽派自然式盆景就是在傳統雜樁、傳統三台式和傳統文人自娛式盆景的基礎上再借鑒國內其他盆景派別的一些技法發展起來的。 微派傳統水石盆景主要素材有砂積石、太湖石和石灰石等盆大都用黟縣青石鑿成,多為深盆,有長方形、圓形等。
山石大都挑選形狀奇特的自然石入盆,有的雖經人為加工,但不留痕跡。有單峰、雙峰;有峰、巒、丘、麓、谷之狀。有的也鑿有洞穴、山石上種植虎耳草、菖蒲、蘚、蕨之類。石置石盆中,盆面大部為山石所佔,水面很小。有的山石下部鑿有洞穴,水漫洞中,有極小游魚出沒。景物雖小,但是山青水幽,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4. 閑情偶寄 | 如何DIY一款中式風格的小品盆栽
製作中式風格的小品盆栽,可以借鑒古典空間藝術的美學。這類古典風格的盆栽,按照大小分類,本文主要介紹10cm以下的小品迷你盆栽。這類盆栽不拘一格,隨喜布置,利用草本植物代替木本植物,能夠快速成型,取材廣泛,不限於陶瓷、盆器,甚至可以用老木樁、廢舊器物,信手拈來,易得材料均可成景。
製作雖簡單,但從選材和布置上需下功夫,這是影響最終成品效果的關鍵。如海邊就地取材製作的珊瑚石盆栽,形似太湖石,有著多孔、形瘦、皴皺的特點,淺色的石材搭配出來的效果清新秀氣。製作獨具個性的小品盆栽,不僅適合自用,亦可作為送朋友、情侶的禮物,自帶高逼格。
製作小品盆栽所需工具與材料包括有孔微型三角盆、紫砂材質等。製作流程主要是先製作石豆蘭小盆景,使用淺色石材搭配,營造清新秀氣的效果。在製作過程中,需參照與其相通空間藝術如插花、園林、盆景美學,以巧置排列,別構靈奇。
參考案例及美學分析顯示,山石盆景、插花、古典園林都滲透著賞石文化。在古典園林中掇山置石是重要的造景手法,作為園林布置中的自然雕塑,蘊含太古和歷史的審美韻味。製作小景觀時,可使用景石特置、植物陪襯的手法。因此,外出遊玩時,留意腳下的奇石,不僅可增加趣味性,亦能為製作盆栽提供材料。
古代著名插花家高濂和袁宏道強調,插花與盆景布置需講究高低疏密、疏密對比,以及留白等手法。在製作小品盆栽時,應避免堆垛,減少苔蘚面積,使用留白等手法配合白色鋪面石苔蘚作點綴處理。此外,可選用模仿山川紋理的石頭進行布置,以表現寫景之意。
製作建議是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限於固定形式。製作時,需考慮環境因子,選擇適宜的材料。總結而言,製作中式風格小品盆栽需注重美學、創新與個性化,結合古典藝術的精髓,以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
5. 一盆一景一世界
「盆景」,顧名思義,即有盆有景,一甌盆容納一抹景色,由小窺大,讓人在日常生活中實現詩意的棲居成為可能。去過古典園林的人一定留意過屋舍內外錯落有致的各種雅緻盆景,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細或粗,和園林建築有機融合,使得整個環境生機盎然。盆景可謂是我國的優秀傳統藝術,它以植物和山石為基本素材,在小小的盆中構造出了心曠神怡的自然美景。泥土為大地、山石為依託、青苔為陪襯、還有或乾枯或堅挺的虯枝,彷彿是把整個森林縮小到咫尺之內,目光所及,皆是心靈的清幽。
盆景或可以稱為盆栽,但「盆景」二字更能概括其內涵,其源於古典園林造景藝術,摹仿自然山水景色。所以真正的盆景不是隨意地栽種植物,而是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模擬,內在地給觀賞者一種令心靈安寧的震撼力。中國哲學一貫講「天地之大德曰生」,靈動的生命流動是自然最大的內在法則。古人修習繪畫,也要遵循「觀天地造化」的傳統,「造化」即自然,領悟自然便是領悟生命。故而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咫尺盆景,你眼觀之,便是天地觀之,心胸自然隨之開闊,宋代人便通過「觀天地氣象」來提升心性。
盆景的取材和設計要以造化為法則,如何設置最好呢?明代文人呂初泰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見解:「盆景清芬,庭中雅趣……縈煙笑日,爛若朱霞。吸露酣風,飄如紅雨。四序含芬,薦馥一時,盡態極妍。最宜老乾婆娑,疏花掩映,綠苔錯綴,怪石玲瓏。更蒼蘿碧草,裊娜蒙茸,竹欄疏籬,窈窕委宛。閑時澆灌,興到品題。生韻生情,襟懷不惡。」盆景雖小,自然境界卻大,設置在生活環境中,跟隨四季變化,受盡自然洗禮,閑時澆灌把玩,真是納造化於眼前。為什麼推崇「老乾」、「怪石」的取材,又為何青睞「疏花」、「綠苔」的陪襯呢?此時大家是否想到了古典繪畫中也是一貫喜愛「枯樹」、「寒鴉」的意象呢?這就涉及到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思想的「古拙」,古典文人畫中尤愛「古拙」。
老子的《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拙」不是笨不是丑,是指事物原本初始的真實。對藝術而言,過多的外在修飾會遮蔽內在境界,所以「古拙文風」、「古拙畫風」成了歷代文人的追求,可謂「剝盡皮毛真實在」。在「老乾」、「枯石」的極致荒涼語境中置入生機,這不正是造化的偉力嗎?通俗的講便是「老樹發新芽」,觸動人心。另外與中國藝術密切相關的禪宗思想也在盆景藝術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影響,無論從設計者還是觀賞者的角度而言,便是不斷追求咫尺之內直覺體悟生命的本真,頓悟心源,從而達到精神的大自在。所以古松、古柏、古梅、古榕等便是製作盆景的上好選擇,加之疏花、青苔這些生命力萌發意象的點綴,古老與新生的循環以及生命本來面目的彰顯是多麼的震撼人心!
明代計成認為最佳的園林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盆景藝術亦是如此。現今不論是家裡還是辦公室里都會布置盆栽,大多是綠蘿之類的易活花木,雖說養眼、吸輻射、凈化空氣,但少了心性的創造。情人節送玫瑰花、母親節送康乃馨,斷根花木如曇花一現,滿足當下,卻少了自然真正的韻味。古典盆景藝術講求寫意、講求境界,就像宋代郭熙認為最佳的山水畫能令人「可游可居」,典雅的盆景也能令人目光所及之處安放身心,正如李漁說:「幽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置石岩下和木石居,故以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所謂無聊之極思也。」古代文人多好寄情於山水,舒展身心,既然現實生活不能實現依山傍水,那就置盆景於桌前、窗前、園中吧,眼目之所及,便皆是高山流水。
怎麼樣,盆景雖小,卻隱藏著大世界,真可謂一盆一景一世界!有機會再去古典園林,不妨在拍照的閑暇多多品味一下錯落的盆景吧。更有機會的,在自己室內布置幾許,不僅令環境清幽,更能愉悅身心,雅緻之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