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盆景園林
A. 盆景藝術五大流派
盆景藝術五大流派包括嶺南派、川派、揚派、蘇派、海派。
1、嶺南派
廣東盆景因地處武陵以南,故稱嶺南派,其特點是渾厚自然,嶺南盆景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嶺南畫派的影響,創作主題要麼模仿自然,要世如么源自圖畫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盆景藝術五大流派
B. 黃楊樹盆景:曾被喻為「木中君子」的它,你了解它嗎
黃楊又名千年矮,為常綠灌木,枝葉密集,葉片矮小,葉色青翠光亮,鬱郁蔥蔥,給人一種古樸秀麗的感覺。黃楊生長緩慢,壽命長,成型後多年形態不變,又因其能耐半蔭,是難得的室內擺放盆景樹種。從大唐盛世開始 ,黃楊就是盆景選材之首選。
三· 造型 在造型方面根據樁材的自然條件,可做自然式的大樹型,蒼老古樸的卧乾式,或者秀麗的雲片式;本著盆景造型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的原則,造型手法上要自然些,盡量減少人工痕跡。
C. 盆景起源於中國的哪個朝代
(一)唐代起源說
持這種觀點的文獻頗多,其論據都是陝西乾陵唐代章版懷太子墓壁考古發權現,在《盆長藝術展覽》中有寫道,「我國盆景源於唐代,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
(二)唐代前起源說
《盆栽技藝》(作者耐翁)中寫道:「盆景創始唐代以前。」其根據亦是乾陵考古,只不過最後的結論不同。
(三)晉代起源說
《盆景》一書中認為:六朝南齊書中曾經記載有,會嵇刻石山,相傳為名 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濫族。
(四) 東漢起源說
其論據是河北齊望都縣東漢墓壁畫考古發現。
(五)西漢起源說
《盆罟製作》一書中說:「……早在西漢就出現了盆景石榴的記載。
(六)古代園林盆景起源說
(七)夏朝起源說
《嶺南盆景》—書中有記載……盆景的起源遠遠早於唐代,有近四千年的歷 史,論據是《史記》中有記載。
現在一般認為盆景起源巳從1200年前的唐朝追溯到了唐代以前的晉代,東漢,西漢,夏商,直至7000年前 的新石器時期,盆景藝術究競起源於何時,尚待進一步考證。
D. 西安大唐芙蓉園導游詞
作為一名旅遊從業人員,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我們引導游覽時使用的講解詞。導游詞要怎麼寫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西安大唐芙蓉園導游詞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安大唐芙蓉園導游詞1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唐芙蓉園,我們就不能不先講到西安曲江旅遊度假區。西安曲江旅遊度假區是省級旅遊度假區,它集游覽、觀光、度假、游樂、商貿、別墅為一體,佔地面積15。88平方公里。區內風景名勝資源豐富,以雄偉壯麗的大雁塔、慈恩寺為中心,已建成的唐代藝術博物館、唐華賓館和唐歌舞演藝廳,顯示出唐代建築的風采;區內的植物園、盆景園、春曉園、薔薇園、清流園等體現出長安園林的秀麗風光;國際美食城等旅遊設施,為國內外遊客休閑度假、娛樂、餐飲提供服務和方便。大唐芙蓉園由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園林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擔任總體規劃及建築設計、由日本的世界級大師秋田寬承擔園林設計。
大唐芙蓉園位於西安市曲江新區,佔地1000畝,其中水面300畝,總投資13億元,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也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它包括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飲等眾多景點。大唐芙蓉園在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創下了多項紀錄:有全球最大的水景表演,是首個「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主題公園,它同時擁有全球最大的戶外香化工程,是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集中國園林及建築藝術之大成。
大唐芙蓉園到底有什麼特色呢?首先公園里充滿了唐文化色彩,裡面的雕塑、詩詞都是盛唐時期的代表,還有唐時期文物的復製品,都體現了「唐」的特點;其次是近8萬平方米的仿唐建築,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唐建築群落,全部依照原建築進行修復,而且集中了唐時期的所有建築形式,簡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築教科書;再有就是投資6000萬的湖面噴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幕電影;最後就是環湖廣場演出《夢回大唐》了,這個作品由著名作曲家趙季平作曲,是集歌舞、音樂、詩歌、朗誦於一體的'藝術精華。
其實自古以來,曲江就擁有深厚的歷史園林文化背景。曲江的歷史我們可以追溯到秦時,那個時候這里就建有著名的離宮「宜春下苑」,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其名篇《上林賦》中,曾對曲江的自然風光作過生動描述。
隋朝國都大興城倚曲江而建,隋文帝猜忌、多疑,又迷信風水。大興城東南高西北低,風水傾向東南,後宮設於北側中部,在地勢上總也無法壓過東南,有人提出應該採取「厭勝」的方法進行破除。如把曲江挖成深池,並隔於城外,圈佔成皇家禁苑,成為帝王的游樂之地,這樣就能永葆隋朝的王者之氣不受威脅。好在曲江這里有曲水循環的自然形式,稍加修繕就可成為風景旖旎之所。公元583年,隋文帝正式遷入新都。隋文帝遷入新都後,覺得「曲」不吉利,於是命令其宰相高熲為這個皇家園林更換新名。有一天晚上,高熲忽然想起曲江池中的蓮花盛開,異常紅艷,蓮花雅稱芙蓉,於是將曲江更名為「芙蓉園」。經過隋初的一番改造,曲江重新以皇家園林的面貌出現在歷史舞台,而且得到了一個新的名稱芙蓉園。同時它與首都大興城緊密相連,池子下游流入城內,是城東南各坊用水之一。隋煬帝時代,黃袞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種水飾,君臣坐飲曲池之畔,享受曲江流飲,把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觴故事引入了宮苑之中,給曲江勝跡賦予了一種人文精神,為唐代曲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隋朝芙蓉園的基礎上,唐代擴大了曲江園林的建設規模和文化內涵,除在芙蓉園重修紫雲樓、彩霞亭、涼堂與蓬萊山之外,又開鑿了大型水利工程黃渠,以擴大芙蓉池與曲江池水面,這里成為皇族、僧侶、平民匯聚盛游之地。曲江流飲、杏園關宴、雁塔題名、樂游登高等在中國古代史上燴炙人口的文壇佳話都發生在這里。唐時的曲江性質大變,成為首都長安城唯一的公共園林,達到了其發展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期,成為唐文化的薈萃之地、唐都長安的標志性區域,也奏響了中國文化的最強音。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唐太宗「貞觀之治」後,園林建設在其後的高宗、睿宗等朝在這里開始有了較大的舉動,奠定了盛唐文化繁榮的基礎。唐玄宗對曲江進行了大規模擴建,使其盛況空前絕後,達到了其園林建設的頂點。在皇家禁苑芙蓉園內,玄宗修建了紫雲樓、彩霞亭、臨水亭、水殿、山樓、蓬萊山、涼堂等建築,並建了從大明宮途經興慶宮直達芙蓉園、長7960米、寬50米的夾城。經過唐玄宗的擴建,芙蓉園內宮殿連綿,樓亭起伏,曲江的園林建築達到最高境界,各類文化活動也趨於高潮。隨著唐末長安城的毀滅,其各種園林建築也被破壞殆盡,各項文化活動逐漸沉寂下去,以至於有些最終消逝得無法追尋。曲江平民聚集游覽的公共園林區,不僅在古都西安發展史上空前絕後,而且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絕無僅有。
大唐芙蓉園於XX年4月11日開園,開園以來,好評如潮。作為中國第一個反映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填補了西安旅遊的空白,為廣大遊客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體驗盛唐文化的絕佳去處。XX年「五一」黃金周期間,到大唐芙蓉園的遊客總數竟一舉超過秦兵馬俑博物館,位居陝西省第一,可見其受國內外遊客的程度。
西安大唐芙蓉園導游詞2
大唐芙蓉園(Tang Paradise)位於古都西安大雁塔之側,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御苑。今天的大唐芙蓉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以「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體驗生活」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2012年5月1日,伴隨著「第二屆西安曲江國際光影節」的盛大開幕,大唐芙蓉園二期工程唐市街區也正式對外營業,向中外遊人展現當年大唐長安東西市商業區的繁榮景象。
全園景觀分為十二個文化主題區域,從帝王、詩歌、民間、飲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舉、歌舞、大門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園中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包括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等眾多景點。 園區各景點每天上演各種精彩節目,包括祈天鼓舞、「教坊樂舞」宮廷演出、「艷影霓裳」服飾表演、少林武術表演、舞獅、高蹺、雜技等。每晚上演的全球最大水幕電影,集音樂噴泉、激光、火焰、水雷、水霧為一體,帶給遊客震撼的立體感覺。園區主題演出大型夢幻詩樂舞劇《夢回大唐》恢宏大氣,如夢亦幻,曾應邀赴新加坡演出,受到了新加坡總統納丹、總理李顯龍和內閣資政李光耀的親切接見和大力稱贊。每逢節假日,還有各種應景主題活動,帶給你三百六十五天的驚喜歡樂。大唐芙蓉園以它獨特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歷史地位,成為華夏子孫尋根追夢的文化祖庭和重溫盛世的精神家園,它將帶您進入中國唯一的盛唐文化之旅。
大唐芙蓉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佔地1000畝,其中水面300畝,總投資13億元,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文化主題公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包括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曲江流飲等眾多景點。大唐芙蓉園創下多項紀錄,有全球最大的水景表演,是首個「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主題公園;擁有全球最大戶外香化工程;是全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集中國園林及建築藝術之大成。
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御苑,隋文帝開皇3年(公元583年),就於此修建了「芙蓉園」。現今的大唐芙蓉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總建築面積近10萬平米,亭、台、樓、閣、榭、橋、廊,一應俱全。全園景觀分為十二個文化主題區域,從帝王、詩歌、民間、飲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舉、歌舞、大門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園中亭台樓閣、雕梁畫棟,包括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等眾多景點。
園內唐式古建築在建築規模上全國第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集中了唐時期的所有建築形式,簡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唐代建築教科書大唐芙蓉園遵循古建築應是延年益壽,不是返老還童的原則。建築材料設計均採用磚瓦混凝結構與木材結構相結合,既保存了唐代建築的原貌,又能使古建築長久不受損害。
此外,大唐芙蓉園利用各種表現形式來充分、自然地展示盛唐文化。既能領略到神聖恢弘的皇家文化,又可看到「百帝游曲江」那規模盛大的大唐儀仗隊,更有杏園探花、雁塔題名、曲江流飲、入仕出相等主題活動。進入芙蓉園,每個建築和各個景觀都有著迷人的典故傳說。漫步其間,高大的古典建築與粼粼波光讓人目不暇接,似乎自從踏入大門的那一刻,便已扭轉時空,夢回唐朝。
大唐芙蓉園的建設,是中國園林及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尤其是盛唐風格的皇家園林曾使這塊區域為世界所關注。園區仿唐建築設計建設、園區景觀設計建設,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建築、古典園林建設。大唐芙蓉園以它獨特的魅力和無可比擬的歷史地位,成為華夏子孫尋根追夢的文化祖庭和重溫盛世的精神家園,被譽為「中華歷史之園、精神之園、自然之園、人文之園、藝術之園」,象徵著中華崛起的偉大時代,是中國繁榮昌盛的新世紀圖騰。
2011年1月17日,國家旅遊局授予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景區國家5-景區榮譽。
E. 中國盆景流派的八大派
蘇州、揚州、嶺南、四川、安徽、上海 、浙江、南通
嶺南盆景:蒼勁自然
四川盆景:蟠曲多姿
蘇州盆景:清秀古雅
揚州盆景:嚴整莊重
安徽盆景:古樸奇特
上海盆景:明快流暢
浙江盆景:雄偉挺秀 造型特點:圓片式
傳統造型:「六台三托一頂」,屏風式、垂風式、垂枝式、劈乾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粗扎細剪
常用樹種:松、柏、雀梅、榔榆、黃楊、三角楓、石榴、鳥不宿等
代表人物:周瘦鵑,
流傳地域:蘇州
特點:嬌媚。缺點:樹形變 化不大,形態嬌柔做作,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虎踞龍盤(雀梅,樹齡400餘年)
醉卧(雀梅)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游龍彎」 ,雲片式(一至三層的稱「台式」,三層以上的稱「巧雲式」 ),疙瘩式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藝術特點:嚴整而富有變化,清秀而不失壯觀。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萬覲棠
流傳地域:以揚州為中心,包括嘉州、泰州、興化、高郵。
揚州盆景製作歷史悠久。早在唐代,盆景已成為宮苑裝飾、觀賞的珍品,作為東南第一大都會的揚州,也受到京都影響流傳盆景;宋代蘇軾任揚州太守時,曾親自製作盆景;明代,揚州盆景形成地方風格;清代,揚州鹽商為迎合帝王南遊,廣築園林,大興盆景,有「家家有花園,戶戶養盆景」之說,明代形成的盆景風格,經不斷提高,形成了流派。
黃楊盆景《巧雲》、《騰雲》、《行雲》、《凌雲》、《碧雲》等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造型特點:要求「樁必古老,以久為貴;片必平整,以功為貴」。
傳統造型:以「兩彎半」(或「三彎半」)為主要特色。兩彎半」又稱「獅式」盆景,相傳為明代畫家所創,造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必須構成三彎九片一頂(三彎半),意態如獅。但「三彎半」的造型難度太大,很不容易達到標准,以後逐漸簡化為「兩彎半」。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精扎精剪
常用樹種:松、柏、榆、黃楊(瓜子黃楊)及五針松、羅漢松、六月雪、銀杏、碧桃、石榴、枸杞、梅、山茶等。
代表人物:徐朗屏
流傳地域:南通、如皋 造型特點:海派盆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程式限制,但在布局上非常強調主題性、層次性和多變性,在製作過程中力求體現山林野趣,重視自然界古樹的形態和樹種的個性。講究枝片造型,但枝片不但數量較多,沒有固定規格
主要造型:微型,自然型
技法特點:鐵絲蟠扎,扎剪並重
常用樹種:松柏類為主
代表人物:殷子敏、胡榮慶、汪蠡鼎、胡運驊
流傳地域:上海 造型特點:薄片結扎,層次分明。擅長直干或三五株栽於一盆,以表現莽莽叢林的特殊藝術效果
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技法特點:金棕並用,扎剪並重(針葉樹以扎為主,闊葉樹以剪為主)
常用樹種:松柏類(五針松)為主
代表人物:潘仲連,胡樂國
流傳地域:杭州、溫州兩地為中心 造型特點:徽派盆景風格獨特,形式多種多樣,造型技法受揚、蘇、滬諸派影響,以古傲蒼勁、奇峭多姿為主要特色主要造型: 「高幹」、「合栽」為造型基調
傳統造型:規則類主要有「游龍式」(多見於梅樁)、「扭旋式」、「三台式」、「屏風式」、「疙瘩式」
技法特點:粗扎粗剪(棕皮樹筋纏繞)
常用樹種:以梅樁最為著名,稱為「徽梅」。黃山松,檜柏,檵木
代表人物:宋鍾鈴
流傳地域:以歙縣賣花漁村(雄興鄉洪嶺村)為代表,包括績溪、休寧、黟縣等廣大地區。 造型特點:樹樁以古樸嚴謹,虯曲多姿為特色;多懸根處理。山石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傳統造型:規則類為主
技法特點:棕絲蟠扎,講究身法
常用樹種: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花木。
代表人物:李宗玉等。
流傳地域:四川成都重慶等地。
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後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後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後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盆景藝術大師陳思甫在他的專著《盆景樁頭幡扎技藝》一書中寫道:「若以規律類平技式樁頭論,成都和川西地區的主幹彎曲、校視下傾的造型,乃是仿照峨山高寒之地長期被積雪壓抑的松柏的低矮老態,雪融化後,樹梢直立,枝椏由垂轉手或略帶傾斜狀。故爾平枝式規律類型樁頭,枝盤漸至盤端往下斜而平整,或技盤基部下傾、盤略下斜而平整。「在藝術形式上,它以嚴謹的格律作為基本的結構原則,它是盆景中的『格律詩』。」(唐春來:《規律類樹樁美的探索》,載《成都盆景研究》) 風格特點
1)雄偉蒼勁,古樸自然;
2)截干蓄枝(主幹截斷,長側枝,當側枝長到主幹小一點又截去,這樣不斷去致下部粗壯);
3)分段培育。
代表人物:孔泰初
傳統造型:大樹型,高幹型
常用樹種:九里香、福建茶、朴樹、榆、雀梅、榕、黃楊、羅漢松、五針松、杜鵑、水梔子、梅、銀杏等
流傳地域:廣州
傳統的廣東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龍彎」式,樹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橫出,作五托或七托,樹頂扁平,稱「古樹」,又叫「將軍樹」,這種盆景很費功夫、時間,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嶺南派盆景藝術風格的真正形成,則是本世紀30年代以後的事。 這時的廣東盆景分作三個流派:一是以盆景藝術家孔泰初為首的一派,樹形蒼勁渾厚,樹冠秀茂稠密,構圖嚴謹,表現曠野古木的風姿;二是以廣州三元宮道士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將要枯死的樹樁作材料,經過精心培育,從某一部分長出新芽,以瀟灑流暢為貴;三是以廣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為首的一派,扶疏挺拔,兀立雲霄,技托雖少而不覺空虛,含蓄簡括,高雅自然,很有點鄭板橋「冗繁削盡留清瘦」,「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