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盆景人
1. 手藝人真辛苦,玩盆景也是體力活嗎
盆景的確是一個體力活,同時也是一個十分考驗人耐力的活,總的來說我國的手藝人在高資本的運作之下,大部分都處於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境況。
行業發展趨勢對手藝人是一個考驗
中國的山水盆景水平是領先國際水平的,畢竟中國是發源地,但是沒有經濟效益,所以被大老闆們忽視了,同時也會很累的人用消極的態度對待著在這個行業裡面首先要混得上飯才能活下去,才能講發展,否則就只能像其他的手藝一樣,慢慢的就瀕臨失傳。而目前有絕大部分入行者,只是學著怎麼修剪一棵樹。
但是整個行業的人或多或少都被主動或被動的跟著盆景的價格方向發展,以價高為准,導致行業變得越來越混亂。目前我國在盆景的養護和傳承方面是落後於日本的,日本盆景的價格高於國產盆景的情況在短期之內是無法扭轉的。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都在追求價格和效益,因此對於大部分手藝人來說,這是一個既考驗身體又考驗心理的活。
2. 文人盆景有啥特點如何製作
盆景是濃縮的山水,小中見大,通過製作者的匠心獨運,把樹木山石巧妙擺放在一起,其優美和意境,如同傑出的山水畫,讓人陶醉不已,其中盆景製作中有一種設計文人式,更具備感染人的魅力,如果大家喜歡盆景的話,就讓我們一起聊聊文人式盆景吧!
如果基本的修剪完成,就要對主幹進行蟠扎,蟠扎時為了防止傷害樹干,最好使用麻皮纏繞樹干,然後再纏繞金屬絲,蟠扎時手法一定要柔和,可以按照有主到次的順序進行,先主幹後枝條,注意主枝和次枝的協調和搭配。
有時,製作文人盆景,並非單單的獨桿進行製作,有時雙桿也可進行,再者由於文人盆景素材一般比較瘦高,下部容易空虛,這時經常配合使用一種技法,就是「跌枝」,在自然中由於大風或者雪壓,樹枝突然向下曲折,變化分明,在盆景中也可人為的營造這種意境,來彌補下部的空虛。
此外可以巧妙的布置青苔或者鋪上奇石,人物來營造整體美感。
3. 願作春泥更護花:江城子
2011年5月23日,國務院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名錄。由四川省盆景藝術家協會申報的「川派盆景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一代宗師陳思甫畢生以傳承、弘揚川派盆景藝術為己任,大師若泉下有知,此時當會大感快慰橘或亂了。
陳思甫,川派盆景陳氏第六代傳人。1924年1月20日,他出生於成都的一個盆景世家。其父陳玉山是川派盆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大宗匠,不僅將掉拐、接彎掉拐、三彎九倒拐、滾龍抱柱、直身逗頂等規律類樹樁盆景製作得精美絕倫,更是挽救了瀕於失傳的自然類樹樁盆景技藝,為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上世紀初,在川西地區以蟠扎樹樁盆景為生的盆景藝人家庭有六十餘戶,他們各懷絕技,都有自己最擅長的造型樣式。如成都張彬如的掉拐身法,戴崇光、龔協之的滾龍抱柱身法,灌縣龔吉如的大彎垂枝身法,郫縣李洪泰的方拐身法,溫江紀成久的巧借身法等等。相比而言,陳玉山所掌握的身法樣式更多,技術更加全面。自幼,陳思甫即跟隨父親刻苦學習傳統川派盆景製作技藝。在嚴師慈父的言傳身教下,陳思甫練就了一身扎實的基本功。20歲時,陳思甫便因為一件名為《古道晚唱》的榆樹作品,開始在人才濟濟的川派盆景界嶄露頭角。
陳思甫學藝勤勉,善於觀察。他曾在一篇講解樹樁盆景蟠扎技藝的文章中這樣記道「掉拐法,有正面背面之分,主要是看第二個彎子,彎內向著你,就是正面:彎背向著你,就是背面。傳統製作中,都是成對造型:若蟠的第一彎都是同方向的,那末蟠第二個彎子,就須一正一背,才算成對造型;若兩株都現彎內或彎背,就成為『排隊伍趲趟子』了,舊時代要受師家訓斥,也會被同行取笑的。」
由於蟠扎技藝精湛,早在17歲時,陳思甫就被推選為成都市花果苗圃商業公會的執行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他一直從事盆景的規模化生產工作。陳思甫的家鄉金牛區營門口鄉是個千年花鄉,有很多人從事花木培育工作。1958年建立公社後,陳思甫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培訓社員蟠扎盆景上。據曾采訪過陳思甫的作家劉盛陶撰文介紹,1960年代初期花木盆景開始逐漸走出公園,裝點城團羨市公共環境。與此同時,國家開始重視加強對花木園藝人才的培養。當時的成都,僅有陳思甫所在的公社花果生產隊可提供花木。在師資奇缺的情況下,身負絕技的陳思甫引起了城建部門的重視,時常被請去講課(如圖2)。
陳思甫舊時只讀過五年私塾,文化程度不高。為了講好課,他自學植物學、文學、歷史等學科知識,同時拜訪諸多川派盆景界耆老,虛心求教。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他釐清了川派盆景的發展源流,總結出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十種身法、三式五型枝法和自然類樹樁盆景的四種造型樣式。
關於川派盆景的歷史,此前鮮有人論及。陳思甫通過鑽研大量歷史資料和遺存,提出川派盆景起源於蜀漢,形成於五代十國,興盛於明清的觀點。這一觀點甫一提出,即得到了廣大盆景界同仁及省市城建園林部門領導的肯定,至今仍被各種盆景書籍徵引。
陳思甫對川派盆景的另一歷史性功績,就是總結出了川派各種盆景樣式的蟠扎技法與枝法。川派盆景分為兩類:規律類(也稱規則式)與自然類。陳思甫不僅研究總結了父親傳授給他的所有技藝,還拜訪川派盆景老藝人,深入探討那些獨家傳承以及業已失傳的技藝,較為全面地總結出川派盆景所獨有的掉拐、接彎掉拐、對拐、方拐、三彎九倒拐、滾龍抱柱、大彎垂枝、直身逗頂、逗身照蔸和巧借等十種身法,平枝式規格型、平枝式花枝型、滾枝式小滾枝型、滾枝式大滾枝型和半平半滾式等五種枝法,以及立式、卧式、懸崖式和雜式等四種自然類樹樁盆景型式。
舊時的手藝人都恪守「千金不賣道」的習俗,很多技能都是通過口授心傳的形式承襲,川派盆景技藝亦是如此。陳思甫力破這一陳規陋俗,在各種培訓班上,將這些圓檔歷來被視為祖傳秘笈的手藝悉數傳授給每一位學員。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頻頻邀請他參與各種書籍的編寫。據不完全統計,陳思甫先後參與了《成都市觀賞植物名錄》(成都市綠化委員會編著,內部資料,I[960年出版)、《中國盆景藝術》(1979年國家城建總局下達給廣州、上海、成都、蘇州、揚州等五個城市的有關部門編寫《中國盆景》,陳思甫代表成都市參與編著,此書終於1983年出版)、《成都盆景》(潘傳瑞編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等書籍的編撰工作。
1982年6月,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隆重推出陳思甫專著《盆景樁頭蟠扎技藝》。對於本書的創作初衷,陳思甫在《後記》中寫道:「雖然蟠扎技藝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但是至今並不普及,某些尚存的傳統技法甚至有失傳的危險。為了繼承和發展我國的這項傳統藝術形式,我決定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樁頭蟠扎經驗寫成本書,貢獻給人民。這算是我對我們這座偉大的社會主義大廈增添一磚片瓦吧。」在書中,陳思甫用通俗的語言、明晰的圖解,概要地介紹了川派盆景的發展簡史,規律類與自然類樹樁盆景的蟠扎技藝,適宜蟠扎的樹種、時間、用具和用材,以及日常維護管理的方法。內容豐富,行文流暢,詞句優美,可操作性強。成都資深園藝專家潘傳瑞曾評論說:「這是我國第一本系統介紹樹樁盆景蟠扎技藝的專著,劍南盆景(四川在唐時稱劍南道,因此有些人以『劍南盆景』代指四川盆景――筆者注)將因此而生色,四川古樁將為此而增輝。」
陳思甫畢生致力於傳承、弘揚川派盆景藝術。他曾動情地說:「我多麼希望自己的總結,能促使今天尚有實物借鑒,瀕於絕跡的傳統蟠扎身法,得以繼承,甚至發揚光大。」在他所總結的十種身法中,方拐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此法與對拐頗為相似,只是將弧形彎子蟠成缺一側的方格型,近似「弓」字形態。方拐乾的蟠扎須從幼樹開始,在枝條半木�化時進行,枝盤應達到層次分明的規整度,其基本成型的時間至少需要15年。這種技法在1930年代以前,只有郫縣的李洪泰一人運用。由於費時費工,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僅無人繼承這種技法,甚至連這種類型的盆景作品都絕跡了。陳思甫在深入研究之後,曾花費十數年創作了一件名為《方圓隨和》的方拐作品(如圖3),成功再現了這類盆景樣式的風采。時至今日,不僅四川有人傳承這種技藝,甚至外省都有愛好者執著探索這種獨特的技法。
近年來,有些盆景界人士在多種場合發表言論,認為規則式盆景的出現是經濟市場催生的產物,他們的理由是這類盆景成型快並可大批量生產。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規則式盆景講究精緻,以顯示創作者的耐心與技巧:同時,過於繁瑣的蟠扎會抑制植物的生長。陳思甫的後期代表 作《亭亭玉立》(如圖4),從1960年代開始蟠扎,直到1990年代才成型,前後耗費了30年時光。
如何繼承與創新,是晚年的陳思甫思考最多的問題。他認為,將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規律性認識視作「僵化」了的公式的觀念是錯誤的,將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視為無與倫比的藝術絕品,墨守陳規,也是不可取的;應當從對傳統風格的再認識入手,吸取精華,去其糟粕,融進豐富的新的思想內涵與現代的加工技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談得上繼承、創新。
在陳思甫的倡導下,經過眾多川派盆景藝術家的研討,對於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內涵的解讀,基本達成了如下共識:一是要看樹樁形狀姿態上的古老性和奇特性,越是古老奇特的樹樁,其審美價值越高:二是要看樹樁蟠扎、修剪加工技藝的難度大小和技藝的精湛程度,表現出精湛的高難度技藝的樹樁,更有觀賞性;三是要帶著讀「格律詩」一樣的賞析眼光和審美興趣來欣賞規律類樹樁盆景那些比較對稱和規則的造型形式,只要讀懂了這類盆景在身法、枝法、絲法等方面的造型規律,就會領悟到其中的無窮之味和不盡之意(參見由四川省盆景藝術家協會、成都市園林管理局編著的《中國川派盆景藝術》一書)。蟠扎用材也由傳統的棕絲、席草轉變為更加便利的金屬絲,亦可謂是一種創新。
為表彰陳思甫對傳承和弘揚川派盆景藝術所作出的傑出貢獻,1989年9月,國家建設部城建司、中國園林學會、中國花卉盆景協會(現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等單位聯合授予其「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大師一生善於思索,勤於實干,甘於淡泊,樂於奉獻。在川派盆景藝術的園地里,大師傾其一生,用春泥般無聲的滋養,換得那一枝一時的芬芳。2006年5月26日,大師與世長辭,享年82歲。
大師的離去,意味著一個全面總結、傳承傳統川派盆景藝術時代的隱去。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環境中,願意靜下心來用傳統棕絲蟠扎技藝製作川派規律類樹樁盆景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據陳思甫大師長子陳凡介紹,他和他的姐弟及後輩們還在堅持用祖傳的技藝蟠扎,但規律類盆景在他們作品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川派盆景技藝傳承人賴勝東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傳承著,他希望先輩們留下的傳統技藝能夠在被傳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讓優秀的文化遺產得到合理利用,讓中華之藝術永遠流傳!
(編輯劉少紅)
4. 簡述嶺南盆景的特點和代表人物及風格
嶺南盆景的特點:其一是創作手法獨特,師法自然,突出枝幹技巧,整形或構圖布局來源於自然又高於自然,力求自然美與人工美的有機結合。其二是著重景與盆的造型和選擇,力求盆與景和諧協調。其三是善用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跡。
代表人物及風格:一是以佛山市葉恩甫為代表的造型藝術。擅長附石樹樁盆景,愛用英石和透水石與星樹、黃楊、菖蒲合位於一盆,令植物根群攀附於石隙岩旁,從而使盆景顯得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古色古香。
二是以孔泰初為代表的造型藝術。以山水風景畫為象意,按照植物的自然生態為基礎進行藝術創作,格調雄渾剛毅,構圖嚴謹,疏密有致、還以「大樹縮影」首創蓄枝撤乾的手法,使經過千裁百剪的樹樁呈現大樹的本來風貌,更顯得氣勢雄渾,蒼勁有力。
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素仁和尚為代表的造型藝術。藝術風格像中國畫中的寫意派,只用淡墨描出幾筆,並無茂葉繁枝,僅以幾枝樹丫形成扶疏挺拔的「高聳型」盆景,創造出清高脫俗、悠然飄逸、如詩如畫的意境。
品種介紹:
嶺南盆景則是中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蘇派、揚派、川派、徽派和嶺南派)之一。嶺南盆景的創作,多就地取材,選用亞熱帶和熱帶常綠細葉樹種,一般以廣州人稱之為「樹仔頭」的樹樁為主,其品種多達30餘種,如九里香(月橘)、榕樹、福建茶、水松等。
嶺南盆景的構圖形式有單干大樹型,或雙乾式、懸崖式、水影式、一頭多乾式、附石式和合槙式等。除樹樁盆景外,還有石山盆景。石山盆景的材料是英石、方解石、珊瑚石、砂積石等。
5. 中國著名盆景大師有幾個
第一批盆景大師名單(10人)
萬覲堂 孔泰初
王壽山 朱子安
朱寶祥 李忠玉
陸學明 陳思甫
周瘦鵑 殷子敏
第二批盆景大師名單(2人)
賀淦蓀 潘仲連
第三批盆景大師名單(15人)
王選民 呂 堅
伍宜孫 蘇 倫
陸志偉 汪彝鼎
林鳳書 胡樂國
趙慶泉 胡榮慶
賀淦蓀 徐曉白
盛定武 梁悅美
潘仲連
6. 中國石榴盆景第一人
中國石榴盆景第一人是王魯扒逗曉。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卜弊,王魯曉愛好盆景,其作品被某著名盆景公眾號發現,引起驚嘆,將之喻為中國石榴盆景第一春弊賣人。
7. 盆景的大師
韓學年,一九四九年八月出生,廣東省佛山市順德人。築《緣園》、《品松丘》作培育交流園地。受地方盆景氛圍影響,自幼已對盆景產生興趣,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動手參與種植,以自娛自樂、增加生活情趣為目的,盆景創作喜歡自己動手,想弄些有點個性的東西。不拘題材,叢林、附石、樹樁、素仁格等都玩弄下,但對山松情迷些。
跨十年先後做的兩個附牆式榕樹盆景《生存》、《適者》,表達了嶺南地方多見的榕樹飛榕的頑強生長狀態,構思造型都表達出自己的個性。二十多年山松盆景的培育,選材不拘一格,形態多樣,具較明顯的個性,近兩三年投稿《花木盆景》雜志數編山松盆景內容的稿件,把自己對山松盆景的過程心得體會作了表述。 鄭永泰,1940年生於廣東省汕頭市,自幼愛好頗多,特別喜歡花卉盆景。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運輸經營管理工作。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幾乎將所有業余時間全部用於盆景栽培、創作和研究工作,對境內外諸多不同風格的盆景作品進行過認真的考察和學習。在堅持嶺南盆景蓄枝截干製作技藝的前提下,博取眾長,認真實踐,逐步形成了技法嚴謹細膩,講求內結構線條美,造型清新秀美、自然野趣的個人風格。2000年創建欣園盆景園。現擔任廣東清遠盆景協會會長。
在創作理念上,不偏樹種貴賤,不受流派局限,追求意境,精益求精。無論松樹類、雜木類、山水類盆景製作都有較深的體會和扎實的基本功。特別對馬尾松盆景的創作,經多年探索研究,總結出一套逼芽控針的製作方法,有獨到之處。在專業刊物上發表了相當數量有特色的盆景作品和相關理論文章。 應國平,1946年出生。1963年參加工作,從事竹木製品生產及竹木工藝雕刻等工作,歷時40餘年。1980年起創辦私營企業,現為寧波市應氏竹木製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應國平從60年代起由喜愛到收藏歷代名家書畫、古董,逐漸提高藝術修養,文化底蘊和鑒賞能力。同時開始養護製作盆景,尤以柏樹盆景見長,他善於把古代書畫和雕刻技藝,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到盆景製作中去,他的作品具有中國畫風特色。70年代後期應國平開始建立盆景基地,以後又發展建立應氏盆景園藝場,收藏各種規格質量上乘的柏樹樁素材,盆景園規模:佔地20餘畝,有柏樹樁素材1000餘棵,各種規格的柏樹盆景200餘盆,其他松樹盆景80餘盆,雜木盆景60餘盆。 魏積泉,男,1952年生;1976年畢業於集美航海專科學院;現為廈門裕盛船舶修理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工程師;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理事;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付會長;世界盆景石文化協會付會長;廈門市盆景雅石研究會會長;中國傑出盆景藝術家。
魏積泉先生從1980年開始愛好盆景藝術,從1990年開始賞石收藏,投入大量資金收藏、創作盆景、賞石作品,現有盆景精品100多盆、賞石精品60餘件,其藏品經常在各類書刊發表。並積極參與各項盆景、賞石界活動,即陶冶情操、豐富精神文明生活、又推動中國盆景事業發展,成為發展中國盆景事業的新生力量;其創作的作品,樹種選材廣泛、作品靈巧明朗、技法細膩、構圖生動,既有蒼勁雄奇的力作,也有瀟灑靈秀的精品,充分展示其豐富濃厚的功底;其培養出的盆景,一枝一托均可入畫;其作品表現形式多樣,構圖清新自然,景觀動靜相宜,洋溢著強烈的時代感。所收藏的各類賞石,品種多樣,形、質、色具佳,多為精品。有不少賞石藏品曾在省、市和全國展覽中榮獲大獎。給盆景界、賞石界的同行留下深刻印象。
賀淦蓀
1924年生,湖北省武漢市人,美術副教授,擅書畫、工藝美術和藝術理論。現任中國盆景藝術家協會名譽會長、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花卉盆景賞石分會副理事長、湖北省花木盆景協會副理事長、武漢市花卉盆景協會副理事長、《花木盆景》雜志名譽主編等職。
賀淦蓀先生從事盆景藝術活動50餘年。對於山石盆景、樹木盆景、樹石盆景和盆藝理論以及盆藝教育諸方面,均有所發展和創新。
在理論上,提出「要以文藝思想、藝術辯證法和美學指導盆景造型」等系列理論;著有《論盆景藝術造型》、《論動勢盆景》、《論樹石盆景》等系列專著,並在專業報刊發表大量文章。先後任《中國盆景》、《中國盆景名作選》、《中國盆景藝術大觀》、《中國盆景學術論文集》編委,並被指定撰寫《中國農業網路全書》園藝部分有關文章。1984年參與創辦《花木盆景》雜志至今。
在造型上,創立「動勢盆景」(系列)藝術風格,創作出大量動勢盆景系列作品,得到海內外盆藝界的認可和贊同。代表作有《群峰競秀》、《秋思》、《風在吼》、《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均獲全國最高獎(其中《風在吼》獲海峽兩岸盆景展金獎、第四屆亞太區盆景賞石會議暨展覽金獎),並分別載入《亞太展》專輯和《世界盆栽》。其盆景藝術特色是:廣學博採,有所取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被譽為是「激情與理念合壁,民族與時代並重」的現代中國盆景。新作《海風吹拂五千年》博得國際盆景界好評,被譽為「最具真實感、時代感和親切感」的作品。
多次參與組織和主持全國性盆景展、根藝展、學術討論會和盆景研究班、培訓班教學活動。先後任全國盆景展、全國根藝展專家評委,並任「第四屆亞太區盆景賞石會議暨展覽」評委,以及盆景研究班主任等職。為全國盆景事業培養大量盆藝人才。
1994年5月,被建設部城建司、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聯合授予「中國盆景藝術大師」榮譽稱號。
8. 羅漢生盆景大師那一年出生刀
你好朋友,
羅漢生先生是中國盆景高級藝術師、廣東嶺南盆景藝術大師、廣東省盆協會名譽會長。他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是嶺南盆景的代表性人物。
希望能幫到您。
9. 攜手共進,同鑄華夏盆藝輝煌:與祖國同行鑄華夏輝煌朗誦
2011年9月2日一9月3日,本社社長劉源望、書記邱祉軒及記者劉啟華一行專程赴西安參觀了本刊協辦單位――中國唐苑(隸屬陝西萬達集團),與陝西萬達集團董事長張小斌先生、中國唐苑負責人巨生岐,中國唐苑盆景顧問樊順利等進行了友好的交流,並達成利用《花木盆景》雜志這一平台,聯合舉辦「中國唐苑杯」盆景新人、新作、新園評選活動的共識。
中國唐苑是中國近年新興大型園林的典範之作,其園林景觀建設大氣磅礴,樹石相依蔚為壯觀,其獨具特色的民俗藏品讓人嘆為觀止,其收藏的盆景及庭院樹規模與品質早就被中國盆景界所熟知。中國唐苑連續舉辦三屆、用行嫌旦黃金打造金牌的唐風展更是成者絕為中國盆景界最具影Ⅱ向力的盛事,其為推動中國盆景事業的發展所做貢獻甚多。而本社作為全國花木盆景界最具權威與影響力的媒體,秉承弘揚中華盆景文化,推動、引導中國盆景健康有序發展的宗旨,與盆景界榮辱與共,攜手並進,為推動盆景事業可謂功不可沒。此次本社領導拜訪中國唐苑,作為行業內頂尖的企業與媒體,賓主雙方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合作,共同推動中國盆景事業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進行深入的交流後,中國唐苑與本社一致決定,自2012年始,在《花木盆景》雜志盆景賞石版開辟「檔擾中國唐苑杯」盆景新人、新作、新園評選活動專欄,由花木盆景雜志社在全國范圍內徵集優秀稿件,每年年底評選出各個項目的一、二、三等獎,並由中國唐苑贊助重金打造由黃金、白銀及黃銅打造的獎牌,重獎盆景界的新生力量,推動中國盆景快速、健康發展。
此次本社與中國唐苑達成合作協議,開創了企業與盆景界媒體合作共贏的先河,必將促進中國盆景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本社必將藉助知名企業的力量,推動、促進中國盆景事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10. 泰州盆景的藝術宗師
泰州盆景一代宗師、已故泰州籍中國盆景藝術大師萬覲棠、王壽山先生,分別為萬氏、王氏盆景世家的第五代傳人。清乾隆年間,萬家開始蒔花養草並剪扎盆景,咸豐年間萬家花園在通、泰、揚一帶頗有聲名。民國初年,王家在泰興設森茂花園。一九三二年春遷至泰州,在泰州八字橋南創建「景園」。萬覲棠、王壽山十歲左右隨父習藝。二十歲時,練就嫻熟的盆景剪扎技藝。他們以藝會友,吸取蘇(州)常(熟)、通(州)如(皋)派盆景之長,融入祖傳技藝之中,逐漸形成泰州盆景獨特的藝術個性。建國後,他們在泰山公園等處精心培育盆景,帶徒傳藝。其作品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在國內外盆景比賽、展覽中屢獲大獎。一九七九年九月,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辦的第一次全國盆景藝術展覽上,泰州盆景吸引了中外觀眾,受到盆景界的好評。原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接見了王壽山並合影留念。一九八五年九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盆景評比展覽會上,萬覲棠的《巧雲》、王壽山的《雲中繪石》雙雙獲得一等獎。一九八七年四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花卉博覽會上,王壽山的《鶴立銜芝》榮獲最佳創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