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海洋風綠植

海洋風綠植

發布時間: 2021-01-30 19:43:14

❶ 海岸邊的植物有哪些

1、椰子樹

椰子樹為棕櫚科椰子屬常綠喬木,莖干粗壯直立,高達 30m。椰子樹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素有「寶樹」之稱。未熟胚乳(果肉)可作為熱帶水果食用,椰子水是一種可口的清涼飲料,除飲用外,還是組織培養的促進劑,成熟的椰肉含脂肪達 70%,可榨油,還可加工成各種糖果、糕點。椰殼可作各種器皿和工藝品,也可制活性炭;椰纖維可制毛刷、地毯、纜繩等。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網路-椰子樹

網路-紅樹林

網路-海草

網路-濱柃

網路-常綠喬木

❷ 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的植物植物有哪些阿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主要氣候特徵是: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回爽,冬天陰冷答,全年雨量適中,季節分配比較均勻。總的說來就是溫和濕潤,四季分明

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類氣候以我國東南部最為典型。其它地區,由於冬季也有相當數量的降水,冬夏干濕差別不大,因此被稱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的植物是常綠闊葉林。殼斗科、樟科、山茶科、木蘭科和金縷梅科等是常綠闊葉林中的主要樹種。典型的常綠闊葉林中的樹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徵,葉片革質全緣、表面光亮,葉面常迎向陽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綠闊葉林又有照葉林之稱。

❸ 什麼是海洋植物

海洋植物指海洋中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以生產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從低等的無真細胞核藻類到高等的種子植物,門類甚廣,共13個門,10000多種。其中硅藻門最多,達6000種;原綠藻門最少,只有1種。海洋植物以藻類為主。海洋藻類是簡單的光合營養的有機體,其形態構造、生活樣式和演化過程均較復雜,介於光合細菌和維管束植物之間,在生物的起源和進化上占很重要的地位。海洋種子植物的種類不多,只知有130種,都屬於被子植物。可分為紅樹植物和海草兩類。它們和棲居其中的其他生物,組成了海洋沿岸的生物群落。此外,海洋植物還包含海洋地衣,它是藻菌共生體。海洋地衣種類不多,見於潮汐帶,尤其是潮上帶。

海洋種子植物

海洋種子植物是海洋中能開花結果的高等植物。它們的種類不多,只有紅樹植物和海草兩類,一般不包括鹽沼植物。紅樹植物是熱帶和亞熱帶海灘上特有的木本植物。它們常常形成高矮不同的喬木或灌木叢林,形成紅樹林。在風浪比較平靜、污泥淤積比較深厚、且有潮水淹沒的淺海海灣和河口附近,最適宜紅樹植物的生長。

海草是指生長於溫帶、熱帶近海水下的單子葉高等植物。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岸附近的淺海中,被認為是在演化過程中再次下海的植物。常在潮下帶海水中形成草場。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廣,已知有12屬49種,其中7屬產於熱帶,2屬見於溫帶;3/4的種類產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國沿海已知8屬,其中海菖蒲、海黽草、喜鹽草、海神草、二葯藻和針葉藻等6屬是暖水性的,產於廣東、海南和廣西3省區沿海;蝦形藻屬和大葉藻屬是溫水性的,主要產於遼寧、河北、山東等省沿海,其中的日本大葉藻的產地,延伸至福建省和台灣省沿海,甚至粵東、廣西和香港沿海。海草場的腐殖質多,浮游生物甚豐,為幼小的魚蝦等海洋動物的繁生場所,也利於某些海鳥的棲息。大葉藻和蝦形藻等乾草,是良好的隔音材料和保溫材料。

❹ 藻類、苔蘚、蕨類植物各有哪些主要特徵

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主要特徵如下:

1、藻類植物

藻類植物屬於低等生物的一種,其結構簡單,無根、莖、葉分化,通常為單細胞、菌落或多細胞菌體。藻類植物含有豐富的光合色素,如葉綠素等,能進行光合作用,屬於自養生物。

藻類植物主要生活在水中,也生活在潮濕的岩石、樹干、土壤表面或內部。它是新生活區的先鋒植物之一,能夠在地震、火山爆發和洪水後形成的新基質上生存。

(4)海洋風綠植擴展閱讀:

藻類植物的經濟價值:

1、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無機碳,並將其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從而為水域生產力提供基礎。

2、藻類的優勢種及其繁殖程度決定了水色,而水色決定了水質是否適合養殖魚類。

3、固氮藍藻是可以提供化合氮的重要生物,也是可利用的、不可或缺的生物氮肥資源。

4、海帶、裙帶菜,紫菜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用藻類。

5、藻類植物還可以為工業提供各種所需的藻膠。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藻類植物

網路——苔蘚類植物

網路——蕨類植物

❺ 海洋植物的種類有哪些

認識海洋植物

海洋植物是海洋中利用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以生產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海洋植物屬於初級生產者,門類甚多,從低等的無真細胞核藻類(即原核細胞的藍藻門和原綠藻門),到具有真細胞核(即真核細胞)的紅藻門、褐藻門和綠藻門,及至高等的種子植物等13門,共1萬多種。

海草

海洋植物的形態復雜,個體大小有2~3微米的單細胞金藻,也有長達60多米的多細胞巨型褐藻;有簡單的群體、絲狀體,也有具有維管束和胚胎等體態構造復雜的喬木。海洋里的植物都稱為海草,有的海草很小,要用顯微鏡放大幾十倍、幾百倍才能看見。它們由單細胞或一串細胞構成,長著不同顏色的枝葉,並靠著枝葉在水中漂浮。單細胞海草的生長和繁殖速度很快,一天能增加許多倍。雖然,它們不斷地被各種魚蝦吞食,但數量仍然很龐大。

大的海草有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長,它們柔軟的身體緊貼海底,被波浪沖擊得前後搖擺,但卻不易被折斷。海草的經濟價值很高,像中國淺海中的海帶、紫菜和石花菜,都是很好的食品,有的還可以提煉碘、溴、氯化鉀等工業原料和醫葯原料。

海草是海洋動物的食物。有些海洋動物是食草的,另外一些是靠吃食草動物來維持生命的,所以,海洋中的動物多是靠海草來養活的。

海草像陸上的植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能生存。海洋綠色植物在它的生命過程中,從海水中吸收養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糖、澱粉等),以滿足海洋植物生活的需求。光合作用必須有陽光,但陽光只能透入海水表層,這使得海草僅能生活在淺海或大洋的表層,大的海草只能生活在海邊及水深幾十米以內的海底。

海草像陸上的植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能生存

海洋植物以藻類為主。海洋藻類都是簡單的光合營養的有機體,其形態構造、生活樣式和演化過程均較復雜。它們介於光合細菌和高等植物——維管束植物之間,在生物的起源和進化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海洋種子植物的種類不多,都屬於被子植物,沒有裸子植物,通常分為紅樹植物和海草兩類。它們和棲居的多種生物,組成沿岸生物群落。

海洋植物還包括一類藻菌共生體——海洋地衣。它們的種類不多,見於潮汐帶,尤其是潮上帶;其中大西洋沿岸多於太平洋沿岸。傳統上隸屬於海洋植物的海洋細菌和海洋真菌,已隨細菌和真菌的單獨成界而分離出來。

藻類植物

藻類是含有葉綠素和其他輔助色素的低等自養型植物,植物體為單細胞、單細胞群體和多細胞3種。藻類沒有真正的根、莖、葉的區別,整個植物就是一個簡單的葉狀體。藻體的各個部分都有製造有機物的功能,因此藻類也叫葉狀體植物。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體,是人類的一大自然財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類有100多種。

海藻生長在低潮線以下的淺海區域——海洋與陸地交接的地方,這裏海浪的沖擊力比較緩和,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加上陽光充足,所以無論是紅藻或褐藻,雖然顏色不同,都含有葉綠素,可以利用日光進行光合作用,它們進行光合作用時所釋放出來的氧氣,更是動物們呼吸所不可缺少的;海洋世界之所以如此繽紛熱鬧,海藻的功勞實不可沒。

海藻因其外形、顏色、姿態而有不同的種類,經常被人用來料理烹調的有:紫菜、群帶菜(海帶芽)、海帶、紅毛苔等。目前已知的海藻種類約為2300種,藻類大小形狀差異甚大,最小的如單細胞的單胞藻,長度僅5~25毫米,也有長達300米的昆布,可以繞房子好幾圈。有些為群體、管狀、絲狀或薄膜狀。漲潮時,海藻隨著海水的水流漂動,一簇簇的好像一片海洋森林,也是魚、蝦、貝類的托兒所。退潮時,海藻則無精打采地癱在岩石表面上,顯出一副可憐相,原來它們竟是如此可愛的海中植物。

海藻大小形狀差異甚大

海藻沒有根、莖、葉等組織

海藻雖然和一般植物類似,但事實上,它們沒有植物的基本構造,沒有根、莖、葉等組織,海藻的根只有固著作用,沒有吸收養分的功能。固著部分長出的莖狀結構稱為葉柄,這些葉柄都要靠海水浮力來支撐,所以依藻類的生態習性,藻類必須有穩固的基底才能附著。

科學家根據海藻所吸收太陽光譜中的某種色系來為它們命名。生長在淺海的綠藻會吸收紅色光譜,綠藻的種類有石發、石蒓、水棉等。紅藻能吸收藍光,紅藻有紫菜、石花菜、雞冠菜等。褐藻則界於紅、綠藻之間,最常見的是海帶及裙帶菜。海藻除了當食物外,還能製造氧氣,大氣中50%的氧氣是藻類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來的,這和人類生存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所有的海藻盡管顏色不同,但都含有葉綠素

藻類和一般的高等植物一樣,在生態系統中扮演初級生產者的角色,是魚、蝦等的食物來源。人類也視其為重要營養成分。消暑聖品洋菜果凍,就是以海藻的提煉物「洋菜」為凍膠做成的。小孩熱衷的各式海苔均以海藻為原料,日式壽司那黑黑的外皮更是非海苔製作不可。近年諸多保健補血食品、肥料、制葯甚至提煉工業用的石油,也都以海藻為訴求,這么大的需求量會不會讓原料枯竭呢?

雖然海藻的天敵多,但其生命力卻相當強,因為死後的海藻成體仍可長出新芽取代死去的個體,或從孢子中發芽成長,讓生命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加上近年實驗出來的人工養殖方式,海藻應是無虞匱乏。

如果你知道這些海味的營養價值,你會更珍惜這些海底植物。根據「台灣海產常用食品之營養成分表」,紫菜的營養成分非常豐富,蛋白質含量很高,比雞肉、雞蛋、豬肉還高;含鐵量也高,高於雞肝、豬肝、牛肝8倍多;而且含鈣量高於乳類7倍多。

海帶營養成分和紫菜有一定差異,可防癌,這與它含有大量的硒有關。

裙帶菜雖然整條質地柔軟,卻只有嫩葉部分被採摘之後曬干出售。通常市場看到的裙帶菜,表面一層灰狀,葉身茶褐色,煮熟後則是綠色。它的功用和紫菜、海帶相同。

海洋種子植物

海洋種子植物是海洋中能開花結果的高等植物。它們的種類不多,只有紅樹植物和海草兩類,一般不包括鹽沼植物。

紅樹植物是熱帶和亞熱帶海灘上特有的木本植物。它們常常形成高矮不同的喬木或灌木叢林,形成紅樹林。風浪比較平靜、污泥淤積比較深厚且有潮水淹沒的淺海海灣和河口附近,最適宜紅樹植物的生長。

紅樹

紅樹植物長期生長在特殊生境中,在形態構造上有著一系列特徵:①有抵抗風浪和適應松軟且缺氧泥灘的特殊根系,如支柱根、板狀根、欖狀根、出水呼吸根和氣生根等;在皮層中有豐富的通氣組織,外圍有較厚的木栓層。②有胎萌現象。幼苗在母體果實中萌發,胚體伸長呈棒狀,成熟降落後漂浮於水面,有的扎入泥灘定居。③葉片角質層加厚,氣孔下陷,並局限於葉片下面部位;有貯水組織,葉脈尖端擴大成為貯水的管胞;柵欄組織細胞間有長形的石細胞或韌皮狀機械細胞,葉內幾無細胞間隙;上、下皮層外部有含單寧的細胞層,下表皮密生茸毛,上表層具鹽腺系統能泌鹽,以適應鹽生生境的生理乾旱。④樹皮富含單寧,高者可達20%~30%,以增強抗拒海水侵蝕的能力。

世界上屬於紅樹植物的科、屬、種數,迄今統計數據不完全一致。這是由於對紅樹林沼澤邊緣以及潮汐偶然到達的河流兩岸所生長的一些植物,是否歸屬紅樹植物有著不同的看法。根據美國C.J.道斯1981年的統計,全世界已知的紅樹植物共有18科23屬80種,分別隸屬於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最大分布中心在東南亞,種數達65種,美洲東、西兩岸和西非洲海岸的種數都很少,分別為11種、9種和9種。

紅樹植物是熱帶和亞熱帶海灘上特有的木本植物

中國目前已知的紅樹植物有16科19屬30種,分布於廣西、廣東、台灣和福建四省(區)。海南島種類較多,有15科28種,向北逐漸減少,福建只有6科7種,到福建福鼎則只有1種。福建以北,氣候條件不適於紅樹的生長。中國的紅樹植物中以紅樹科的木欖、紅樹、角果木和秋茄等屬為主。目前中國最高大的紅樹植物為紅樹科的海蓮和海桑科的海桑,高達15米;分布最南的為海南島三亞的紅樹;最北的為台灣淡水和福建福鼎的秋茄;分布最廣的是灌木桐花樹(又名蠟燭果)等。

海草是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域沿岸淺水中的單子葉植物,常在沿岸潮下帶淺水中形成海草場。它們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其生物生產力在熱帶海洋中是最高的。

海草為適應生活環境,在形態構造上也有一些相應的特徵:①有發育良好的根狀莖(水平方向的莖),使各個個體在附著基上交織生長以鞏固植體,進而形成海草場。②葉片柔軟,呈帶狀或切面構造為圓柱狀,以便在海水流動時保持直立;葉片內部有規則排列的氣腔,以便於漂浮和進行氣體交換。③花著生於葉叢的基部,雄蕊(花葯)和雌蕊(花柱和柱頭)高出花瓣以上;花粉一般為念珠形且粘結成鏈狀,以借海水的流動受粉。

海草在世界上分布廣泛

海草屬於沼生目,現知12屬49種,隸屬於兩科:①眼子菜科,花粉粒呈伸長形。包括大葉藻屬、蝦形藻屬、異葉藻屬、二葯藻屬、海神草屬、針葉藻屬、全楔草屬、根枝草屬。②水鱉科,花粉粒呈圓球形。包括海菖蒲屬、海黽草屬、喜鹽草屬。

大葉海草

海草在世界上分布廣泛,有7屬產於熱帶,5屬見於溫帶;3/4的種類產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一些種類產於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太平洋岸;歐洲大西洋沿岸僅1屬,地中海有2屬。中國沿海現知有8屬海草,其中海菖浦、海黽草、喜鹽草、海神草、二葯藻和針葉藻等6屬是暖水性的,產於廣東和廣西沿海;蝦形藻和大葉藻屬是溫水性的,主要分布在遼寧、河北和山東沿海,其中日本大葉藻南伸到中國福建和香港沿海。

海草類在某些沿岸海域形成廣大的海草場,由於這一帶腐殖質多,浮游生物也隨之增多,因此成為幼蝦稚魚優良的繁生場所,亦利於某些海鳥的棲息。北歐的大葉藻場曾經由於真菌病害大量死亡,從而影響了海鳥的生存,引起科學界的重視並組織力量搶救。大葉藻和蝦形藻等的乾草是良好的保溫材料和隔噪音材料,可用於建築業。

海底森林

海底森林就是世界稀有的樹種紅樹林,這種生長在海底的紅樹林高低參差不齊,最高的可達5米。它們落潮時從灘地露出,漲潮時被海水吞沒,只有高一些的,微露梢頭,隨波搖晃,各種各樣的鳥兒就在樹梢歇腳,白鷺、蒼鷺、黑尾鷗都是這里的常客。斑鳩還長年在較高的樹上築巢安家。海底森林的樹木共有5科6種。它們的根部特別發達,盤根錯節,繞來纏去,千姿百態,很有觀賞價值。在有680千米海岸線的福建漳州沿海,紅樹林資源異常豐富。漳州市雲霄縣漳江出海口就有千畝紅樹林。

紅樹林

紅樹林是生長在海水中的森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及河口潮間帶特有的森林植被。它們的根系十分發達,盤根錯節於灘塗之中。漲潮時,它們被海水淹沒,或者僅僅露出綠色的樹冠,彷彿在海面上撐起一片綠傘。潮水退去,則成一片鬱郁蔥蔥的森林。

紅樹林

紅樹林海岸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南美洲東西海岸及西印度群島、非洲西海岸是西半球紅樹林生長的主要地帶。在東方,以印尼的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西海岸為中心分布區。沿孟加拉灣——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至非洲東部沿海,都是紅樹林生長的地方。澳大利亞沿岸的紅樹林分布也較廣。印尼——菲律賓——中印半島至我國廣東、海南、台灣、福建沿海也都有分布。由於黑潮暖流的影響,紅樹林海岸一直分布至日本九洲。

紅樹林主要分布於熱帶地區

中國的紅樹林海岸以海南省發育最好,種類多,面積廣。紅樹植物有10餘種,有灌木也有喬木。因其樹皮及木材呈紅褐色,因而稱為紅樹、紅樹林。紅樹的葉子不是紅色,而是綠色。枝繁葉茂的紅樹林在海岸形成的是一道綠色屏障。紅樹林發育在潮灘上。這里很少有其他植物立足,唯有紅樹林抗風防浪,形成獨特的紅樹林海岸。

紅樹能從沼澤性鹽漬土中吸取水分及養料

紅樹具有高滲透壓的生理特徵。由於滲透壓高,紅樹能從沼澤性鹽漬土中吸取水分及養料,這是紅樹植物能在潮灘鹽土中紮根生長的重要條件。紅樹的根系分為支柱根、板狀根和呼吸根。一棵紅樹的支柱根有30餘條。這些支柱根像支撐物體最穩定的三腳架結構一樣,從不同方向支撐著主幹,使得紅樹經得起風吹浪打。這樣的紅樹林,對保護海岸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1960年發生在美國佛羅里達的特大風暴,沿岸被毀壞的紅樹有幾千棵,但是連根拔掉的很少。

紅樹植物的呼吸根,顧名思義,即起到呼吸作用。在沼澤化環境中,土壤中的空氣極為缺乏。紅樹植物為了適應這種缺氧環境,呼吸根極為發達。呼吸根有棒狀也有膝曲狀的。有的纖細,其直徑僅有0.5厘米,有的粗壯,直徑達10~20厘米。紅樹植物板狀根是由呼吸根發展而來。板狀根對紅樹植物的呼吸及支撐都有利。紅樹植物根系的特異功能,使得它在漲潮被水淹沒時也能生長。紅樹植物以如此復雜而又嚴密的結構與其生長的環境相適應。紅樹植物的種子成熟後在母樹上萌芽,幼苗成熟後,由於重力作用使幼苗離開母樹下落,插入泥土中,這種「胎生」現象在植物界是很少見的。更使人們驚奇的是,幼苗落入泥中,幾小時後就在淤泥中紮根生長。有時從母樹落下的幼苗平卧於土上,也能長出根,扎入土中。當幼苗落至水中時,它們隨海流飄泊。有時在海水中漂泊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年也未能找到它生長所需的土壤。然而,一旦遇到條件適宜的土壤就立即紮根生長。紅樹革質的葉子能反光,葉面的氣孔下陷,有絨毛,在高溫下能減少蒸發,因此具有耐旱的生態特徵。它葉片上的排鹽腺可排除海水中的鹽分。除了胎萌以外,紅樹植物還具有無性繁殖即萌櫱能力。在它們被砍伐後,很快在基莖上又萌發出新的植株。

繁茂的紅褐綠藻

在水質肥沃的海洋沿岸,退潮以後常見到一些葉片很大的植物覆蓋在岸邊的礁石上,它們連在一起就像一張張巨大的地毯;而漲潮以後,這些植物又伸展開來,懸浮在海水之中,隨波拂動,很像田野里茂密的青紗帳。這些植物就是海藻,它和隨波逐流的單細胞藻相反,是固定在海底生活的多細胞藻類,所以也叫做定生藻類。

褐藻

定生藻的種類很多,在生長茂密的地方往往呈現出五顏六色。有的像春風吹綠的江南,呈現一片翠綠;有的像金秋染就的霜葉,紅似二月之花;有的像玻璃海棠,呈現一片褐色。這綠色的就叫綠藻,它之所以呈綠色是因為其細胞里含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B;紅色的是紅藻,細胞里含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D;褐色的就叫褐藻,細胞里含有葉綠素A和葉綠素C,所呈現的顏色都是由兩種葉綠素相混後而形成的。

個體長得最大、結構最為復雜的定生藻要算褐藻了。漂如綵綢的海帶、形似馬尾的馬尾藻、長達50米的巨藻等都是褐藻。據記載,哥倫布當年在大西洋破浪航行時,忽見前方有一片風平浪靜的區域,以為到了大陸了,便欣喜若狂,趨近一看,原來是一片海藻,船員們膽戰心驚地奮戰了幾個晝夜才走出這片藻海。這就是馬尾藻,那個海區從此被命名為馬尾藻海。

拿起一棵海帶就會看到它的底部有一段像樹根一樣的部分,這段像根的部分叫做固著器。它的作用就像輪船的錨一樣,能將海藻體牢牢固定在海底的礁石上。海帶還有一條像植物莖一樣的主幹部分,它的兩側是寬大的葉片。主幹部分可以把葉片支撐起來,使它朝上浮起,有利於接受陽光,但它的強度還不足以將葉片托出水面。海帶的葉片很寬,有利於它接受更多的陽光。

大型褐藻

表面上看來,定生藻也像陸地上的植物一樣,有根有莖有葉,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有著根本的不同。陸生植物,根扎在土壤之中,吸收水分和養料,經過莖部把養料運送到各個枝葉之上;而海藻還沒有形成這種特殊的管道用來輸送水和養料,可以說它的全身都是「嘴」,靠整個葉片從水裡吸收營養。樹木花草的葉子都有反正面,兩面的顏色和作用卻不大一樣,但海藻的葉片卻沒有反正面,整個藻體包括莖和固著器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有些大型褐藻,為了使葉片向上伸展開來,以便更好地接受陽光,往往有很多氣囊長在葉片的兩側或莖上,氣囊里充滿了氮氣、氧氣和二氧化碳,其作用也像氣球一樣,使葉片比重減輕,永遠懸浮在藍色的海水之中,隨波漂盪。

褐藻的生活史有兩個階段,人們往往叫它世代交替。平時我們所見到的葉片稱為孢子體,因為它上面生長著無數被稱做孢子囊的小囊,小囊裡面裝滿生殖細胞,叫做孢子。到了生殖期,孢子囊破裂,大量帶著鞭毛能活動的游動孢子一涌而出,紛紛游向海底,慢慢長成小的配子體。這種配子體有雌有雄,雄配子體產生出能活動的精子,游到雌配子體產生的不能流動的卵子處,二者結合而成為合子,這合子就會慢慢發育成一株新的海藻。

褐藻有1500多種,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里,只有1%的種類生活於淡水中;紅藻有4100多種,有95%的種類生活在海洋里,如紫菜、紅皮藻等;也許是急於向陸上發展的緣故,6000~7000種綠藻中只有15%的成員還留戀著大海,如滸苔、礁膜、石蒓等,其餘都跑到淡水裡去了,難怪它成為陸生植物的祖先。我國海域有紅藻463種、褐藻165種、綠藻207種,共835種,佔世界總數的1/8。紅藻要求的光照強度不是很高,所以它能棲身於水深250米的地方,褐藻在50米以下就不見蹤影了,所以在大型褐藻遮擋的陰影里,常會發現有紅藻。紅藻在熱帶海域分布最廣,由於它能分泌碳酸鈣,所以對珊瑚礁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

海帶

不少海藻是美味食品,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食用歷史。人們都知道常吃海帶就不會得粗脖子病(即甲狀腺腫大),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碘(其含碘量比海水的含量高10萬倍)。除碘外,海藻中還含有很多其他營養成分,既可供食用又是重要工業原料,用途相當廣泛,所以,我國沿海開展了大規模的海藻人工養殖,目前我國養殖海帶的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海藻中還含有大量的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美國實行鉀鹽禁運,迫使美國科學家從巨藻中提取氯化鉀,用以生產肥料和火葯。在大戰期間僅加利福尼亞一個州就從海里收獲巨藻150萬噸。現在人們還從海藻中提取藻朊,用來製造醫葯品、黏合劑、穩定劑、乳化劑、化妝品、補牙劑、肥皂等。

這些種類繁多的大型藻類,既是海洋里有機物的生產者、食物鏈的基礎,也是重要的海洋資源。

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又稱薩加索(葡語葡萄果的意思)海,是大西洋中一個沒有岸的海,大致在北緯20~35度、西經35~70度之間,覆蓋大約500~600萬平方千米的水域。馬尾藻海圍繞著百慕大群島,與大陸毫無瓜葛,所以它名雖為「海」,但實際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海,只能說是大西洋中一個特殊的水域。

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是一個「洋中之海」,它的西邊與北美大陸隔著寬闊的海域。其他三面都是廣闊的洋面。所以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海岸的海,因此也沒有明確的海岸劃分界線。

馬尾藻海上大量漂浮的植物馬尾藻屬於褐藻門、馬尾藻科,是最大型的藻類,是唯一能在開闊水域上自主生長的藻類。這種植物並不生長在海岸岩石及附近地區,而是以大「木筏」的形式漂浮在大洋中,直接在海水中攝取養分,並通過分裂成片、再繼續以獨立生長的方式蔓延開來。據調查,這一海域中共有8種馬尾藻,其中有2種數量占絕對優勢。以馬尾藻為主,以及幾十種以海藻為宿主的水生生物又形成了獨特的馬尾藻生物群落。馬尾藻海的海水鹽度和溫度比較高,原因是遠離大陸而且多處於副熱帶高氣壓帶之下,少雨而蒸發強;水溫偏高則是因為暖海流的影響,著名的灣流經馬尾藻海北部向東推進,北赤道暖流則經馬尾藻海南部向西部流去;上述海流的運動又使得馬尾藻海水流緩慢地做順時針方向轉動。

碧海藍天——最清澈的海

馬尾藻海最明顯的特徵是透明度高,它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清澈的海。馬尾藻海遠離江河河口,浮游生物很少,海水碧青湛藍,透明度深達66.5米,個別海區可達72米。一般來說,熱帶海域的海水透明度較高,達50米,而馬尾藻海的透明度達66米,世界上再也沒有一處海洋有如此之高的透明度。所謂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徑為30厘米的白色圓板,在陽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至看不見的深度。

馬尾藻海上的漂浮植物——馬尾藻

馬尾藻海在某些海區,透明度達到72米。每當晴天,把照相底片放在1000餘米的深處,底片仍能感光。這是所有其他海區望塵莫及的。馬尾藻還是一個十分奇特的海區,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北緯23~35度,西經40~75度)正是大西洋副熱帶高壓中心,沿著高壓中心的邊緣經行的順時針大洋環流形成了它的「海岸」,西、北緯墨西哥灣暖流,東為加那利寒流,南為北赤道暖流,中間圍成了一個面積達64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4500米以上的海區。

漁類

馬尾藻海中生活著許多獨特的魚類,如飛魚、旗魚、馬林魚、馬尾藻魚等。它們大多以海藻為宿主,善於偽裝、變色,打扮得同海藻相似。最奇特的要算馬尾藻魚了。它的色澤同馬尾藻一樣,眼睛也能變色,遇到「敵人」,能吞下大量海水,把身軀鼓得大大的,使「敵人」不敢輕易碰它。

海航迷霧

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經過這片海域時,船隊發現前方視野中出現大片生機勃勃的綠色,他們驚喜地認為陸地近在咫尺了,可是當船隊駛近時,才發現「綠色」原來是水中茂密生長的馬尾藻。1492年8月3日早晨,哥倫布率領的一支船隊,就在那裡被馬尾藻包圍了。他們在馬尾藻海上航行了整整三個星期,才擺脫危險。

馬尾藻海被譽為「海洋的墳地」

自古以來,誤入這片「綠色海洋」的船隻幾乎無一能「完璧歸趙」,在帆船時代,不知有多少船隻,因為誤入這片奇特的海域而被馬尾藻死死纏住,船上的人因淡水和食品用盡而無一生還,於是人們把這片海域稱為「海洋的墳地。」

馬尾藻海鹽分偏高、海水溫暖、浮游生物眾多

在航海家們眼中,馬尾藻海是海上荒漠和船隻墳墓。在這片空曠而死寂的海域,幾乎捕撈不到任何可以食用的魚類,海龜和偶爾出現的鯨魚似乎是唯一的生命,此外就是那些單細胞的水藻。在眾口流傳的故事中,馬尾藻海被形容為一個巨大的陷阱,經過的船隻會被帶有魔力的海藻捕獲,陷在海藻群中不得而出,最終只剩下水手的累累白骨和船隻的殘骸。而百慕大三角作為這一海域上最著名的神秘地帶,則將這些傳說的恐怖神奇推向了極致。

在海洋學家和氣象學家的共同努力下,馬尾藻海「詭異的寧靜」和船隻莫名被困的原因被找出來了。原來,這塊面積達300萬平方千米的橢圓形海域正處於4個大洋流的包圍中心。在西面的灣流、北面的北大西洋暖流、東面的迦納利寒流和南面的北赤道暖流相互作用的結果下,馬尾藻海以順時針方向緩慢流動,這就是這里異乎尋常「平靜」的原因。正是這種原因,才會使古老的依賴風和洋流助動的船隻在這片海域踟躕不前。由此,馬尾藻海鹽分偏高、海水溫暖、浮游生物眾多的問題,也都紛紛迎刃而解。雖然馬尾藻海中的海藻被證實了並非是阻擋船隻前進並吞噬海員的魔藻,但籠罩在它頭上的神秘光暈卻並未因此而消失。

無岸之海

世界上的海大多是大洋的邊緣部分,都與大陸或其他陸地毗連。然而,北大西洋中部的馬尾藻海卻是一個「洋中之海」,它的西邊與北美大陸隔著寬闊的海域。其他三面都是廣闊的洋面。所以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海岸的海,因此也沒有明確的海岸劃分界線。

馬尾藻海的海面上布滿了綠色的無根水草——馬尾藻,彷彿一派草原風光。在海風和洋流的帶動下,漂浮著的馬尾藻猶如一條巨大的橄欖色地毯,一直向遠處伸展。除此之外,這里還是一個終年無風區。在蒸汽機發明以前,船隻只得憑風而行。那個時候,如果有船隻貿然闖入這片海區,就會因缺乏航行動力而被活活困死。所以自古以來,馬尾藻海被看做是一個可怕的「魔海」。

蔚為壯觀的海上草原

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多日的哥倫布探險隊,1492年9月16日這天,忽然望見前面有一片大「草原」。要尋找的陸地就在眼前了,哥倫布欣喜地命令船隊加速前航。然而,駛近「

❻ 海草的代表植物有哪些

海草是唯一淹沒在淺海水下的被子植物,全球12屬多種海草中,南中國海海域就分布了8屬20多種,海草在我國的分布從溫帶的黃海、渤海一直延伸到亞熱帶的福建、香港沿海,在熱帶的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也有分布。

海菖蒲的植株植物的起源雖則是在海洋,但海草卻是二次下海的。海草屬於單子葉植物,在植物界系統地位是很高的。因此,有關海草的研究,一直是海草學家十分感興趣的問題。

海草是許多動物的一種直接的食物來源。在得克薩斯灣的海草床的研究中,Fry和Parker(1979)發現小蝦和小魚利用海草及其相關的藻類作為它們的初級營養源,海草常是幼蝦、稚魚的優良繁殖場所。他們在對340個動物進行穩定碳核素比率的測定基礎上分析說明了它們對海草的消耗水平和依賴關系。

海草群落是許多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和隱蔽場所。Kikuchi(1974)發現,當大葉藻的產量降低時,許多十足目動物、雛鳥和青壯期的魚類產量顯著下降;大葉藻場的衰退會引起魚類和附生的無脊椎動物種群的動物區系的變化。

海菖蒲植株

海草是附生動植物重要的底物。Harlin(1980)曾列舉出在海草葉片上,附生有450種以上的大型藻類、150種以上的小型藻類(大多數是硅藻)和180種以上的無脊椎動物。

海草從海水和底質沉澱物的表面搬運養分(吸取清除掉)的效率很高,是控制淺水水質的關鍵植物。因此,海草能在水中可溶性營養鹽很低的條件下生長。Bell(1979)發現海黽草屬植物的形態變化與底質沉澱物中有機質含量的百分率有關。她指出當底質沉澱物中有機質含量的百分率增加時,葉面積指數會隨之增加。

A.植株;B.雌花序;C.葉尖;D.果實黑須根蝦形藻(大葉藻科)

大葉藻的葉子細長呈帶狀,長30~150厘米,寬0.7~1.5厘米,呈鮮艷綠色,春夏兩季生長繁茂,花為淡黃色。

蝦形藻的分枝較密,匍匐的莖和根固著在岩石上,葉細長鮮綠色,一般長30~140厘米,寬0.2~0.4厘米,每年的三四月份長出花枝,花被花苞包著。

叢生大葉藻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潮下帶石沼中,根較短,集生在匍匐莖的結節處,長不過5厘米。葉片長60~70厘米,寬3~5毫米,葉脈有5~7條,中脈在葉的頂端略變寬,葉鞘長約5~15厘米,比葉片略寬,管狀,葉頂端鈍圓。繁殖枝較少,長30~60厘米,肉穗花序,線形。雄蕊葯室長4~5毫米,寬約1毫米,花粉散放後衰萎,雌蕊的子房長約2.5毫米,花柱長約2毫米,柱頭有2個,果實卵形,具鉤,長3~3.5毫米,果皮具有明顯的縱向的肋。

叢生大葉藻

日本大葉藻

多年生草本單子葉植物,匍匐生長在潮間帶下部和潮下帶沙石上。匍匐枝的每個結節處有2條根與1片向上的原葉體。節間長短不一,通常長3~3.2毫米,通常有2~4個葉片從葉脈上長出,葉鞘長1.25~6厘米,略比葉片寬,覆蓋著膜質的瓣。葉片長3~30厘米,寬1.25~1.5毫米。基部較窄,葉脈有3條,中脈頂部變寬,略分叉,葉的頂端鈍圓。繁殖枝最長的達2.5厘米,具1~5個佛蕊苞。肉穗花序,線形,頂端鈍形,具有4~5個雌花,4~5個雄花。雄蕊的葯室長橢圓形,長1.5~2毫米,寬1毫米,花粉散放後衰萎,雌蕊的子房長橢圓形,長1.5~2毫米,花柱與子房等長。柱頭有2個,長1~1.5毫米,開花後凋落。果實為橢圓形,長約2毫米,具有1個喙,果皮膜質,為紅褐色。

大葉藻

大葉藻是多年生草本單子植物,生長在低潮帶下部,潮下帶石沼中。具有匍匐的地下莖和直立莖的分化,地下莖直徑為2~5毫米,分節明顯,直立莖扁壓,長10~35毫米,管狀,膜質。葉片長120厘米,寬2~12毫米,葉脈為5~11條。繁殖枝長150厘米,重復分枝,具有較多佛蕊苞。佛蕊苞鞘較長,通常長40~85毫米,寬2~4毫米。肉穗花序,線形,鈍圓,具雌、雄花各約20朵。雄蕊葯室長4~5毫米,寬1毫米,雌蕊子房長2~3毫米,花柱長1.5~2.5毫米,柱頭2個,長2~3.5毫米。果實橢圓形或卵圓形,長2.5~4毫米,一般具鉤。果皮膜質或皮革質,褐色,具有較明顯的條紋。

大葉藻

紅須根蝦形藻

多年生草本單子植物,生長在低潮帶或潮下帶石沼中。匍匐莖直徑5毫米,每個結節具有2條根和1個葉片,老的結節處覆蓋著一叢淡紅色至暗褐色根,長約10厘米,節間較短,4~5毫米,葉鞘長達25厘米,背面呈綠色,葉片較長,長達1~1.5米,寬1.2~4.5毫米,葉脈5條,中脈到頂。繁殖枝退化,成單一的花序,通常為線形、披針形。雄蕊由2個線形的葯室組成,長約2毫米,散放花粉後脫落。雌蕊的花房中心固定,與花序成45度角,花柱長2毫米,柱頭有2個,果實扁壓,呈新月狀,背面中央有脊。種子為橢圓形。

海人草

海人草,高5~25厘米,暗紫紅色,軟骨質,有不規則的叉狀分枝。固著器為盤狀構造。枝圓柱狀,頂端如狐尾,全體密被毛狀小枝,但基部大多脫落。小枝的圍軸細胞8~10個。四分孢子囊位於小枝的頂端膨大部分,螺旋狀排列。囊果卵圓形,無柄,生於小枝的上部或中央部分的側面。

海人草

海人草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岸附近的淺海中,被認為是在演化過程中再次下海的植物。常在潮下帶海水中形成草場。在世界上的分布很廣,已知有12屬49種,其中7屬產於熱帶,2屬見於溫帶;3/4的種類產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海人草根系發達,有利於抵禦風浪對近岸底質的侵蝕

陸地上的植物有樹木花草,它們構成大片森林、草原或花園綠地。海洋里的植物都稱為海人草,有的海人草很小,要用顯微鏡放大幾十倍、幾百倍才能看見。它們由單細胞或一串細胞所構成,長著不同顏色的枝葉,靠著枝葉在水中漂浮。單細胞海人草的生長和繁殖速度很快,一天能增加許多倍。雖然,它們不斷地被各種魚蝦吞食,但數量仍然很龐大。

大的海人草有幾十米甚至幾百米長,它們柔軟的身體緊貼海底,被波浪沖擊得前後搖擺,但卻不易折斷。海人草的經濟價值很高,像我國淺海中的海帶、紫菜和石花菜,都是很好的食品,有的還可以提煉碘、溴、氯化鉀等工業原料和醫葯原料。

海人草是海洋動物的食物。有些海洋動物是食草的,另外一些是靠吃「食草」動物來維持生命的,所以,海洋中的動物都是靠海人草來養活的。

海人草像陸上的植物一樣,沒有陽光就不能生存。海洋綠色植物在它的生命過程中,從海水中吸收養料,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糖、澱粉等),以滿足海洋植物生活的需要。光合作用必須有陽光。陽光只能透入海水表層,這使得海人草僅能生活在淺海中或大洋的表層,大的海人草只能生活在海邊及水深幾十米以內的海底。

海茜

海茜的代表是馬尾藻,藻體為黃褐色,匍匐狀,長40~80厘米;主幹細長,單生。葉通常為長披針形,長約5~6厘米,寬為3~4毫米,葉緣有淺缺刻或鋸齒。氣囊為紡錘形或橢圓形,頂端微突,囊柄較長。

海茜

亨氏馬尾藻,多年生海藻,高50~100厘米,固著器圓盤狀。主幹為1~2厘米,自上生出數條主枝。主枝絲狀,扁壓,其上生出同形的側枝。體下部的葉單條或分枝,長在10厘米上下,中肋隆起,十分明顯,達於葉尖,毛窠散布於中肋兩側,上部葉為狹披針形,長5~8厘米;中肋明顯,及於頂端,毛窠各一列,散布於中肋兩側,有銳而淺的鋸齒。氣囊圓球形或略延長,頂圓,囊柄較長。生殖托圓柱狀,單條或稍有分枝,表面呈瘤狀,頂端略細,總狀或復總狀排列,一般雄托長5~20毫米,徑1毫米,雌托長2~10毫米,徑1~1.5毫米。

鼠尾藻的藻體為暗褐色,高10~50厘米,最高可達120厘米。固著器為扁平的圓盤狀,邊緣有裂縫,上生有一條主幹。主幹短,圓柱形,有鱗狀的葉痕。主幹頂端長出數條初生枝。幼期鱗片狀小葉密密地排列在主幹上,很像一個小松球。初生枝的幼期也覆蓋以密螺旋狀重疊的鱗片葉,次生枝短,枝上有縱溝紋。葉絲狀,披針形,邊緣全緣或有粗鋸齒。氣囊小,窄紡錘形或倒卵圓形,有囊柄。生殖托為長橢圓或圓柱狀,先端鈍,生於葉腋間。

海茜

巨藻

巨藻是褐藻門巨藻科的一屬,是海藻中個體最大的一個類群,較為人熟知的有大型褐藻。

巨藻

孢子體長達幾十至百米以上,固著器由數回叉狀分枝的假根組成,呈圓錐狀,莖直立,圓柱形,靠近基部數回叉狀分枝,葉片偏於一側排列在莖上,由於莖扭曲而呈螺旋狀。成熟的葉片不分裂,略隆起。邊緣有鋸齒;葉柄短,葉的基部具有亞球形或紡錘形的氣囊。孢子囊生在藻體基部的孢子葉中,孢子葉開始全緣,後來從基部到頂端分裂成相等的兩部分,經4~5次分裂後形成較窄的線形葉,孢子囊散布於孢子葉整個表面。配子體微小,生活史為孢子體發達的異形世代交替。有3種,主要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自阿拉斯加經加拿大、美國至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秘魯和南非等地。中國只有引進的巨藻1種,已在山東長島縣落戶,生長勢態良好。巨藻是冷水性種類,生長在潮下帶水深6~20(80)米的岩石上。巨藻用於生產多種化工、醫葯產品,是褐藻膠的主要原料,同時還是動物飼料和製取甲烷的原料。

巨藻藻體黃褐色,高達40米

巨藻藻體為黃褐色,高達40米。莖4~5次叉狀分枝,每個分枝頂部葉片呈寬鐮刀狀,隨著年齡增加,漸漸變窄,成熟藻體偏於一側的葉片,為披針形,長40~75厘米,寬8~15厘米,邊緣有鋸齒,孢子葉著生在莖的基部,靠近固著器。氣囊亞球形,著生在葉片的基部。巨藻屬於褐藻類,它們是藻類王國中最長的一族。大多數巨藻可以長到幾十米,最長的甚至可以達到200~300米,重達200千克。靠1米多長的固著器將藻體固定在礁石上。巨藻的中心是一條主幹,上面生長著100多個樹枝一樣的小柄,柄上生有小葉片,有的葉片長達1米多,寬度達到了6~17厘米。葉片上生有氣囊,氣囊可以產生足夠的浮力將巨藻的葉片乃至整個藻體托舉起來。這些氣囊有規律地排列在葉片上主葉脈的兩側。在巨藻生長茂盛的地方,巨大的葉片層層疊疊地可以鋪滿幾百平方千米的海面。巨藻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之一。在適宜的條件下,每棵巨藻一天內就可以生長30~60厘米。一年裡,一棵巨藻可以長到50多米。生長在熱帶的巨藻全年都在生長,海邊的以採集巨藻為生的漁民們每年可以收獲3到4次。巨藻的壽命一般在4到8年之間。最長壽的巨藻可以生長12年。如果每公頃海面種植1000棵巨藻,那麼每年可以收獲新鮮的巨藻750~1200噸。巨藻原產於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澳大利亞、紐西蘭、秘魯、智利及南非沿岸都有分布。

波喜盪草

波喜盪草屬波喜盪草科,有3種,分布於地中海沿岸及大洋洲。我國有波喜盪草F.australis Hook.f,1種,產於廣東海南島,為一沉沒於海水中的多年生、具根狀莖的草本。

波喜盪草屬都是生長在海水中的鹹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和澳大利亞沿海。2006年,在西班牙的地中海島嶼伊維薩島南部發現了大約有8千米長的大范圍波喜盪草生長區域,可能已經持續有10萬年之久。

因為其名稱源自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波塞冬,所以也被翻譯為「海王神草」。

❼ 溫帶海洋性氣候一般培育哪些植物

樓上的在亂說了。油橄欖是地中海式氣候的植物,苔蘚極地氣候的,椰專樹是熱帶的啊。屬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典型植物其實跟溫帶季風氣候的差不多。都是落葉闊葉林帶。我們華北地區有的,那也差不多都有。楓樹,鬱金香……還有好多還多

❽ 地中海氣候適合種什麼植物

地中海氣候適合的植物:
種植的植被是:常綠硬葉林
農作物:主要是小麥和大麥,內其次是燕麥和玉米容
經濟作物:柑橘,葡萄,橄欖
花卉:水仙,鬱金香,風信子,花毛茛,番紅花。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區由西風帶和副熱帶高壓帶及信風帶交替控制。冬季時,西風帶南移至此氣候區內,西風從海洋上帶來潮濕的氣流,加上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因此氣候溫和多雨。而夏季時,副熱帶高壓或信風向北移至此氣候區內,氣流以下沉為主,再加上沿海涼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氣候乾燥炎熱。
地中海氣候的地區:地中海氣候(Mediterranean climate),又稱作副熱帶夏干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是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其分布於30-40度大陸西岸,包括地中海沿岸、黑海沿岸、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澳大利亞西南部伯斯和南部阿德萊德一帶,南非西南部,以及智利中部等地區,因地中海沿岸地區最典型而得名。

❾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典型植物

樓上的在亂說了。油橄欖是地中海式氣候的植物,苔蘚極地氣候的,椰樹是熱帶的啊。
溫帶海洋回性氣候答的典型植物其實跟溫帶季風氣候的差不多。都是落葉闊葉林帶。我們華北地區有的,那也差不多都有。楓樹,鬱金香……還有好多還多

❿ 海洋植物的分布情況

在水域生態系統中,特別是海洋生態系統,水不是限制因素。決定海專洋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屬主要是溫度、鹽度、陽光和礦質元素。

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由於海水的溫度變化幅度比較小,所以海洋生物特別是海洋動物對溫度的適應范圍是比較小的,所以海水的溫度對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在海洋生態系統中,位於大陸架周圍的海域,海水中一般含有較多的礦質元素,這些元素的來源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雨水把陸地上的礦質元素沖涮下來通過江河湖泊的入海口流入大海;二是潮汐的作用把大陸架海域底部的礦質元素沖上來的。但在大洋深處,由於遠離大陸架,陸地上的礦質元素到不了這一區域,洋底太深,沉積洋底的礦質元素不可能上升到表面,所以礦質元素的含量極少,生產力極低。只有在兩股洋流交界的地方,才有可能將洋底的礦質元素上升到表層海水中,這些區域生產力也較高。海洋生態系統中生產力的高低對海洋動物的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各種礦質元素的含量在水域生態系統中是一種限制因子。陽光主要影響水域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垂直分布。

熱點內容
七夕坐飛機 發布:2025-05-14 23:05:18 瀏覽:174
辦公綠植養護 發布:2025-05-14 23:05:11 瀏覽:475
梅花彩色畫 發布:2025-05-14 23:04:24 瀏覽:54
非洲牡丹盆景 發布:2025-05-14 23:03:37 瀏覽:785
茶花葉焦心 發布:2025-05-14 23:03:28 瀏覽:534
情人節什麼什麼笑了 發布:2025-05-14 23:03:17 瀏覽:824
母親節送什麼小盆栽 發布:2025-05-14 23:02:43 瀏覽:79
黑科技盆栽 發布:2025-05-14 22:35:21 瀏覽:140
美雪櫻花 發布:2025-05-14 22:33:59 瀏覽:480
生蚝和海棠 發布:2025-05-14 22:33:56 瀏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