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盆栽知識 » 花都盆景之鄉

花都盆景之鄉

發布時間: 2023-05-15 18:22:50

A. 花都花山是哪個城市 花都花山在哪裡

花都山是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花山鎮位於磨歷花都區東部,是廣東、廣州重點僑鄉,面積116.40平方公里。其地勢北高南低,以平原地形為主,北部和東北部為山地和丘陵,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景點有:花山小鎮、花都香草世界等。
花山鎮,位於花山鎮羅昌村,是一座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集文化創意、博物館展示、美食娛樂、度假休閑於一體的古村落公園。
花都香草世界,位於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是國內首個以種植香草為主題,以綠色生態旅遊為依託的創意產業園。
花都區,隸屬廣東省廣州市,位於廣東省中部,有「北大門」和「後花園」;「中國皮革之都」等稱號。全市總面積970.04平方公里。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南獅、粵劇、灰雕、盤古王誕辰、客家山歌、彩釉製作技藝、花都燈會、凌銳盆景等。主要景點有:浪頭古村、芙蓉度假村、天王故里、廣州民俗博物館等。
贊頭古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該村是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它以種類繁多的古建築、規模宏大的保留建築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2010年被評為廣州十大特色街之一。
廣州,廣東省地級市,中瞎余搜國南方戰區司令部所在地,國家物流樞紐,國家綜合門戶城市,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府文化發祥地。廣州旅遊資源豐富。到2021年7月,廣州共有68家A級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長隆旅遊度假區、沙灣古鎮、越秀公園、南越王博物館等。
越秀公園是毀團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廣州最大的綜合性公園。越秀公園的主體越秀山,因西漢南越王趙佗在山上建「韓朝台」而得名。公園主要景點有:鎮海樓、古城牆、海員亭、舞陽石像、舞陽傳奇雕塑群、球形水塔等。

B. 花木之鄉有哪些在哪裡

北京市豐台區花鄉(中國晚香玉之鄉)
河北大固安縣牛駝鎮
河北省館陶縣壽山寺鄉
河北省曲周縣安寨鎮
河北省石家莊市郊區振頭鄉(中國仙客來之鄉)
遼寧省開原市靠山鎮
遼寧省沈陽市於洪區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奮進鄉(中國君子蘭之鄉)
黑龍江省呼蘭縣利民鎮
江蘇省吳縣市
江蘇省武進市夏溪鎮
江蘇省武進市嘉澤鎮
江蘇省如皋市城西鄉
江蘇省江蘇省江都市
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
浙江省蕭山市
浙江省奉化市
浙江省金華縣
浙江省紹興縣漓渚鎮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中國杜鵑花之鄉)
浙江省嵊州市(中國木蘭之鄉)
安徽省豪州市十九里鎮(中國芍葯之鄉)
安徽省銅陵縣新橋鎮(中國葯用牧丹之鄉)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建新橋鎮(中國水仙花之鄉)
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中國杜鵑花之鄉)
福建省漳浦縣沙西鎮(中國榕樹盆景之鄉)
江西省大余縣
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
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
山東省平陰縣玫瑰鎮(中國玫瑰之鄉)
山東省萊州市(中國月季之鄉)
山東省菏澤市(中國牡丹之鄉)
河南省獲嘉縣張巨鄉
河南省安陽市郊區龍泉鎮
河南省鄢陵縣
河南省潢川縣
河南省洛陽市郊區邙山鎮(中國牡丹之鄉)
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石橋鎮(中國月季之鄉)
河南省開封市郊區南郊鄉(中國菊花之鄉)
湖北省咸寧區(中國桂花之鄉)
湖南省瀏陽市
湖南省長沙縣跳馬鄉
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雲田鄉
廣東省廣州市芳村區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
廣東省順德市陳村鎮
廣州壯族自治區橫縣(中國茉莉之鄉)
重慶市北碚區靜觀鎮
四川省西昌市
四川省郫縣(中國盆景之鄉)
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三聖鄉
貴州省烏當區
雲南省呈貢縣斗南鄉
甘肅省臨洮縣

C. 盆景產業算不算三農產業

算。
盆景在培育和生長的過程中離不開返頃土壤漏御陸、水,和適當的化肥,而拆亮且也可能遇到病蟲害的侵擾,因此屬於三農范疇。
近年來,著名的嶺南盆景之鄉——花都赤坭,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動盆景產業轉型升級,「小盆景」逐漸成為富民興村的「大產業」。

D. 廣州花都區有什麼特點

  • 花都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市北面。

  • 花都位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氣候總特點是:氣溫高,降水多,夏長冬短,無霜期長。溫度、濕度、降水、風向、風速等均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 緊鄰中國第三空港——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每天有眾多的航班往來世界各地和國內各大中城市。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泥塑、盤古王誕、客家山歌、中彩琺琅製作技藝、花都元宵燈會、 南獅、 粵劇、瑞嶺盆景等

E. 花都竹洞水庫收費嗎

你好,免費,不要門票。竹洞村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赤坭鎮境內.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周邊擁有備手握盆景之鄉、廣州寶桑園、石頭記礦物園、秀全公園、圓玄道觀、芙蓉嶂風景區、花都石頭記礦物園等景點景區,擁薯薯有端午龍舟和吃粽、民間信俗(盤古仿慶王誕)、行花街迎春節、花縣太平天國人物傳說、花都元宵燈會、吃元宵和鬧元宵、中秋賞月吃月餅等民俗文化,擁有美味松子魚、盤龍」農家菜、花都楊荷荔枝、梯面花泉豆腐花、花都區京塘蓮藕、盤龍」農家菜、炭步文崗香芋等特產。

F.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後,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鎮鐵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強,自小隨父習藝,灰塑技藝嫻熟,成為了灰塑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歷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於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並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後,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盤古王誕不僅反映了古老的瑤族盤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時還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重要價值。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盤古王誕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屬於民歌體裁的一種。它繼承了《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以雙關、重疊等手法見長。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戲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寓為《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開始,客家山歌在民間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於花山、花東、北興、梯面、芙蓉、獅嶺等客家人聚居的鄉鎮,群眾歷來有勞動中哼唱山歌、休閑時對唱山歌的習慣。目前我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客家山歌隊約有十三支,其中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隊和楓葉山歌隊。他們經常在花城墟、獅嶺墟、北興墟、旗嶺墟、新華花果山公園、新世紀廣場等地進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歡迎和喜愛。花山鎮百花山歌隊組織者、山歌手劉小文曾榮獲「廣州市農村優秀民間文藝家」稱號,自編自費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韻》(共三集),免費派發給山歌愛好者。新華鎮楓葉山歌隊在花果山公園組織成立了數百人的客家山歌學習班,免費教群眾學唱山歌,積極宣傳和推廣客家山歌傳統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中彩琺琅製作技藝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琅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恆、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琅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琅」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於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琅」。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琅」的淡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琅」製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鍾、電話機、座燈、鈕扣等,曾先後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並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琅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穀豐登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後,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節游燈和投燈活動在康公廟前進行,共有三個程序:一、上屆燈主交納投燈款後,與親戚朋友、村中長者(稱「千歲宴」,即一桌12人歲數相加超千歲)在廟前聚餐。二、飯後進行投燈活動。先由「贊燈先生」贊唱燈籠,隨後群眾根據自己的願望需求報價競投,價高者得,燈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三、凌晨12點前投燈活動結束,隨即進行游燈活動。村中醒獅隊和群眾賓客聚集康公廟前,從廟內抬出康寶裔元帥、文昌帝、北帝、關帝、大王爺等5尊菩薩依次排列。游燈時大鑼開道,菩薩隨後,醒獅隊與今屆投燈獲得者、手提火把和燈籠的群眾組成連綿不斷的游燈隊伍,在村內、村外固定的范圍內遊行。
水口村元宵節游燈是花都地區規模較大,較有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具有歷史、文化、民俗等研究價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燈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於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區政府致力開展醒獅競技運動,每三年舉辦一次「花都區醒獅大賽」。第八屆醒獅大賽中新華街大唐邊新華村1隊和獅嶺鎮楊屋村醒獅隊奪得一等獎,獅嶺鎮聯合村均合1隊、義山村醒獅隊,花東鎮珠湖村醒獅隊、新華街大唐邊新華2隊獲得二等獎。花山鎮新和弘橋A隊等獲得三等獎。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南獅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花縣(今花都)人喜愛粵劇。20世紀20年代開始,粵劇在花縣盛行,每逢舉行迎神賽會或學校籌款,多演出粵劇助慶。在縣內各鄉、村、圩都習慣搭戲棚請粵劇名班演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名演員白玉堂、黃種美、黃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蘇州女、白雲龍、袁准,50年代的劉美卿、粵樂演奏家駱津等都是花縣人。
1956年,佛山專區分配「群眾粵劇團」來花縣,花縣始有專業粵劇團,1959年正式成立「花縣粵劇團」。文革開始後,劇團癱瘓。1967年宣布花縣粵劇團解散,1973年,由花縣文藝工作團改編成花縣粵劇團,縣粵劇團重新成立,上演的劇目《洪秀全》曾被省電視台錄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縣粵劇團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採取承包形式,粵劇團重新掛牌,直至現在,花都粵劇團主要活躍在五邑地區,有時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東鄉首先成立業余粵劇團,編寫《解放區的天》,巡迴演出,轟動鄉鄰。隨後,李溪、羅洞、畢村、朗頭等五十多條村相繼成立業余粵劇團。人民公社成立後,業余粵劇團解散。上世紀80年代末,「私伙局」開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區文化部門近年每年舉辦一屆粵劇、粵曲大賽,為愛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舉辦一屆文藝創作比賽。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粵劇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於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瑞嶺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
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製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落實各項文物政策及市內文物調查、徵集、管理和保護。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書房閣)、馮雲山故居遺址、王氏大宗祠、資政大夫祠清代建築群(含水仙古廟)和盤古王廟(各處簡介可參閱《花縣志》文化藝術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規範文物管理和保護。
重修洪秀全故居(含書房閣)
洪秀全故居於1961年復原。1998年,故居建築基礎下陷,牆體變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和廣州市政府各撥款10萬元、花都市政府撥款20萬元進行重修,並於翌年2月修復重新開放。
修葺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含水仙石廟),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群長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築工藝損壞嚴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該建築群。三華村委會和花都市政府分別籌資500萬元和900萬元,由廣東省嶺南古建園林工程公司施工,對建築群主體建築的工藝進行全面修復,並對周邊園林綠化環境進行整治,使建築群恢復原貌,於2000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花都的一個旅遊景點。
廣州最美鄉村 「紅山村」旅遊區
紅山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在具有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腳下,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梯面鎮投入1000多萬元,在紅山村發展旅遊業,並在去年建設了東部深谷景區,明年還將打造西部淺谷景區。

G. 男友是廣州花都的,我不太了解,希望大家告訴我基本狀況

概述
花都位於廣州北大門,是南北交通要道,素稱「省城之屏障,南北粵之咽喉」。花都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十分豐富,是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的故鄉。在改革春風吹拂下,花都煥發蓬勃生機,從一個欠發達地區一躍成為風景秀麗、投資環境優良、經濟繁榮、初具現代規模的城市,被外界譽為「花之都」。

花都是一個生機勃勃,適宜創業發展和居住生活,融山、水、田園為一體的現代化新城市,擁有與國際接軌的娛樂休閑及生活配套設施。花都生態環境優美,風光宜人,有山青水秀的王子山森林公園和省級旅遊度假勝地——芙蓉度假區,又有文化內涵豐富的園玄道觀,還有頗具歷史價值的洪秀全故居和資政大夫祠等眾多旅遊景點。區內還有南航碧花園、金碧御水山莊、雅居樂、雅寶新城等許多高尚的園林建築樓盤,依山傍水,環境幽靜,空氣清新。

近幾年來,花都的社會經濟迅猛發展。2004年,花都區生產總值實現251.67億元,同比增長12.1%,完成年度計劃的100%;工業總產值583.73億元,同比增長10.68%,完成年度計劃的100.13%;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9.3億元(新口徑),同比增長12.3%,完成年度計劃的102.95%。

地理位置
花都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東連從化,南靠廣州,西鄰三水,西南連南海,北接清遠,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稱「省城之屏障,南北粵之咽喉」。既是珠江三角洲交通交匯之地,也是溝通珠三角與內地的橋梁和樞紐,擁有發達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是105、106、107三條國道和機場高速、廣清高速、京珠高速、廣州北二環、北三環高速五條高速公路交匯之處。京廣鐵路線穿境而過,廣州火車北站就位於花都。未來廣州還將興建2條城市地鐵線和1條市郊列車線連接市區與花都。中國最現代化的航空樞紐港——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也座落在花都,花都港可直航澳港。總之,花都區高等級公路之密集,水、陸、空交通之齊備,在全國是屈指可數的。

地形氣候
花都區總面積968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綿亘,中部淺丘台地,南部為廣花平原,形成東北向西南斜置的長方形。東有流溪河流經,西有巴江河過境。花都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21.7攝氏度。陽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開。

行政區域
花都區下轄新華、花山、花東、赤坭、炭步、獅嶺、梯面、雅瑤八鎮(街)。區委、區政府所在地--新華,是廣州衛星城,距廣州中心城區僅22公里。

人口狀況
總人口72萬。花都是僑鄉,有華僑、海外華人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

城區規劃
花都區是廣州市的工業發展區和重要交通樞紐。到2010年,花都城區規劃范圍為128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達40萬人,並形成交通走廊區、城市中心區、城東開發區三個功能區片。城區規劃將著重做好火車北站和新國際機場兩個最大交通源的疏解和聯系,充分發揮地緣優勢,按照相對獨立、各具功能的組團式結構形式,強化各分區的功能作用。

自然資源
花都區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18種,其中儲量大、品位高的有石灰石、高嶺土、粘土、花崗岩等,開采前景好。水量充沛,地表水多年平均流量為11.5億立方米,建有中小型水庫17座,區內有流溪河、巴江河淌過。

歷史淵源
花都區(原花縣)境域,漢朝屬番禺管轄,隋朝屬南海縣轄,宋以後分屬番禺、南海縣轄。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取南海、番禺兩縣部份區域置縣,因縣城近花山,定名「花縣」,屬廣州府,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就誕生在這里。民國時期,花縣主要由省直轄。建國後先後隸屬江北專區、珠江專區、粵北行政區、佛山專區。1960年4月劃為廣州市屬縣。1993年6月18日,經國家批准,撤縣設市,定名為「花都」,由省人民政府委託廣州市代管。2000年5月21日又經國家批准撤市設區,成為廣州市花都區。

旅遊資源
花都區山青水碧,風景秀麗,旅遊開發價值大。 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資源有梯面綜合旅遊區、芙蓉度假村、九龍潭水上世界等,已建成洪秀全紀念館、洪秀全故居、盤古聖廟、資政大夫祠、廣州寶巾高爾夫鄉村俱樂部、圓玄道觀等多個旅遊景點。

工業

2004年工業增加值實現151億元,同比增長10.63%。工業經濟實現了三個協調發展:一是輕重工業協調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實現產值239.02億元,同比增長6.67%;輕工業實現產值190.11億元,同比增長11.12%。二是各種經濟類型協調發展。規模以上企業中,三資企業和股份制經濟分別完成工業產值267.91億元、40.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92%、28.81%。三是速度與效益的協調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02.09%,同比提高9.9個百分點。

三大支柱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傳統產業穩步增長。東風乘用車公司15萬輛產能新工廠建成投產。2004年全區汽車產業實現產值130.2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22.31%,汽車核心地位進一步增強。規模以上企業中,皮革皮具業實現產值30.8億元,同比增長15.2%;金銀珠寶業實現產值3.85億元,同比增長37.5%。紡織制衣等傳統產業呈現出新的活力,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實現產值27.91億元,同比增長17%。

農業

2004年,全區農業總產值32.11億元,同比增長0.21%,農村經濟總收入469.89億元,同比增長7.94%,農民人均純收入6778元,同比增長3.32%。

獅嶺中心鎮建設投入資金3550萬元,完成了鎮域、鎮區總體規劃,鎮區消防專項規劃、鎮域水利系統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建設、改造路網及公共基礎設施,成立安監中隊和城管中隊,加強城鎮的社會管理,城鎮面貌發生很大轉變。同時,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皮革皮具及相關產業,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向城市化、工業化轉型。另外,炭步中心鎮的規劃工作也已全面展開,中心鎮的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穩步推進。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全區共資助培訓農民4000多名,其中成功轉移就業2570多人;150名農村特困生得到扶助優惠入讀技工學校。在獅嶺鎮設立了中國輕工業特有工種職業培訓基地、中國皮革工業職業技能培訓獅嶺基地和北京皮革工業學校獅嶺分校,有效引導農民就地就近培訓和就業。

都市型農業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2004年,全區立項上馬都市型農業項目共12項,投資總額6000多萬元。目前,全區有年產值超1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公司達203家,農民自願自發形成的農產品經營組織23個。

全區共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資金1.22億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224宗,全區造林面積近10000畝。農村「五通」工程已延伸到目然村,城鄉防災減災工程、青山綠地工程全面推進,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農業

2004年,全區農業總產值32.11億元,同比增長0.21%,農村經濟總收入469.89億元,同比增長7.94%,農民人均純收入6778元,同比增長3.32%。

獅嶺中心鎮建設投入資金3550萬元,完成了鎮域、鎮區總體規劃,鎮區消防專項規劃、鎮域水利系統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建設、改造路網及公共基礎設施,成立安監中隊和城管中隊,加強城鎮的社會管理,城鎮面貌發生很大轉變。同時,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皮革皮具及相關產業,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向城市化、工業化轉型。另外,炭步中心鎮的規劃工作也已全面展開,中心鎮的建設工作正式啟動。

農村富餘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穩步推進。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全區共資助培訓農民4000多名,其中成功轉移就業2570多人;150名農村特困生得到扶助優惠入讀技工學校。在獅嶺鎮設立了中國輕工業特有工種職業培訓基地、中國皮革工業職業技能培訓獅嶺基地和北京皮革工業學校獅嶺分校,有效引導農民就地就近培訓和就業。

都市型農業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2004年,全區立項上馬都市型農業項目共12項,投資總額6000多萬元。目前,全區有年產值超1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公司達203家,農民自願自發形成的農產品經營組織23個。

全區共投入農田水利建設資金1.22億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224宗,全區造林面積近10000畝。農村「五通」工程已延伸到目然村,城鄉防災減災工程、青山綠地工程全面推進,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商業

商業網點興旺,商品流通秩序良好。

外經

區委區政府提出堅持「發展第一,經濟第一,工業第一,汽車第一」的發展思路,突出抓了招商引資工作,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區經濟工作首要任務,打好汽車、新機場、「中國皮具之都」和創業環境四張牌,圍繞汽車、皮革皮具、金銀首飾三大支柱產業招商,取得了明顯成效。

外貿出口方面:全區完成出口總值為51605萬美元,增長31.72%。

利用外資方面:我區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20個,增長12.15%,合同利用外資金額為28143萬美元,增長42.23%。實際利用外資23627萬美元,增長171.95%。

金融

花都金融系統認真貫徹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提高資產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加強內控建設,改進金融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風險防範意識進一步加強,各單位從加強內部管理入手,落實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內控機制。在貸款管理方面,進行貸款全面清分工作,健全審貸分離制度,嚴格進行貸款"三查",實行責任制管理,在支持企業合理貸款需要的前提下減少和轉化不良貸款,優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大力支持經濟發展。

各單位普遍開展"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加快電子化建設,加強存款組織工作,抓好服務創新和優質服務,提高綜合競爭力,穩健經營,提高效益。

金融存款穩步增長,2004年全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34.78億元,同比增長14.9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55.08億元,同比增長18.31%;各項貸款余額104.09億元,同比下降0.16%,其中住房貸款26.91億元,同比增長25.78%,有力支持了我區房地產業的發展。

科技

在2003年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2004年我區又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被廣東省授予「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區」。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拉動全區工業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全年累計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達130.8億元,同比增長了2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值超10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特色進一步凸現,主導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我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連續多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高新技術產業隊伍逐步壯大,涌現了萊合、科達、日山電子、志聖科技、宏昌、華金、楓葉新材料、星冠納米等一批龍頭企業,新增新辦高新技術企業項目近100個,我區經省級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家,2004年各高新技術企業技工貿均超過億元,其中4家超5億元;世界500強企業入駐花都達9家。

民營科技企業規模和檔次上新台階,全區認定的區級民科企業136家,廣州市級68家,年產值超10億元的1家,年產值超5億的4家,民營科技企業已成為我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新力軍。

科技計劃對科技發展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明顯。圍繞納米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葯、裝備工業、光機電及相關產業、製造業信息化等,組織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和專項,有效地推動了科技發展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2004年獲得國家、省、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立項31項,其中國家級成果推廣計劃6項,星火計劃3項;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4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8項;國家、省級重點新產品9項。

2004年全區成功培育了15家製造業信息化推進工程示範企業,如通用公司、比爾萊斯公司、精益公司、豐凌公司、國光公司等一批示範企業。全區製造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工業整體裝備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區已培育出廣東寶桑園、花都江豐、廣州陸仕、廣州恆泰、廣州華寶、廣州鷺業等15家較大規模的農業科技型企業,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有效帶動「公司+農戶」、「基地+農戶」農業產業化組織的發展,推動了農業現代化。

2004年,我區在建立了宏昌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金大基因工程、生物晶元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宏昌膠粘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國光電器聲學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等省級工程中心和市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建設,建立了東風日產汽車公司乘用車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擎天化工、星冠化工等新材料工程技術中心。目前,全區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機構3家,省級工程中心5家,市級工程中心8家,以民營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增強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星冠、永大、大陽、科苑、國光、天王等一批民營科技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示範龍頭企業。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護區域科技創新主體的利益。全區目前省市級專利試點企業7家,2004年全區共申請專利548件;授權專利388件,比去年分別增長44.2%和22.9%。我區被省知識產權局授予「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區」。

文化

今日花都,百業興旺,成果豐碩,文化事業蒸蒸日上。花都廣場、新世紀廣場晚晚流光溢彩,歌舞昇平;花都圖書館的多媒體閱覽室熒屏閃亮,潤物無聲;文物景點遊客如雲,藝術展覽連接不斷。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直接領導下,堅持面向未來、面向群眾的文化發展戰略,把文化事業與旅遊、城建等領域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逐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並且朝著多元化、全方位的方向發展,在花都的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文化設施建設】 區政府加大對文化設施建設投入,連同上級部門撥款累計達到6百萬元,主要用於城區文化設施的改造、升級。有區影劇院的改造工程,區圖書館、文化館為參加國家級評估定級的設備更新,洪秀全故居防雷設備的安裝,洪秀全紀念館的電源線路系統重裝,以及資政大夫祠清代主人生活場景再現專題布展等。

鎮級文化站建設方面,本區現有文化站特級的1個,一級1個,二級4個,三級5個,壯大了鎮村文化陣地建設。新華鎮的培英社區、梯面鎮的紅山村分別獲廣州市文化局頒發的「廣州市文化社區(村)」稱號;赤坭鎮的瑞嶺村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盆景之鄉)」。

【群眾文化活動】 2004年,區鎮兩級舉辦各項文化娛樂活動593次,觀眾41.5萬人次。由區組織的較大型文藝演出活動10多次,有第7屆少年新年音樂會、迎春大型游園會、外來工歡樂在花都文藝演出、家庭演藝大賽、「動感五•一」花都青年文藝演出、「五•一放歌」廣場卡拉OK賽、「都市熱浪」系列之《建設者風采》企業文化廣場展演、「七•一光輝歷程」歌詠比賽、以及文化站文藝匯演、慶祝建國55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全國市長論壇文藝晚會、第四屆皮具皮革節文藝表演、中山大學附屬學校「老少同樂」聯歡會等。還成功舉辦了《左麟右李》和《同一首歌》兩台很有影響力的超大型文藝演出。

【文化交流活動】 2004年,前來本區訪問的中外文化人士增多,有國家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長沈澈,海外僑胞懇親團,澳門攝影采風團,第五屆海外傑青匯中華訪問團等。並有《愛在有情天》、《才女三斗惡少》、《無敵英雄》等多部電視劇、電影在資政大夫祠拍攝部分劇情。

【圖書館服務】 區圖書館舉辦了主題為「提高全民素質,打造文化名城,服務讀者,共享文化信息」的圖書館服務宣傳周活動。全年為讀者辦理借閱證6000個,接待讀者55.7萬人次;圖書流通28.2萬冊次。年訂報刊600多種,增加新圖書1.5萬冊,藏書總量達到21萬冊。

教育

我區現有幼兒園92所,小學附設學前班共115班。公辦小學112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初級中學27所,高中階段學校13所(含非局屬的3所職業技術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社會力量辦學校15所。全區在園幼兒18800人,在校小學生80537人,初中學生36853人,高中階段學生22966人(普通高中學生14166人,職業類高中學生8800人)。2004學年適齡幼兒入園(班)率93%,比2003年提高8個百分點。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 ;初中毛入學率98.1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2.4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9%。;特殊教育方面,「三殘」兒童入學率分別達到96%。

2004年,我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成人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分別更名為廣州市花都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廣州市花都區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廣州市花都區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對中等職業教育資源進行調整、合並、充實和提高,我區五所職業教育學校在校生超過2500人以上的有三所,在校生總人數有8800多人,比2003年增加約1000人。國家級重點有1所,省級重點有2所。此外,我局還十分注意加強對教師的在職培訓工作,舉辦各類師資培訓班,如普通話培訓、校長上崗證培訓、與華頓外語培訓中心聯辦的外語教師培訓等。

農村成人教育三級網路也穩步發展,充分發揮了各鎮的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辦學優勢。目前,我區農村建立成人教育培訓中心11個,建立農村文化技術學校173所,成人教育示範點4個。成人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就業培訓及轉崗培訓等都穩步發展 ,一年來,共有50044人參加培訓學習。

我區在加快發展教育規模的同時,教育質量也顯著提高。2004年,小學、初中畢業會考成績進一步提高。繼去年高考取得輝煌成績,今年我區高考成績又穩步提高,具體表現為:我區參加今年高考總人數為4068人,各批上線人數為:上重點線人數321人,上線率7.89%;上本科A線以上人數1206人,上線率29.65%;上本科B線以上人數1325人,上線率32.57%;上大專A線以上人數2128人,上線率52.31%;上大專B線以上人數3447人,上線率84.73%。 此外,各批上線人數與去年相比均有增加,其中上重點線人數增加10人,上本科線以上人數增加42人,上大專線以上人數增加93人。全區高考單科800分以上考生有12人,秀全中學羅明珊同學以811分的總成績名列全區第一。

體衛藝工作成績突出。我區認真開展學校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科研工作,體衛藝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工作取得突出成績。成功地組織了全區中小學自編操比賽,並在參加廣州市舉行的易地教學比賽和傳統學校乒乓球等比賽中獲得好名次。在衛生工作中,我區結合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採取多種形式對農村中小學生廣泛進行健康教育,尤其在加強個人衛生、環境衛生、控煙、食品衛生、血吸蟲的防治和預防艾滋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青少年科技活動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我區青少年學生參加第十九屆廣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榮獲發明創造市一等獎一名,二等獎7名,三等獎10名,科幻畫市一等獎一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7名,科技論文市三等獎13篇,科技實踐活動市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通過開展系列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了中小學學生的科普意識,調動了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我區教師參加第四屆「全國教育工作者發明與科教製作展評活動」,獲廣州市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1名。

H. 中國花木之鄉是哪裡啊!

鄢陵臘梅甲天下,鄢陵有數個龐大的花卉基地,其中以張橋西許為最,其各類花木苗木種植面積之龐大,品種之齊全令人嘆為觀止!

I. 廣州花都區旅遊景點你有什麼建議急急急!

秀全公園(廣州公園) 九龍湖度假村(廣州度假村) 盤古王公敏陵園(廣州公園) 梯面山水旅遊鎮(廣州風景區) 王子山森林公園(廣州公園) 飛達音響(廣州旅遊景點其它) 規模宏大的汽車工業城(廣州旅遊景點其它) 盆景之鄉(廣州旅遊景點其它) 中國皮具之都-獅嶺(廣州旅遊景點其它) 南航碧花園(廣州度假村) 南方耐拿友花卉交易中心(廣州旅遊景點其它) 花都廣場(廣州文化廣場) 花都人民公園(廣州公園) 雅寶新城(廣州度假村) 洪秀全故居(廣州名人故居) 楊荷荔枝園(廣州昌槐農家/農園) 芙蓉度假區(廣州度假村) 資政大夫祠(廣州塔/祠堂)

J. 花都赤坭鎮與三水大塘鎮哪個好

您好,個人比較偏向三水譽緩轎大塘慶肆鎮好。我可以為您比較花都赤坭鎮和三水大塘鎮的優勢和劣勢。
花都赤坭鎮位於廣東省花都區,是花都區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擁有眾多的工業企業和商業服務業企業,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交通便利,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
三水大塘鎮位於廣東省三水市,是三水市的一個重要的經濟中心,擁有較多的農業企業和商業服務業企業,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交通便利,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
總的來說,花都赤坭鎮和三哪野水大塘鎮都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但花都赤坭鎮更多的是工業企業和商業服務業企業,而三水大塘鎮則更多的是農業企業和商業服務業企業,所以根據您的需求,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合適的鎮。

熱點內容
花卉垂吊繩 發布:2025-05-01 13:19:48 瀏覽:144
情人節吉言 發布:2025-05-01 13:19:42 瀏覽:393
口袋妖怪白金假面玫瑰 發布:2025-05-01 13:01:12 瀏覽:154
l蘭花的秉性 發布:2025-05-01 13:00:58 瀏覽:10
綠植領養活動怎麼參加 發布:2025-05-01 12:59:26 瀏覽:254
沙漠玫瑰肥料 發布:2025-05-01 12:52:12 瀏覽:94
瓜瓢荷花畫 發布:2025-05-01 12:45:06 瀏覽:818
2014lol情人節皮膚 發布:2025-05-01 12:44:59 瀏覽:691
馮荷花美女 發布:2025-05-01 12:43:53 瀏覽:134
鄭州玫瑰花園 發布:2025-05-01 12:39:35 瀏覽:769